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538271973
作者:(唐)惠能
页数:173页

章节摘录

  2.图片(敦博本077号《坛经》首页)。这是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藏的“077”号《坛经》,也是一个册子本。关于这件东西,我想把有关的背景给大家作点介绍。1930年,敦煌有一位名士叫任子宜,他在敦煌当地得到了这么一个册子本的《六祖坛经》。一直到40年代,都在他本人手裹保存着。当时敦煌文献大部分都已经流散到国外,剩下的运到北平图书馆,当然,敦煌当地人的手裹也有少量的收藏,一般是密不示人的。1943年,北京大学著名的中外交通史专家向达(字觉明)先生到敦煌访问,任子宜先生让他看了这个本子,于是向达先生坐在那裹从头到尾钞了一遍,因而他就带回来一个《六祖坛经》的重钞本。后来,他把自己钞来的这个本子借给另外一位先生。那位先生想从他手裹借读,然而借读以后就没还给他,搞得向先生很不高兴。1944年,向先生有机会再到敦煌,他又从头到尾钞了第二遍。向先生第一次重钞本和第二次重钞本的底稿现存于他儿子向燕生教授的手裹。刚纔让大家看的台湾潘重规先生整理的那个蓝皮本子后面的影印件用的就是向先生的钞本。从1944年以后,原件到底去了哪裹,谁也不知道。1983年8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兰州开成立大会,会后组织专家到敦煌参观。我们敦煌学界的老前辈、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绍良先生也去参观了。   ……

前言

  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对后世能够产生既深且久之影响者,《六祖坛经》恐怕是少有的一种。遣部佛教著作自唐时问世,至今已历时一千二百余年。千余年间,屡经增删,今日已有二十多种版本。其中以敦煌石室所出的几种钞本时间最早,也最贴近六祖惠能的禅法思想,从而更受各界人士的看重。我现在所做的这个校注本,就是以敦煌本为据进行的。  敦煌石室所出《坛经》钞本现知有五种:(一)斯5475号,现藏伦敦英国图书馆。这个本子首尾完整,但中间脱掉三整行;字迹拙朴,说明钞写者文化素养不高。(二)北京图书馆藏冈字四十八号(胶卷号80Q4)。此本首残尾未钞完,约存完本文字的三分之一。字迹不算工整,却娴熟。(三)旅顺关东厅博物馆旧藏本。原有四十五叶,今日仅见首尾照片各一帧,原件下落不明。据末页尾题,知此本钞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也是现存五种钞本中唯一有明确纪年者。(四)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藏077号。首尾完整,字迹清楚娟秀,是钞得最好的一个本子,本书就是以这个钞本为底本进行校注的。(五)北京图书馆藏有字七十九号,仅存四行半文字。以上五种钞本,只有两种北图本是卷子本,其余三种均是册子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五代私用小册子普遍流行的特征(参阅日本藤枝晃《汉字的文化史》中译本,知识出版社,1991年出版,页九六至九七)。

内容概要

邓文宽,山西稷山县人,1949年生,1972-1975年及1979-1982年两度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年以业在国家文物中国文物研究所荛,现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和隋唐五代史。学术著作有《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敦煌吐鲁番出土历日》《敦煌吐鲁番学耕耘录》《大梵寺佛音--敦煌莫高窟<坛经>读本》《敦煌本禅籍录校》等,发表学术论文九十余篇。

书籍目录

惠能傅
敦煌本《六祖坛经》校注
敦煌本《六祖坛经》的整理与研究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演讲
后记
新版后记

作者简介

《六祖坛经》是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典籍之一,目前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元代宗宝本。1900年郭煌莫高窟藏经洞打开之后,发现了唐和五代时期经过六祖弟子记录整理的手抄《坛经》卷子。经研究发现:敦煌本《坛经》比宗宝本和其他版本的《坛经》,更能反映出六祖惠能当时的思想、更贴近祖惠能的真传真谛。《六祖坛经——敦煌学读本》由邓文宽先生精心校注,既是“敦煌学”的研究著作,又是了解佛教文化的通俗读物。

图书封面


 六祖坛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一代宗师惠能也是在这个身世凄厉的磨练下,促成了心志的成熟。众生与佛的差别不是决定于出家与在家,抑或识字与不识字,而在于一心。五祖称惠能:根性大利!能生为根,教习为性行者:行者的本意系指禅院之侍者,今谓一般有志之修行者,不管带发削发,只要留在寺庙帮忙者,便成为行者。傲骨不可无,傲气不可有。学人之通病在于多言二字,言乃动心之果,能鱼未动心前参真如禅,便得见本来面目。——真道在悟不在说。论生死: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生死本是人生正常必经之事,尽管“吾本不愿生”也得“忽然生在世”。“吾本不愿死”,有一天亦会“忽然死期至”的,因此如何“超生了死”以及此生如何有意义的生死,是当今修行者的重点。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历代心法祖师:达摩、神光、僧璨、道信,弘忍、惠能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诗偈虽佳,但其所表现的境界只在修行的途中,尚未见性。自性原本是无相,而神秀句句有相,有所住,有所妄,所得只是个幻有的现象界,岂不闻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之道理乎?见性的工夫是要当下即是,思量既不中用,今神秀在四天十三次的趋避冲突中,被“我相,人相”等深浅善恶功过得失心所深系之,尽管下足苦工。故其表现的境界,一再强调“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落于“有”与“执”。众生是未来佛,佛是过去的众生,人人本具最上乘的平等佛性,而菩提自性,本已超脱语言、文字、学术、思想、乃超乎平常第一义谛,人人平等。惠能的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天雨虽大,难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难度无缘之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人有六贼——眼耳鼻舌身意,一旦摄收了色,声,香,味,触,法便起了种种贪念执着,智慧不得观照,此即修行之最大障碍。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自性即是觉,有障乃起之于妄。人当用心如镜,来影即照,去而不留,他人的过错,正是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最好借镜,我们不该出口诋评,欲置人于死地,或存心憎恶污染己零,反生过错。定,是消极地令一切罪恶不入,慧系以真如去观照事物,令功德圆融无边,两者是体用互成的平常心即是道,最平凡中亦含着天地间的奥意在。能修到于每一起心动念皆不生杂心,不起妄念,那就真达到无念,无相,无往的境界了。外境上不攀缘、不着相叫做坐,悔是预防,忏是治疗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法身、报身、化身是为三身:法身佛是从自性上说的,报身佛是从智慧上说的,化身佛是从行为上说的。
  •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它并没有告诉人们智慧是什么,而是引领着人们走入智慧之门。阅读它,你会看到自己的内心,会了解存在的意义,也会明白生活中许多不可解的道理。其实一切都很简单,只在一个“心”字。
  •     一口气看完了《六祖坛经》,《金刚经》,总算对佛教有了个大概的认知。心中许多的关于佛教的疑问也由此解开。回头看世人,发现许多人如同我过去一样,对佛教有诸多的误解,本想写点东西,然而后来发现弘一法师专门对这一问题有详细的阐述(参看《李叔同解经》),分别就“由于佛教教义而来的误解”、“由于佛教制度而来的误解”、“对于佛教仪式而来的误解”、“由于佛教现况而来的误解”一一作了解答,其中谈到了世人常有的困惑,如:人生是苦,出世,一切皆空,出家,吃素,礼佛,礼忏,课诵,烧纸,抽签问卜等问题,弘一法师对此讲解得很详细。《心经》是全部经书的总括,是佛教的核心教义,《金刚经》则是对这一教义的延伸,阐明了如何获得教义精髓的方法,而《六祖坛经》则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佛教相关问题,其中对于现代人对佛教的误解也都有说明,说得很明白了。还是想写点东西,一是作为看过书后的总结,另一个,以我的视点,换个角度看佛教,对一些朋友可能也有启示。我可能不会像弘一法师总结得那么系统全面,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零零散散,一切随心。1、 何谓佛,佛本意为何?最早接触到佛学应该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读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弘一法师,是对弘一法师的悼念,有一张弘一法师的临终的照片,有一张弘一法师临终时写的字“悲欣交集”。照片是弘一法师去世后的卧像。弘一法师传奇的一生与他晚年修佛的苦行生活在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带给我许多的思索。及至后来遇到一位师傅,问他修佛修的是什么,他说“修佛修的是智慧”,从此对佛学有了更多的关注。再至后来,从海涛法师那里又学到,什么是佛?“人格的圆满即是佛”,感觉甚是有道理。最近两年,生活多有波折,感情起伏不定,而通过学习佛学,使我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一口气读完《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对佛学有了更多的一点认识。这时,可以确定一点的是,佛不是指某个人,也不是神话中那个把孙悟空压于五指山下的释伽牟尼,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和道家所说的“道”乃是一个意思。至六祖,六祖把佛义概括为“即心即佛”。六祖这样做有利有弊,其利在于他把佛学平民化了,佛即众生,众生即佛,迷为众生,悟即是佛,使得佛学深入民间,广为传播,其弊在于佛本不可说,但有言说,皆无实义,六祖这样一讲,悟者自悟,迷者自迷,更甚者,天下佛学由此而混乱。电视剧《天道》里有一句话讲得很好:“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一句话道出了神、佛、道、自然的关系。以释伽牟尼的本意来讲,所说佛,本无佛,乃名为佛。那么,佛本意是什么呢?佛乃是心灵一剂良药。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即无一切法。相对于唯物论而言,佛学是唯心的。说是唯心的其实也错,一旦说佛是什么即是错。我有一个比喻,生活,或者自然就像是一座大山,每个人都在这山中。儒家强调的是有为,应该说是唯物的,孔子就像是众生的啦啦队长,站在人群中鼓动着大家向山上爬;道家注重的是道,是自然,也是唯物的,老子则像是历经沧桑的老人,他告诉众生,这山是怎样的,人们怎样做会有怎样的结果;而佛呢,注重的是人心,在这方面来说是唯心的,释伽牟尼直指人心,对那些处于困惑中的人们发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同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以宇宙观的角度来观察人生,观察社会,提出了“空”的思想,它的意义在于,它把人们从单纯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中拉出来,摆脱一般的二元论、辩证法,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一切,而做到这点的人就使自心在纷乱中保持平静,让自我与周围一切合而为一,达到合谐。2、 四乘法义《六祖坛经》里讲到,有一名僧人智常问六祖:“佛说三乘,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望为教示。”六祖说:“汝自身心见,莫著外法相。元无四乘法,人心量四等,法有四乘:见闻读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行俱备,一切不离,但离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最上乘是最上行义,不在口诤。汝须自修,莫问吾也。”此四乘法如果悟了,对于佛学,既无惑亦无诤,但有所惑所诤,皆因未解此四乘法故。《道德经》亦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神即道,道法自然,自然者,人不能尽知,因人视野不同而不同。如同小马过河,老牛说水浅不过膝,松鼠说深至淹死同伴,水无深浅,涉水者有高低;又如同盲人摸象,有说像蒲扇,有说象柱子,有说像蛇,非象有多样,人有多般。佛法亦然,佛法只有一样,因众生不同,故生有不同见解。3、佛法各宗派六祖以后,佛分禅、律、显、密四大宗,其后各宗又分多门。佛本为一宗,因人有多种,故生多宗。此四大宗,乃是因着四乘法义而分,或是因着四种人而分。禅宗乃为最上乘人所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律宗乃为上乘人所修,依法修行,自律成佛,弘一法师即是律宗宗师;密宗乃为中乘人所修,大概是通过气功或冥想等进行修炼,传至日本后势微,了解甚少;显宗乃为下乘人所修,所谓显,乃为显示,眼见,烧香拜佛塑像皆属显宗。法无二般,见有迟疾。人有南北高下,佛性无南北高下,不得已而把人分为四种,因此佛法有四乘,乃至宗派有四宗。然而,不论是人、法、派之间都无明显界分,只能模糊而论,且时有转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转变只是一瞬间的事。论及派别,因本无派别,则更难划分。如此划分,也实无益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由此即可对佛教有个大概之了解。这样也就明白了,像弘一法师一样苦修的苦行僧是修佛,剃了头当和尚也是修佛,烧香拜佛也是修佛,娶妻生子,不说自己是佛弟子的也未必不是佛弟子。如同你手里有一百元钱,各人有各人的花法,但归结一处,都是消费,所使用者都是钱;佛只有一种,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修行,但归结一处,都是修佛,所修者皆为心。4、 如何确定修行方式?那选择哪一种修行方式好呢?或者说是修习禅、律、显、密哪一宗好呢?上面已经提过,佛本一种,法无二般,因人有不同而生出多种派别。如同面粉可以做成饼,做成粥,做成面条,做成油条,不管怎么做,总归是面,至于应该吃什么皆是因个人爱好。而凡事皆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佛法由一而四,由四而八,分出多般,如此的分离,也正是佛学走向衰败的原因,非是佛法不好,实在是在这分化之中变了味道。举一小例,《六祖坛经》敦煌本应该比较接近惠能本意,然此经末尾之处亦有增添,增添部分实已非惠能本意。而鸠摩罗什所译《六祖坛经》增删更多,所增删部分已与佛义相去甚远。时至今日,佛法在相传之中已变得面目全非,也难怪世人多迷惑。日后佛法的重整,首要做的是回归佛法源头,排除一切杂见,不分派别,因此,修习佛法,以《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为始为佳,这样,直接接触佛法教义,更能领悟佛法宗旨。再打一个比喻,修行就好比旅行,目的地是一样的,但过程中怎么走,采用什么方式则因人而异,可以步行,可以骑单车,坐火车,坐飞机,并无优劣之分,各有各的好。佛法亦然。有人天生愚痴,实有大慧,此为天智人,不修而修,不为而为;有人举一反三,以一贯十,一点就透,此类人属大智人,易修顿教,也即禅宗;再一种人,虽无大智,然自律甚强,易修律宗、密宗;还有一种人,属小智小慧之人,此类人意会不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烧香拜佛,然心诚也自然灵。上面也讲过。如此来分,实为不得已而为之,实无好坏优劣之分,如若厚此薄彼,则是走了邪道。本想多讲一些,比如关于吃素、结婚生子、念经、坐禅、出家、四大皆空等,然而有三个原因不能多讲,一个是,但有言说,皆无实义,前面已经说了,之所以世人对佛学多有疑惑,实在是因为后人多有解说,但有解说,多出于己意,见地不同,故生出佛法种种,我这里说得越多,实则与佛义相去越远,故少说为佳;另一个,前面几点已经说得清楚,如果明了,其他问题也就不是问题,比如吃素,佛法有此一规,乃是为了消除人的杀念,去除人的恶心,让人生平等心,如心无杀念恶心,天天吃饭而不著一粒米,吃荤吃素就没有什么分别。再比如四大皆空,佛说四大皆空,乃是因为世人多受贪嗔痴之苦,于其中不能自拔,故以一空而治之,若无贪嗔痴,即无空,至于世人对佛学空义多有争议,实是未解佛学全义,只窥其一斑,而不视其全豹。其他不再一一而论。三则,所有的疑问,《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已经讲得明明白白,多说无益,有疑有问还是内中求吧。禅·佛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410609/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邓大叔的签名本!
  •     3年前读《不二》,如今带着不二的情节看六祖,惠能显得更智慧更神秘,神秀哥哥也被染上一层忧郁文青的色彩~
  •     句子很清楚。而且是繁体。
  •     下根下智还是次第渐修吧
  •     原文尚可。后面的附录有狗尾续貂之嫌。
  •     王朔写千岁寒的蓝本
  •     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     说禅
  •     各种版本的坛经这个相对比较朴素深入
  •     大智慧书
  •       忏其前愆,悔其后过。他说,没比坛经说忏悔说得更好了。
  •     : B946.5/5322-5
  •     门外学禅。
  •     总会因为干活强迫阅读......
  •     看过
  •     抄完了。
  •     见性成佛
  •     有些微妙。
  •     推荐这个版本
  •     悟禅
  •     烦恼即菩提,无情无佛种。
  •     但依此心,直了成佛
  •     顿教
  •     前前後後一個月,斷斷續續看完了它。
  •     穿衣吃饭皆是道
  •     我看的第一本佛学典籍~~~
  •     六祖真正实现了佛法禅宗在中国的扬名,且很好的融合了中国本土的道家核心思想之一的”为道日损“。无非,无念,无为,无我。
  •     据说这个本子比较好……
  •     小惠能牛哄哄
  •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推荐一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