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是哲学》书评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50263841
作者:[美]唐纳德·帕尔默(Donald Palmer)
页数:392页

关于哲学,到底有什么好看的?

不久前读完了安·兰德的《浪漫主义宣言》,再读这本《看,这是哲学》,时间刚刚好。前者是一个人的哲学,后者是好多人的哲学;前者是一个女人怎么看这个世界,怎么看人的价值,后者是一大堆男人的哲学,一大堆男人怎么看这个世界;前者因为是一个人的哲学观点,所有个人化色彩很浓厚,后者是很多人的哲学观点,但是也未必“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读哲学其实是个特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如果再早七八年甚至三五年,我可能都会对这种说法频频皱眉。上学时候学政治,我最不喜欢学的部分是《哲学》,然后,后来我发现,那些现时的政治总是会变,但是哲学却一直没变,那些现时的政治会因为改变而被扬弃,但是哲学部分所学却一直在用。思考生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大多数时候你却不得不去思考。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就想过,人和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这个人和我有什么不一样?经过我多年的观察和思索,发现,最不一样的其实是人的想法,或者连你自己都无法真正的了解自己。这真是一件神秘而又有趣的事情。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的时候,你就会有需求去了解那些哲学家说了些什么。我上高中时,经常做的一道哲学选择题我相信很多人也做过,王守仁先生的一首诗,“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首诗出现在题干就要选出他观点错误的答案,如果出现在备选答案,没错,选择出错误的一定是它。如果这么多年,你都认为这是正确的,快来让唐纳德·帕尔默教授给你科个普吧。虽然他这本教材式的哲学书籍罗列的都是西方的哲学大师,但是你真有必要看看那些牛了这么多年人的哲学观点“错”的有多离谱,然后,你终会明白。人活着,如果没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这些不“唯物”不“客观”的哲学,是有多么无趣。“哲学”二字,总是给人以无聊、枯燥、大部头的感觉,为了让你能读一本关于好多哲学观点好多哲学家的书,唐纳德·帕尔默教授其实是蛮拼的,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书里的插图是什么鬼,是教授本人画的,还是编辑找人加的?但是多少是增加了一些趣味性。另外,大字排版也极力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唉,这年头写点关于哲学的书真不容易,就怕你看不下去,各种手段都使了,也没摆脸子,微讽调侃加各种配图,但是,作为读者一员的我,依然没有读完,好吧,是挑着读的,只读我感兴趣的那几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叔本华、笛卡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罗素……其实也不少了。上面提到过安·兰德的《浪漫主义宣言》,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叔本华这类男性沙文主义的哲学家刻意忽略女性哲学家的贡献,并且傲慢的认为,女性是参与不了“哲学”这种文化高级活动的,不知道安·兰德知不知道叔本华对待女性哲学家的观点,反正在她的哲学书籍中也给了叔本华指名道姓的一击——他缺乏理性。这个可是够厉害的,众所周知,一个哲学家缺乏了理性,就像说一个文学家缺乏用笔的能力……总而言之,唐纳德·帕尔默教授为了平息这种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各种哲学家之间的掐架,也确实他在教授哲学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不停修正的本书版本中,他都极力拉入女性哲学家以及其哲学,可惜,收效甚微,不过聊胜于无。这是一本科普性质的哲学合集,没有那么难以阅读,但是,如果感兴趣,每一个小标题都能找出好多相关书籍,先铺个路,读哲学,其实真的蛮有趣味。

解构与传承:一次哲学版的大话西游

文/宝木笑哲学著作或许应由通篇的笑话写成。——维特根斯坦《大话西游》还是被我们不明所以地拍了第三部,9月14日在内地进行了上映,导演虽然还是刘镇伟,不知是否江郎才尽,但真心物是人非,没有了周星驰的至尊宝,没有了朱茵的紫霞仙子,没有了罗家英、吴孟达、蔡少芬、蓝洁瑛、莫文蔚……于是更加怀念当年的《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那场机缘巧合之下的电影传奇,说她影响了一代人,其实也不为过。《大话西游》现在已经作为一个文化符号闪耀在众神山上,成为中国电影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标志性文化现象,影片对《西游记》故事和人物的颠覆可谓前无古人,看着今年上映的内地版《大话西游3》,应该也是后无来者了。说来真的投缘,当年看《大话西游》的时候,心里不由感慨“原来《西游记》也可以这样拍啊”,现在手里捧着这本《看,这是哲学》,不由嘴角微微上翘:“原来哲学史还可以这样写啊”。唐纳德•帕尔默这位教了三十余年哲学导论课的美国马林学院荣休教授,回顾一生的教学经验,试图用一种轻松的笔调,打破哲学家这种屈从于重大事物引力的天然倾向。其用心有点儿像《文德尔班哲学导论》的作者文德尔班,两位教授都是一生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踏踏实实教书育人的典范,都是想在教学生涯的最后,给学生和读者一次无愧于心的哲学总结,对这样的作者,我们从来都是充满着敬意的。而唐纳德•帕尔默选择的方式就和文德尔班大不一样了,显然“唐教授”更愿意在阅尽人生之后做一回“老顽童”,要带领读者一起努力获取尼采所说的“快乐的智慧”。要说明白公元前6世纪直至21世纪早期的西方哲学,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早于本书一百多年前的《文德尔班哲学导论》中我们就可以略窥一斑,唐纳德•帕尔默作为在现当代哲学研究最为活跃地域中做了一辈子教学工作的资深哲学家更是深知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说,他选择了一种解构主义的叙述方式。而这种叙述方式又与全书的内容息息相关,作者一方面要对这漫长时间跨度中的哲学发展进行概述,另一方面要阐明相对应的哲学文本的内涵,这种兼具史学和哲学双重意义的教育目的,如何让受众不感觉厌烦,同时又印象深刻,与其说选择解构的方式是偶一为之的幽默,倒不如说是师者仁心的必然。这种解构的方式,在全书的文本组织形式上就已经呈现。书中的400余幅原创手绘漫画插图是这种解构风格的具象化,作者把深奥难解的哲学问题描绘成形象生动、活泼幽默的漫画,随意几笔就把哲学思想一一图示化,特别是对相关哲学家的描绘,虽然是白描的手法,但也讲求知人论世,符合其理论和性格特征,堪称传神。我们经常在高中政治测试题里看到的那个“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作者赫拉克利特,其哲学思想被后世的古希腊人做了悲观主义的判定,他的哲学后来还衍生了一种怀旧和茫然的世界观,于是作者给赫拉克利特的素描就是一位像甘地一般的苦行僧形象,面容凄苦,眼角还挂着一滴大大的泪滴,那种戏谑像极了《大话西游》里对唐僧形象的夸张塑造,充满喜感。全书的插画都是漫画式的,有些英国最负盛名的插画家和绘本画家托尼•罗斯的味道,那位生于1938年的绘本界“老顽童”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带着强烈的情感张力,有着深深的巴黎漫画味儿,习惯以幽默的笔触与质朴的线条讲述故事。而这本讲述哲学史的著作将长久以来十分严肃的话题,与这种漫画式的“玩世不恭”巧妙融合,这种对比甚至产生了某种强烈的艺术效果。当写到笛卡尔和他那部著名的《沉思录》,作者丝毫没有留情面,秉笔直书笛卡尔以奴颜婢膝和自轻自贱的方式把这本书献给了“巴黎神学院的最睿智和最杰出的圣师们”,然后就配上了一副漫画,笛卡尔匍匐在几个牧师面前,屁股撅得老高,双臂伸展仿佛拥抱大地,嬉笑怒骂间隐晦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看法。这种解构的手法,还体现在用最为通俗诙谐的普通概念类比各个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轻松幽默的风格往往通过某种比对实现,这也是《大话西游》一类后现代派电影的惯用手法,而在这本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将充满生活气息的概念用在对哲学思想的类比中,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哲学作品因为过于严肃而产生的厚重“负荷”。克尔凯郭尔作为存在主义之父,一直以来给人以严肃甚至尖锐的形象,而他对黑格尔哲学的反对登峰造极,甚至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叔本华。在介绍这位自认为是一位宗教作者和反哲学家的固执老头的理论时,作者却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站在了永恒深渊面前的个人,远方是喷薄而出的红日和无边无际的云海,一般按照我们的逻辑,这个时候至少应该吟诵一句“数风流人物”了,但作者却让这位正处在巅峰体验中的人嘀咕了一句“希望我穿对了袜子”……这种一百八十度的转折,甚至带有了一些艺术上的荒诞意味。谈到尼采,这位哲学史上号称“第三位后康德主义者”,这位在当代焕发出更大光芒的哲学大师,在说到他的“上帝死了”这一表述的时候,不明就里的人们更多的是一种高山仰止,然而作者直接用“圣诞老人死了”进行解读,还配上了周围拉雪橇的驯鹿在哀嚎,带着圣诞帽的人们的如丧考妣,只为解释没有目标,虚无不可避免地无休止重现,于是出现了永恒轮回这一可怕的思想形式,虽然结论如此可怖,但“圣诞老人”这一概念的偷换,实在让人忍俊不禁。而用现代日常生活的概念去解释哲学问题让这种解构显得更加诙谐,也更加让读者便于理解,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实现了本书的副标题——“哲学里的快乐智慧”,实现了让哲学更加生活化,无形中消弭了哲学与普通人之间的代沟。在指出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观的精英主义倾向的部分,作者安排的是让穿着浴袍的亚里士多德与一位现代的手执扳手的工人进行了对话,工人愤怒地对亚里士多德说:“我认为我很幸福”,而亚里士多德却抚摸着下巴满是怜悯地望着工人说:“不可能”,这种设计和安排已经有情景喜剧的味道了,也让其背后的哲理更加贴近我们。在解释功利主义哲学大师密尔的理论的时候,作者举的例子是让一个普通人来选择阅读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还是一边在电视上看49人队的比赛一边狂喝啤酒,最终推导出那个著名的结论:如果我们让自己接受快乐计算法的指导,那么或许会证明猪是正确的,在泥浆里打滚可能比研究哲学排名更高。这种解构的手法,也在哲学史叙述本身的突破上得以呈现。当然我们不会因为喜爱一本书,就人为地将其水平无限拔高,但我们仍然要客观地从哲学史阅读的经验角度品评这本别具匠心的书。哲学史的一般叙述手法多按照流派和哲学的“中心问题”来组织篇章,虽然本书也是按照时间如雅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等时间顺序进行组织,也有按照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康德之后的英国和大陆哲学、现象学传统、实用主义等流派组织素材,但在具体成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不再采用以往围绕某个学说详尽阐述,而是围绕学说中的代表人物进行解读。这种感觉就是我们读历史时候会遇到的体验,《春秋》这种编年体固然玄妙,然而读纪传体的《史记》显然更加过瘾,“解构是某种意义上的颠覆”就是这个意味,而作者在这方面终于向前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在这种对哲学史写法的变通解构中,我们才得以在书中享受到更多的哲学乐趣,毕竟哲学的各种学说本身是晦涩的,然而人们“八卦”的本性从古至今没有多少改变,先引起大家对某位哲学家的兴趣,然后自然轻松地说说他的学说。这其实是对以往先有理论,然后顺带有哲人的解构,按照作者的逻辑,是完全的人本主义,唐纳德•帕尔默内心深处恐怕对整个哲学都有着自己充满《大话西游》般的解构意识:我才不管那些殿堂之上的理论有多么高深,最后还不都是人来思考出来的?有甚神秘和了不起的?在这样的意识下,我们才能读到很多“大胆”而“诙谐”的表述,在讲前苏格拉底哲学的时候我们猛然看到“狡猾的老狐狸,埃利亚的芝诺曾写下一系列至今仍非常著名的悖论……”;在评价雅典时期的智者时候,我们看到作者漫画中雅典的智者在出售“思想万灵油,5德拉克马就能买7.5级洞见智慧”,作者直言“他们(智者)穿梭于城邦之间,收取演讲的入场费,这些演讲的内容不是关于实在或真理的本性……当时流行的不仅是怀疑主义,还有犬儒主义”;当现代时期第一个真正重要的哲学体系创造者笛卡尔登场的时候,我们看到一种非常直接的“不客气”,作者言道:“……笛卡尔能确定地知道这样一个恶灵不存在吗?不,他不能!笛卡尔的心灵被一个邪恶的力量从外部加以操控,这在逻辑上是可能的,所以按照他的彻底怀疑论规则,他假定整个世界只不过是邪恶天才的恶劣虚构”;在谈论霍布斯和洛克认为的自然状态,作者直接用一幅野人之间在扭打和满脸痴相的人在野餐作为比对,很直接地揭示两者的极端主义倾向,让人读之相当过瘾……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是对旧作的一种再创造,注入再创作者自己的理解,表达不同的甚至是全新的价值观。从实践角度说,解构主义所要拆解的“结构”是形而上学结构,以哲学史的书写角度来讲,其理论和思想的流变结构不是必须拆解的,真正需要被拆解的是哲学史的形而上学内核。在这种意义上讲,全书对哲学史的解构是成功的,因为唐纳德•帕尔默恪守了解构的核心不是变异,而是新角度传承的铁律,就像《大话西游》之所以经典,除了这部电影夸张恶搞的艺术手法,更重要的是没有对《西游记》内核进行完全背离,唐僧虽然唱“only you”,虽然被绑在木桩上大谈“人是人他妈生的”,但仍然没有超出原著对唐僧宅心仁厚到有些唠叨的人物形象设定。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看到《看,这是哲学》对哲学和哲学史内核的传承是坚定的,这表现在其对诙谐幽默手法使用的克制上,也表现在对哲学史上的理论和人物客观的记录上。全书对西方哲学家形象的“漫画式恶搞”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与《大话西游》对各类人物形象的颠覆异曲同工,但就像上面提到的,作者的这种所谓“恶搞”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杜撰,而是仍然坚守着相关哲学家的理论特点和性格特征。挥舞着剃刀的奥卡姆被画成一个面目狰狞的疯狂教士形象,虽然夸张,但和其赤裸裸的经验主义与所构建的狭窄认识论基础息息相关,因为奥卡姆确实在哲学研究方面激进以至偏执。前面提到的对霍布斯理论中“自然状态”的恶搞,其实还是结合着其悲观主义色彩极强的心理学,特别是他著名的政治哲学观点(国家是一个人造的怪兽“利维坦”,在其中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敌人)。作者对反黑格尔的叔本华也是浓墨重彩,但无论作者怎样渲染,我们只能说作者很夸张,但并不能说其完全在“信口开河”,因为毕竟叔本华本人就说过这样的话:“黑格尔,被来自上面的大人物任命为持有证书的伟大哲学家,是一个愚蠢的、乏味的、令人作呕的、无知的江湖骗子,他胡编乱写、粗制滥造些故弄玄虚的荒谬废话,其无耻大胆已然登峰造极”,可以想见作者有时候只不过是接着古人的“话茬”在往下说而已。而让《看,这是哲学》最终能够成为一本以解构给读者快乐,以传承给哲学延续的好书的关键,则是一种对哲学自身的敬畏,对普通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我们生活的热爱。唐纳德•帕尔默虽然诙谐,但就像“老顽童”周伯通一样有着善的本心,有着清晰的底线认识。即使作者对伊壁鸠鲁主义导致的“欲望至上”非常不认同,但仍然对个人过着极为节制和简朴生活的伊壁鸠鲁表示了足够的敬意。虽然康德在全书中有着极高的位置(这一点可简单地从“康德之后的英国和大陆哲学”的章节名称获得直观感受),但作者仍然会客观地评说康德“透过现象世界的帘幕凝视,但他一无所获”。这种客观源自唐纳德•帕尔默极高的学术涵养,更源自对哲学自身的深深敬畏,只有内心对哲学有足够的尊重,才会外延到行为上对哲学家给予足够的客观解读。还要补充的是,很多人都说对周星驰作品的推崇是在过分吹捧,对《大话西游》是在过度解读,因为周星驰自己也没想到《大话西游》就到了如今这样的高度,同样,是否这本《看,这是哲学》也有这样的嫌疑?这个问题很好,只是我们不禁想问:雨果知道自己是浪漫主义么?梵高知道自己是后印象派么?巴赫知道自己是巴洛克风格么?对文本的研究就像对艺术的解读,本来就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作者为什么一定要知道,文学理论几个常识之一就是艺术作品被创造后,其所蕴含的东西往往创作者自己也说不清,因为其中蕴含的很多有关时代的、潜意识的、社会的东西,并不是创作者的故意为之,而是自然就会存在的。《大话西游》里虽然热热闹闹,很多无厘头,但这些年我们回忆她,纪念她,恐怕早已超越了那份热闹和搞笑吧,多少人每每回忆朱茵当年的那段台词仍然热泪盈眶:“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来娶我”,解构只是《大话西游》的外衣,而对“爱”这一人类永恒命题的传承才是她真正的内核。唐纳德•帕尔默在《看,这是哲学》中嬉笑怒骂,然而我们从那一个个源于现实生活的例子,那一个个来自社会平凡角落的现代人形象,我们知道唐纳德•帕尔默是一位功底扎实的哲学家,但首先他是我们的“唐老师”。哲学不是“唐老师”炫耀自己的牌坊,不是他哗众取宠的工具,他只想让读者和他一起享受“快乐的智慧”,他爱三十年的哲学教学经历,因为“(哲学)激起了远比(教室里)阵阵笑声更多的东西”。看,这是哲学,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END—

最大的亮点在插图

在我们当下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心态越来越浮躁的社会中,人们热衷功利,追逐成功,耽于享乐,到处充斥的廉价的励志鸡汤是最好的心灵补品,若能再记住几句哲理名言就足以装点门面了。在这种环境中,向来被誉为人类智慧最高殿堂的哲学就不大受人待见,让很多人都敬而远之——她不但太过抽象、思辨,一般人看不懂,理解不了,而且“无用”、“无趣”,真去费神儿看了也无所可用——哲学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正因为如此,哲学家都在致力于把哲学写得通俗易懂一些、生动鲜活一些,以便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其中,伯特兰·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可能是最有名的一本,乔斯坦·贾德的哲学普及小说《苏菲的世界》曾经热销一时,英国开放大学教授奈杰尔·沃伯顿的《40堂哲学公开课》也非常值得一读,而最新拿到手的美国马林学院荣休教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唐纳德·帕尔默的《看,这是哲学——哲学史里的快乐智慧》则更为有趣一些。它的有趣,首先源自于作者——帕尔默在美国大学执教哲学史和哲学导论课程三十余年,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风趣的行文风格著称。他真正实现了副标题的提法,书中以简明易懂、轻松调侃的方式来讲述每一位哲学家的生平故事,概括他们的思想要旨,以此为基础对西方哲学的中心问题及其演进脉络作了系统梳理,并且不时地将他们的观点相互勾连、对比评述,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将枯燥无味的哲学概念、晦涩难懂的哲学问题化作一个个有趣的现实情境以引发读者思考,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哲学思辨的深处,重新唤起我们对于世界的思考和人生的追问,体味快乐的智慧。比如,作者在讲述伊壁鸠鲁——享乐主义哲学的鼻祖——的时候,对他的哲学被后世所误解作了解释,认为他的快乐哲学虽然消极但并不与罗马人的纵欲主义等同,而是在追求一种自我节制基础上的内心的满足与宁静,并就此一直延伸到了弗洛伊德。事实上,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书中的400余幅原创手绘漫画插图,它们把深奥难解的哲学问题描绘成形像生动、活泼幽默的漫画,随意几笔就把哲学思想一一图示化,让读者在读的同时来“观”哲学,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哲学思考中,减轻了哲学难以承受之重。同样以伊壁鸠鲁主义为例,他了了数语就勾勒出了其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而所配的插图则是一根根廊柱支撑着的人脸对一个孤立无援的人的注视,以表现个人在面对罗马帝国繁冗而没有人性味的官僚体制时的无力感;接着又以一个飞速奔跑并不停喊着“还要”的人来讽指人们追逐欲望的情态,始终处于一种欲求不满的状态,极其贴切。如果说,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高深的理论浅显化,需要学识渊博、学养精深,那么能够把哲学图像化则不但需要对于哲学问题精细入微的深刻理解,更需要具备一种将其形像化的思维能力,这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跨界的能力。毋庸置疑,哲学绝对不是现在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无用”、“无趣”,也绝对不可等同于几句简单的哲理名言,她引领我们超越目光的尽头,跨越当下的琐碎,将人类的目光和想象引向更加辽阔的、遥远的未知世界,启发我们去探究世界的本源、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寻求生活的真谛。事实上,对于哲学的理解体现的是人生的高度。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确实需要对哲学保持一分应有的兴趣,可以俯视和省察自己的人生,以寻找正确的方向,洞察幸福的智慧,领略人生的喜悦,那么这本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阅读时根本不用纠结于一个个抽象的概念,更象是一次美妙无比的旅行——乘坐游船在哲学的历史长河中缓缓行进,作者的文字就象是导游在讲解,而那一幅幅插图就是两岸的一处处美景,既令人身心愉悦,又处处发人深思,妙不可言。如果这样的书能多一些的话,又何愁人们不去亲近哲学呢?而我所更期待的则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本这样有趣的中国哲学史读物呢?

哲学,这真是哲学!

多有意思啊,哲学最早自宗教中脱胎,最后神学又归入到哲学中去。甚至可以这么说,哲学的产生是先民们突破了更早的神话式思维方式的创造性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或者退步),新形式的社会和宗教思想、哲学思想次第登上舞台,任一思想或者思想体系的影响力,端看是否能够与当时社会更多阶层的人的需要产生共鸣。罗马后期的基督教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无外乎就是将系统的哲学和新兴的宗教成功的衔接在了一起。我们应该明白,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进步能够促进人文科学的进步,而人文科学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两者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开来。这本书所介绍的哲学发展史就极有力的印证了这点。每一次的哲学理论的更迭换代,都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飞跃式发展的前提下,不管在东西方都是如此的。或许有些人会产生疑问,哲学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好吧,即便哲学和我们生活间的关系,不似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那样的紧密,但哲学对于法律或者其他许多领域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就像“母亲与女友同时落水,你先救谁”,这个曾经让多少男人挠头的大难题,近来欣闻法律出台了相应的司法解释,再遇到这种情况必须得先救老妈,否则那男的就违法啦!据说,这是因为对非法律关系的人物,无论是没领证的女朋友还是路人甲,只算有道义上的责任,而对法律关系上的人物,父母或者儿女,则具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在这种情况下,能救而不救的,就构成了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看来伦理学方面的问题,也归类于哲学思考范畴哒( ̄ー ̄〃)不过哲学的发展,都是根据人类的认识而得来的,不考虑科学性的话,敢想就是胜利了。不过早期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确够混乱的。好比不知是在哪本书上读到的,说有种观念认为是宇宙并非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由人们的认知所缔造的。当时就觉得不知道哪位科学家的想象力这么丰富,但是直至读过了此书才知道,原来哲学家的脑洞可以这么大的,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可没注意提到过,或许书上压根就没写过这茬?居然能够认为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我们认知所造就的,也就是说桌子不是桌子、椅子不是椅子,东西都不是实际存在的,它们只是在人们感知的情况下才由物质构成的,之所以这些东西能够持续存在,不过是因为在我们人类没有关注这些东西的时候,上帝他老人家依旧在持续的关注着……好吧,这种观点本来就是由一位宗教人士,貌似还是某个主教所提出来的눈_눈话说,写了这么久的书评,大都是在整本书看完以后再动笔的。不过偶尔也有例外,好比这本书,十几天下来看了还不到一半,终于放弃了。可惜了这么多的时间,就为了本勉强自己读进去的书,估摸着要等我真正读完这本书的那天,不、不会有那天了╥﹏╥本来还想挣扎一下的,现在来看,果然先天没那个哲学脑的人,还是不要春虫虫的认为后天的努力能够改天换地了。哪怕该书自1988年在美国出版以来,不断修订再版,此即最新的第6版翻译而成。而国内每年上市那么多的书,不要说几经翻印的,就算是有幸再版或者增印的比例也不太高。考虑到作者此前曾有着执教哲学史和哲学导论课程三十余年的丰富教学经验,该书本身便是作者的教学成果,也长期被美国的各大高等院校用作哲学史课程的教学用书。是以,尽管和预期的不大一样,但仍算是本不错的书,只是这本书不大适合我的需要罢了。毕竟,预期中的一直是《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 : 以科学的名义回答最“搞”的奇葩问题》类型的哲学书,再有也是此前被韦尔乔西的“西方哲理系列绘本”给养刁了口味了,现在再看这本教辅读物,可不觉得大为丧气么。不是我推卸责任,实在是觉得读不进去真不只是我自身的问题——虽然该书对西方哲学中心问题及其演进脉络梳理非常系统。作者常常将不同哲学家的观点相互勾连、对比阐述,以开放讨论的方式提出,每章结尾对该章内重要的哲学思想进行提纲擎领的概述,附有习题方便学生识记和复习,是极好的哲学通识教育的教材。然而,这样一本应该归类为实用性远大于可读性的书,作为哲学的入门教科书还是很好的,若想要从哲学这一命题中发掘些趣味性顺带着增广见闻,却很不适宜了。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写的就是这样的,读来只觉生硬,太过学术化。更重要的是,漫画的配图也很涂鸦,不知是没走心还是咋地,毫无美感可言。

6个哲学家的趣味理论

大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中写到:“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无比强烈而纯洁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人生。”这三种激情,我更偏向于第二种,希望在青春岁月里,了解更多的人,看到更多有趣的故事。《看,这就是哲学》,就是这样一本书,能满足我对知识的大多念想。四百多幅手绘插图,语言俏皮生动,伴我走近哲学的趣味世界。书里讲了许多哲学家,每位哲学家都有自己的故事。今天,就来分享一下其中的6位以及他们各自的趣味理论。01罗素对,没错!这就是唐纳德.帕尔默眼中的罗素!这位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天才,从小就显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喜欢数学和科学的精确性。他认为,哲学从属于科学。他在1924年发表了这样的观点:虽然见过宏大体系是哲学要做的事情,但我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事情,是批评和整理那些越来越被认为是真理的观念。比如,思想、物质、意识、知识、经验意识、时间。我认为。所有这些观念,都是不准确的、大概的,本质上是模糊不清的,不能成为任何精确科学的一部分。然后,他提出了“摹状词理论”,还举了2个例子来论证。1.“金山不存在”,看上去是在说,“有一座金山,并且他不存在。”2.“当今的法国国王是个秃子”,或者“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个秃子”,但当今法国并没有国王。最后,聪明的罗素用他独特的数学语言解释:存在一个实体c,当x=c,“x是y为真”。02柏拉图图中两位长者对马的看法,都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按照柏拉图的观点,理论和定义并不是依赖具体事例,而是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经验的一般化。当一个人关注理念知识,他就是用纯理性思维来思考世界。这如同释放的囚徒凝视着阳光,去欣赏上层世界的树木和山峦。03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解释不同,亚里士多德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反对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认为理性是人本质的一部分,本质不能从实体上分开。(人要么秃头要么有头发,但是有头发或者秃头,对人的本性来说都不是本质的。它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后来,他提出了历史上最著名“三段论”,具体论证过程是这样的:所有人都要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尽管亚里士多德,某些关于世界的经验论还不够完善。但他的逻辑学、伦理学、美学仍然是人类思想的永恒典范。04康德康德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的代表作《纯理性批判》出版后就进行过重大的修改。这说明,他是一个思想上不断进取、发展的哲学家。他一开始分析直观能力,提出了“感性何种可能”。如“猫在席子上”,这样“以物质存在于时空之中”为先决条件。他随后提出“先天演绎”方法。这种方法超越了直接观察,因为时间和空间是“无法摘除的有色眼镜”,我们通过时空来感知这个世界。因此,时空是心灵结构的特征。他最后转向知性能力。他认为,某些知识建立在知性的先天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知性范畴”,包括单一性/多样性/全体性,因果性、实体性。康德的立场,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间的折中立场。05尼采尼采有名的一句话:“那些杀不死你的,会让你变得更强大”。如今,这句话成了鸡汤,说多了,哲理都变得乏味。尼采有一颗狂日错乱的心,他认为语言通过撒谎来发挥运用。语言生产出缪论,对人施行暴政。他谴责柏拉图“对时间的恐惧”,渴求虚无和死亡。他的“上帝之死”,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有人认为,上帝只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几千年的道德伦理。当尼采发现,这个伦理没有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意义,反而影响人们寻求知识。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也有人认为,尼采是要宣布传统形式的权威——历史的、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以及文本的权威——的终结。但尼采本质上却并不拥护悲观主义,他为此被后人称为“新的虚无主义者”,行走在精神世界里“永恒轮回”。06杜威杜威凭借实用主义活了很多年。他深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影响,然而在詹姆士和达尔文影响下,又渐渐远离了黑格尔主义。他认为,从无知到知识的转化过程,其实就是从最初的困惑走向最后的清晰。观念是行动的计划。思想,如果没有转化为对经验加以排序的行动,便毫无用处。他认为,科学事实与价值之间并不对立。这与探索者的兴趣有关,因为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都要为社会制度的建设做贡献,这种贡献需要一定的经验,那就是感情强烈的“宗教性”经验。结语哲学的意义不在于哲学的思考层面,而在于用哲学的方法处理人生的各种问题。《看,这是哲学》希望你看的不是“心即理”,而是“知行合一”。因为每位读书的人,都是海边贝壳的孩子,对面的大海,才是真正的生活,需要穷尽一生来体验,来探索。

跟我一起,严肃活泼地读哲学

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著作或许应由通篇的笑话写成,但是《看,这是哲学》的作者唐纳德·帕尔默并不把哲学史看成一个玩笑。我之所以在题目中提出“严肃”“活泼”地读哲学,是因为作者严肃地看待哲学,但却以简明易懂的方式来看待哲学中的快乐智慧。即便作者谦虚地说自己还没获得尼采的“快乐的智慧”,但他对这个观点深表赞同,“快乐的智慧”是存在的,你和我都应该去努力获取。1哲学那么晦涩难懂,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学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曾经想过如果想要读博士,那么哲学将是我的首选。哲学没有大家普遍认为的那么高深莫测、晦涩难懂。希腊语单词“逻各斯”(Logos)是英语单词“逻辑”(logic)的词源,也是“生物学”(biology)、“社会学”(sociology)和“心理学”(psychology)等术语中出现的“学”(logies)的词源。逻各斯表示对世界的一种特定思考,一种逻辑分析,人们曾经认为这种心智活动将通向智慧(Sophia),而献身于逻各斯的人则被认为是智慧的爱好者(philo意为爱),也就是哲学家(Philosophers)。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摇篮,如果没有早期那些智慧的爱好者,也就是那些哲学家不仅仅不会有逻辑思考,更可能连现在的科学都没有。因为早期的哲学家其实也思考了很多数理、天文学等领域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古希腊不仅仅是西方哲学的本源,也是西方科学的本源。但是哲学又与科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哲学处理问题要求思辨的而非实验的方法。哲学要求概念分析,而不是观察和材料收集。说到这里,到底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因为哲学让我们从各个角度无限地趋近于真理,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起码让我们能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更深更远的认识,如果你刚好也是一个潜在的哲学家,你还能像那些智慧的爱好者一样,为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地球做更多的思考。2新手读哲学,你要做哪些准备作为一个对哲学一知半解的半吊子,我连西方哲学史都没有完整地读完,拿起这本书之前,我也确实下了很大的决心,做了很多把这本书细细“嚼”透的准备。几只不同颜色的笔每章节前画一条历史数轴一颗平和的心这就是我为了好好读这本哲学书做的准备。不同颜色的笔是为了标清时间、哲学家所在地、相关思想、相关的人物、作者的论述。哲学史好像一条清澈流远的河,虽然闪着智慧的波光,却也能露出不同位置的石块或者水草,我把大大小小的哲学家比作那些石块和水草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数量庞大,但但是这本书上所涉及的也会让一个初学者混淆。所以,最表面的标示很有必要。作者从公元前6世纪讲到21世纪,我们需要一根数轴,让我们更直观地知道自己在学习哪个阶段,这个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每一位哲学家都提出很多思考,我们如果不持有一颗平和的心,可能会听不清哲学家的话,或者将其混淆。读哲学,确实需要严肃认真。3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做敲门砖《看,这是哲学》的作者是个很有趣的人,他怕人们误把哲学笑话当成哲学,所以他写作的态度非常严肃。但是,他更怕人们觉得哲学的演进过于繁琐,所以他采用漫画的方式与读者沟通。读完这本书,你不会忘记每一位哲学家的形象和主要观点,因为那些漫画令你记忆犹新。4书的结构你真的丝毫不用担心一本哲学书的逻辑结构。这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修订的,作者分八章来叙述西方哲学中心思想的演进。第一章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第二章 雅典时期第三章 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第四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第五章 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第六章 康德之后的英国和大陆哲学第七章 现象学传统及其余续第八章 实用主义及分析传统我为什么没有以概括的方式来介绍这本书,第一是因为西方哲学史每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思考主题和方向,这个不是用一篇文章就能概括的了的。用作者的话说“不装作已然详尽无遗地探讨它们或者探究其深度”。作者在这八大章中的前六章,以哲学家的名字为小节,也是按照时间顺序写作了每个小章节。第七、八章则是以现代哲学的主要领域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实用主义、分析传统作为小节标题,再来分别论述大领域下的那些哲学家。同时,读者不用担心自己读完之后会大量遗忘或者混淆,因为每章的后面都有“本章主要哲学思想”的归总和相应的思考题。作者行文注重风趣,与四百多幅手绘漫画的幽默相得益彰。无论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还是人文社科学生,甚至是普通大众,在这本书中,都能有所收益,也能像作者所说,收获快乐。

【笔记】哲学家应该要比科学家更加小心,以谨防断言真理和绝对确定性

2p 神话的好处在于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社会性世界,在其中所有的行为都具有意义。其不足之处则在于创造了停滞、拒绝变革和“虚假”的社会。因为神话依其本性来说经常是保守的,试图通过对本源的重复来维持现状。6p 科学处理的问题可以以“实验”的方式进行,将令我们迷惑的、可观察的事件归入自然规律的领域,并且表明这些规律如何与那些事件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哲学处理的问题则使用“思辨”而非实验—要求概念分析,而不是观察或材料收集。7p 哲学家应该要比科学家更加小心,谨防断言真理和绝对确定性。科学至少一定程度上受到可观察的事实的制约(尽管“事实”这个概念当然也需要哲学分析);而哲学经常为了“更宏阔的图景”而诉诸理性和想象的某种巧妙结合。因此,要留意其后果(但要以哲学的方式来留意)。12p 我们今天重视先人们明显错误的结论,不是因其内容,而是在于其形式,在于隐藏在这一命题背后的预设。换言之,应该从象征意义而不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31p 感官时常欺骗我们,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数学的确定性。39p 当宙斯被推翻之时,混沌接替了其统治地位。43p 智者不是哲学家,而是修辞学家,他们的演讲不是关于实在或真理的本性,而是关于权力和说服的本性。于是当时流行的思想不仅是怀疑主义,还有犬儒主义。46p 智术的本质包含主观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不是在传授某种关于实在的惊人真相;而是教导我们如何能赢得辩论,不论我们的主张如何荒谬。48p 智术有着积极作用,它让人类意识到,我们关注的对象不是宇宙,而是我们自身—“人是尺度”。56p 柏拉图线段论: ①认识:意见(想象->信念)->知识(知性->纯粹理性) ②本体:可见世界(影像->具体事物)->可知世界(形式概念->理念)73p 幸福是既是人类个体的功用或目标,也是城邦的功用或目标。74p 任何一种合理的政体(君主、贵族、共和(有限民主))都可能腐化(僭主、寡头、民主(民粹群氓)),变坏的政体不关心全体公民的利益,而是以公民利益为代价来追求统治者的利益。82p 道德活动是实现幸福或“善的生活”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111p 伊斯兰教之所以有极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在神学上很简单,有能力满足生活在混乱时代的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要,能够超越部落之间的对立,并提供共同体和个人救赎。158p 真正的哲学家试图超越单纯人类的视角,以永恒的形式来看待实在,也就是说,从实在本身的视角来看。如此就能意识到,人类在宇宙中并没有优越地位,也并不比其他事物高贵或卑贱多少。人必须爱一切事物,也就是说,必须爱上帝。174p 人性在丰足状态和贫乏状态下的表现会很不相同。181p 休谟:任何一个命题,要么是分析的,要么是综合的,要么毫无意义。186p 休谟:理性在人类生活的范围是极小的,只限于言词上的真理以及对感觉材料的描述。换言之,人类的生活总是超出哲学证明之外。191p 康德: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212p 历史的终结不可能被那些在历史之中的人所理解。244p 尼采:语言是比喻、转喻和拟人手法的机动部队。248p 一个人要为他思想的颠覆性付出代价,于是他可能会拥有他并不期望拥有的门徒。255p 无教养之人不可能是教养的合格裁判。267p 存在(Parousia):牢牢地依自身而立并因此自我显示和自我昭示267p 真理(aletheia)=无蔽277p 萨特:当他人盯着我看并把我变成他凝视的对象时,我所强加给我的意识的那个统一性就顷刻间被粉碎了。只有通过盯着他看并且把他变成我的对象,我才能恢复我的自我。355p 纳斯鲍姆:来自虚构小说的那些教训,不仅有助于理解完整的成功的伦理学理论,更是这些理论的必要条件。

“哲学是什么”——读《看,这是哲学》

哲学,对于不太接触或初学者,会觉得深不可测、玄妙无用;对于初高中学过的人,大多会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对于真正学好哲学或者哲学大家们,会觉得乐在其中,使命与痴迷使然。“如果你没钱买一盏灯和灯油,如果你除了午夜到鸡鸣这段时间,再没有别的时间可供支配,那么,你就必须学习哲学。”——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哲学是帮助我们思考一切问题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思维工具。那么,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也不可能有终极的答案。因为无论哲学家们从无限众多个方面和角度给哲学下定义,企图给哲学下一个包罗万象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哲学本性的(哲学是智慧的探求,永恒的追问)。尽管对哲学给予定义式的回答很困难,但是,这不代表我们无法理解它,每一个从事哲学思考的人可以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作出自己的理解。《看,这是哲学》这本书就是从哲学的起源,即西方哲学史的角度来阐释哲学的。这本书是作者教授三十余年哲学导论和哲学史的教学心得之作,也是对西方哲学史的简明易懂的概述。这本书主要对公元前6世纪到21世纪早期的西方哲学作一概述,用轻松简练的形式介绍西方哲学的中心思想及其演进历程。观看哲学历史,获取快乐智慧。全书除导言外,共八章内容。作者将这八章内容用一种轻松的笔调,打破了哲学家“大问题”的阐述方式,如本书的副标题:哲学史里的快乐智慧,作者在努力寻找着“快乐的智慧”。作者唐纳德·帕尔默(Donald Palmer)是美国马林学院荣休教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客座教授,长期在大学教授哲学史和哲学导论课程,教学经验丰富、写作风格活泼,致力于带领学生和读者通观哲学入门问题。主要著作有《看,这是哲学》、《中心保持不变吗》、《为什么做个好人很难》、《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导读》等。本书的写作特色在于:1.轻松活泼的文风和四百余幅手绘漫画插图,将某些难解的思想进行图示化阐释,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2.每个章节后面的小结言简意赅,思考题更具开放性,对于想进一步研究某一人物或某一领域的读者有很强的针对性引导和指导作用。如有问题阐释型的、人物思想比较型的、自主学习型的等。(注:如果作者能在每章思考题后面给些问题答案提示会更好,这样有助于初学者系统地、完整的学习和掌握知识。)3.本书的研究立足文本,试图阐明文本的内涵来阐释哲学的内涵。文本的研究需要研究哲学史,所以哲学史非常重要。从本书的阐释角度看,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这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思想与先哲们思想之间的“对话”。而这一阅读哲学史的过程,我试着阐释“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众所周知,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文的 philein和 sophia 而来,意为“爱智慧”。“爱智的哲学,它不仅仅说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智慧,这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它是表明了人类对于智慧的一种态度,一种立场,如哲学产生前后,对如何解释世界的不同。整个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而古希腊哲学则脱胎于古希腊神话。古希腊哲学的诞生标志人类理性的觉醒,而这样的觉醒源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因为希腊民族的好奇、想象力丰富、闲暇),即哲学思维的产生。哲学家们正是以这样的思维思考着世界与自身。1.哲学是对一系列形而上学的学问(根源性、终极性、普遍性的)追求这些形而上学的学问包括:世界是什么?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是什么?我为什么和别人不同?人有没有灵魂?人是自由的吗?有没有更高的存在?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等等。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以及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克勒的“四根”等都在揭示宇宙万物的本源的原因,可以看出,哲学家们对这些哲学努力统一起来还有一种信念的东西,即自然世界可以用自然的原因加以解释,并且必然有一个所有自然现象由此产生的统一性原则或元素;如柏拉图认为,善是人一切努力的动机、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和合乎理性的活动”;再如大陆理性主义者们,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及追随者们主张知识的基础是理性,他们认为最主要的知识是先天的,而且有一个神圣的存在,每一人类心灵都内在地具有关于这个存在的观念,这个存在在理性主义哲学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有边沁的伦理学目标也还是人类的幸福,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及萨特的自由观,等等。2.哲学是一种批判性活动有人把这种苏格拉底的辩论技巧和他的出身(母亲是接生婆)联系起来,说苏格拉底不是给大家灌输僵化的思想教条,而是像雕刻家一样从人类的大脑没有定型的原始的材料中把思想给一凿一凿“雕刻”出来。还说他像他的母亲一样,用他的论辩方法给人们尚在腹中的思想的胎儿接生,并把这一过程称为“思想的助产术”。我们知道,典型的苏格拉底对话分为三个部分:1)提出一个问题,让人回答,有人回答时他会非常兴奋;2)他在同伴的回答中找到“瑕疵”,然后慢慢讲这个定义拆解开,迫使其搭档承认自己无知;3)为了认真地追求真理,两人都承认自己无知。其实,这样的问答过程说明了哲学的精神就存在于这样的永不满足已有答案的批判性的反思活动中。而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角度看,哲学更是一种批判性的活动。“阅读哲学史,人们不难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个哲学家都自认为找到了“庙里的神”,即认为自己发现了哲学的真谛;而其他的哲学家则批判和反驳对哲学的这种理解并各自宣布自己所理解的哲学才是唯一真正的哲学;所以哲学家们总是互相批判,哲学的历史就是哲学家们互相讨伐的历史,也就是哲学自我批判的历史。”《哲学通论》孙正聿13页3.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我们该如何过好生活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是人对自身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冯友兰“什么是哲学?凡是对人性的活动之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牟忠三哲学在追问世界和宇宙的同时就是在反思人生。哲学对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的追问实际上也就是人对其自身终极价值、终极意义的反思。哲学的任务就是去指导人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1)审查自身,反思自己。哲学是人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也是对智慧的个性化追求。“未经审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人若不曾自觉、理性地审查和评价一己的思想及行为,人生就是白活的。康德在晚年研究哲学时,将其研究的工作概况为:“我们能够认识什么?”、“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希望(相信)什么?”可见,这也是一种反思自身的自我意识。冯友兰主张,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觉”是自觉、觉醒的意识;“解”是了解、明白的意思)的生活。“有觉解是人生的最特出显著底性质。因人生的有觉解,使人在宇宙间,得有特殊底地位。有觉解不仅是人生的最特出显著底性质,亦且是人生的最重要底性质。”——冯友兰《新原人》2)追求幸福,付出实践。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人类行为所指向的那个目的是幸福,幸福是人类的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而且在实现幸福之前,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好的朋友、可观的财富和政治的权利、良好的出身、优秀的子女、好看的样貌。我们在追求幸福,过好的生活时,首先想想对于自己,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其次看看自己,还有哪些方面不足,确定努力追求的方向;再次是要付诸实践,好的生活不是想来的,幸福不是梦来的,而是通过实践争取来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正是哲学引导我们不断审察自己的生活,深化对自己人生的觉解,领悟自己人生的生命意义,并在逐渐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付诸实践,旨在过好自己的生活。哲学是一门使人作为人,并能够成为人的学问。以上是我在读《看,这是哲学》这本书所理解的“哲学是什么”,正如前述,这是我的思想与先哲们思想的“对话”。欢迎交流你的理解。本文完,非常感谢您的阅读。文/阿唐胞苷


 看,这是哲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