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

出版社:中研院近史所
出版日期:2000-12-1
ISBN:9789576717055
作者:黃克武,張哲嘉 主編
页数:422页

作者简介

全書有中文論文八篇,英文論文兩篇。各文作者分別從近世中國公私觀念的常與變、個體和群體的統合與獨立、情感、性別與公私等角度切入,企圖從一個長時段的歷史視野,來觀察近代中國公私領域之嬗變。


 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要说“痛”,先说“热”,因为已经热到让人失去自我判断的地步了。早上在电梯里遇到某系一位同学,忽然问我“昨晚是不是很热?”我有点懵,心想“热不热你自己不知道么?”一面心下自问:“热不热呢?”一时做不出判断,只好反问:“哦,你昨天晚上没在宿舍吗?”正说着到了楼下,她劈头就问楼下值班的:“昨晚是不是很热?”值班的答道:“是啊,好热啊!”她接着说:“哦,那就是了。我以为只是我自己热呢!怀疑是我病了呢!”哦,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种对自身不能确信的实例也许恰恰证实了高彦颐老师在对缠足之“疼痛”言说的研究中所指出的“疼痛的感官经验……是随着历史时空而转移的。文化及语言都会影响我们经历与描绘痛苦的方式”。说到文化的影响,忽然间便想起了姜文那句名言“有胃病?光荣!”记得当时第一次听这话时,当即便有一种羞耻感,乃至到现在我还不时折腾一下我的胃,遗憾地是它怎的忒厚脸皮,就是饿死撑死它也不喊疼,没辙了。我还总以为生孩子是简直要痛死的事,但在农村访谈时,几个年老的女性竟告诉我说“一点儿都没觉得痛”,“坐在那里就生了”……令我好不吃惊。总之诸如疼痛等感官经验,不仅仅只是一种生理感觉,它还是当时的文化或语言建构的心理感觉。如我,则相反地到了只相信自己的理性分析而全然不顾身体之感觉的地步!莫非自身的感官经验其实也是一种集体经验?必须要在她人那里获得相同的经验,才能确认自己的感觉或感受乃是属实?好比笑话里讲的那个因为放屁香臭而怀疑自己是否生病的县官,正因为他需要别人的经验的确证,所以才给那个油嘴滑舌的下属提供了拍马屁的机会?经验给了我们自我判断的条件,也增加了自我怀疑的几率。一个小孩子,饿了就是饿了,会哭着喊着要东西吃;而我们这些“成人”呢?往往到了吃饭的时间了,才一摸肚子说“哦,真的饿了”;或者忽然感觉饿但此时尚不到吃饭的时间,就会疑问:“怎么这时候饿了呢?”回想一下上一顿吃了什么,是不是中间活动量太大了,等等,总之要给自己一个解释才安心。自己的感官经验都不可信,更遑论别人的转述或代述了,因此高老师对戴着“女性声音”帽子的各种文本的质疑态度我很赞赏,但分析者本人就没问题吗?比如她提到那些喊痛的女人,说:“在三十年代以第一人称出现的女性诉苦声,除了喊痛之外,泛泛别无新意。阿秀女士的用词不外乎‘痛’、‘疼’这些名词与形容词。有一回她尝试用‘乃如刀割’这样的譬喻,但在效果和手法上都谈不上突破。到头来她也只能诉诸语言的极限与无能:‘且缠足者当雨后霉泛,其痛楚更不能形诸笔墨。’在1930与1940年代出现的其它缠足女人‘自述’,也许有的更为口语化也表达得更生动,但她们的用词与语汇其实极为贫乏。人类学者的田野访问及妇女口述史中对于缠足的描述亦如是。”固然,“痛”有时候痛得花样百出,比如胃痛就有“绞痛”、“下垂”之痛、“饱”痛、“饿”痛等多种;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里也滑稽地展现了因不同情况将死的人其“痛”的分别;但缠足之痛莫非也要痛个百折千回才算?更何况这些喊痛的女人既不是学者更不是文学家,除了喊“痛”,难道要像张爱玲那样造出一些别出心裁的精美比喻才好?标题是本书收录的一篇文章的题目,作者是我无比喜爱的高彦颐老师。事实上,本书我也只是看了这一篇文章而已。高老师的文章读了常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效,但这篇文章,却让我觉得越发糊涂起来。高老师明确地表明此篇文章的目的是“反思妇女史一味追妇女主观能动性所带来的偏差”,主要指在反缠足运动中,论者运用所谓“女性的声音”来反缠足,这种“女性的声音”又以“痛” 为主调,高老师认为“女性诉苦喊痛的声音愈响亮,以女性为主体的话语愈难彰显……”而对于那些替缠足女性喊痛的局外人,高老师又问到:“为弱者喊痛,是助长了谁的声势?我们付出的同情,会不会叫弱者愈显得羸弱?”然而高老师并不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文章最后她说:本文的目的是“看我们能不能够抗拒对受苦弱者在本能上产生的同情,用客观持平的态度重新阅读反缠足运动中最具影响力度几部文本,并进而提示疼痛对建构女性主体或有具体意义。我个人认为,我们需要在概念上发明一种新的不建基于‘意志’或‘声音’的女性主体性。”不基于“意志”或“声音”的女性主体性是什么呢?一时半会我还真想不出,比如我们做田野,就是听女性说,我们通过写出她们的声音来彰显她们的主体性,现在连声音都不真实了,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写?再者,我们田野工作的方法之一就是希望能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理解当地人的生活,如果把一些基本的心理感受例如“同情”也要抗拒掉,我不知道作为一个田野工作者还要不要感情。高老师最后讲“本文并未能正面探讨疼痛对建构女性主体的具体意义”,而把这个难题留给了别人,如果这真的是一个问题,谁能解决它又将如何去解决呢?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其实我就读了其中高老师那一篇《“痛史”与疼痛的历史——试论女性身体、个体与主体性》
  •     公私、群己、社会分层、身体疼痛:http://ishare.iask.sina.com.cn/f/9338926.html?from=like
  •     读了黄克武一文。胡乱联想下:积与合的思想在辛亥之后很普遍,如省自治。这里面可能有单纯科学的思想掺杂其中,(这感觉主要来自吴稚晖的杂交论。。。)不完全是顾黄等人的合私以为公的抽象继承。就是对个的理解,分类的问题。singularity在这个过程中被预设是不会丢的。
  •     翟志成、楊瑞松、黄克武、馮客諸篇文章頗有啓發
  •     还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