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事情本身》章节试读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
ISBN:9787801306784
作者:张祥龙
页数:376页

《朝向事情本身》的笔记-第二章(3) - 第二章(3)

意向性是所有意识活动都具有的一个基本特点:所有的意识活动(想象、知觉、回忆、情绪)都具有意指功能,意指某个对象的功能。所以所有的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没有哪个意识 是完全的无对象的意识。
(1)在洛克和休谟那里,人只能直接知觉纯粹的感觉材料——这些感觉材料还不是对象。感觉材料通过联想才知觉到对象。而胡塞尔看来,任何一个意识活动,一上手,知觉到的就是一个对象,感觉材料只是在反思中才分析出来。格式塔心理学讲最低层次的知觉都是有结构的,知觉原本的倾向就是把世界作为一个个对象 、一个个图型。
(2)似乎是否认无对象的意识活动的可能,与东方人看法不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海德格尔那里,我们确实能够“畏惧”,但又不畏惧什么,而且只有在无对象 的恐惧中我们感受到某种原本的时间、原本的生存意味。
在看的时候,看的活动当场构成这个被看的东西,这里有着被给予性,有某种笛卡尔的“思”的地位,不能怀疑。(但里面还有前反思的东西,到海德格尔、萨特才明显)
传统看法的感觉是被动反映、接受,是个完全异已的东西。但如果意向性加进,那任何被接受进来甚至是感觉 直观的东西,一定已经经过了我的某种主动或被动的改造的非常原本的综合——内时间意识的活动。
任何知觉都有一个“保持”retention和“预持”Protention,刚刚过去的东西并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在一个“晕圈”里的保持,把它找回来,就是一种再造,但是一种原本的再造。所以不在当场的晕圈里头,和不在边缘域之中,是有一个重大区别的。
Horizon边缘域、境域、视域。对于焦点的关注存在保持和预持,看的时候也不是只看到它,总会或多或少有周围的东西参与进来。
所以,对于直观到的当下,这个个别的实在者,实际上总是在隐蔽的或边缘的意义上融在一般里头了。当下意识到的听到的声音跟别的声音的隐秘的沟通,在这个意义上个别和一般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这个一般是被活生生的直观到的,不是现成的一般。“本质直观”中的本质的意思是一般性,而在这个内时间意识结构中本质直观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现象学分析都是通过分析剥离出一个实实在在地被当场呈现和构成的东西,按照别的哲学方法,这个东西永远出现不了,它总是被参与构成的成份和主观的东西蒙蔽。胡塞尔的敏感性在于直观,从个别的一个中看出一般(本质)。而海德格尔的敏感性则在于看到了真正的锤子是在运用它的时候,锤子是在上手状态中显示出它的本质的。

《朝向事情本身》的笔记-第一章 - 第一章

西方哲学史上所隐藏的现象学线索,“现象学是近代西方哲学的隐秘渴望”:
毕达哥拉斯:用数解释整个人生世界和各种现象,甚至道德现象。——数为本质
巴门尼德:“一”是万物本性,"一"·即是“存在”(是)。存在只能存在而不能不存在。
柏拉图:把存在变为了“理型”(理念),理念为本质的。
亚里士多德:“存在”的真正含义不是“理型”,而是“实体”。是什么使个别是个别,是它是其所是,是它的“存在”呢?他一会儿说是质料,我之所以是“这个人”,是因为我有“身体”,一会儿说,还是“形式”,我之所以是我这个人,是因为我具有某种“形式”。但不是偶然的形式,它是一种能够刻画我的“本质”的形式。
笛卡儿:用数学的方式拯救哲学。但不是如毕达哥拉斯,还得用概念范畴。但他要用上帝来担保,才能推出世界的存在。
洛克:强调个别性,认为知识的真正起点只是作为个别的感觉观念。希望在更真实意义上打通个别与一般。
休谟:在洛克这种个别观念中实际上是没有内在普遍性的。这令胡塞尔感到非常惋惜,因为经验论认为知识的真正起点就在于现象,但却把这个现象当作只是个别的,而与“一般”打不通的。休谟没有看到个别与普遍的沟通,在现象里头已经包含了本质。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先验演绎”已经是在现象学领域内的工作了。“但康德错误地把它解释为心理学领域,从而又把它放弃了。”
说康德重新提出个别与普遍相互沟通的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表现在所谓的认识论的现象主义。认识到的只是现象而不是物自体。我们去认识世界的这种方式已经为我们的认识对象(现象)注入了本质构架。不然根本认识不到现象。这个构架就是直观的纯形式和知性的纯范畴。
还有一个部分是更现象学化的,就是胡塞尔提到的“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两个异质的东西:直观和知性的统一是如何可能的?其实这是“个别与一般”问题的一种隐蔽形式。在第一版中康德认为二者共同运作靠的是第三种认识能力,“先验的想象力”。先验想象力在某种意义上与直观有关,但又不是再生的想象,而是一种产生性的。原本的想象,原本的综合,所以是先验的。有了它,所看到的才不是感性的杂糅。靠着这种先验的想象力产生了一种图型,把二者连结起来。
所以这里原本的先验想象力是亦直观亦范畴,亦个别亦普遍。
海德格尔的《康德书》讲“先验想象力”产生的这个图型在康德那儿意味着原本意义上的时间。

《朝向事情本身》的笔记-第二章 - 第二章

“认识如何可能”,科学本身无法回答。
柏拉图用“理型”,说人生前已经认识了“理型”,现在的认识只不过是回忆。可是没有回答原本的认识如何可能。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评,指出真正的问题,如什么是真实实在,什么是真实的科学知识,没有解决。(这里则具有现象学的考虑)。但当他用他的实体说回答真实是什么,真实的认识是什么的时候,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理型”“实体”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是胡塞尔所说的“对问题的推移”,把“科学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推到“科学认识是什么”的问题,把一个“如何”的问题变成了一个“什么”的问题。
所以传统哲学挡不住怀疑论,科学认知还是挡不住怀疑论。
怀疑论的主要思路:把你说的所有那些客观性的东西都釜底抽薪——我认为是真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是我这个知觉主体的体验。(休谟、贝克莱)
胡塞尔那里,“哲学必须漠视在自然科学中和在尚未科学地组织的自然智慧和知识中所进行有思维工作。”把所有现成的知识,现成的伎俩放下,面对问题本身说出只有在当场能说出的东西。
谈论“A不是非A”这样的确定性,必须假设一个人具有逻辑等等知识。“我思故我在”更直接,里面包含认识主体,直接与认识问题有关。现象学的东西则是提出更直接的东西,一种强烈的、直接的点醒性、反身性和自明性,这个自明不只是逻辑的、数学的、科学的。即是“径疾直指见性,思量即不中用”。
直观的形式加上知性范畴,胡塞尔说不够直见本性。他欣赏笛卡尔的“我思”,但这个起点很快被他弄成一个经验式的“我”,是一个孤零零的“我”。它没的自已的认识对象,没有普遍的东西,于是需要上帝来保证很多东西。
胡塞尔对笛卡尔的改造,在于把“我思”中的“直接的自证性”扩在到思维的各种认知行为之中去。“真实进行着的思维形态是被给予我们的,只要我们对它进行反思,纯直观地接受它的设定它。”包括“认识、知觉、想象、经验、判断、推理”,都具的笛卡尔“我思”的特点。

《朝向事情本身》的笔记-第249页

伽达默尔是对海德格尔的某种苍白化。他的思想来自海德格尔,单把“前理解”变为一种“偏见”,或说“前见”“前判断”,把这个“前有”当做某种(意义上的)“判断”,这是海德格尔不会同意的。所以后来所谓“视域融合”之中对这个前判断可以修改、改正,而其实海德格尔在此次认为谈不上判断不判断,而是说这个东西在生成,这一点上两者有别。其余基本上来自海德格尔,只是表达形式上更为精致,又结合了一些黑格尔。
又兼,解释学既非六经注我,也非我注六经。

《朝向事情本身》的笔记-第184页

实际上人从来也不是完全主动的,总处在前拉后拥的诱导和暗促之中。但也从来就不是完全被动的,总有那些让你可以构成新的意义,让你对自己所做的负责,为你自己所做的悔恨的“回旋空间”,也就是“游戏空间”。
============================
所谓内存在,in-existence,inexistenz,"纯居中"

《朝向事情本身》的笔记-第218页

那托普的两个问题:
1)现象学是在反思中进行的,通过反思描述原本的生活体验,但因为有了这个反思就使得生活经验不再被活生生的体验着而是被观看着。也即反思止住了体验的流动,使得被体验的东西成为了某种比较固定的对象。正在愤怒中的愤怒被反思驱散,反思止住了体验的流动,那么现象学描述之物就不是原本流动之中的体验。
2)胡塞尔要用语言对这种体验进行描述是不可能的。任何描述、语言表达都是普遍化和抽象化,所以根本不存在一种直接的描述。

《朝向事情本身》的笔记-第131页 - 语言的表述与意义

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越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越接近无限。

《朝向事情本身》的笔记-第二章(2) - 第二章(2)

这大概是“笛卡尔式的沉思”的思路,在《小观念》:
被给予性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并且我能够在继续反思的同时,使直观本身对我来说成为这样一种直观,在它之中,上述被给予性,或者说,上述存在方式构造着自身。但是,我此刻仍然在绝对的基础上活动,就是说:这个知觉是,并且只要它持续着,就始终是一个绝对之物。“我怀疑”构造着“我思”,这就是“上述存在方式构造着自身”。知觉、回忆、想象、高兴、怀疑都与此类似。在这个体验的同时又对体验进行反思,可以叫“反思直观”。
这里把笛卡尔的“我思”转到任何智性的体验上来,于是就能看出,任何智性的、认知的体验活动中都有一个同旋的自构结构,自己构成自己。这样就从“什么”变成了“如何”。“看”的时候有“什么”,但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反思直观的方式,这种方式有着笛卡尔的“我思”式的自明性。
胡塞尔的方式是,任何智性体验中都有“怀疑自身给予出思的无可怀疑性”这个结构。
两种超越:
1. 实在的外在超越,物理时空中的经验客体
2.意向的、被构成的超越(非实在含有)
两种内在:
1.实在的内在(对物理对象的观念,出现在物理时间中被经验主体所拥有的内在,可被悬置掉)
2.实项的——意向的内在。
被意向构成的内在(对象的被给予性)
实项的内在(感觉材料,意向活动)
直观:能够把握本源的东西的意识行为就是直观。(海德格尔不认为这个直观是最本源的)
狭义的直观:感知,确切的知觉。广义的感知还包括想象。


 朝向事情本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