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1
ISBN:9787533917838
作者:巴金
页数:313页

章节摘录

  他点点头,不答话,签了到以后就往楼梯口走。   “你请天假吧,不要把身体累坏了啊!”钟老关心地说。  他在楼梯口站住了,回过头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轻轻地答道:“你晓得的,我有多少薪水好扣啊!”  “这种时候,你还担心扣薪水!你还要替公司拼死命!你知道我们还能够在公司吃多少天饭!”钟老有点激动地埋怨道。  “有什么办法!我们既然吃公司的饭,”他疲倦地答道。他想笑,却笑不出声来。  “吃公司的饭?我们这个不是铁饭碗啊,”钟老冷笑道。  他吃了一惊,连忙走近钟老的办公桌,小声问道:“你听到什么消息吗?”  “日本人打下了桂林、柳州,来势很凶啊。听说总经理有过表示,要是敌人进了贵州,就把公司搬到兰州去,他已经打电话到兰州去找房子了。要是真的搬兰州的话,什么都完了。我们这般人还不是只好滚蛋!”钟老又发牢骚地说。  会有这样的事!他发呆了。他的眼前一片黑暗。他疲倦地摇着头说:“不会吧.不会吧。”  “也说不定。不过他们那种人什么事都做得l叶{来。就拿公司来说:一些人一事不做,拿大薪水;像你整大拼命卖气力,却只拿那么一点钱,真少得可以!”钟老还没有把话讲完,看见周主任大步走进来,便收了话头,低声对他说:“他今天怎么来得这样早!……你上楼去办公吧。”  他没精打采地上了楼。他走过吴科长的办公桌前,吴科长忽然抬起头把他打量了一下,看得他毛骨悚然。他胆战心惊地走到自己位子前坐下,摊开那部永远校不完的长篇译稿,想把自己的脑子硬塞到那堆黑字中间去。“真没有出息啊,他们连文章都做不通,我还要怕他们!”他暗暗地责备自己。可是他仍然小心翼翼地做他的工作。  腿不断地痛,他的思想不能够集中,他不知道自己一上午干了些什么事。他想到家,想到这里的工作情形,想到刚才钟老的话。他好些天没有看报了。他个人的痛苦占有了他的整个心,别的身外事情再也引不起他的注意。过去,湘北战事爆发,长沙沦陷,衡阳苦战,全州失守,都不曾给他添一点苦恼。生活的担子重重地压着他,这几年他一直没有畅快地吐过一口气。周围的一切跟他有什么关系呢?人人都在对他说,世界大局一天一天地在好转,可是他的H子却一天比一天地更艰难了。  开饭的铃声惊醒了他,把他从那螳思想的纠缠中救_r出来。他仰起头吐了—口气。一个同事马上走到他面前,说声:“你签个宁吧,”就摊开一一张信笺在他的桌上。他吃惊地一看,原来是同事们发起的给周主任做寿的公启,每人名下摊派一千元。一千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他踌躇一下,但是那个同事轻蔑地在旁边咳嗽了。他惶恐地立刻拿起笔签上自己的名字。同事笑了笑走开了。他站起来,觉得不仅左膝还在痛,连周身骨头都酸痛了。他勉强支持着走下楼去吃中饭。  在饭桌上同事们激动地谈论着桂、柳的失陷,和敌人的动向。他埋着头吃饭,不参加讨论,也不倾听他们谈论。他觉得浑身发冷,疑心是“摆子”发作了。他放下碗离开饭桌,钟老望见他,便走过来说:“你不舒服吧?你脸色很难看,下半天不要办公了。回家去睡个午觉也好。”  他感激地点一个头,回答道:“那么就请你替我请半天假吧;我自己也觉得精神不大好。”他走出门去。一辆人力车正拉到门前,车夫无意地看了他一眼。钟老在门内劝道:“你坐车回去吧。”  “不要紧,路很近,我可以慢慢走,”他回过头答道,便打起精神走下马路,到对面人行道上去。  他走得很慢。身子摇摇晃晃;头变得特别重,不时要往颈上缩。走路时左膝的伤处仍然在痛,他只好咬紧牙关,三步一停地埋着头走,终于走了一大段路。前面就是国际了。他忽然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分明是他的妻子在说话。他吃惊地抬起头。果然是她,她同那个穿漂亮大衣的年轻男子站在玻璃橱窗前,看里面陈列的物品。但是她马上跟着那个人进里面去了。她没有看见他,也小会想到他离她就只有三四步的光景。  他看到她的背影,今大她的身子似乎比任何时候都动人,她丰腴并且显得年轻而富于牛命力。虽然她和他同岁。可是他看看自已单薄瘦弱的身子。和一颠一簸的走路姿势,还有他那疲乏的精神,他觉得她同他相差的地方太多,他们不像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这样一想,他感到一种锋利的痛苦了。那个身材魁梧的年轻男人使他苦恼。她和那个人倒似乎更接近,距离更短。她站在那个人旁边,倒使看见的人起一种和谐的感觉。他的心不安静了。他本来已经走过了那个咖啡店,现在又转回来,也站在橱窗前,看看里面放着些什么东西。大蛋糕、美国咖啡、口香糖、巧克力糖,真是五光十色。他们在看什么呢?——他想。“Happy Birthday”,蛋糕的奶油面上红花绿叶中间现出这两个红色的英文字。他忽然记起来还有半个多月便是她的生日。他们刚才在看的,是不是这个生日蛋糕呢?那个年轻男人在准备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吗?可是他自己呢?他又有什么礼物送给她?他不自觉地把手伸进衣袋里去。他掏出一把钞票来。他低头数了一数,一千一百几十元!这是他的全部财产。他明晚还得拿出公宴主任的份子钱一千元。他再看蛋糕,他看见了旁边一张白纸条,上面写着:“四磅奶油大蛋糕法币一千六百元”。他叹了一口气。他连一磅也买不起,多寒伧!他躲避似的掉开了头。他刚把身子转开,忽然想道:“他一定买得起的。”这个“他”指的是里面那个年轻人。这个思想伤害了他。他已经走过了咖啡店,又回转来,走进大门,站到玻璃货柜前,假装在看里面陈列的糖果点心.却偷偷地侧过头朝咖啡厅看去。树生正拿起杯子放到唇边小口地呷着,她的脸上带着笑容。妒忌使他心里难过。他又害怕她会看到他。他不敢再停留.便急急地走出了大门。  一路上他只觉得心在翻腾,头在燃烧,他担心自己会倒在这条倾斜不平的泥泞路上。他总算支持着到了家。  母亲系着围裙。立在方桌前挽起袖子洗衣服,抬起头惊讶地问他一句:“你吃过饭没有?”  “吃过了,”他疲倦地答道。他勉强地在母亲旁边站了片刻。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巴金先生在我的记忆中,首先是一长串的书名。我二十岁时,有个女孩是巴金的崇拜者,喜欢没完没了谈论他。巴金小说并不以故事取胜,为了讨好爱好文学的美丽女孩,我牢牢地记住一些篇目。记得有一阵自己真被搞糊涂了,譬如有两篇小说的名字差不多,一篇《秋天里的春天》,是译作,另一篇《春天里的秋天》,是创作。那个女孩常用巴金小说来为难人,动不动玩点智力测验的小游戏,我不想让她太得意,又不愿意她太失望,在回答问题时故意犯些小错误。  因为有了电影《家》,有那么一批优秀的好演员捧场,上岁数的人提起巴金如数家珍。我的父亲一生以读书多自豪。他总结巴金小说,得出的结论是:能知道几个三部曲就行了,譬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譬如“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譬如“抗战三部曲”(即《火》三部曲)。与前面那个坚决不肯放过巴金的女孩不一样,父亲的兴趣是外国小说,他的结论属于删繁就简,该偷懒就偷懒。父亲认为,巴金作品看过一本《家》就足够。这样的观点我后来也经常遇到,听上去十分内行,课堂上老师这么说,论文中这么写,大致意思都是,巴金的代表作是《家》,放大一点再加上《春》《秋》,其他便不重要了,起码不那么著名。曾经听到一位研究专家言之凿凿,说巴金写完《家》以后,再也没有什么重要作品。这位专家的观点是“激流三部曲”一本不如一本,巴金不过是个走下坡路的作家,《家》让他达到了荣誉顶峰,然后一蹶不振,靠吃老本过日子。很长一段时间,我也相信这样的观点,熟悉的巴金只是一些书名和一本《家》。  老实说,我不是特别欣赏《家》,或许名气太大的缘故,或许故事简单而且概念化,说出来颇有些煞风景,我只是为写研究生论文才系统地阅读巴金。要研究这一段文学史,这样的重要作家自然绕不过去。我曾经有过一段认真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经历,那是一种地道的板凳功夫,狼吞虎咽了一大堆作品。有个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花功夫阅读,他拿起一本早已发黄的书籍,轻轻拍了一下说,你像一个书虫似的,在这堆旧书上爬来爬去有什么乐趣。真说不清楚乐趣在哪里,如今回想起来,只能说自己不后悔这段经历。我一向读书很杂,有机会集中读些作品也是人生的一种造化,事实上,只有经过认真阅读,通过比较鉴别,才可能纠正以往约定俗成的一些错误观点。在我的阅读印象中,整体的现代文学似乎并不怎么样。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特色不在于成熟,而在于它的不断成长。前辈业绩并不像我们设想的那么高,一个朋友曾经有过两个尖刻的谬论,他觉得现代文学所以被拔高,一是那些写小说的人,本来不怎么样,一九四九年以后普遍做了文化官僚,掌握了话语权,因此难免自吹自擂和别人抬轿的嫌疑。二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现代文学成了反动作品,于是物极必反,毒草成了香花,受虐待转为资本,很一般的东西都跟着浑水摸鱼。  把中国现代文学说得如何成熟显然不恰当,更不恰当的是忽视了它的不断成长。研究一个作家,研究一个文学时代,忽视这种进步是不对的,也不公平。评价过高或者忽视进步,都是不可取的态度。某些流行观点根本经受不起检验,譬如武断地认定巴金在《家》之后便没有成功的作品。平心而论,仅仅是“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秋》,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都明显要比《家》进了一步。  ……

书籍目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
尾声
后记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介

巴金可以说是三部曲的专家,他写过“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革命三部曲》;而那部巨作《火》,因书分三册,又被称为《抗战三部曲》。现在他的《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合称为《人间三部曲》。 《寒夜》在三部曲中是压轴之作,篇幅最长约近二十万字。巴金在《寒夜》里,卓绝的刻划了人性。女主人公惑于独身上司的追求,抛弃妒恨她的婆婆,懦弱贫病的丈夫,和酷似丈夫的儿子,离开了家;丈夫哀哀的恳求她,被她拒绝了。寒风吹净枝头的败叶,冬天的风雪就要降临了。可是,当她夜晚在街头上无意中撞到酩酐大醉,狂呕大吐的丈夫,立刻抢上前去,人避秽臭,把丈夫送回家,她敌不住丈夫哀怜的眼睛,又自动回到那阴暗局促、穷风炉火的窝里去了。在这里,阴寒的冬雪突然飞散,崭露了阳春的灿烂喜悦。可是,当那吐血痰的日子拖下去,婆婆的冷蔑和刻妒直透心窝,她终于又离开那个家,随着追求她的上司调到兰州去了。当男主人公吐尽最后一口血痰死去的一天,巷里传来胜利的“号外”声。寡母笑得流下眼泪,喊道:“宣,你不会死!你不会死!胜利了,就不应该再有人死了!”这是何等的大手笔!脱除了一切俗套和公式,以清新的目光,写具体的生命,写善恶萌孽、爱恨交织、哀欢流转的人性。巴金在《寒夜》中表现了卓绝的才能,和庄严的艺术精神。

图书封面


 寒夜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你为了证明世界是黑暗的把自己的眼睛都给戳瞎了,我也不指望给你捐两个眼角膜。你仔细看看这个世界,看看你自己。我亲爱的朋友,我诚恳的告诉你。这个世界没有你想的那么黑暗,只是你眼睛近视了。竟比我还近视,我无语了。今天天气还是老样子,下着细细的小雨。不过我心情还好,我诚实的告诉你,我喜欢这样的天气。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是关于读书的。我们对于鲁迅、巴金、老舍、矛盾等一些大家的作品,到底读过多少。大抵只是上学时语文课本里那么几篇文章。我们知之甚少,所以我们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还是应该要抱有信心。毕竟,用汉语写作的人是最值得骄傲的,你说是吧。我的朋友。不管你信不信,我今天竟读完了巴金的《寒夜》。不过像这类事情是没有人会相信的。可是,我读完了。虽然没有像读其他书籍那样激动。这个时候,我的身边有一群快乐的人。疯狂地玩着纸牌,你看看他们脸上那愉快的神情你就知道了。
  •     还记得巴金先生去世的时候,在文学馆去追悼的那个晚上。现在想起来,仍旧充满悲情在心中。巴金先生一生强调要说真话。在他生前,还反复在强调自己不是一个小说家,不要只考虑他的作品的文学性。他的后半生,一直后悔在文革时期自己所做的一切。一直想要建设一个文革纪念馆的愿望,很可惜,在他去世后的几年,也未能时间。
  •     关于巴金从图书馆借这本《寒夜》回来,放在床头若干天都不曾动过。提起半个世纪前的中国,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涌现出单调和漠然,那些战争时期的民生疾苦,那些对旧时代旧社会的沉痛控诉,离我太遥远,干涩得提不起半点兴致。对于巴金,知道的更多是基础教育的年代从书本上得到的半强化式的知识。他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抗战三部曲,那些个备考的日子里强迫留下的不能被称作教养的记忆。很多人认为巴金的作品看过一本《家》就足够,这样的观点听上去十分内行。论文里说巴金的代表作是《家》,放大一点再加上《春》《秋》,其他的便不重要了,起码不那么著名。更有专家言之凿凿,巴金写完《家》之后再没什么重要作品,是一个走下坡路的作家。除了这一本在小说中厚度很一般的《寒夜》,我不曾拜读过巴老先生的任何著作,甚至那本家喻户晓的《家》,所以也自然无法判知这究竟是一种对现代文学的老练概括,还是故作高深的草率批评。但仅在此引用一下《寒夜》序言里的一段话:“巴金的文学道路,是中国现代文学进步的真实写照。纵观他的创作生涯,《家》是一个不错的起点,《秋》是进步的转折点,从《憩园》开始,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一个主题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小说变得越来越好看,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深刻。”“巴金最后的这三部小说,不仅是个人的绝唱,也是一个文学繁荣时期骤然停止的标本,不仅代表着他的最高创作成就,也代表着整体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艺术水准。”关于寒夜对于评论家来讲,要概括寒夜的内容是很简单的,整本书讲述了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走向灭亡的过程。出场人物不多,时间跨度仅仅在一两年之内,地点也只有国统区的重庆。中心思想更是干脆,巴金自己也在说造成小说里主人公家庭悲剧的主犯是蒋介石国民党,是反动政权的统治。(读到此我还是有些许遗憾的,小说里的东西还来不及让我去思考这么“正义”的内涵,但心里多多少少会期待着这是一部“不同”的书,结果还是给作者自己一语道破。也许要求那个时代的小说写些反映其他思想的东西确实是个无理的要求吧)文宣------“他从悲欢离合的梦中醒过来了。他还有一种怅惘的感觉。”整部寒夜里,无法说出究竟谁最可怜,不过汪文宣给人的直观感受---他的懦弱和老好,他半梦半醒的精神状态,他得了肺痨的身子,他的死---让人最怜悯他。几乎整部书里面,文宣都在清醒与迷蒙之间梦呓着,诉说着他在母亲和妻子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痛苦和愁愤。一个男人做到这个样子应该算是相当失败的了吧,经济上要靠老婆的钱去支撑家用,事业上被同辈的同事也踩在脚下,情感上要忍受母亲和妻子的双重压迫,却毫无能力反抗其中的任何一个。“他没有方法把母亲和妻拉在一起,也没有毅力在两个人中间选取一个。永远是敷衍和拖。除了这个,他似乎在不能做别的事情。”可是痛苦的是,他,汪文宣,是一个好人,不折不扣的好人。他为人正直,从无恶意对待任何一人,工作诚诚恳恳,永远都默默忍受着一切不合理的待遇,即使到今天他依然是个默默无闻的老好人。可是这就是好人的下场吗,虽然对于他自己来讲,死或许是件更幸福的事,可是这样的好人就该死吗,这样的“愚忠”就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吗?究竟什么样的“德”才是“美德”,究竟什么样的“美德”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重新定义。汪文宣德死带有一种必然性,就像我曾经哀叹过的杜十娘一样(众人怒:为什么会有古人跑出来?--|||)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必定的送葬品,一个重来没有抗争过,一个抗争过还是逃不过命运。无法想像如果寒夜的结局是汪文宣病好了和母亲妻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整本书将会变得多么荒谬。毕竟一个时代的终结都是要有牺牲的,或者说,一个时代的终结就是由一波又一波的牺牲推动的。树生-----“飞啊,飞啊!好像有一个声音反复地在她的耳边轻轻地鼓舞她。”树生这个名字着实让我惊喜了一下,简单而朴实的名字,刚刚好将那个受过大学教育曾经充满理想的女性活生生地衬托出来。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曾树生同她的丈夫不同,有着旺盛的生命的活力。她不能算是一个贤惠的妻子,称职的母亲,孝顺的媳妇,可是她亦不是一个坏女人。读关于树生的段落时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不愿意看到她接受诱惑离开生病的丈夫,一方面又不忍心看见她在活人坟墓般的家庭里过着单纯消耗生命的生活。可是她最终还是走了,成了整本书里貌似下场最好的人,可是每个人又都知道等待她的决不是美好的未来。我一向不喜欢看依附于男人生活的女人,树生虽然算作是一个独立的女性---她心地善良,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怀抱过热情的理想,有独立的工作并能贴补家用。可是她终究还是要靠男人逃离她的枷锁,虽然那也只不过是投奔向另一个枷锁而已。她一直都在迷茫,即使最后离开的时候也都从未坚定过信念,离开还是留下,逃跑还是忍受,她无从知道什么才是她该走的路。如果我们将那个时代的女性解读为弱者,那么在苦难和危机之中追寻解脱和欢愉则不是什么天理不容的事,女人做出这样的事并不稀罕(当然也有陈世美存在)。可是我们又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再将女人解读为弱者呢?汪母-----“哼,你配跟我比!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我是那花轿接来的。”汪母这个人物恐怕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可是又没有理由去讨厌她。她也只是一个全身心爱儿子,愤恨媳妇不能像自己一样爱他,却又唯恐她夺走儿子全部爱的母亲。她揪住树生和文宣没有成过大礼(事实上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无暇care这个)的事实,打心眼里蔑视这个媳妇。可是另一方面,却又因为花着摩登的媳妇的钱而自卑和嫉妒。典型的寡妇心理和典型的婆婆心理,无从评论,只是在想,同样读到汪母和树生争吵的时候,与心向树生的我相反,是不是做婆婆们的读者则会在心理暗暗地愤慨树生的行为,为汪母叫好?关于文字寒夜精彩的一大看点就是它的语言,除了那些贴合着环境氛围无比恰到好处的周边描写,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更是相当精彩。将近300页的一本书,8成的部分都是心理描写,至始至终却无半点重复和腻烦。大环境未有改变,故事的行进也并无大的更迭,在这种情况下的人物心理描也不曾带给人半点烦躁实在是让人慨叹大家手笔。读者能真正通过内心这一条看似单调的线索深入到人物心理,继而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关于悲哀巴金说寒夜虽不是一个真人的故事,可是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他都亲眼见过,亲身经历过。这也是为什么整部书里从未刻意提过悲哀却让人读完感受到无比悲哀的原因,他经历过,他体味过,他有资格和能力去驾驭它。不免想起某快餐文学的领军人文(诚然两个人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书写新书“悲伤逆流成河”,区区几章已让我大倒胃口,反感辈出。一方面过着极度奢侈和狂妄的生活,另一方面却要书写城市低缘人们的悲惨处境。同是悲哀,一个深入心理,一个就连停留在文字表面都会被翻书的气息吹走。只能摇头感叹一句:未经历悲苦,如何尽写黑暗?我不是读书的专家,更不敢妄作评论什么,只能衷心地感叹一句这是一部有大家风范的好书。个中滋味终究因人而异。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无疑,这是最深刻的一部作品。虽然那么的压抑,让人几乎无法挣脱出来,但这就是深刻的代价了。
  •     巴金终于把人物推向前台 把时代隐在幕后。如此 他才最终创造了反映广阔人性 又最具时代印痕的作品。
  •     巴金居然写出这么丧的小说。。。
  •     实在是很喜欢文宣和树生的性格。附录1说母亲是因为树生不能像她一样把整个心放在那一个人身上。然后附录2分析了3点又全是恶意了……唐柏青被压死,钟先生霍乱,看着“又安”还以为看到自己名字在画圈上。“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毁,被生活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气呼叫”黎明“。”她不能改变生活,生活就会改变她“
  •     要不是为了完成阅读作业,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看这本书的。勉勉强强的读完了,一股病怏怏的气深入骨髓。
  •     死在胜利那一天 真是寒冷啊
  •     真伤心看了后。哎。漫漫寒夜什么时候才能迎来曙光?
  •     与《原野》互文明显,细思之,巴金还是太多少年伤感了。
  •     《寒夜》是我最喜欢巴金的一部,很动人。
  •     从三部曲可以看出巴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并不觉得像巴金在附录里面说一切悲剧都是由国民党的黑暗统治造成的,事实上很多问题现在也没有解决。不独立的女人确实会倾向于离开一个软弱的男子,特别是当他落难了,原因是她本来就是想找个人依靠。在两个人的关系里,本来就没有完全的自由而言,为了自己的自由,美其言曰不做牺牲品,但最后自己也幸福不起来。至于母亲的话,那倒可以解释为那个时代,观念变化太快,和媳妇的观念确实无法衔接,加上当时的环境,让子女大多和父母一起生活,所以纠结在一起,主人公在其中无法解开矛盾,自己身体也不好,性格也软弱,无法让任何一方做出任何改变,最后在这矛盾中慢慢死去。。。
  •     汪文宣 曾书生 肺病 压抑
  •     巴金写的最好的一篇小说,在绝望中唤起力量。沉默中只能灭亡,和命运抗争或许才有生之希望。
  •     一部能让人灵魂感动的作品。对于汪文宣这样可怜的善良人,与之相处久了人会压抑到爆发,可一旦离开他,又会觉得这世上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人了。
  •     他们都是“寒夜”中人,都是冷寂孤独,都是满腔悲愤,都是悲惨结局,寒夜变成了一种具体的东西,侵袭着他们的身体,盘踞着他们的心灵,弥漫在整条街道、整个社会,成为任何谁都不可能完全逃离的社会大环境,既是个人的单一悲剧又是时代的普遍悲剧。
  •     感觉写到后面才渐入佳境。不是很喜欢。
  •     看到汪文宣死的时候感到一阵悲哀。
  •     寒夜,书如其名,的确很寒,而且最终都没有等到暖的到来,抗战胜利了,但是与普通人民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似乎也没能等来好转的日子;这个老好人是悲剧的,他一直夹在妻子和母亲之前,以至于都没有自己的生活,然而却也过于懦弱,其实妻子没有错,母亲也不能算错,或许只能怪到环境头上吧,生在那样一个社会,也是很无奈的事情
  •     深刻
  •     看的过程中一直为主人翁感到捉急!
  •     颓丧感
  •     今天把巴金的《寒夜》读完了,叶兆言先生曾说不要关注作家所达到的高度,而要关注作家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但是关于这一点我是没有办法苟同的。我所期许的现代文学大家应当能像一根旗帜一样伫立,但巴金先生的《寒夜》还远远没有达到我的期待,不得不说《家》真的是巴金先生的巅峰,此作之后再无名篇。看完家之后其实我对其作品充满了期待,但是看完寒夜,我只感到单薄,故事情节太过于简单,人物情节也具有类型化的特点,无非就是表现小职员的懦弱敏感,展现一种不健全的人格,一种病态,其描写远没有小职员之死那么生动,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寒夜真的是比较一般,三颗星足矣
  •     小说开头,汪文宣躲警报,不找妻子,找母亲。奠定了故事的全部走向。
  •     如果没有爱将会是怎样的寒夜。而爱即可以强大到支撑生命,也可以因不适当地表达方式,随外部世界的更迭变换而来的“变心“等等使生命的支撑瓦解。盲目、强行而又拒绝反思的爱使双方都痛苦却不忍拒绝,尤为可悲。
  •     07年,舍友借于图书馆,暂借来一阅。
  •     大量内心独白,描写细致,人物形象典型,特别是文宣这个老好人,婆媳之间的畸形关系,到现在都十分典型,书中老鼠的叫声与啃食皮鞋的声音,是一种意象,象征着绝望与末路,注定文宣的死,树生寄介绍信让文宣看病却被母亲拒绝,实为不理智。
  •     一种深深的无奈感,汪文宣,曾树生,他们仿佛活在巴金体内,他们的怒哀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万般无奈,将生活的阴霾晦暗推向极致
  •     无穷的悲伤,还能说什么呢。汪文宣并不是最惨的一个,但他的确是大部分年代里读书人的噩梦和抗战晚期小市民悲惨命运的典型。和所有挣扎求生的人相比,曾树生的相对好运最终变成愧疚当算是小说的亮色了。
  •     读此书呼吸不畅
  •     没有想象中好看。宣泄过度,稍嫌矫情。1944年桂林沦陷,巴金蜗居在重庆某个小屋里,以自己居住地为场景写汪曾夫妇的命运。巴金想借此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呼唤新制度的诞生,可惜在行文中总流露出原谅和同情的语调。这或许和他本身的思想有关。
  •     2017.2.26 知识分子的家庭和悲剧人生,写大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艰难遭际,从主题思想到艺术手法都比《家》要好很多。
  •     只记得当时很喜欢,但情节有些忘记了~只记得一个病人,还有他老婆
  •     压抑
  •     有些啰嗦繁琐
  •     本来想给三分的,结果后面看到巴金自己的想法,竟然把一家人的苦难都推到国民党头上,我真是气笑了。这都是在给共党唱赞歌吗?他们的苦难他们自己没有责任吗?都怪别人?在新中国之下就没有不合理的制度,就没有被体制压迫的人,你自己在后面还写了“没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楣”,还能说什么???
  •     不知怎样表达现在的心情。。承不起。寒夜寒夜,消失在寒夜里......
  •     死亡和压抑的气息。 汪文宣这样的小人物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悲哀,巴金对当时时局的控诉,虽然痛心疾首但是也有些慈悲的心态。 曾树生以要自由,要热闹的借口而出走。实则是自私。就算末尾的惆怅,也只是对过去的告别。她不会选择去寻找失散的小宣,她依然会打扮的花枝招展,以华丽丽的外表和身份,大宴宾客。她所追求的,也只是个人的享乐。 还有汪母,想确立一个中国式婆婆的权威吧。
  •     汪文宣最后终于死了啊 一直盼着他死 但还是有点惋惜 不过这惋惜是给树生的 他死了也好 横竖他这么个老好人活着也痛苦
  •     巴金的小说,细节写的很好。小说里的主人公是不被人喜欢的,一个词总结就是:丧气。妈的,就一消极被动主人公嘛!这几天读的文章里,发现在当时时代写出来的文章,都带着一股自怨自艾的气息。和当时的时代有关,找不到出路,人的无力感嘛。
  •     巴金先生说是批判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但我怎么看怎么觉得个人因素才是他们悲剧的根源,时势不过催化而已。
  •     我想说我读的是电子版。读的时候心里被一些离别什么的事情困扰着,所以越读心里越难受。五星。
  •     给当年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见人就推荐
  •     烦死懦弱的男主和蛮不讲理的他妈了
  •     召唤性很强
  •     完全是以长篇小说的节奏完成了短篇小说的套路,放弃了多线叙述纵横交错的大手笔,更多的是节外生枝的旁叙。有意思的是巴金在新婚时写的,所以……
  •     在时代面前,小人物总是更无力。
  •     小说延续了巴金抒情性的叙述语调,也仍然有宣泄过多而不够深入的特点。小说最后用汪文宣的死和抗战的胜利做对比,显然是要实现对某种制度的批判。但是相较而言,汪文宣和曾树生的悲剧更多的是一种性格悲剧。汪文宣的无能,曾树生与汪母两代人的价值观差异,
  •     实在不想选那本寒夜憩园合二为一的本。。封面比我的丑太多了。。
  •     一个时代的悲歌,读书人的坟墓,所谓“自由”的圈套。巴金笔调不是过硬、生冷的那种,倒也省却我过多的喟叹,这其中无数重复的心理挣扎,像尽了人生无聊的循环,未老先衰的苦楚。
  •     生活苦 环境不好 每个人都有满肚皮的牢骚 一碰就发 发的次数愈多 愈不能控制自己 小说里男主的性格就是当时大多数国人的真实写照 被生活驱赶着往前走 内心挣扎但却从不会行动 等将来怎么怎么了我就怎么怎么样 仔细想想这不是我们现在还常用的借口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