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黑客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121251221
作者:李婷 主编
页数:184页

内容概要

《离线Offline》是一本关于科技与文化的mook,她为热爱思考与创新的人提供深度的阅读体验。
❦ 科技文化
《离线》关注科技如何影响文化、商业和社会生活,并发掘技术背后更人性的一面。全球优秀的思考者(thinker)和行动家(doer)都将在此分享他们的思想和观点。
❦ 长文
比一篇杂志文章长,比一本书短,这就是长文(longform)。每一期《离线》的专题由系列长文构成,同时保证了话题的多元和阅读的深度。
❦ 纸书的更多可能
纸书或许是最适合长文阅读的“硬件”。舒适的文本版式、个性模块化阅读、嵌入式注释、信息图表和阅读时间标记……都是在探索纸质阅读的新可能。
❦ 科技生活方式
你可能是技术工作者、艺术家或创业家,你也可能是科幻迷、DIY创客或工具控。在这里,你都将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

书籍目录

❦ 遗产
重访黑客
❦专题
1.极客力量
1984年,史蒂文·利维的《黑客》问世,为当时的读者展现了个人计算机脑革命中的关键人物。近30年后,利维重访这些黑客。他们或已成为商业巨头,或仍坚守着理想主义者的阵地。更重要的是,利维勾勒出了新一代黑客的肖像:他们不与商业为敌,而是将其为己所用,利用商业途径尽可能地传播自己的理念。黑客们仍会成为下一轮革命浪潮中的英雄。
2.生物黑客的黎明
“生物黑客”继承了黑客精神。他们就像老一代黑客操控计算机代码一样去操控基因代码。无论是寻找特定DNA片段的基因捕手、好奇的基因测序者,还是渴望创造合成生命的独立生物工程师,他们都是更广阔的生物DIY文化中的一员。在计算机如此普及的今天,这群人的存在是黑客精神仍然不死的原因。
3.亚伦·斯沃茨:理想主义者
RSS、Reddit、“知识共享”、“开放图书馆”、Markdown,这只是亚伦·斯沃茨参与的众多项目中极小的一部分。这个年轻的当代黑客深受理查德·斯托曼的影响,所做的每一个项目都旨在推动“信息自由”。然而,在政治和开放获取方面的雄心壮志,却使他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律噩梦。2013年1月11日,亚伦·斯沃茨自杀身亡。
4.创客“革命”
“创客运动”是一场革命吗?DIY精神代表着当代的黑客精神吗?科技互联网批评家叶夫根尼·莫罗佐夫把矛头对准了如火如荼的“创客运动”。他认为:把创客和最初的黑客们做一番比较,这是创客们自己喜欢的比较。单纯地把更多技术交到个人手里,并不能促成解放,更为关键的是政治社会的本质。畅谈“友好的工具”却不仔细考察工具所处的政治与社会结构,这毫无意义。
❦前沿
自动纠错:无人驾驶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工具
纳博科夫的卡片
构建写作环境:五十位写作者的工具箱
❦写作
开光
❦缓读
三个科技记者的故事
一种消亡的媒介

作者简介

极客文化的源头是黑客文化,极客精神的精髓在于黑客精神。本期《离线·黑客》以“遗产”专栏开篇,讲述了“黑客的诞生”以及乔布斯和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故事。专题用四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黑客文化在当下的新发展:利维重访技术巨头和理想主义者、生物黑客破解DNA生命密码、亚伦·斯沃茨推动“信息共享自由”,以及技术批评家对DIY创客和政治社会本质的反思。无论是生物黑客和DIY创客的实践,还是亚伦·斯沃茨的抗争,都是黑客精神在当代的延续。
“前沿”探讨了无人驾驶汽车走出Google X实验室,在近未来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工具”介绍了纳博科夫的卡片写作法,以及50位写作者独特的撰文工具;“写作”收录了一篇算法改变世界的科幻小说;“缓读”则讲述了三个科技记者的故事和一种消亡的媒介。


 离线·黑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作为文科生,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我的内心是懵逼的。但看到黑客自画像里的《攻壳机动队》,我觉得自己可读下去。翻开黑客伦理六则,就像看互联网的精神。当然对于黑客的起源与发展,自己不太了解,最意外的就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了。以前看《乔布斯传》就感觉这人是个技术宅,没想到还有另面人生,哈哈。关于生物黑客的黎明。在这点上我得承认我是保守派,因为我在心理上没有做好准备。DNA解码是理性的技术,对于部分人来说是救治他们家人的唯一办法,这也更让我担心。前段时间我姥姥住院,病情一度很危险,如果我有这种破解DNA的技术,我不可能拒绝使用它,换做其他人我觉得也差不多。救治亲人是一方面,如果公司或政府利用这种技术来谋取私利,结局无法想象。如果DNA可以像代码一样排列,那么谁有权利来编写代码呢,这一切跟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又有什么不同。简单来说、我觉得这种技术成熟之后的可怕程度远远大于人心能控制的程度。而理性科技的发展,是否会失去更多的感性。上周回老家,同学相聚,说起了某某将近的婚期。刚毕业出来那会,读到杜甫《赠卫八处士》里“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时都不由流泪,而现在微信、手机、交通的便利,是不是让人失去了曾经朦胧的距离感与诗意?生老病死、人生别离本人古人最常抒写的东西,可要是哪天都被技术攻克了,那世界该多无趣啊。如果人类的究极目标就是生存下去,技术的发展或许可以让人进化成高级智慧。但当我们以分子构成来谈论天边的云时,还能写出诗吗?回到现在。现在讨论最火热的无人驾驶。这本书出版与2015年,不知道作者写下无人驾驶这篇文章具体时间与当时的情形。抛开最前线的技术问题不谈(因为我不懂技术),书中写道“真正的问题在于,无人驾驶汽车该由谁来制造。“google的技术大概只会卖而不会自己生产汽车是毫无疑问,而现在来看,做无人驾驶汽车的就很明显了,没错!就是苹果!特斯拉的电动车目前来看还是传统汽车的模式,只是动力方式不一样而已。而苹果造汽车的事也早已是司马昭之心。我觉得从苹果投资滴滴出行到对硅谷充电专家的四处挖墙脚,以及苹果的一项新专利”汽车钥匙“:能允许用户直接通过iPhone对汽车进行开门、解锁、发动引擎、启动GPS等常规操作的技术等方面,苹果是要做共享的汽车。等到无人驾驶成熟那一天,当你需要出行时,只需要拿出你的iphone输入目的地,就会有像滴滴一样但没有”司机“的专车来载你前往,你可以通过iphone与无人车配对,安全无忧,真正达到谢尔盖·布林说的那样:“自动驾驶汽车队就可以组成个性化的公共交通系统,能自主地接人上车,送人到目的地,没有任务的时候就留在停车场等候。”当然,最后别忘了用Apple Pay付账哦。追溯到那群学生孩子获得igem优胜奖的时刻,想必每个人眼睛里都跳跃着技术希望的火光。无论世界是孩子们的还是孙子们的,技术的进步都应该让所有人受益,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当然,以上都是我臆想出来的,毕竟连Google我都只是听说过、没见过。
  •     我们多了一本“黑客”内容的补充读物——《离线·黑客》。为什么说是补充读物呢?因为主要的几篇文章里面,《重访黑客》和《极客力量》都是在介绍《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一书的背景内容,而《亚伦·斯沃茨:理想主义者》则更像是纪录片《互联网之子》的文本形式。当然,《家酿计算机俱乐部通讯(第一期)》和“一名黑客的肖像”这些边角内容的翻译和制作确实是很精美。但是在文化怀旧和技术进化的内容过渡上似乎还是少了些什么。接下来详细说说。首先,“黑客伦理”和《重访黑客》是这个专题很好的开头。《黑客》一书确实是黑客文化的精髓,它的写作过程以及当时的《家酿计算机俱乐部通讯》这样的细节也真的是我们进一步去领略黑客精神时一个很好的着手点。而且专题部分的《极客力量》——这篇 WIRED 在2010年4月刊登的专访,比之《黑客》25周年中文版的“编后记:2010”的机械翻译实在要好太多了。但 Levy 的书并未描述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黑客,特别是以 Linus Torvalds 和 Tim Berners-Lee 为首的这批开源黑客——如果说古典黑客传递给我们的是价值和精神的话,那么开源黑客馈赠给我们的则是实实在在的技术财富。软件之所以能够吞噬整个世界,是在于软件和互联网背后的技术生态圈能够创造出足以吞噬整个世界的软件。而这些软件的实现如今很少能够离开开源社区或开源技术,这里黑客们所交换的已经远不止当初 TX-0 控制台下抽屉中所放的那些打孔纸条了。这也是黑客们馈赠给全人类的知识财富,并且当下无论是创客运动还是生物黑客,他们既离不开这些知识来进行创造,而他们实现这些创造本身又在增加这些财富。一部“黑客”主题的书没能谈到黑客们所创造出来的这个开源技术生态确实非常可惜,根源可能是在于 Steven Levy 自己不写程序,而 ESR 的《大教堂与市集》读起来又过于生涩了。但那正是 RMS 以“自由软件”的号角想要做到却未能实现出来的蓝图,他与 Linus Torvalds 的过节和争论则又是另一番故事了。或许以后“离线”完全可以补上一个“开源运动”的专题,但是这次把一个完整的“黑客”话题阐述清楚的机会想来是消逝了。然后《创客“革命”》这篇,Evgeny Morozov 写得其实并不符合黑客精神。对创客的理解,应该就像 Carmack 解释他们为什么会开始制作游戏一样——他们只是在为自己制作游戏,制作那些他们想玩但又没人制作的游戏,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才发现原来有成千上万的人同样喜欢这些游戏。而从政治与社会结构的角度强行为每一个人如何去做事情来着想,既违背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又不符合创客们只是在为自己制作的本质。当硬件也能像软件一样形成这种开源的技术生态时,创客们自然就可以制作出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Hackers are builders. 至于所处的政治与社会结构,如果作者真心关注这些问题,那么就应该去拿出他自己的解决办法来,即便仅仅去改良已有的开源政府理念也可以。毕竟,”Talk is cheap, show me your code.” 而近些年真正对黑客所处的政治与社会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是要说阿桑奇的维基解密以及斯诺登所处的“棱镜门”。诚然,创客们难免会有一些过于乐观的预期,但仅仅是想指责一下这些 builders,而非真正去为这种未来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意义其实也不是很大。《生物黑客的黎明》和《解码生命软件的人》这两篇让我重新想起自己早已放弃的老本行——生物技术来。说实话,当时我也就能理解学生物的方面内容了,完全没有技术和工程学方面的想象力来跟上国外 MIT 那样的生物工程学。后来放弃生物接触起科技文化来,我才真正开始意识到,能够对生命进行编程的力量对于整个人类的未来会意味着怎样的系统性的改变。而从技术生态的角度看,我非常期待就像把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带给人类的时候一样,黑客们同样能够把一个开放的生命技术生态带给全人类,而非是任由恶的专利或版权系统来愚弄世界。所以亚伦·斯沃茨的理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事实上亚伦在技术方面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与生俱来的黑客精神,跟 ESR 在文档《如何成为一名黑客》中所论述的非常类同——都是从参与开源项目进入黑客圈,都是执着于用理想主义来修补世界上存在的问题。我相信亚伦对这份文档不会感到陌生,并且亚伦在生前的最后一次采访中也说过,这个世界好与坏的各一面都将永远存在,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我们此刻所要强调的那一面,以及我们为此所要采取的行动。所以,当我看到《理想主义者》一文的时候,所能联想起来的就是《互联网之子》所记录过的场景,还有亚伦在他的文章中所强调过的观点,同时延伸到整个黑客技术生态圈为我们的世界所带来的财富和改变。结合这些背景内容来进行阅读的时候,文章下方精心制作的亚伦的部分工作经历就早已不止是那些夹杂着晦涩术语的技术条目了,而是亚伦所坚持的理念跟与的技术、个性以及生平的真实结合,他用活生生的人生所实践出来的这一切对我们所有人都是一种激励。其实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初亚伦创业成功的话,当他能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事情的结局是不是应该能有很大的不一样?(例如 Google 的图书项目……)也许正如乔布斯过世时的话题一样,选择那样去做的亚伦也就不是成就这里这一切的亚伦了。另外,对于工具部分,我特别好奇的是,为什么这里推荐的不能是一些黑客相关的工具呢?最后,关于长文,在针对某一个问题或观点的时候,我想它确实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但是,在面对由一系列问题或观点组成的专门话题时,一系列的长文显然同样会使整个话题的内容变得过长。这次“黑客”专题没能印完《理想主义者》一文便是这样,何况还有这次都未能涉及到的开源黑客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或许对于杂志来说触及话题的皮毛看起来就足够了……或许像书那样完整阐述一个话题的内容还是要通过专题目录的形式更为有效果……这里我想说的是,“离线”是不是应该把话题说完整呢?如果是结合在线阅读的话,只要具备基本的网络素养,话题内容有不足的时候是可以弥补的,我还有 Google,还有 Wikipedia,还可以找到相关的在线社区,或是通过社交网络自己来完善话题中的内容。而若是像字面上的“离线”这样纯线下阅读的话,话题内容不足也容易误导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理解过程,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这些话题的人。所以作为连接线上和线下的节点,用长文结合目录的形式把话题说完整,同时把网络素养融入到内容的策划和设计中来,以“离线”团队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肯定应当是可以做到的。并且,这样的方式也更适合用一系列的电子版长文来补充更多极客话题的内容,对吧?还有一点就是这次设计的一个败笔,这次全黑的书页我觉得是有点为设计而设计了。早期黑客们写代码时的绿字黑屏是因为当时可选的颜色实在太少了,到苹果二代时也只有6种颜色可选。如今 Shell 和 Vim 的默认设置早已不同了,除非你特别怀旧地专门去找出这个设置来。这样设计的副作用,一个是书的味道就不说了,另一个是在长文里面写写画画做笔记的时候还要专门去找个白色的 mark 笔。另外这么印刷的成本我就不清楚了,最关键的是怀旧并不适合黑客们,他们总在创造着一些新东西,并且他们的创造物正在你所看不见的地方发挥着作用。综合来看,这期的“黑客”打4星感觉是比较合理的。
  •     offline的第二期了,由于之前看过StevenLevy的《黑客》史诗,所以这本书的主题章节对我来说并没太多新意,不过写亚伦·斯沃茨那篇以及无人汽车技术那篇还有那篇《开光》都还不错。有一点不得不吐槽的就是书本身的质量,书掉页严重,几乎看一页就掉一页,而且印刷的味道特别重,直到我看完了味道都没有完,已经看了两期的离线了,说实话感觉他们本可以做的更好的,不知道下一本出来时候我还会不会买了。 --2015年2月21日于四平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写了广义的黑客,还挺惊喜的。不过大概是黑底印刷的缘故油墨味太足了,阅读体验有待提升@ @
  •     这书装订可真差,等我看完了书已经散架了。本来是想看看那篇《50个写作工具》文章,结果里面的软件我都买了,硬件也都旧了。不过这本书颠覆了我对黑客的看法,让我知道了真正的黑客精神。
  •     在從巴黎去日內瓦的火車上讀完了。因為巴黎人罷工,只能趕最後一班車…於是邊看邊想,人可控的東西到底還有多少?無論是主動放棄的,還是被動剝奪的…理念和思想是否還能支撐一個文明單位在可預見、可操控的情況下興衰存亡?原來什麼都在更新、在迭代,黑客也不例外。
  •     忘标记了。内容不错,除了好多页字体印刷模糊所以减一星,以后得注意啊。
  •     十分酷(虽然书的特殊装订让人一边读一边掉书页),让人重新认识了黑客的定义和最新潮流方向。当然,最大启迪是了解那么多科技记者(还要做更多阅读)。感谢!
  •     太黑。设计上就非得全部黑反白?知道那样的话,印在纸上的黑墨得多多啊,那味道,放在枕边都刺鼻。 可以说是我最近五年读到的味道最重的书。
  •     书的装订极差,稍湾一下就脱线了,纸页散架;书打开有极重的异味,类似甲醛的味道,因为这个异味完全无法读下去,书是从上图借来的。质量太差,不建议买。
  •     装订太差,影响阅读体验。 一星不能再多。
  •     亚伦·斯沃茨
  •     黑底很伤眼,充实度不如第一期。
  •     能看到这种风格的杂志真的很棒。在内容、设计以及一些细节上都激发了我订阅的兴趣。不过必须为装帧(极易散页)和劣质墨味(老实说,如果不是带着口罩,我可能扣得更多)扣掉一刻星。既要到线下来当纸媒,那就在这方面长点心啊…
  •     干货营养更少了 装订无法吐槽…
  •     “新世相·图书馆”第一期 01:如果不是新世相的推荐,我永远都不会读一本关于黑客的书。
  •     有些想法,但也就是有些想法。对我来说整本书最有意思的是那篇小说
  •     没看完
  •     本期有点水,浪费了黑客主题,还在一厢情愿地缅怀所谓技术黑客,至少简单介绍下当前黑市现状吧。
  •     纸张极臭,简直有毒。内容浅薄,价格死贵,设计伤眼,拿来做甚。
  •     本对这杂志期望很高,可KK也救不了这墨臭和亮瞎人的黑底绿字,打着反科技的旗号你就好好做纸呗何必。Aaron Swartz这个让人惋惜的理想主义者!对KK说的边缘开口卡片(InDecks)蛮感兴趣,可惜这种技术消亡了。当中的小说中有句话「一切非常先进的科技,初看都与佛法无异」
  •     我们的mook第二期。这回谈谈黑客是怎么回事,对于这个人群,他们的本质精神是什么,他们还分什么类型,我们想给大家仔细证明一下。
  •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印刷方式还是蛮新颖的,内容嘛……就那样吧……
  •     offline的第二期了,由于之前看过StevenLevy的《黑客》史诗,所以这本书的主题章节对我来说并没太多新意,不过写亚伦·斯沃茨那篇以及无人汽车技术那篇还有那篇《开光》都还不错。有一点不得不吐槽的就是书本身的质量,书掉页严重,几乎看一页就掉一页,而且印刷的味道特别重,直到我看完了味道都没有完,已经看了两期的离线了,说实话感觉他们本可以做的更好的,不知道下一本出来时候我还会不会买了。 --2015年2月21日于四平
  •     果然购物手册是迈不过的梗
  •     看一页掉一页这样的装祯也真是跪了…还有明明通篇都是老外在讲故事最后插入一个中国式扯淡小说是几个意思~虽然我大概明白编辑想从不同角度来展现“黑客”这个主题,但那哥们儿的文笔和题材感觉完全跳脱了好嘛…不明白编辑到底在想什么…从google无人驾驶汽车到生物基因,当然有开眼界的地方,但整本书逻辑真心觉得太跳跃,感觉是东拼西凑来的
  •     中国缺这种气质的图书。
  •     这期作者国外的有Steven Levy、Kevin Kelly、Evgeny Morozov,国内的有陈楸帆、阳志平、陈一斌。还有两篇万字长文,一篇讲“互联网之子”Aaron Swartz,一篇讲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虽然已经看过好多遍了,还是想买怎么办!
  •     有的文章有点流水账,没有涉及什么技术细节,只是一些记录或者评论性质的,无人驾驶那一段比较有意思,黑客部分略水
  •     看不懂写啥,另外黑底太难阅读了。自带夜间模式啊
  •     一翻就散的卡片式阅读,很困扰;味道很臭;翻译Discover稿子,2011年出版的原稿,2014年翻译,居然不注明原稿的出版日期,容易误导人。
  •     绝对值得阅读。
  •     重新认识黑客
  •     算是从头读到尾。
  •     正如书中所属说,我们90年代的已经不关注电路和计算机组成了。
  •     味道刺鼻,乏善可陈。
  •     读的是kindle版 写 艾伦斯沃茨的长文。考虑到实体书的墨臭...还是观望下吧
  •     放了一年半的味儿,结果强忍着反胃翻了十页就散架了,装订和印刷最差的一本。
  •     过去半年来唯一一本能让我从头到尾读完的mook
  •     杂志书是介于书和杂志之间的一种存在,既保证了时效性又保证了深度。离线现在也推出了周刊,每期的话题还蛮符合我的口味的,浓浓的极客情怀。但既然是源于杂志,难免叙述方式不如书那样体系化,零碎片段太多以及过于跳跃。这本杂志书前半段主要是关于黑客的,从传统的计算机黑客,到生物黑客再到创客,也探讨了开放式信息的对与错;中间讲了无人驾驶技术的起源以及发展;后半段是关于写作以及新闻传媒的。总体而言,还是蛮新鲜的,比如关于DNA编码、合成生命、卡片式写作、古老的知识管理工具McBee以及InDecks检索卡。陈楸帆的科幻文笔张力还蛮强的,就是感觉有点烂尾了。。给3星的原因是,有很多我读过的4星书要比这个好,毕竟只是杂志书,深度还是欠缺了很多。
  •     陈楸帆那篇小说挺有意思
  •     黑客应该是个什么样子?邋遢?不爱搭理人?专做坏事?重新认识黑客,带你走进一个不断推动技术进步的人群里。装帧太差扣一星,半本杂志都已经散架了!
  •     好书,可是还没翻几页就散页了……简直不能忍
  •     贫瘠的土壤雨露略施足矣
  •     内容很充实的一期《离线》,也符合我对他们的期待。 最喜欢《黑客的肖像》《纳博科夫的卡片》和Aaron Swartz那篇,设计也很棒。 还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大概说“黑客”这个词就是一条河,它的词义一直在变化,我们无法控制。但是“黑客”在现今的定义是什么?其实是由现在努力成为黑客的一群人所造就的。 比起第一期《开始游戏》,更喜欢这一期。但《离线》还是会继续看下去! 印刷这一期感觉实验性太强了,也希望杂志社今后得多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不过看得出设计师是在用心做尝试,但慎用为好。 最后,什么时候做做“工匠”啊!
  •     陈楸帆开光阅读感好棒!然而这本书真的把我臭晕了
  •     散页真是散的心都碎了……因为是黑底,确实油墨味好!大!啊!里面的文章倒是都看了,印象最深的是基因黑客那篇,主要是因为之前对它不清楚,其他内容实在不太新鲜。
  •     原来Aaron Swartz是这样的有血有肉有黑有白的一个人,看了互联网之子的我都被带有主观意识纪录片宣扬Swartz是脆弱的天才概念洗脑了。 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 住在马赛诸塞州的时候,斯沃兹会去参加 MIT 的 mystery hunt —— 一年一度的周末解谜马拉松比赛。斯沃兹去世后的第七天,正好是 2013 年 mystery hunt 的开赛日,他曾经的主队主板了一个联谊会来纪念塔。他们将一面大旗平铺在桌上,亚伦的朋友和崇拜者们纷纷在上面流言,包括一些有趣的回忆和悼念词等等。在临近结束的时候,一个穿着普通运动衫的高瘦男孩走到了桌旁,他看起来太年轻了,似乎不该出现在这里。只见他拔掉马克笔的笔帽,写下了几个简单的字:we will continue. 简单,缺有力!
  •     在看《黑客》的同时,刚好看到果壳做了分答知识变现的产品,我跟同事说,这方式一点也不黑客,黑客要的是信息免费啊! 其实黑客精神在各个领域都存在,以前定不会将基因工程跟黑客联系在一起,也不会跟无人车联系在一起,但对于知识、技术的渴望和探索,大家都是一样的。每个精神、技术都会以新的形势传承,例如创客,他们都不会消亡! 最后,我想学编程了…用一串字符向全世界说hello word,多酷!
  •     一边读一边解体。。。。这装订
  •     京东说再送一本,到手这本的书页散落很多,不过还是一口气看完了,评论回头补上~
  •     内容还可以更丰富一些,不过令人惊喜的是主题做得很到位:在浓烈的油墨味中读完这本,嗅觉基本上是离线了……
  •     详细介绍了黑客历史,介绍了现代变种,生物黑客,无人汽车等,有一定高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