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10437953
作者:胡适
页数:22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纪念 哲学系应该是最不时髦的一系,人数应该最少。但北大的哲学系向来有不少的学生,这是我常常诧异的事。我常常想,这许多哲学学生,毕业之后,应该做些什么事?能够做些什么事? 现在你们都要毕业了。你们自然也都在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依我的愚见,一个哲学系的目的应该不是教你们死读哲学书,也不是教你们接受某派某人的哲学。 禅宗有个和尚曾说,“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想借用这句话来说:“哲学教授的目的只是要造出几个不受人惑的人” 你们应该做些什么?你们应该努力做个不受人惑的人。 你们能够做个不受人惑的人吗?这个全凭自己的努力。 如果你们不敢十分自信,我这里有一件小小法宝,送给你们带去做一件防身工具。这件小法宝只是四个字:“拿证据来!” 这里还有一只小小锦囊,装着这件小法宝的用法:“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可以算做定论。” 必须自己能够不受人惑,方才可以希望指引别人不受人惑。 朋友们,大家珍重! (二十 五 五)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我在这十年之中,出版了三集《胡适文存》,约计有一百四五十万字。我希望少年学生能读我的书,故用报纸印刷,要使定价不贵。但现在三集的书价已在七元以上,贫寒的中学生已无力全买了。字数近百五十万,也不是中学生能全读的了。 所以我现在从这三集里选出了二十二篇论文,印作一册,预备给国内的少年朋友们作一种课外读物。如有学校教师愿意选我的文字作课本的,我也希望他们用这个选本。 我选的这二十二篇文字,可以分作五组。 第一组六篇,泛论思想的方法。 第二组三篇,论人生观。 第三组三篇,论中西文化。 第四组六篇,代表我对于中国文学的见解。 第五组四篇,代表我对于整理国故问题的态度与方法。为读者的便利起见,我现在给每一组作一个简短的提要,使我的少年朋友们容易明白我的思想的路径。 第一组收的文字是:《演化论与存疑主义》《杜威先生与中国》《杜威论思想》《问题与主义》《新生活新思潮的意义》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两个人使我明了科学方法的性质与功用,故我选前三篇介绍这两位大师给我的少年朋友们。 从前陈独秀先生曾说实验主义和辩证法的唯物史观是近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他希望这两种方法能合作一条联合战线。这个希望是错误的。辩证法出于海格尔的哲学,是生物进化论成立以前的玄学方法。实验主义是生物进化论出世以后的科学方法。这两种方法所以根本不相容,只是因为中间隔了一层达尔文主义。达尔文的生物演化学说给了我们一个大教训:就是教我们明了生物进化,无论是自然的演变,或是人为的选择,都由于一点一滴的变异,所以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决没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地可以一步跳到,更不会有一步跳到之后可以一成不变。辩证法的哲学本来也是生物学发达以前的一种进化理论;依他本身的理论,这个一正一反相毁相成的阶段应该永远不断的呈现。 实验主义从达尔文主义出发,故只能承认一点一滴的不断的改进是真实可靠的进化。我在《问题与主义》和《新思潮的意义》两篇里,只发挥这个根本观念。我认定民国六年以后的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再造中国文明,而再造文明的途径全靠研究一个个的具体问题。 我说: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现今的人爱谈“解放”与“改造”,须知解放不是笼统解放,改造也不是笼统改造。解放是这个那个制度的解放,这种那种思想的解放,这个那个人的解放:都是一点一滴的解放。改造是这个那个制度的改造,这种那种思想的改造,这个那个人的改造:都是一点一滴的改造。 再造文明的下手工夫是这个那个问题的研究。再造文明的进行是这个那个问题的解决。 我这个主张在当时最不能得各方面的了解。当时(民国八年)承“五四”“六三”之后,国内正倾向于谈主义,我预料到这个趋势的危险,故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警告。我说: 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工夫。然后根据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工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像的能力,推思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应该可以有什么样的效果,更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定的(最满意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凡是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 我又说: 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待证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如此方才可以渐渐养成人类的创造的思想力,方才可以渐渐使人类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方才可以渐渐解放人类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 这些话是民国八年七月写的。于今已隔了十几年,但这些话字字句句都还可以应用到今日思想界的现状。十几年前我所预料的种种危险,——“目的热”而“方法盲”,迷信抽象名词,把主义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一都显现在眼前了,所以我十分诚恳的把这些老话贡献给我的少年朋友们,希望他们不可再走错了思想的路子。 《新生活》一篇,本是为一个通俗周报写的;十几年来,这篇短文走进了中小学的教科书里,读过的人应该在一千万以上了。但我盼望读过此文的朋友们把这篇短文放在同组的五篇里重新读一遍。赫胥黎教人记得一句“拿证据来”我现在教人记得一句“为什么”?少年的朋友们,请仔细想想:你进学校是为什么?你进一个政党是为什么?你努力做革命工作是为什么?革命是为了什么而革命,政府是为了什么而存在? 请大家记得:人同畜生的分别,就在这个“为什么”上。 第二组的文字只有三篇:《〈科学与人生观〉序》《不朽》《易卜生主义》,这三篇代表我的人生观,代表我的宗教。 《易卜生主义》一篇写的最早,最初的英文稿是民国三年在康奈尔大学哲学会宣读的,中文稿是民国七年写的,易卜生最可代表十九世纪欧洲的个人主义的精华;故我这篇文章只写得一种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这篇文章在民国七八年间所以能有最大的兴奋作用和解放作用,也正是因为它所提倡的个人主义在当日确是最新鲜又最需要的一针注射。 娜拉抛弃了家庭丈夫儿女,飘然而去,只因为她觉悟了她自己也是一个人,只因为她感觉到她“无论如何,务必努力做一个人。”这便是易卜生主义,易卜生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实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关于你的事最要紧,其余的都等不得什么。……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页一三零) 这便是最健全的个人主义。救出自己的唯一法子便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 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于现状,敢说老实话,敢攻击社会上的腐败情形,做一个“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斯锋曼医生。斯锋曼医生为了说老实话,为了揭穿本地社会的黑幕,遂被全社会的人喊作“国民公敌”。但他不肯避“国民公敌”的恶名,他还要说老实话,他大胆的宣言: 世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最孤立的人! 这也是健全的个人主义的真精神。 这个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一面教我们学娜拉,要努力把自己铸造成个人;一面教我们学斯锋曼医生,要特立独行,敢说老实话,敢向恶势力作战。少年的朋友们,不要笑这是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陈腐思想!我们去维多利亚时代还老远哩。欧洲有了十八九世纪的个人主义!造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理过于生命的特立独行之士,方才有今日的文明世界。 《〈科学与人生观〉序》一篇略述民国十二年的中国思想界里一场大论战的背景和内容。(我盼望读者能参读《文存三集》里《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的吴敬恒一篇,页一五——一八六)在此序的末段,我提出我所谓“自然主义的人生观”。(页九二——九五),这不过是一个轮廓,我希望少年的朋友们不要仅仅接受这个轮廓,我希望他们能把这十条都拿到科学教室和实验室里去细细证实或否证。 这十条的最后一条是: 根据于生物学及社会学的知识,叫人知道个人——“小我”——是要死灭的,而人类——“大我”——是不死的,不朽的;叫人知道“为全种万世而生活”就是宗教,就是最高的宗教,而那些替个人谋死后的天堂净土的宗教乃是自私自利的宗教。 这个意思在这里说的太简单了,读者容易起误解。所以我把《不朽》一篇收在后面,专说明这一点。 我不信灵魂不朽之说,也不信天堂地狱之说,故我说这个小我是会死灭的。死灭是一切生物的普遍现象,不足怕,也不足惜,但个人自有他的不死不灭的部分: 他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语言行事,无论大小,无论善恶,无论是非,都在那大我上留下不能磨灭的结果和影响。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一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善亦不朽,恶亦不朽;功盖万世固然不朽,种一担谷子也可以不朽,喝一杯酒、吐一口痰也可以不朽。古人说:“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我们应该说:“说一句话而不敢忘这句话的社会影响,走一步路而不敢忘这步路的社会影响。”这才是对于大我负责任。能如此做,便是道德,便是宗教。 这样说法,并不是推崇社会而抹煞个人。这正是极力抬高个人的重要。个人虽渺小,而他的一言一动都在社会上留下不朽的痕迹,芳不止流百世,臭也不止遗万年,这不是绝对承认个人的重要吗?成功不必在我,也许在我千百年后,但没有我也决不能成功。毒害不必在眼前,“我躬不阅,逞恤我后!”然而我岂能不负这毒害的责任?今日的世界便是我们的祖宗积的德,造的孽。未来的世界全看我们自己积什么德或造什么孽。世界的关键全在我们手里,真如古人说的“任重而道远”,我们岂可错过这绝好的机会,放下这绝重大的担子? 有人对你说:“人生如梦”。就算是一场梦罢,可是你只有这一个做梦的机会。 岂可不振作一番,做一个痛痛快快轰轰烈烈的梦? 有人对你说,“人生如戏”。就说是做戏罢,可是,吴稚晖先生说的好:“这唱的是义务戏,自己要好看才唱的;谁便无端的自己扮做跑龙套,辛苦的出台,止算做没有呢?” 其实人生不是梦,也不是戏,是一件最严重的事实。你种谷子,便有人充饥;你种树,便有人砍柴,便有乘凉;你拆烂污,更有人遭瘟;你放野火,便有人烧死。 你种瓜便得瓜,种豆便得豆,种荆棘便得荆棘。少年的朋友们,你爱种什么?你能种什么? 第三组的文字,也只有三篇:《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漫游的感想》《请大家来照照镜子》。在这三篇里,我很不客气的指摘我们的东方文明,很热烈的颂扬西洋的近代文明。 人们常说东方文明是精神的文明,西方文明是物质的文明,或唯物的文明,这是有夸大狂的妄人捏造出来的谣言,用来遮掩我们的羞脸的。其实一切文明都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部分:材料都是物质的,而运用材料的心思才智都是精神的。木头是物质;而剖木为舟,构木为屋,都靠人的智力,那便是精神的部分。器物越完备复杂精神的因子越多。一只蒸汽锅炉,一辆摩托车,一部有声电影机器,其中所含的精神因子比我们老祖宗的瓦罐、大车、毛笔多得多了。我们不能坐在舢板船上自夸精神文明,而嘲笑五万吨大汽船是物质文明。 但物质是倔强的东西,你不征服他,他便要征服你。东方人在过去的时代,也曾制造器物,做出一点利用厚生的文明。但后世的懒惰子孙得过且过,不肯用手用脑去和物质抗争,并且编出“不以人易天”的懒人哲学,于是不久便被物质战胜了。 天旱了,只会求雨,河决了,只会拜金龙大王;风浪大了,只会祷告观音菩萨或天后娘娘。荒年了,只好逃荒去;瘟疫来了,只好闭门等死;病上身了,只好求神许愿。树砍完了,只好烧茅草;山都精光了,只好对着叹气。这样又愚又懒的民族,不能征服物质,便完全被压死在物质环境之下,成了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民族。所以我说:这样受物质环境的拘束与支配,不能跳出来,不能运用人的心思智力来改造环境改良现状的文明,是懒惰不长进的民族的文明,是真正唯物的文明。 反过来看看西洋的文明: 这样充分运用人的聪明智慧来寻求真理以解放人的心灵,来制服天行以供人用,来改造物质的环境,来改革社会政治的制度,来谋人类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这样的文明是精神的文明。 这是我的东西文化论的大旨。 少年的朋友们,现在有一些妄人要煽动你们的夸大狂,天天要你们相信中国的旧文化比任何国高,中国的旧道德比任何国好。还有一些不曾出国门的愚人鼓起喉咙对你们喊道:“往东走!往东走!西方的这一套把戏是行不通的了!” 我要对你们说:不要上他们的当!不要拿耳朵当眼睛!睁开眼睛看看自己,再看看世界。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肯认错了,方才肯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不要怕模仿,因为模仿是创造的必要预备工夫。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惰性已尽够保守那旧文化了,用不着你们少年人去担心。你们的职务在进取,不在保守。 请大家认清我们当前的紧急问题。我们的问题是救国,救这衰病的民族,救这半死的文化。在这件大工作的历程里,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应该充分收受。我们救国建国,正如大匠建屋,只求材料可以应用,不管他来自何方。 第四组的文字有六篇:《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尝试集〉自序》《文学进化观念》《国语的进化》《文学革命运动》《〈词选〉自序》,这里有一部分是叙述文学革命运动的经过的,有一部分是我自己对于文学的见解。 我在这十几年的中国文学革命运动上,如果有一点点贡献,我的贡献只在: (1)我指出了“用白话作新文学”的一条路子。(页一九四——二零三;页二三八——二四零;页二七七——二八三) (2)我供给了一种根据于历史事实的中国文学演变论;使人明了国语是古文的进化,使人明了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什么地位。(页二四一——二八四;页三四——三零九) (3)我发起了白话新诗的尝试。(页二一七——二四一) 这些文字都可以表出我的文学革命论也只是进化论和实验主义的一种实际应用。 第五组的文字有四篇:《〈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古史讨论的读后感》《〈红楼梦〉考证》《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这都是关于整理国故的文字。 《季刊宣言》是一篇整理国故的方法总论,有三个要点: 第一,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研究的范围。 第二,用系统的整理来准备研究的资料。 第三,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材料的整理与解释。 这一篇是一种概论,故未免觉得太悬空一点。以下的两篇便是两个具体的例子,都可以说明历史考证的方法。 《古史讨论》一篇,在我的《文存》里要算是最精彩的方法论。这里面讨论了两个基本方法:一个是用历史演变的眼光来追求传说的演变,一个是用严格的考据方法来评判史料。 顾颉刚先生在他的《古史辨》的自序里曾说他从我的《水浒传考证》和《井田辨》等文字里得着历史方法的暗示。这个方法便是用历史演化的眼光来追求每一个传说演变的历程。我考证《水浒》的故事,包公的传说、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井田的制度,都用这个方法。顾先生用这方法来研究中国古史,曾有很好的成绩。顾先生说的最好:“我们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凡是一件史事,应看他最先是怎样,以后逐步逐步的变迁是怎样。”其实对于纸上的古史迹追求其演变的步骤,便是整理他了。 在这篇文字里,我又略述考证的方法,我说:我们对于“证据”的态度是——一切史料都是证据。 但史家要问: (1)这种证据是在什么地方寻出的? (2)什么时候寻出的? (3)什么人寻出的? (4)依地方和时候上看起来,这个人有做证人的资格吗? (5)这个人虽有证人资格,而他说这句话时有作伪(无心的,或有意的)的可能吗?(页三四八——三四九) 《红楼梦考证》诸篇只是考证方法的一个实例。我说:我觉得我们做《红楼梦》的考证,只能在“著者”和“本子”两个问题上着手;只能运用我们力所能搜集的材料,参考互证,然后抽出一些比较的最近情理的结论。这是考证学的方法。我在这篇文章里。处处想撇开一切先人的成见处处存一个搜求证据的目的,处处尊重证据,让证据做向导,引我到相当的结论上去。(页四——四一二)。 这不过是赫胥黎、杜威的思想方法的实际应用。我的几十万字的小说考证,都只是用一些“深切而著明”的实例来教人怎样思想。 试举曹雪芹的年代一个问题作个实例。民国十年,我收得了一些证据,得着这些结论: 我们可以断定曹雪芹死于乾隆三十年左右(约西历一七六五)。……我们可以猜想雪芹大约生于康熙末叶(约一七一五——一七二零),当他死时,约五十岁左右。(页三八三) 民国十一年五月,我得着了《四松堂集》的原本,见敦诚挽曹雪芹的诗题下注“甲申”二字,又诗中有“四十年华”的话,故修正我的结论如下: 曹雪芹死在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一七六四),……他死时只有“四十年华”,我们可以断定他的年纪不能在四十五岁以上。假定他死时年四十五岁,他的生时当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页四三零) 但到了民国十六年,我又得了脂砚斋评本(石头记),其中有“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话。壬午为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当西历一七六三年二月十二日,和我七年前的断定(“乾隆三十年左右,约西历一七六五”)只差一年多。又假定他活了四十五岁,他的生年大概在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这也和我七年前的猜测正相符合。(页四三三)考证两个年代,经过七年的时间,方才得着证实。证实是思想方法的最后又最重要的一步。不曾证实的理论,只可算是假设;证实之后,才是定论,才是真理。 我在别处《文存三集》(页二七三)说过:我为什么要考证《红楼梦》?在消极方面,我要教人怀疑王梦阮徐柳泉一班人的谬说。在积极方面,我要教人一个思想学问的方法。我要教人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分证据而后信。我为什么要替《水浒传》作五万字的考证?我为什么要替庐山一个塔作四千字的考证? 我要教人知道学问是平等的,思想是一贯的。……肯疑问“佛陀耶舍究竟到过庐山没有”的人,方才肯疑问“夏禹是神是人”。有了不肯放过一个塔的真伪的思想习惯,方才敢疑上帝的有无。少年的朋友们,莫把这些小说考证看作我教你们读小说的文字。这些都只是思想学问的方法的一些例子。在这些文字里,我要读者学得一点科学精神,一点科学态度,一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科学态度在于撇开成见,搁起感情,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据走。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 少年的朋友们,用这个方法来做学问,可以无大差失,用这种态度来做人处事,可以不至于被人蒙着眼睛牵着鼻子走。 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抱着无限的爱和无限的希望,我很诚挚的把这一本小书贡献给全国的少年朋友!

名人推荐

胡适说的独立最重要,就是不要把责任推给外借。人到最后还是回到自己的心里,很沉地把自己压住。所谓的独立就是此时此刻此地的我是否有不足和蒙昧?假如有我就像叶子一样去挣脱出来,等你完全把自己张开,人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柴静他都能高瞻远瞩,不肯脱离学术讨论和历史因素而计较芥蒂于怀。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仁人君子,治学大师。——周汝昌“不在乎”这三个字正是胡适之先生高风亮节的注脚,是胡先生使我们最佩服最望风仰景、望尘莫及的地方……——林语堂

内容概要

胡适
学者、作家,毕业于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代表作品:《文学改良刍议》、《卢山游记》、《胡适文选》等。

书籍目录

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纪念 / 01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 03
我的歧路 / 19
我们走那条路 / 23
答梁漱溟先生 / 39
寄吴又陵先生书 / 42
少年中国之精神 / 45
信心与反省 / 50
再论信心与反省 / 58
三论信心与反省 / 66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九百年前范仲淹争自由的名言 / 74
归国杂感 / 81
思想革命与思想自由 / 90
思想的方法 / 94
慈幼的问题 / 100
贞操问题 / 106
论贞操问题——答蓝志先 / 117
论女子为强暴所污——答肖宜森 / 126
新思潮的意义 / 128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 139
学生与社会 / 151
爱国运动与求学 / 158
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 165
人权与约法 / 175
《独立评论》引言 / 183
中华民国华北军第七军团第五十九军抗日战死将士公墓碑 / 185
北京大学五十周年 / 189
杜威先生与中国 / 193
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 / 197
美国的妇人 / 203
容忍与自由 / 221

编辑推荐

《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谈时势与社会》梁启超、冯友兰、林徽因推荐!他是拥有32个博士头衔、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九项全能”的专家学者;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述最多、影响最大、自传材料最丰富的一位名人。《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谈时势与社会》的三十五篇文章突破政治围剿,还原“五•四”时期思想家们的变革思潮,是迄今为止,胡适先生著作中全部关于时势与社会的思考,是当时革命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作者简介

《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谈时势与社会》介绍了他是中国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学术宗师之一,他与梁启超、鲁迅并称为中国近现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用毕生的实践与思考构筑了一个自己终生梦寐的理想国度,他用自己的赤子之情与悲悯之心书写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谈时势与社会,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感受“五·四”思想家们最本真、最激烈的文字,体悟他们澎湃激荡的爱国情怀。

图书封面


 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文集《寻一个不受惑的人》,开始随便翻看以为是出版商做的一个胡适的文章选集。可仔细看到《介绍我自己的思想》那篇文章,我以为这是本书的序言部分,于是认为这本书比自己开始想象的有意义的多。但是到仔细看文章列出来的所选文章和本书的目录,发现完全不一样。才知道自己搞错了。《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应该似乎另一套胡适亲自选编的文集的序言。那本文集目的是让无力购买《胡适文存》的年轻学生也能看到胡适思想的主要观点和脉络,于是在《胡适文存》基础上精选出了最能代表作者思想观点的文章。多篇文章中可以看到胡适愿为国人师的热忱。确实胡适的文章更像一位老师的教导(尤其是和鲁迅文章相比),态度真诚;语言通俗易懂(在《四十自述》作者就说明了自己作文的优点就是让人一下就能看懂,这个特点几乎是从作者最早开始写文章就有的),使用的都是最平实的白话文;对学生的思想方法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很多地方具体操作实施的方面都列的清清楚楚,是很有建设性的文章(例如《学生与社会》)。其实有些文章写作时也还不过30岁,年龄还应当是青年,但是思想已经十分成熟,读来好像老师长者的教诲。这大概和胡适先生的师从有关把,胡适的老师杜威,自己即是实验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又是一位有建树的教育家。胡适思想的科学严密与对学生教育的关心,大概和这点有关吧。讲思想方法的一篇文章中,胡适举了先生父亲在东北边境深山中迷路靠着思想方法想出脱离险境的办法,同时讲了一个禅宗僧人悟道的故事,来说明思想的几个特点。这里胡适先生对禅宗的态度很中立,完全不像在《四十自述》和《口述自传》中那样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于是翻到文章末尾,看写作的年代是1925年。而胡适先生最早发表禅宗历史研究的文章是在1926年。看来先生对于禅宗的态度也是随着了解的更多研究的更深入而发生变化的。先生的态度是客观的可信任的(虽然胡适在十几岁是读到范缜的神灭论,受到启发已经变成无神论者了)。而禅宗的理论应该是不可信的。假如禅宗有道理且又需要一定的智力能够参悟,胡适先生一定有能力参悟,但先生的态度表明禅宗一定是没有道理的。另外一点让自己有点高兴的是,先生在《学生与社会》里的一个比喻,眼镜就是知识,可自己不谋而合。高中时学习让人十分厌烦,也没有机会读到胡适作品。平实胡思乱想时会常常这样想:书本其实只是工具,认识现实的工具,像眼镜一样。我们不是要出书本中找出什么答案,而是要借助于书本来更好的认识现实世界,从现实世界中有所发现。这个大体意思和胡适的思想是一致的。只是书中表达更深刻、更有逻辑性。因此对我来说读胡适的书其实是一种享受,有时像听老师在讲课,有时又像听朋友在聊天,绝对不会有疲劳和难以理解的情况(虽然涉及到学术的问题会有一些难度,但一样可以充满兴趣的读下去)。应该是我基本上认同胡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对事对物的情感态度。假如现实中有这么一位老师就好了,幸好现在手边有多看这本书《寻一个不受惑的人》,还有最近新版的影印版的《胡适文存》书店有卖。胡适的文章对当今的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思想方法等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应该比鲁迅的文章更有建设性和启发性。但是鲁迅的文章可以大量的上教科书,胡适的文章却没有(我们上学是没有,不知道现在怎样)尤其是思想方法方面的。真的是很遗憾,明明有这么宝贵的思想资源,我们为什么不去利用?难道因为政治吗?!假如真是我猜想的这样,也很讽刺。胡适极力远离政治,希望通过整理国故重建中国文化,政治方面的论文也是极少涉及。想不到自己思想的流传还是要受到政治的影响。可见你可以放下政治,但是政治不会放过你。PS:多看电子书,当时限免,现在居然要收8.99元!http://www.duokan.com/book/46986
  •     我与胡适在几个问题上的共识本文题目很托大,我一无知后生,怎敢与胡适先生有什么共识,但这的确是我读这本《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过程中的感受,姑且就再容我嚣张装13一回吧。谈这本书之前,先说点题外话。当我谈及去年一年读书160本之上时,有些人颇为惊讶怀疑,甚至在我经常浏览的一个读书论坛上也有人问:怎么做到的?相当于两天读一本,每天什么事都不干就读书吗?——其实,我并没有刻意追求什么速度,而且我觉得两天一本书的速度也并不算太快。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张雪健在“一战到底”的节目中说自己一天可以读两三本两三百页的书,我是理解的。就以我最近读完的两本书为例,一本是陈平的《衰退的时代》,页数是201页,这本书大概是2011年前后买的,当时我比较喜欢阳光卫视的节目,而陈平是阳光卫视的董事长,经常参与节目中邀请嘉宾的对谈。这本书买了之后一直搁置,最近决定清理纸质书时才又翻出来,于是抽空读了。本书的内容分三部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危机、用改革来化危为机。由于这书本身是根据谈话内容整理的,所以有点“水”,需要的思考量并不大,所以我用了两个多小时就把这书读完了,最后给了三星(6分)及格的评价。另外一本就是这本《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这本书是前两天多看限免的。这里题外话里再插点题外话,多看阅读是我知道的国内电子阅读中的顶尖软件,每天十点都有一本限时免费的书,偶尔会有质量很高的书,这本《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自然是一本,而昨天限免的是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在文艺青年中颇受追捧。之前还限免过一本我工作领域的书《投机者的扑克牌》,我虽然只看到了不到20%,但也可以确认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上一篇日志中提到了,全部的知乎周刊都可以在多看阅读上下载。好,为多看阅读的免费广告结束。接着谈读书速度的问题,胡适的这本书是我昨晚开始看的,一看即不可收拾,决定尽快读完,昨晚和今天上午加起来,我用了四五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的页数是227页。也就是说,也就是说按这样的速度,一年读300多本两三百页的书也并不算很难的事情。不过,的确不同的书,厚度不同,需要思考的时间不同,自然速度也不一样。比如上面的两本书,同样是二百多页,而用时差了一倍,说明胡适的书明显质量更高,需要消耗的思考时间更长。我前面说过,我并无刻意追求速度之意,这个速度是在不影响理解的背景下自然形成的。所以,一年160余本的书的阅读量,真的不值得大惊小怪,我认为。话归正题,我们回到这本书,而我关于这本书的讨论,我觉得也可以部分佐证“我的阅读速度并没妨碍理解”的观点。我们都知道,胡适是杜威(请勿联想中国足球某臭脚)的学生,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是杜威的哲学的演化。如本书的题目所言,胡适想找寻的是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正如达摩东渡时的目标一样。那么,怎么做到不受人惑呢?胡适这样说:科学方法是用事实作起点的,不要问孔子怎么说,柏拉图怎么说,康德怎么说;我们须要先从研究事实下手,凡游历调查统计等事都属于此项。……一切古人今人的主张、东哲西哲的学说,若不曾经过这一层证实的工夫,只可作为待证的假设,不配认作真理。——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觉得这个道理面熟,想想看,如果把这句话中的孔子、柏拉图、康德换成毛主席,那么,这不就是说要否定“两个凡是”,要认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的确,历史总是如此吊诡,当毛某人在天安门上接受高呼万岁的朝拜时,当他把胡适在大陆批臭批倒时,当胡适的儿子冤死大陆时,人们不会想到,在毛某死后,胡适的哲学又成为了党和党教化的顺民们信封的理念。记得大概也是2011年前后,当我和老婆走到同济大学的门口,看到有人在毛像下面拍照时,我说了句:鲁迅一百年前批判的事情,直到今天,仍在持续。(当然了,这一时间估计并不准确,鲁迅密集的批判的文章,发表的时间距今没有一百多年。)而当我读胡适的这本书时,也有类似的感觉。比如,现在中国出了什么丑事,有一些所谓的“爱国青年”,不是去直面丑事、追寻为什么会发生、怎么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丑事,而是赶快去网络上搜索外国(尤其是美国日本两大仇家)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丑事,如果有,就坦然处之,心安理得地说声:这是难免的。我十分不解,说得难听点,你吃了shit,然后去街上走走,看到别人家也有吃的,你就心安理得了,这shit就香喷喷了吗?关于这个问题,胡适在书中写道:本期(《独立》一零七号)有周作人先生来信,指出这又是“西洋也有臭虫”的老调。这种心理实在不是健全的心理,只是“遮羞”的一个老法门而已。从前笑话书上说:甲乙两人同坐,甲摸着身上一个虱子,有点难为情,把它抛在地上,说:“我道是个虱子,原来不是的。”乙偏不识窍,弯身下去,把虱子拾起来,说:“我道不是个虱子,原来是个虱子!”甲的做法,其实不是除虱的好法子。乙的做法,虽然可恼,至少有“实事求是”的长处。虱子终是虱子,臭虫终是臭虫,何必讳呢?何必问别人家有没有呢? 关于这个问题,鲁迅也写过“外国也有”——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虫,而遭别人指摘的时候,实在也不大舒服的,但捉起来却也真费事。况且北京有一种学说,说臭虫是捉不得的,越捉越多。即使捉尽了,又有什么价值呢,不过是一种消极的办法。最好还是希望别家也有臭虫,而竟发见了就更好。发见,这是积极的事业。哥仑布与爱迪生,也不过有了发见或发明而已。与其劳心劳力,不如玩跳舞,喝咖啡。外国也有的,巴黎就有许多跳舞场和咖啡店。即使连中国都不见了,也何必大惊小怪呢,君不闻迦勒底与马基顿乎?——外国也有的!前面周作人提到的“西洋也有臭虫”的老调,可能跟鲁迅的这篇文章有关系。记得屡有老友谈及我“不够宽容”的问题,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的根源。我觉得有两种可能:一是我确实不够宽容,二是我能看到他们看不到的问题,而我把这种问题用最直白最坦诚的批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就以为这是不宽容。而胡适在书中也谈到了类似的话题,胡适这样说:戴上眼镜,往往容易招人家厌恶。从前是近视眼,看不见人家脸上的麻子,戴上眼镜,看见人家脸上有麻子,就要说:“你是个麻子脸。”有麻子的人,多不愿意别人说他的麻子。要听见你说他是麻子,他一定要骂你,甚而或许打你。这一改意思,就是说受过教育,就认识清社会的恶习,而发不满意的批评。这种不满意社会的批评,最容易引起社会的反感。但是人受教育,求知识,原是为发现社会的弊端,若是受了教育,而对于社会仍是处处觉得满意,那就是你的眼镜配错了光了,应该返回去审查一下,重配一副光度合适的才好。我觉得,我之所以指出谁脸上有麻子,而且一指再指,大概是因为我对之抱有感情期待。如果是一个陌生人,我实在是懒得一再辩明什么,没那个精力和时间浪费。当然,如果这种出于感念和善意的一指再指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被反咬,那我实在没有那么大的济世胸怀去继续启个什么鸟蒙,我不说不就行了吗。所以,如果看到此日志的某友发现我批评你观点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两种可能:一是你脸上的麻子越来越少,二是我懒得说你脸上有麻子了。好了,唠唠叨叨又是这么长了,不想搞成什么某某的缠脚布——又臭又长,所以决定收尾。幸好,本文中引了不少胡适和鲁迅的文字,可以中和其它部分的臭味。回到题目上来,我觉得虽然我读的胡适的书不多(5本左右),但我对胡适的观点比较认同并不奇怪。我欣赏的许多当代学者、作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胡适的影响,而我又受到他们的影响。其中一个自认为受胡适影响最大的学者——熊培云,他的书我全部买了纸版。所以,还是不是什么共识,题目的确是托大,应该说是,通过读胡适的书,我又一次发现了自己秉持的观点、理念的合理性。是为结尾。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大学时曾读过关于杜威的书,胡适是杜威的忠诚追随者。这本书由一个个小短篇组成,讲许多民国重要的问题,今天看还是很有启发。胡适是个满怀热情的社会改造者,没有丝毫鲁迅的悲观冷淡,透过胡适看民国和透过鲁迅看民国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本书最后一篇写于1948年,在北大纪念五四运动。不知何时清华的名气超过北大的,但北大一直是我心目里的中国No.1。就凭着五四这一项,就甩了其他学校几条街。那个时代中国乱得够可以,但也是这种乱催生了思想界百家争鸣的状态,再往后就再少有那么宽容的时代了。娇嫩莫过于思想,一有挤压它就变形,不复有原始的生命力。之前我们一直讲经济上的竞争是第一要务,其实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没有思想而盲目跟随的结果是可怕的。培养点儿自己的思想以备思想上的侵略,作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     读胡适这些80年前的文章还是这么的亲切,归功于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也因为文章所提的提倡个人主义,妇女解放问题,如何对待旧有文化问题,80年后仍然是这国家这社会要面临的问题。
  •     好的,不错啊!
  •     这些针砭时弊的旧文章过了七八十年再看还是句句直入人心,不过个人觉得这本集子的选文有点没逻辑。
  •     为何现在才出版?
  •     此书感觉一般,可能我的理解力不过吧。
  •     宽容。
  •     哲学书籍。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习惯于随便拿到一条感兴趣的信息就随便乱发,很容易被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缺乏该有的辨别能力,的确有必要称为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方才有独立的自我。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可以算做定论。这是做哲学的一个基本方法。但放之四海而皆准吧。
  •     林徽因推荐的书 恩 这本书应该有点意思 我比较信任才貌双全的女人 仅凭这点 几十块钱花得心甘情愿
  •     三本看下来,觉得胡适真是一个坦诚的人。每一篇文章都有实用主义的灵魂。最欣赏他59年在台北《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词:《宽容与自由》,他说自己越来越明白和喜欢布尔说的一句话:“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宽容比自由更正要。” 而下面胡适说的这段话最见其坦诚。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是信神的,居然能有这种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也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我,把我关在监狱里,或者把我捆在柴火堆上烧死。我在这个国家这个世界竟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宽容与自由。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宽容的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自己总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     我决定为这书写一篇文章,两小时后见。
  •     性别
  •     时代有些久远,看来还是有进步的
  •     多看看的。总的来说是第三本了。实在是启蒙之书
  •     眼之所在心之所向,同是医者之心,鲁迅的眼睛放在中国人的骨头里,妄图根治几千年来的人性丑恶;胡适的眼睛放在中国人的躯体上,乐观地想看到群体流弊的消亡。可以看见,精神到骨头的距离要远于到躯体的距离。 “我自己的思想”中有一句他多次提到: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 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正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谢谢适之。
  •     常常会想,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唉。
  •     初中高中教材应该加入这种文章,鲁迅的太艰涩,黑暗。关键是这文章才有逻辑啊
  •     我经常遭人惑。
  •     内容充实,让自己了解到了正真的胡适
  •     胡适的思想,放在近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看,依然前卫和充满力量。他提倡的科学、民主、人权、约法、男女平等、爱国精神等的先进思想,经历了一个世纪,我们依然没能让先生满意。
  •     合当立命。
  •     很多文章过去一个世纪了,但读起来时仿佛今世
  •     能影响我们底层价值观的好书。理性,批判,求真。
  •     他的知识不仅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一种入世的哲学
  •     胡适的观点直至今日依然有益于社会,“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是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     知识分子如何不受人惑?要有科学的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拿证据来),要有独立的自我(不依傍不迷信用负责任的言语发表思考的结果),要有时代的担当(替祖辈消除罪孽替子孙建立文明种新因收新果)。
  •     大体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
  •     喜欢胡适在开篇里对哲学系学生的讲话,他就是那个“不受人惑的人”
  •     西方人的抽象思维预测历史,中国人整理了几千年的历史也不知所谓。
  •     这世界若还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 儒雅、博学、厚道,在为人处事篇,“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启发最大。 越是了解胡适,越是敬仰、崇拜。
  •     胡适作为科班出身深造的理论家,评论写得真是软绵绵的昏昏欲睡。
  •     有人对你说:“人生如梦”。就算是一场梦罢,可是你只有这一个做梦的机会。 岂可不振作一番,做一个痛痛快快轰轰烈烈的梦?有人对你说,“人生如戏”。就说是做戏罢,可是,吴稚晖先生说的好:“这唱的是义务戏,自己要好看才唱的;谁便无端的自己扮做跑龙套,辛苦的出台,止算做没有呢?”
  •     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     内容没有上一本好。另外,英文拼写错误实在太多。
  •     若是当年他辩赢了,中国该是另一幅模样。
  •     胡适是启蒙者,他站在历史之外,以俯瞰的方式来观看整个社会;而鲁迅是亲历者,他融进历史之中,看尽了人世冷暖,他要用绝望的笔划破时代。鲁迅是有思想的文学家,而胡适是有文学的思想家。
  •     许多肺腑之言,现在仍不过时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     现在看来胡适先生当年说过的很多话仍然意义非凡,先生是科学的,那我们呢?
  •     即使是今日翻开胡适的书,仍旧被他观点的务实和简洁所打动。对五大仇敌的认识,对贞操观的驳斥,对革命形态的认识和期许,对孩子问题的关注,对中庸学术观点的批判,对群众运动的理性认识,对大学办学的具体建议,每每让现在的我们汗颜。原来这些早就被先生点破的问题,我们还是选择了视而不见。
  •     修改评价到5♥ ! 快100年前的文章合集,偏偏每篇都戳中我的心境!社会现状和百年前居然不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