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論篇:不廢江河萬古流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出版日期:初版時間:1981/9/1
ISBN:9789570802603
作者:劉岱/等

作者简介

近百年來,世運劇變,人類文明全盤更易,激盪所及,我國文化也受到強烈震撼,固有的社會結構、思想理念、價值體系紛紛受到挑戰。加上列強以武力入侵,屢遭挫敗之餘,國人逐漸以複雜的情緒對待固有文化。本篇針對此項嚴重問題,提出檢討。首先陳述時代環境與歷史研究的關係,詮釋文化的定義,反省近百年來的歷史背景與歷史意識,繼而澄清一些影響我們正確認識歷史文化的錯誤歷史概念,指出文化史教育與文化建設的正途。並說明《中國文化新論》的編撰用意。


 序論篇:不廢江河萬古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近百年来,世运剧变,人类文明全盘更易,激荡所及,我国文化也受到强烈震撼,固有的社会结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纷纷收到挑战。加上列强以武力入侵,屡遭挫败之余,国人逐渐以复杂的情绪对待固有文化。本篇针对此项严重问题,提出检讨。首先陈述时代环境与历史研究的关系,诠释文化的定义,反省近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与历史意识,继而澄清一些影响我们正确认识历史文化的错误历史概念,指出文化史教育与文化建设的正途。”这是中国文化新论——序论篇《不废江河万古流》写在后面的话。中国19世纪开始的苦难,近百年来几近亡国灭种的危机,大陆的历史课本都有过陈述。但对于其中文化思想的变化解释,在“文化史教育与文化建设”中依然坚持着陈词滥调。这本民国七十年初版的小书,却让人耳目一新。比如马克思主义。在这篇序论中,作者大概用了两页纸就揭掉了马克思主义的外衣。首先我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历史地看问题”,这一思想是发于西方的希伯莱——基督教神学。西方第五世纪的神学家奥古斯丁完成了这一理论:宗教是一个历史信仰,上帝是一个历史上帝,不过奥古斯丁始终坚持神学与人类史学的区分,没有把神学中的历史观点放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分析之中。接着,黑格尔接棒,用历史哲学中用绝对理念取代了上帝,再接着马克思在黑格尔的架构中用生产工具取代了绝对理念。由此看来,马克思“整个的思想形态基本上仍是隶属于西方神学”。我更粗浅的理解就是,该主义的内核并不是原创的,也没有石破天惊的科学性。既然它是源生于西方文化中的,便很难说具有“解放全人类”的伟力了。其次,作者批驳马克思在历史解释中最常用的“阶级”一词。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概念在历史分析上作用式微。对于十七世纪英国大革命,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是新兴资产阶级和传统贵族的阶级斗争之战——这是内地课本里面常见到的。但是众观国外史学家,即便是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都见不到任何用“阶级”来解释的,他们自己都早就不信这一套,已经在学术上没有太多的解释力度了。这种粗浅、简约的阶级归类,也许更适合的是政治斗争吧。还记得十多年前,北大辜正坤老师在讲中西文化比较时,说到中国在20世纪面临着中西两个方向的选择,最终是选择了西化。当时我一愣,哪里西化了,不是走的共产主义道路吗?老师在黑板上一圈,我才明白过来:马克思主义也是属于西方那边的,对中国而言,是真真切切的舶来品。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中国人的文化信心开始动摇,处在深深困扰和选择中。在最初的几十年,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时,并不是像引入印度佛教那样,进行大量的耐心的翻译工作和长期认真的学习教化,恰恰相反,一些粗糙的概念、过于简单的理解陆续成为当时的流行词汇。作者在序论中强调地文化的复杂性和世代源流的累积,反对单一、孤立、浅薄的文化比较和输入。比如中体西用。他是这样写的:“中体西用这个观念的基本意义,一方面似乎是暗示西方文化的成就,只在器物技艺,而另一方面也似乎在肯定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于义理精神,是与西方的器物技艺不仅在实质上不同、而且在价值功能上也各有异趣的两种文化。至于几百年来流行在社会上的另一个类似观念,断然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西方文化是物质文化,则更为错谬。这不仅错看了西方文化,而实在也小看了中国文化。然而,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新、旧两代知识分子中,一些反对西方文化的人,往往认定西方文化是物质文化,缺乏精神义理;而一些反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人,却又常常认定中国文化只是空谈义理心性,缺乏实证的科学精神。这一场捕风捉影的中西文化论战,其所以发生,而且俨然形成一场法相庄严的学术性论战,卷入了知识界第一流的人物,都可说是由于对文化创造发展的性质,缺乏真正的了解。到今天,虽然这场论战已偃旗息鼓,而其回响犹依稀可闻。譬如传统与现代被是为两个截然不同世界的二分法,似乎便是这场论战的回响之一。而且,一些学着还在西方的历史李尚,也替西方文化二分为中古的宗教精神文化,和近代的世俗物质文化。果真如此,则文艺复兴以后,将近一百年的宗教改革运动历史又如何解释?韦伯的《基督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又如何动笔?奈浦教授的《工业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书,又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民主与科学最初引进,作者是这样写的:“ 前两辈的学者们,对西方科学史和西方宪政发展史,并不曾有广泛的了解,而却以西方近代的科学与民主作为评价中西文化的标准。这种把四百多年的西方文化史简化成两个观念,从整个西洋史的发展过程中抽离出来,作为抽象的普遍原则,可说是近百年来我们在研究中西文化史时,所犯的一个严重错误。而且当时的学者,更将科学与民主两个概念予以人格化,称之为赛先生和德先生,不仅会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造成一种神秘浪漫的感受,也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将两个复杂的历史过程,看成为两个魔术大师似的人物,一旦渡海东来,便可以旋转乾坤,创造出一个新的大好世界。 …...其实,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也是一段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如果说近代科学是西方文化的婴儿,则这位婴儿的孕育诞生,其产前产后在西方文化母体内所经历过的历程,绝不是抱持这种简化观念的人所能了解。从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的时间过程看,就天文学和物理学而言,从十六世纪初业的哥白尼,经过泰科 布拉、卡普勒、伽利略,到十七世纪末页的牛顿,先后经过了差不多一百五十年的时间才完成其新的理论架构。若就化学而言,从波义耳到拉瓦节,知道十八世纪时才步上近代化学的道路。这是仅仅就是见的过程而言。如果我们从西方文化的整个环境而言,则近代科学兴起时所遭逢的困扰,以及近代科学星期后在当时人智识上所造成的震荡,更不是把近代科学从西方历史过程中抽离出来的人可以体会得到的。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即令是在西方,科学史的学者也是在近三十年来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只有当我们认识了这段历史过程时,我们才不会离事而言理,把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从西方历史过程中抽离出来,变成为一个抽象的文化概念,而后又用这个抽象的概念,去解释和评价中西文化的不同。这种错误,更直接或间接的与本文第二节中所说的那种文化二分法,相互呼应,一方面肯定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而抹杀中国文化的科学传统,另一方面更假定近代科学与中国文化的对立性,认定中国文化与近代科学是互不相容、不可并存的两种传统。只有当我们了解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的复杂历史过程时,我们才不会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与近代科学间的关系,采取这种简单的、片面的看法。”由于本书内地难见,故文抄公,大量地敲出来。现在中国大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缓和。从高层套用各种古人理想言辞,到言必称国学的中年中产,到物质生活中传统美学的渗入,传统文化似在复兴,然而根脉被斩、元气大伤,恐难一时恢复,且民族主义带来的邪气虽不足为学术所惧,但未有助于形成一个从容、客观、平静的外在社会环境。喧闹始于内心的不安,若有识之士与那些噪音在一些基本常识上的空耗辩驳,起点就又低了很多。《中国文化新论》的观点对于国际学术界来说也许并不新,但是对于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大陆生课本来说,几乎是颠覆性的。三十年前甚至更早,真相就已经有理有据、带着对中国文化的深爱徐徐展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