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活图景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544757544
作者:[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页数:204页

内容概要

阿摩司·奥兹(1939— ) ,以色列国宝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多年热门人选,主要作品有《爱与黑暗的故事》《我的米海尔》《一样的海》《乡村生活图景》等。他擅长破解家庭生活之谜,家庭悲剧和夫妻情感是其作品常见的主题。奥兹的作品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共鸣,多次获大奖,包括以色列 国家奖、费米娜奖、歌德文化奖,以及国际弗兰茨·卡夫卡奖等。
译者钟志清,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英国学术院、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著有《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等专著;主要译作有《现代希伯来小说史》,阿摩司·奥兹《爱与黑暗的故事》《我的米海尔》《地下室里的黑豹》《咏叹生死》《黑匣子》等。

书籍目录

继承人
亲属
挖掘
迷失
等待
陌路

彼时一个遥远的地方

作者简介

★《爱与黑暗的故事》之后,阿摩司•奥兹 “辉煌生涯最优秀的作品”
★《卫报》2011年十佳短篇小说集
★ 《纽约时报》年度关注作品
《乡村生活图景》被公认是阿摩司•奥兹继《爱与黑暗的故事》之后小说创作的新高度,迄今已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
故事发生在具有百年历史的以色列乡村,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掩盖着令人不安的事实:陌生人的来访打破了蔡尔尼克的平静生活,深埋心中的怨艾如潮翻涌;女医生久等外甥不至,明知一个电话就能弄清真相,却选择追至司机家中查看,在孤独中想象外甥正在前来的路上;房产中介跟随少女参观老宅,在欲望和良心的挣扎中陷入被囚地窖的危险;村长收到妻子的便条,心生疑窦,果然,妻子仿佛人间蒸发……故事中每个人都在追寻,但始终一无所获。


 乡村生活图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在三联韬奋书店读完,故事初读平淡,回味似暗流涌动。封面说到书中所写都是丢失了东西的人,这种感觉和体验,丢失与寻找。
  •     比起一样的海来说,起码能看懂了
  •     很喜欢 (一开始读就觉得有伍尔夫的感觉,竟然后面发现作者也多次提到伍尔夫,以及of course要提阿米亥的诗
  •     挺不错的。个人感觉Oz的短篇比长篇更有味道。
  •     奥兹的文笔老练程度几乎无人能及。
  •     每个故事都发生在同一个以色列村庄里,其中人物多有交叉使整本书像是织起一张现实生活的巨网,把乡村的恬淡与压抑、单纯与隐秘浸染在一起,刻画手法娴熟有力/ 没有走进过以色列的乡村和基布兹真是一大憾事
  •     乡村最终还是落败。
  •     就像书评写的那样,作者生动而又不露痕迹地描写了人们生活中一些隐秘的感觉世界。所以,感觉絮絮叨叨的语言,神经质的村民,艺术地再现了那片充满绝望而又孕育希望的土地。
  •     看书名我以为是写乡村生活的散文,看完第一篇后才明白又一本被书名骗入的书,不过里面的每个小故事都不错,写出了那种人的孤独
  •     "There must be a reason."
  •     介于三星与四星之间,但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     氛围真是棒呆,可以看见乡村的路灯,可以听见乡村的虫鸣,可以感觉自己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前方一片黑暗,但是我却不是很害怕,一个人慢慢的,独自的向前走着。
  •     八个故事,平实隽永,有生活的琐碎,有乡土的淡然。我们终不过在寻找一件永远也找不到的东西。
  •     OZ这名字总联想到绿野仙踪,无奈。文如其名,一幅村民生活风景,一个片段,无始无终,感情暗流。历史悠久的文化,类似泥沼,千年改变不了习性,投身于它,要么窒息,要么同污。有本书热身,可以去看爱与黑暗的故事了。
  •     如果有人可以把《挖掘》那篇拍成电影的话
  •     相较于《黑匣子》将炽烈如火的情感注入纷繁绝望的历史政治宗教纠葛,这一自我克制的民族寓言太过于平静、平淡与平庸,在一次次的现代主义形式化重写中,失去了区隔的重量,失去了摄人心魄的魅力。
  •     最后一个故事之前在单读App 上读过,现在重读还是不太明白最后一个故事跟前面七个故事有怎样的联系。至于题目叫做《彼时一个遥远的地方》说的是特里宜兰最初的历史?感觉也不太对。这是八个故事中最神秘的。
  •     2017.24 炸完数学的那天情人节一个人默默看完。其实略惊喜,奥兹似乎有意识地尝试着向其永恒的母题里穿插风格有别的子题。 4.0
  •     有相应体验的就会很有感受,基于体验
  •     決定再看看愛與黑暗會不會好點
  •     烂
  •     适合旅行途中阅读的小说集。故事的张力出自人物的畸零而微妙的心态。
  •     乡村生活丧景。#2017013
  •     舍伍德安德森的winesburg,福克纳的Yoknapatawpha,奥兹的特里宜兰,偏居一隅封闭之地的故事集包含了不同居民的隐秘世界。小镇或村庄都有着路人皆熟人的特点,因此,在乡村生活的平静表象下那些苦涩浓重的秘密情感更显压抑,无处安放,避开众人,在黑暗里歇息。最后一个故事带着寓言色彩,“彼时一个遥远的地方”,没有时空背景,却让我浮想,这块腐烂之地是否是人物眼中的特里宜兰,担任“药剂师、老师、文书、仲裁人、护士、档案保管员、中间人和斡旋人”的“我”是否是前些故事人物的投影。
  •     最后一章厉害了
  •     奥兹,没啥可说的了。
  •     写的真细腻,好像我们都是活在每况日下的当下,孤独,绝望无处不在
  •     对以色列生活并不了解,从书中故事领会的是一种骚动。生活中有时会有这种时刻,突如其来的心动,但又不足以让人不顾一切去行动,过会就能清醒过来,然后什么都不会改变,只是多了一份回味,而且这份回味也只是暗在自己心底的涟漪,与之相关的那个人并不知晓。8段故事,最喜欢《亲属》,《挖掘》和《继承人》也好。
  •     生活不止是眼前
  •     每一个人独自行走在世上,言语无意义流过,岁月自身不留痕迹而生命愈加空漠。
  •     整个短篇集的故事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特里宜兰村,大约是虚构的),上一篇小说的主角成为下一篇小说的配角,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连环故事,编织一幅乡村图景。小说故事性不强,事件发生的时间很短(如一个下午或晚上),语言简洁,结局具有开放性,主题莫可名状。感触较深的为《亲属》《等待》二篇,深深的孤独感近于马尔克斯的短篇。细节写得极好,细腻、精准、平凡的日常记录里透露个体的孤独和真实的生活暗流。也许这个年代,好的小说不再是写一个好的故事,而是写好的日常;不再是写确定无疑,而是写不确定性。
  •     每个人都在寻找,但索而不得。
  •     现在他们在客厅里唱起伤感的歌:我要是一只小鸟,一只小小小鸟,带着痛苦的灵魂,永远飘零。我站在楼梯顶上的一级台阶上一动不动,心醉神迷。可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和一个三十岁的女人在一起会有什么希望?也许至多能唤起某种怜悯。怜悯之于爱,就像映照在水坑里的月亮之于月亮本身。
  •     刚一翻看,会觉得奥兹用的是貌似轻描淡写的笔调和简明的结构,但细读下去就会发现,无论是行文还是结构布局都非常的讲究,只是不露痕迹而已,尤其是读后的那种莫名怪异的沉郁感,让你不得不再换个角度来看这位功力深厚的以色列作家。
  •     一群丢了东西的人在到处寻找
  •     暗流涌动
  •     过誉了,一般,我还以为像《米格尔街》或者《空荡荡的家》那样,或者像卡佛那样写故事,这几篇故事,感觉毫无意义,不太喜欢这种老年风格。
  •     形式像《小城畸人》这本却很棒,写的人事都很完整、深切,表面下潜伏的暗涌,奥兹一定特喜欢伍尔芙,每篇写出一个画面,这个村庄生活的荒诞瞬间,构成一幅模糊离奇的图景。 “我们是转瞬即逝的影子。这就是我们。转瞬即逝的影子,就像刚刚过去的昨天。”
  •     故事发生在具有百年历史的以色列乡村,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掩盖着令人不安的事实:陌生人的来访打破了蔡尔尼克的平静生活,深埋心中的怨艾如潮翻涌;女医生久等外甥不至,明知一个电话就能弄清真相,却选择追至司机家中查看,在孤独中想象外甥正在前来的路上;房产中介跟随少女参观老宅,在欲望和良心的挣扎中陷入被囚地窖的危险;村长收到妻子的便条,心生疑窦,果然,妻子仿佛人间蒸发……故事中每个人都在追寻,但始终一无所获。
  •     以色列国宝级作家 笔下的家庭人情细腻深远。特里宜兰乡村里阿里耶·蔡尔尼克等人的故事
  •     暗流汹涌
  •     最喜欢姨妈那篇,内心戏真足,小心思和纠葛,无比细腻
  •     被那篇《迷失》吸引
  •     欣赏不来……
  •     独立成篇亦是布局精妙、暗流汹涌的好故事,以群像之眼描摹社会全景,合力构筑一个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村庄传奇,细节呼应,情节勾连,人物穿插,最妙的是,某一故事最紧要的击破点竟来自于另一篇貌似无意的提点,处处埋伏谜语,一座凝固在废墟记忆与现时无奈的村子;埋葬在地底的历史尘埃不甘心就此湮没,日以作夜敲打急于重建的现代人,人际关系的疏离淡漠如各自置身地窖,一切终将消逝,即使荣光可以回溯到奥斯曼/十字军东征时期,特里宜兰村行将腐朽;最喜欢《迷失》,层层历史叠加抵达迷宫的中心。
  •     (2017年10本)在这些短篇小说中,奥兹没有致力于故事情节的雕琢和打磨,好几篇都是戛然而止,像是那百分之一的尾巴被奥兹毅然决然地斩断。奥兹在这本书中更多的是在描述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陌生而又没那么陌生的无意识感觉,一种在朦胧大雾中的不甚清晰的怅然若失。这种感觉,包括渴望逃离却背负着亲人过去的重负的矛盾挣扎(继承人、挖掘),有不能承受却怯于承认的孤独(亲属),传统与现实的迷失(迷失),从百无聊赖、千篇一律的人生桎梏中挣脱和后知后觉的等待(等待),以及似存在而难以描摹把握的无意识的感觉。这种情绪、感觉比故事更有力量,缠绕在内心深处,不断的拍打侵蚀着心。
  •     找找论文看下
  •     没咋看明白…
  •     梅纳什山的特里宜兰村。本书也即本村人物活动在这么几条街道上:奠基者大街、犹太会堂街、藤蔓街、以色列部落大街。他们每人都呈现出莫可名状——或者不可遏制?——直至一篇终了都无法界定的情感状态和行为(似是而非的感觉像都柏林人)。 如果不是风格和节奏突变的最后一篇《彼时一个遥远的地方》,这整本书非常好理解,也极容易被模仿,奥兹在这本书里所使的手段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因为最后那短短的不能称之为故事的文字、象征意味极浓的最后一篇文字,为全书制造出令人疑惑不定的隐喻氛围。 感谢腰封吧,那上面奥兹说的是:寻找。
  •     奥兹的乡村(特里宜兰),是乔伊斯的都柏林,也是耶茨的十一个人的纽约。他们写的都是普通人,但在这些人身上,无一例外的被一种无形的“烦”缠绕着:对机械生活的厌倦,解释不清的厌烦和暴躁。这些生命情绪,谁都不能击溃它,也不知它深藏何处。只能感受,一旦“烦”出现,日常行为就会中断,心灵被一种无力感袭击,好像什么都没有意义,孤独又徒劳地审视生命,但最后,生活还是会重新复归旧态。这才是烦的可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