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暮鸟语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
ISBN:9787536462052
作者:(美)凯特·威廉
页数:238页

内容概要

[美]凯特·威廉  (1928~  )
凯特·威廉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其科幻小说多次摘取各类奖项,其中包括《规划者》(1968年星云奖最佳短篇)、《坠入天空的女孩》(1986年星云奖最佳短中篇),以及广受中国读者欢迎的《永远的安娜》(1987年星云奖最佳短篇)等。获1977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奖的《迟暮鸟语》为其长篇代表作。
除科幻小说以外,凯特·威廉还创作了大量的悬疑小说、奇幻小说、推理小说、讽刺小说和文艺小说。

书籍目录

第一部  迟暮鸟语第二部  谢南多亚河    第三部  旋转世界的静止点尾声

作者简介

地球环境渐渐恶化,最后演化成为前所未有的灾难。政府垮台,经济崩溃,最可怕的是,人类逐步丧失了繁殖能力。
种族的灭亡迫在眉睫。一小群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制订了克隆计划,这是延续种族的最后希望。
他们成功了。
但是,克隆产品却不完全符合预期。他们具备前人没有的许多天赋,从种种迹象上看,他们似乎是远超于前人的“新人类”。
他们自己也这么想。
但是,新人类的未来却潜伏着可怕的危机……

图书封面


 迟暮鸟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三部分,看第一部分的时候,世界末日大抢物资的场景让人觉得与美剧Jericho煞是相似;第一部分非常白描化的写法,跟第二第三部分比较来,这第一部分更像是一个故事背景的交代,这之后的才是真正的故事,如果我把它拍成电影的话,我会把第一部分的内容穿插在各个主人公的记忆中来叙述,然后基本上可以拍成Children of Men这样的科幻文艺片(说回来,他们的主题还真是非常的相似)。另,导读里提到了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虽然我没看过,但在小时候有过一套有关植物还有一套有关动物的丛书,里面无数次引用到《寂静的春天》里的数据文字等,所以对这本书还是相当的印象深刻的。作为女性作者来说,我不知道是不是译者的缘故,反正我觉得文字也没多么了不起(看起来也并不柔和嘛),但是最后一节老一辈的克隆人巴里的一句话还是相当的有味道的:“但就算挺过来了,你们还是会堕入野蛮。你为他们掘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一千年、五千年后,里面才会爬出第一个人。他们会堕落为一群野兽!”不过,谁又不是从野兽来的呢?有些人还会中途回到野兽道上去呢。
  •     ·个人主义对个性的追求一直是西方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在这一主题背后的则是个人主义这个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何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会同样被当作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即使那个世界与1984截然不同、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权利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因为美丽新世界中没有个性的容身之地。《迟暮鸟语》基本上也可以归属于《美丽新世界》这样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中。从故事上说,《迟暮鸟语》相当于《美丽新世界》的前传。本书中最主要的技术构想是克隆人,并且随着故事的进展,最初接近普通人水平的克隆人逐渐繁衍为技术上成熟而智力上退化的批量型克隆人,如果不是作者及时给这些白痴一个灭亡的下场,那么整个河谷必然会成为又一个美丽的新世界。从作者写到的那句话——将来河谷会演变成少数精英统治大批白痴的社会——来看,作者自己对这一前景是有着明确意识的。《迟暮鸟语》所持有的价值观也和《美丽新世界》相似,第二部的主人公莱莉和第三部的主人公马克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个人主义的耀眼光芒。需要注意的是,在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一词有着相当复杂的含义,它与我们日常所知的带有贬义的词汇全然不同。简单来说在西方的价值观体系里,“个人主义”代表着个人的自由、即不受他人限制的自由行事的权利,和伴随着自由而来的个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即作为自由者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只有理解了这个词两方面的含义,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刻画出的马克这一人物形象。事实上在《迟暮鸟语》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马克带领着一个小队去费城探险,但最终小队的其他成员由于不听从马克的劝阻遇难,马克因此陷入深深的自责。我不知道这个情节是不是作者有意添加进去的,但至少在这个情节中,马克作为唯一一个发现危险的人,他感觉到他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其他人的安全,因此当其他人遇难之后,马克由于认为这是自己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而产生自责。不过顺便一说,作者其实并没有深入描写这个情节,而且这一事件在此后也再没有了下文,感觉作者对此的处理比较奇怪,不知道是不是作者为了强化马克的个人主义色彩而刻意做的添加。无论如何,如果要给本书一个最简单的概括,那么最合适的莫过于“又一首歌颂个人主义的颂歌”了。·城市化《迟暮鸟语》描写的未来明显来源于作者对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担忧。书中的克隆人表面上是作者想象的产物,实际上却是城市人的负面特征经过合理放大之后的形象。害怕自然环境、缺乏求生技能、过分依赖机器、无法面对变化,这些与其说是克隆人的弱点,不如说根本就是现代城市人的缺陷。作者认为,如果任由这些缺陷存在并发展下去,最后的结局便只能是人类这个种族的灭绝;而唯一能够避免这一结局的方法则只有效仿马克,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中去。然而回归自然并不容易。城市化进程不是人类偶然踏上的歧路,它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加、环境变化等等——迫使人类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充分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则又要求人类集中在一起以同类型的、彼此间可替换的方式共同劳作,沿着这一条线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的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无法避免的,或者至少说,只要存在着对效率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便无法避免。所以作者会在《迟暮鸟语》的尾声中写:马克带领他的人民进入的是一个无所谓时间的时代。无所谓时间便无所谓效率,只有放弃对效率的追求,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摆脱城市化进程的压力,进一步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追求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重建过去,或者费尽心机塑造未来。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未来,我是不大相信这样的未来能够长久存在下去的。我认为生存压力最终仍然会迫使马克的人民再次走上社会分工的道路,就如同已经发生过无数次的那样。不过,无论这样的未来是否能够实现,至少它是人类未来的一种可能。或者说,又一个乌托邦。·环境问题《迟暮鸟语》的另一个来源是作者对环境问题持续恶化的担忧。环境问题和城市化本来就是相互影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就是同一个问题。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本书的背景: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出版于1962年;1970年美国成立环境保护局等等。所以作为一本获得1977年雨果奖的小说,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持有悲观的立场显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我并不想因此而说什么“本书构想了一个环境极度恶化的未来,对现实有着强烈的警世意义”。如果科幻小说只能在这种最肤浅的层次上提供一点警示意味的话,那么科幻小说事实上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况且在本书里环境问题并不是作者关注的焦点。与其说作者是要以末世的论调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如说是为了给她所要描绘的人性搭建一个末世的舞台。环境问题在本书中只是一个背景、一根引线,或者刻薄一点说,只是一个畅销因素而已。·比较或延伸阅读我比较喜欢那种描绘文明末路的小说,比如《蛮荒海岸》、《华氏451》等等。在读《迟暮鸟语》第一部的时候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同样类型的小说,不过读到第二部就知道自己判断错了,本书更应该归类于《使女的故事》和《我们》这样借着末世的舞台着重刻画人性的小说。当然我并不是说哪一类比哪一类更加优秀——实际上这些能够迫使人去思考的小说都有着各自的优秀之处,排名是无意义的——我只是简单归一个类,方便进一步的阅读和比较罢了。从我个人来说,还是喜欢《蛮荒海岸》更多一些。不管《迟暮鸟语》采用了怎样荒凉的背景,作者的笔调其实一直集中、也仅仅集中在对人性的关注上。正如后记所说,第一部是人性的失落;第二部是人性的复苏;第三部则是人性的回归。在这种类型的故事中常见的叙述手法就是营造一个明显违反人性的世界并在这世界中放入一个因种种原因而重新产生人性的人,然后藉由这个人性的回归者与反人性的世界之间的冲突表达出作品的主题。《迟暮鸟语》采用的也是这样一种手法,不过略显不足的是,作者构造的世界太过僵化,作为与人性对立的克隆人的意识的缺陷也太过显眼,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性与非人性之间冲突的激烈性和深刻性,整部作品的感染力也由此总有些欠缺的感觉。最后的PS:蛰伏许久的李克勤老师终于拿出了一部值得称许的翻译作品,不知道这是不是受到此前诸读者——腼腆地说也包括我——的强烈抗议的影响。当然十有八九是没有我什么事情的。不过不管是不是真的有此类因素在内,对水准不足的作品多多抗议总是不会错的。
  •     末世文学和环保主义的糅合——《迟暮鸟语》文/韬子@Tower最近正在看一本名叫wasteland: stories of the apocalypse的小说集子,以前译文版上介绍过。不同风格流派的小说都是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证明上帝对人类的惩罚是恐惧的,而一切的根源又仅仅是人性的贪婪和无知。这种末世风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近年来层出不穷,昨天看的一部《迷雾》电影,里面恐怖的触角和那些飞来飞去的怪物的确让人不寒而栗。难道人类的最后未来总是充满了悲观和这种铁锈色调的画面么?自然而然地,我想到了另外两本书,一本《寂静的春天》,另一本则是凯特.威廉的《迟暮鸟语》。可能是因为从事的专业关系,对这类以描写想象环境类的科幻小说一直以来都充满了兴趣。总是在阅读的同时想象人类在面对那些恐惧和悲观时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末世科幻小说中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对人性的反思。所幸的是,在这本凯特.威廉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不仅于此,这部1977年的雨果奖作品中,对社会成型的探讨也是一大亮点。当然,老美的小说中总是充满了浪漫的英雄主义情节,所以对文章中出现莱莉和马克这样拉风的人物,也就见怪不怪了。公正地评价,文章的背景设定毫无新意。而在70年代风靡一世的技术流中,硬铮铮的科幻核心也耍得不是很上道。而这部小说试图跳出传统的科幻技术流的唯一方式就是和厄休拉、布拉德伯里一样往文艺青年的方向上靠。所以说,一篇好的科幻小说要么你就达到那种硬得咬起费力的程度,例如金.斯坦利.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要么就文艺得像厄休拉阿姨的《一无所有》。凯特.威廉选择了后者。人文讨论一直是科幻文学中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利用虚构和假象的东西来折射现实,这种曲线救国的路线,从古自今一直被用得不亦乐乎。《迟暮鸟语》中的克隆人社会、精英主义和所谓白痴的对比和矛盾无疑是文章最闪亮的。当人类社会的最后救命稻草是克隆技术时,原先种种美好和谐的假象都随之破灭。统治和被统治,压制和挣扎,两个种族之间同出一脉却南辕北辙。克隆技术本身就是科幻小说中常用的套路,而凯特.威廉的撇开技术本身,关注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在这个技术泛滥下的社会构型。可能在现在看来,这种科幻核心不够主流不够异数也不够夺人眼球,在阅读了太多克隆背景下的科幻故事后,你难免产生一种审美疲劳来,而当我们把视线回归到距今三十多年前的时候——出现的这本小说,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人性矛盾化的讨论,无疑是值得称赞的。在思想稀缺的年代,能看到思想,无疑是最幸福的事情。这是某个著名人士的论断。欧美科幻文学时至今日依旧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同时也保持着传统科幻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这不得不说是有一定历史传统的。有人说凯特.威廉是悲观主义者,因为在《迟暮鸟语》中我们没有看到乐观和积极向上,除了个人主义的凸显让人心里略微有点欣慰外,剩下的就是一片黑暗。人类最后的希望都被凯特.威廉所破坏殆尽。克隆技术种种美好幻想,也变成了一个硕大的泡沫,人们最后寄予希望的克隆社会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出一种令人恐惧的病态。最开始,自己以为将会读到一本类似《寂静的春天》一样的故事,一个警告和预示的故事。但是当看完这部小说后,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克隆技术下人类社会的矛盾写照。环境危机在文章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也不是凯特.威廉所要着意毛骨悚然地描写的重点。实际上,就像大多数以描写末世为看点的科幻小说一样,对于造成末世的原因并不值得多花笔墨,可能人类社会的反思已经让人类对于人类可能造成的毁灭原因全都谙熟于心了。《我是传奇》也好,《迷雾》也好,如果文本和视觉画面一直纠缠于这个有点小儿科的范围,也未免太过狭窄了。于是,阅读的视线从对环境危机的关注飞跃到了人类社会如何拯救,再顺理成章地摇身一变成了一篇类似《1984》、《美丽新世界》一样的科幻小说。我认为凯特.威廉的这部小说是成功的,原因在于它跳出了技术流的怪圈和思维惯势,摇身一变从本来应该成为变形金刚的造型华丽变成了徐静蕾的范。文艺啊文艺。就像看一部典型的文艺片,人性在崩溃消失再到复苏再到回归,这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性追索的哲学过程。而科幻小说的评论中故意拔高思想高度附加上一层哲学的深度似乎有点欠揍的感觉,所以我只能形容这部小说是一部荒凉的小说,荒凉得如同站在换土高原,周围全是峻硕的岩石和毫无植被的黄土,冷风一吹,你就知道这是种什么感觉了。韬子想对那些对这部小说存在兴趣的朋友推荐,如果你想在《迟暮鸟语》中体会到如同高达和太空堡垒一样的热血,如同你想体会像阅读了菲利普.迪克一样嗑药过多的兴奋感,那不好意思,这部书不太适合。它读起来阴冷,黑暗,始终是一种阴雨绵绵的感觉。而这股寒冷中唯一的炉火我想就是那仅存的人性了。如果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依旧能看到人性在寒冷料峭中的温暖,那么恭喜你,你是幸运的。以上。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听说还不错,买来看看的
  •     大事系列
  •     似乎借助了点神秘力量才撑起剧情逻辑,而主旨全是老生常谈
  •     真实的书
  •     最开始以为是老人们的故事,然后发现是末日的故事,再后来是反乌托邦的故事,最后是鲁宾逊的故事。女作家的细腻笔触与人文关怀让我完全停不下来。我最喜欢茉莉反叛的那部分,带有女性温柔的个人意识来对抗集体意识,可惜后来这个人物就不见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白痴儿的鲜明对立让我看得很开心。马克太超能了,最后的重建社会也太理想化。戴维那个部分有点过于平淡铺陈。整本书叙述都有点简略,十几万字描述一个种族的起源与兴亡有点太过于理想化。
  •     不爱看。
  •     在看过了众多科幻小说后,觉得能称得上文学的一本,只可惜手上唯一的一本借给别人后再也没回来了
  •     赞下封面,这样拿在手上才不会不好意思。。。
  •     追求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重建过去,或者费尽心机塑造未来。
  •     荒废的歌坛,那里百鸟曾合唱
  •     永远也忘不了当时听着火车的哐嗒声躺在摇晃的卧铺上看它的感觉!(译文版)
  •     科幻好书啊
  •     毁灭-新生(误入歧途)-毁灭-新生
  •     科幻中的主流文学,感觉不像在读科幻
  •     节奏缓慢
  •     迟暮鸟语
  •     语言平缓而优美的上乘科幻小说(李克勤老师的翻译真厉害
  •     译文版2006年5期。
  •     很早的时候读的,总是记得它。很喜欢。
  •     2006.05 科幻世界译文版
  •     FREEDOM
  •     凯特·威廉
  •     Bare ruined choirs, 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s sang.
  •     希望就在
  •     初三时看的 因为这部小说卖出了一份的末世情怀 所以印象深刻 这种末世感后来我在《别让我走》这个电影里又找到了~ 经营得好的末世情怀有一种缓慢的美感 务必深切体会之~
  •     感觉到重要的地方突然就完结了!!!!克隆人种族有心灵感应明显更高级一些,旧人类差不过要完蛋了,怎么到这里就完了呢!!!!是我下的TXT不全吗
  •     真的神作。特别在当下的社会老龄化压力下看。只可惜太短了。
  •     说是科幻小说,其实叫未来幻想小说更贴切
  •     译笔很好 体现了某种奇怪的氛围
  •     有明显的漏洞,不过还行,起码明确了克隆人都救不了共产主义
  •     反乌托邦的典型代表作,但是科幻方面有点弱了,人性更多一些,没有达到我期待中的震撼力。
  •     主旨很明确,环境问题、末世背景、克隆技术都是装饰。书中还是明确地出现了“个人主义”这个词。
  •     文明末路,书的细节描写不是很赞,但是整个情节的设定太赞了。
  •     群P什么的。。。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     梦幻浪漫
  •     soft
  •     译文读起来有种让人惊喜的末日颓废荒凉的感觉,之前看的科幻大师系列读起来像嚼掺了半碗沙的隔夜饭,个人主义的赞歌,感觉可以完美的用来讽刺当下的教育制度
  •     仅谢南多亚河★一篇就可五星无误!相比之下倒觉一.三部分有点表现不够,特别是在两类对比上。设定其实并不是什么硬科幻挺软的。要说的话,有些细节并不完善有些行为也并不是那么有逻辑性,但是本杰作!看后觉既视感很强就又去补了 来自新世界 的书评。个人觉得!新世界一堆文字不敌本书二部分数页。
  •     因为这本书,我特地去找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荒芜的废墟之上,百灵鸟曾放声歌唱。”
  •     末世~
  •     获奖作品,值得收藏
  •     多样化才能带来延绵无限的发展,这样一个主题,被女性的笔触细腻的表达出来,虽然里面感觉人类的时间轴好像被突然拉快了1000倍,或者10000倍,逻辑上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但是不得不说,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结尾没那么让人郁闷。
  •     总有超智慧人群带领人类延续啊,故事很棒,铺垫都很到位,看的时候一直想,人类从猿人进化,最初有多少个成功,然后又客服近亲繁殖的问题,进一步扩大人群呢 当人类面临危险,不再计较伦理,无性代替有性可行么,毕竟有性才带来延续与变化
  •     克隆人题材经典之作。看这书也快十年了,至今对里面对克隆人据点和城市废墟的描写还有印象。西方对于克隆人是否是人类未来的考虑。体现了明显的个人主义——人类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克隆体组成的集体,而是任何人都独一无二的自然诞生的人组成的社会。
  •     向往孤独
  •     我肯定读过,只是记不得讲的是什么了 = =
  •     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s Sang
  •     主旨很明确,环境问题、末世背景、克隆技术都是装饰。书中还是明确地出现了“个人主义”这个词。这算硬科幻么...
  •     美!感谢译者和出版方!
  •     荒废的歌坛,那里百鸟曾合唱。
  •     依稀记得看完了前两部分。
  •     无愧于科幻史上最佳的克隆人描写
  •     克隆人的臆想局限。
  •     唯一喜欢的软性科幻作品
  •     十分现实的后灾难小说,我认为基本上就会向这个方向发展。
  •     人类在末日的自我反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