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女谈往录(上下册)》书评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1
ISBN:9787800474248
作者:金易,沈义羚
页数:407页

如果能穿越

我本来是想写笔记的,因为这本来就是读书笔记不是书评,但是笔记那个界面我不熟。恩,我决定天气暖和了要再去一次故宫。如果真的有穿越这么回事,最想穿越的是我啊,不是回去跟什么皇上阿哥王爷的谈几场死去活来的恋爱,我是真的迷恋那些旧事,想要看看那些旧景,触摸那些旧物。因为这样的想法我总觉得自己有股腐朽的味道。一直不能理解,这样的制度是怎么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宫里的女人是怎么生活的。很久以前我只关心民国旧事里的名媛们,清廷旧事里的妃子格格们,是从《生死桥》那本书突然意识到,最该关心的是普通的人们最底层的人们是怎么过活的,宫女们是没有灵魂的吧,但是却有着灵气,不能大声说话,慈禧的近身侍女们都是靠着眼神暗号传递讯息的,安安静静有条不紊的做着每天的工作,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有自己的感官,往往主子们最高兴的事儿却是她们最辛苦的事。吃不饱被打被罚,为了生存的更好自然会练的善于察言观色又要有一门手艺,像敬烟敬的好,敬茶敬的好,什么事都要做到主子满意,都是聪明伶俐善良的姑娘吧。对着她们的老佛爷有着一辈子的愚忠。作为女人的慈禧真的是太成功了,吃穿用度没有一样不是花了心思的,在处理朝政之余竟然还能有心对一切生活上的事物亲自过问,胭脂自己做补品自己做,在美容,服装,养生方面真是大家啊,也着实惊讶于不管她生活中的哪一项,伺候她的人都形成一套做事的规范,都是技术活。她一年的袜子竟然就要动用3000多绣工,一万多两银子,国库能不空虚吗。(慈禧是天蝎座。。。生日竟然和周美牙是一天)在老宫女叙述慈禧身边受宠的那些人时,我极力的寻找有没有德龄和容龄,可惜她没有提到。知道了很多她们生活中的细节,还是挺不错的。

内容朴实,不浮夸

老宫女回忆前朝往事,除了对故人的怀念,剩下的就是心酸了。不像德龄写的书,把自己吹得能影响国家大事了。书里对慈禧太后的描写与我想象中相同,她是威严,喜怒无常,爱责打底下人的。而不是德龄描写的天下第一慈爱的老妇人。书中有一段描写慈禧的威严的句子文笔很好,我没记全。大意是慈禧接见亲信大臣,一开始无微不至得谈些家常,态度非常和蔼可亲,几乎令朝臣忘记是在朝堂之上。但是她马上又话锋一转,责问军机要事,令朝臣措手不及,即时是大冬天也会吓出一身冷汗来。由而深畏之。慈禧一个弱质女流能操控国家数十年,必定是深谙权术之道的。

小小大世界

释卷许久,回想起来脑海中立马浮现出的还是老宫女坐在炕上娓娓述说过往轶事的模样。时间定格在某个似是而非的黄昏,光影沧桑,映着她垂老的面容,因长年抱火取暖而发红的眼眶。矜持的身躯缓缓地前后摇晃,说着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纠葛与情愁。这个形象凝聚了太多复杂的历史与情感的变迁,以致如此深刻而让人思之不由喟然长叹。站在历史拐点的风口浪尖,虽然她自己当时并无自觉,但在许多人眼中,她无疑退身为史料的一部分,还是“极其珍贵”的级别。宫闱生活本来就是常人津津乐道的,就算有确凿的记录来推翻坊间谣言,关于慈禧和太监的种种风流韵事也会有自己滋长的土壤,甚至成为许多人对她为数不多的认识。在某种层面上,皇室作为一种社会名流,也有愉悦大众的职责,更别说早就失势的皇室了。关于慈禧的流言数不胜数,老宫女的故事或许是从她所在的角度观察到的最真切的形象,但对于非历史学者来说,这些宫廷旧事并不新奇,更因为贴近事实而缺少耸动,略显平淡。与此相反,老宫女的故事以自己的方式展现的悲凉更具有怵目惊心的力量。皇家的威严在没落的时候显得荒唐,但它左右了多少人的一生。她的世界并不广阔,在风云际会的乱世可以说是独处一隅,清朝王室的巨变就发生在她的身畔,但她只是在这段历史的投影之中,躲不开而又不是焦点。女官的身份为她带来她这辈子所得到的最大的荣耀,这个荣耀背后,即便是在清皇在位的时候,也暗含“奴才”的意味。到了不再标榜“主仆分别”的所谓的新社会,她过去的荣耀和地位随时代凋零,“奴才”这个词却并没有一同死去。人毕竟是被时代烙印的,时代前进了,抛下一地的遗民,挣扎地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平淡的人身上只记录了自己,而老宫女不同,她的惨痛来自整个清廷的崩塌,祖祖辈辈根深蒂固的旗人传统以及清宫的生活,是命运为她缠上的重重锁链。她的自恃与尊严在王朝消逝后没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非但不能理直气壮地存在,反倒显得顽固老旧,难以被理解。揣摩她的心意是一段折磨人的过程,岁月过于沉重,足以压垮一切,埋葬一切,让人不由怀疑没有那么远的过去是不是真实存在,因为它似乎古老地遥不可及。她是我们窥视清末那段历史的位置绝佳的窗户,经由她的讲述,往昔定格成细节明晰的相片如万花筒般一张张闪过,人事鲜活,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触手可及。但定眼一看,那些都烟消云散,剩下的唯有老宫女稀薄的身影,作为它们固执的见证。垂垂老矣。

古董的书

在家的生活很简单,不得已的深居简出,唯一的指望就是每天能见到一本好书,一两部好电影,那也就算不负一日光阴了。昨日发现一本极好的书,叫《宫女谈往录》。读的人不算大众,在豆瓣上几个版本加起来标注的也就千人左右。然而的确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而且这本书定然会像是古董,越是年代久远,越具有价值。这本书是一个很有学术良心的作者断断续续跟一个伺候过慈禧水烟的宫女聊了几十年而写就的,里面的内容很琐碎,但这种琐碎却是我想要在历史书中找寻的满足。一谈到历史大多都被升华到很高的位置,看多了那样的文字于是更需要一些下层阶级的,宫女的言谈作为补充。前两日看的是《绝版魏晋》《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之流之书,都是从史书里读出来的,而难得遇上这样一个绝代了的宫女,娓娓道来最后一幕的封建图景。当看到一个宫女真实生活的图景,仿若看到了原来月亮不为人所周知的另一面。而也仿佛越狱了一般,站到了话语的另一头。她眼中的慈禧,她经历过的李莲英,那是活生生的人,有气场,有韵度,全然不是一言以蔽之的纸片式的人物。被主流言语捆绑了多年,第一次看到对慈禧李莲英的辩护,对世人对宫廷内帏的辩护,真的觉得自己糊涂了多年。这个世界上,需要更多这样的书。如果再有一本太监的书,那更好。昨晚想到一句话,一个人一生若是能找到一两件非做不可的事,那是这辈子的福分。比如,这本书的作者,也不是著作等身,以文字卖钱的人,就是遇见了这个有故事的宫女,心里明白她的故事将一去不复返,于是定然要写就这本《宫女谈往录》。这样怀抱做出来的是,定然是虔诚之作,定然优越过一年三本的大手笔,也定然在历史的洪河里滔滔不去。

鲜活的老太后跃然而出

掌握老太后洗澡、上厕所、吃饭所有细节绝对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从作者简历和文字来看感觉也是个诚实的人不像现在有些作者那么喜欢举一反三

第一次的书评写这个还真是没开个像样的好头

最近几年始终流连漫步穿梭翻滚于史书架之间,还是要感谢华北电力大学那大尺度的图书馆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慈禧太后,非常不一样,毕竟太后所在的那个朝代经过后一个朝代的泼脏水(正如那个朝代不遗余力地破明朝的脏水一样),我们读到的人物评价都有点XXOO...上册比下册好看.....记不清楚是不是这本书里写的了,珍妃是被崔玉贵塞进珍妃井里的....后来我一个姐姐去看了珍妃井,小,井口真tm小=。=

亦文亦史,亦史亦文

荣华富贵,不过是清秋大梦;玉盘珍馐,只道是味同嚼蜡。这是我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后的深深感触。好的讲述者和好的记录者同样重要,讲述者是已经消失在历史场合中的一种人,前清的宫女;记录者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一对伉俪,功底深厚,科班出身。这本书类似于口述史,不同的是对象不是达官贵人或政要显贵,而是慈禧太后身边近前的侍女;形式不是官面上的口述,循循善诱而后记录,而是老宫女在长达十年亦仆亦友的漫长岁月里,毫不掺假的婉宛道来。一本好书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带入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故事情节或者作者讲述而或喜或怒。这是一本好书,读起来,仿佛这位举止得体的有排面的老妇人,在向你讲述,她少年时如何进宫教习,做太后近侍,随太后逃亡,迫不得已嫁给宫人,在凄惨飘摇的动荡中逐渐衰败乃至窘迫。历史常常由胜利者书写,上层人书写,而这部历史书,可谓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视角,从西太后的饮食起居,行动坐卧走,通过一个宫女的眼睛和回忆向后人道出,无疑十分可贵。整本书里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八国联军入京城后,慈禧和光绪皇帝一行的逃难之路:其窘迫,惊险,落魄,和前后文叙述中的奢华考究造成鲜明对比;大臣,近侍,地方官,百人百态。书中提到光绪皇帝的地方不多,可是不难感受到,身为皇帝却没有杀伐决断之权,甚至保全不了一个皇妃,这种叙述在以往的史书中也有记载;可是在这本书里,老宫女是通过推珍妃下井的她的“干爹”崔玉贵知晓事情经过,通过给光绪剃头的她的“丈夫”刘宫人了解光绪的性情,当事人亲自体察,是感性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摸得到的历史。

距慈禧2块方砖 跟慈禧8个年头

如果你想了解慈禧是怎样吃喝拉撒的,最好的办法是观察,即亲眼目睹她的吃喝拉撒。眼见为实嘛。问题在于,慈禧不会让你看,尤其事关拉撒。这条路行不通,还有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去采访伺候慈禧吃喝拉撒的人。可以想到,伺候的人不止一个,而有一大群,各司其职,分别伺候慈禧吃、喝、拉、撒,以及其他。问题在于:你去哪儿找这些人啊?你要知道,那些太监是没有后代的。如果能找到一个宫女,专管给慈禧敬烟,让她来告诉你慈禧是怎样吃喝拉撒的,可信度应该非常高了吧。问题在于,这样一位宫女,我找不到。幸好有人找到了。北京的一位语文老师,名叫金易,因某种机缘,与慈禧的敬烟侍女荣儿(常年离慈禧只有“两块方砖”的距离)交往了数年,陆陆续续从荣儿口中听到了关于慈禧吃喝拉撒的点点滴滴,并记录下来,汇编成书。这就有了《宫女谈往录》。荣儿近侍慈禧前后共八年,期间曾被慈禧指定嫁于阉人,后又请求回宫,获慈禧恩准,照旧伺烟。临死前一二年,荣儿迁往北京西郊恩济庄附近,打算死后葬于恩济庄。恩济庄是专门埋葬太监的场所。那里也埋着她的丈夫——太监刘祥。对于荣儿,刘祥毕竟是慈禧指定的丈夫。纠结吧?这使我联想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即被劫持者(或被绑架者)对劫持者(绑架者)产生了情感上的依赖。广而言之,被压迫者对压迫者产生了情感上的依赖。具体言之,荣儿对慈禧产生了情感上的依赖。荣儿在向金老师的叙述中,对于宫中生活多有怨言,并视自己一生为悲惨一生,但同时我们可以在荣儿的叙述中,感受到她对慈禧的耿耿忠心。这片忠心在死后与太监丈夫的合葬中达到高潮——今生未遵懿旨,来世定当弥补。此情令人唏嘘。还有一个问题:慈禧为什么要把她的近身侍女嫁于太监?这显然没有为荣儿考虑。我所能想到的理由只能是:慈禧见不得其他女人的性福一生。守寡多年的慈禧可能认为女人守寡正常而自然,嫁于太监至少名义上还有丈夫,还算不错。以此观之,慈禧至少缺乏成人之美之心。这是肯定的。弄死珍妃,则愈见慈禧之冷酷。慈禧的祸国殃民,我们知之甚多,而慈禧的吃喝拉撒,我们知之甚少。《宫女谈往录》价值存焉。倘若如此评论,作者金老师可能会不高兴:“难道我洋洋二十万字,只谈吃喝拉撒吗?”说句公道话,此书确实不囿于吃喝拉撒,而是有四条线索:一、宫女生活;二、太后起居;三、光绪件事;四、其他琐屑。关于太监琐事的部分,我是在上海的地铁里看的。(去世博人少了,地铁车厢里居然还有座。)要不是同行的人提醒,我差点错过了站。一下地铁,我就滔滔不绝地吹嘘起来:什么是骟,什么是割,何谓去势,何谓刷茬,小刀刘又是谁。记得那时我们在人民广场转车——在地下谈论阉割,周围是美女广告。如果还要为《宫女谈往录》继续做广告的话,我可以告诉你,此书的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1930年代的北大)文学院;曾以北大高材生的名义被举荐前往日本广岛文理科大学任教;在原子弹落在广岛之前,被一纸“母病速归”加急电报召回(孝可救命);金老师在开始写作《宫女谈往录》时,已被摘除一肾,他是左手托着右手写完此书的。为此书撰写前言及附录的也有不少名家,介绍他们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既没有观察过慈禧的吃喝拉撒,也没有采访过伺候慈禧吃喝拉撒的人。结尾时,我又提吃喝拉撒了,只是为了与开头有个呼应,请金老师见谅。

历史要亲历

很不错的一本书。看完之后意犹未尽,想再看相关的书籍,才发现,都是今人说古,完全是自己写的历史。细节和内容都不是逝去的朦胧的记忆中的,看看也就罢了。因此更见此书之难得……

再也找不回老佛爷身边那股味道了

书中没有任何奢华的辞藻,没有费尽心机的编排,更没有个人主观意识中的历史评价,仅靠作者回忆,将老宫女对宫中生活的回忆,用其所言、所感记录下来,让我们能够有幸读到历史最真实的一面,也解答了很多历史中不解的谜团。泱泱大国,千年历史。身为生长在皇城根儿下的子民,高墙内的一切原来只靠臆测,靠电视剧中花俏的演绎,靠文人笔下的杜撰才能略明一二,但多了份传奇,却少了份纯粹,少了份真。难怪新红楼出来后,恶评一大堆,无非是少了老祖宗骨子里的都带着的那个劲儿。俗话说,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满清入关后三百多年的大清王朝,多少代人积累的那份讲究,那份派头儿,那些规矩,现在的人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反倒只是知道些皮毛就开始东施效颦,形似而神不似,搞得啼笑皆非。书中虽只是从宫女的眼中看红墙内的事儿,却也正是应证了宫中的规矩是不容一分一毫的差池的,哪怕只是一个宫女,穿着、梳妆、行走、做事,就连睡觉都是有规矩的。像一把无形的戒尺,规范着每一个人。特别是老佛爷身边儿老有的那股味道,所谓味道,并不是气味,而是身边儿人的精神面貌,办事时的机灵劲儿,以及那股子精气神儿。(当然,且不论大清帝国如何消亡,历史因素人为因素不是我能论断的)现在的人哪里还找得到?不用说找,恐怕压根儿就没考虑这回事儿吧。现在多看到的是富二代,含着金汤匙出生,骄纵人性,轻浮无内涵,只注重物质富有,却忽视了精神财富的积累,只能称之为”富“,却没了”贵气“,没了中国人特有的味道。

一部难得的、真实的清宫回忆录~

和新版相比,我更喜欢这个旧版,虽然没有图片但是排版很紧凑。和其他清宫回忆录不同的是,本书的口述者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宫女,而且算是深得慈禧信任的人——作为史料,它比其他人(如德龄郡主)的口述更为真实,有较大的采信价值。本书除去对宫廷日常生活有详尽的回忆外,也记述了一些旧京人物风情。作者金易笔调平实却不失动人神韵,对人物的描摹勾勒出一个烟华散尽后充满惆怅的宫廷。在作者笔下,慈禧既有杀伐决断的威风,又有长者慈祥的一面——她可以一边叫崔玉贵处死珍妃,另一面却教荣儿梳头,辫稍儿怎样留才不憨蠢。光绪,则令人同情,他无异于普通人的情态和对珍妃的怀念,无时无刻不令人动容。宫闱中的那些事儿最不可说,可大家又都喜欢看。目前秘史类书籍汗牛充栋良莠不齐,读者选择起来相当麻烦,更何况书又不便宜——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买到不欺人的书。《宫女谈往录》大概就是这些宫闱轶事中最真实的一本。附录:德龄郡主的著作我都翻过,感觉她的书虽然有价值,但仍旧是猜想的地方多,真实的地方少。除《清宫二年记》外,无论是《御苑兰馨记》还是《瀛台泣血记》……当小说看可也,当史料则十分不足。想来德龄在国外写书,考虑的要务首先自然是银子,其次才是真实吧。


 宫女谈往录(上下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