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动开始

出版日期:2016-9
ISBN:9787210085793
作者:[日]石田淳
页数:216页

内容概要

石田淳,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社团法人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株式会社WILL PM International 创办人、社长兼执行长、美国行为分析学会(ABAI)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会员。
他曾前往美国,学习以科学方法分析人类行为的行为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这个方法获得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在内的六百多家公司采用,在美国的企业界创造出绝佳的成绩。返回日本后,他将这个方法改进为“行为科学管理”。
“行为科学管理”不讨论任何精神理论,而是将焦点集中于人的“行为”,在短时间内,便能让公司内八成的员工从“庸才”摇身一变成为“英才”,大受企业主和第一线的主管欢迎。目前,石田淳除了担任日本各大企业的顾问,协助解决人才培育和组织活化的问题,同时还举办研讨会或公司内的研修课程。企业界之外,他还活跃于教育和体育界。截至目前为止,已指导超过六百家公司和一万名以上的上班族。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你之所以难以改变的原因
第二章 戒除那些毁掉你人生的习惯
第三章 小心你“深信不疑”的陷阱
第四章 从小习惯开始
第五章 避开陷阱
第六章 认同自己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有想法,不如会行动!
简单有效的自我管理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
※编辑推荐※
改变自己,一天花三小时去“想”,不如一天花五分钟去“做”!本书从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偏差”入手,系统科学地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欢迎的“行为科学管理方法”,权威指导加真实案例,引导读者走出行动误区,关注当下,简化目标,丢掉“该做的”,找到“想做的”,科学系统地进行自我管理,简单有效地分解工作,轻松提升行动力!
...................
※内容简介※
如果想要改变人生,抱怨自己的缺点是没有用的,只靠意志力也无法成功,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太多偏差,最靠得住的判断标准只有行动本身。无论是想戒除坏习惯,还是想培养好习惯,只有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目标。本书完整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为科学管理方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目标,掌握行动的最基本法则,灵活有效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会不抱怨、不盲从,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从行动开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1条)

  •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会在某些时刻意识到自己对现状的不满意,进而萌生改变自己的想法,然而这种想法往往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因为受挫而逐渐消磨,最后我们就一边把一切归咎于“自己的意志力太薄弱”这个理由,一边继续在不满意的现状中继续过下去。此前我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意志力薄弱的人,直到最近读了石田淳的《从行动开始 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才意识到我一直有个思维误区:过于看重意志力等因素在自我改变中起到的作用,而忽略了行动的力量。我们难以改变自己的原因1、过于依赖意志力的力量改变自己,简单来说就是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做自己不习惯、不擅长的事情,直到把这些事情也囊括到自己的舒适区为止。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靠意志力去坚持下去。在罗伊.鲍迈斯特及约翰.蒂尔尼的《意志力》一书中指出,意志力是一种会损耗的东西,尤其是在将意志力用来坚持做自己所不习惯的事情的时候损耗得会更快。意志力损耗完后,如果我们能够完成既定目标就没有问题;如果无法完成,由于过度信仰意志力的缘故,我们很容易就产生诸如“反正我就是意志力薄弱”“看来我是无法改变自己的了”这类自我否认的“认知偏差”(下文会提到认知偏差这个概念),给改变自己的想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2、目标制定不恰当难以改变自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把目标定得过于模糊或者太高。过于模糊的目标,诸如“我要变有钱人”“我要减肥成功”等,由于我们不知道具体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到目标,因此无法付诸行动;太高或者不切实际的目标,诸如“我要在一个月内减少50斤”等,由于难以实现,在最后也会出现自我否认的“认知偏差”。3、我们存在“认知偏差”我们经常会产生与现实不符的认识,比如遇见不认识的路人对着我们“嗤”了一声,我们很可能就会坚定认为这个路人对我们有意见,但是实际上只是路人强忍着不打喷嚏而已。这种与现实不符的认识就是认知偏差。产生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人类存在一种特有的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即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产生的与事情毫无关系的思考。据说每个人每天都会出现700次左右的自动化思考,且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因此由此引起的“认知偏差”也通常是负面的。《沟通的艺术》一书中指出,人类是一种偏向于相信负面消息的生物,并且会自己找证据去证明自己的“相信”,哪怕所谓的证据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此,“认知偏差”除了让我们产生不相关的负面想象之外,更可怕的是会使得我们会把这种想象最后当成一种事实,这就是“认知偏差”会对改变自己的想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变自己《从行动开始 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指出: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仍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反之,就算意志非常薄弱,但如果采取行动的话一样能够收获成功。“事情光靠想是没有用的,只有做了才会有结果”,这是很简单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忽略了的道理。所以,想要改变自己,应该从行动出发。围绕行动,针对上面提到的三点难以改变自己的原因,我们应该通过下面三种方法来改变自己。1、以行动的结果而非意志力来驱动自我改变比起依靠意志力,依靠行动的结果更容易使得行动坚持下去。举个例子,我们小时候上学,如果数学成绩好并且得到了老师和父母的表扬,于是对比其他学科,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更加有动力以及感到更加轻松,因为我们在学习数学这个行动上已经获得了“成绩好”及“被人赞扬”的结果。鉴于某些行动直接导致的结果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才可以体现出来(如减肥),因此行动的结果可以是由行动直接导致的结果,也可以是人为确定的与行动无直接联系的结果。打个比方,以坚持跑步来减肥为例子,如果能够在一周之内跑步至少三次,那么周末就奖励自己去看一场IMAX电影。在这个例子中,“看IMAX电影”并不是“跑步”这一行动导致的结果,但是却切实能够驱动坚持跑步这一行动,最终,当出现了“体重由于跑步而减轻了”这一行动直接导致的结果,就可以也作为坚持跑步的驱动,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同时,由于这个过程中的驱动是“看IMAX电影”而非意志力,完不成的结果就仅仅是少看一场电影,而不会因为自己觉得意志力薄弱而产生自我否认的认知偏差。2、将目标具体化或者化整为零如何将目标具体化?首先我们要清楚实现目标的一个标准以及状态,依然以减肥为例子,前面提到“我要减肥成功”是一个模糊的目标,那么我们要确定要减到什么标准才算是成功,如减20斤是成功的话,那目标就应该变为“我要减轻20斤体重”;其次要保证目标可以通过符合“MORS法则”的行动(即可评测、可观察、可信任、可明确化)来实现,如一周跑三次步或者一周做三次无氧运动等就是符合“MORS法则”的减肥的行动。目标较大会给人实现目标造成压力,并且在最终目标没实现的时候受挫很可能就会产生“认知偏差”,这个时候就需要将大目标化整为零,拆分成若干容易实现的小目标。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可以减小压力,避免出现“认知偏差”;另一方面是小目标易于实现,实现后的结果可以作为行动结果去驱动实现下一个小目标的行动。3、用“正念法”抑制“认知偏差”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很容易出现偏差”,尽管我们无法完全消除脑海中的自动化思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正念法”将“认知偏差”控制到最小。所谓的“正念法”,就是在发生某件事的时候,应该只将意识集中在“眼前的事实”上,排除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恶,只接受其最真实的状态。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思维由于某件事而开始有负面的想法的时候,把注意力仅集中在事实上而非任由负面认知发散,那么“认知偏差”造成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小。比如我们去银行发现ATM机前有很多人排队,那么我们的认识应该只有“ATM机前排长队了”,“人真多,真是倒霉透了”“那人这么慢就不要取钱了好吗”之类的都是与事实不相符的多余的想法。
  •     每一天我们都会萌生很多很多的愿望,最最常见的是:我要赚很多钱,给家人和自己更优越的生活;我要减肥,穿什么都好看;我要运动,提升自己的精力;我要更多的人都喜欢我;我要学会一项新的技能,以应付工作的压力……每一天我们都会被自己萌生的愿望折磨,因为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差距是那么大,我的愿望是那么多,可是资源那么少,我的想法很多,可是时间很少,因为做不到,因为得不到,所以饱受折磨。我相信,每个人都想成为理想的自己,不管这个自己是多么的遥远,我们都在脑海里反复想象了无数遍那个美好又圆满形象。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实现,没有做到,还在为之痛苦呢?行为管理学大师石田淳大师在《从行动开始》这本书里,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让我们从行动,从自我管理,来实现自己的愿景,成就更好的自己。(一)坚强的意志和微小的行动,哪个才是你的目的很多人戒烟失败,减肥失败,都在心里深深的自责:为什么我这么没有意志力?很多人坚持跑步,坚持学习,坚持看书记笔记,别人会评价这些人:他们拥有超强的个人意志力。真的是意志力在起作用吗?著名的“糖果试验”告诉我们,拥有强大意志力的小孩儿在长大以后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他们的个人生活还有事业都比那些抵制不住诱惑的孩子更加成功。真的是意志力决定了所有吗?石田淳先生从这个实验看到了一些别的东西。那些能够忍住不吃掉糖果的孩子,都采用了一些行动来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来抵制住诱惑。有的孩子不去看糖果,有的孩子把糖果盖起来,有的孩子蒙上了自己的眼睛,有的孩子给自己设计游戏……这些成功抵制住诱惑的孩子,都是用行动强化了意志力。到底是意志力强让他们成功了,还是他们的行动加强了他们的意志力,然后成功了?这对我们很重要。因为我们很容易想的多,做的少。意志力属于精神,精神指导行动,行动能够产生结果。那么,行为管理学又认为,行动能够影响精神,行动能够强化或者弱化意志力,不盯着看糖果的小孩和盯着糖果看的小孩受到的意志力考验肯定是不同的。我们总是说年轻人眼高手低,不务实,我们也喜欢评价一个人夸夸其谈,不脚踏实地。因为你脑袋里想的再多,都不会变成现实,你说的再多,也不会变成现实,你计划写的再详细,也不会变成现实。只有行动才能变成现实,行动是通向结果的唯一通道。以前,我们很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认为一个人的精神代表了他的行为,指导了他的行为,现在,通过石田淳的书,通过他的强调,我们要重视行动更多一些,因为,行动才是成功的王道,才是改变自己的关键所在。(二)行动以微小开始、不勉强自己为原则当我们知道行动很重要时候,怎么样行动就变得很关键。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行动,看了鸡汤,见了偶像,听了励志,立马就下定了决心,制定了计划,开始行动了起来。可是,没有多久,因为各种原因,就不能坚持了,然后计划破产,成功无望。行动能导致结果,没有结果肯定是行动失败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行动失败呢?原因很复杂。第一,行动本身就需要坚持。很多我们想实现的愿望,都需要一次一次的重复去做,需要时间去证明。比如减肥,你一餐不吃,你一天跑步,脂肪是不会减少的,比如戒烟,你十天不抽,你一个月不抽,都不能算是成功了。很多的事情都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行动来达到目的。不能坚持成为行动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被激励的人,放下书本去行动,只行动一两次,跟没有行动没什么差别。所以,在我们下定决心去行动的时候,就要知道这个规律,不要低估,也不要高估我们要面对的坚持的困难。只要每天都行动就好。不要抱着今天行动了,明天就可以休息一下了,那样,后天你就放弃了。第二,行动计划制定的太过于复杂或者开始部门太难。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往往很着急,恨不得想到就能达到。比如减肥,本来现在我130斤,可我决定减肥的时候,恨不得明天就减到100斤,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切合实际的,根据这个想法制定的计划,最容易破产。有这样的想法之后,制定计划就不不由自主的制定的太复杂,或者太难。比如你为了完成一个月减掉20斤的目标,你就会同时节食和运动,在饿的头昏眼花的时候去跑步,痛苦指数上升不说,你的意志力肯定很快就会崩溃,下次就会给自己找到很多很多的理由不去做这样的事情。比如你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天看三十页书,分为四个时间段去看,因为不够简洁,你可能坚持不了几天。所以,石田淳先生提醒我们,如果你想达到一个高远的目标,那么,先从最微小的,不难为自己的行动开始做起,这样能坚持,而且能循序渐进,最终达成目标。第三,一定要认识到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所有的行动都来自由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会带领我们到达我们想要去的地方。在任何行动之前,都要先审视自己的梦想。这真的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吗?这真的能带给我快乐和充实吗?这真的能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吗?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再行动,往往事半功倍。很多人很盲目,因为“认知性偏差”和“盲从心理”,盲从于别人,追逐不属于自己的目标,那肯定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有很多人追求金钱,因为看到别人开好车,住豪宅,从而也拼命的追求金钱,结果损害了自己的健康和幸福的家庭,到头来才发现自己最想要的,已经在行动的过程中丢失了,这是一种很大的遗憾。所以,在行动之前深刻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也深刻的了解自己的目标和想要到达的地方,是行动改变自己最重要的基础。每个希望改变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的人,都应该行动起来,脑子里面想了一千遍,都不如迈出微小的第一步。
  •     想取得好的工作成果,想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想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想拥有充满魅力的外表,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是,就算有愿望也不一定能实现,这就是事实。想要使自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一天花三个小时去空想,不如花五分钟去实干,把改变自己从”喊口号“落实到”行动“上,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完整地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动科学管理方法”,从因果关系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为什么有了愿望不一定能实现”和“有了愿望如何去实现”,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日本学者的文风朴实严谨,甚至稍显啰嗦生怕遗漏或者没解释清楚,这也说明了很“接地气”)首先分析了人为什么难以改变(即为什么有了愿望不一定能实现):1、认知偏差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明明下定决心要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的,结果却还是半途而废。事后懊恼不已,给自己简单粗暴贴上”我就是个意志力薄弱的家伙“的标签。这种认知的偏差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在一件事上有了挫败感,很容易偏离事实并无法理性地看待自己。而导致认知偏差的原因是”自动化思考“,它是指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做出的思考,据说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正是这种自动化思考使我们产生了认知偏差,从而陷入错误的认知误区而不断否定自己。2、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想减肥却禁不住美食的诱惑,想戒烟却忍不住再抽一口,想早起却总是睡不醒……我们总是有这样的烦恼,明明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却还是向”美食“、”香烟“、”贪睡“等等眼前的诱惑缴械投降。比如,明知道吃蛋糕会增加体重,但仍打算吃蛋糕的,是因为”美食“会带来”美味的满足感”;吸烟者之所以吸烟,是因为”吸烟“能带来”心情舒畅“等让人舒适的感觉;赖床的人总是早起不了,因为“贪睡”能带来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感。当人们面对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会失去理性的判断。3、对失败的恐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卡内曼教授曾经说过,”人类过于在意”损失“,可能会舍弃获取更大利益的机会“。对于很多人来说,接受”确定的损失“是非常大的痛苦,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在行为经济学中,将”已经支出且无法回收的费用“称为”沉没成本“,它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影响。对于沉没成本应该马上采取措施来终止,但大多数人会抱着侥幸心理,期待继续投资或者等待来指望减少损失。面对已经出现的失败不能早点看清事实,最后只能一败再败。4、那些毁掉你人生的习惯①不要依赖”意志“的力量。要想改变自己,仅靠意志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行动;②被冲动的感情所控制。一个陷入冲动状态的人,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的,这就会导致他的行为脱离了现实;③逃避困难。在面对眼前的困难选择一时逃避的人,将来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害;④随波逐流。明明不喜欢却还是选择随大众,一是怕拒绝了别人会讨厌自己,二是如果不听后果会很严重,被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所束缚只会让自身的矛盾更尖锐;⑤吸烟、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人类会沉迷于很多东西,为了缓解压力而依赖于另一件事的时候会使情况变得复杂;⑥改不了迟到的毛病。行为散漫的人容易自责,这对一个人的打击是很大的,对改变事态却没有一点帮助。其次提出了人应该怎么做(即有了愿望如何去实现):1、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拥有具体的目标”MORS法则”包括四个要素:M—可测评、O—可观察、R—可信任、S—可明确化,以自己为基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目标明确化,行动可量化,人们才会清晰地知道应该怎么做。如果只是盲目地想改变,没有认清现在的自己,而制定出模糊的目标,把握不了准确的“数值”,效果只能微乎其微。2、用“ABC模型”作为行动的原则,认清该做的事“行为科学管理术”利用“ABC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A—前提条件、B—行动、C—结果。前提条件(A)指的是引发行动(B)的环境,而行动(B)又是受其结果(C)影响的。客观地观察自己的状态,如果你的目标行为(B)是需要减少的,它就属于过剩行为,那么应该首先消除引发它的前提条件(A);如果你的目标行为(B)是需要增加的,那么应该尽可能多地增加前提条件(A)。当然,如果能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C),人们就会更加主动地采取行动(B)。3、养成好习惯,新行为“从三开始”改变自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该循序渐进,培养好习惯。行为科学管理术认为,培养新的行为习惯时,最后不要超过三个。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易操作性,从完成的一件件小事中,我们确实会体会到一种成就感,给自己带来一种满足,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使下一步的行动更容易开始。4、调整好心态,不要走极端人们总是喜欢追求远大的目标,在他们的观念里“不是100就没有意义”,但事物并非都是“非0即100”,这种追求完美的极端想法只会给自己持续带来压力。我们要对自己宽容一点,要切合实际对自身做出正确的评价。如果遇到挫折和失败,请用三种态度来思考:不要冲动,保持理性;不要主观,保持客观;不要抽象,保持具体。这样来端正心态,寻找对策。5、落实行动,要讲究方法①使用方便的记录工具。用“生活记录本”感受“自己的能力”,用“感谢卡”消除人际关系上的压力,利用“实况转播”让意识回到现实。②化整为零。从一开始就将大任务分解成许多小任务,然后就注意力集中在今天需要完成的小任务上,可以把人从多余的压力中解放出来。③“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就是先舍弃掉无足轻重的事情,把时间留给重要的事情。④用应用程序来管理时间。可以利用工具来记录下你所支配的时间,帮助你客观地判断自己使用时间的模式,从而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⑤从小行动开始。坚持从小的行动开始,不断累积,慢慢养成习惯,会带来一种好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有的人常常逃避困难,有的人害怕面对失败,有的人总是迟到……或许每个人都有过想要改变自己的念头,但能够成功蜕变的人少之又少。人们对自身的认知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而只有科学地采取行动才能客观评价自己。所以,当你想要改变自己实现某种目标时,行动起来吧,只有行动最靠得住。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失败不是由意志薄弱造成的,而是只想不做。想到达成自己的理想,唯有用科学管理的方法规划自己的生活,然后脚踏实地的去行动。
  •     三分干货七分鸡汤。能看出来作者也是丹尼尔卡尼曼的拥趸之一啊。
  •     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行动开始的关键在于“降低行动的难度”與选择“劣后顺序“。
  •     改变自己单纯依靠意志力是不可取的,需要了解每个人都有惰性,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找到激励自己的内生动力,直面困局,断舍离找到个人成长最关键的几件事,然后借助工具,找到持续行动的方法,努力践行。
  •     阅读时间:2017年1月2日
  •     精彩的行动管理术,快赶上 @易仁永澄 的掌控每一天了
  •     行动比空想重要,怎样行动才是有效又能导致好的结果的,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里有解答
  •     实用的行为科学入门书
  •     很多小文章,每一篇都值得深挖,如果没有深挖,可能收货不会很大。
  •     很多时候跟懒惰没关系,只是缺乏自我管理的知识,日本人在行为学上的研究的确值得学习。
  •     这本书有日本人工具书的大部分特点,字少、章节多、能够快速阅读,还有白色封面……不过里面有一些不错的点有受用到。有三点,一是不要认为你坚持不了是因为没有意志力,请抛开意志力的神话;二是注意认知偏差;三是行动科学管理术的“ABC模型”来分析和制定行动。封面很适合摆在桌子上提醒自己。一向不太喜欢日本人写的工具书,通常非常水,这本还不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是跟美国学习的方式,受到美国方式的影响。哈哈~
  •     10年后的你是由现在的你决定的,请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     行为主义的视角
  •     认知偏差带来的精彩内心戏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即便是看起来很自信的人。
  •     Just do it!
  •     读时有所思,读过无所谓。与大多数精力管理类书籍相似,能够唤起读者认同,却又难以从根本上替大众读者解决问题。最后,书中案例好评!
  •     阅读时间:2016.7.18——2016.7.23
  •     一天花三小时去“想”,不如一天花五分钟去“做”!
  •     用行动来表达真诚,包括对自己。
  •     这本书让我知道:万事不是靠毅力和干劲就能成的。坚持一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我们要做的是关注当下,关注事情本身,而不是被多余的情绪所左右。
  •     一般,解决方案太简略,还是自控力比较好。
  •     看书名煞有介事,只不过读完了也不知道该如何从行动开始,给了鸡汤没给勺。
  •     当你一个一个地完成计划时,就会发现自己获得的越来越多。
  •     还不错,关于很多人在做事前畏难而退有了很好的分析,其中的办法也比较可行,看完一定要推荐给我的一个顾客看看,让她别纠结别害怕,赶紧学插画去。16.8.26
  •     与其空想,不如行动
  •     其实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没有任何行动,根本无法体现某个人是意志力坚强的人,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不停的行动,让行动来决定成败,而不是把过多时间纠结在思考我到底是不是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上。因为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并非“”意志”,而是行动。
  •     就几个简单的想法翻来覆去,没有任何逻辑。
  •     在给自己订目标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从小行动开始,循序渐进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有极端的思想,失败一次,就把自己全盘否定掉。要量化自己的行动,让行动成为我们每天都看的到的东西。
  •     有些观点值得借鉴和参考
  •     结构略散,但是确实是有很多值得一读的地方
  •     听书
  •     通俗易懂 但是极为啰嗦
  •     启发是有的,但总感觉讲得不够深入,总结起来就是第八页斯金纳的行动分析学: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无法测量的因素,只以行动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意识和认知都是行动的一部分,通过其他的行动可以改变意识与认知。
  •     目标要有可执行性,意志力并不可靠,如果我们想改变,最关键的是去做。行动决定一切,你的未来是由今天的你决定的。
  •     正确的行动才是成功的关键。
  •     如果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泥石流”小将们的“快人快语”都极大程度上契合“行动科学管理法”的真谛。《论语·里仁》篇中有句话:“君子讷于言敏于行”,与抽象模糊的“宏伟计划”相比,“有想法,不如会行动”,想要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每天实际进步一小步才是最重要的。
  •     日本书的特征,薄,内容少,一天看完。 一个概念就是——行动引领结果。 量化,一点一点前进,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注重现在和现实。
  •     整本书读起来比较轻松,方法也比较实用,对于一直有拖延症的人,可以看看,应该能够帮助你戒掉一些不良的习惯。
  •     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动不满意,是因为你没有采取让自己满意的行动。”
  •     特别好!
  •     认知偏差
  •     好书废话少,有点虎头蛇尾,整体还是不错。
  •     有点偏鸡汤了,干货基本没有,并不实用。
  •     日本人写的比较轻松,一会儿就读完了,几个问题翻来覆去写这也是看着轻松的原因吧。也有可操作性,整体还不错。
  •     听书。行动开始前,要制定目标,除了SMART法则,本书介绍了“当下,自我,微小”三原则。经历挫折阶段,可以采用“实况转播”工具,把情绪和行动区分开。ABC法则:A是事情发生的前提,B是发生的行为,C是行为的后果。一个人坚持一个行为受ABC三方面影响。可以通过改变A和C,来改变B。劣后顺序:指先决定要放弃的事情。
  •     跟很多日本作家的写作方法类似,这本书写的很细致,尽量贴近日常。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不是一本提出很新颖的理论或者观点的书。只是很直白地,将"认知偏差"相关的观点给阐释一遍。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或者说我对日本通俗读物作家的一个普遍的观感就是,他们都在聊一些跟日常生活很相关,非常细节和具体的事情。它没有谈一个很大很全的问题,而是围绕日常的出现的,每个人都会遇到行为问题,这本书一直在围绕「认知偏差」的这个概念,反复强调我们应该去看事实,看现实是什么,时刻提防大脑的自动化的思考产生的偏差、误读。
  •     “认知偏差”是阻碍很多人行动的关键。
  •     很多正面思考的启发!
  •     毅力是靠不住的,所以,与其想着要坚持,不如直接开干!赞这个想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