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集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6月
ISBN:9787500693550
作者:王受之
页数:243页

章节摘录

  到柏林,没有人会错失勃兰登堡门的,因为这座城门是德意志民族的象征。  我第一次去柏林是2003年11月,柏林墙已经倒塌了,勃兰登堡门完成整修刚好一年。在德国统一之前,柏林墙不但将柏林这座城市劈成两半,同时也是分隔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的象征。勃兰登堡门被围在柏林墙警戒区的里面,有柏林墙的时候,老百姓是无法走近的,只能隔着墙望望。现在,柏林墙没有了,我可以自由自在地从城门下走到东柏林去,想起几年前想要穿越这里,不少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很有点儿恍若隔世的感觉。那座门很庄严,但是它的庄严感倒不是来自体量——城门的体量比巴黎凯旋门要小一些,主要还是来自它的设计、中轴线的位置。  自从民主德国政府建起了那道高大的混凝土墙,把西柏林和东柏林分开,西柏林就成了一个孤岛。柏林墙很长,沿墙最令人瞩目的标志就是这座勃兰登堡门了,所以当年但凡有些活动啊,抗议什么的,都会选择在城门这里举行。在柏林墙竖起来后,勃兰登堡门就成了冷战和意识形态对立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西柏林市市长魏茨泽克曾说过:“只要勃兰登堡门还关着,德国统一问题就没有解决。”魏茨泽克1984年担任联邦德国总统,5年后又连任一届。他在自己的第二个任期内,终于亲眼看到了勃兰登堡门得以重新开放。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勃兰登堡门前发表著名的演说:“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如果你要寻求和平,如果你要为苏联和东欧寻求繁荣,如果你要寻求自由,就到这扇门前来吧!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拆除这堵墙!”我想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其实心里并不知道这扇门究竟什么时候可以打开。  恐怕他也没有想到:仅仅两年多以后,城墙就倒下了,城门大开,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的人民拥到一起,庆祝自己国家的统一。勃兰登堡门重又成为柏林的象征,城门的开放更成了德国统一的标志。  因此,勃兰登堡门还不仅仅是个建筑物,而是现代政治上的一个里程碑。  现在,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而从前它是柏林城内和城外的分界线,城门东侧是柏林老城,西侧则通往城外,因此东侧为门内,西侧为门外,这就是为什么当年的柏林墙将城门围在东柏林那边的原因了。  我去勃兰登堡门的时候,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合并,柏林墙倒塌已经3 年了。柏林墙拆除之后,德国政府对多年失修、已经破旧的勃兰登堡门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到1992年才重新开启。那天天色很阴沉,我是从柏林火车站坐公共汽车去的。11月的柏林已经有点冷了,树叶转成金黄色,落叶纷纷,我慢慢地走向城门,柏林墙的痕迹还在,因为那时候柏林墙项目还没有开始,还可以看到东西柏林之间的分隔带。街头有好些小贩在兜售苏军的军用品和所谓的“柏林墙”的碎片,我看了一下,都是伪造的。  柏林墙上原来确实有不少涂鸦,已经历时多年了,但这些兜售的碎片上的涂鸦都是崭新的,一看就不是当年的。不过还是有不少游客买,大概觉得多少也算个纪念吧。我走到城门中间的门楼下,看着那面被秋雨淋湿了的德国国旗,在铅灰色的天空衬托下,备感沉重。抬头仰望那座经历了不知道多少风雨的青铜胜利女神雕像,真是百感交集。现代世界历史在勃兰登堡门前,写下了多少重要的篇章,勃兰登堡门真可算得上是世界现代史的一个里程碑啊! 城门的东侧是巴黎广场(德文名称:Pariser Platz),连接着菩提树下大街(德文名称:Unter den Linden)的尽头,西侧是3月18日广场(德文名称: Platz des 18. Morz)和6月17日大街(德文名称:StraBe des 17.Juni)的起点。勃兰登堡门东侧的巴黎广场,是因纪念1814年普鲁士军队在解放战争中占领巴黎而命名。菩提树下大街从勃兰登堡门向东横穿柏林市中心,一直通往柏林博物馆岛和柏林电视塔,是欧洲最华丽的大街之一。  勃兰登堡门西侧的一个广场叫做3月18日广场,是纪念1848年3月18日的德国三月革命而命名的。而6月17日大街,则是为了纪念1953年6月17日发生在民主德国的起义,这条大街从勃兰登堡门起向西经过柏林胜利纪念柱,穿过柏林动物园和柏林工业大学. 勃兰登堡门高26米,宽65.5米,进深11米,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以雅典卫城的城门作为蓝本,设计者是普鲁士建筑师朗翰(Karl Gotthard von Langhans,也有译成“朗汉斯”的)。  这座城门的设计,是典型的欧洲新古典风格,学建筑史的人都会学到的。城门由12 根高15米、底部直径1.75米的多立克式立柱分两排支撑着平顶,东西两侧各有6根,前后立柱之间为墙,将门楼分隔成5个大门,正中间的通道略宽,专为王室成员通行所用。  直至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王室成员和国王邀请的客人才被允许从勃兰登堡门正中间的通道出入。大门内侧墙面用浮雕刻画了罗马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海格力斯、战神玛尔斯,以及智慧女神、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保护神米诺娃。  ……

前言

  把我自己博客上的文章和一些为杂志写的专栏文章,按照建筑、设计、时尚、电影、城市、游历、艺术、娱乐、回忆、随笔这样一些类别,加上插图、自己的漫画,出版小书,是这套书的一个基本的设想。当然,出版书籍,就不能像博客上那样随意,要整理补充文字,图的精度要高,图量也要多,每篇文章前面都有一张自己画的漫画,提高书的可读性,跟博客还是有所不同的。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或图片的网站。大陆地区基本上都叫做“博客”,台湾则叫“网志”的多。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有些博客专注在特定的问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不过大部分博客还是作为比较个人化的日记,内容以文字为主,辅以相关的图片。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博客的一个重要特点。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截至2007年12月,博客搜索引擎已追踪了1.12亿个博客。也就是说:便于每6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自己的博客,这个比例极为惊人,因为博客这个工具的引入也不过是近10多年的事。  至于我自己接触到博客这个新的传播形式,历史就更短了。我是最近两三年才接触到的。在新技术上,我总是否个比较晚知晚觉的人。虽然博客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也有所闻,但是真正去使用,就相当晚了。  博客是在1997年12月17日由美国人约翰 巴奇创造的。据说开始也就是为了开玩笑。这个玩笑开的真大,很快就传遍世界。  博客是由网上日记演化而成的。人们在网上日记中保持了个人生活的记录。大部分这样的作者称他们自己为日记作者或记者。美国人加斯廷 霍尔在1994开始编写个人博客,当时他只是美国的斯瓦斯莫尔大学的一个学生,他被认为是最早的博客作者之一。  不过,早期的博客只是手动更新的一般网站。然而,工具的改进有助于以时间倒序的方式张贴的网络文章的制作和维持,使更多的、比较缺乏技术的人可以编写博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例如,某种通过浏览器使用的应用软件的运用,是现阶段在编写网志的一个典型的方式。网志可以被寄存在专门的网志寄存供应商的服务器。也可以使用网志制作软件来维持,或被寄存在一般的网页寄存服务器。  从1997年博客发明之后,初期的发展还是很缓慢的。最近几年编写博客的流行程度迅速提升。在全球来看,博客的使用在1999年之后推向普及化,同时出现的博客寄存工具得到进一步推广。  “公开日记”在1998年10月被推出,很快就聚集了数千个博客。这是第一个能让读者在别人的博客留下自己意见的博客寄存供应商。有一个著名的博客作者布拉德 菲兹帕特里克在1999年3月创立了“生活杂志”。  我开博很晚,是因为自己对这个新平台没有信心,有点怕吃力不讨好。新浪网这样大媒体好几次提出要我开博,我一直迟疑,没有答应。后来见到博客的确有着很好的交流功能,我的看法才开始改变,在几个朋友的建议和督促下,我终于在2007年同意新浪网的要求,开了博客。从开博的那天起,我希望这个博客有自己的特点:不仅是拿来给自己讲感受,而且还要给年轻读者提供一些有关设计、文化方面的资讯。因此,资讯性是第一位的。并且,刻意不与博客上的跟帖辩论、斗嘴,希望这个博客能成为一个比较单纯的读书的安静角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特别是几位朋友的协助,这个博客居然累计也有200万人次的点击率,好多人留言说,在这里看到了自己喜欢看的文章,很开心。我的目地基本达到了,我也很开心。  鉴于不少设计师、大学生在留言上说,这个博客竟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所以虽然现在我正在策划一个比较大的设计网站,但是仍打算将博客继续办下去。  对我来说,写博客其实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希望成为一个大家可以随时交流的网上平台;第二,是希望把自己有关设计、艺术、文化、娱乐、建筑、城市等方面的心得、观感这样的文章先给博客读者看,搜集反应加以修改,然后用在我出版的书籍上。刚开始的时候,我基本是只在博客上放文章,最近也开始写日志,但是因为工作忙,所以能够写自己感受生活的时间还是相对少一点点。  但有博客的人都知道,点击率是写博客的动力之一。我当然也会注意点击率的统计。我估计我的博客读者多数是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人员和学生。对此,我是很满意的,这本来就是我开博的初衷,因此,也不打算为提高点击率而改变自己博客的形式和内容。  这套小册子我自己定的名字,叫做《置若网文》丛书,是将成语“置若罔闻”用谐音转化出来的,主要是为了容易记忆。这是给大众看的,因此自己告诫自己,在选择和撰写的时候不能太学究,否则谁看呀?文字要有趣味,人内容,也要切中时弊,这也是我自己的一贯文风。《置若网文》第一批出五本,包括建筑、时尚、设计、城市、电影等内容。对这批小册子的撰写、插图、漫画、先是其实有点儿我自发地事的模式:有点儿不太跟设计、文化的“主流”舆论走,对主旋律“置若罔闻”吧。一来,这些原是置于网上的文字;二来,我可以对主流舆论置若罔闻,读者也可以对我的主意置若罔闻,大家平等嘛。  谈到这套小册子的设计,我是希望力求朴素的。我自己很喜欢“五四 ”之后那些散文集,像钱君陶、鲁迅、曹幸之这些微前辈的设计,无论是开本、装帧都觉得很舒服,为什么就不能够设计一些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好散文集呢?我对出版社就提出这个要求,文责自负,中国青年出版社非常支持我的看法,因此才有了这套书的出版。  出小书其实比出大书难,因为对象不同,涉猎面不同,要照顾的读者更加多元化,我好几年前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过基本类似的小书,叫做《建筑的故事》《产品的故事》和《汽车的故事》,感觉还是题目太拘束了一点点,文字就放不开,希望这套小书能够更加轻松一点,给大家带来一些资讯,也带来一些开心。  王受之

内容概要

王受之先生是国内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于80年代初,执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现在,在美国最高设计学府——位于洛杉矶大都会区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任教授,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是著名的设计理论家。曾著有《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史》、《现代建筑史》、《流行时尚史》、《微风吹过圣芭芭拉》、《执意纯粹》、《纵情现代》、《哈罗,中产》、《骨子里的中国情结/万科·第五国说》以及《白夜北欧·行走斯堪迪纳维亚设计》《春风格拉斯》《产品的故事》等。

书籍目录

什么是现代建筑勃兰登堡门的前世今生市府楼前的记忆南京的“固有形式”老上海的“新市中心”营造学社珞珈樱花解构盖里“垃圾中的珠宝”菲舍尔的气质飞翔的西班牙人嶙峋山头的住宅林璎的“迷宫盒子”高科技的住宅是怎么样的?几何之手纯粹现代住宅大师后现代和文丘里矶崎新的诠注洛克菲勒中心保罗·索拉尼欧陆风可以休矣美国住宅新观感世界建筑的试验场?

作者简介

王受之序言摘录:
把自己博客上的文章和一些为杂志写的专栏文章,按照建筑、设计、时尚、电影、城市、游历、艺术、娱乐、回忆、随笔这样一些类别,加上插图、自己的漫画,出版小书,是这套书的一个基本的构想。
这套小书是我自己定的名字,叫做《置若网闻》丛书,是将成语“置若罔闻”用谐音转化出来的,主要是为了容易记忆。这是给大众看的,因此自己告诫自己,在选择和撰写的时候不能太学究,否则谁看呀?文字要有趣味,有内容,也要切中时弊,这也是我自己的一贯文风。《置若网闻》第一批出五本,包括建筑、时尚、设计、城市、电影等内容。

图书封面


 建筑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知道王受之这个名字的起因很有意思,儿子一直学绘画,高考那年就到处为他收罗有关大学专业方面的信息,理科专业无非那么几大类,与儿子沟通,似乎他很盲目,不了解许多大学里专业的事情,因我曾经在校园里度过了四年美好时光,了解一些大学里的概况,但是事隔那么多年,对现当代的发展趋势还是模糊不清,就每天在网上为他收罗这样或那样的信息,从儿子的特长和专长,就为他考虑建筑专业方面的多一些,他也未置可否,从儿子的学习情况,把那些国内一流的大学的建筑系都浏览了一遍,然后失望的一一放弃,后来搜来搜去,就i定格到中国美术大学,仔细了解了那个大学的情况,了解到当代获世界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正是那所大学建筑学院的主导人,还有就是这位王受之老教授,一种儒雅和见多识广的气派,还有看了他网上的授课内容,那漂亮的手绘图,简直令我这个一直伺候建筑师的打杂儿顶礼膜拜极了,就想如果儿子能够师从这样的教授,也是幸运之至吧,就一门心思的为他网上报名,报名参加高考美术专业汇考,不想正直青春期的儿子加之那武断任性、刚愎自用的老爸一盆盆冷水将我浇的手脚冰凉,一个那是假学校,那是没用的,别整没用的,等等将我交的报名费全部打了水漂。但是,我却从此与这位教授有了缘分,先是看了他的网络博客和授课内容,觉得很开阔视野,又在图书馆见到他的书,就是这本书,很好的一本书,也很认真的一本书,让我从他那儿了解了世界建筑的历史和发展脉络,同时这本书又做了后续延展,使我了解了现当代的世界建筑的发展,什么解构主义,什么后现代建筑,还有中国的一些古典建筑,慢慢的都有了熟悉,这对于我的一个建筑方面的所谓的中国古语的“匠”来说,也是一定的提高吧,这位教授的课真的很好,匆匆的读过之后,至少知道其实真正留有余香和经典的优秀作品都不是批量制作和集团式的迈进的东西,这佩服他敢于对当今中国的这种房地产开发模式做出大胆的批判性评论,以及中国这种拼凑式的大型和所谓高端的住宅区都敢于予以大胆地评判,似乎也真正说到了中国房地产的某些痛处吧。很值得读的一本书,了解一下建筑的历史,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休闲啊!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喜欢他的见解
  •     博客集,以现代建筑为主,选题比较有意思,配图还算到位。
  •     书中记载着我们平时没留意到的建筑设计与历史,还顺带把建筑历史的脉络梳理了一下~~重要的是还把中国建筑的发展加以作者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下来~~
  •     这本书是《置若网文》三部曲之一,是我三本中最后买的。一部是《设计集》,一部是《游走集》。买设计集是因为自己从事设计行业,但我是半路出家,想要在专业上补补课,游走集其实是一种理想,一种大部分中国人都有的理想,一种文艺青年理想,想环游世界,但又被现实束缚,只能通过看书来实现理想。由于前两部书都太好太喜欢,所以买了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建筑集,算是一种知识拓展吧。其实,无论是设计,是建筑,是游走,都是围绕生活而来。对于目前大部分中国人处于生存状态,生活显得有些奢侈。但生活其实并没有人人们想象中的奢侈。
    只要心放下,生活随之而来。
  •     好吧,我觉得很像一种向门外汉进行科普的文章集合(我就是门外汉我。。。
  •     装帧精美,内容非常之精彩,十分值得推荐购买,恰有身临其境之感,装帧精美,内容非常之精彩,十分值得推荐购买,恰有身临其境之感,装帧精美,内容非常之精彩,十分值得推荐购买,恰有身临其境之感,装帧精美,内容非常之精彩,十分值得推荐购买,恰有身临其境之感,装帧精美,内容非常之精彩,十分值得推荐购买,恰有身临其境之感!!!
  •     王受之先生的这套书看了受益匪浅。
    只是排版看着有点累。
  •     读着很轻松,笔者很善良。
  •     作为一个设计历史与理论的研究人,对于看的学问,王老该是无人能及的吧。当然,是如此幸运。在美待久了,也耳濡目染了那边的语言习惯。
  •     恨喜欢王受之老师的书,写的很好~~不过,如果当当送货的时候包装能在用心点就好了
  •     还可以吧,作者明显比较喜欢现代建筑和解构主义,但是最后几篇对于国内房产业的评价,真是太不靠谱了
  •     好,这本是这套集子里个人最喜欢的~
  •     开拓视野,扩展思维,尤对做设计的有巨大的帮助~
  •     好像打电话给建筑设计公司,叫他们也给我来一套清水泥小房子住住。
  •     书中加入了很多近代的例子,认识了很多自己不了解的大师级人物,这在王老师的书中是一个很好的突破,读来更加受益匪浅。期待王老师有更多的好书。
  •     迅速读完,受益颇多!没有多余的言语,很平实很朴实很真实的叙述!就像看小说一样!耐看!当然受益!
    王老师的一系列书我都读,一贯喜欢他的行笔方式和观看设计世界的视角!我推荐这本书给喜欢建筑的但不是学建筑的人看,一定会对建筑有个全新的了解!学习完毕!
  •     真的不喜欢太过于夸张的解构的建筑。我想那也是大多土木工程师的噩梦。或许建筑师与土木工程师本身就有矛盾诶。还好媳妇没有真的去学建筑。建筑师将艺术与功能相结合,而艺术总是突破常规,但是呢,工程计算总渴望中规中矩额。。矛盾额。。什么时候才能有传承了中国建筑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老祖宗的东西是不错的。
  •     曾经的南京才叫南京……
  •     学环艺的我想多看看建筑,室内方面的知识,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一个一个来,这本书还是挺好看的!
  •     觉得这本不错就上网订了本,结果顺便看到作者涉嫌抄袭的传闻,哎。
  •     这本书的排版肯定是个新手!边沿留白很多,但读到每一行的末尾时,那字就藏在缝里了,使劲拉才能看到,很是问题!
  •     多看多长学问啊
  •     封面挺好,就是看中封面才买的
  •     内容比较浅显和贴近大众,深圳这几日举办建筑双年展,可以带着王老师介绍的知识、信息和观点去观摩了,哈哈。
  •     有点小贵,收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纸也很薄,不知道里面内容怎么样,
  •     这书是个好很好的科普读物,言简意赅没那么多拽词,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博客还在更新
  •     这书是我朋友推荐的 我很喜欢王老师所以就买了 很喜欢
  •     王受之依然很给力!~
  •     马克:解构主义。盖里。
  •     我就是看上书的封面买的。前几日才读完。搭情景剧的时候带去当道具用 摊在两个人膝盖上 慢慢翻 其实感觉好温馨。
  •     不过还是更喜欢营建集多一点
  •     当看故事书,增长一些建筑见识
  •     一直很喜欢王受之书,可以轻松游历关注的建筑。当当送货很快,很开心
  •     嘤嘤嘤,我是个理智的脑残粉
  •     在试图记住某某属于某某风格之前,是不是应该先收集100个人的作品,按时间排序??
  •     短暂的固有形式,现在看就是民国风格吧
  •     因为网络公开课开始知道的王受之老师,蛮喜欢看他的书,深入浅出
  •     此书真的很好,可以了解很多现实社会的建筑风格和世界建筑的主流与发展。
  •     曾经跟王先生受之有过一面之缘。很欣赏他的生活态度,而他的阅历也可以给我们这些后生之辈很多的启发。
  •     武汉大学建校史和营造学社两篇让我深受感动与鼓舞。
  •     建筑科普类
  •     信手拈来,不枯燥、漫画版插图更添新雅,对洛克菲勒中心建筑群分析比较喜欢。
  •     从赖特到文丘里
  •     轻松的文字,不轻松的内涵,给你一个另类的观点,求异为贵
  •     嗯嗯还行
  •     很不错,尤其看民国建筑,民国时在梁思成的努力下使中国模式建筑有血液在延续发展。到解放后国家学苏联反传统,什么都在打到。。。反对大屋顶。。等等。。。批判梁思成。。。。使中国的建筑模式从此停滞不前。。。反观民国的建筑,不少已成经典。。。
  •     一直关注着
  •     王先生的文章总是百读不厌。每次对一些基本的理念有所怀疑,只要看看王先生的说法,就能去伪存真。
  •     分数这么低不科学,写的好读真诚干货。而且听说作者的博客还在更新啊……
  •     文笔一般,可以作为业余看看,信息量还是很大的。
  •     作者的想法独到
  •     书还行,收回以前说的话。
  •     建筑类精品研究书,比较经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