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离破碎》书评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0
ISBN:9787806049181
作者:石康
页数:261页

别奋斗了

石康的出名,靠的是《奋斗》。但是,《奋斗》是“名不副实”的,因为石康根本写不出来励志的东西,这一点,被我在看完《支离破碎》后发现。《支离破碎》是本好书,它有古典名著的影子,又有现代都市风格的颓废,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思索,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什么为了做出某种动作而生的皮囊。“给我一只烟”,这是这部书中的一句话,成了另一本红极一时的网络小说的名字,但是对于那种无助、颓废的感觉,还是石康把握的好一些。说实在的,现在这类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文学作品很多,但我没发现比石康写的深刻的。深刻,就是即使不知道也说出不知道的理由。老一点的作家,总是联系到社会啊、人生啊什么的空乏问题上,而年轻一点的作家大多不知道生活疾苦,沉湎于声色犬马中滥俗中,而石康恰到好处。再说《奋斗》,那不是什么励志电视剧,那就是石康的风格——乱飞的都市生活,别被它的名字欺骗了。其实,《奋斗》是不值得一看的,还是看看石康之前的作品吧,在他还懂得为养活自己奋斗的时候。

再见石康

某一日,窝在家里整天的看电视,换台时,发现一部张贴着80后标签的电视剧《奋斗》,里面有我很喜欢的佟大为,于是耐下性子来看。台词很逗,貌似很熟悉。在片子结束的时候,很用心的留意了一下编剧,竟然是石康。我兴奋的从沙发上跳起来,在客厅里瞎嚷嚷,在厨房忙活着的老妈手里拎着半根萝卜就出来了,还特严肃的问我怎么了。我笑嘻嘻的说,妈,这片子是石康写的,石康呀,我的偶像!的确,石康,那个讲话很逗的很有思想且具有才的流氓,就是娟子的偶像。知道石康,是在中学,而那个时间也是他极为狂妄和走红的阶段,书店的架子上有他一系列“颓废”的书。当时自己就是一个屁事儿不懂的小孩子,很跟风,却会喜欢他的书,(那时同学们手中流传的无非是一些言情武侠之类)着实让人郁闷,估计只是觉得他写字儿的方式很好玩,一小说被他整的巨支离破碎,让人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在模仿人家泰戈尔写诗呢,至于内容,完全不明白。喜欢过他一点时间,甚至有一次翻看最后一页找到出版社的电话,想要他的联系方式,那个电话是在半夜10点多打的,趁老爸老妈睡着以后,溜进客厅,特郑重的摁下那几个早已经背熟的电话号码。结果,当然没人接,沮丧的不得了。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心里就开始惦记着石康了,偶尔会在生活中跟人讲话的时候,挪用他文章里的对话,然后,别人的反应始终是一个版本:皱眉头,一脸疑惑的说,哎呦,这小姑娘表面挺文静的,还会耍贫呢。没办法,近石康者也石康了,谁叫我这么喜欢他呢?出版那些书后,石康似乎就闹腾过一阵子以后开始变得销声匿迹了,然后,很少能在书店的新书陈列上找到他的名字,他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过气了。后来才知道,那段时间他的确没再有什么大的动静,偶尔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费任何精力,全都是信手拈来的文字组合,然后就是天南地北的旅行,泡吧,过尽了舒服的日子,而有一天,当他意识到,作为儿子的他不能够为父母买一套舒服的大房子时,他才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了,于是有了后来的《奋斗》。《奋斗》火了,也同样火了石康,以前备受冷落的他突然之间变成大众和媒体共同关注的对象,好多人听说奋斗是石康写的,就忙从电话簿里扒拉出石康的电话,开头第一句话便是:石康,奋斗是你写的啊,真TM 牛啊。他曾经对比过前后两种不同的境遇,以前一个月才接到两三个电话,现在一天就能接到三四十个电话,而石康被问到更喜欢那种状态的时候,他回答,当然是电话少的时候咯,清闲,也更自由些。石康如今成立了梅歌文化公司,做了CEO,然后身兼N种身份,并且还继续写着《奋斗2》。不知怎的,竟会有种预感,以后可能不会再喜欢石康了,这种感觉很是强烈,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对一些事情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又或许是不想他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出现在我的印象里,破坏了原来我对他构建的那个样子。有一天逛书店,看到他一种以前不曾见过的一张照片,他新书的封面,背着大大的旅行包,一只脚踏在一旁的石阶上,眼睛望着别处,新书的名字《石康,我眼里的文化人生》,是他的一个随笔集。翻开看了一会,又重新放下,我不想他变成一个剑拔弩张的刺猬样子,四处讲着讲那,说一些违心或者无伤大雅的话。虽然,中学的时候就特迷他身上的这股劲,只是现在却怎么也喜欢不上来了。还是习惯读他以前写的小说还有文章来作为我耍贫大全,每每想到石康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就有些悲凉的意境,不能否认,他以前写文章只是为了写文章,而如今,恐怕不是那么单纯的初衷了吧。我讨厌商业化的东西。石康坦言,他喜欢钱,因为以往的经验告诉他,如果没有钱,你在这个世界上也意味着会没有更多的东西。是对这个世界的彻底失望还是趋于妥协?每个人都很难懂。石康更是,就像他的小说,从来没有真正读懂过他的书。

我看过的这本还不错

我看过的有支离破碎,一塌糊涂,在一起,奋斗,口吐莲花。前3本基本就是讲述作者怎末刷嘴皮子拍婆子,欺骗傻子挣银子。就比较来说支离破碎更系统化点,里面出现的姑娘也不错。3本里有一个姑娘疯了,嘎巴嘎巴掘自己手指头,具体那本忘了。奋斗纯粹是骗钱的东西,除了里面一些单句在劝人或泡妞的时候很管用以外。口吐莲花1个月前翻开看了看,没什么感觉,等那天洗干净心态在说吧。

支 离 破 碎

看完了石康的《支离破碎》,真的感觉支离破碎了,尤其在北方图书城买的这本书,令我及其崩溃的是,在书最后几页,像是被人撕掉了,果然彻底的支离破碎了。世上最叫人不堪忍受的东西便是等待--等待叫人不思茶饭,望眼欲穿,等待叫人灰心丧气,心神不宁,其中最折磨人的便是等待时的希望,希望,希望--但愿以后再不要提起它,每当我想到希望二字都不禁为之深深摇头,这两个字所表达的东西实在可怕,它是一种愿望,一种要求,一种叫人受尽侮辱之后仍不自觉的幻想,只要一想到它--希望,人们便能投入到更深的侮辱之中--一方面,等待唤起人的期望,另一方面,人却得忍耐,忍耐来自希望可能破灭的预感,等待就是在这两种自相矛盾的情感中一分一秒地度过。而不幸的是,最常见的,人们等到的仅仅是破灭而已,而且,由于希望破灭,似的原来的悲哀更加深重。即使是希望城镇,人们得喜悦也不会太久,因为激情已经在等待中消耗殆尽了。挺喜欢石康站在世界的背后不停的戳穿出事实的真相,语言犀利,干脆利落。偶尔能隐约感到《奋斗》中陆涛的影子,尤其是以“我”开头的一长串排比。可是他笔下的人物爱情观有些太残酷了吧,说人们需要sex,需要钱,而这两种结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爱情。对正经女人的嘲讽,对可以只见一面就上床的女人描写的如此生动可爱。貌似这个世界上,正儿巴经的人都是装出来的,而彻底的,放纵的,随心所欲的人才是最真实的。花红酒绿的都市生活,黑白颠倒的写作生活,纷乱复杂的感情生活。没有原因,没有结果,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有的人进来,有的人离开,有的人捧在手心珍爱,有的人随便拿来替代。生活貌似从来都不是一个整体,其实也没必要是一个整体,总是这样支离破碎的展现出来,凌乱却又是真实。很多人努力的生活,倔强的活着,追逐梦想,或得过且过,其实到最后也都不过一死,化成虚无。而我们又在追求些什么呢?昨天zpp给我发了个小游戏《passage》,开始,我领了一个女朋友,向右走,走着走着,觉得太平坦了,没意思,就往下走,往下是一个巨大的迷宫,两个人走,很多路都走不了,但是每得到一个宝箱,分值就是双倍的,和女朋友一起慢慢变老,突然,女朋友变成墓碑,自己衰老的更快了,心力交瘁,很快也变成一个墓碑。又玩了一次,没有领女朋友,自己一个人往下走,依然会常常碰壁,有很多路走不了,有的宝箱看着就在眼前,可是却过不去。可是走着走着,发现自己不断的衰老,虽然分值增长的很快,可是却越显寂寞,这又有什么用。后来zpp跟我讲,“带个女朋友,很多地方都走不了,但是每步从一分变成2分,我不能去下面的迷宫寻宝不能去探险,只能走中间的正道,开始我也挺郁闷的,后来那个女孩和我一起变老,当她变成墓碑那一刻,我僵在那里了,没继续往前走,那一刻,我觉得分数的多少,经历的多少已经不重要了,我就留在原地,和她一起形成了2个并排的墓碑,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我突然觉得自己如此自私,我为什么就没有留在原地呢,是我玩的时候漫不经心么,还是我没在意么,总之,不可否认的,我当时真的没有停下来。那我在寻找什么,在追求什么,在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呢?

什么吸引着我……

最近读的,无聊的时候。忙起来的时候,心情就会好一点。石康在书里管那叫另一种形式的行尸走肉。人忙起来,想的就少了,他说那是另一种逃避。我倒不在乎那是不是逃避,只求我的生活能平淡一点。但现实告诉我那是一种奢侈。事实上,《支离破碎》算不上一本小说,基本上没有主人翁,情节,高潮什么的,只是它的那种调调是我拿起来就放不下的那种。可能由于作者是北京人的缘故吧,书中的只言片语像极了我的那个季银川。羡慕吗?谈不上,作者自己陷在一种奇怪的生活中无法自拔,如果我说羡慕,大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可是,就是有那么一种东西吸引着我,朋友?自由?我也不知道。

支离破碎的青春碎片

先看完这本,再看的晃晃悠悠,这本青春更惨烈,我以为生活就是那样的,但当时想这只是一本书,现在意识到生活就是那样的,那仅仅是一本书。

戒骄戒躁,才能一路向前

一口气读完石康的“支离破碎”,却不是因为爱不释手,只是内心有个驱动督促我一气呵成。他不是我喜欢的作家,至少不太适应此种抽象的文风。我甚至不大愿意承认他是个作家,边读边在心里默念,快回去写你的连续剧剧本去吧。我这么说自然会伤害大部分人的感情,但这个信息过剩的年代,本就如此萝卜白菜众口难调。 作家和编剧的区别在于,作家要有阅历,才会对事件有深刻的见解。而编剧只消多看写小说电视剧,知道套路就可。我宁愿看一些平铺直叙的故事,自己去思考作者的用意或者没有用意。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的东西多能和我的上一辈达成一致,而无视所谓80后所谓网络时代的文学产物,因为前者有着与我截然不同令我钦服的阅历。而后者所经历的,与我又有何差异呢?没有阅历,那么我们叫卖什么好呢?所谓“感情”经历啊!我的感情如此这般跌宕,我的人生如此这般沉沦,我的内心如此这般悲怆。我在思考人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思考艺术。 刚好碰到艺术这个词,多说两句。我只是对美的事物保留着最基本意义上的向往而已。所以遇到喜欢的,美的事物我会驻足,仅只欣赏,未敢予以定义或评价。而这个泛滥着各种自称为艺术的玩意的年代。艺术家又是什么?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它的书名一样支离破碎。人物结构简单,但都来历不明,去向不定。仿佛是时光机把它们带来又在适当的时候接走。没有背景,没有铺垫。感情和性欲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我又按照自己喜欢的小说模式来要求他了,也许人家本只是在创造艺术,是位艺术家。我这形而上的大脑无法理解抽象的艺术。又来了,艺术。 我最怕别人跟我矫情这个世界的本真,看似左右逢缘,面面俱到,深入浅出,主观客观地说了一大通,读者却更迷糊。我偶尔也会陷入沉思——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会用这种眼光看待生活及周边的人事?我所看到的世界仅止冰山一角,那我看不到的世界是怎样的?我为什么连我自己都不了解,不理解?我如何去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在这个世界上我能控制的东西又是什么?还是我什么都不是随波逐流到生命的尽头,拉倒? 我想说的是,这种黑洞式的问题每个人都在纠缠,每个人都没有答案,那为什么你要把你的挣扎过程拿出来示人,强加给读者呢?你边儿呆着自己思考不行么? 就像在他在书的末尾自圆其说,也许他的初衷是好的。他想写出真相,只是从一开始便迷失了而已,不论他再努力,读者也无从了解起因和结果,因为你从头到尾都是混沌的呀!

浑浑噩噩的日子

首先,还是给自己一巴掌先:我着实是个俗人,将书统共看下来,只觉得眼前晃着“浑浑噩噩”四个字。石康之名早有耳闻。印象好像就是神经颓废,爱调侃,才华似乎还是有些……当时我不太了解他,也没看过他的书。书里面多多少少泄露着些我等屁民不了解的世界,那些写作的、拍电视的、登台表演的,七八十年代的北京青年的生活状态在一起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重演了一遍。石康也算个文艺青年,那时候的文艺似乎就是他这样子的范儿。说他“次妞”,他腹中亦有笔墨,说他“无用”,他又写本子,排出来看得人也多。爱姑娘又不能跟姑娘长相厮守,想来是他不能给姑娘安全感。这么一个男人,放出去你觉得放心么?叫我是绝对不能放心的,即便是爱来爱去觉得欲罢不能,可是女性需要安全感的那种强烈本能使得她们最后只能一个个的离开她。书里多次提到一个作家——我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他名字——名字我给忘了,据说石康的小说影响了《像少年啦飞驰》、《草样年华》,回忆那两本书,似乎形式却有类似之处,又想流水账,又经常会冒出几句令人拍案叫绝的话来,而石康也是受了这人的影响。因为看完这本书的时间久了,有一两个月,我的记性显然已经不能记得书里面说过些什么有意思的话,我也懒得在别人的影评里查找这些话。邵小毛的歌里唱过:“可是搞艺术的男青年有一部分只爱他的艺术还有极少部分搞艺术的男青年搞艺术是为了搞姑娘”他们爱什么样的姑娘?雪肤红唇,前凸后翘,最好再来一对大长腿。有了这几样儿,怎么看都挺可爱的。文艺这玩意儿就这么促成了一件性事。睡了醒来,醒来再睡去,因为姑娘才让醒来的早晨美好。反观我们自己,日子就是这么回事儿,上班下班,早请示晚报道,为了钱我们变成了奴才,钱也让我们变成了爷。非要给生活来一点波澜,那就只能是男女之事了。

谁忽悠了你的青春

临近大学毕业。无聊中又开始看这本书。是同屋已经毕业的姐姐留下来的。大一那会儿看觉得无聊至极,絮叨的没完没了,经常跳过几页。现在却奇迹般的觉得好看,大概自己的生活也是晃晃悠悠支离破碎到一塌糊涂吧。很多类似于废话的话在我看来却是无聊生活的灵丹妙药。个人觉得是石康写的最好的一本。大一看晃晃悠悠,毕业支离破碎,我想,工作后就一塌糊涂了。。。。。

上床乱搞,下床思考——评《支离破碎》

我也三十一岁,我读书,我睡眠,我写博客,我厌倦工作,我坐立不安,我四下走动,我探头探脑,我漫不经心,我看电影,我斗地主,我还看石康的《支离破碎》。这又是一本重读的书,十年前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因为里面的乱搞,让我把文化圈混同于运动圈,这些人哪里是从事脑力劳动,分明是体力劳动者,后来石康先生混出来了,抑或是身体吃不消了,踏踏实实的搞出了一个流行电视剧——《奋斗》,尽管里面的主人公依然精力充沛、正值当打之年、兜里也永远不差钱,搞起床上运动更是生龙活虎不含糊,但已经婉约了许多,相对于这本《支离破碎》里的男女主人公在酒店里一起连续鏖战十五个昼夜,《奋斗》里的年轻人们简直都成了五讲四美的标兵。而另一方面,《支离破碎》还延续并逐步形成着石康的另一种风格——思考,这是个纯爷们的动作,男人往往是在激情过后,立马变得很严肃很深沉,从兽性到理性转换的非常快,速度堪比川剧中的变脸,当然前提是只要那一股富含蛋白质的液体离身体而去,更印证了某位哲学家的那句话:充满活力的血液总是在男人的一头和另一头奔跑,当然两头不能兼顾。思考是一种很无聊的活动,让人变得很得瑟,不过在你没有能力让自己再次抬起头来的时候,或者在你抬着头却没有对手的时候(简而言之就是等硬和硬等的时候),你最好的“装”态也只有这个了。在《支离破碎》里,作者附体的那个男人就是一个思考者,当然这个活动往往是在下床之后完成,所以这本书写得很是支离破碎,但这样的情况很符合男人的生理周期,况且这是公开发行的小说,要让人看出与色情文学的区别,床上的壮怀激烈绝对不能直抒胸臆有啥说啥,要点到为止,因而大段的篇幅只能让思考来完成。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故事让人看着有点累和另类,有拼盘的感觉,因为那分明是两个故事嘛!上床乱搞,下床思考是石康作品的一贯风格,其实也是人性使然,尤其是当一个男人年纪越来越大,血液奔跑频率有倾斜更偏向上头的时候,思考的水平与亮点就渐渐显露出来了,这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也是某些特效药的功成名就身价倍增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石康的书应该重读,年轻的时候看如何上床、如何乱搞;年纪大了看另一部分,学会思考,开发自己的大脑,避免老年痴呆要从中年抓起。

就是这样

我先选的五颗星 后来改成四颗星。我突然想起支离破碎里那些我认为繁琐的文风。我常常就那样光看剧情了。也许我真的很恶俗。整个文章还是值得推荐的,如此评价在于我不过才大二而已。我希望十年以后再拿起来看看,到那时,也许五颗星都不够了。

在路上看他的书

他的几本书好象都是在即将离开北京在路上买的.看看简单的人物,熟悉的地名,感觉有点王朔之后,看了几本后,有点混,剧情大同小异.

不用看,但是要体会

  我的那些美丽的梦想,和我期待的浪漫一样,是牵引我生命不断上升的美丽气泡,它们在阳光下不断变幻着色彩,吸引着我,以为快要靠近的时候,就幻灭在我的面前,支离破碎,溅我一脸的肥皂水.

看得我内心隐隐难受啊

大学期间看过晃晃悠悠,当时就是觉得石康的文字里面表达的那种自由那种无力那种患得患失好严重啊,大学时候流行一个词叫郁闷,于是那本书就完全贴合了那个流行词。当时我还年轻,还没有经历真正的人生和什么挫折磨难,偶尔的一点小郁闷就觉得老大事儿了,现在想想真是没事儿找疼痛。上班4年了,终于有个时间看看小说,了解别人的文字表达的情绪,顺便安静的想想自己的生活,在平静的生活笼罩着我的时候寻找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看这本书,用了两个午休,暖暖的阳光照着我的时候,我与周文一起感受他内心中传递出来的一种矛盾和难受。我记得一句话,“我平静下来,但我不敢停笔,因为我知道,只要我一停,等待我的将是难以忍受的不安和焦虑”这是周文爱着陈小露难以抑制的时候写下的话。当我看到这两个词的时候,我仿佛也找到了自己最近不停的看小说、听音乐,忙工作的主要原因。我怕,我怕停下来,怕静止,怕一个人。。

一本被韩寒和孙睿争相模仿的小说

韩寒的《像少年啦飞驰》和孙睿的《草样年华》均受此书影响。风格相近。我接触石康比较晚,尽管他在前两年因为奋斗火透了,那时候也没怎么关注他,真正读他的书就在前些天,前些天我没有工作,经常一头扎进书店里头,上大半天网,看一小会说,翻翻《读库》什么的,心态特别浮躁,就在我在书店晃晃悠悠的那些日子,我晃到了石康的小说前,名字起的挺符合我的某种状态的,叫《支离破碎》,就抽出来乱翻了几页,结果竟然被他的故事所吸引,他诚恳的叙述态度,他故事中的生活状态,泡过的妞,一起混的哥们,自由编剧的身份,写的特别痛快,给人一种活痛快的劲,我买回家一口气看完了,跟村上的那本书一样,是一本能够让人一直翻页的书,中间喝了若干杯水,吸了若干根烟,撒了几泡尿,还换了一条内裤,因为上厕所没开灯尿内裤上了,笑了若干次,不停的翻页,感觉这小说就像我写的,因为我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喜欢看马丁斯科西斯的《愤怒的公牛》,还都是开心的时候,喜欢跟正经或不正经的姑娘上床,特别是着迷自己觉得天仙一样的姑娘,偶尔我也跟他一样看书,不过丫看的很多是外国的小说,我看的是石康的。他的三本小说《晃晃悠悠》《支离破碎》《一塌糊涂》被合称为青春三部曲。我也翻了他另外两本,一个是写大学里和大学刚毕业那会的事,我刚刚过完大学生活,很想离的远点,因此也不怎么想看,《一塌糊涂》就写了一个姑娘,那个姑娘我很不喜欢,因为她让我想起现实中的一个姑娘,而想起来的这个现实中的姑娘我不喜欢,所以我看书是由现阶段的个人情怀决定的,不仅仅是书包括电影音乐服装都一样。他写书特别真诚,这是打动我的地方,还有很多能让我笑得出声的地方,至少支离破碎好笑的地方比其他的两本都多,最最重要的是我喜欢她小说中的陈小露,他写的都是真事,也就是说有原型的,陈小露跟我曾经喜欢的姑娘有些像,甚至是这一类姑娘我都很喜欢,我知道我能感受到石康是真的爱上了这个姑娘,还有他常一块混的哥们,有图书编辑,导演等一些人吧,后来讲到导演唐大年离开北京去上海了,以后哥几个喝酒的时候时常想起这么个人,我看了觉得特别难受,觉得很伤感,那么好的哥们终究还是面对分离,我总是难以释怀这些分离和变迁,在我上大学那会,有俩哥们在一块不错,能聊的很开心,这很难得,但是大家都不是一个省份的,毕业就回各自家乡各忙各的了,只是偶尔发了信息逗逗乐,其实我是特别希望哥几个一块干个工作,下班了经常一块干个什么,那应该是挺愉快的一件事,但是比较难吧,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在他的这本书有很多可以大声朗读的地方,写的特别棒,他的生活哲学,他的精神世界,他对妞的狂热。还有一种忧伤,不是淡淡的,而是厚重的深沉的。他的这种文体写法,我先读的是孙睿写的《草样年华》,高中的时候看的,现在有点记不得了,好像书里也有一姑娘叫露露,直到现在我有点明白过来,孙睿可能有模仿石康的痕迹,不过这种东西很难说清楚是谁的原创,你可以这样写,他也可以这样写,两人有相像的地方,都是北京人,都是理工科出身,但石康是68年生的人,成长背景差别比较大,石康的这本书还是很扎实的,他喜欢做理论的分析,而且分析的挺到位的,我看到很多关于他的采访,知道这家伙家里书特别多,特别喜欢读书,不是那种只买不怎么看的人,他可真看。从他的书中也可以看出他走到现在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相信窘迫,痛苦,孤独,挣扎伴随了他很长时间,这哥们动不动就跟你掏心窝,掏心窝的人和书不多所以才显得珍贵,《支离破碎》将长久的伴随着我,提醒我要真诚,尤其是对自个的朋友。

支离破碎的石康,支离破碎的我

很久之前就放在书架上的一本书 今天翻出来再看 感受却不同了我在想这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还不曾真正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算幸运有过白日折射出七彩刺眼阳光划破心房的经历让我变得支离破碎我喜欢碎片我就是碎片

摘抄(1)

再一样,依我观察所得,几乎所有的一般谈情都纯属胡扯,因为所有谈情都与谈情丝毫不沾边,一般谈情不过是相互恭维,肉麻之致,除了说对方的好话之外,很难找到别的话题可聊,高一级的谈情会谈到些别的事物,比如二人的历史,当然,几乎都是经过粉饰过的,然后谈到现在,到这里,或许着点边际,因为现在的情况往往可以观察与对证出来,我要说的是第三步,可气的第三步,最不可靠的第三步,也是最荒唐的第三步,双方开始展望将来,记住,到了这里,几乎可以说,即使是相当正直的人都毫无例外地在此栽跟头,这时两人终于谈到将来,天哪!将来,没边没影的将来!憧憬去吧,胡说八道去吧,用什么人格之类保证去吧,天马行空去吧——别忘了用录音机录下来,或是记录在案,签个合同,后悔莫及的时候也能总结一下原因以便再战——从这点看,谈感情不如谈买卖,买卖双方至少还有点东西可换——可未来如何兑现?不幸的是,一般人所谈的感情却主要在这里,你就知道如果成交后的后果该是多么地叫人摸不着头脑了吧。因此,对于那些渴望真感情、渴望交流并以此摆脱孤独的人来说,恋爱方面出现两难处境:因为诀窍往往在于一个字,骗!如果你真那么做了,谈出的定是假感情,至于以后的什么“大梦初醒”之类就不用提了,如果你不那么做,你将会面临悲惨的失败,失败当然与你的愿望相左。因此,这一现实促使我们痛定思痛,仍然左顾右盼,却依然茫然不知所措。

论段

石康的论段一直很有特点。他很能自我贬低还能自得其乐。他自以为是一个格调真正低下的人。从《奋斗》中仍能看出石康的感觉,不过也不得不说他在论段中做了让步。在石康以前的小说里,也能看见他说要努力奋斗,可见他是个不得志,小说界混不下去,也想为 编剧界挣回一点面子的老奋青。


 支离破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