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法外》书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08641836
作者:贺卫方
页数:260页

何来逍遥?

首先向贺卫方先生致歉,不知何故以前一直错把先生的名字误作贺卫东。学者们都喜欢发表些专业领域以外的出版物。如书名所示,在这本以新浪博文与短篇评论为主体的随笔集里,卫方老师表达出强烈的超脱法学之外谈话的意愿。或许这便是导致不少读者失望的原因,然而读完全书再来回味逍遥二字,实在有种沉重的无奈。从历史谈到旅行,从旅行又说回历史:那些习俗的变迁、那些文字的隐没、那些记忆的断裂、还有那些时代的创伤。书中提到了不少杂事佚闻。有关于史料的蹉跎,有对地理交通建筑文化的感叹,也有对现世某些怪现象的困惑。前半段最吸引我的是淘书、找书、看书、买书的趣文。文中提到了令人神往的日本古书店,又提到了台湾香港购得珍本的喜悦。这几段经历,既像是游记又像是读书笔记,散发着墨香的书屋仿佛跃然眼前,催人垂涎。只可惜每段短文的结尾都只有寥寥数句,深深地感查到先生欲言又止的无奈。正如先生在文中谈到的,学术研究毕竟是严肃的,不可能总出成果,也没有那么多心得,尤其是在受到诸多审查的环境下。先生分享了读书心得、访书志趣、推荐了一批书单;从时政新闻到回顾学习就业经历;及至中国大学办学的改革出路、政经关系梳理、正视日本以及文革等历史问题等林林种种。运用法学专业知识严厉的指出各领域的弊端,并提出应对的探讨。对某些敏感地带的坦然与真诚,不得不让人敬佩。先生选择从北大到浙大,希望能居住在靠近“水源”的地方生活。这当中的杂陈五味,以及先生对教育、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忧虑,又怎会有逍遥的心情。回过头来对“逍遥法外”四字谛视,不觉有些悲凉。以致先生在文中发出“我们现在还能做什么?”的感慨。本书多次提到贺先生敬佩的胡适先生,而我也深信,两位先生的愿景终有一日必将达成。诚如先生所言:“民主是人民之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活过来。

你弃法从文,我击节叫好——读《逍遥法外》

你弃法从文,我击节叫好——读《逍遥法外》《逍遥法外》,这书名太贴切了,作者果真一路逍遥,台湾,香港,英国……一路分享了很多特色文化和特色作家,让人丰富了知识,长了见闻,这本书太有知识性了,而且好文艺哦,任何一个人看了这本书,会瞬间生出文艺范儿,这文艺范儿可是百分百真实的哦,因为很多的文艺大师的著作及他们的精华,作者都做了描述和分享。无论中国的胡适,还是英国的狄更斯。这是真逍遥啊,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写……幸福的人!我小时候也特别爱看书,跟作者一样,没有书看。我长在小山村,哪里有什么书看啊。连教我的老师都是民办老师,拼音和书写笔顺我都一直不正规哦。作者对出版家、报人有好感和感兴趣,我甚至对编辑都羡慕哦。上学时看到谁谁收到编辑来信,那将吸引多少人羡慕的眼光哦。访问日本四十八天,东京的轻轨真够快啊。可是我无法体验了。作者访寻台湾和香港,一些文化和一些见闻分享哦。很想看其详。他在英国去了解狄更斯,一个熟读了他的书的人,去到他的国家他的故里,带回来的感想肯定很特别的。果然。作者好多藏书啊,有些书还收藏了许多版本,好想参观你家书屋了。第一辑带着我们遍访名士名书,第二辑带着我们读史,太带劲了。中国的,世界的,大开眼界啊。让我抱回来细读吧,电脑上字太小,屏太模糊,主要是不太喜欢看电子书,也闻不到书香,那种闻不到,摸不到的感觉不像是读真正的书。我很喜欢,而且我很文艺哦。

把时间交给历史

  读贺卫方先生《逍遥法外》,文章多在网上看过,购书是为了重温,然后就发现这么做很有必要。  看到《周叶中教授事件及其他》一文,不由感叹,周叶中教授和戴激涛女士《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涉嫌剽窃的事情,已经过去八年了,当年遭到抄袭的王天成先生的诉讼以败诉告终,官拜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荣膺“十大中青年法学家”的周叶中教授到现在似乎还是岿然不动,此事一再提醒我们的是,中国学术不过是一种“权力学术”,有学术,并不保证就获得了“学术权力”,但一旦获得权力,学术便在其中了。不过书中收入这篇文章,刺一刺“权力学术”,也算让人解气,当然了,对麻痹不仁的权力来说,这顶多算是挠痒,权力不但不屑,说不定还会很舒服。如果是这样,大概就是和谐了!  关于和谐,贺卫方先生有这样的解读:  政府的决策总是为人民的,如果你觉得受到伤害,那多半是你自己并不知道你的根本利益所在。这种先验的正当性使得我们的制度严重缺乏纠错能力,反而具有极其强大的坚持错误的能力。我们似乎有着一种很幼稚的和谐观,认为和谐就是保持一致,就是毫无差异,就是一团和气。……不能容忍异议,缺乏合理的决策程序,压制和平的反抗,最终只能导致国民在的两个极端中选择:或者极端地忍受;或者极其暴力性地反抗。  读这段话,想到了电影《恐怖游轮》,我们历史的一治一乱,一分一和,最新建立的,都是最近推翻的,只是因为,前代后代,遵循的都是相同的逻辑。  读《消失了的墓地》知道,烟台毓璜顶西侨公墓,是近代西方传教士狄考文、郭显德安葬之地。郭显德在山东兴办教育和医务机构、救助黄河水灾灾民,声望很高,连要“灭洋”的义和团也流传这样的戒律:“外人不杀郭显德,国人不杀赵斗南”(赵斗南系郭之弟子,牧师)。抗美援朝时期,两国交战,反美情绪激荡之时,毓璜顶西侨墓地被毁,贺先生有疑问:“在战场上我们尚且要优待俘虏,为什么在大后方会迁怒于这些早已死去了的人们,何况他们还是些传播福音和科学知识、兴办教育、治病救人、改善民生的使者呢。想象当年掘坟鞭尸、砸石毁碑的情景,人们是否想到这些人生前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种种美好事物?”  对历史,我们往往不能放下,而是纠缠不休,甚至总是企图通过控制历史来创造历史,可事实是,人类不肯把历史交给时间,时间就不会向人类允诺未来。在我们这儿,一切历史真得都成了当代史,这正是悲哀所在。  事实总是简单的,权力为了愚弄民众,才把它搞的很复杂,贺先生指出的几个简单的事实,罗列一下:  1、按照我国宪法,检察机关行使独立的检察权,其中包括对于官员行为实施独立监督和调查的权力。但是,由于人事财政的权力都受制于同级党委,加之对于党政官员的调查权受到严格限制,检察机关在遏制官场腐败上的作用就基本失灵了。检察机关如此,法院也不例外。只要涉及到官员腐败的案件,法院的判决就难以独立。  2、我们的一个结构性缺陷在于,行政、立法以及司法三种权力都强调横向的控制,而缺乏纵向的制约。  3、或许只有把常人之间的爱都驱除殆尽,才能让全国人民的爱都献给我们的伟大领袖。  4、《歌德谈话录》(杨武能译本):“我并且完全相信,发生任何一场大革命责任都不在民众,而在政府。只要政府始终维护正义,始终头脑清醒,能够适时进行改良以满足民众的愿望,不是一直顽抗到非要由下面来逼迫你干必须干的事情,这样子革命就完全不可能发生。”  5、学者们或自觉或被迫地运用一些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政治话语装点在著述的字里行间,把学术降低为政治的附庸。不仅如此,意识形态的多变迫使学者不断跟风趋时,学术成果成为折射政治风云变幻的镜子。趋时的代价就是不断地过时。  贺先生是胶东人,我是鲁西人,许多方言有近似之处。《方言拾零》说到“刺闹”这个词:“牟平方言里,刺闹,指一种既痒有疼的感觉”,马上想到的是“刺闹狗儿”——仍然感觉很刺闹的小狗儿,是“苍耳”的俗称,小时候遇到谁家娶媳妇,就和小伙伴跑到野地里采上几把,瞅机会往新娘子头上一撒,新郎官晚上就有新任务了。  贺先生提到:  另有一词,发音“ge yang”,好像是“隔痒”,例如 “疥巴子(gie ba zi,即癞蛤蟆)上脚背——不咬人,隔痒人。”罗福腾《牟平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刺”下无此义项。  此“隔痒”,似乎不应系之“刺”下。在半岛地区,似乎也发音“ge ying”,即“膈应”,在鲁西,发音“e ying”(恶英),是让人讨厌、腻味、恶心、不痛快的意思。  另,书中偶有疏漏,如第55页正文引文后列《扶桑游记》版本信息及引用页码,似应以括号括出。第68页“在晚晴来华西方传教士的著述里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英国人李提摩太在他的回忆录《亲历晚晴四十五年》”,两处“晚晴”均为“晚清”之误。第69页“没有者个肮脏事”,“者”为“这”之误。第85页“这就是为马文看清楚了”,“为”前漏一“因”。  (贺卫方:《逍遥法外》,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逍遥法外》读后小感

每次只要有用京城法学家来我们学校讲座,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不外乎是“您回北京后能告诉贺卫方先生我们都很期盼他来这儿讲学么。”这次有幸被@法星社陈烨 在读书活动中抽中赠与贺卫方老师亲笔签名的《逍遥法外》,在读完全书之后写下一点感受。本书和之前的《 法边馀墨》一样,大都是一些随笔,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辑中,主要是关于贺在世界各地的游访以及各类书目的收藏,在《英国法的圣殿里》,介绍了英国法律发展史上重要的伦敦四大律师会馆之一的林肯律师会馆,介绍了英国法律教育的很多细节等等,在英国有关法律的一些仪式,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一种装饰,更体现了他们对法律的信仰与尊崇以及法律的庄严与神圣,“正是这种对古礼的遵从,强化了每一个参与者对这个职业的荣耀感,也使得法律界的传统得以代代相传。在第二辑中主要是有关历史的文章,推荐《卫三畏与日本开国》、《消失了的墓地》,讲述了”黑船事件“后日本的有关历史。第三辑是有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随笔。第四辑则有多篇是有关当今中国大学学术问题的一些评判,其中《对学术研究量化标准说不》、《学术期刊的空间与方向》等值得一读,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如法学领域,评判一个教授的水平的高低是《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过多少篇论文。。。对于一个法学学者而言,最大的评判标准居然不是他的主张观念有多少被这个国家的立法所采纳上升为人人必须遵守的国家意志,居然不是课堂教学教的有多出色等等,很值得反思。第五辑则是有关近年来一些社会热门事件的评论,如《”文革“四十五周年》、《红歌之忆》、《虎照门与真理的雪崩》等。总之,这本书不论是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很值得品读,提出的很多问题值得深思。最后真心期待在贺卫方老师能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座!!!

读辑一而后

辑一/书中景色“有书就有世界”这句话自我打开《逍遥法外》这本书便一路跟随。各个城市间林立的各路书店相貌,简直如扑跃的小鸟,直窜我的眼界。而作者贺卫方老师的文字就像他的身影一样,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文明与文明之中,历史与现今之下,在世界之内与世界之外,不停地游梭荡漾找寻书中景色。法学家贺卫方在自序里对“逍遥法外”这样一个书名有如下阐释:虽然一直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但我的专业是法律史和法理学,就其特质而言,需要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以便对法律现象作出更全面的解说。所以,即使是如此逍遥法外穿梭游荡了,却依然是为筑法而生的法外探觅。就从这开卷首辑“书中景色”开始,贺卫方老师就似乎是以深入的姿态,首先沉入了世界的巨大影子中,探索社会内部更为深远的特质。书中景色,就是用别有洞天的视角,描画的自城市历史绵延出来的当下文明状态。而文明,永远是和法治体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就和贺老师法学身份有剥不断的牵引。我想列举辑一中作者不乏掷地有声为中国现下文化风气发出的语言:“如果跟我们这里相比,情况真是天壤之别。领导人的文集,如果不发行个数百万册,那简直是怪事。如果还用出版社费力推销,发行当天新华社的门口肯定会排气抢购者的长龙。不少读者一买就是好几套。媒体上照例是好评如潮,教授们也都纷纷发表文章,谈他们学习后文集的粗浅体会,这些心得又会汇编成书,作为参考资料全国发行,利润也是丰厚得很。家家数钱,人人开颜,哪像罗斯福以及瑟夫们那般凄风苦雨,一片资本主义的败象啊!”当初现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文集出版后,因为他本身政治谋略不得当,致使他的文集不受市场买账,最后只得到一派萧瑟境况,面对这种与中国市场可以一味推崇领导宣言并成功推向市场的情况,两国文化显而易见的差别作者生出了扼腕般的叹息。这也是法律学人对社会风向滋生的一股理性的抨击。贺卫方老师从他国文化历史进程攥取的对我国文化进程的反思和见地也是源远流长的。他却只从细处说起,比如由日本神保町的古书店衍生开的这段:“在历史上,日本从中国输入了许多典章制度,但是,两国之间,历史的连贯性有着巨大的反差。日本的君主,从来就不是通过征服而登基。虽然天皇在幕府时代长期沦为符号,然而却未曾有过改朝换代的情况,所谓万世一系,良非虚言。在中国,改朝换代,乃是周期性发生的故事。朝代的更替不只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而已”,还伴随着对前朝种种的激烈排斥。对前朝文武的杀戮,前朝遗民的自我放逐,当然也要消除那些不利于本朝合法性的违碍书籍。从秦始皇的“焚书抗儒”到清朝初期的“文字狱”,不知道有多少文脉被专制的斧钺无情斩断。一直到“文革”,红卫兵们不是也烧毁了汗牛充栋的“封资修”书籍么?相比之下,日本几乎没有这样代际冤仇,书之祸也得以幸免,也就有了古旧书籍不断积累和旧书业的蒸蒸日上。”日本保存下的旧书籍犹如饕餮宴,身为爱书的贺卫方,遥想家国贫瘠的旧书市场,不免一番抱憾情涛。但这一段凿凿求证,除了是对中国历史残留下不可弥补的缺憾的一种惋惜,还有一份历史不能再重演的警醒之思。爱物惜物,是一切文明得以保全真实质地的唯一方法。而提到中国变迁史上的代际冤仇,作者接下来又提及了“日本人对包括西方列强的侵略遗迹都妥善保存”和中国对待友好外籍人士保存遗迹境况的对比,更是表现出了中国人易迁怒于旁者的行为。那么更广的是,从前的中国人认识历史重要性的觉知是不甚清晰的,那时是尾随着走的状态,而非自主认知的状态。因为无知,导致文化史上缺失了诸多信息可查,从另一个面向可以反观出,当时紧缺的文化教育和文明认识是如今必须填补和攻克的。我想,贺卫方老师直指地正是中国现状必将规避的某种历史重蹈。虽然我从没看过贺老师的文章,但经此短短一阅,他的人文气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深深折服我的利器,是有让我无法真正逍遥法外的功底。要说只是内气使然,也未尝不可以。

行车途中

能够参加法星社读书会,获得贺卫方教授签名的赠书,真的非常高兴。读《逍遥法外》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贺卫方教授的文字是对内的收敛的,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的主张太多地附加在文字之上,而是以对一种对自己所见所闻的记叙,从一个地方对一件事情的思考开始,如同谈话一般娓娓道来,在置笔之时文字又敛入了内心。一些经历,一些回忆,追赶空间和时间上的路途不免有些叹息,作者只是点到为止,不附加太多情绪留有读者足够思考的余地。尤其是辑五:逍遥天地。现在出版社各种噱头的书很多,而要如何选择合适自己读的好书呢?有网友说读你喜欢作者的书,在他的书里发掘其他的知识结构,看到他读书的经历,如此顺藤摸瓜自然能读到好书。而看《逍遥法外》的时候就深刻地明白了这一点,《逍遥法外》一本书中,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作者在自己读过的一些书中找寻着在学术历史中遇见的问题的答案,在《逍遥法外》一书中作者说提到的书应该不会少于一百本。在辑一:书中景色,作者提及自己的购书经历,对一些书做了简单的评介延伸至一些思想——“怎样的差异才能够达成和谐?另一个问题是,但出现了足以破坏和谐的因素时,采取怎样的办法加以解决?”《关于“和而不同”》洋洋洒洒的数篇文字看着也非常精彩,如果喜欢历史,如果研究学术,何不看看作者是如何扬弃一些观点,打开视野的呢?读辑三:话语千叶,觉得极其轻松自在,如我这样不愿意思考的人,也会被“话语千叶”这个名字所吸引,但想“叶”在此究竟有何意思,是表示着树叶,或是通“页”,还是代表时代?想不清楚,自己胡乱理解作“叶”代表语言的繁茂。作者的几篇文章读下来,也真的找到了语言传承的一个脉络。谈及方言,那是我觉得这本书里最有意思的几篇,作者的文字里有很浓厚的人文味儿,率性而风趣“刺闹”、“茅司”……方言确实是丰富多样,包含着一个地方的习俗和文化,微妙间的意韵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作者叹息道乡音或许会死去,“儿童相见话不懂,国语应答何苦来”,想着重庆人应该是忘不了自家方言的。辑四:士林观望,作者提出了自己对现在有些问题的看法,只能是读者用心自己去对应,参照和思考。应该说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要我自己选择,我应该也不会主动买这本书来看,在翻开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是一本讲法学的书,法学枯燥且不是自己兴趣的方向也没有基础读着定时一头雾水,其实《逍遥法外》这本书关于法学的内容并不多,在细枝末节处涉猎法学作者也讲得很清晰。就想贺卫方教授在其前言中写到“虽然一直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但我的专业是法律史和法理学,就其特质而言,需要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以便对法律现象作出更全面的解说。”看书,我也是胡乱地揣度,我想在作者漫谈着文化、历史、学术、民主这些文字的背后,有一些事是受不住法律约束的,譬如思想和人性,在探寻一条进步的路上,终也能“逍遥法外”。推荐这本书,虽然读《逍遥法外》并不如一些随笔自在,但思考总能让人有所收获。

哈哈哈 不错哦

不错哦 觉得 不错哦 不错哦 觉得 不错哦 不错哦 觉得 不错哦 不错哦 觉得 不错哦 不错哦 觉得 不错哦 不错哦 觉得 不错哦 不错哦 觉得 不错哦 不错哦 觉得 不错哦 不错哦 觉得 不错哦 不错哦 觉得 不错哦 不错哦 觉得 不错哦

给个喝汤的机会

给个喝汤的机会偷爱警/文现代社会,作为发展中国家,依法治国,从严治国,是国家提出的口号和标准。我国是礼仪之帮,此殊荣,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里,国人对礼仪的解释,各行其道,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但很少有国人,真正做到礼仪自律,礼仪助人,礼仪帮扶。除非有利可图,有驱动力,国人才会行效礼仪之法,才会自我约束。中国的礼法,正在添油加醋的盘带关系中,变质变味儿。老邻居朝鲜最近出了一件大事儿,姑父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挥霍公款,与多名女性有染,被侄子和姑姑联手,一举歼灭,进一步巩固了侄子的政治地位,除掉家族祸害。今天《参考消息》上写到,张成泽因有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刑。看看人家,“吾乃君王,谋权篡位者,必诛之。”一党执政,坐拥天下。谁要不服,必遭横祸。第一政权的权威性,毋庸置疑,不可撼动,第一政权的立场,甚至要比法律的严谨性,更高更有威慑力。第一政权是顶级立场的标杆。可以绕过一些繁琐的法律程序,凭借政权的力度和荣誉作为保障,快速执行法律程序。姑父张成泽的逮捕、不公开判刑,充分说明,法律独立性是掌握在权政手中的,朝鲜第一政权就是行效法律的权杖。贺卫方的随笔,看似杂乱无章,却可以体味到逍遥的味道,可以窥见“法外请”的生活乐趣。礼法之外的美景,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但很多人,因为礼法自律的落差,不能强化约束自己,将自我埋入更深层的利益链条,牵扯人性的堕落和沦丧。礼法不过是谈资的小调,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礼法不足以成为生存的全部。贺卫方以旅行笔记的方式,描绘出一个个城市的美丽。刻画出城市人文、人情、人理、人心的礼教。购书目录,写入到这部随笔当中,并不是凑字,也不是为了推销书籍,而是在选择书籍的时候,目的明确,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得到什么,想要汲取到哪些东西。走在法律边缘,被龟裂的现实,划分的清晰透明。再也不会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再也不会有人为了法律的公允,而不断的自我审判,更不会有人为了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奔波和忙碌,现实点,务实点,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才是活下去的必要条件,别自大,别装老大,真正的老大说,低调是最牛逼的炫耀。懂法的人,不会触碰法律的高压线,不懂法律的人,触碰法律的高压线必死无疑,如果跟法律玩游戏,最后死的最惨的还是自己。有能力的人,从来不炫耀自己的能力,法律也是如此,如果想得到法律保护,必然要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能力变得强大和骨感。法律边缘,游走很多徘徊者、彷徨者,谁来救救他们,只有他们自己救自己。想要什么,尽早决定,晚了,连喝汤的机会都没了。

不错哦

不错哦,看了一些些 就得还行,为什么豆瓣的评论要50字呢 不错哦,看了一些些 就得还行,为什么豆瓣的评论要50字呢 不错哦,看了一些些 就得还行,为什么豆瓣的评论要50字呢 不错哦,看了一些些 就得还行,为什么豆瓣的评论要50字呢

差強人意

贺卫方是本科学校的师兄,当年回学校演讲时大家都挤破了头去听,我懒得挤就宿舍里看他的文章。他在博客的自我介绍里说到上了大学当了教授过上了不失尊严的生活,当时给他留了言说尊严失与不失跟前边上大学当教授的奋斗历程并无必然联系,尊严发自内心,当了教授没有自尊的岂少。他回说各人理解不同。本也非什么要紧事,就过去了。但是多多少少还是觉得贺师兄心胸似乎有些小,不过为各种维权人士及司法独立等发声到底可敬,对其观感就处于爱与不爱间了。回到本书,内中各种逛书店买书的经历以及有关法律思想的思考等可知其平素都读些什么书及各种思维状态,却也都无关紧要。而若牵涉到法律或日常生活以外的东西,比如对简体字的态度,对章诒和关于聂绀弩进监狱一文的态度,等等,都觉得贺师兄兴趣虽广,法律之外水准实在堪疑。其在微博通过日人岩仓俱视感慨郡县制导致清朝鸦片战争败于西方的例子来否定郡县制,却似乎不了解岩仓俱视在日本是有了名的提倡废藩置县的人物,有人向其提出此节遗憾贺师兄犹强词夺理不止。此一例似可知贺师兄读史或做学问似乎有失全面。书中还讲到其在台湾买一本讲“共匪”的旧书的时候,认为232页的书150新台币(30元人民币)太贵,还向店员确认,却忘了自己这本书243页就要48元的事。记得当年韩寒出一本书的时候为了读者向出版商压价,贺师兄此书博客文章拼成便称十年辛苦而要价48元,同时却称别人书贵,无乃不可乎。但是总的说来还是一本不错的书,有一些有益的信息可以扩展见识。

放下‘法’,好好逍遥。

最近对这类关心社会的文字很感兴趣,这样看下来“逍遥法外”这个名字确实贴切,越觉有深意。作为一个社会人当然希望这个世界能变得更好,在完美的制度下有序幸福的生活下去,对自己的国家尤是偏重,但个人总是那么无力,看着这个世界崩坏就只能救起眼前双手能圈起来的范围。有比较就知道好坏,‘法’总连着‘政治’,而这是多么敏感的字眼啊。最近刚加入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小组,贺卫方先生写日本的古书店那么那么多,想想国内,一家家独立书店的倒闭,书店只能转型,想想也确实,自己也基本都是通过网络买书。之前读胡适先生的《不朽》,太学术就逍遥不起来了。让我们放下‘法’,好好逍遥。文里摘录了一段:“那么世界赞许的是什么?为了赢得它,我们不得不牺牲我们的勇气。世界批评的是什么?它的可怕远胜过真理的破灭和灵魂之光的慢慢熄灭。我们平日琐碎的生活、言谈和动机,不过是博取人们的赞扬和注意。让我们来衡量这个不带半点理性的偏见世界,让我们来称量陈腐思想习俗带给我们的巨大重负,去想象那从看不见的空间像我们横扫过来的宇宙物质,想想它那冷酷无情的浩瀚,听听那苦难的悲号;耳聋的众神对之永远是充耳不闻,屈指数数那将我们与永恒的沉寂分开的短暂岁月,那么对于习俗的屈从又是对么微不足道!以此观之,一个人的确应该敢于不顾公众对他的褒贬而生活。他只在意他的生活是否充满真实,他是否完全说真话。”确实,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法律约束对于普通善良的百姓来说可以说是无感觉的存在,与义务相对的权利,我们是否有享受到已经无力深究。不去理会道德底线上的规则,只关注个人的生活,我们要什么,这一世……不把自己拉到人生意义人类贡献拯救他人的层面,不多想,便觉得满足。和熙的阳光,拂面的微风,轻柔的音乐……有这些,就够了。管统治者改什么制度,管在位者游手好闲……游历我们的山水,独善其身的消极凡人。意大利作家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里对于共产主义的空想倒是有道理。人类的劣根性就是自私。打破家庭大破生物的血缘联系便能实现共产……(跑题跑到太平洋了...哈)PS:试读版纠错:【萨维尼的矛盾】里,第二句话说【3岁的他开始在新成立的柏林大学教授罗马发...】岁数错了吧

名教授的书,更要细细的“咀嚼”

贺卫方老师是我敬重的教授,因为他不跟“主流”,有自知之明且敢说话。这本书推荐三篇文章给法学专业的研究生细细品读:一、《台北访书记》这篇文章希望能够领略到海峡对岸的学术氛围的零星味道,有机会可以按图索骥式的去台北看看,诚品书店是个好去处。二、《狄更斯论法袍的效用》这篇题名就让我想起了德沃金的《身披法袍的正义》,讲什么,大家书里面自己理解,但千万请找个静静的房间思索下。三、《对学术研究量化标准说不》我想,这会引起很多社科类研究生的共鸣。接下来说说本书的结构,很多篇名都很接“地气”,正好看了冯小刚导演的《私人定制》,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时候法学专著也能很接地气的表达法律概念和理念呢!虽然《逍遥法外》不是一本专著,但不由我不去联想很多专著里面的“道貌岸然”。本书五辑,每辑其实文章的内容读起来都是比较轻松的,读的出贺教授的治学之道和藏书理念。吐槽下整本书的设计,我不喜欢纸壳版类的封面和线状的固定。最后要感谢法星社陈烨的赠书,希望2014年法星社能有更多法治或法学类的读书会,加油法星社。p.s 也要谢谢贺卫方教授的亲笔签名。

值得一再品读

很感谢法星社这种方式,让我读了这本书。说真的,要不是被抽到赠书,我想我是不会买这本书的。因为我对法学并不了解,而且我现在又有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本书里有好多内容我还不怎么懂,甚至有字看不懂。呵呵,还要去査字典。我觉得这本书是那种可以放在书柜上,一度再读的书。有好多内容,等你嘟嘟几遍,也许你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这本书中讲了一些日本文化与我们中国的不同,他们是怎么对待文化的,以及我们是怎么对待文化的。我真的很喜欢这部分内容。想说,现在的我们就是应该要好好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作者阅读书的问题,着令我感触极大,也许会因为看了这本书,而使我更加喜欢阅读的。我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买来看看,真的是很有用,很有思想的一本书。我一定会再读几遍的,还有好多内容需要细细去品味,我才能弄懂。

还不错哦

还不错 看了一点点 ,觉得故事情节还是可以的,最近看书少了点,这本算是不错的了,这本逍遥法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价格问题嘛,我觉得还是稍稍有点贵哦,48,够我买10个鸡翅了。不错,读书跟喝水一样重要,还是比吃鸡翅重要那么一点的,不多

笔记:贺鹤贤闲

前日,旻欣和我说他们出了贺卫方先生的书,问我是否有兴趣推荐。我说,虽然老贺前阵子被封为敏感人物,但他的书你们既然出了,推荐一下又何妨?昨天下午,书就收到了。拆了放在桌上,未细看,只知道是个白色的书。最近下午正是我头疼眼花的时候。今天中午后,从桌上的几本书里翻出贺先生的书来读,正眼是只国画的鹤,立在白色的封面右下角,鹤是仙鹤,半截折在腰封上,而腰封做了一个特别的设计,非独立的包装,而是与封面成为一体,反向折着。书名叫做《逍遥法外》。我见过贺卫方先生几面,甚至在上海书展期间还有幸同桌喝过一回酒,而一回也是邻桌,他在另一桌书生意气,很潇洒。薄薄三两面,我见先生是个风趣健谈的人,席间没有架子,连我这样的无名小辈也可以兄弟相称,举杯对饮,很痛快。那情形和我去年才认识的王人博先生相近。他们两人同时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系前后的校友,贺卫方先生晚生人博先生两年,八二年入西南政法。如今他们一个在北大,一个在中国政法大学,学识渊博,看样子都是性情中人。这是我的印象。再说回 《逍遥法外》,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是作者的一册闲笔,开篇除了梁由之先生为“梦路书系”写的总序,便是作者的自序,很潇洒,以“鹤”自谓,既合了名字,也合着他的气质和行事。作者多年来游移四方,学问做了,也由了性情,有时为当局所恼,声名却越大。这本书不谈严肃学术,是他游离于法学之外的文字结集。开篇就很有趣。方才说了,读到其中一篇,叫作“村上哲见及其《科举の书》”,差点将我乐出声来。文章标题见着复杂,其实可能是作者逛北京琉璃厂书肆的日记。因为像日记,行笔也就不似其他文章那样讲究构思,而显出人人都有的平常心来。他说,“我是在菜市口站下的车”……哈哈,你读了,不知是不是和我一般的感受:你我也在日记中随笔写过的嘛。比如菜市口站,我也下过车的,顺着菜市口,也到过琉璃厂,而先生一样,逛过琉璃厂东北角的中国书店,在一楼听见过几个店员的细细闲谈。因此,这书的前几篇就是作者逛书店的事了,从日本到台湾,转而香港,回到北京,每每写得细致,连所购书籍的版本和价格,都一一列出来。相较起来,我便只逛过北京和长沙的书店,台版和港版书都见过一些,嫌贵而很少买,旧书也买过不少,但很少有价格昂贵的。顺便将本书完整章节录到这里:辑一:书中景色。(为作者购书和读书笔记)辑二:读史阅世。(作者读史笔记。史学家何炳棣先生作过一本书《读史阅世六十年》)辑三:话语千叶。(关于语文和写作的文章)辑四:士林观望。(交游录)辑五:逍遥无地。(恰所谓“读史阅世”,近况及其他)是为记。(后来看了两次,感觉写得太肉麻了是不是?缺少批评是不是?读得不深是不是?还是原样留着。)十一月二十一日严彬

具备客观的态度与广博的视野——Leo鉴书164

大数人都希望自己具备客观的态度与广博的视野,任何时代能做到都是非常困难的。贺卫方教授无疑是拥有以上两种能力的人,说人杰也不为过。本书是他的随笔及报刊文章的合辑,读起来会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贺教授为人观世的方法。2013年机缘巧合,我在网上开始听贺教授的演讲,有关中国司法改革的、有关普及价值及民主的,有关重庆打黑的。在此过程中,我了解到司法独立到底是怎么回事,民主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有效达到民主。本书分五辑从书中景色一直到逍遥无地,讲述了看书、看人、看世的种种方法,从狄更斯谈到胡乱,从五大臣出使夕阳到文革回忆。读完本书,俺的认识水平上了一个层次。整体看来有几点儿感悟。第一,贺教授其实完全可以走一条更顺的路,但他没有。作者的智商、能力、人品如果专心治学,不问事世,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会走的更顺。但作者还是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运用所学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期间必然会遇到的阻力很大,举个例子,薄在重庆打黑高峰时间,贺教授在自己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有关红歌的文章,直接指出期间问题(本书也收录了这篇文章,在全书最后)。写此文章时,都没有平媒敢发,后来才陆续传播开来。选择一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路是需要勇气的!第二,社会的改革在继续,不会一簇而就,也不会停止不前。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在一点点进步,比如重庆又恢复了秩序,最近几年比之前更民主。虽然偶尔也有倒退,但更体形式向好。原因也很简单——自由就像死亡,一旦访问就永远不能回头了。挺好!第三,如果社会不能反思,那么我们至少应该做个能反思的个人。书中有篇文章提到了文革过去几十年了,官方很少进行系统进行回顾与反思。社会改变也许只能一点地来,百年之后估计对这段历史多半有个比较全面的回顾,我们这代人未必等得到。我们也许不能要求社会咋样,但是对个人提高要求——成为一个具备反思精神的人,并非难以做到。或者以下几点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应该尽力做到的1、只有看事年人不偏狭2、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尊重你发言的权利3、用更加系统全面的观点思考问题我们每天好些,长久看来社会多半也会好一些。

慕名而读

现在名人写博客的好处是;随时可以整理成书。 所以 ,可以用闲遐时间写上一写,一定要有长度,以中学生作文为标准最佳,一定要有深度,装也好不装也罢,一定要有自己的感受,标准还是中生作文。贺卫方先生这本书,号称;集十年思索而成的最新随笔集。其实大部分来自于他的博客文章。当然来自他的博客,并不代表这是一本粗制滥造的作品。比如,李大眼的那本博客拼装书,就一直在蛇年畅销。贺卫方先生是国内法学名家,这本书取名《逍遥法外》,意在写一些与法律无关的事情。但职业使然,兴趣所致,在行文走笔间,总有一些跟法律有联系的事。像琉璃厂闻李庄,咱们还懂。可写到西方法学历史那几篇,则没有做到;雅俗共赏。全书共分有五辑,第一辑“书中景色”;写的是淘书乐趣和读书的快感。第二辑“读史阅世”;是对中外历史的感悟。辑三“话语千叶”;则涉猎语言文化。第四辑“士林观望”;表达了对国学大师的敬意和学术问题上的思考。五辑“逍遥无地”是他个人对一些事情的一些小小感受。个人认为四.五部分写得很好,可惜都很少.很短。看着不过瘾。最后说说,这本书的定价,243页要48元,我呸。

烹书嚼字墨香浓 ——由《逍遥法外》引发的小感悟

【谈谈《逍遥法外》的出现】读研以来,我总是一个人住。贴了温馨的向日葵壁贴纸,挂了糖果般的闹钟,买了用以打发慵懒的格子沙发,沙发边搁置着接了音响的随身听,日里喜欢倚靠沙发上翻阅几卷,倦来手抛闲书小寤寐,做了很长很久远的阅读梦。在那些无人陪伴的孤独、枯燥且沉闷的日子里,科研任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开始买很多很多速溶咖啡,加许多块方糖。开始一个茶包一个茶包地喝着浓茶,加许多块方糖。开始买很多很多书籍,写许多行眉批。夏去秋来,秋走冬至,独居的岁月流逝得非常安静,唯有书香浓郁。当日子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书香日益慰藉着我日渐饥渴且渐行渐远的青春。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老师亲笔签名的《逍遥法外》就在这样一种生活背景下,用一种非常神奇的形式,没有预约就闯入了我的生活。【《逍遥法外》其实在“法”内】冬日的阳光,总在特定的某一个时刻才能照射到我的房间。于是临近中午,我就会搬着小马扎,伴着简简单单的音乐,坐在房间的阳台玄关处,手捧《逍遥法外》,晒着暖暖的阳光,惬意地读,闲适地品,悠然地念,细致地想。贺老师的字里行间,传递出一种洒脱而自在的生活态度、不拘一格的治学态度,使人欲罢不能。贺老师是法学专家,出的文集却以《逍遥法外》命名,足以窥见贺老师其人的超凡脱俗与大胆创新之处。然而,对此我并不吃惊。事实上,早在2005年,我已经对贺卫方老师的为学、为人品质有所耳闻。2005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丹青以辞职的形式对抗时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此后不久,贺卫方老师便通过学术批评网,发表一封《关于本人暂停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声明——致北大法学院暨校研究生院负责同志的公开信》,公开高调声称罢招研究生,引发了网络热议,学术界也发生了一场舆论地震。作为一名敢言直道、特立独行的名校教授,不拘泥于世俗的条条框框,笔尖下流淌出似小年的书卷日长、勾画出波涛般的知识分子情怀,逍遥“法”外,即逍遥书外,逍遥方外,守门老鹤先生此举,实在太正常不过了,更何况,其也曾直言,《逍遥法外》一书收录的是“游离于法学之外的文字”呢。然而,换成另外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其实《逍遥法外》也在“法内”。我所言的“法内”之“法”指的是为人之道。《逍遥法外》全书分有“书中景色”、“读史阅世”、“话语千叶”、“士林观望”、“逍遥无地”五辑,时评思考、东西游历、少年追忆、人物学术,文思所至,涉笔成趣,信手拈来便是文章。每一辑文字,都折射出贺老师独特的思维视角,体现出贺老师为“人”的精髓。翻读其书,再回忆起贺老师罢招研究生一事,更使我对丰子恺老先生的名言对了更深刻的体悟:“有些动物主要是皮值钱,譬如狐狸;有些动物主要是肉值钱,譬如牛;有些动物主要是骨头值钱,譬如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毫无疑问,贺老师的高风亮节,非常值得称道!文如其人,《逍遥法外》必然也在为人之“法内”!【关于阅读】万圣书园的墙上挂着一句在传统书店行业流程甚广的名言:“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亮起一盏灯。”阅读从来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凡爱书者、但凡阅读者,均能在书香里寻找到灵魂的慰藉,我也不例外。《逍遥法外》一书,首辑便是“书中景色”,贺老师与书籍的故事、所述之书评、对于日本旧书店的描写,无不让我意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一个爱好阅读之人,我也常逛书店。然而随着岁月的迁移、科技的发展,传统书店正经受着电子书籍带来的冲击。而快餐阅读、新时代带来的“碎片”阅读也挑战着经典名著存在的尊严。有喜欢阅读的朋友,慢慢用一块关上电源便会一片漆黑的电子书阅读器取代了传统书籍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也有朋友曾言,纸质书籍太沉,搬家亦不方便,阅读不拘于形式,能从文字中得到滋养与感悟,才是最重要的。我个人偏爱于翻阅传统的纸质书籍。诸位不妨设想一下我曾经阅读《逍遥法外》时的场景:和暖的冬日阳光准时在中午十一点射入我的房间,盖上电钢琴的琴盖,快活地搬上小马扎(有时候顺手拿上一点儿小零食),穿着棉拖鞋安然坐在阳光能亲吻到我身体肌肤的角落,音乐正不紧不慢地播着,一页一页地读着《逍遥法外》,翻书的时候,书页摩擦发出动人的声响。窗外人来人往,然而世俗纷扰均与我无关,我就那样坐着,似乎和贺老师对话,又似乎和自己对话。倘若这不是一本传统的纸质书,我就那样坐着,然后手指一次一次地狠狠戳着平板电脑或者电子书阅读器——听不见书页婆娑,瞬间文艺气息消失殆尽,只剩下切水果般的豪迈。你可能会问:“你读纸质书,是为了文艺么?”不,不是的。我只是想让我的生活充满惊喜。那些纸张摩擦的声音,就像开启书海的音乐之声,让我一遍一遍无法自拔。这,都是电子书籍无法给予我的财富。书籍是我的眼,带我看透花花世界花姑娘之外的风景。若要问我为何偏执于甚至狂热于阅读纸质书,那么我的答案便是“黄昏里亮起的这盏灯,点亮的也是我的灵魂。”那些我没有走过的路,贺老师走过。那些我没有感悟过的生活,贺老师经历过。在阅读中,我似乎走了那一段贺老师走过的路,经历了贺老师感悟过的生活,这是《逍遥法外》带给我的收获。换而言之,阅读此书,使我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都是通过书籍实现的。我想,若贺老师知道,学生阅读其书,能有所裨益与感悟,也必是十分开怀的。【关于研究生】看到《逍遥法外》中,贺老师答记者问,提起罢招研究生一事,心中隐隐地痛。除了阅读,对于研究生的各种思考也是《逍遥法外》引发的。作为一名在读的研究生,此话题我不愿过多评论。但脑海中却一直不能平静。也许有一点关于“研究生”的体悟,但又无法一一道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考试的痛,再痛,我的描述也不能使旁人体会深刻。科研的苦,再苦,我的疲惫也不足为外人道也,众生皆苦嘛。隔岸观火和亲临其境,真的,真的,真的有很远的距离。也罢也罢。【结语】阅读的魅力就在于常读常新,随着过期日历的增加、生活阅历的增长,书籍带给人的阅读体会也常常有所更迭。作为一名尚未踏入社会的大龄学生,目前以我的资历要对贺老师“游离于法学之外的文字”做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着实非常困难,也万万办不到。唯有一点建立在自身生活体验基础之上,阅读《逍遥法外》时所引发的个性化解读,与诸君共享。贺老师,若您能看到这些文字,恳请您原谅学生的才疏学浅,感谢您为学生提供一场精神的盛宴,奈何学生肚子里墨水不多,不能表达出《逍遥法外》带给学生的全部所思所想!唯有在将来的岁月中,接着烹书嚼字,感受浓浓墨香,以期将来能更好地拜读并解读您的大作!向您致敬!祝您逍遥自在、乐在“法内”!马年将至,贺老师,新年快乐!

逍遥记趣

书名是《逍遥法外》,书的内容倒是真的与法律条文不甚相关。作为一本随笔集,作者记述了一些与法律相关的见闻与读书感悟,零零散散,但读起来颇有趣味。跟着作者的视野一起游历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地方,神保町的古书街仿佛就在眼前,十七十八世纪出版的古书令人向往,好像摸一摸书皮,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古书业在日本的繁华,对比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萧条,实在是引人思考。即使在台湾,也有屹立不倒的诚品书店,作者所形容的深夜里摩肩接踵的顾客,在中国,已经不多见了。书里有一段讲到钱钟书对于日文著作的看法,形容贴切,值得记录。“从前钱锺书先生到京都大学座谈,开头就夸奖日本汉学成就斐然,不过,他说:‘我是日语的文盲,面对着贵国‘汉学’或‘支那学’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开撬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将文学著作比作大保险箱,让人忍俊不禁,想想又觉得十分贴切。前段时间读到一篇杨绛写的《钱钟书是怎么做读书笔记的》文章,提到了他的外文笔记,里面确实没有提到钱钟书懂日文,想来对他而言,没有这个大宝库的钥匙是多么遗憾。我们平时只知读书读它的内容,对书的各种版本没有深究,然而真正懂书的人,在版本的收藏上,一定能享受到许多的乐趣。看作者乐此不疲的罗列自己买来的书的版本,出版社,以及花了多少钱,不由觉得可爱,也从此对书更加珍惜。看作者介绍读书的感悟,也十分有趣,比如谈及《歌德谈话录》里,歌德对于统治之道的议论,“我要当上了国君,就决不会把自己最重要的职位给那些仅凭出身和资历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人,他们到了这个年纪已经习惯慢腾腾地走老路,自然干不出多少像样的事情。我喜欢用年轻人——但必须富于潜力,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同时还要胸怀大志,品行高尚。”让人也不由得想去读一读歌德全部的见解。读随笔的乐趣正在于这种开拓与探索,跟着作者领略一场法外的逍遥。

藏之深山

一个下午加一天的时间读完,没有刻意炫耀深度的专业词句,所说也的确是生活感言,游记等。但似乎如四两拨千斤,一些随意句子,说出的确实至纯至深的生活感言。例如贺老师对于启功的南北二陈的比较时说,一个老师的高度不仅仅是学术功底,更应是做人的典范。贺老师所做注定是一个小众的不能再小众的事,比如去拜谒庐山陈寅恪墓,去为方言辩护,这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里是应者寥寥的。他是在做一种文化传承的东西,我们的文化不能有断层,历史更应如此。在选文的后期中所说的,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税收推进宪政,这也是一个大胆的提法。正如英国的光荣革命之所以避免了流血冲突,也是民众的不合作,不妥协而来。如萧老师所说,当我们都与之不合作的时候,也就是其行将就木的时候了。惊讶于贺老师的宽容, 他对自己参加的文化沙龙没有洋洋自得,竟然遗憾与没有真正的左派的参与,这真是一位有格调的右派。刚拿此书时竟然以小人之心忖度,贺老师也不能免俗的出书了,俞读愈发现这实际上是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太史公之于史记,梁启超之于自由书。我们的文明已经落后西方数载,只有这些人在做着默默的事情,祭奠文化先祖,开文明之先河。

读不下去

读了一半 赌不下去了,不知所云。只有情绪。在写自己的情绪比较多。好多东西想说又说不出来,说出来好像又不大对味。感觉怪怪的。~~~~~~~~~~~~~~~~~~~~~~~~~~~~~~~~~~~~~~~~~~~~~~~~~~~~~~~~~~~~~~~~~~~~~~~~~~~~~~~~~~~~~~~~~~~~~~~~~~~~~~~~~~~~~~~~~~~~~~~~~~~~~~~~~~~~~~~~~~~~~~~~~~~~~~


 逍遥法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