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九十年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507532289
作者:任均 口述,王克明 撰写
页数:344页

章节摘录

  父亲同意了他的建议,组织校董事会讨论决定,学校暂时改名豫新中学。父亲亲赴临泉,请当时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部宣传科长孟士衡担任校长,并聘请汤恩伯指挥的15集团军总司令何柱国为董事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抵制省政府接收。如此相持了一段时间。到1944年5月,河南省政府换了班子,新任省主席是刘镇华的弟弟刘恩茂,父亲去找他极力争取,才获批恢复了“今是学校”。后来父亲仍是董事长。  那年9月,父亲主持了今是学校复校庆祝大会,县里各方送贺词、贺联。派代表参加。中学部的贺联是“今昔宁无沧桑感,是非自有大白时”,小学部的是“风雨同舟今允定,菁莪作育是固方”,词中都安排“今是”二字,以纪念学校复校。  父亲小时候经历过没钱念书的困苦。现在,为了能让贫苦人家的子女受教育,并让他们中间的优秀者能接受高等教育,今是学校多了两条规定:一是家庭确实困难,交不起学费的,准予免费上学:二是本校高中毕业生中,品学兼优、可以深造,但因家贫,无力出县投考大学的,由学校发给助学金。这样的规定,是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任何私立学校所不曾有过的。而且,两条规定都切实执行了。1943年。贫困生曹发坤交不起学费,又想念书。便学锥刺股,跪铁蒺藜。刻苦读书。买不起灯油,他就吹亮麻秆火星,逐行照读。老师发现后,告诉了我父亲。父亲说:“免除曹发坤的一切学杂费。该生吃住在校,一切费用由学校负责。”供他读完了小学。1947年,父亲又准予曹发坤免交一切学费,在本校读中学。还给了他三十元现洋。  今是学校开办后二十年间,不只是新蔡本县的学生,它周边河南、安徽十余县的年轻人,也源源不断地前来求学。抗战时期新蔡一直没有沦陷,也是大批青年来此求学的原因之一。  ……

前言

  任均老人是我母亲的幼妹,我的六姨。她的年纪和大姨相差近三十岁,和她的甥辈我的长姊冯钟琏、表姐孙维世相仿。父母亲去世以后,亲友渐疏,有三家老亲仍时常来往,给我关心和支持。照我的称呼他们是七姑、七姑父(冯纕兰、张岱年),六姨、六姨父(任均、王一达),三姐、又之兄(冯钟芸、任继愈)。本世纪最初的十年间,他们陆续离开了这个世界。只剩六姨一人。她现在是唯一比我年长的长辈。每个人的离开仿佛都带走了一条连接历史的线索,关闭了一条通往历史的道路。六姨健在,自然应该写下她的记忆,何况她的记忆是那样不平凡。  外祖父任芝铭公是清末举人、老同盟会员,为辛亥革命出力甚多。晚年思想进步,倾向延安,他的思想从不停滞,能够清醒地对待现实。“大跃进”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外祖父一次来京,那时他已经九十岁了。他对我说:“河南饿死了很多人,饿死很多很多人,我是要说的。”他忧形于色,那衰老的面容,至今在我跟前。他确实说了,写信面谈他都做了。只不知起了多少作用。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几年,我常常感到常识的重要。多年来,我们矫情悖理,做了多少荒唐事,现在总算明白了些,知道做事不能违背常识。六姨不是思想型的人,她久经锻炼,仍保持常识,不失常情常理,从无肃杀教条之气,实可珍贵。    ——宗璞

书籍目录

序   言 / 宗璞
写在前面 / 任均
我的父亲任芝铭
1. 苦读诗书、改换门庭的清末举人
2. 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传统家长
3. 劫救革命党人而亡命天涯的“乱臣贼子”
4. 反清反袁反军阀反蒋的老同盟会员
5. 捐产办学、为国育人的老教育家
6. 向毛泽东请教游击战术的“国军”老兵
7. 豫南“共党首要分子”,汤恩伯的“高级参议”
8.“这样搞不中,饿死人太多了!”
9. 红卫兵走后,老人问:“是不是政变了?”
我们六姐妹
1.“五四”时,四姐任焕坤写道:“尔辈欲作亡国奴乎?”
2. 捧读《红楼》的五姐任叙坤,忧郁早逝了
3. 二姐任锐(任纬坤)的一生:发孙炳文未竟之志
4. 大姐任馥坤嫁给了中国最早期的华人矿长黄志烜
5. 跟冯友兰在一起,三姐任载坤一直心很安静
我与外甥女孙维世
1. 我和维世一起逃学,一块儿跪着挨训
2. 我俩化名姐妹去上海学表演,江青也来讲过课
3. 维世让我考鲁艺,在延安大家都不喜欢江青
4. 我跟维世一块儿解馋,她的来信我保存了七十年
5. 维世感情专一,保了金山
6. 三姐说:“维世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7. 维世“文革”三次溜到我家,她让我烧掉了江青送的照片
8. 杀死维世的凶手,我想宽恕你们……但你们是谁?
我学话剧演京剧的经历
1. 在鲁艺戏剧系学话剧,却老去演京剧
2. 曾进鲁艺旧剧研究班,看到毛主席最爱古装戏
3. 分配到鲁艺平剧团,毛主席请我们听京剧唱片
4. 在延安平剧研究院,演出后江青给我提意见
5. 调晋绥军区平剧院,在杨家沟听周恩来讲“窦尔墩性格”
6. 没老师和同志们的帮助、鼓励和教导,我哪敢演?
7. 一离开延安,我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延安生活记忆
1. 被冼星海动员参加了《黄河大合唱》
2. 上趟厕所回窑洞,炕上就挤不进去了
3. 窑洞塌了,我一家三口被埋在里边
4. 驴失前蹄,我和孩子都摔出去了
5. 马背上,一边筐里是行李,一边筐里是儿子
6. 黄河上的艄公保住了我们的命
我在延安生孩子
1.“在我俩结婚的这一天”
2. 我差点儿把孩子送给老乡,那时很多同志都送
3. 求人帮我烧了块热砖,我的腿脚才暖和起来
4. 几十年后,宗璞戏称延风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纪念石畅
1. 坦白运动的“坦白”,重要性不在于内容真假
2.“抢救运动”中,不编假话的石畅上吊了
3. 运动后,我听康生说:“其实石畅没什么问题。”
三遇杨之华
1.“我是瞿秋白的老婆,我叫杨之华”
2.“名世已经牺牲了,别告诉你二姐”
3.“真巧,在这儿又遇见了!”
重逢于陆琳
1. 真奇怪,我俩怎么这么一样啊?
2. 我把母亲留给我的翡翠戒指送给了小于
3. 三十年后,她把辗转保护下来的戒指还给了我
珍贵的友谊
1. 我和阿甲一起,穿着现代服装演《打渔杀家》
2. 没想到左荧、黄灼在坦白运动中被诬为特务
3. 我儿子从山上滚落,张一山在山下一把接住
4. 牟决鸣从重庆给我往延安捎来一大包水果糖
5. 王镇武说:“任均?你怎么这时候来了?”
6. 马新送来好消息,几天后我却接到她的讣告
“运动”的记忆
1. 老艺人真诚严肃地说:“这回共产党可玩儿了命了!”
2. 江枫把自己吊死在卫生间里的水管子上了
3. 我相信最后。只要活到最后,就一定能搞清楚
4. 想不明白为什么“八亿人口,不斗行吗?”
难忘玛丽娅
1. 丁嫂的小脚没通过外交部的审查
2. 外交部给保姆尹嫂也发置装费
3. 保加利亚的党组织给我请来保姆玛丽娅
4. 玛丽娅真舍不得小卡林,哭着要跟我来中国
我和瑞萱
1. 从楼道里带回来的肝炎保姆
2. 地主的儿媳妇帮我勤俭持家
3.“文革”她被轰回老家,成了专政对象
4. 再没人轰她走了,她却永远离去
5. 然后,她不再是“五类分子”了
一达生病
1.“我又活着回来了!”
2. 输血染上了丙肝病毒
3. 他给孩子讲了那么多过去的故事
4. 孩子告诉了我病情真相
5.“我想好好睡一觉,你们谁也别叫我”
6. 风雨同舟六十载,悠悠死别肠断魂
后 记 / 王克明

编辑推荐

  真正的历史藏于民间。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历史书上只是一些概念符号,在私人的记忆中才复活成为人。反清反袁反军阀反蒋的父亲任芝铭,很被孙中山看得起的二姐夫孙炳文二姐任锐批评梁漱溟:“你对不起炳文!”,周思来为何批捕孙维世,江青他们给孙维世作的离奇“结论”,江青悻悻地说“不理老子,老子走,”,在延安唱“马歇尔将军姜名传千古”,保加利亚保姆玛丽娅哭着要来中国当保姆,周恩来朱德密友孙炳文和哲学家冯友兰的妻妹,孙维世和宗璞的六姨,四十年代的“延安梅兰芳”,五十年代的外交官人人——任均九十年。

作者简介

《我这九十年:1920-2010一段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内容简介中:在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中,我们和周围许多人一起,经历了艰苦生活、胜利喜悦,也经历了政治运动、人事变迁。现在,大部分朋友陆续故去了,大多数故事也不为人知了。但那许许多多事情,有的能显出人格品德,很有些道义真情;有的能翻出历史真相,可作为前车之鉴。
关于这《我这九十年:1920-2010一段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的写作,我的第一标准、第一要求,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即,说我所知,写我所知,有一说一,真实诚实。


 我这九十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作者口口声声说真实的历史,从尊卑有别,内外有别的传统家长3,4可以看出前后矛盾,其中对黄氏的描述牵强附会,既然黄氏不是你父亲的妾,反而你父亲三番五次的去黄出,并且还三番五次的同你母亲捉迷藏式的照顾黄,这是为什么?一,你父亲同黄氏有深厚的情感。二,黄氏为你父亲留下了根。只是你们不愿意承认而已。新蔡老家仍然知道此段往事。
  •     ▓禾刀《我这九十年》,实际上并不是任均一个人的亲历史,而是一部容纳名人世家的回忆录。原本是教书匠的父亲任芝铭,先是加入了同盟会,后来随着对社会发展的认知,思想经历多次转折,反清、反袁、反军阀、反蒋……在世事易变、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边努力寻找施展抱负的夹缝,一边倚助各种力量,为民族复兴事业贡献力量,甚至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先后送往革命圣地延安。有必要指出的是,任均并没有讳言父母的局限性。为了生儿传宗接代,父亲数次纳妾,母亲也竭力相帮。文中涉及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比如因不太懂“决窍”,延安窑洞并没有老百姓的好,所以大雨夜里窑洞塌了后,将自己一家三口埋在里面;延安整风运动中,大家都担心哪天被点到名;延安的生产条件差得无法想象,缺衣少药生存困难,许多人把小孩送给了当地老乡;当胡宗南大兵压境,转移部队路过黄河边时,亲眼看到马背筐子里的婴儿,沿着陡坡一路滚到滔滔江水之中;文革期间,大家都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特别担心被江青“惦记”……除了父亲任芝铭,周恩来的干女儿、二姐的女儿、自己好的朋友孙维世是任均所用篇幅最多的一个人。虽然生得如花似玉,颇有才气,但一生命运多舛。到了苏联后,却遭到有妇之夫的林彪的猛烈爱情攻势,这也为后来的悲惨人生埋下了隐患。著名导演、孙维世的丈夫金山在访朝慰问志愿军期间,居然同金正日的秘书有染,为使丈夫免遭严厉的处罚,在那个政治和道德风气极为严肃的时代,孙维世顶着强大压力和难以想象的灼热目光,最终选择不离婚。文革是孙维世人生命运的滑铁卢。不知是因为找不到,还是根本就没想过要找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理由,仅仅因为曾给孙立三的夫人送过戏票的荒诞名义,孙维世便被抓了起来,最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虽然此段悲情令人愤怒,但岁月早就冲淡了任老的仇恨,她只是表达出痛楚的追问,“杀死维世的凶手,我想宽恕你们,但你们是谁?”作为宏大历史的有益补充,也或得益于时代的开放与包容,在谈到上海初学文艺,直至后来在延安,虽然江青至少表面上一直对她很好,但她丝毫没有掩饰对江青的“成见”。就是对毛主席,她也一分为二地看待,认为其在艺术发展方面的某些讲话,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有趣的是,已九十高龄的老人,任均回溯历史时不是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说教,而是在平静中娓娓道来。即便谈到人生的曲折与不平,岁月也早已冲淡了那些艰辛还有深仇大恨。如同摆上几道清香扑鼻的浓茶,促膝唠磕。正因如此,任均在谈到无“齿”之徒这则幽默的回忆时,居然咯咯大笑,丝毫不觉那段岁月沉重得让人无法挺起胸膛。在众多民间“史实”作品之中,任均的回忆看上去有些零碎,但历史又何不是无数个体零碎经历的集体拼图?其语言也十分随意,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未被雕琢的原生态——原来历史的在孔可以如此亲和。叙言中,任均姨侄女、著名作家宗璞写道,“这几年,我常常感到常识的重要。多年来,我们矫情悖理,做了多少荒唐事,现在总算明白了些,知道做事不能违背常识。六姨不是思想型的人,她久经锻炼,仍保持常识,不失常情常理,从无肃杀教条之气,实可珍贵”。常识的难能可贵不仅仅在于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对潮流的顺应与信守,更在于人生态度的坦然,始终明辨是非,这或是年届九十高龄的任老,透过此书最想呈现给读者的重要内涵之一。
  •     《我这九十年》:因为真诚,所以幼稚说实话,任均的这本回忆录,在分析与反思上,并无特别出彩和沉重的地方。在家族的传奇色彩下,对家庭成员的记忆阐述,压倒性覆盖了她个人的往日活动。任均是谁?她的父亲是闻达于家乡河南的老同盟会会员任芝铭。冯友兰的女儿宗璞要称呼她为六姨,因为任均的三姐任载坤嫁与冯友兰。红色公主孙维世尽管与她年龄相差无几,但孙维世在辈分上是任均的外甥女,因为任均的大姐任锐是孙炳文之妻。任家六姐妹的姻缘故事,不逊色于合肥张家四姐妹。只是前者自愿拥抱革命,在政治冲浪中剧烈沉浮,后者在文化贵族的氤氲中守着一方灵魂之地。父亲任芝铭是前清举人,恪守中国的一切传统,包括在纳妾上,他纳妾多次,但在行事和称呼上一直内外有别。作为同盟会会员的父亲,因为劫持革命党人而亡命天涯,辛亥之后,父亲继续着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救亡图存的行动。他反清之后是反袁世凯,之后响应北伐,在清党事件后又反对蒋介石,转向中共的阵营。四九年之后,父亲进入政协、人大、民革的行列。据任均的回忆,父亲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在九十岁以前,老人常去外地视察调研。这是一个旧时代的老人,一生都寄托给了革命,但在土改时,他主张和平分田,温情良善地对代地主;镇反时刻,他从不主动去检举任何“敌人”。在日后漫长、反复的改造思想工程中,他为此不得不做自我检讨。在三年饥饿时期,他以九十高龄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如是报告农村饥馑遍野之景,他在北京颤颤巍巍地对女儿任均说:“这样搞不中,饿死人太多了!”宗璞也清楚记得,外祖父说:“河南饿死了很多人,饿死很多很多人。我是要说的。”一家人要多年以后才知道,老家新蔡县就饿死了约十万人。时代背景,吴芝圃当政下的河南,不仅是重灾之地,也是祸起之源,新蔡县隶属于重灾之省的重灾区域信阳,故惨烈度可见一斑。即便老人自知身份优势能说出普通人不敢言之词,但如此逆鳞直言上中央,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在任均对父亲生涯的描述中,风云变幻中似乎生死危在旦夕,然在一个乡土社会里,人情网络对事情的进展经常起到决定性作用。任老在刀口浪尖能够幸免于难,甚至获得敌对方故作客气的放人道歉,都是靠他在不同的阵营中有知交在。以任芝铭这般四通八达的大人物,在任何一方对权力逐鹿获胜后,都可以得到体面的一席之地。这是一个时代的幸福之处,但是当社会被国家绑架、被高度政治化之后,再也没有一方宁静的天地可以抵御外面的狼奔豕突。当他遭遇了文革的开端时,历经沧桑、饱经世故的人却看不懂正在发生的这一切。上门批斗他的红卫兵一走,他便向周围的人吐出疑惑:“是不是政变?”幸而此时的任芝铭,已经德高望重,而且时日不多。1969年1月1日,一百岁的他在郑州去世,生于乱世,死于乱世。任均对自己生平的回忆,则要云淡风轻多了,基本上是靠着主流历史观和官方给出的既成结论。延安时期成为剧院明星,新时间开始后成外交官夫人驻扎保加利亚,这是她人生中大放光彩的两段时光。整本书几乎没有任何思想论述的文字,全是日常生活的流水账和人际往来。所以,任均老人是幼稚、浅显的,但换个角度可以说成是天真无邪,与世无争,九十高龄的回忆文字里透露出一阵轻快之意,背后是乐观的心态。可谓人老心不老。这注定任均无法成为“两头真”的一批老人,她与韦君宜有同样的延安经历,但她的回忆不是“思痛录”,而是“欢乐颂”。整风运动带来的痛苦,只是轻描淡写而过,就像毛泽东对此做出的脱帽道歉一样。只有延安平剧院的同事石畅的自杀,给往事滴入了淡淡的血丝。任均回忆,当时她正在分娩,故躲过一劫,但那个使得人人自危的政治高压环境,能放过任何人吗?任均印象里的康生,是他们剧院的院长,人很友善,这跟多人回忆中的一副苏联契卡做派的情报头子不一样,那是满脸的肃杀气。任均对江青的描述,则有些无厘头,她在见到江青之前就对其不满,是因为将她在上海从艺时的感情生活上纲上线到生活作风问题。但任均也承认,江青一直对她比较客气,而她对江青敬而远之,尽管如此,江青参加了任均的婚礼,还送给孩子奶粉。这些众生相,给历史的血管注入了新的血液。孙维世是任均的外甥女,与坊间传闻绝然相反,任均作为一个有足够话语权的当事人,她对孙维世的叙述却显得极为简单明了,善恶分明。网络上对此书提出的争议,几乎集中在此处上。辈分犹在,年龄相近,任均和孙维世形同姐妹,一起逃学,一起跪着受训,一起化名成姐妹去上海学表演,感情深厚。孙维世之死,她并没有提供出新的细节,让人遗憾。她是一二·九一代人,但算不上知识分子。对于任均老人而言,虽然她抱守着青年时期接受到的宣传教育一成不变,但她的人生乐趣,并不是那种以天下为己任,以革命奋斗为人生至高目标的人。也就是说,她不是一个以政治为业的人,因为她并不懂得多少政治,最多是夹在浩荡队伍里喊口号、跳秧歌,狂热一时后归于沉寂,复位于家庭生活。丈夫、孩子、姐妹、父亲……身边的人,在感情上占据了比远比意识形态重要的地位,她在生活上是一个合格的贤妻良母,在事业上是一个演员,只是身为家庭主妇的她不免卷入政治激情的狂飙。许多人都是伤之越深,痛之越深,而在政治外围的她,既没有在民国时期受过大学教育而拥有完整的思想资源,又非底层易受欺凌者,所以她没有强烈的痛感,也就缺乏反思。比如李普的夫人沈容,知识分子投身政治后身处高位,其回忆就有力多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有理由解释她对历史的一脸天真,她是真挚的人。成稿于10-11-04《我这九十年》任均 口述王克明 撰写华文出版社2010年9月版38.00元

精彩短评 (总计91条)

  •     这个商品不错,就是有点脏。买多点书就不会,买少点就会这样,是包装的缘故吗?
  •     内容很一般,后悔买此书
  •     帮大舅买的这本书,那时他还健在,我很欣慰能满足他那时的要求,帮他买了这本书
  •     真实的历史,作者坦诚的态度
  •     无意间翻到这本书。朋友看我看这书都说我年纪轻轻的怎么看这种类型的书 整本读完 确实感觉到了前言提到的真实 很朴实 老人这风雨的一生 感觉还是应该多读书 不管什么年代 应该多学习 人丑就该多读书 我还是接着读书去了。
  •     一个革命家庭的回忆。
  •     送给家人了,适合老人看,我们这一代看着没有感觉
  •     实事求是,真性情的流露。
  •     实事求是。也就是,有一说一,真实诚实。印证其他书籍,很明显,作者做到了。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     因为真诚,所以幼稚说实话,任均的这本回忆录,在分析与反思上,并无特别出彩和沉重的地方。
  •     第一次读苦难读出了无病呻吟的味道 这个人记忆也太无聊了 俨然就是真诚的卖弄自己的巨大背景
  •      现在读了50多页,10多岁就被送到延安的女孩,一生都在经历各种风波,文中的文字可以理解成媚上也可以说留下太重了时代烙印。看完《1948天地玄黄》再看这本书,忽然为作者父亲那一代人感到难过。
  •     真正的历史藏于民间,看了此书才明白!
  •     这本书可以当史料读。书中披露了不少内幕,还是第一次看见。值得收藏。
  •     人活九十不容易,很有感触
  •     在飞机上读报纸时看到本书的节选,随即买来,可谓不虚。首先是惊讶,不想传主与这么多名人的关系和她的传奇经历——出身于晚清举人之家,孙维世和宗璞的六姨,冯友兰的妻妹,四十年代延安鲁艺毕业生,美誉“延安梅兰芳”,五十年代的新中国外交官夫人,活到文革后的改革开放,一直到21世纪。什么都见过,什么都经历过,却依旧那么质朴、那么童真、语言那样诙谐、心地那样善良。她的口述历史,不缔是30年代投身革命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典型。
    文风甚好,有一说一,既不粉饰,也不丑化。说到江青、康生等恶人,也不过尔尔,真实活现。对万劫不复的“文革”的记忆,也充满了老百姓语言风格,绝无公式化的评判。也许正如宗璞所说,她“不是思想型的人”,反倒使这本书从里到外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孙维世的父亲孙炳文,曾与朱德结为金兰之交,一同赴欧洲寻找真理,在德国由周恩来介绍一起加入了共产党,后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教官,难怪周恩来、朱德都对他的遗骨如此呵护。除林彪外,刘亚楼也在苏联追求过孙维世。
    这是一部真实的书、一部可爱的书、一部认真的书。包括装帧、出版——开本、字数、印张、版次、印数——都一一列明,在时下的出版垃圾狂潮中,风骨傲挺,梅鹤般屹立。
    他的后人整理此书,功德无量。写历史,能洞悉历史——“夺权之后,还政于民,才会成为有别于古代的故事。只可惜,没能走出从前。”“真正的知识分子,一定天然地具有不带偏见的批评政府的自由倾向,这种倾向的产生便是缘于社会良心。”
    一部家族的私家历史记述,竟能引发如此的对历史、对当下社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思考,实为好书也!
  •     书挺好,内容也挺吸引人,就是收到时封皮上粘了一些脏东西。。。
  •     两个老太太的回忆,和《巨流河》相比,缺点儿正能量。
  •     让后来人了解历史
  •     冯友兰 孙维世 是在新浪上看的
  •     延安延安
  •     借来看口述史的,感觉本书对于口述史方面尚欠功力,还是唐德刚先生的作品更专业。
  •     读的时候脑子里一直默默有一句很政治不正确的话:妇人之见。。。
  •     高级五毛
  •     私人记忆,印证国家历程!家庭辛酸,缘起政治风浪!
  •     无特别出彩和沉重的地方,本应做的更好。
  •     开始搜寻90岁以上老人的作品。
    又找来季老、巴金对那岁月的文章。
    人哪,就这几十年,难点好事吧。
  •     没有心意,感觉不到有啥收获
  •     如题。书中的主人公的个人遭际,都有着时代背景的衬托和作用。国史如家史,家史如国史,这两句话都是适合这本书的。
  •     90年不长,但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太多的事情,用“动荡”这个词似乎都轻了,一个人,一个家庭在这90年都经历了什么?这些又都折射出什么?读来自己体味吧!
  •     传说中如雷贯耳的孙维世,我从书中真实全面的了解到啦。
    写回忆录真的是为自己负责,为历史负责的事情。
  •     任均老人的经历很坎坷,令人感慨。同时,也是一笔财富。使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好像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     很淡然的说着往事。
  •     亮点在于与孙维世交往那段,有意思啊。
  •     人生不易
  •     尘封的一段历史,带着厚重的,感人的步调
    再次串起历史的大幕
  •     没看完。那个年代啊。
  •     名字起的好像很是那么回事,读起来不知道咋回事。
  •     文字朴实,反映了一代老学者在政治起伏中追求学术真理的坎坷一生。
  •     女人的视角细致入微,能保留历史的丰富细节,与之相比,现行教科书显得面目可憎,空疏无当。
  •     一家子革命,记录了孙家还有冯家的一些事。
  •     文笔不太好,不精练。
  •     很好,大量的历史细节真实可信。
  •     好书!
    真实,平实,朴实。
    每个个体都写下这样的真历史,伪历史就不攻自破了。

    读过王克明的《听到古代》,看到这本口述历史就买了。







  •     部分。孙维世部份。
  •     感动,想家,特别想念奶奶
  •     先读了王克明先生的《听见古代》,对曾经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王先生敬佩不已。经人介绍,读了王先生的母亲任均所著《我这九十年》,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王先生浓浓的陕北情结,因为他的父母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将青春献给了延安。谢谢这对母子的好书!
  •     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
  •     私家回忆录
  •     喜欢看看一些回忆录,通过这些个案去观察人在历史中的经历与体验。
  •     知道了一些历史真相。
  •     革命家属的战争年的回忆,一个妇人眼里的世事变迁。
  •     看完了任均的《我这九十年》,是一本不错的回忆录,起码有真诚。信仰什么并不重要,尊重事实诚实叙述的回忆录最有价值。相较而言有些人凭经历产生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添油加醋文过饰非,这种书一点价值都没有。
  •     口述的历史 真诚平实的讲述 见证一个世纪风风雨雨
  •     孩子替母亲留下一生难忘的记忆,命运送革命老人到美国,轮回的意味甚重。
  •     老公很喜欢,父亲也觉得不错。
  •     我这九十年

    ――读历史读人生



    我中学时学过一点历史,包括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还有世界历史。后来,还学了党史、中国革命史、文学史、中国小说史什么的,那其实是蜻蜓点水,知道些许历史的脉络。我还教过历史,只是一些人云亦云的东西,干巴巴的令人怀疑的文字。那时候,我常常一边讲,一边在心里瞎想:不知道真实的故事是怎么样的?不知道那些亲历的人会怎么看今天书上的文字?

    太久远的事当然无从确认,对于现代史,我会想得多一些。

    还喜欢找一些相关人的回忆录来读,发现,历史真是很难确认。一是各自的立场不同,二是回忆本身的选择性,三是观念和性格在其中捣乱,还有顾忌和其他因素的阻扰。总之,同样的事,说法总不一样,真是各说各话,不知谁说的更真。

    相对来说,那种利益相关的人,说出话来,无不带有明显的立场倾向,客观这两个字是难得落实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不是有这样的人:她可以亲近历史人物,走近大人物,又不会对他构成任何威胁,大人物不需要提防她,也不需要与她斗争,她还有机会遇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个具有常识的人,看待世事有平常心,相对客观。如果有这样的人,她看到和说出的历史才会更真实更鲜活,阅读那样的文字,一定会很有意思。

    认识王津津老师的时候,是参加一次会议,她脸上始终如一的微笑,面对任何人全一样的亲切,是亲和力极强的人。她笑的时候,眼睛月牙儿似的弯着,甜美极了。我一直认为,最有教养的人,就是对陌生人面带微笑的人,那微笑里包含着尊重与体谅,在现代社会里,叫紧张的人放松,让胆怯的人安慰。大家都抢着和她说话,愿意跟她坐在一起,她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用微笑善待后面的人。

    有机会慢慢认识她,才知道她出生在一个高干家庭,与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子女就读同一所知名学校,也有过与同时代人一样的北大荒知青岁月,我对她,怀有深深的好奇:她的父母家庭……

    又一次见面,发现她九旬的母亲写了一本书《我这九十年》,封面上写着“一段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封底上的文字中有:“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我的第一标准、第一要求,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即,说我所知,写我所知,有一说一,真实诚实。”

    这个书名首先吸引我,再翻看宗璞的序言、作者写在前面的话,就认定这书不仅值得一读,值得推荐,更值得收藏。后来听说,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特别介绍过这本书。

    她是冯友兰的妻妹,孙维世的六姨,她是四十年代的“延安梅兰芳”,五十年代的外交官夫人,她是我的朋友王津津老师的母亲!她是,任均!

    那些如雷贯耳的人物不再是历史书上简单的人名,而是活生生的身边人。

    她是清末举人任芝铭最小的女儿,1938年她的父亲以著名民主人士身份亲自送她去延安参加革命,得到毛泽东主席设宴款待欢迎,此行决定了她一生作为革命者的命运;她的大姐嫁给了中国最早期的华人矿长黄志烜;她的二姐夫孙炳文是朱德好友,是周恩来亲自介绍入党的革命家,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被蒋介石腰斩于上海龙华的革命烈士;她的外甥女孙维世是二姐任锐的女儿,她虽是维世的六姨,因年龄相当,从小一起长大,其实是闺中密友,延安著名美女孙维世的故事,从她的口里说出来,才是家里人身边人的亲切与自然;冯友兰是她的三姐夫,学者宗璞是年龄比她小得不多的另一个外甥生,数十载北京生活中,他们是最亲的亲人……

    她在延安是“鲁艺平剧团”的京剧演员,有“延安梅兰芳”之称,江青曾给她的演出提过意见,她客观地说:她的意见是对的,我当时年青,只顾自己好看,没考虑剧情需要了。她在延安生了孩子,孩子营养缺乏,江青还给她的孩子送过奶粉,虽然她与江青并不投缘,与之交往也不密切,但这点滴好处,她还是如实陈述。

    她从延安到北京,从“延安梅兰芳”到外交官夫人,也历经几十年运动风雨。她曾经随便会在路上遇到毛泽东、朱德这些革命领袖;也会与江青擦肩而过,彼此问候;还会和孙维世同居一室,闺密私语;会和瞿秋白夫人杨之华三度相遇,互道问候……,可她笔下记载的,多是点滴小事,大人物的小事,小人物的小事。她不分贵贱,一概用温情的笔墨,细细盘算着九十年的人间温情,人家对她的好,人家的一包糖果、一袋奶粉、一声问候、一段相随,她全记住并且满怀感激。她是不论历史书怎么评价,也不论世人怎么评价,她只说自己知道的、看到的、感受到的。

    认真拜读完这本近三十万字的回忆录,发现这位革命家庭的革命老人,其实是一个性格温和、心地善良、心胸宽广、宁静淡泊的人,她从来不曾为了任何不理解的潮流而偏执迷失,从不曾在任何压力下迷失本性与常识,正如她的外甥女宗璞在序言中写道的:“多年来,我们矫情悖理,做了多少荒唐事,现在总算明白了些,知道做事不能违背常识。六姨不是思想型的人,她久经锻炼,仍保持常识,不失常情常理,从无肃杀教条之气,实可珍贵。”她还说:“在革命之外,六姨在家庭方面很成功。六姨父曾说,他们这一家全靠六姨支撑,他的感愧之情,难用言语表达。他们的儿女都很孝顺,最难得的是儿女的配偶也都孝顺,不能不让人称羡。”

    我在字里行间读出她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智慧的人,我在生活中认识的好女人共有的特点是:她们无论在哪一个时代,无论是什么身份,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她们一定是好妻子、好母亲,她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明事理,识大体;她们永远有一颗温润的心,怀着不变的善意对待这世界,又有坚定的立场,不被潮流左右,也不被贪妄左右。所以,她们都会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有孝顺的儿女,她们是家庭的灵魂,宽厚是她们的本质,不卑不亢是她们的尊严,宠辱不惊是她们的姿态。

    她是真的没有事业的虚荣,虽然她的工作非常出色;她也没有一般女子要证明魅力的虚荣,虽然她与夫君相伴六十载,相爱一生。她没有一个字夸过自己的身世、容貌、才干、能力,没有半点对自己特殊经历的眩耀,可是,读者仍然可以从中看出她不同凡响的人生阅历,看出她在九十年的跌宕起伏中展示出来的外在光彩和内在力量,她完全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证明什么,反而魅力无穷。

    这样可爱可敬的一个人,我读的时候,特别会发出对人生的感慨来:这个浮躁的时代多么需要这样的声音啊,真实而厚道的、朴实而自然的。我们会从中认识到生活的真谛:任何时代,无论外面的风雨如何狂暴,坚持人性的本真与醇厚,一定会收获圆满。我知道王津津老师始终如一的微笑源于何处了。

    从此,那一段历史在我的心里变得亲切,书本上走下来的名字,全是鲜活的人了。

    在众多的革命老人回忆录里,这本书是独一无二的。她谈的不是革命,不是斗争,是生活,是人生。谈的不是历史事件,是生活点滴。而真实的生活,鲜活的人,全在她的叙述里变得生动和亲切。

    我买了很多本《我这九十年》,送给愿意活得真实的朋友。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没有人生可以复制,但我们
  •     这本书不值得购买
  •     内容很深刻!受益匪浅!
  •     迅速浏览了一下书中的图片。
  •     书装订质量可以放心,纸张也好。适合捧在手上看的哟。
  •     任钓,何许人也,前所未闻。任芝铭、孙炳文、冯友兰、孙维世,你定有所闻。
      
      任芝铭,老同盟会员,清末举人,一直支持共产党的民主人士,培育的女儿均投身革命。
      
      孙炳文,周恩来在欧洲介绍入共产党,曾随朱德从军,并义结金兰。国共合作时期,在黄埔军校当过政治总教官,与周恩来同袍。后在蒋介石“清党”时腰斩于上海龙华。
      
      冯友兰,一代哲学大师,被誉为“现代新儒家”,以英文写就《中国哲学简史》,方便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且出版后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据说在西方大学中,凡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本必读之书。
      
      孙维世,孙炳文的贵孤,周恩来、邓颖超在孙炳文遇难之后,对其视同已出,更有“红色公主”之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女演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导演兼副院长,在演艺、导演、翻译等多方面建树颇多。不幸的是在“文革”中被江青等人迫害致死,年仅47岁,实在令人惋惜。孙与林彪间的感情,及与毛泽东的关系,是众多野史的题材。
      
      以任钓本人的经历,从文艺青年,投身延安。由在延安的鲁艺学生、戏剧演员,到49年后随夫出使欧洲的外交人员,也值得我们支了解。
      
      全书以人物、特别的事件为章节,逐一回顾作者的人生经历。这些章节不单记录着名人逸事,还专门为作者出使保加利亚时期,为作者带小孩的保姆玛丽娅,在国内相处廿年的保姆黄瑞萱,各起一个章节,以平淡中包含感恩之情,忆述着生活的点滴。
      
      在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中,经历了苦乐掺杂的生活。政治运动,人异事迁。这一切,都不能抹去作者乐观而又淡泊的心。
      
      书中第278页记道:两学生把他押上台后,主持人喊:”XXX!你老实交待你的历史问题!“那老艺人弯着腰低着头,诚恳地说:”是。是。“停了停,见他没下文儿,主持人又冲他喊:”说呀!“他不敢抬头,战战兢兢地问:”是,是……您听哪段儿呀?“大家听见这说相声的词儿,都忍不住想笑。我看见主持会的扭过脸去,也一阵子没说话,估计也是在使劲儿忍住笑。过了会儿才回过头来,但厉害不起来了:”什么哪段儿?让你交待历史问题。“
      
      只有如作者般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才会在那地狱似的十年里,记住这令人发笑的一场小景。
      
      看着书中淡淡的文字,似在宁静的湖面泛起一点点的涟漪。但作为读者的我,内心却翻着波澜……
  •     一辈子那么长又那么短
  •     老人很喜欢看近代史的书,这是他点名要的书,估计不错
  •     作者这家人,有风光,有悲痛,有坚韧, 有亲情 …
    年少的才男才女,随着时间的消逝,也不得不老去,不得不一个个在离开,这是人生虚无幻灭的本质吗?
  •     任均姥姥是我外婆的好友,他们的友谊从延安时期一路走到老年。
  •     感觉还不错。字里行间还是能够看出那个年代的特质。
  •     很多东西没有讲,讲了的部分较为可信~任均出生于1920年,90岁时写的这本书,跨度比这更大。像这样的一个人,一部通史是不会单列甚至提及的,但作为个人史、家族史、民间史的书写却十分吸引人。
  •     一个大家庭的记录,平铺直叙,语言一般。作为历史了解,没有想象中的收获大。
  •     一个人,坚持着,经历着历史上的事情,也到了还能说出来的时候,写出人们未知的事。
  •     有人说可以和《巨流河》对照着看,只是时间上高度一致而已。
  •     包装不好,包装袋破损,导致书本封面破损。
  •     了解了一些历史细节。
  •     重温那段历史,为中国人自豪,胜利永远属于我们
  •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     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任先生娓娓道来,是自家事,也是国事天下事。只可惜几近湮灭……
    虽说是活在人们的心中,不过只是自家人知道罢了,外人、正史又有几笔?带过?
    任老先生的事际书中说得不详细,孙炳文先生和周总理朱总司令的革命经历患难之情的綠起也没多写。我期待着补遗的问世!编者再下下功夫,再来一本。
  •     90高人
  •     此书虽然只描述一个家庭成员在那个革命年代的点点滴滴,但透过个体和细节可以了解那个年代的真正的历史:并非都美好,并非如传统历史吻合。但这本书感觉很真实,没有故意刻画历史,让读者受益匪浅。
  •     任何的真实都只能是相对的。作为子女,给父母作传的可疑度远甚于外人,只不过外人又无法如此贴近传主的生活细节。因此,传记的真实度都会在读者心目中大打折扣。好在作者文风淳朴,思维肤浅,但保有天性中的纯良向善,给后来人留下一部浮光掠影的近代家族史。
  •     90年总是有很多要说的话,即便是没有大起大落,也会有许多悲欢离合!
  •     有价值的一句,没价值的一万句。
  •     好书。值得读。
  •     很能吸引人读下去
  •     有意思的书,写的很好
  •     现在有些为资本、权力集团卖力的专家,和老一辈的优秀知识份子相比,论理道德相差的不是一个档次。
  •     透露的某些细节令人震惊,如周恩来亲自批准逮捕干女儿、亲弟弟
  •     以朴实的语言讲述真实的历史,比那些冠冕堂皇的讲述方式更能让人真切的感受历史。
  •     历史生动就是细节,这本书有生动的细节描述,也有不得已的人性辩解,很真实。
  •     正在读这本书,刚开始看感觉优秀的家庭必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先人2011-12-25;昨晚上读这本书读到很伤感很伤感,我不知道人年龄大了究竟会一种怎样的心态生活?2012-2-14;昨晚上看完的,耗时最长的一本书,总算是看完了,不好评价2012-2-16
  •     意思不算很大,文人的一点家庭记忆,对自己亲人孙维世之死,可能并不了解。
  •     没有我想象的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