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法外》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08641836
作者:贺卫方
页数:260页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88页 - 史家的傲慢与谦逊

这是任何理论都无法拜托的解释学难题:理论不是一种意义固定的文本,其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打着同样名号的主张却完全可能有决然不同的内容。历史学家不能搞独尊一派,只有真正的百家争鸣,才能有富于活力的历史撰写。我们必须对同行而不同道的学者表示最基本的尊重。另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学者就是学者,学术之争不能往政治上裹缠,既不应给对手扣政治帽子,也不可把自己变成政治正确的化身。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7页 - 东京漫笔

文中提到的关于在东京公园里树立的佩里将军的雕像的事情,大概是可以用之前看过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中提到日本人是崇拜强者来解释。至于《经济学人》在黑船来航150年周年的文章,150 years after Commodore Perry ,Japanese spirit, western things,这种博采众长有顽固坚守本位的特点,我倒是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的。会想到村上的小说人物内省而孤僻,和在火枪阵前冲杀的黑泽明武士,会被吸引,不一定是喜欢。

《逍遥法外》的笔记-在胡适纪念馆 - 在胡适纪念馆

庄小姐问起我胡适文物在大陆的情况,我只是知道1948年胡适留下的百余箱图书、书信以及其他文件已经被分散到社科院近代史所、北京大学以及国家图书馆等几个机构。记得《中华读书报》曾有专文报道,似乎各个机构都不愿意相让。其实,能否相聚是一回事,重要的一是需要妥善保存,二是能够把一些适合陈列者向公众开放。例如,如果北京大学图书馆能够辟专室于本馆所藏胡适藏书及遗物,常年开放,那不只是对于老校长的最好纪念,而且也有助于师生们了解本校历史,追随先贤精神。这是典型的惠而不费的好事情,很期盼保管着这些遗物的机构能够玉成一下。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109页

(演讲)重要的是,你选择的讲题应当是大家都有兴趣并且也都有些困惑的。然后,你对这个问题有一些相对新颖的知识和不同的论证。最需要避免的是一味地拼命展示自己,流露出炫耀的意味;或者掩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思考不足。如果有疑问,应当坦率地告诉听众你的疑问和困惑,让大家在听的过程中也思考,参与到对于一些困难问题的研究过程。事实上,在这样的演讲过程中,演讲人也处在一种思考之中。这样的演讲就有了更多的学术意义。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232页 - 一桩难题 一个机遇

不能容忍异议,缺乏合理的决策程序,压制和平的反抗,最终只能导致国民在两个极端中选择:或者极端地忍受;或者极其暴力性地反抗。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的改朝换代却没有制度创新,根源正在于这种压制性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169页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38页

人们都意识到,无论是饮食的调味,音乐的谱写,情爱的沟通以及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把差异乃至相反的因素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达成和谐。那种以为把同样的事务置于一起,或者强求不同的事物变得一律便是和谐的做法或想法是完全背离事物的本性的。记得“文革”时期,不仅舆论一律,而且举国之人服饰几近无差别,女性也着男装,美其名曰“不爱红装爱武装”,这样的整齐划一哪里是和谐,完全是单调专一。这种不真实的和谐演示了矛盾和危机,人类社会许多灾难正来源于此。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差异固然是和谐的前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差异都能带来和谐;在一首西洋古典音乐的演奏中突然插进一把唢呐,在一个欢快的宴席上忽悠一人在向隅而泣,差异固然是差异,但是却难言和谐。这就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怎样的差异才能达成和谐?另一个问题是,当出现了足以破坏和谐的因素时,采取怎样的方法加以解决?

《逍遥法外》的笔记-自序 - 自序

我读德国一位法学家的著作,他也论证过一个学术现象,即比较法学研究深入到一定的层次,就会诉诸语言、宗教、心理、地理等其他因素,于是离教义学意义上的法学就会渐行渐远。法内与法外两种偏向的法学研究很难说有高下之别;毋宁说,两个侧面的均衡发展乃是一国法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242页 - 红歌之忆

整体而言,”WenG“歌曲属于一种病态的花朵。它们鼓吹个人拜拜,把领袖视为人民的救星。它们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政党文化,尤其在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上,片面烘托党的光辉与正确。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际上”WenG“正是MZD和共产党犯下严重错误的时代。没有领袖的引领,人民就会迷失方向。这些歌曲掩饰了国家与民众的苦难,制造了社会的仇恨,语言粗暴,非黑即白,成为“WenG“浩劫的助推器。我们在其中找不到对于个人尊严的讴歌,对于政府权力的警惕,对于私人利益与情感的维护。对于这些因素,今天重唱它们的时候,我们自然是要抱持一份警惕的。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212页

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遭遇了一个假定的前提,这个前提是说,对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不需要你去思考,而是有人代替你思考。最伟大的思想家不是在大学校园里,而是在庙堂之上。所以跟政治相关联的,就必须匍匐在哪些最有权力的人的脚下,去做他的追随者。前不久南京大学做了一个统计,过去三十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刊物引用的作者排名,居于前几位的几乎都是政治领导人。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26页 - 在英国法的圣殿里

记得托克维尔的话:“英国人喜欢他们的法律,不是因为他们的法律好,而是因为他们的老。”那种崇古念旧的风格,乃是英国法律职业标志性的特色。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175页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34页 - 读《胡适留学日记》

日记里还有此刻感到颇合微衷的引文。韦莲司借胡适读毛莱的《姑息论》(John Morley,On Compromise,1874),他抄下若干段落,其中有论影响力不应成为关注之焦点,曰:
那么世界赞许的是什么?为了赢得它,我们不得不牺牲我们的勇气。世界批评的是什么?它的可怕远胜过真理的破灭和灵魂之光的慢慢熄灭。我们平日琐碎的生活、言谈和动机,不过是博取人们的赞扬和注意。让我们来衡量这个不带半点理性的偏见世界,让我们来称量陈腐的思想习俗带给我们的巨大重负,去想象那从看不见的空间向我们横扫过来的宇宙物质,想想它那冷酷无情的浩瀚,听听那苦难的悲号;耳聋的众神对之永远是充耳不闻,屈指数数那将我们与永恒的沉寂分开的短暂岁月,那么对于习俗的屈从又是多么微不足道!以此观之,一个人的确应该敢于不顾公众对他的褒贬而生活。他只在意他的生活是否充满真实,他是否完全说真话。(卷七,1914年12月6日)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27页 - 在英国法的圣殿里

我站在内殿的庭院高处,向南望去,近处是茵茵绿草,远处是款款流淌着的泰晤士河。抚今思昔,多少个世纪里,这条河流曾见证过十字军骑士东征,见证过不计其数的货船远航,也叫见证着英国的政治法律制度走向世界各个角落。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190页

我从来不允许我的学生叫我“老板”,这是一个侮辱。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27页 - 在英国法的圣殿里

中世纪的高等教育对于师生在一起吃饭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一个人考进律师会馆,英语甚至直接说“eat his Dinners”。不只是会馆,牛津和剑桥至今也保持着这种传统。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232页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189页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11页 - 东京漫笔

在历史上,日本从中国输入了许多典章制度,但是,两国之间,历史的连续性有着巨大的反差。日本的君主,从来都不是通过征服而登基。虽然天皇在幕府时代长期沦为符号,然而却未曾有过改朝换代的情况,所谓万世一系,良非虚言。在中国,改朝换代,乃是周期性发生的故事。朝代的更替不只是“城头变换大王旗”而已,还伴随着对前朝种种的激烈排斥。对前朝文武的,前朝遗民的自我放逐,当然也需要消除那些不利于本朝合法性的违碍书籍。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清朝初期的“文字狱“,不知道有多少文脉被专制的斧钺无情斩断。一直到”文革“,红卫兵们不是也烧毁了汗牛充栋的”封资修“书籍么?相比之下,日本几乎没有这样的代际冤仇,书之祸也得以幸免,也就有了古旧书籍的不断积累和旧书业的蒸蒸日上。这是否是一个重要原因呢?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243页

二百多页的书,细读一遍费时不少,因为大多数内容需要边读边思索。虽然是杂文随笔集,还是可以看到作者思想的闪光。喜欢贺卫方教授含蓄中兼容锋芒的文风,然而对他的一些观点,觉得他还是过于乐观和理想化。不过依然敬佩他以自己的方式坚持不懈地作出努力,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在不断努力,我这样的人才从无知转为清醒,并使得理想的萤烛之光保持不熄灭。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174页

《逍遥法外》向贺老师的敢说致敬。从开篇《做出版家真好》的直言“售书政治”,到“沉迷”于胡适的抛开党国之界只说学术,再到有理有据话抄袭的导师“叫兽”。这种敢说不是口号式的脸谱语,而是娓娓道来,敢于把丑陋分解了看。庖丁解牛式的油锤,看着让人肉跳。然后,感谢这个可以开始包容异同的时代。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81页 - 拿破仑的治国理念

无论如何,拿破仑对于军队与司法之间分工的说法还是发人深省的:“与外国维持和平,是军队的责任;与国内的公民维持和平,是司法的责任。”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216页 - WG四十五周年

对MZD的个人崇拜走向登峰造极,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等一大批党的高级领导人被打倒,全国不知多少知识分子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无休止的批斗、抄家、殴打,死于非命者不可胜数。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持续了整整十年,给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罄竹难书。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WG“在国民心灵中留下的可怕后遗症。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6页 - 做出版家真好

言论极其大胆了,感觉到天朝大国的优越性。“领导人的文集,如果不发行个数百万册,简直是怪事。……哪像罗斯福以及瑟夫们那般凄风苦雨,一片资本主义的败象啊。”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35页 - 当代学术史料的收集与出版

政治运动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让学术研究长期陷入停滞,而且严重伤害了学术的自治,给学术界带来了过多的意识形态指向。学者们或自觉或被迫地运用一些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政治话语装点在著述的字里行间,把学术降低为政治的附庸。不仅如此,意识形态的多变迫使学者不断跟风趋时,学术成果成为折射政治风云变幻的镜子。趋时的代价便是不断地过时。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33页 - 读《胡适留学日记》

一个人的确应该敢于不顾公众对他的褒贬而生活。他只在意他的生活是否充满真实,他是否完全说真话。让我想起大岛渚曾说的:我喜欢打破禁忌的人和演员,希望借着电影的呈现而解开禁忌的束缚,让每一个人能过百无禁忌的生活,可实际上似乎没有太大的突破。
十分的志向,五六七八分的现实。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209页 - 改造社会不是人生的唯一价值

人不应该完全都变得像一个斗士,毕竟人生苦短,岁月如白驹过隙,你需要有一种非常美好的生命感受,跟朋友的爽朗交往,放眼青山绿水的那种喜悦,读一本老书给你带来的快乐,等等。其实人不完全是为了改造这个社会而存在的,我们需要更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贺卫方老师在选择离开北京前往钱塘江畔后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1页

“我觉得人不应该完全都变得像个斗士,毕竟人生苦短,岁月如驹过隙,你需要有一种非常美好的生命感受, 跟朋友的爽朗交往,放眼青山绿水的那种喜悦,读一本老书给你带来的快乐,等等。其实人不完全是为了改造这个社会而存在的,我们需要更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3页 - 做出版家真好

做出版家大概是一件除了能满足小时候的狂想之外,还可能搭上一个血本无归的结果的事情。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1页 - 辑一及辑二

这是本中信出版社的新书,没读过全本(只读了微盘上的试读段落),按说不太适合写评论,所以就将就写点感想充当读书笔记。
就本书内容及书名而言,能看出贺卫东教授希望脱离法学,来跟读者分享些读书趣事的意愿。文体则为数十篇杂记短文,法学专业也不过偶尔一笔带过,确实体现了抛开法学谈谈生活趣事的逍遥愿景。
从历史谈到旅行,从旅行又说回历史:那些习俗的变迁,那些文字的隐没,那些记忆的断裂,还有那些时代的创伤。书中提到了不少杂事佚闻。有关于史料的蹉跎,有对地理交通建筑文化的感叹,也有对现世某些怪现象的困惑。
已读的前半段最吸引我的是淘书、找书、看书、买书的趣文。文中提到了令人神往的日本古书店,又提到了台湾香港购得珍本的喜悦。这几段经历,既像是游记又像是读书笔记,散发着墨香的书屋仿佛跃入眼帘,令人馋涎。这可惜每段短文的结尾都只有寥寥数句,深深地感查到作者欲言又止的无奈。
就我个人而言,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书向来看不太进去。是故,贺卫东教授这本行云流水的新作就颇合口味。
严谨而不死板,潇洒而不浮夸。值得推荐。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80页 - 拿破仑的治国理念

“军人与文人有个很大的区别,军人的标志是他所有的欲望都是专制的,文人的标志是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讨论过,要跟随真理、理性走的。”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232页 - 一桩难题 一个机遇

民主是让国民决定自己的事务,包括让国民作出错误的选择;民主是人民之治,而非真理之治。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238页 - “样板戏”该进的是大学课堂

柏拉图曾对于在教育中受艺术教育者接触“坏精神”作品的危险提出告诫:如果他们“从小就接触罪恶的形象,耳濡目染,有如牛羊卧毒草中嘴嚼反刍,近墨者黑,不知不觉间心灵上就铸成大错了。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如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到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起,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175页

“为什么这么看重文章专著的数量?——它不是用来评价学术的,而是评价人、评价单位是否合格的。” 《逍遥法外》贺卫方——学术界集体在玩一个游戏,游戏规则稳定,参与层面广泛,取得效果“显著”,论文数量惊人,卖废纸时一毛五一斤……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48页

政治运动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让学术研究长期陷入停滞,而且严重伤害了学术的自治,给学术界带来了过多的意识形态指向。学者们或自觉或被迫地运用一些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政治话语装点在著述的字里行间,把学术降低为政治的附庸。不仅如此,意识形态的多变迫使学者不断跟风趋时,学术成果成为折射政治风云变幻的镜子。趋时的代价便是不断地过时。
一言中的!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8页

不错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45页

萨维尼一直被视为一种极度保守的人物,反对编纂法典。他认为 编纂法典内在统一性的要求无法通过多人组成的编纂委员会实现,并且会破坏过去的研究。他在美国的再传弟子认为法律源于风俗习惯,源于大众认同的社会正义标准,法律只能是习惯的体现,违背习惯则徒有虚名。他极力反对立法运动,和萨维尼如出一辙。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146页

其实,对待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是保证他们的学术自由与人格独立;单纯物质待遇方面的优厚,却剥夺其自由,那样的优厚不过是一种羞辱而已。

《逍遥法外》的笔记-第209页 - 改造社会不是人生的唯一价值

我觉得人生不应该完全都变得像一个斗士,毕竟人生苦短,岁月如白驹过隙,你需要有一种非常美好的生命感受,跟朋友的爽朗交往,放眼青山绿水的那种喜悦,读一本老书给你带来的快乐等等。其实人不完全是为了改造这个社会而存在的,我们需要更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


 逍遥法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