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日记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1
ISBN:9787544011747

书籍目录

目 录
流离(一九二七年四月―一九二七年十一月)
这一千里的艰苦的旅途
“七一三”以后的武昌
柘涧山的山居生活
又是几番的飘泊
敌后日记(节选)
停翅小撷(一九四二年七月―一九四二年九月)
东坎游踪(一九四二年九月)
思毅斋日记(一)(一九四六年九月―一九四六年十月)
文代会日记(一九四九年四月―一九四九年九月)

作者简介

内 容 简 介
阿英(1900―1977),原名钱杏�,笔名魏如晦。
安徽芜湖人。现代文学家,戏剧家,文学史家。他早年参
加革命,1927年与蒋光慈等组织太阳社,1930年参加
左翼文化运动。抗战爆发后主编《救亡日报》等,从事抗
日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华
北文联主席等职。生平著述丰富,涵盖面广,著有小说
集《义家》,散文《夜航集》,剧本《碧血花》等,史论《晚清
小说史》,辑录成书有《晚清文学丛钞》等。1978年出版
有《阿英文集》。
阿英的日记是他文学创作的一部分,本书所收《流
离》是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漂泊生活的真实写照;
《敌后日记》(节选)是作著在抗日根据地开展文化宣传
工作的记录;《文代会日记》则是作者筹备并参加第一
次文代会的经历。
本书是“中国现代作家曰记”丛书之一。


 阿英日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我爱读别人写的日记,但不是见到一本就是喜欢,相比较,还是喜欢那些充满性情或者有内容的本子。我始终有一个好奇之心,尤其对那些不同职业、不同地位、不同时代的人,总想了解他们的第一手材料,看看人家平日里怎么想的和做的,怎样过生活、怎样读书的。我手头就有几本:阿英的《敌后日记》、《味水轩日记》、《林则徐日记》、《王韬日记》、胡适的《留学日记》、《周作人日记》、《吴虞日记》、《翁同龢日记》,《徐霞客游记》以日记形式记的,还有一本是探险书,俄国人写的《黑龙江旅行记》,也是日记形式。这些日记书大多都是我搜罗旧书摊得来的,像《吴虞日记》、《翁同龢日记》,到现在还都没配全。读这些书,并不需要整块的时间,平日里没事想到了,拿到手边随便翻翻,因为每日一记,分隔清楚,好区别,容易读,就像读书中的零食。这种情况下,一般读来颇具趣味。我还记得开始读阿英《敌后日记》的情形,那在高中时期,我和几个同学下午放学没事,有时候去首都图书馆看书。首图那时还在国子监,古院子里辟雍后边一排诺大的老房子,老房子里一半是一排排阅览桌,坐满了人,一半是一排排书柜,排满了书,书的海洋啊,真是高兴,一头就扎进去看。结果那天就翻到了《敌后日记》,由于里面好些记述是过敌占区的事情,阿英的文笔又非常流畅放松,很喜欢看;一段段看,脑子里联想到黑白电影画面,就像看《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电影给我的感觉,那种“老在路上”的生活强烈地吸引了我。阿英是著名的文艺工作者,日记里常可以见到他读书的经历,即使在那样颠沛流离,有时候非常危险的情形下,也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的积习,看书,看书,记述,搜罗资料。我尤感于他文字的魅力:“过庞徐庄,雨意更浓,两舟子且不再识路径,无已,由侦察员在野处另找一老百姓引路,不意其人亦甚昏聩。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天将雨,蚊扰,舟子不识路,黑夜难辨路径,夜行人少较担心,行至苏家汊,离出发处约十七八里,遂决宿营。此处为一小村庄,不在大河及大道旁,叫妥当也。此间有一学校可宿,因闷热多蚊,乃全露宿。此已届昏十点一刻矣。就枕后,天燥热无风,蚊虫之多,直非过去所能想象,手庶几不能停,故无法入睡。挣扎至夜二时,乃复起。小鬼为明日早行,起煮早饭,并为余煮茶。余乃就屋前广场上,默然饮茶,出豆啮之,以遣此茫茫长夜。一小黑猫又缠绵于侧,乃数掷之,愈掷愈远愈凶,顾彼竟不畏惧,苦鸣数声,又盘旋左右,令人徒唤奈何。四时,鸡初鸣,天仍昏黑,乡人大噪。余不知何事,往视之,则保长家走脱一牛也。彼全家俱起,四向追逐,许久始得之于水田中。余无聊甚,乃入书房,做今日日记,至天大明,时鸡声已遍四野,群鸟噪枝头矣。而诸儿因蚊扰,数易卧地,时正卧于二百步外之一广场间也。”这是《敌后日记》中一九四二年七月四日记的一部分。那种夏夜中赶路迷路,露营,蚊扰,无法入睡,情形、情感变化毕现,尤其他记录黑猫缠绵于侧一段,更是动人。“默然饮茶,出豆啮之”,道尽了捱夜的无聊和无奈。这样的文字,我以为是好文字。二读别人的日记,在我觉得,总有些考古的味道。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有感而发或信马由缰,几页之间,可能记述风格迥异;其中那些跳跃式的残文余墨,更能让人引起联想。而如果你有好奇心,那些零碎的记录中,靠着你的经验直觉和逻辑推断,或可打捞出作者当时的某些字面底下的情绪来;如果如此算是做个小小的考证实验,想来也颇有趣味。当然日记首先写给自己看,只是写者当时的心情,或受某种约束,情到而又行文所至,只好来点曲笔的情况还是有的。《鲁迅日记》里,一段时间每每有记“濯足”的字样,后来读者就纳闷,一个文界巨擎,为何把洗脚这样的小事每每记录到自己的日记里?总有些怪怪的;后来有好事者猜测加推理判断,认为“濯足”的出现,应就是一个不寻常的曲笔,“房事”之代称也。这样的推论,姑且不论是否正确,是或不是都没有损害鲁迅先生的形象,反而把一代文豪和读者大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加深了先生性格中可爱的一面。至于说,有的日记藏有密码,或者是宝藏的线索,当然更有些传奇的色彩,离平常人总是远了。前些日子看电影《蝴蝶效应》,片中男主人公凭着一本神奇的日记,能穿梭于前生后世,并通过不断修改日记,改变命运,终至自己和自己的历史一塌糊涂。剧情引起了很多人对自身存在的思考,颇有哲学意味。片中那本日记,那些经历,相信一般人是不会有了;但是我们读着以往的日记,难道就不是重温旧时光吗?如果日记是自己的,谁说不是回到了昨日的历史中呢?温故而知新,蝴蝶的效用还真是有的。三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有时也能成为人把玩的艺术品,多种趣味揉在其中。美国摄影家比阿德有一种“做日记”的艺术表现形式,“他生活和创作的基地在非洲大地上,那里每天出现的各种事物,如报纸杂志上的文章、照片的剪报片断、知了的残骸、蛇皮、捡来的鞋底、植物的残枝败叶、塑料手套、老照片,都被他以一种密集拼贴的方式夹入、放到日记本中;他还在上面涂上自己的体液、在周围加上自己间断的文字感想。”他还说:“在记日记时我感觉到快乐,时间一过去,各种琐碎的小事也会变得有趣起来,而了解这种变化是怎么回事也相当有趣。” (选自顾诤编译的《当代摄影家的告白》)我读到这段时非常心领神会,从一种角度来说,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玩”,而且是好玩,是依着自己的兴趣来做自己私人的东西。这种私人日记,拼贴组合体现了个人的眼光和取舍,制作中亦具“万物拿来,皆为我所用”的快感,整个行为举重若轻,而日记对着时间的坐标,一段时日后,那些本来细微不足道的元素在时光的薰染下变得非常具有典型意义,记录了这个人某时某刻的情绪和行为方式,很多意在言外的变化。记得中学时我写的日记,一年秋天,全班组织去香山公园看红叶,回来我把香山公园的门票贴在当天日记记录下,多少年过去,翻到那天时,看到那张门票,觉得那时候的门票都比现在的门票设计印刷质朴多了,一时间唤醒了许许多多细节上的回忆来。依着生理学说,这张门票成了记忆检索的“主题词”了。因此,我喜欢那种开放式的日记,风格强烈,也见到书写者的性情,感觉非常独到、爽快!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