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49540358
作者:沈继光
页数:552页

内容概要

沈继光,1945年生于北京羊房胡同。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1987年举办个人画展。参加日本举办的“中国现代画家油画展”。1992年应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之邀,举办“胡同之没”黑白摄影展。1997年举办“家园•沈继光 邢国珍油画展”。2002年《旧京残片——沈继光摄影作品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继光摄影插图本《老舍的北京》、《城南旧事》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在北京大学举办《残片古城》摄影展。2005年《老物件——复活平民的历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6年为作家史铁生《过去的事》、《活着的事》、《写作的事》配摄影作品。2009—2012年在三味书屋先后举办个人艺术展:《走不上的地平线——我与油画》回顾展,《心在天壤间》摄影作品展,《借草——逃往诗意的栖居地》设计作品展,《赴滇七日谈》图文展。2013年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生命托付的老镜头,精选而成《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残片之序】/张冠生
【托予悲风】/沈继光
【先民留痕】
……图001宣武大栅栏三井胡同/图002西城西岔胡同/图003磨盘院胡同与恭俭胡同的拐口/图……/图008崇文小席胡同
【孤寂城垣】
……图009东南城角崇文门迤东/图010崇文东南城墙遗址/图011崇文明城墙遗址/图……/图023京郊西山
【青瓦粼粼】
……图024灰色调子—古城老院—朴实中见精美/图025大风景/图026粼粼瓦舍/图……/图034瓦垄
【大器宫阙】
……图035雪霁,紫禁城的墙和角楼/图036“至此下马”/图037崇天敬地,白茫茫的世界/图……/图063故宫入画
【胡同幽深】
……图064胡同和院落之美/图065胡同的味道和情调/图066雪后的胡同/图……/图097小拐棒胡同
【门联文厚】
……图098门联:多文为富,和神当春。门额:善/图099门联: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图……/图105门联:慈晖永驻,棣萼联芳
【百姓人家】
……图106把门再推开得大点儿,与阳光成这个角度,就好看了/图……/图132出门,就是对面老屋的后山墙
【馆栈南城】
图133馆匾:江西安福会馆/图134南海会馆:康有为故居在焉/图……/图141大安栈
【学堂眷情】
……图142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址/图143大雪刚停,宫殿式的旧教学楼,门簪二字“迪吉”/图……/图179刻石文
【昨日青楼】
……图180临春楼/图181上联:瓜李沉浮群餐秀色/图……/图186不是青楼,曾是青楼
【庭院蒙荫】
……图187花荫凉/图188阁楼下的葡萄和瓜蒌的藤蔓架/图……/图199四合院正房的东山墙
【戏台一梦】
……图200尘封了几十年的安徽会馆戏台/图201真是个大戏楼啊 /图……/图207门簪四字:梨园永固
【街巷里坊】
……图208聚贤里,有斜木电线杆的窄巷/图209磨砖对缝,不苟一丝/图……/图232瞧!那非凡的足迹
【郊野斜柯】
……图233郊野,日头躲到云里去了/图234靠近钓鱼台行宫的老林古潭/图235郊野大柯/图……/图244公用的碾盘
【兴隆不再】
……图245店铺栉比,百货云集,喧嚣交易,盛极一时/图246老商铺楼阁的护栏与雕纹的檐板/图247木雕饰文/图……/图278野地里的蜂箱和养蜂人的工具
【飘零故居】
……图279老舍先生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图280文学大师老舍诞生在这小院里/图281老舍故居的庭院/图……/图310伶界大王谭鑫培故居老楼
【老寺清音】
……图311白皮松/图312晓钟塔铭/图313古柏密藤,奇古绝尘/图……/图328太清
【平实流年】
……图329大杂院唯一的水龙头和石水槽/图330一对生火做饭的家什,过日子就是这么回事,琐碎而辛劳/图……/图340破烂,谁家都有
【匠心不死】
……图341砖雕精美的如意门楼/图342曾是能工巧匠的作品—您瞧/图……/图356缓缓的坡道
【布衣生趣】
……图357荫凉下的鸟笼/图358古城的和平/图……/图376“葫芦儿,冰糖的!”
【圮屋夕照】
……图377老人,抽着烟袋锅子,晒着太阳/图378棋盘,太老了,老得让你心醉/图……/图388“十一月(农历),人家墐户,藏花木于窖,食兔羹。女子嫁者多归宁,为母浣濯,曰报娘恩。”
【教堂墓石】
……图389北堂/图390人格的力量:凝聚/图391大门的柱头/图……/图406瓦斯教堂,至今仍在胡同里保留着
【别兮唱挽】
……图407凝视/图408晨光/图……/图415古城远去了,我望着;看不见影了,我仍望着;站在这弯弯的泥土小径上
后记 【收拾残片】/沈继光
外辑
【老北京的再现者:沈继光】/舒乙
【残片古城】/赵园
【胡同文化】/汪曾祺
【思古悠情,温故知新】/张开济

作者简介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老朋友舒乙(借父亲老舍的话)说:“世上最好最美的事,往往是最愚傻的人干出来的啊!”
老朋友史铁生说:“若要简单,任何人生都是可以删减到只剩下吃喝屙撒睡的……其实人间的事,更多的都是可以删减但不容删减的。”
沈继光说:30年前“拍摄残片的彩色底版,在时间的消磨中其影像渐渐模糊”,甚或30年后的我,“也由健壮敏捷而变得步履蹒跚、白发添头了,终将成为残片而消逝”。
从1984到2006年,沈继光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了5000余幅照片。本书选取其中近420幅作品,分23个专题,集中展现消失中的大城——从皇宫遗址、贡院学堂,到市井民宅、胡同院落;从门钹柱础、店铺门脸,到摇车炕席、石碾农具……每幅图片后,附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共12万字,再现了1980年代至今30多年间北京的城市变迁。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对一片地域或一座城的记录,方式可以有许多种,端看角度自何而起。如沈从文以文学的方式构筑湘西凤凰,未必全然写实,却符合他心目中之故乡与“希腊小庙”的结合体——蛮野、朴拙与沉静;瓦尔特•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用博学而优雅蕴藉的笔触记忆与想象,伴以巴黎的拱门街、林荫大道、商品、店铺、人群、妓女、醉汉等,勾勒出19世纪的巴黎意象,散发出浓郁的哲性诗意。那么,对于有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城,我们又该如何之呢?本职为画家的沈继光,拿起了相机,企望留下一部这座城市的文化档案,十几年的奔波拍摄,四千多幅照片,筛选成《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涉及胡同、院落、城墙、会馆、戏楼、学堂、杂货铺、当铺、寺庙、教堂、石碾、门联、门柱、门环、鱼缸、鸟笼、条凳等,几乎涵盖了那个正在逝去或已然逝去的北京城。残片,作者关注的均为残片,如他所言,“残片,可以成为通向诗意的一条途径,让我们设法构想失去的整体”。沈继光对残片的亟亟搜寻,意味着他对这座古城的认知方式,当整体的和谐不复存在,一切值得珍视的物什迅速逝去,唯有尽可能多地挽留“残片”,才能达成他于城的心愿与职责。沈继光曾经提到,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对美国约塞米蒂等地的山川、森林风光做了艰巨的摄影记录工作,其作品影响了立法人,后来那些地区被划为国家公园,受到永久性保护,成为留于世间的自然遗产。他于古城碎片的追寻,显然亦有如此的缘起。我们审视书中的四百余幅图片,那可真是连绵不断的“残片”,有城墙的残遗断面、斑驳的夯土路,有城阙的一角、河边萧瑟的柳树,有老商铺楼阁的护栏与雕纹的檐板,有胡同里经年踩踏的石板路、沿墙散落的磨盘,有不是一对儿的门钹、没有门把儿的锁,有摇煤球的荆筛、竹门帘和晾衣服的竹竿,这一座曾经完整和谐的古城处在不可遏抑的崩解中,自然的老化固然有,但更多地覆盖于人为破坏之下。我们早已从《城记》、《十年》等书中,获知对古城的无尽哀悼,而沈继光采自城的各个角落的大量“碎片”,更给了我们直观、感性的认知。沈继光于古城的审美摒弃了和谐与完美(新流行词汇曰“高大上”),取的是残缺,丢弃了甜俗,满心是涩与苦。这种认知的视角未必讨别人的喜欢,却忠实于自己,残片与时光的流逝有着莫逆的联系,“也许它涉及的东西超出它自身,有着呈现出全部面貌时品性的集聚性,甚至更为强烈动人。它以独特的形象告诉我们有过的历史——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历史”。历史与时间有关,虚假意味着抹杀或扭曲时间,真实是坦然直面时间的印痕,光润虽不在,却有着光阴流逝的悲凉或静默。看一幅位于宣武椿树永光寺西街的胡同废墟图片,仰角拍摄,一堵墙、一座房屋在外力的作用下崩塌,无数残砖胶合或散落,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因为那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一瞬间巨变,让人一下子触摸到了‘等待分崩离析的一天’,一下子与平日碰不到的‘肢解、捣毁、埋葬’碰在一起”。静思之,我们的这座古城,又何尝不时刻处于被肢解、被捣毁、被埋葬之中?勿论默默无闻的万千胡同、院落,即使如梁思成林徽因这般名人生活过的旧地,虽经多方挽救,仍被人“不屈不挠”抽隙强拆之,这不过是古城命运的一戏剧性的缩影罢了。前些时日有则新闻颇惹注意,说的是成龙向新加坡某大学捐献多年前购入的四栋徽派古民居,引起反对声一片。平心而论,若不是成龙保存,以各地旺盛的拆毁热情,这样的民居,几十几百栋大约亦七零八落成废墟了,哪还能等到进入舆论场的热议中。至于北京城,大家耳闻目见的恐不在少数,跑遍京城胡同的沈继光说,清点那四千余幅照片,有多一半拍过的胡同永不再见,化为乌有,另有少一半,也改头换面看,新旧参差,连“残片”都不能再称“残片”了。如此而言,我们的“老物件”流落到国外未必一定是件坏事,起码人家爱惜,博物馆里好好地保存着呢,国人想看,国内没了,可以到外面凭吊一下。这很反讽,却是事实,悲凉而无奈。个人无法抗衡整个大势的冲击与挟裹,只能聊尽绵薄之力,如沈继光,奔波十数年,拍摄数千“残片”,为许多还愿意怀念的人留下胶片上的古城。沈继光回忆自己多年前背着油画箱,到玉渊潭、紫竹院、圆明园等处,寻些感觉对头的风景写生,那些屋舍、树木、土路、荒草,是入画的景致。而后来,大量“消灭风景的污染”兴起,美的边界在迅速收缩,一切都处在蜕变之中了。他的观念是一种前现代的“怀旧”,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是滞后于时代的。但于如今快节奏的、浮泛光鲜取得完胜的潮流中,这种固执的凝视与坚持,未尝没有大的意义在。再看那些纷繁的、碎片式的摄影图片,这片土地、这座城,时光的浸染,当下连接着过去,不会因为今日的浮躁,忘却历史的凝重刻痕。
  •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看到,自然,也不是所有的痛都能体会,更是无以想像。这是一个想像不到的世界,变化的想像不到的快,于是,一条条回不去的路导向了一个个寻不回的昨日世界。一个人,一座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就这么在变化着,犹如一头被打了激素的猛兽。沈老对这座深深的城市,报以了最深的慰藉,一张张图片,一个个符号,代表的都是曾经这个民族的记号,如今,消弭殆尽。只是,沈老所做的这一切,都值得么?我们常自以为的留下的都是精华,如今,留下的伤感又是什么?那胡同的过去,那城墙的瓦砺,过去是什么?现在又是什么?将来呢?价值意欲何为?而今,又如何理解这想象不到的痛?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减一星给这书的价格
  •     对于我这种有老北京情结的人,当然要买一本翻翻看了。图片不错,值得购入纸质版。
  •     消失的城
  •     与绪儿一起在先锋书店(这是多么重要的一句话),匆匆翻完这一本书。很喜欢这样认真地记录每一样建筑明确的地标并几句道来它背后故事的方式。但是可能是因为黑白照片而我亦是个强迫症的原因,摄影效果并不惊艳。希望我能有一天捧着这本书,在帝都,一页页走过它讲的每一个老地方,看看它们如今是什么模样。
  •     2015.05.18 北京花生咖啡馆翻过. 序言写的不错. 作者的这种意识开始的很早, 所以内容很珍贵, 值得称赞. 期待以后细读.
  •     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     北京。北京。
  •     一座大城,一座古城,最后变成了失去历史与文化的一座热闹的空城
  •     不好意思我真的看不下去这种满目哀叹的书。
  •     “它把百万的人心都催眠过去,做梦似的唱着它的赞美诗,它污浊,它美丽,它衰老,它活泼,它杂乱,它安闲,它可爱,它是伟大的夏初的北平。”当一个人这么语无伦次地描述着一个城,他必定爱它爱得不知所以。 这个语无伦次的人是老舍。 前年,在季风,看到有人把这段语无伦次的话用作书的题记,当时的感觉,便是“那也没有别的话好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就这样把它带回家。 这几天默默地把它读完了。 作者积三十年之功用照片重构这个残片的北京,这样的事情,以后不要说没人做了,就是有人做,也越来越难找到这样的图景了。北京死了,留下这些图片和文字成为它的墓园。它污浊,美丽,衰老,安闲。它无可无不可,视死如归。不求不被拆毁,只求不被冒认。
  •     它污浊,它美丽,它衰老,它活泼,它杂乱,它安闲,它可爱,它是伟大的北平。
  •     唏嘘不已
  •     照片很好
  •     对于北京始终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抑或说清楚自己对他的喜欢是一种虚构的意向,吊唁多过热爱。那个有胡同,燕京大学,思想蓬勃和学着风骨的时代。书中的断壁残垣提醒了我们,它经历了什么:“它毁在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天灾,没有外族入侵的轰轰烈烈发展经济和平的建设中”。那些大家们的故居也让我再次想到曾经语文课本中把那篇《别了,司徒雷当》当做是光荣,当真可笑。
  •     寻不回的昨日世界
  •     非常喜欢照片的视线,就像自己也在那些巷落走了一趟似的.尽管都是黑白照,在树影间隙中穿梭的印象却分外清晰
  •     文字毫无见地,填充空间而已,照片更是差劲,看不出主题,卖这个价钱,还赚到8.4的评分,看来装文化人之心是越来越急切,都饥不择食了。
  •     2016年第77本,掀起了在西城区胡同里长大的我的儿时记忆。小时候住在复兴门民族宫之间的一处四合院中,双开的院门门上刻平安二字,二进的院落,里院是瓷砖铺地首尾相连的回廊,正房和东西厢房各三间相连结实的木地板,院子正中是我们孩子们游戏的地方,两边种满了牵牛花。。。尽管只是寄居东南六平方米小屋,但仍是我最珍贵的童年回忆。现在这片早已拆没,我们也都成了虽身处故乡但乡愁却无从排遣的旅客。
  •     算是写给作者自身及对昨日北京尚有记忆的人吧,作为羁旅客,两个北京都美得很,也都是幻象
  •     在花生万象用了俩小时翻完。 就对青楼妓院那块印象深....
  •     真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我是个异乡人
  •     黑白照片,寻回昨日的世界。
  •     怀古气氛略浓了一点儿。
  •     一晃在北京快度过了十四个年头,可想想自己对于这座城市而言还仅仅是个看客,而且可能还要继续看下去。虽然偶尔也会闯进陌生的胡同去走走拍拍,却因为不了解胡同或者房屋背面的故事而搁置在硬盘里,不会再去翻看。
  •     装帧精美。图片可聊备猎奇,解说则无甚洞见。| 2015.1.6阅于万叶
  •     将近七十的老先生默默拍老北京拍了三十年,积累了上千幅照片,每张图片都附有详尽的图片说明,还写了十几万字的拍摄手记。因为出书,最后我们只选择了其中的四百多张。这些照片和文字,可能不够精致,也没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朴素、深沉,自有一种情怀。
  •     摄影师显然希望用一些具体可感的细节来触动我们对古老北京城的全部想象,但有些稍稍太过细节,对陌生的读者只怕很难构成冲击。这本书还是只能成为老北京们自己的屠门大嚼。个别文字有史实疏忽。
  •     翻看几十页,即便在北京生活多年也融入不进。书是珍贵的。 曾于南京翻阅。
  •     读到了很多的老北京
  •     越来越多的质感,只能通过相片找寻了。老北京,其实已经死去了。
  •     一些街头巷尾的照片,支离破碎,没有什么系统的故事,只是一些影响拼凑的旧日北京,当然这个旧字也没有多久,只是北京破坏发展的脚步太快,以至于还没旧就已经没了。
  •     现在我已没有“乡”,只剩下愁了。 印刷的很对不起作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