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章节试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49544004
作者:程浩(伯爵在城堡)
页数:304页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21页 - 世间慨

然而,疯狂地阅读并没有给我乏味的生活带来多少乐趣,反倒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难以想象的寂寞。就像一本书上说的:“你知道的越多,你越会觉得自己像这个世界的孤儿。”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4页 - 世间慨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页 - 死亡,只有对于生者才有意义。

爱情就是相距一百步的两个人,彼此慢慢靠近。因为爱,我可以向你狂奔九十九步。然而,无论我付出多少努力,却永远无法真正靠近你。因为爱,不光是我迈出的九十九步,还有你尚未迈出的那一步。少一米、一寸、一分、一厘,都不是爱情。一步之遥,天涯海角。
学不吃苦,玩不出花,一辈子都是庸庸碌碌。
越是与世界为敌的人,越是渴望世界对他的认同。
程浩: 只有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才能安然享受生命的平等。
佛朗经常说,人们总是习惯相信眼前的美好,而忘了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有从辉煌走向衰败的那一天。花开自有花落,相聚还有别离。时间就像一只目不转睛的眼睛,它看清了虚假,看清了残缺,也看清了岁月的残酷。这就是为什么“乌托邦式”的美好愿景,总会在时间的注视下,露出马脚。我说,这就是你的人生哲学吗。他说,不!是惨痛教训。
最后发展到:只要别人不骂我,基本上都是我的朋友。
我希望,每个人因为平凡而独特,却不因为独特而平凡。
有时候现实就是这样,来的时候不声不响,护的时候小心翼翼,走的时候稀里哗啦。

以希望和慰藉。结果却往往只是更加深刻地证明了生命的本质孤独。有时候甚至尴尬到有话想要说的时候无人可说,有人可以说话的时候无话可说。
人是没有孤不孤独之分的,只有对孤独害怕不害怕之分。对孤独害怕,不过是因为对这世界的庞大森然有所畏惧,毕竟在与世界的比照之下,人太微薄渺小,一生又太短暂。这样的人喜欢用拼命付出感情或者拼命索要感情的方式来映照自己的存在,给自己以希望和慰藉。结果却往往只是更加深刻地证明了生命的本质孤独。有时候甚至尴尬到有话想要说的时候无人可说,有人可以说话的时候无话可说。
我只需要明白,“选择承受苦难的人并不只有你”——这句话足矣。
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伸出双手拥抱星空。
什么事情一旦失去兴趣,再美好的事物都会变成一种折磨。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人终有一死,情终会淡漠,唯有那些共同的记忆,将永远埋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人,就是这么一种动物:你喜欢过的东西,即使不要了,也不允许别人糟践。你喜欢过的人,即使分开了,也不允许别人对他不好。
许是某一天,她骑着自己两千块钱的爱玛电动车回家,路过街边的星巴克时,透过玻璃橱窗看见一位与自己年纪相当的姑娘,喝着36元的意式咖啡,提着3600元的LV,穿着36000元的Dior,开着360000元的MINI Cooper,碰巧对方桌上摆着一本张爱玲的《金锁记》。于是她便想当然地认为张爱玲和那些明码标价的商品一样很“高档”了,她也想成为玻璃橱窗里那样的人,可是从哪开始呢?买一杯咖啡尝尝?不行,喝一次就没了,太费钱。买一个LV的包包?不行,那可是自己一个多月的工资。买一件Dior穿穿?不行,自己的开始呢?买一杯咖啡尝尝?不行,喝一次就没了,太费钱。买一个LV的包包?不行,那可是自己一个多月的工资。买一件Dior穿穿?不行,自己的房贷还没着落呢。买一辆MINI开开?呵呵,没钱!
悟出的一个浅薄道理来看:一切抄捷径的行为,最后被证明都是在走弯路;一切阻挡我们的困难都应该正面解决,因为那才是走直线。
这往下,你必须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不管怎么样。因为除此之外,这世界上没有你赖以存活之路,为此你自己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顽强是怎么回事。”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里这样写道。
旁人说我读书很多,对于这一点,我是不认可的。我反倒一直认为,自己读过的书,真的少之又少,知识面也狭窄的可怜。这绝不是读书人惯有的谦虚,而是我心里的实话。我对读书的理解,早已经在自己的日记中写过:读书不光不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反倒更加暴露我们本身的无知。世界是庞大的,你所掌握的那点儿自以为是的知识,仅仅只是沧海一粟而已,甚至对整个世界而言,它根本不配称为“知识”,那不过就是一点儿必不可少的生活常识。说到底,每个人都是一只坐井观天的蛙,仅此而已。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北岛
也许,人们的坚持,往往不是因为相信未来,而是他们不想背叛过去。
你失败一千次也不会有人记得你,因为人们只会记住你成功的一次。
活着,是每个人的希望;活得好,是每个人的欲望。
那时以为,人生就像一杯水,疾病就像一滴墨,它让我的水浑浊暗淡,让我的人生失去光明。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人生可以是一杯水,也可以是一片海,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内心。心是大海,便能包容缺憾,同化污秽,永远保持自身的通透明净。命运如此,休论公道。不幸与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承担。可惜人生需要经历,需要沉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不能明白这个道理的。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5页

只有吸满阳光的眼睛,才能照亮世界。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4页 - 世界上最强的少年

这往下,你必须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不管怎么样。因为除此之外,这世界上没有你赖以存活之路,为此你自己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顽强是怎么回事。——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我们的人生或许都比他长,他不敢浪费的每一份每一秒,却被我们轻易地置弃、荒废。他感激的每一天升起的太阳,打在身上阳光温暖的味道,却被我们抱怨和诅咒。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0页 - 陈浩留给妈妈的东西

纵然你是一代天骄,坐拥天下,到头来不过化作一抔黄土;纵然你是绝代佳人,艳冠群芳,到头来不过是一具白骨。但是,难道因为死亡是人生的终点,我们就要放弃生命的过程吗?——程浩最初是被这样的句子所震撼的,如此艳美绝伦而冷彻心扉的句子是出自一个20岁的少年之手,对生命如此的彻悟,该有着怎样不凡经历才能挥就。但读着读着,发现这样的句子还很多: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的阳光依然灿烂。也许我们无法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我们已经为‘活着’付出了太多代价;也许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已经为梦想流下了太多泪水。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绝不能回头。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狱一定在身后。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字是时间的凝固、生命的延续。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的精神,将在这些文字中永存。
读着这些文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质地。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9页

世界上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多年以后,我们彼此发现对方都已经改变。这真是一句漂亮的蠢话,最难过的事情从来不是“彼此的改变”,而是所有人都在改变,只有你还一成不变。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4页

命运嘛,休伦公道。不幸与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承担。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3页 - 你觉得自己牛逼在哪儿?为什么会这样觉得?

  我自1993年出生后便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我活不过五岁。然而就在几分钟前,我还在用淘宝给自己挑选二十岁的生日礼物。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5页 - 昂着头的艺术

只有吸满阳光的眼睛,才能照亮世界。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5页

只有吸满阳光的眼睛,才能照亮世界。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6页

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假如有一天,我成为不死不灭的存在,那一刻,我猜自己也会陷入空虚散漫的漩涡之中,虽生犹死。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页 - 我想,不上学也能读好书!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mobi
程浩
2014-08-16 22:36:34
久而久之,读书就成了我的一个习惯。而随着时间流逝,曾经的朋友大多有了各自的学业、事业、爱情和他们自己的生活,但我的世界里,只有那些隽永的文字和古老的书籍陪伴我。如今我可以坦白地说,最初读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装酷,现在读书更多是为了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世界。我一向唾弃“天赋论”,如果上天真的赐予每个人一种天赋的话,那我想自己最大的天赋就是“对未知事物抱有一种生吞活剥的好奇心”,看见一本没读过的书,我就想一口气翻到底,读到一句喜欢的文字,我就会反复阅读恨不能出口成诵。这一切没有任何理由和目的,仅仅是因为热爱。而且我也明白,认真读书,认真生活,这是我唯一能做到的事情。
2014-08-16 22:37:50
十岁时阅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从姐姐家借来的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当时觉得很有趣,过了两年觉得很无聊。喜欢过一段时间的日系推理小说,诸如江户川乱步、东野圭吾、岛田庄司、松本清张、横沟正史、宫部美幸等人,都是我偏爱的作家。十二岁以后,基本上都在阅读金庸、古龙、黄易、梁羽生、倪匡等人的作品,尤其是金庸先生的大作“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都看得十分着魔。十四岁左右,有幸拜读过几位俄国硬汉的作品,诸如契诃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等等。十五岁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我经历过最痛苦和最黑暗的日子。陪我度过那一时期的是各种人物传记,我不是看他们如何攀上辉煌的顶峰,而是看他们如何度过人生的低谷。我如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想都是在那时形成的。
2014-08-16 22:38:34
对我比较重要的作家有两个,一是史铁生,二是周德东。史铁生老师的那本《我与地坛》,不知道陪我度过了多少个夜晚,它在我心中的地位,不亚于《圣经》在基督徒心中的神圣。而周德东这个恐怖小说家,是第一个在写作技巧上给我带来启示的人。他的恐怖小说传递给我的不仅是故事,还有人与生活的戏剧性。
2014-08-16 22:40:26
旁人说我读书很多,对于这一点,我是不认可的。我反倒一直认为,自己读过的书,真的少之又少,知识面也狭窄的可怜。这绝不是读书人惯有的谦虚,而是我心里的实话。我对读书的理解,早已经在自己的日记中写过:读书不光不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反倒更加暴露我们本身的无知。世界是庞大的,你所掌握的那点儿自以为是的知识,仅仅只是沧海一粟而已,甚至对整个世界而言,它根本不配称为“知识”,那不过就是一点儿必不可少的生活常识。说到底,每个人都是一只坐井观天的蛙,仅此而已。
2014-08-16 22:51:38
我常常想,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像一块干瘪的海绵,要想尽办法去吸收更多的水分,这么做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释放自身的能量。而一块不懂得释放的海绵,即使吸收再多的水分,也最多只是一个臃肿的水货而已。
2014-08-16 23:15:00
如果有人问我:如何利用知乎学习?我会告诉他:关机,看书。 当然,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通过读书。但是历史是一个已经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学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科,正是因为它已经有一套相对完备的学习资料,以及经过几代人反复推敲的学习方法,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学习途径。以我十年读龄悟出的一个浅薄道理来看:一切抄捷径的行为,最后被证明都是在走弯路;一切阻挡我们的困难都应该正面解决,因为那才是走直线。
2014-08-16 23:16:14
我有一个读书的自我规定:但凡遇到不懂的知识,想尽办法也要弄懂,哪怕它毫无用处;但凡遇到内容艰深的书籍,一定要找到关于此书的入门书籍,为他日之阅读作一番铺垫。
2014-08-16 23:19:05
读书一定不要畏难。 难,是一件幸事。 难,如同一道门槛;跨过门槛,你就和身后的普通人拉开了距离。
2014-08-16 23:19:48
读书的过程就像爬楼梯,总有一些书籍在楼上俯瞰我们,也有一些书籍在楼下仰视我们,还有一些书籍跟我们保持在同一层台阶。每当我们拿起一部深奥的作品,便如同抬步上楼一般——怎一个“累”字了得!
2014-08-16 23:20:50
读书,翻开诵读就好。读不懂,想办法读懂。无关的,不必多说,更不必多想。
2014-08-16 23:22:16
韩寒说:“我们懂的越多,越发觉自己像这个世界的孤儿。”
2014-08-16 23:22:43
这句话听起来一点都没错。但是当我把这句话反复咀嚼之后,却发现一个问题:到底是读书使人产生孤独,还是人们渴望从书中寻找到孤独?
2014-08-16 23:24:57
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孤独?因为我们太渴望孤独,我们太希望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太希望自己获得与众不同的优越感。所以,我们潜意识里就在试图变得孤独。为什么《假装的艺术》会如此畅销?因为本质的孤独难以拥有,而外表的孤独却易于操作。 你虽然看了很多书,但是你和周围的普通人还是一样的。因为你没有看懂书,看懂了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你读过的书不仅没有化作强大的内心力量,甚至都无法替你解开人生困惑,唯一的功效就是多了几件演绎孤独的戏服。 以我浅薄的阅读经验来看,人世间的书,无非是赞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阅读这样的书,你只会感到生活的美好与珍贵,不会长久地陷入孤独——除非是你刻意寻找孤独。
2014-08-16 23:29:07
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认为世界就是家到医院的距离;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认为生活不过吃喝二字;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一生都无法经历那么多人物带来的感情。
2014-08-16 23:29:56
但是,读书带给我的好处,恰恰是它带给我的最大“危害”。 如果没有读书,我就不会对人生产生期待,那样就更容易获得满足;如果没有读书,我就不会了解世界是多么精彩,那样就不会向往独自远行;如果没有读书,我的心中就不会孕育出那些蓬勃跳动的梦想,那样就不会轻易感到失望;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永远都不明白两个人的甜蜜,那样就不会尝出一个人的苦涩。
2014-08-16 23:51:40
四五岁的孩子,特点是什么? 一是好动,二是模仿能力强。 这个年纪,你培养他读书的习惯,要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那比杀了他都难受,说不定以后还会厌恶读书。 你能做的,就是给他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你若想让他读书,自己就要先读书,尤其是在他面前读书。让他觉得读书就像是男人的酒,女人的高跟鞋,带有一种象征性。他就会迫切地想去尝试。 孩子的读书习惯不能靠刻意培养,而要提供给他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我以前说过:
2014-08-16 23:52:08
中国家庭教育之悲哀,在于长辈惯于言语说教,少有身体力行的示范。
2014-08-16 23:53:26
我在知乎上多次表达过一个观点:书,只能是书,不能是别的。 现在很多人总是误以为,读书能带来许多改变。而且认为这种改变是革命性的,能把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变成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能把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变成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其实这样的可能性,极小。 读书固然能给人带来改变,但是这改变尚不足以使人脱胎换骨。即便能带来某些改变,也需要付出漫长的时间和极大的毅力,就像契诃夫的《打赌》描写的一样。
2014-08-16 23:56:09
读书的理由只有一个:自己每天读书的承诺还没兑现,所以要读书!跟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无关。
2014-08-16 23:57:46
其实,来到知乎以前,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书嘛,拿起来就可以读了,有什么难的?但是来到知乎以后,我发现那些自认为自己读不下去书的人,多得超乎想象。理由也是花样百出,但中心思想都是一个:客观环境影响主观意志,所以自己读不下去书。 这是一种懒惰的、拖延的、好高骛远的心理在作祟。这种人,就像一只青蛙蹲在无知的深井,整日仰望珠穆朗玛峰顶上的智慧,所付出的努力就是隔三差五的几声聒噪而已。 想读书,就要认真对待读书这件事,不要把读书当作生活的点缀,而是当作生活的习惯。
2014-08-16 23:59:03
读书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态度。就像一天三顿饭,到点就要吃,吃不着就心慌,要主动找食儿吃,而且非吃着不可。等吃到嘴里,安心了,泰然了,该DOTA就DOTA,该睡觉就睡觉,该嘿咻就嘿咻。 你先问问自己,有这种习惯吗? 如果没有,那么问题就简单了。首先,我们要培养一个读书的习惯。 从现在(别跟我说明天)开始,每天拿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读书。别人是一天24小时,你是23小时,始终有一个小时要留给读书,这是雷打不动的。不管多么不想看,也要拿本书坐那坐一个小时,要培养读书的定性。 其次,不要以为看几本书就能让一个人起到脱胎换骨的功效,更不要以为读几本书就能让一个人变得有思想、有内涵,思想是顿悟,内涵是熏陶,这两样都不是从书上能学来的。要做好读一辈子书也只能当个愚人莽汉的心理准备。 阅读永远是一场孤独的旅程,考验的是你有没有决心和耐心走到生命的尽头。
2014-08-17 00:16:10
几年以前,我看过一篇非常非常“恐怖”的文章——《你想过自己注定是一个普通人吗?》。那篇文章已经“恐怖”到我甚至不敢点开里面的内容,只是匆匆扫了一眼标题就赶忙把浏览器关闭,然后从冰箱里拿出一罐冒着寒气的冰镇雪碧,张着大嘴凶猛地灌进喉咙。
2014-08-17 00:18:49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和别人不同,无论是想法还是行为,或者是心智,我们认为自己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站在如今的年纪,看看当年那些被我们认定是不同世界的人,他们和自己的差别究竟有多少?其实毫无差别,一样地上学毕业,一样地上班下班,一样地结婚生子,一样地慢慢老去。没人能跳出这个牢笼,彼此的差别无非是混得如鱼得水和撞得头破血流而已。
2014-08-17 00:21:57
你说的书,我并没有看过,不过以后我会去看。我觉得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孩,理想主义,懂得要求自己,这是很好的,继续保持。可是理想终究是属于个人的,而现实却是集体的,除非你能脱离集体,否则永远不要拿理想的标尺去丈量集体中的个人。因为在你极度理想化的个人标尺之下,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合格的。 我曾经送给妹妹一个日记本,在扉页写下一句话送给她。现在,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你: 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伸出双手拥抱星空。
2014-08-17 00:25:18
也许和同龄人比起来,我失去了许多选择的机会,但任何事情都具有其两面性;正因为我失去了选择的机会,使得我更加专注于把握现有的机会;正因为我失去了选择的机会,使得我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正因为我失去了选择的机会,使得我有更多的精力、更好的心态,把所有事情都做得更加完美——因为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往往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我之所以应聘荐书频道编辑的职位,主要原因是我喜欢读书,热爱读书,而且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10岁起,我就开始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不论是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人文、经济、金融,包括心理学,我都有一定涉猎,尤其是文学与历史,更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每天的阅读时间都超过3—4小时,每周都能读1—2本书,虽然这样的阅读效率并不算高,但我更主张“习惯性阅读”,而不是“快速阅读”。在我眼里没有“好书”与“坏书”的区别,任何知识都是可以拿来运用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现实,才能诞生它最大的价值。
2014-08-17 00:26:38
一个人做事情不能仅仅凭热情和爱好,他更需要的是经验和技能;而我之所以敢于求此职位,正是因为我有这样的经验:第一、我曾经在朋友开办的网络杂志里,担任网络编辑,所以对自己的文字功底、编写选题等,有一定的信心。第二、今年年初,我和朋友在点点网开了一家以推荐经典文学为主题的轻博客,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博客的固定粉丝数近20万,如今,博客每天的订阅量以及阅读量均超过1万人。虽然这些成绩并不能让我感到满足与骄傲,但它们让我明白,付出多少心血就可以创造多大价值。
2014-08-17 00:28:48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程浩,出生在1993年那个很疯狂的年代,家住在《远镇》中描绘的那座城市——新疆。
2014-08-17 00:32:31
我曾经十分渴望与别人“相同”的人。渴望在泥泞的草坪上与一群男孩子踢球;渴望在输球之后不服气地撸起袖子与对方撕扯;渴望在洁白的画布前,用绚烂的油彩勾勒出好看的线条;渴望在发亮的黑色钢琴前,用修长的十指弹奏出唯美的音符。更加渴望的是有人呼唤自己帮她拿某件东西时,自己可以微笑着把物品递到对方手里……
2014-08-17 00:32:38
这样的画面几乎贯穿我的整个童年,还有太多太多的渴望与我之间的距离相去甚远,只是这样珍贵的东西,在同龄人眼里却变成对生活无可奈何的唏嘘。当周围的童年玩伴被时间的大手不断地拉长、拉高、拉宽、拉壮时,我清晰地意识到“相同”对我来说,也许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它不过是众多不属于我的东西里的其中之一。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才慢慢发现,不属于我的东西真的很多。我庆幸自己没有像懦夫似的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天平,左侧是公平,右侧是不公平,当上帝倾向于公平之时,这个世界就已经不公平了。
2014-08-17 00:33:07
在十岁那年,机缘巧合之下,我读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那是郭敬明老师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当时是从姐姐手里借来无意翻看的
2014-08-17 00:37:03
我是在央视的《艺术人生》节目上认识的您,当时字幕上打出您曾出版过的一系列作品,而后我便去网络上一一搜寻
2014-08-17 00:37:43
我阅读您的第一部作品是《大地之灯》,这也是我最为钟爱的作品之一。我喜欢里面那些细腻饱满的人物,尤其是卡桑,那个无论情感还是躯体都永远处于漂泊中的女子,这可能与我对自由的崇拜有关,我从幼年起便对那些流浪的人充满艳羡,我觉得他们是象征着自由的图腾,即使生活贫穷、落魄,但生命却有着丰沛的水源,永不干涸。
2014-08-17 00:38:31
我必须承认,是《大地之灯》使我萌发了当一个作家的欲望;我也必须承认,是《大地之灯》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当一个作家的能力。
2014-08-17 00:39:35
我从未想过自己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写作,是反抗这个世界自始至终伴随我的压迫?还是对这个世界未来与未知的把握?我不愿去写关于疾病的文章来换取一份同情般的发稿函,在我看来那无疑是弱者象征。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如同斯蒂芬·金、丹·布朗那样的人。
2014-08-17 00:40:58
2010年我删除了曾经写下的那些羞人之笔。那一年我没有再投过稿。我从没有抛弃过我的理想,哪怕它带给我的只有打击。我需要时间来调整;我需要时间来学习
2014-08-17 00:41:34
。曾经有朋友问我:浩子,你觉得你的劣势是什么?我告诉他: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没有接受过任何指导、仅仅只有三年的写作经验。如今如果有人问我:浩子,你觉得你的优势是什么?那我会用相同的答案回答他。假如一个人能勇于面对他自己的劣势,那么这个劣势将会成为他最大的优势。
2014-08-17 00:43:01
这封信的初衷有感于美国著名探险家约翰·戈达德为自己所列的《生命清单》,我也效仿起来,其中有一条便是“给所有自己喜爱的作家写一封信”。我不确定您是否能看到这封信,即使不能,我也希望它能化作一份幸福永远地伴随您。 愿您未来的生活一切安好。 程浩
2014-08-17 00:46:28
你曾在《大地之灯》中写道:“人是没有孤不孤独之分的,只有对孤独害怕不害怕之分。对孤独害怕,不过是因为对这世界的庞大森然有所畏惧,毕竟在与世界的比照之下,人太微薄渺小,一生又太短暂。这样的人喜欢用拼命付出感情或者拼命索要感情的方式来映照自己的存在,给自己以希望和慰藉。结果却往往只是更加深刻地证明了生命的本质孤独。有时候甚至尴尬到有话想要说的时候无人可说,有人可以说话的时候无话可说。”
2014-08-17 00:47:16
坚强对我而言,就是一副“面具”,它可以让我获得那点可怜的、微薄的尊严。我不知道自己何时习惯带上这样的“面具”生活;也许是父亲在我病危之时,流下的泪水;也许是母亲看我儿时照片之时,发出的叹息;当我试着回忆这些过往的珍贵记忆时,我才发现,我能为他们付出的,真是微乎其微。或许坚强,就是我能对他们做出的仅有的回报。
2014-08-17 00:50:01
我是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十八年来,互联网是我唯一的一个朋友。那些散落在大江南北的网友,也不过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有时会觉得自己对友情的渴望已经到了相当“卑贱”、“谄媚”的程度,最后发展到:只要别人不骂我,基本上都是我的朋友。说起来惭愧:自从读完《大地之灯》、《澜本嫁衣》等书,我就一直把堇年姐姐作为我的红颜知己,当作我唯一的朋友。我会在你的博客和小说中倾听,然后在我的日记中与你交流。每当我感到寂寞时,我会去网络上寻找你仅有的视频,翻来覆去无数次地看,直到昏昏欲睡为止。我觉得那样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彼此之间离得很近。朋友之间,只要彼此依靠就会很幸福。
2014-08-17 00:50:32
这封信写得很不雅观,但却是我现下最想说的话,它没有任何润色,唯一的修辞是少年的真诚。
2014-08-17 00:51:31
我的家在新疆,我知道你来过这里,不然你绝写不出《精绝古城》那样的篇幅来。
2014-08-17 00:53:02
我是在2008年看的《鬼吹灯》,当时把我吓得没敢继续往下看,但实在禁不住里面玄之又玄、迷之又迷的故事情节,所以几天以后又再次阅读。可我只敢在白天看,晚上是万万不敢碰的。一直到《鬼吹灯》第二部,我才知道其实在夜里“盗墓”更别有一番风味儿。
2014-08-17 00:54:30
下午看到你发来的邮件以及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虽然近日事务繁杂,但还是利用睡前的一小时读完了这本书。同样作为爱书人,和海莲·汉芙相比,我感到自己的渺小。素不相识且远隔重洋的两个人,仅仅依靠书信便结下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友谊,其中包含了二十年的青春,二十年的记忆,二十年的岁月痕迹,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大财富,因为人的一生又能有几个二十年呢?
2014-08-17 01:01:52
我对读书的理解,早已经在自己的日记中写过:读书不光不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反倒更加暴露我们本身的无知。世界是庞大的,你所掌握的那点儿自以为是的知识,仅仅只是沧海一粟而已,甚至对整个世界而言,它根本不配称为“知识”,那不过就是一点儿必不可少的生活常识。说到底,每个人都是一只坐井观天的蛙,仅此而已。
2014-08-17 01:03:29
我很喜欢史铁生老师的《我与地坛》,我从他身上明白,其实生活里处处暗藏人生智慧,只是绝少有人能扫清俗世的尘埃,发现其中的真谛。
2014-08-17 01:06:41
越是人多,我便越觉得孤独。好像是在夜深人静的大草原上架起一团燃烧的篝火,感觉不到丝毫温度,只能感到更加森然和无助而已。当周围的同龄人手里个个捧着一部手机,用着各种我没听说过的应用软件发送着新年祝福时,这种孤独的感觉便愈加明显。于是,我开始学会抱着电脑给自己写信,这使我看起来不再显得那么孤独。
2014-08-17 01:07:51
我很幸运,因为我家窗外正好可以看见雪落满地的美丽场景。每次看见雪地上一串串连续的脚印,我就会幻想自己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师,背着画板、画笔和颜料,独自一人浪迹天涯,逃出浮华喧嚣的都市牢笼,走进群山环绕的乡野村落,渡过浪花翻涌的汪洋大海,隐于无人知晓的异国他乡,然后认识一个爱我就像我爱她一样疯狂的姑娘,了此余生。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正是我梦寐以求的。
2014-08-17 01:08:14
只是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梦,但不是所有的梦都能成为现实。有些梦,只能想想,于是世上便有了梦想。
2014-08-17 01:15:15
半小时之前,我们还在讨论,为什么你写给我的信,要比我写给你的多。半小时之后,我在印象笔记里写下有史以来自己写得最长的一封信。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我许久以来,一直想做而未做的事情。我不知自己会写到哪里。就像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从第一行字起,便是一场没有目的地的旅途。
2014-08-17 01:16:04
最近几日,大家都在讨论《董小姐》这首歌。据说其中一句歌词,“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引起诸多人的共鸣。有人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可以唱给自己喜欢的女孩。我特意去听了,却感到阵阵悲伤。如果换作是我,一定不会给自己喜欢的女孩唱这首歌。
2014-08-17 01:17:11
我生平有两件憾事:一是没能学习美术,无法给喜欢的女孩描绘肖像;二是不能学习吉他,无法给喜欢的女孩演唱情歌。熟悉我的人,多半知道我喜欢民谣音乐。其实,我并非单纯地喜欢民谣音乐,而是喜欢所有吉他伴奏的音乐。那种孤独、自由和宁静的气息,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吉他带有一种情怀,一种流浪者的情怀
2014-08-17 01:17:50
所以,每每看见选秀节目上,歌手诉说自己曾经的贫困与磨难,却又标榜自己的音乐梦想时,我都会感到不可理喻。难道音乐真的已经病入膏肓,沦落到如此孱弱的地步了吗?一个拥有音乐梦想的人,应该同时拥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即使贫穷,即使落魄,即使是一个衣不遮体的流浪者,他也可以对着高高在上的国王,竖起中指——除了梦想,没人可以让我低头臣服。
2014-08-17 01:22:55
然而,我会害怕。害怕自己的鲁莽,让你离开。我是一个重视感情的人。我特别害怕自己原本就不多的朋友,因为某些原因离开。所以我并非对任何人都能敞开心扉,并非对任何人都能毫无保留,并非对任何人都能像对你一样。我不怕一个人走到世界尽头,只怕陪伴我的人不能坚持到最后。
2014-08-17 01:24:18
你知道吗?我总是想,两个人在一起做同样的事,那种感觉是最好的。我们读同一本书,看同一部电影,听同一首歌,欣赏同一幕风景。于是,两个原本独立的人,因为有了共同的记忆,让彼此靠得更近。你听过罗大佑的《恋曲1980》吗?记得其中有一句歌词:“什么都可以抛弃,什么也不能忘记……”我很喜欢这一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短暂,没有什么东西永远属于我们。人终有一死,情终会淡漠,唯有那些共同的记忆,将永远埋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朝一日,它会像那些泛黄的旧照片一样,在我们年华老去的那一天,在我们孤枕难眠的那一夜,重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永远不会丢失的宝藏。
2014-08-17 01:28:58
花开自有花落,相聚还有别离。时间就像一只目不转睛的眼睛,它看清了虚假,看清了残缺,也看清了岁月的残酷。
2014-08-17 08:12:32
你认为怎样的人生很酷(有趣)? 当你来到这个世界时,人们笑着,你哭着;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人们哭着,你笑着。
2014-08-17 08:16:49
知友: 哪一部(数量是一部)电影你反复观看次数最多? 程浩: 《放牛班的春天》,只为听歌,天籁童声。
2014-08-17 08:17:05
知友: 什么歌曾经把你的眼泪不自觉地引了出来? 程浩: 五月天的《倔强》, beyond的《海阔天空》 ,那英的《白天不懂夜的黑》 ,汪峰的《生来孤独》
2014-08-17 08:17:34
知友: 你在工作中最关注哪些细节? 程浩: 阅读发烧友,看见错别字有想死的冲动。
2014-08-17 08:20:30
知友: 你最恐惧什么? 程浩: 害怕上帝丢给我太多理想,却忘了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
2014-08-17 08:21:11
知友: 你所听到过的最浪漫的话语是哪一句? 程浩: 钱武肃王目不知书,然其寄夫人书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清代学者王士祯曾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二语艳绝千古。”
2014-08-17 08:23:08
知友: 中文如何最有内涵地表达“我爱你”? 夏目漱石问他的学生如何翻译“I love you”,有学生翻译成“我爱你”。夏目说:日本人怎么可能讲这样的话?“今夜月色很好”就足够了。还有类似含蓄美妙的表达么? 程浩: 饭在锅里,我在床上。
2014-08-17 08:25:10
知友: 别人说你是书呆子时,该如何回应? 程浩: 他在赞美你,说一句谢谢就好。
2014-08-17 08:26:02
知友: 你或你身边的人有没有屡试不爽的技能? 程浩: 自我暗示 这是一个高难度的技能。
2014-08-17 09:08:15
知友: 电影、戏剧、动漫、小说等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吧? 程浩:在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找不到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 迄今为止,我没有见过任何一部电影、一本小说、一首歌曲、一句诗词与现实世界无关。因为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为了重新诠释现实世界,重新展现人性的光辉或者丑陋。 越是荒唐的艺术,越是对真实的反衬。 若是虚构脱离现实的土壤,那宫崎骏的《龙猫》不过是一则普通的童话故事;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不过是一部文字版的动物世界;崔健的《一无所有》也唱不出国人的尴尬与窘迫;北岛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也不过是一句“酸葡萄”心理罢了。 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会发现,虚构一旦离开现实的根基,竟是如此脆弱,甚至经不起推敲。
2014-08-17 09:08:53
知友: 朋友都说我文笔不错,鼓励我往写作方向发展,但我只会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怎么办?看到别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很羡慕,但由于自己没经历过,就无法写出。是缺乏想象力么?应该如何弥补这一缺陷? 程浩: 我不是作家,也不是写手,只是平常写写东西,所以有一点不成建议的建议,想跟你说说。 一个人,当他把心头那些飘忽不定的思绪落于纸上之时,他已经是在从事创作了。 所谓“写作”,是一种行为,就像说话一样。既然你问我:“如何写作?”那我也要问你:“如何说话?” 饿了,我会说:“我要吃饭!” 渴了,我会说:“我要喝水!”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些? 因为我们有表达的需求,我们需要说话,我们“想说话”。 你看见别人演讲,声情并茂,侃侃而谈,引得台下掌声雷动。 可是,你要知道,对方为什么讲得这样好? 那是因为他准备了一万字的讲稿,内容都是对方迫切想要
2014-08-17 09:09:01
告诉别人的——他需要足够的篇幅去表达。 但是,这一万字的讲稿,对方全都表达了吗? 答案是没有。人家只允许他讲三千字。 所以,他虽然有许多想要表达的内容,却不得不有所取舍——他只能选择最重要的内容去表达。 所以,观众听到的演讲,是浓缩后的精华。自然非常精彩。 现在,我们退回到你的问题:想写长篇小说,但是写不出,怎么办? 一般来说,长篇小说的篇幅大多在十万字以上,而一部十万字的作品,不可能只有十万字,必然有被删减的篇幅。 我的问题就是:在你的心中,是否有一个超过十万字的表达内容? 我盲目猜测一下:你没有。 你不光没有长篇小说的表达内容,甚至连一个短篇小说的表达内容都没有。你只是单纯地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却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
2014-08-17 09:09:11
有一个成语可以形容你的这种状态:本末倒置。 写长篇,是因为你有一段故事要说,而不是为了写长篇,凭空捏造一段故事或者灵感。 多想点儿写作内容,少想点儿写作形式。 最重要的是——不要老问怎么写,先写下来。
2014-08-17 09:09:50
知友: 哪首诗让你读了又读,感动了又感动? 程浩: 《相信未来》 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 出自《食指的诗》
2014-08-17 09:11:28
知友: 哪些小说适合二十多岁的女生? 程浩: 我很少回答荐书类问题的,主要是不想暴露自己的超低阅读量。 推荐几本大家不推荐的: · 《聂鲁达诗选》聂鲁达 · 《永远的普罗旺斯》彼得·梅尔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 · 《村上春树短篇小说集》村上春树(尤其推荐短篇小说
2014-08-17 09:11:34
冰男》) · 《源氏物语》紫式部 · 《枕草子》清少纳言
2014-08-17 09:13:51
5.小说:12岁的年纪,小说才是真正塑造价值观的书籍,所以我推荐自己12岁时读的书《福尔摩斯探案集》 。 6.散文:一定是史铁生老师的《我与地坛》 ,记得要买收录《合欢树》、《秋天的纪念》的版本,这三篇文章在我心里不亚于基督徒心中的《圣经》。
2014-08-17 09:15:47
知友: 哪些小说中的大段独白最震撼人心? 程浩:
2014-08-17 09:15:59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史铁生《我与地坛》 向我心中的偶像铁生老师致敬!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
2014-08-17 09:19:52
知友: 喜欢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的读者可能有哪些共同特点? 程浩: 共同点就是:只读过村上的《挪威的森林》 凡是喜欢提《挪威》的村上粉,基本上没有真正阅读过村上的其他作品。 对村上有些许了解的读者,都知道《挪威》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可能是读者自认为最好的),论文学价值比不上《奇鸟行状录》,论写作技巧比不上《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甚至在意境上也比不上短篇小说《冰男》。 大部分人都觉得村上春树的小说显得小资,我只能说那你就白读了。村上是一个有野心、有力量的作家,他的小说与他本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远不止都市男女的小情小爱那么简单。 当然,读书是一个个人感受的问题。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014-08-17 09:21:28
知友: 你欣赏的人有谁,他们又有怎样的故事? 程浩: 值得我欣赏的人都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比如钱锺书、王小波、史铁生、黄家驹。 现在,我只欣赏作品,不再欣赏人。 不想谈去世的人,还是说一个活着的人吧。虽然算不上崇拜,但是还算喜欢,也是我现在欣赏的为数不多的男作家——周德东。
2014-08-17 09:23:15
他的履历大家可以百度,我不多说。在此只说一件小事。 当年周德东出道不久,拿着他的初中学历去应聘《青年文摘·彩版》的主编,硬是将一群名牌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硕士斩于马下。这是多么大快人心的一件美事啊。 周德东也是最早一批从事网络创作的恐怖作家,他原来是写散文和诗歌的。转型之后,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如果要用我的话说,那就是“用诗的语言,讲惊悚的故事”。 但是,最令我欣赏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的女儿很漂亮,是我喜欢的类型。
2014-08-17 09:25:22
知友: 《三国演义》好在哪?怎么读? 程浩: 熟读三国一百遍,识尽人间真假面。 乱世休论德与道,满纸皆是利与权。 ——观《三国演义》有感 首先,我是一个死硬派的三国迷,我的抽屉里摆满了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三国游戏,我还是忠实的三国杀玩家,平常跟三国有关的周边产品,我都会有意识地收集。小时候吃干脆面送三国武将卡,为此我可以一个月只吃方便面,100张武将卡我收集了98张,只差关兴、曹洪。 《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读了二十五遍,你问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那是因为我听说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想试试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于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三国演义》翻来覆去地狂读。但我最终还是没有读到“百遍”,只读了二十五遍。虽然读了这么多遍,我却一点都没有感觉厌烦,甚至每一次翻开《三国演义》,我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煮酒论英雄时,曹操的对白,舌战群儒时,诸葛亮的对白,我都能倒背如流。如果有需要,我也可以从书中扯出营销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养生学、形而上学、生理健康学等“狗拉羊肠子(新疆俗语)”的废话来,但已经和《三国演义》无关了。作为读者,我们根本不需要知道。 咱们读三国图个什么?不就图个风云际会吗?用不着任何方法,因为只有你肯读,你就会爱上它。
2014-08-17 09:26:44
知友: 你读过哪些港台出版的好书大陆没有出版? 程浩: 为什么没有人提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上下册)?此书在中国虽然有出版,但是是大篇幅删改的阉割版。我读过原版之后感觉非常不错。
2014-08-17 09:29:11
如果一定要说,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余华的《活着》、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周德东的《三岔口》,还有钱锺书的《围城》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文集。
2014-08-17 09:37:38
我最遗憾的事情是没有上过学,当然,遗憾的原因不是什么“自强不息”的狗屁理由,而是遗憾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朋友,认识漂亮姑娘,谈一场简单的恋爱。但是就像狂人尼采说的:“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正是因为没有上学,我才能有更多的空闲时间用来读书。让我自豪的是,我曾经保持过一天十万字的阅读量。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但是,我觉得这是认真生活的表达方式。
2014-08-17 09:38:13
我不是张海迪女士那样的励志典型,也不是史铁生老师那样的文学大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病人”。但是我想说,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2014-08-17 09:40:12
其次感谢Sven同学,谢谢他愿意和我共享自己的生命长度,即使这很难实现。以前我想,如果有一天我拥有了正常人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健康,可能我就不会像今天这般对生活如此认真。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假如有一天,我成为不死不灭的存在,那一刻,我猜自己也会陷入空虚与散漫的漩涡之中,虽生犹死。
2014-08-17 09:53:04
奶奶常说:“月圆的时候,许愿最灵。”可惜不是每天都有月圆。后来我偶然发现,用石子击碎水中的月亮,会有瞬间的月圆出现。于是我每次无聊的时候,就喜欢来河边扔石子,对着水中的月亮许愿。直到长大以后,听见张惠妹那首《一想到你呀》中的歌词,“……丢一枚钱币等月儿圆”,我都会感到那么亲切。
2014-08-17 09:57:06
我还认识一个眼睛看不见的小姑娘,名字叫毛毛,她比我大几岁,长得很漂亮。每天她妈妈都要带她来扎针,母女俩牵着手,走过长长的楼梯。毛毛为了证明自己即使看不见也能跳得远,一路上都是蹦蹦跳跳的。她妈妈一边嘱咐她别跳,一边担心地握着她的手,一刻也不敢松。两个人穿过拥挤稠密的病房走廊,坐到一个能晒到太阳的窗户底下,静静等待针灸的大夫。毛毛总是喜欢坐在面朝窗户的位置,金色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她粉红的脸颊上。她双眼微睁,面带微笑,像是一个降临人间的天使。周围人都笑她:“这丫头不嫌晒!”而她却笑着回答:“妈妈说,只有吸满阳光的眼睛,才能照亮世界。” “……吸满阳光的眼睛,才能照亮世界。”许多年后,我读过几本书,仍然觉得这句话比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能让我感到温暖。
2014-08-17 10:10:51
那个下雨的夜晚,改变了我的一生。它用直面孤独与黑暗的方式,把我拉回现实,让我重新思考关于生活的种种问题。比如生活、梦想和未来。虽然我不知道自己将会在何时死去,但至少不是现在。在死之前,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然而这条路必然不能像以前那样去走了,那我又该朝何处进发呢? 从那之后,我开始认真地对待生活,每天阅读大量的书籍。正如狂人尼采所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孤独和痛苦的日子,使我有足够的时间对那些尚未翻阅的书籍,保持一种“生吞活剥”的好奇心。我就像当初迷恋网络游戏一样,用近乎自虐的方式,一天十几个小时不间断地阅读。每到夜里,当我闭上滚烫火辣的眼睛时,眼泪就会像一锅沸腾的开水不自觉地淤出眼眶。那个时候我就会有一种精神上的“饱腹感”。这种显而易见的疼痛会让我感到踏实和安稳,让我意识到生命的真实存在。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但我觉得这就是认真生活的表达方式。 然而,疯狂地阅读并没有给我乏味的生活带来多少乐趣,反倒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难以想象的寂寞。就像一本书上说的:“你知道的越多,你越会觉得自己像这个世界的孤儿。”
2014-08-17 10:12:38
纵使不能抵挡黑夜的来临,我们也要站在星空下仰望光明。
2014-08-17 10:12:57
不必可怜谁,不必同情谁。所谓生活,不过就是一种“昂着头的艺术”,仅此而已。
2014-08-17 10:37:52
“不管孩子怎样,既然我把他生下来,我就要把他养大。老天夺走他多少,我就用爱来弥补他多少。”
2014-08-17 11:04:47
在王小波的成长岁月里,“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蹲了监狱,王实味被枪毙了”。一个荒唐时代对于正常人的情感表达,有着近乎窒息般的束缚。就像王小波自己说的:“我总觉得自己有一种写小说的危险。”正是那种极度压抑的成长环境,才能造就王小波后来天马行空的文学激流。而同样作为特立独行的人,黄家驹则与王小波有所不同。当谭咏麟和张国荣等人的“软情歌”充斥香港乐坛,街头男女都唱着小情小爱而“背弃理想”的时候,家驹没有像一般音乐人那样,用廉价的伤感情歌来向这个时代献媚。他带着自己的才华与梦想,远赴日本。最后以生命的方式,传递出一种永不妥协的音乐信仰。就像《海阔天空》中唱的:“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对黄家驹来说,音乐既是人生的勋章,又是灵魂的桎梏。 他们一个受到外在环境的压迫,一个受到内在精神的压迫。两种不同的压迫却使他们成为同一种人——一个奋起反抗的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个敢于挑战禁忌的人,一个敢与世界为敌的人。他们对旁人的眼光视而不见,对世俗的评价充耳不闻,对浮华的虚名轻蔑一笑,对无耻的陷害冷静回击。他们并非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仇恨。恰恰相反,他们是太爱这个世界,他们希望这个世界跟自己一样真诚而善良。 越是与世界为敌的人,越是渴望世界对他的认同。
2014-08-17 13:19:41
几米说过:“每个人都有一双翅膀;有的人长在脚上,有的人长在手上,有的人长在头上,有的人长在心上。翅膀长在哪里,你的天赋就在哪里。”
2014-08-17 13:35:06
我看着窗外的阳光,一种莫名的温暖,一点都不刺眼。也许幸福有很多种,但是那刻,我突然觉得幸福变得特别简单。 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的阳光依然灿烂。
2014-08-17 13:39:06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北岛
2014-08-17 13:45:30
震动我的,是他写道:“命运嘛,休论公道!”
2014-08-17 13:45:40
“这往下,你必须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不管怎么样。因为除此之外,这世界上没有你赖以存活之路,为此你自己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顽强是怎么回事。”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里这样写道。
2014-08-17 13:48:51
有两种层面的活着,一种是单纯生命的延续,是再多一轮的心跳与呼吸,再多吃一口饭,多睡一觉,并且醒来;另一种层面的活着,是像一个活人一样活下去。 这就是电影《1942》与小说《活着》的区别。前者只是要活下来,受尽凌辱也要活着。后者是不仅活着,还要笑着活下来——哪怕是苦笑,不仅活着,还不时要和命运开个粗鲁的玩笑。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Kindle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4页

真正牛逼的,不是哪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哪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页

1.我最遗憾的事情是没有上过学,当然,遗憾的原因不是什么“自强不息”的狗屁理由,而是遗憾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朋友,认识漂亮姑娘,谈一场简单的恋爱。
2.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但是我认为这是认真生活的表达方式。
3.从小到大,我最讨厌别人给我贴什么“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狗屁标签。看似是表扬,实则是歧视。活着,是每个人的希望;活得好,是每个人的欲望。
4.评价自己根本就是一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夸自己,未免有点妄自尊大;贬自己,未免有点妄自菲薄;说得平淡些,未免又有点不疼不痒。
5.那时候,我并不能真正明白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那时以为,人生就像一杯水,疾病就像一滴墨,它让我的水浑浊暗淡,让我的人生失去光明。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人生可以是一杯水,也可以是一片海,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内心。心是大海,便能包容缺憾,同化污秽,永远保持自身的通透明净。命运如此,休论公道。不幸与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承担。
6.别让时代的悲哀,成为你的悲哀。
7.站在时间的制高点审视过去的自己,我发现有时候人们之所以感到迷茫、痛苦和无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标尺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我们不确定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也不知道做什么事情才算是有意义。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情,所以我们对自己存在的价值都会产生质疑。毕竟,面对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渺小的我们实在显得太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特别羡慕那些特立独行的人。因为他们不需要在社会的评价体系中苦苦挣扎,也不需要用普通人的价值标尺来衡量自己。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有一把专门衡量自己的价值标尺。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洒脱而自在。旁人可以羡慕,却永远也学不来。唯一值得我们思考的就是,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是如何变得特立独行的?他们彼此之间是不是有共性?那些向往特立独行的人,又是如何走向庸俗和浮夸的?。。。可以追求特立独行的,最后都不免沦为一个哗众取宠的俗众。
8.越是与世界为敌的人,越是渴望世界对他的认同。
9.不管那个“一辈子”的承诺能否实现,至少在那一刻,我愿意相信这个男人说出的每一句话。我想所谓的幸福,大概就是眼前这幅画面吧。当你的人生即将陷入黑暗,却有人甘愿陪你走向黑暗深处。什么人生啊、理想啊、爱情啊之类的,说到底不就是为了找到一个愿意陪你走向黑暗的人吗?可惜,人就是这么贪心。我们总想找一个愿意陪自己共患难的人,大家一起共富贵。所以我们不幸福。贪心的人,永远都不会幸福。。。。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的阳光依然灿烂。
10.他们判断一本书的依据往往是自己的潜意识,而这种意识又是受外界舆论所导向的。可以说,他们对一本书的价值判断,基本取决于这本书在文化界以及社会上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如果这本书是一部常人公认的就经典著作且与流行文化有一定距离,那么当他们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拉着圣人贤哲的手,一步步地踏入了文明的殿堂。而那些流于世俗的凡人,则与他们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每每想到此处,他们的内心就会生起一丝优越的孤独感。他们活在自我建构的文明殿堂里,时常自诩自己为孤独的人。而我恰恰认为,这些文明殿堂中的孤独者比那些热衷于成功学和心灵鸡汤的俗人更加无知。这类人往往自以为到达了无人知晓的广阔世界,其实不过是将自己关进了臆想出的精神牢笼,变成了一名文化的囚徒而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卑怯心里,才会想到要用区区几页书来装裱自己的人格?”
11.人际交往上受点挫折就喊孤独,那是心理脆弱,与孤独无关。。。本质的孤独难以拥有,而外表的孤独却易于操作。。。以我浅薄的阅读经验来看,人世间的书,无非是赞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阅读这样的书,你只会感到生活的美好与珍贵,不会长久地陷入孤独——除非是你刻意寻找孤独。
12.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本书的内容已经不再是我们所关心的了,而是关心当我们拿起这本书时,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姿态是否优雅?
13.我发现那些自认为自己读不下去书的人,多得超乎想象。理由也是花样百出,但中心思想都是一个:客观环境影响主观意志,所以自己读不下去书。这是一种懒惰的、拖延的、好高骛远的心理在作祟。这种人,就像一只青蛙蹲在无知的深井,整日仰望珠穆朗玛峰顶上的智慧,所付出的努力就是隔三差五的几声聒噪而已。
14.等爱人一百夜,在最后一晚离开”的故事,到底在表达什么?爱情是两个人的努力。男人等了她九十九夜,他希望最有一夜对方能来主动找他。否则最后一夜等来的,只能是失望。毕竟,一厢情愿不是爱。爱情就是相距一百步的两个人,彼此慢慢靠近。因为爱,我可以向你狂奔九十九步。然而,无论我付出多少努力,却永远无法真正靠近你。因为爱,不光是我迈出的九十九步,还有你尚未迈出的那一步。少一米、一寸、一分、一厘,都不是爱情。一步之遥,天涯海角。
15.女人是男人的什么?女人是男人的脸,男人可以丢命,但是不可以丢脸。
16.从语气上讲,最不喜欢听到哪种答案?举世皆浊我独清。
17.我们的社会总是有一种令人蛋疼的思维:女人操持家务就是贤良淑德的好妻子,女人打拼事业就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女强人;男人事业有成就必须是忽略家庭的甩手掌柜,男人伺候老婆孩子就是一辈子没有上进心的倒插门。这两者好像必须是对立的,否则人们就会觉得:“靠!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啊?肯定有猫腻···”其实,男人干家务不需要太多理由,更不是弥补自己某种短板的形式。他干,只是因为这是他的家,是需要他经营一生的事业。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页 - 理想青年的自白

于是原本就有限的生活范围,因为医生的一句话变得更小,小得就像陷进了这个世界的酒窝里。所以我常常想,也许这就是自己爱笑不爱哭的原因吧。
虽然不情愿,但我却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它鼓励你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它要求你拥有一颗坚毅的心灵。可是,对那些勤于思考的人,它并没有恩赐以幸福,而对那些内心坚强的人,它更是毫不吝啬地给予打击。但是反观那些愚笨、怯懦的恶人,他们或许更容易获得长久的安宁与满足。
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人生可以是一杯水,也可以是一片海,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内心。心是大海,便能包容缺憾,同化污秽,永远保持自身的通透明净。
你知道的越多,你越会觉得自己像这个世界的孤儿。
如果非要说我害怕什么,我只是害怕上帝丢给我太多理想,却忘记了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
你越是想成为某一种人,你就越是无法变成那样的人。因为你始终束缚在一个条条框框里,它就像是一个说明书,告诉你什么是潇洒,什么是幽默,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气质。可是,即便你真的做到了又能任何?你表现出了潇洒的气质就意味着你真的潇洒了吗?你只是演的潇洒,装的潇洒而已。
因为对于一个失去信仰的社会,一个失去信仰的民族来说,偶像本身就是一种容易拥有、且安全“无公害”的信仰替代品。
别让时代的悲哀,成为你人生的悲哀。
人们之所以感到迷茫、痛苦和无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标尺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我们不确定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也不知道做什么事情才算是有意义。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情,所以我们对自己存在的价值都会产生质疑。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与其考虑要不要当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如先想想自己是否受到任何一种压迫。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没有反抗,”特立独行“就无从谈起。而你一旦有幸、或不幸地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所失去的一定比你得到的更多。
那下水道就是漏雨都费劲,更别说逃跑了。要不怎么说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呢,果然是英明神武啊。
有时候现实就是这样,来的时候不声不响,护的时候小心翼翼,走的时候稀里哗啦。
这种想象中的爱,让我们以为自己很爱对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对方。可结果呢?对方却一点都没有感受到,反而对你满是抱怨。换句话说,你的爱其实放了空枪。
有时候,我们必须明白,你付出的爱,究竟想要收获怎样的效果?是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还是让你感受到自己在爱对方?是付出爱的行为重要,还是付出爱的方式重要?
你失败一千次也不会有人记得你,因为人们只会记住你成功的一次。
村上春树的小说有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虚幻,也同样有一种沉淀于幻境之中的真实;读他的小说时,你会感到自己是在倾听一件无比贴近生活的亲身经历,但只要你把意识从故事当中抽离,你就会发现它又多么荒谬可笑,可是在几秒钟之前你还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贪心的人,永远都不会幸福。
人们的坚持,往往不是因为相信未来,而是他们不想背叛过去。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北岛
如果上天真的赐予每个人一种天赋的话,那我想自己最大的天赋就是”对未知事物抱着一种生吞活剥的好奇心“
这类人往往自以为到达了无人知晓的广阔世界,其实不过是将自己关进了臆想出的精神牢笼,变成了一名”文化的囚徒“而已。
我常常想,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像一块干瘪的海绵,要想尽办法吸收更多的水分,这么做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释放自身的能量。而一块不懂得释放的海绵,即使吸收再多的水分,也最多只是一个臃肿的水货而已。
越是读不懂,越是有读懂的必要;越是有必要读懂的书籍,读过以后的收获就越大。知识的价值与其掌握者的人数是成反比的。
网上没有知识,只有信息和常识。
孤:幼而无夫;独,老而无子
你虽然看了很多书,但是你和周围的普通人还是一样的。因为你没有看懂书,看懂了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你度过的书不仅没有化作强大的内心力量,甚至都无法替你解开人生的困惑,唯一的功效就是多了几件演绎孤独的戏服。
这世界上有太多人,以为翻过一本书就是读过一本书,以为读过一本书就是读懂一本书,以为读懂一本书就是实践一本书。正所谓”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是有太多人一知半解,也有太多人光说不练。
要知道,想法不算什么,这个世界上最不值钱的就是想法,太多人空有想法,少有行动了。
可是理想终究是属于个人的,而现实却是集体的,除非你能脱离集体,否则永远不要拿理想的标尺去丈量集体中的个人。因为在你极度理想化的个人标尺下,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合格的。
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伸出双手拥抱星空。
人是没有孤不孤独之分的,只有对孤独害怕不害怕之分。对孤独害怕,不过是因为对这世界的庞大森然有所畏惧,毕竟在与世界的比照之下,人太微薄渺小,一生又太短暂。这样的人喜欢用拼命付出感情或者拼命索要感情的方式来映照自己的存在,给自己以希望和慰藉。结果却往往只是更加深刻地证明了生命的本质孤独。有时候甚至尴尬到有话想要说的时候无人可说,有人可以说话的时候无话可说。
人的一生,最难保存的,是时间;最终能留下的,是记忆。而能够同时承载两者的,唯有文字。
”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这才是长距离跑者的思维方式。“——村上春树
娱乐不是没有收获,娱乐的收获有时是一种感悟,是一种认识,是一种不可强求的收益。抱着学习的心理去参与娱乐,不仅糟蹋了学习,也浪费了娱乐。
一个人的成就与否,环境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你自身的质地。
爱情就是相距一百步的两个人,彼此慢慢靠近。
因为爱,我可以向你狂奔九十九步。
然而,无论我付出多少努力,却永远无法真正靠近你。因为爱,不光是我迈出的九十九步,还有你尚未迈出的那一步。
艺术作品往往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是对常规、常理、常态的一种突破,甚至是毁灭。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可以再千夫所指的境遇下,仍然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因为任何艺术创作的初衷,无非是亮点: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对旧有形式的挑战。前者如梵高、歌德;后者如达芬奇、博纳科夫。所以,一个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与其说是留给世人去欣赏,莫不如说是留给时代去追忆;它所承载的,是对过去的继承,对现在的记录,对未来的探索,以及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审视与自省。
提问与回答,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提问者与回答者都应该具有认真、严肃、包容和理性的精神。这样的交流环境,可以在知乎上遇到,但是在生活中却很难。生活中的人们往往并不在意问题与回答的内容,而是更在意提问者与回答者的身份和地位。
此刻,我正在使用网络,但并不意味着失去网络的我的生活就无法继续。也许,只有一个躺在床上的病人次啊能发现生活与人间的条条大路。那些走在都市的常人却只能迈向科技与智慧的数码地牢。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4页 - 你觉得自己牛逼在哪?为什么会这样觉得?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炫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页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
命运嘛,休论公道!不幸与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承担。
最好的怀念方式,就是代替他充实地去活,活在他不能去经历的每一秒。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20页 - 世间慨

我必须用别人的伤痛与愤怒,才能证明自己仍然活着,我必须用虚拟世界的荒唐胜果,才能麻痹现实人生中的残酷失败。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2页

纵然你是一代天骄,坐拥天下,到头来不过化作一抔黄土;纵然你是绝代佳人,艳冠群芳,到头来不过是一具白骨。但是,难道因为死亡是人生的终点,我们就要放弃生命的过程吗?
记得有人说过:“世界上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多年以后,我们彼此发现对方都已经改变。”这真是一句漂亮的蠢话,最难过的事情从来都不是“彼此的改变”,而是所有人都在改变,只有你还一成不变。尤其是当你目送儿时的玩伴踏上远去求学的列车,或者听见自己曾经暗恋的姑娘告诉你她即将结婚的消息,又或是看着电视里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为了梦想打拼未来。而你却坐在冷清无人的书房里望着四面灰白墙壁,这种人生停滞带来的挫败感,常人往往难以想象。
不必可怜谁,不必同情谁。所谓生活,不过就是一种“昂着头的艺术”,仅此而已。
人,就是这么一种动物:
你喜欢过的东西,即使不要了,也不允许别人糟践。
你喜欢过的人,即使分开了,也不允许别人对他不好。
你失败一千次也不会有人记得你,因为人们只会记住你成功的一次。
如果没有读书,我就不会对人生产生期待,那样就更容易获得满足;如果没有读书,我就不会了解世界是多么精彩,那样就不会向往独自远行;如果没有读书,我的心中就不会孕育出那些蓬勃跳动的梦想,那样就不会轻易感到失望;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永远都不明白两个人的甜蜜,那样就不会尝出一个人的苦涩。
假使我是一个智力归于零的智障者,那我就不会因为梦想的遥远而黯然神伤,也不会因为爱情的渺茫而伤心欲绝,更不会因为一腔豪情的无处宣泄而郁郁寡欢。如果我失去思考的能力,我相信自己会比现在过得更幸福。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9页

最难过的事情从来都不是‘彼此的改变’,而是所有人都在改变,只有你还一成不变。虽然不情愿,但我却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它鼓励你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它要求你拥有一颗坚毅的心灵。可是,对于那些勤于思考的人,它并没有恩赐以幸福,而对那些内心坚强的人,它更是毫不吝啬地给予打击。但是反观那些愚笨、怯懦的人,他们或许更容易获得长久的安宁与满足。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4页 - 世间慨

不幸和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承担,命运嘛,休论公道 !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但是我知道这是认真生活的表达方式。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页 - 序 蒋方舟

有两种层面的活着,一种是单纯生命的延续,是再多一轮的心跳与呼吸,再多吃一口饭,多睡一觉,并且醒来;另一种层面的活着,是像一个活人一样活下去。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5页

吸满阳光的眼睛,才能照亮世界。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20页

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人生可以是一杯水,也可以是一片海,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内心。心是大海便能包容缺憾,同化污秽,永远保持自身的通透明净。疯狂地阅读并没有给我乏味的生活带来多少乐趣,反倒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难以想象的寂寞。就像一本书上说的:‘你知道的越多,你越会觉得自己像这个世界的孤儿。’命何足惜?不苦其短,苦其不能辉煌罢了。没人能挽留你在这个世界,就像没人能阻止你来到这个世界。如果非要说害怕什么,我只是害怕上帝丢给我太多理想,却忘了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这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尽量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纵使不能抵挡黑夜的来临,我们也要站在星空下仰望光明。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4页

命运吗,休论公道。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4页

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但是,我觉得这是认真生活的表达方式。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7页 - 世间慨

活着,是每个人的希望;活的好,是每个人的欲望。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9页

最难过的事情从来都不是“彼此的改变,而是所有人都在改变,只有你还一成不变。尤其是当你目送儿时的玩伴踏上远去求学的列车,或者听见自己曾经暗恋的姑娘告诉你她即将结婚的消息,又或是看着电视里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为了梦想打拼未来。而你却坐在冷清无人的书房里望着四面灰白墙壁,这种人生停滞带来的挫败感,常人往往难以想象。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20页

人生可以是一杯水,也可以是一片海,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内心。心是大海,便能包容缺憾,同化污秽,永远保持自身的通透明净。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页 - 简要摘录

1.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随口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2. 难道因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点,我们就放弃生命的过程吗?
3. 我觉得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能做的,仅此而已,没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从小到大,我最讨厌别人给我贴什么“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狗屁标签,看似是表扬,实则是歧视。活着,是每个人的希望,活得好,是每个人的欲望。这是每个活着的人,无论健康与否,都应该做到的。这样应当应分的事情,是不应当值得拿来夸奖的。难道因为疾病,每个人就要活得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吗?
4. 你知道得越多,你越会觉得自己像这个世界的孤儿。
5. 假如学业、事业、家庭、爱情、婚姻、子女、健康是评价一个人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最重要的衡量指标,那么失去这一切的人,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他的价值又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标尺来衡量?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页

诘jié问:追问;责问
氤氲: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
妄自尊大:过高地看待自己
妄自菲薄:过分看清自己
作祟suì:鬼怪妖物害人.亦指人或某种因素作怪、捣乱
1、不幸和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承担。
命运嘛,休论公道!
2、以前我想,如果有一天我拥有了正常人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健康,可能我就不会像今天这般对生活如此认真。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
3、我那时以为,人生就像一杯水,疾病就像一滴墨,它让我的水浑浊暗淡,让我的人生失去光明。
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人生可以是一杯水,也可以是一片海,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内心。心是大海,便能包容缺憾,同化污秽,永远保持自身的通透明净。
4、命何足惜?不苦其短,苦其不能辉煌罢了。
5、如果非要说害怕什么,我只是害怕上帝丢给我太多理想,却忘了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页

P007
活着, 是每个人的希望。活得好,是每个人的欲望。
P020
那时候,我并不能真正明白人生到底怎么一回事。我那时以为,人生就像一杯水,疾病就像一滴墨,它让我的水浑浊黯淡,让我的人生失去光明。
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人生可以是一杯水,也可以是一片海,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内心。心是大海,便能包容缺憾 、同化污秽、永远保持自身的通透明净。
命运如此,休论公道。不幸与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承担。
P25
那段日子让我迷茫了很久,也浪费了许多时间。但还好不是一无所获,至少我想明白了何为“救赎”。如果说失败意味着梦想破碎,那成功就意味着梦想破损后的再次聚拢。这番缓慢的过程,即是一场“自我的救赎".我给它取了个名字----沙海拾贝。你见过贝壳吗?外表坚硬,里面藏着珍珠,一枚枚地埋在沙滩底下。人们希望找到最大最亮的那颗珍珠,所以必须亲自动手,刨开粗粝的啥子,撬开坚硬的贝壳。但是,不是所有贝壳里面都有珍珠,绝大多数贝壳其实都是空的。那怎么办呢?只能放下,再找下一个贝壳。于是,人们只能不断重复这一系列动作,刨开沙子,撬开贝壳,再刨开沙子,再撬开贝壳......可能你永远也找不到一颗黄豆大小的珍珠,但是你知道---贝壳里面有珍珠,不是这一个就是下一个。
P98
昨天夜里,在我痛苦万分的时候,我又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我想起老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你咽下的药,扎过的针,吃过的苦,受过的罪,不都是为了活着吗?你若是畏缩了,胆怯了,不想活了,那从前吃的苦就白吃了,受过的罪就白受了,所有付出的代价,都变得毫无意义。你甘心吗?“
我总是幻想,人间就是一条长长的大路,每个人都是一只背着重壳的蜗牛,壳里装着理想、誓言,以及所有关于过去的执念,我们在路上爬行,寻找传说中的天堂。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很少;半途而废的人,很多。但无论是坚持,还是放弃,这两种人活得都不轻松。那些坚持的人,哀叹希望的渺茫;那些放弃的人,却已经失去了希望。 也许我们无法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我们已经为”活着“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也许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已经为梦想留下了太多的泪水。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决不能回头。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狱一定在身后。
P111
说到底,你读书,不管是一千本还是一万本,那只是消费。而写作,哪怕只有一个字一句话,都是生产。生命是短暂的,要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书写关于自己的历史。
P145 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伸出双手拥抱星空”。
P163人的一生,最难以保存的,是时间,最终能留下的,是记忆。而同时能够承载两者的,唯有文字。那些流逝的分分秒秒,如同被风扬起的沙粒,于漫长的时光中,在我们的心头塑起一座记忆的城堡,那是承成长的里程碑,更是生命的珍贵财富。总有一天,你会再次翻阅自己过去亲手写下的每一段故事,每一次开心与难过,每一次忧伤与喜悦。你一定会被曾经的自己感动,而这份感动, 我想,是值得怀念的“
P241
你如何看待你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后辛苦工作做房奴而小学同学早年外出辍学闯荡如今住豪宅开好车
一个人,如同天空落下的一滴水。不是每一滴水都要盛进温室的鱼缸或者花瓶中。这不是水的宿命,也不是水的必然结果。在滚烫的高温中,一滴水可以变成升腾的气体,在寒冷的极地中,一滴水可以变成透明的冰凌。即使是一滴水,只有你愿意咬紧牙关穿越肮脏污秽的地下水道,你最终也一样可以流向蔚蓝的海洋。可是你没有勇气,因为任何一条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的路,都存在所谓"鸡飞蛋打、一无所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风险。......
P250
雁留声羽人留痕,前人功德后人承;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6页

"命运嘛,休论公道. 不幸与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承担."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页 - ...

程浩把他读过的书里那些阳光的部分分享给我们,感觉他像一位温和的传道士。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9页 - 世间慨

最难过的事情从来都不是“彼此的改变”,而是所有人都在改变,只有你还一成不变。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页 - 序

我希望自己是个合格的程序员,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能给这个世界输入足够多的信息,让你们看见更有趣的内容。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页

没有虚伪,全是真诚。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9页 - 昂着头的艺术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生活是寂寞的。记得有人说过:“世界上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多年以后,我们彼此发现对方都已经改变。”这真是一句漂亮的蠢话,最难过的事情从来都不是“彼此的改变”,而是所有人都在改变,只有你还一成不变。尤其是当你目送儿时的玩伴踏上远去求学的列车,或者听见自己曾经暗恋的姑娘告诉你她即将结婚的消息,又或是看着电视里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为了梦想打拼未来。而你却坐在冷清无人的书房里望着四面灰白墙壁,这种人生停滞带来的挫败感,常人往往难以想象。虽然我的父母都很善解人意,但有些东西仍然是他们无法真正了解的。
虽然不情愿,但我却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它鼓励你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它要求你拥有一颗坚毅的心灵。可是,对那些勤于思考的人,它并没有恩赐以幸福,而对那些内心坚强的人,它更是毫不吝啬地给予打击。但是反观那些愚笨、怯懦的人,他们或许更容易获得长久的安宁与满足。
……
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人生可以是一杯水,也可以是一片海,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内心。心是大海,便能包容缺憾,同化污秽,永远保持自身的通透明净。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4页 - 世间慨

我只能说,不幸和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承担。命运嘛,休伦公道!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但是,我觉得这是认真生活的表达方式。活着,是每个人的希望;活得好,是每个人的欲望。这是每个活着的人(无论健康与否)都应该做到的。这样应当应分的事情,是不值得拿来夸奖的。难道因为疾病,每个人就要活得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吗?这个世界上最不值钱的就是整天讲大道理的人。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8页 - 世界上最强的少年

最好的怀念方式,就是代替他充实地去活,活在他不能去经历的每一秒。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4页 - 世界上最强的少年

一个地方因一个人物而著名,比如说,沈从文与湘西,而如今一个网站因一个强大的少年而被人所知晓。我在读这本书之前的一个月才了解“知乎”,那是一个人文气质很高的问答网站,后来读了程浩的书之后,特意去看了程浩的主页,那些惊心的回答,让人震动不已:命运,休论公道!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过多次,每次读到,我的内心深处总是充满着一股战栗。在这个的少年面前,我们活得太卑微。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4页 - 第一章

不幸和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承担
命运嘛,休伦公道!!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20页 - 昂着头的艺术

心如大海人生可以是一杯水,也可以是一片海,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内心。心是大海,便能包容缺憾,同化污秽,永远保持自身的通透明净。
苦难就是意义命运如此,休论公道。不幸与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承担。可惜人生需要经历,需要沉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不能明白这个道理的。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4页

命运嘛,休论公道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面对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1页

1) 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
2)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3)只有吸满阳光的眼睛,才能照亮世界。
4)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过于重视自己外在行为的优雅与否,必然带来内心世界的空洞与贫乏。
5)你喜欢过的东西,即使不要了,也不允许别人糟践。
你喜欢过的人,即使分开了,也不允许别人对他不好。
6)如果用不平等的东西来购买平等,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平等,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使原本突出的贫富差距变得更加明显,
7)我们不能因为对一个弱势群体的帮扶,就让另一个更弱势的群体来承担帮扶的后果。
8)不是世界有多么"不好",只是不如我们,只是不如我们想象当中的"好"。
9)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的阳光依然灿烂。
10)人们大多坚持,往往不是因为相信未来,而是他们不想背叛过去。
11)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域一定在身后。
12)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卑怯心理,才会想到要用区区几页书来装裱自己的人格?
13)网上没有知识,只有信息和常识。
14)我不怕一个人走到世界尽头,只怕陪伴我的人不能坚持到最后。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4页 - 世间慨

命运嘛,休论公道!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20页 - 昂着头的艺术

我那时以为,人生就像一杯水,疾病就像一滴墨,它让我的水浑浊暗淡,让我的人生失去光明。
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人生可以是一杯水,也可以是一片海,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内心。心是大海,便能包容缺憾,同化污秽,永远保持自身的通透明净。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4页

不幸和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承担。命运嘛,休论公道!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笔记-第6页

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