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败了希特勒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807690993
作者:特索拉斯
页数:328页

内容概要

彼得.G.特索拉斯,美国陆军后备队陆军中校(退役),军事历史学家,目前正从国防情报局高级情报员的职位上退下来。同时他也曾服役于国家地面情报机构。著有《登陆日的灾难》和《葛底斯堡:别样历史》——这本书获得了林肯奖提名。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五月之变
哈利法克斯勋爵的首相之位/001
英国广播公司播报了丘吉尔的去世,引得希特勒的随从一阵欢欣鼓舞,而英国民众却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之中。希特勒在听闻这一消息时甚至还跳起舞来。5月24日,他从岩巢大本营飞往阿登高地的查尔维尔,此处,负责西线进攻的陆军A队指挥官冯•伦德斯泰特将军已经建起了他的冲锋司令部。希特勒抵达之后便召开了一次午间会议,其间,伦德斯泰特提出,往敦刻尔克港口汇集的装甲部队应该立即停止行动——或者说原地
待命,重组。
第二章 我们时代的和平
首长指挥部里的生命回忆/029
盟军迅猛地登上了诺曼底,但损失惨重。英国在科唐坦半岛的海岸相对容易,通过坦克的机敏调整,能够很好地支持两面的进攻,这一点很受我装甲兵同僚的称赞。虽然听说美国人进行了技术改革,但并没看到他们在三块美军占领的滩头(艾奥瓦滩头、奥马哈滩头、犹他滩头)上使用,因此便没能占领卡昂。提前就位的德军部队和战斗群已经准备就绪,
并开始向这些滩头发起进攻。
第三章 西班牙人的诡计
凤凰行动/053
9月,反间谍机关负责人又一次访问西班牙,会见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佛朗哥明确阐述了自己的要求:如果德国能够给西班牙提供口径为380毫米的巨型大炮,用于粉碎直布罗陀的守备军,那么西班牙军队必将在进攻的时候冲在最前面。西班牙外交部长后来告诉希特勒说,至少需要
10门这样的巨型大炮。但是,德国只需派出几支精英部队即可。
第四章 远航必不可少,生死无关紧要
墨索里尼和庞培大帝的遗产/089
墨索里尼毫不遮掩地盘算着重建一个“罗马帝国”,他还宣称地中海是我们的海(正如罗马人说它是“我们的海”)。这意味着占有海事管辖优势,如同庞培征服了海盗后得到了海上管理权力。正因带着重建帝国的信念,他独自一人接管了海军部(这对于墨索里尼这个抓紧一切时机掌控了五到七个军事部的人来说并不奇怪)。而且,不仅他的决策明智,他的所作所为也相当具有魄力,使得他的军队在建立轴心国时足以抵御别国
的海上攻击。
第五章 国之安危
意大利和全球战争/115
墨索里尼将战争看作衡量国家昌盛的标准。战争让他得以集中力量,并且清除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中的其他政治玩家。的确,在整个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之时,意大利民众会得到全新的锻造,衍生出一种与普通大众的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特别是因为他从1936年起,便担任过每一支武装部队的部长,所以墨索里尼对现代战争知之甚少。他没有看到,从一战开始,意大利与欧洲大国之间便开始出现了军事能力方面不断增长的
巨大差距。
第六章 黑十字,绿月牙,石油
驱车印度河/135
自然,希特勒的对外政策也是源于他的世界观。他决定要让国家之间相互对抗,以推动其实现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愿望。早在1930年,他就计划利用意大利和法国之间的斗争去实现与意大利结盟的目标。接下来,他还希望更进一步,与苏联或者英国结盟。他最想与之结盟的还是后者,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孤立法国——他的主要敌人。法国沦陷之后,希特勒对东欧和苏联发起了进攻,借此满足德国的修正主义需求,同时为
未来德国开拓生存的空间。
第七章 高加索之翼
莱昂纳多行动/169
希特勒似乎数月来都在为如何夺取高加索油田而烦恼。他多次否决他的将军提出的意见,理由是“他们不懂经济”。而希特勒自认为精通经济,他认为占领高加索油田对整个战争结果将有决定性的影响。现代的分析者认为这种影响或许没有希特勒所想的那么显著,因为我们现在对于苏联隐秘的经济结构已经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这个问题在当时的德军最高
统帅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议题。
第八章 至死不渝
拿下莫斯科/189
朱可夫在第二天得知了斯大林的“死刑”。但是官方会过几天再宣布斯大林因守卫莫斯科而牺牲了。迈赫利斯联合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首领巴里亚建盟。但是红军百分之百都站在朱可夫这一边,朱可夫宣布在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选出一个新领袖之前他将掌管大局。当红军在后来逮捕巴里亚时,内务人民委员部和红军之间发生了一些小冲突。没人站在迈赫利斯
这一边。
第九章 冲出斯大林格勒
“劳斯拉你出来”/221
德军和苏军在空中战斗的激烈程度也不亚于地面的战斗。不断旋转的地面战斗场面让空军很难支援下面的地面军。他们让彼此独自与敌军周旋,在地面上,无数燃烧冒烟的坦克车辆遍布村庄的周围,同时,空中无数的战机也燃烧着坠向地面。尽管如此,德军的航空军和地面军还是在各自的领地战胜了敌军。空中的战机和地面上在雪地和草地之中奋战的坦克
几乎都是在打一场不断旋转的战斗。
第十章 一岛之争
马耳他的沦陷,德国人的胜利/253
对盟军来讲,马耳他失守又是一则坏消息,这又给丘吉尔增添了压力。然而,所幸的是,他的对手于7月初竞选失败后,并不打算这么快再来一次。因此,英国首相的政治时运暂且无碍。他催促美国积极参与对北非的战争。华盛顿方面,马耳他沦陷后,罗斯福也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他要尽快让美国军队参战,以支援丘吉尔。于是罗斯福就将这压力转嫁给
马歇尔,他只能不情愿地派艾森豪威尔到英国拟定北非作战计划。
第十一章 艾克的帽章
1943年,盟军入侵法兰西/279
人们一直都有一种强烈的猜测,认为艾森豪威尔及其顶头上司马绍尔都相信帽章行动将会收到远超其计划的成果,而且他们还希望驻扎在法兰西的德军在美军凶猛火力的进攻下溃败。英国的幕僚长简直被吓坏了。这对他们而言就好像整个盟军的全球计划都着眼到了一个小规模行动上,而这个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光天化日之下把舰队派到法兰西沿岸?”第一海军司令杜德利•庞德爵士对蒙巴顿吼道,“你肯定是疯了,迪克!”

作者简介

本书是国内首部二战架空历史著作,由美英11位军事历史专家联合打造二战的另外一种可能——希特勒的胜利。
真实的历史是二战以希特勒和德国以及德国所领衔的轴心国的失败而告终,而在当时瞬息万变的政治和战争情况下,很多关键的决定都可以成为历史的拐点。比如,丘吉尔在竞选总统中失败,那么英国继续绥靖政策,同盟国就会失去一个主要的战斗力。或者,如果希特勒的闪电战坚决一些,那么敦刻尔克大撤退就不会成功,盟军部队将会失去极大数量的战斗人员。或者,如果丘吉尔、斯大林等重要领袖在战争中被刺杀,那么希特勒的德国取得最终的胜利也是合理的。
11位军事历史专家,在汇集了众多资料的情况下,运用合理而严谨的推理,将这些可以成为历史拐点的事件真实的展示了出来,从而让“希特勒胜利”这样一种可能性显得极为真实。
当然,虚构这种可能性不是为了给希特勒翻案,而是反思历史,以后更警惕这一种可能。


 谁打败了希特勒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谁打败了希特勒?——关于历史的另一种可能王立刚  关于架空历史小说,国内最为著名的当属《新宋》《窃明》,这两部作品设定比较严谨,对历史的思考比较深刻,所以,得到了相当多人的认可和好评。   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亚瑟王圆桌上的康涅狄格佬》,主人公是个典型的美国佬,野心勃勃,跃跃欲试,迷信科学和武力,妄图凭借科学和技术使古代世界实现社会发展上的大跃进。而这一传统作为一种经典套路,后来又被几乎所有类似题材的作品所沿用,包括黄易的《寻秦记》。   黄易的《寻秦记》既有严格的历史背景,又引入了大量虚构的人物、事件,成功地造成了广泛影响,在中国范围内开创此类小说的先河。   在西方,此类小说又称作“颠覆历史小说”。   其中,著名的有菲利普·迪克的《高城堡里的人》。在这部作品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日法西斯的胜利告终。美国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仅在萨克拉门托保留着傀儡政府。后来,有人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易经》,发现在另一个世界里,日本人才是战败者,但这也于事无济了。   《蛮荒海岸》,也属于这类作品,作家想像了美国在一场氢弹战争中毁灭,日本成为战胜国的情形。日本兵乘坐巡逻艇,封锁了美国西海岸,禁止战败的美国人与外部世界交往。电、印刷术、降落伞、人类登月等对于美国人来说都是难以置信的奇迹。个别好奇的美国人,躲过日本人的盘查,偷偷潜出了封锁圈,来到了外部世界,最远到了西伯利亚,探寻美国为什么亡国。这个人回来后,写成了《一个美国人环绕世界一周》的手抄本,写出了一个封闭落后国家的公民,面对世界先进发达文明时的震惊心情。《谁打败了希特勒》也是这样一部小说。不过与其他架空历史小说更为不同的是,这是一部小说集,是由11位军事历史学家联手写出的作品,相当于每人一篇短篇或中篇小说。在《谁打败了希特勒》中,这11位作者,每人负责一个历史阶段,完成对二战期间几个重要转折点的假设,完成对这段历史的理性架空。这11位作者,在统一的主题下,虽然并没有像一部长篇小说一样将所有故事整合在一起,但是,依然可以从单篇和单篇之间找到内在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关于二战的系统的整体。关于严谨性,这方面更不成问题。主编及主要作者特索拉斯是美军退役军官,也在国家情报部门工作过,同时也是军事历史学家;其他10位作者有的是知名大学的博士硕士,有的是军队军官,有的是军事历史刊物的出版人……他们常年与军事历史打交道,对这些历史尤其是二战历史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研究。《谁打败了希特勒》就是在这一主题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它不是以论文或报告文学的方式来体现,而是以更为通俗的架空历史小说的形式来体现。这无疑使其更容易被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谁打败了希特勒》在保证严谨性的基础上,合理假设了丘吉尔的竞选失败,斯大林的错误指挥,墨索里尼的积极表现,几个关键人物在关键节点中的偶然性决定,所导致的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事件。历史造就伟人,但历史也因伟人而改变。当真实历史中的伟人因某个偶然的决定而产生某种必然的结果时,可以设想,若当时的决定是另一个方向,那么极有可能产生另外一种结果。也就是《谁打败了希特勒》中希特勒以及轴心国集团的胜利。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如果有如果,那么也只能是在文学作品中。无论如何,至少《谁打败了希特勒》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曾多么接近现实。还好,这只是一种假设!
  •     1944年7月20日。东普鲁士拉森堡狼穴。随着一声爆炸巨响,会议室内的橡木大桌被炸得粉碎,会议室里的人,——所有的人或死或伤。紧接着,或者几乎是在爆炸发生的同时,整栋建筑物坍塌下来,伤者也不能逃出来了。“在场的那些人,应该无一生还吧。”目睹爆炸的施陶芬贝格这样猜想着。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一切都按照原定计划紧凑地展开。不可一世的阿道夫•希特勒死了!德国得到了拯救!战争终于可以结束了!——以上情节只合理地存在于施陶芬贝格的想象之中,且只能存在于他获悉计划失败之前的那几个小时甚至更短暂的时间之内。事实上,希特勒只是受了轻伤,这点皮外伤并不能危及他的性命。刺杀希特勒的计划失败了,于是元首愤怒了,于是大批大批的人跟着遭了殃。史实虽然如此,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架空一下历史。历史没有“如果”,但“如果”可以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操控自己的想象力,在无数个如果中,历史被更改,教科书上的记载在想象的世界里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也许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希特勒取得了最终胜利,他将整个世界纳入自己的囊中——不过,这个结局一点儿也不好玩儿,至少不是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所期盼的那种结果。如果,希特勒真的胜利了,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如果,二战中希特勒的一些决策没有失误,战争中的关键转折点以另一种形式发生,那么,最后的胜利者很可能就是希特勒!《谁打败了希特勒》号称是“首部二战架空历史著作”,11位英美军事历史专家在经过缜密思考和合理假设后,打造出专属于“希特勒的胜利”。这本书由11篇中篇小说构架起“另一个二战世界”,在这个架空的世界中,丘吉尔竞选失败后灰溜溜地离开了英国政坛、斯大林在决策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墨索里尼和他的意大利军队在战争中表现积极,这也一扫人们心目里“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就是负责卖萌搞笑的”坏印象、还有那些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关键决定都与历史上记载的完全不同。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我猜不出历史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面貌。不过,还好,我们预想不到的会有别人做出预想,我们难以猜测的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历史实际上就是一种在指向未来的十字路口上的挣扎。”(书中引言部分)历史上的那些关键性人物的挣扎往往比平民百姓的挣扎更具有让后人展开想象的价值,因为是这些家伙站立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是这些家伙在某一个时刻做出的决定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进程。是也罢,非也罢,纵便历史可以容人们一再架空、一再设想,希特勒也已经成为了历史,——不论柏林地下室内那具被火化的尸体究竟是他本人,还是他的替身。
  •     1945年4月30日,伟大的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同学诞生了!有人说:放屁,明明是那天希特勒自杀死了。同学,你还是图样图森破了啊。你难道不知道,佛祖有云: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有人又说:希特勒不信佛。同学,你又图样图森破了啊。你难道不知道,佛祖又云:放下屠刀,立地成活。有人还要说:……“有人”你给我滚粗!-------------------------------------------------------------------我是不知道为什么分割的分割线反正,元首复活了。没有重生十字章,也没有凤凰涅盘术,但是他就是复活了,信春哥,你也能做到。元首复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斯大林打电话。对于这位好基友,元首一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元首曰:死达令,你还活着吗?斯大林曰:特乐啊,你可真搞乐,没被虐够吗?元首又曰:我觉得,我们再玩玩吧。我觉得我就能赢了呢。斯大林又曰:嗯哼。我问问那几个老混蛋……---------------------------------------------------------------------快要瞎编不下去的分割线斯大林:儿子(丘吉尔)、骡子(罗斯福)你们丫出来,别潜水。丘+罗:法克鱿。什么事?斯大林:特乐想跟咱再玩一把。你们玩不。丘吉尔:那是必须滴啊!罗斯福:呃,看来又得想想该怎么忽悠那帮选民了。----------------------------------------------------------------------没事就分一下的分割线好吧,故事重新开始,基本设定不变,主要事件增加变数——英国——张伯伦:绥靖政策挺好滴。我们就应该跟德国一辈子好基友啊。希特勒:好(yin)基(si)友(ni)一(bu)辈(chang)子(ming)。张伯伦:就是丘吉尔那家伙有点不听话。希特勒:换个接班人。哈利法克斯那哥们不错。张伯伦:我也是这么想滴。于是,由于张伯伦和希特勒的友好合作关系,英国首相竞选,丘吉尔败于哈利法克斯!丘吉尔:喵了个咪的。还好可以当海军大臣。哈利法克斯:哼哼。你想去打仗,那就去吧。丘吉尔做飞机飞赴前线,然后飞机飞着飞着,就没有然后了……丘吉尔,退出!----------------------------------------------------------------------割着割着割成习惯的分割线苏联方面——斯大林:丘吉尔这个白痴,难道不知道特乐喜欢打飞机吗!不能重蹈覆辙,嗯,我一定要坐坦克!战场上——斯大林:掩护。撤离莫斯科。士兵:达令,你见过人饿死吗?斯大林:你特喵的说特喵什么捏?士兵:我姐,我娘,我,我们一家都饿死了。斯大林:你特喵的饿死了还特喵跟我说话!你……士兵击杀了斯大林!士兵:达令,你要明白,粮食问题是根本问题啊。斯大林,退出。-------------------------------------------------------------------------胡乱分割分来分去的分割线作者:特乐,玩儿够了吗?希特勒:嘎嘎嘎嘎,妨碍我的都是渣渣,现在他们都去屎了吧。作者:特乐,你先别乐,是我写死他们的吧。希特勒:你特喵的是谁?滚粗。不然我让你也去屎。作者:……希特勒被抹杀。(完)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所谓设想没有出奇之处。译文还算通顺,但地名怪异,百分百是外行译的。具体可见《参考书目》的译文,连《第三帝国的兴亡》都能翻成《第三帝国的起落》、《比较传记》译为《平行生命》足以说明问题。
  •     翻译不行,错误之处不少;对于历史的假设和描写聚焦于战役的细节过程,个人更喜欢《虚拟的历史》里那种对改写历史背后更大背景的假设。
  •     2015.01.22
  •     垃圾,这也叫专家!
  •     有几个架空故事相对还是比较有些可信服的地方,如西班牙,北非。其他的感觉会是比较一厢情愿的假设,真实的历史即使出现分叉,估计也不会和最终解决有太大差别。架空的历史,和真实相比较,有时候会感觉是在历史的岔路口u上抛了骰子,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的结局出现而已。忘了吐槽里面的错字和不知所云的翻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