瞧!这些人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
ISBN:9787538718232
作者:芒克
页数:223页

内容概要

芒克,原名姜世伟,1950年生,北京长大。1969年到河北省白洋淀插队,翌年开始写诗,1976年返京,1978年与北岛共同创办令世人瞩目的文学刊物《今天》。并应邀赴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交流访问。先后出版诗集《心事》、《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诗选》、《今天是哪一天》等,并著有长篇小说《野事》。现居北京。

书籍目录


根子
多多
彭刚
北岛
阿城
陈凯歌
食指
老鄂
顾城
杨炼
唐晓渡
林莽
马德升
严力
迟耐
林春岩
伊灵
艾丹
黑大春
张弛
雪迪
默默
西川
欧阳江河
王强
廖亦武
海雷
顾晓阳
吕瑛
巴威
林墨
黄燎原
王朔
于承惠
狗子
麦城
于坚
臧棣
附录:这就是芒克 阿城
开心老芒克 唐晓渡
芒克印象 林莽
芒克的“人民性” 西川
我的生命中不可缺少你们 迟耐
诗人之交醉如酒 杨小滨
一尊灰色偶像 黄燎原
我和芒克和张弛和酒 狗子
芒克创作与活动年表

作者简介

本书是诗人芒克的随笔集,回忆他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结识交往的朋友们,有诗人、作家、画家、评论家、电影导演等。笔触中充满了诗人的率直天真和对生活由衷的热爱,文字朴野纯真。一篇篇的怀人文章所透出的格调和情趣令人想起《世说新语》,那是一个讲究个人魅力的独特世界,自由自在,人性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芒克和他的朋友们就是这样的狂狷者。全书以真挚的感悟刻画出当代的“魏晋名士”。


 瞧!这些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这两天晚上睡觉前在看芒克的《瞧,这些人》。这本书实在太差了,每次拿上手都会边看边在心里嘀咕:“这样也能就攒着出一本书了!”这也是2003年出的第一版呀,同样也是“今天”派呀,无法跟北岛的《失败之书》相比。以芒克的交游和经历,原本可以写出很多有料的故事,或者,那么早开始写诗的人,应该更见文字的功力和真诚的,但可惜了,都是蜻蜓点水像小学生日记一般。书里他写到的将近40个人,几乎所有的结构都是这样的:“我和他于***年在**认识……我们在**家喝酒喝得酒风浩荡……我们有**年没有见了……现在我觉得他得写诗/画画/写文章最好的人……我希望他能够幸福/继续画下去……”,每篇一两千字,外附写到的一些人的旧日诗作和画作。偏偏附录里几个朋友写他的比正文里他写对方的要长很多很多。不过我总有一个本事,那就是凡是看过的东西我总能从里面找到有价值的地方。比如书里附了很大数量的老照片,虽然是黑白印刷纸质也很糙,不过从里面我看到了好多人在70、80年代时的模样。比如芒克说“这些人里顶数陈凯歌的嘴皮子利索,他差不多能用嘴奏出交响乐。”(这是整本书里为数不多的闪光语言之一),看到这句话以后,有助于我借以理解陈大师现在的一些言行思想。最逗的是阿城。“阿城住在洛杉矶,有次他请我吃日本料理,同时还请了另外几个朋友和女士。他也不管在场的几位女士,只管说‘你瞧我胖了吧?你再瞧这些女人的奶子。美国这地方就是养人。看把她们吃的!个个奶头都立直了,像朝天椒似的。’他说完无事人一样照吃不误。而旁边女士吃与不吃都极不自在。”(此处少儿不宜)阿城写《棋王》时芒克住在他家,他家的那间平房紧挨着马路,就在德胜门内大街上。“我们经常天没亮就被无数只羊蹄子敲打马路的嗒嗒声弄醒。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阿城慢条斯理地对我讲:‘这是从塞外赶来的羊,专供北京人吃的,正直奔屠宰场。也只有这段时间才放这些羊进城,不影响交通。你瞧瞧人有多坏,要吃人家吧,还让人家大老远的自个儿把肉给背来!’说完又睡”。这也算饭桌八卦吧,廖廖两段话,登时就体会到阿城的性格。附录里狗子写的一段也有意思,典型的京痞。“‘卑鄙是高尚者的通行证,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铭’……我把老北岛的诗给篡改了。”“时间一长,我跟张驰已经习惯了这种奔袭式的客场作点。倘若将日益繁华的京城东部比作中原,比作恩怨情仇纠缠不断的江湖,我跟张弛身处的京城西部就仿佛深山古刹,我们各自身怀绝技——张弛属于剑宗,他已经练就天眼通地心通,他能看到(有时他闭眼或背对)你握紧的拳头中有几根牙签,你罩在色子盒里的色子是几点,他还能预知你下一步要出包子还是出剪子是叫七巧还是五魁。我则更偏重气宗,我拳法朴实无华,猜牙签也从来不想不算,但我能在酒桌前聚敛天地之气,啤酒在我体内按大小周天疯狂运行,伴着我的狂吠,多少酒坛高手均败下阵来。曾有人说跟我划拳他总是心慌意乱,闹心,脑子里想好的拳法临到出手却莫明其妙鬼使神差变了,我告诉他这就叫‘盛气凌人’”。“人一旦入了酒局,也如人在江湖一样,身不由自己。人在江湖飘呀,谁能不挨刀,或者更准确地说,对于我和张弛来说,很多时候我们不用别人劝,自己先就两肋插满了刀。”“艾丹自小在新疆长大,我们喝粥吃馒头的时候,小子在喝羊奶吃羊肉。很可能小子尚在襁褓之中时,他爹艾青就一边哀叹时代不公一边用筷子蘸着伊犁特曲喂过他。”还是想说说食指。天津的一支流行乐队“正午阳光”用他的《相信未来》谱了曲子(不知有没有给版权费),“正午阳光”配曲的这首《相信未来》没什么技术含量,不太好听。老实说,对于这个派那个派的诗,有时候别人说好的,我读不出感觉,那种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跳上水泥台子就即兴开始朗诵、“像一排犀利的子弹向人群扫射”的可能更有感染力吧,不过我没能生活在那种年代。诗歌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展现文字美,它的情绪其实才是最迫切需要大声表达的。03年798搞了一场行为艺术和诗歌掺杂在一起的“越界语言”,我第一次在现场看到食指的朗诵,在他忘情投入朗诵的那个时刻,因“精神病人”、晚景的凄凉而不由自主对他产生的同情一下子被放置到一边,那一刻他身上唯一一个标签就是个非常纯粹的诗人,一个只要见着芒克就让他“千万不要不写诗了啊”、一个“唯一能一字不拉地背诵自己所有的诗作”的诗人,虽然他几十年没变,蓝布裤、黑布鞋工人阶级的装扮,和周遭的物质格格不入。昨天晚上在芒克的书里再次看了一遍这首诗,不由得在心里承认,将近四十年过去了,这首诗始终这么好,纯净的氛围,正直的激情,比下半身或者是用调侃嘲讽贬损戏谑耍着小聪明的诗语言要让人敬畏。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1968年 北京
  •     金口一路的一座德式老房子里,30余幅油画静静地立着,没有一丝声响。阳光下,这是一片怎样惊人的色彩啊!金黄耀眼夺目的油菜花,可以浸出水来的青山,彷佛将满春天的绿意都浓缩其中的竹林,只一点便喷薄而出的太阳……几乎每幅画上都有天空,湛蓝的天空。我有点呆住了,看过许多油画,却从未见过如此画法:这不是景物,而是内心的情绪,一股无法遏抑的生命力。每幅画的右下角都写着“MK”,这表明创作者是芒克,一个让人感觉陌生的画家。6月,他将在青岛举办画展。不过,芒克另一重身份鼎鼎大名。如果你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你不能不知道芒克;如果你还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你不可能没读过芒克的诗……逼出来的“天才画家”芒克的画是个谜,那些浓烈的色块里到底是什么?有人在画里看出了哲学涵义,说他的画基本是三种色彩,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芒克听了笑笑,不说什么,反问我:“我的画好看吗?”我说“好看,很美”。他就又笑,说“那就够了”。芒克是个诗人,我是早就知道的。上世纪70年代初,他和一些朋友作为知青去河北的白洋淀插队,在那里开始写诗。他们是那个年代最早接触西方思潮的人群之一,诗歌中也最早产生了现代意识,在文学史上被称为“白洋淀诗歌群落”。芒克变成了画家,事情发生在2004年。那时他要当爸爸了,可手头拮据,逼得没办法。妻子潘无依是80后女作家,她怀孕了,租了房。作家艾丹是著名诗人艾青的儿子,他送来颜料和画布,说芒克你继续画画吧,诗歌很难让你过上像样的日子。于是,多年没动画笔的他就又开始画,只画脑子里的东西,颜色全凭感觉,“我不玩概念,就是好看”。第一次开画展时,芒克觉得自己画的并不好。有个中央美院的教授,看了却觉得吃惊,说:“美院培养出来的人肯定不敢这么画。”没受过专业教育的他少了束缚,却能单刀直入。画全被朋友们买去了,艺术家艾未未就收藏了一幅,觉得芒克的画感觉很好。去年,芒克又在浙江的吴昌硕纪念馆办了第二次画展,也是这里的首次油画展览。用卖画的钱,芒克在北京东面的管庄交了房子的首付。现在,每天他都在客厅里摆弄颜料。“没有画室,这并不构成什么障碍。”那些命中注定的事从“文坛前辈”变成了“画坛新秀”,这种骤然转变让很多知道芒克历史的人不习惯。但他很习惯。去年芒克受收藏家赵宝山邀请来青岛,受到庄重的款待。八大关一个树木掩映的院子里,本土诗人梁真忍不住背诵了芒克的《阳光中的向日葵》,称具有“慢的力量”。作家梁青生第一句话就是:“我80年代就在北京见过你。”赵宝山很欣赏他的画,认为很美,并评价“芒克的画是他超越诗歌的另类表达方式,当中透着诗人的灵魂,有大家风范”。芒克已不谈诗,上世纪90年代他一首诗也没有写,他倒不介意聊以前的朋友。1978年,他和北岛创办的《今天》是朦胧诗的阵地,今天的文学史家无法绕过这本刊物。芒克和北岛相互给对方起了笔名,“芒克”其实是猴子(monkey)的英文发音。他说那时感觉有东西要表达,却从来没想当一个诗人,写诗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一个叫多多的兄弟和他较着劲写,他们交换诗稿就像决斗前交换手枪一样。他记得陈凯歌嘴皮子利索,“差不多能用嘴奏出交响乐”。上世纪70年代,芒克还和一个叫彭刚的画家宣称成立中国的“艺术先锋派”。两个人揣着5分钱走在寒风刺骨的北京大街上,兴奋异常,他们买了一个冻柿子表示庆祝。那些日子如落叶一般飞走了。芒克不愿随便回忆:“那些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一些记者对历史不了解,我也不想解释了。” 记得有次凤凰卫视专访他,谈来谈去都是围绕顾城和海子。芒克发怒了:“都是两个死人了,还让我说什么?”从此之后,他不愿接受电视采访。今天,朋友们也相忘于江湖。艾未未成为北京艺术家的核心人物,正在自己的文件仓库举办一个名为“碎片”的装置艺术展;陈凯歌因为“馒头案”挨网民的骂;王朔还常被提起当初和徐静蕾的绯闻;彭刚却以硅谷某计算机公司的总工程师身份,各处视察。我问:“芒克你现在还先锋吗?”芒克说:“这个问题没考虑过,可我还没有不能接受的东西。”“老大”的力量在朋友心目里,芒克一直都是“老大”。在玉渊谭的一次诗歌朗诵会,北岛宣布开始,但听不清,会场安静不下来。芒克走到台前,用眼睛扫了一下,扫视当中停顿一两处。会场立刻安静了。阿城对这一幕记忆犹新。而诗人西川看来,芒克的“老大”地位除了他对诗歌的开创性贡献外,还有他的做派。他宽厚,有性格,有他坐镇大家都放心。即使芒克不再写诗之后,还经常接到国外邀请,去参加一些与诗歌有关的活动。国外的见闻使他也略有困惑:自己在国外的名气似乎反而比国内大,比如有学者专门研究他,比如有悉尼大学的学生写关于他的论文拿到博士学位。 现在,朋友们都喊他“老芒克”。一头白发飘飘,他看起来确实有点老了。事实上,芒克对自己的外表很满意,他说:“我是‘少白头’,20多岁的时候头发就白了,现在不染了。身材也还行,30年没变样。”芒克还真有几分星相,对照十几年前的照片看,发型如一,神情类似。就是这神情让以他为模特的摄影师得了摄影大奖。1998年,他还在旅日华人导演李缨的电影《飞呀,飞》中和另一位诗人廖亦武演对手戏。人家看中了他的白发和廖亦武的光头与匪气。芒克演大款,廖演杀手,剧情是世纪末的一天,两个人被手铐靠在一起,台词全靠即兴发挥,中间穿插着京剧《乌盆记》,鬼气淋漓。孩子他爸芒克好酒,和朋友见面没有不喝醉的。朋友说:“他当年一喝醉,就把太阳看成血淋淋的盾牌,说出外打正着的真理。”现在芒克却打算戒酒了。“喝醉了第二天浑身难受,再说这也是妻子的要求。我脾气不好,每次醉了都给她添麻烦,还净冲人家发脾气,自己都不知道。”他说,有了老婆孩子就不能再和以前一样了。54岁时有了儿子,这让芒克感觉很奇妙。现在孩子在湖州,那是潘无依的老家,由和芒克同龄的岳母带着。今年他们回湖州过年,给儿子放炮听。“儿子特别喜欢我,我喊他宝贝,他也喊我宝贝,真是怪了。他妈也喊他宝宝啊,为什么光这么喊我呢?”岳母是小学教师,帮忙带孩子,他不会要求孩子从小就背诗,学音乐,“让他做自己开心的事情吧,我从小也没背过什么诗”。事情正在起变化,成了“孩子他爸”的芒克开始新的生活。“这种状态我挺满意。”他本来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我没有工作,没有任何财产,也从来没有感觉到孤独,过去写字,现在画画。”芒克很少回想过去,更不愿总结。有一天腾格尔请芒克和另一位朋友吃饭,席间聊起对他自己的评价。芒克想了想说:“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没有历史的人”。
  •     八十年代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同的,特别是被压抑多年的诗人,他们记忆中的八十年代,是诗歌辉煌的岁月,但是我却毫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他们的诗歌,是写给同龄人的,并不是写给未来的我们。除了耳际总是能听到他们的名字北岛、海子、顾城、食指,其它别无所知。他们有的已经死去,有的活在异国他乡,当然还有成为作协成员、博士导师,他们离我们很远,却不时发出响声,引起我的注意。二十年前,《今天》在海外复刊,却失去了以往的舞台,人们依稀知道他们还在写作,但却不曾了解他们的故事。最近几年,他们老了,开始回忆过去,从《八十年代访谈录》到《七十年代》,再到《持灯的使者》以及我手中的《瞧,这些人》。他们的故事,虽然七零八落,但是总是能够拼凑出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影子。那是他们的青春,充满了诗意和激情。最后,化为灰烬,散于天际。芒克,与其作为诗人,不如作为线索,他认识食指、北岛、顾城以及八十年代那些风流浪子们。八十年代末,海子的死,敲响了诗人的丧钟,他们树倒猢狲散,或走或亡,剩下的也不再写诗。人们记住了诗句,却遗忘了诗人。芒克没有走,留在了国内,冷眼时代的变迁。看着那些人回来又离去,离去又归来。这本书一大半都是关于回忆和照片,当然也离不了诗歌,是一种纪念,一种缅怀,一种遗忘。没有人知道,他那寥寥数笔的勾勒,最后留下的不是一个诗人的简历,而是过往青春的记忆。他们老了,诗人老了。刘小枫写《拯救与逍遥》时候,曾在引论中迫切的追问,诗人为何自杀?没有人知道,次年海子会选择自杀,顾城也选择了相同的道路。当然,诗人不仅会选择死亡,也会选择流亡。他们预示着一个极端理性化时代的到来,一切以金钱为标准,诗歌以诗人的死宣告时代的结束,紧接着是金钱和权力的狂欢!诗人要么转行当商人,要么选择闭嘴不再谈论诗歌。在匮乏的时代,诗人和诗歌都没有绝迹,在繁荣的时代,却必须面对苍白空洞的灵魂。无需天问,苍天已死;无需离骚,诗人已绝!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2004年10月9日 天津开发区图书馆
  •     没读完
  •     有时候 写的好真的不如混的好
  •     出于对诗人们的八卦心,分了两次,很快就读完了.
  •     我是不是也能拥有这样一些人
  •     诗人,疯子or先锋?
  •     2009
  •     果真是只需要在图书馆看的书啊~
  •     一个叫芒克的老头,写了一本关于老多多,老阿城们八卦的书,哈哈哈哈
  •     不是写得不好,只是没什么值得注意的,他们的友情有很多故事很有趣,对诗歌感兴趣的才可能认识他的朋友
  •     2h
  •     这肿么能叫随笔集呢=。=……我怀疑这家伙是不是没钱了所以写了这个=。=……我也不喜欢他那么写顾城。
  •     书里提到的诗人画家导演评论家很多,但算上照片和代表作,每个人的篇幅不过十页,想查什么资料也是查不到的。芒克要么是不会写随笔,要么就是拿一手资料骗稿费的。
  •     不明白这本书的打分怎么偏低。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很欢乐,里面的人大多是有趣的。芒克也是一个具有个人魅力的人,不然哪里来的好人缘。
  •     爽朗
  •     挑了我知道名字的看了,约有三分之一。想说,这书……是多赶着赚稿费啊??
  •     看了和没看一样
  •     挺有意思的,虽然我之挑了感兴趣的那部分看.
  •     高一
  •     诗歌启蒙
  •     怀念而已 没什么好怕的
  •     赤裸裸的回忆背后看不到任何可贵的品质或者情感。也许芒克的衰老和北岛真的是两种性质。
  •     我是看马德升的故事顺便翻完了这本书。有些故事还行,但总的来说太多吃饭喝酒的故事了。可能在作者这个年龄回顾的时候,也就这些故事比较记忆深刻了。其中也有作者对年少放荡不羁生活的怀念。大概翻翻,参考下这个时期的人和生活风貌是可以的。
  •     另一面的诗坛,超越生活之上的一群人,诗意畅快。
  •     难免的重复
  •     老芒克真漂亮。
  •     生活 喝酒 艺术
  •     关于人物介绍的书。。
  •     傻逼
  •     高中。
  •     当我唱起往日的歌,我知道,我已融化在时光里。
  •     不错,值得一看
  •     全书讲的是他的朋友,没多大的可读性
  •     通过这本书回味一些人,鸟瞰一些人,也间接了解芒克,仅仅读过一首他的诗。
  •     真够难看的,这么多有趣的人,该有多少有趣的事,他怎么能写的这么无聊啊
  •     最后狗子写的那篇让我笑了好久
  •     昆明 商学院图书馆读过 内容已经忘记
  •     简单而深刻的介绍了那个诞生了一场盛宴的时代及时代中发过光和热的个体的特征,平白的话语中散发着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感谢,当时间老去,希望我们还留有痕迹。
  •     阴雨连连的论文期~一点点
  •     一个时代的诗人 有名没名的都在里边了 一个文艺青年笔下的有关一群文艺青年们的回忆 这本书过了 芒克的青春也过了
  •     怎么觉得这帮人整天就是喝啊?
  •     芒克的诗确实不感冒 但他这人还挺有意思的
  •     骚骚的回忆。
  •     书一般,人不错 。写诗和写文,到底还是两回事儿。
  •     除了书中的几首诗和几幅画 其他味同嚼蜡
  •     嗯 在图书馆的翻了两下 就是作者的私人回忆 无甚可聊
  •     gifted generation
  •     芒克版兄弟回忆录,全是他的兄弟,让人嫉妒那一代如此远又如此小,人与人之间可以为着一个精神上的目的上刀山,下火海。可惜芒克写得太直白了,就是一场通俗记忆。读后觉得买的不值,
  •     芒克不为挣点生活费不会出这种书
  •     有意思的一群人,瞧!这些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