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论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3-1
ISBN:9787101088694
作者:王夫之
页数:948页

内容概要

作者:(清)王夫之 注释解说词:舒士彦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人,易学大师,思想家,史不家。学而农,中岁称一瓠道人,更名壶,晚岁仍用旧名。因居于湘西石船山,故称船山先生,由于生逢乱世,一生多有坎坷,于易学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书籍目录

卷一  秦始皇  二世卷二  汉高帝  惠帝  文帝卷三  景帝  武帝卷四  汉昭帝  宣帝  元帝卷五  成帝  哀帝  平帝  王莽卷六  后汉更始  光武帝卷七  明帝  章帝  和帝  安帝卷八  顺帝  醒帝  灵帝卷九  献帝卷十  三国卷十一  晋武帝卷十二  惠帝  怀帝  愍帝卷十三  东晋元帝  明帝  成帝  康帝  穆帝卷十四  哀帝  帝奕  简文帝  孝武帝  安帝  恭帝卷十五  宋武帝  营阳王  文帝  孝武帝  前废帝  明帝  后废帝  顺帝卷十六  齐高帝  武帝  郁林王  明帝  东昏侯卷十七  梁武帝  简文帝  元帝  敬帝卷十八  陈高祖  文帝  临海王  宣帝  后主卷十九  隋文帝  炀帝卷二十  唐高祖  太宗卷二十一  高宗  中宗伪周武氏附于内卷二十二  睿宗  玄宗卷二十三  肃宗  代宗卷二十四  德宗卷二十五  顺宗  宪宗卷二十六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卷二十七  懿宗  僖宗  昭宗  昭宣帝卷二十八  五代上卷二十九  五代中卷三十  五代下自石敬瑭称号之年起卷末  叙论一  叙论二  叙论三  叙论四

编辑推荐

《读通鉴论(精)》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选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作者简介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是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


 读通鉴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据读友称 岳麓书社 那套竖繁版补齐了后发现的卷二十二唐玄宗第六论共378个字——中华书局的这个平装版全吗?
  •     从《宋论》和《读通鉴论》这两书来看,王夫之对历朝的政治都不满意,观点也多有偏激之处,老了还能保持这种“愤青”精神,实属难得。不过“愤”出水平来是不容易的,王夫之靠的是他的思想、见识和学问,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并不是浪得虚名。明朝灭亡,外族入侵,无情的现实刺激得王夫之开始反思历史,希望在历史中找出原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读通鉴论》其实也是王夫之的《资治通鉴》。王夫之反对朱熹的理学,认为李贽的学说是异端邪说,他写《读通鉴论》也有摧异端求正理的理想在内,目的是为了“适于用”,经世济用,这和朱熹的谈性说理只说不做有着根本的不同。王夫之对历朝的政治都不满意,他所谓的“治道之极”就是“上稽尚书,折以孔子之言”,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让人莫测高深,王夫之的《尚书》加《论语》治天下看起来好像和赵普没什么分别,不过时代是变迁的,这两本老古董还能适用么?王夫之通过他的两部史论告诉你是可以的,只要定下统治大纲,下面的斟酌衡量都不是大问题,“法”可以按实际需要制定,人才只要选好了宰相,下面的人才都不成问题。王夫之对外族深恶痛绝,恨不得画一条楚河汉界来分开夷夏,恨不得像对待禽兽一样对于外族人。这种观点在现在无疑是不适用了,而且元朝和清朝早就已经归于中国的范畴了,都是少数民族嘛。不过当时的人不这么认为的,夷狄进占中原就像近代日本入侵中国一样引人愤慨。对于外族与中华之别,王夫之认为,每个地方都有他的气候环境、风土人情,什么地方住什么人,中原地区自然住的是中国人,外族人不能离开他们的塞外边疆入侵到中原来,中国人也不必占领塞外地方,不然的话文化土地和本性不相吻合,必然会引起混乱,自我毁灭。就像一个老虎跑到河里去讨生活,那不是自取灭亡么。王夫之喜欢翻案,古代的那些名臣名将很多都被王夫之贬成一坨屎,或者至少也是缺点多多问题不少,在他眼中没有完美的将相与皇帝。王夫之还有一个经典的论断,就是权臣比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祸害士民要轻的多,或者根本就没有社会动荡。比如司马氏夺了曹氏的政权,政权是变了,但是祸害不流于百姓,流血事件不多,况且天下又不是一姓的天下,改朝换代如果都能这样子,那该是天下苍生多大的福利啊。相对来说,宦官和外戚专权,他们的文化程度以及见识都相当低下,他们专权仅仅是满足自己的私利,因此流弊下来,国家政治瘫痪,整个天下都会大乱。王夫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读过此书就能领略到。再说说王夫之的行文,可以说这是最难懂的文言文之一了,他用的词不难懂,整行句子,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有时候一个句子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转折,又在什么时候完成,加上王夫之又喜欢在说事实之前说一段道理,一开始就给你一段莫名其妙的理论,更让你恼火的恨不得摔书。此书的校注者就表示给此书标点真是头疼,其实标点以后,我们读者表示还是很头疼。
  •     船山在这部巨作中表达的观点,本人目前不敢妄发议论,有待进一步阅读与钻研。假以时日,日后或可略加点评。本文主要就文辞谈几点个人看法。第一,本人读船山著作比较多,发现他其实是十分重视文辞的,在《尚书引义·毕命》和《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中他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另外,船山在《庄子解》中对庄子的文辞表示激赏(能得到船山的赞赏是难能可贵的,要知道在我上面提到的篇章中,他对于韩愈、苏洵等后世奉为古文大家的文章提出了十分严厉的批评),“以为‘虽洋溢无方,而指归则约’,而且‘自说自扫,无所粘滞’,这也可以说是船山的夫子自道”(严寿澂《<船山思问录>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二,个人以为船山的文辞堪称典雅。论文辞,有唐以降无出其右者(纯属个人看法),尤其是在这部书中,他的文辞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典雅不等于难懂,个人读一遍基本没什么问题,一些经验可以分享:一,第一遍先通读,不要停下来死抠某些字句,整体把握中心论点,领略船山浩瀚无涯、一往无遗的文气。二,第二遍解决一些长难句和关键字以及某些必要的古汉语句式句法等问题(这里主要是省略,很多句子省略主语等重要成分,不搞明白很容易造成误解,张冠李戴),从语法上解决语意问题。第三,再次通读,反复吟咏,体会船山文辞之雄,文理之密,文气之畅!总之,读船山著作对于古文功底要求比较高(这也是船山之学素称难治的原因之一),需要靠平时积累。除此以外,沉下心来,每天专注、连续读上三四个小时的《读通鉴论》,自然会发现一些门道和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我的一点经验和看法,希望可以帮到各位!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幸好是简体横排版的,看起来方便,就是一大本没分册,带着不方便
  •     典型的“本来想看着助眠用结果看到大天亮停不下来”的书。满本都浸透着“我最喜欢你看不惯老夫的直白和傲兀可是又不得不承认老夫比你有文化”的范儿。论贾谊和苏轼那段大概是后世批苏轼最凶的了,虽然是苏轼粉,但着实想看他和苏轼穿越了对掐是啥样子。
  •     非常喜欢,货真价实,你值得拥有
  •     价钱可以接受,不错!书的质量很好
  •     一直想收一套船山先生的《读鉴通论》,之前一直在中华书局和岳麓书社的繁体竖排版本之间纠结。今年“国学文库”丛书出了这个立马就下单了。书的内容不用说了,稍有点遗憾的是估计是运输过程中最后几页蹭上了点油,还好不严重也就忍了。值得改进的地方是900多页的书建议分上下两册吧,这么厚的书弄一大册,拿着很不方便,也容易翻坏了,还好是锁线装的,要不真怕翻两次就裂了。
  •     不做俗论,指手天下。
  •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古代史论名著,发古人未发,论先贤未论,有志于修身治国平天下都可一读为快。。。
  •     不好评价
  •     因为通鉴读不下去了,这本书虽好,却失去继续读的意义了。
  •     王夫之的思想至今仍有借鉴价值。今天得此书足本,心里挺高兴。
  •     此书,章章金玉之论,掷地有金石之声
  •     本书确为大师力作,与《通鉴》配合阅读,相得益彰,能够切实的感受到古人在当时环境下做出相应选择的无奈和正确,对我们为人处世,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书为古文版,没有翻译,加之是史论文章,阅读起来稍显吃力较《通鉴》比较吃力,因此建议与《通鉴》、翻译一起阅读,多次反复阅读,方能有所体会。这个版本为硬皮,单册,印刷精美,字迹清晰,900多页,相当厚重,物流较快,所以我推荐... 阅读更多
  •     卓识千古
  •     内容装订很好,值得购买
  •     王船山的书,很难理解,但是很值得看
  •     时代局限
  •     船山此书的重量远大于它的影响力,可无愧为五百年来第一书。
  •     读到袁绍曹操书友述略,王夫之分析了袁绍拒绝田丰的建议攻打曹操,而是拖言自己的孩子身体不好。觉得很有道理,袁绍、刘备、曹操都是各怀鬼胎,等着坐收渔利。
  •     可以看看可以看愉快 可以看
  •     看了几章
  •     这个版本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本人知识浅薄、功底不深,实在读不了竖排繁体
  •     孤愤
  •     书质量还可以,但是完全没有注释,我还以为是文白对照全文全译的呢 有不懂的地方还得看电子版
  •     王夫之大作,仔细阅读,必有收获
  •     心得: 船山先生晚年史论著作,值得品读。 这套中华国学文库系列,内容真心不错,只是包装差了些,精装的封面很容易受伤也很容易脏。近千页的内容装订成一册,翻看起来有些不方便了。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选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理势合一”、“理因乎势”是王夫之在历史沉思中得出的最有光彩的结论。“变”是这个历史哲学的核心。正是在此思想指导下,王夫之批判了封建史学中最要害的命题“正统论”,“统者,合而不离,续而不绝之谓也”,就是说,所谓“统”是统一了国家并能较长久地持续下去的政权,不论是靠武力统一的,还是靠阴谋“篡弑”而来的,只要它顺应了大势,使国家“合而不离,续而不绝”,就是合理的、正统的,并不在乎它姓李还是姓赵。他说:“论之不及正统者,何也? 曰,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昉也。自汉之亡,曹氏、司马氏乘之,以窃天下,而为之名曰禅。于是为之...说曰,必有所承以为统,而后可以为天子,义不相授受而强相缀系,以揜篡夺之迹,抑假邹衍之邪说,与刘歆历家之绪论,文其诐辞,要岂事理之实然哉。”史书从朱熹著成《通鉴纲目》以后,正统的争论已成为封建史学家所最关心的事,甚至影响到宋、辽、金三史的修撰,迟迟未能定稿。而王夫之此说完全粉碎了那些一无可取的谬论。如果说黄宗羲是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出发得出了批判明朝君主专制的理论,那么,王夫之则是从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中得到了这一思想。千百年来,天不变道亦不变,宋元以来,为一家一姓而争正统的喧吵热闹非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则为王、为神、为圣,便是得天命、当正统,永远私有天下,无人敢说不字。而黄宗羲、王夫之却否定了这天经地义的结论,从历史变化上指出了顺应“势”者才合天理,无疑是一个进步。 当然,历史遗留的负担毕竟太沉重了,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积淀的毕竟太深厚了,当这位思想家在进行历史沉思时,常常不自觉地沿袭了传统历史观与道德观,陷入传统的保守观念之中。如他认为封建君主不能变,能变的只是具体的措施与制度;封建思想观念不能变,能变的只是个别的方法与观点,这便成了王夫之思想中一个永远难以摆脱的矛盾。他理智上承认“势之所趋”即“理”这一哲学命题,但感情上却不能接受真正扑面而来的“势”。他骂与正统理学相左的学派,如宋代的苏学、浙学及明代李贽等人的异端史学,指斥李贽的《藏书》为害尤烈。当张献忠请他加入起义队伍时,他“剺面伤腕,誓死不肯”,而清兵南下时,他却举兵反抗,将民族大义与忠君思想糅在一起。所以,在阅读《读通鉴论》时,既要注意到他表露的进步史学思想,也不能忽视那些阻碍这种思想升华的种种保守因素。 阅读更多 ›
  •     太厉害,光一句“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就把多少人给说趴了。
  •     读王夫之的书确实需要点历史知识才行,跳跃性太大了,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无翻译无注释,如果知晓其意,大声地朗读出来,真是痛快啊!爽
  •     简体横排,内容中间夹注,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才能读懂这部书。书的纸质和印刷质量非常好,厚厚的一本书,要是分为二本就更好了。满200元减50元活动时买的,超值。
  •     这个书有不少版本,那个繁体字的也买过,也不错。有天看到这本书在促销,30多元,就买了。印刷、纸质都不错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