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答问》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佛教常识答问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
ISBN:9787200047189
作者:赵朴初
页数:139页

《语法问答》一样的存在

我半路出家读语言学,所有人都推荐我读朱德熙先生的《语法问答》入门,好像谁都知道这本书,谁都知道这本书字数少。因为大家都知道,所以被称为经典,因为字数少篇幅短,被大家认为适合入门。我读啊读,也读不通。虽然我当初没接受过专业汉语语言学教育,但我也算是13岁就在全国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特长生。又接受了考研的洗礼,不至于连公认的入门书都读不懂啊?!当然,如果前面这两个逻辑都有问题,那就不是我的问题,是推荐的问题。这本常识答问就是这般的存在。书是好的,不能入门。这是大师苦心修为后的提纲挈领,相当于“偈”。没听说读佛光读偈的,那不是自欺欺人吗!我很久前买的这本书,看晕了就放那里凉一凉,这是一个好传统:)最近读了心经和金刚经,再回来读这本书,觉出它的好了。等我把十三经都读了,再回来精进吧。

不错的小书

作者赵朴初曾任佛教协会的会长,权威性可以保证。条理清晰、朴实,不语怪力乱神。通篇问答体,将常见的佛学概念、教义、仪轨、历史一条串一条,都讲得很清楚。什么叫「南无阿弥陀佛」,「贪嗔痴」是什么,这些大家常见但可能未求甚解的基本概念,都可以从中得到了解。对于「对佛学」而非「宗教」感兴趣的初学者比较合适。但是佛学知识浩如烟海,当书里继续深入到十二缘起、五乘教法、三十七道品、什么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就很不好理解了。一方面是本身概念精微奥妙不易看懂,一方面小书篇幅十分有限,基本就囫囵吞枣一眼扫过了。

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是一本了解基础知识,入门的好书。但没有一字一句的逐一看完,因为例如书中那些关于佛教的起源和各种门派的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我就大致的看了看,因为太多相似而又冗长的人名和地名,比较枯燥。所以索性就不细看了。刨除这些,书中还讲到了很多我们平时有所误解的关于佛教的知识,例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其实讲的是物质,而出家人不吃荤,中的“荤”其实是指蒜和葱等有刺激气味的食物,而不是我们理解的肉类食物,对于肉类食物,佛教中应该有另外的说法,可惜书中没有提到。书中还提到唐僧,这个词不是作为一个人的代称,而是应该作为唐代僧人的统称,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各宗各派都自己的清规律令,和而不同。云南等地区行的是小乘教法,而汉族普遍行的是大乘教法等。记忆最深的还是那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适当的方式

宗教,失去了热度,保留的大部分是黑暗的印象,而渐渐引人遐想。寺庙、道观,乃至一切与信教关涉的事务,都被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封建迷信的影子,封建勿论,迷信二字,是值得细细琢磨的。信仰是不需要解释的,信即是全身心的信,那便是解释。然而,信仰崩溃,是除伊斯兰教之外的世界所共同面临的事实(不可否认,伊斯兰教作为宗教在面对科技时仍然游刃有余这个特色很独特),尼采所谓的“信仰虚无”弥漫的两百年,似乎,在这个可爱的预测中延长,我不想谈究竟信仰如何,只是,想谈一谈宗教,以及谈及宗教的方式。去除有色眼镜,当是接触宗教的要务,而避免很多“迷”信则是阐述宗教的第一要务,双方,都应该以一个适当的方式,谈论宗教,研究宗教。赵朴初老的书很薄,所涵盖的只能是很少的内容,很多人提到包含的信息量的基础性,其实,我很赞成,同样,我更关注的,是佛教普及过程中的方式问题。对看白化文的《汉化佛教与佛寺》,我感到两种方式,白是一个有色的研究者,而朴老是一位佛学大家。这不是什么封号或者名声而来的,从书间的语气上,我们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两种分寸,然而,我更倾向的是朴老的书,同时,也正是这本心平气和的介绍性的书籍,将很多人带入了佛学的浩瀚之中,当然,也包括我。信即是信,信仰不需解释,这是信徒的事。对于一般人,问题本身的思考和态度在宗教中的映射,有时是牵动兴趣的动因,然而,不求甚解,也便是胡口一笑,也便是盲目信仰,真的、研究的态度,信仰的态度,必然是综合的,综合各个反应的,一个平淡的,朴实的,真切而有目标性的,相信,赵朴初老这本书,能带出这些东西。最后谈一下“推荐”和“力荐”,作为一种合适的方式,我想,从此,便不是一种强制和推销,而只是一种仰慕和自己的信念罢了。

我的佛教入门书!

如果对佛教有兴趣,而又不知道从哪儿入手的同仁们,可以看看赵朴初居士的大作,虽叫做“大家小书”,却是深入浅出,无微不至!

这是信徒的观念

虽然是名家的书,但是对于一窍不通的我而言,还是有很多地方看得似是而非。的确是能确定佛教到底是什么一种世界观哲学。但是,就是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的教育背景和因之形成的世界观而言,这就是一本佛教徒说佛教的书,也就是说偏颇之处很多,而且严重。说哲学和宗教,有两种出发点,一种是教徒的解说,一种是“客观”的学术讲说,这本书是第一种,当然不是作者的本色。赵朴初是大家,但是在本书中体现的,是佛教徒中的大家。

是好书

从古至今,佛教典籍千千万。没有人敢说把它们放进一本小书里。这只是常识,一本小书,但没有对佛教文化的深厚理解,又怎么可能写出它来。靠常识懂得佛理,那不可能。也许它现在不能敲开您的心,但我想每一个人都会需要它的。任何当人们需要的时候,它在这里等着我们。

很常识也很专业

开始看佛教专著前,一定要看这样一本书,而且要准备一个佛教用语的词典.赵老有问有答,全面的介绍了佛教有关常识,很客观.但是在国内特色的"宗教自由"的语境下,作者作为一个佛教学者而不是佛教信徒,很多观点还是要批判的领悟的

宗教扫盲必读物

这是一本很薄的书,阅读所占的时间也很短。但是这本书适用于每一个人,无论你是刚刚对宗教感兴趣还是对佛学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是需要的。对于刚刚对佛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指南,或是说这是一本扫宗教盲的必读本读物。可以让你获得正确的佛教常识的正知正见,让你知道佛教是智信之法而不是什么迷信。对于对佛学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看一看,听一听大德的平易之讲,对自己的知识也是一次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我们需要作为宗教与信仰的佛教,而不是所谓佛陀的教育

与其说这是本书,倒不如说是本佛教词典 - 需要的时候可以查一查,但从头到尾去读,实在太过枯燥,而且里面不少内容,如印度佛教发展史,我想作为一个初学者是不太感兴趣的。所以,相比较来讲,我觉得释净空的《认识佛教》更加适合一个初学者,更像一本正规的教程:佛教定义 - 佛教入门 - 佛教修行。我不知道为什么网上有人贬《认识佛教》而褒《佛教常识答问》,就入门来说,我的评价的《认识佛教》要好很多。然而,即使如此,我都觉得这两本书都没有满足我的要求:一个迫切需要把佛教作为自己信仰以支撑自己面对一些自己可能无能为力的事的人。这两本书一方面太过客观的去讲解一些概念,事实;另一方面又强调佛教的无神论 - 而这并不是我所需要的,我要的是一个作为宗教与信仰的佛教,我需要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一个可以庇佑我们,成就我们的观世音(六道轮回,出三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要的一本书会是这样的:一、作为宗教与信仰的佛教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一种支持自己在无望中走下去的动力,和一种让自己内心平静的力量。信仰可以有神,而且我觉得应该有神,相信有神的存在,可以让你在无望时求得心灵的安慰;让你在修行中获得内心的平静;佛教中其实有很多神,比如释迦摩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以及四大菩萨,四大金刚等等,只要选一个并坚持去信即可,但一般来讲,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观世音菩萨是比较合适的一位。你要相信因果报应,相信只要自己虔诚,只要自己行善积德,观世音菩萨是会庇佑你和你的家人的。二、寻求佛的庇护这应该是纯宗教的东西,但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主要是通过祈祷,期望冥冥之中自有菩萨在保佑,从而求得心灵的安慰。形式可以有很多种:1. 佩戴配件,如菩萨玉佩、佛珠手链等等2. 念佛、听佛,如《大悲咒》,《消灾吉祥神咒》3. 祈祷,求佛4. 烧香求神拜佛三、修行佛的境界宗旨是信因果,表现是大慈大悲之心(修的好的果报?);以及禅定(一切皆有因果?),修行方式有:1. 静坐2. 持戒3. 行善积德

一本可浅可深的佛教入门书

赵朴老这本《佛教常识问答》,从佛陀和佛教的创立、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僧伽和佛的弟子、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复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演变五个方面,向大众介绍了佛教。从立场和角度看,这本书更多地是在“历史地”介绍佛教。当然有宗教的内容,但是更多是客观地从历史地角度介绍佛教。就是2500多年前的印度释迦族圣人乔达摩悉达多经过怎样的过程发现了什么样的道理;这套道理大概有哪些内容;根据他的道理成立的这个宗教对信徒的要求是什么;这个宗教在印度是如何兴起兴盛衰落灭亡;又如何传入中国,及中国汉传藏传南传大致是如何发展的。这对于一般人来了解佛教自然是大有益处,不至于因为对宗教性的部分的暂时不能理解而产生厌烦和误解,以致歧视。从语言和内容看,大体是浅白流畅的。从形式和内容设计以及语言风格上看,作者是诚恳地尽量地避免深入阐释理论,避免用“专业词汇”。当然,就如同蒋维乔先生说过的那样“佛教本身,是建筑在理智上面的,比任何宗教,来得精深博大,要说得十分浅近,根本上就有点为难”。这本书也难免要介绍很多名词名相,但如果你不是十分想钻研下去,匆匆扫过也不影响什么。还有,就是书中尽是正知正见。针对性地解释了很多人对佛教、对佛教徒的误解。比如,关于吃荤和吃肉的问题,比如佛教并不是鼓励所有人都出家,比如不杀戒该如何具体的解释,比如僧人不是神职人员,等等。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可浅可深、浅深浅深的佛教书。普通读者,你可以把它当做了解佛教和佛教文化的介绍性读物,初入佛教的,可以把它作为打下正知正见不迷信的基础入门书,对佛教有了一定研究了解的,也可以用它来帮助自己梳理知识框架体系,看自己能否如作者一般用几句话把道理讲得如此清楚明白。

去了解另一个世界

也许是世界观不同,但不能简单排斥,所以我就了解了一下,本书虽短(我看的是电子版)但却解释了我很多的疑问。是扫盲的最佳读本。当然还有更多的疑问,也许需要更多的书来弥补这个缺口,这有待时日。总体不够系统,如果能有人当面讲解就好了。书中的道理很多,看完后只能知道大体是怎么回事,还无法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寺院很多,我个人觉得如果要弘扬他们的道理或者是法则,应该有更多的僧人站出来宣传,或者也应该简单的做到给社会上的人树立一个榜样,现实的寺庙在这点上做的有点不够,也许是大智大德的人我没有见到。总觉得在新的时代,佛教也应该有个新的样子或者新的体现。物质不是唯一的,快乐的源泉来自内心,与物质不是正相关。但社会的大体风气下,让我在物质的追求上有点越走越远了。也许一些这样的东西能让自己的内心稍许平静一些。

佛教入门读物,很好很专业

赵朴初那不用说,大牛人,不是一般的宗教混混,写出来的东西深入浅出,质量没得说。不过这本书也有缺点:内容不够系统,有些零乱,这恐怕是问答这种形式难免的毛病。

想起一篇高中同学的作文

读高中时语文课要求写周记,每周两篇。同学之间私下传阅,我就对013同学的某一篇印象挺深。我们那所高中离黄寺很近(黄寺,当然就是喇嘛庙),他有一天在肯德基里看到两个喇嘛大嚼鸡翅,样子不雅,而且心目中和尚是该吃素的,他就写文对此批评了一番,说现在的社会太世俗,连和尚都不能守清规,都不能安贫守道。徐静老师后面的批语也略表了一些赞同。刚看完这本书才明白,原来吃素只是汉传佛教的规矩。印度、东南亚、西藏、蒙古的佛教根本不在乎吃不吃素。其实佛教的本意是施主给什么吃的就吃什么,只要不是刺激气味太强的东西就行。更何况,你想啊,譬如蒙古这种地方,主要是狩猎为主,人人都吃肉,和尚能不吃?过午不食倒是一向就有的戒条。可是到了中国农耕社会,寺庙的和尚也是要种田劳作的,一天下来这么辛苦,自然也要吃点东西,所以在中国这一条就不怎么讲究了。过午不食的原意是减轻施主的负担,可是如果自己种田,自己能养活自己,那自然也就不算什么。总之这本书实在是好呀。我觉得吧,佛教入门最困难的在于什么,就在于种种诡秘的概念。想找本经文看看,可是啥都看不懂。就说心经短短的两百字:神马是“般若波罗蜜多”,神马是“五蕴”,神马是“舍利弗”,神马是“诸法”,神马是“眼耳鼻舌身意”,神马是“无明”,神马是“老死”,神马是“涅槃”。看完赵朴初居士这本书,这些概念全懂了,整篇经文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所以说,这本书写得好。介绍了种种的概念,解释了佛教的基本理论,再把佛教的历史发展说个大概。自此就算是入门了。我看这书实在是佛教入门的第一好书。

对于我这种佛教知识欠缺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伍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问答的方式最为直接,也最容易为人接受,赵朴初法师在一些名次的解释上很有功力,至少我是觉得讲的很清楚,对于我们这种〇基础的人来说是很不错的选择。语言很通俗,其实法本无相,有相就不是法了,很多人喜欢用文言文,其实只要能说清楚,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无所谓吧。

清凉夜,欢喜心。

想剥去迷信的面纱,了解佛学的本源,那就看这本书吧!它会告诉你:真正的佛学不仅是哲学的,同时更是科学的

佛教名称和概念整理

钱穆先生曾在《人生十论》中谈及,佛教、基督教等宗教都承认“人生本质,乃一段痛苦的过程”;乔布斯在被苹果解雇时,也来到印度“修禅”,重新理解看世界的方式;禅宗作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宗派,在国内发展了上百年。这些因素激发了我对佛教的求知欲,而从杭州灵隐寺“辗转流通”到的这本《佛教常识问答》,给了我认识和了解佛教的机会。我摘录了我们在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名称和基本原理,也方便大家了解与欣赏佛教的哲学理念。一、基本名词1.佛:佛是“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者”或“智者”。2.释迦牟尼:佛教中的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他不是神,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我国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的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故称之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是当时迦毗罗国(今尼泊尔境内、印度附近)国王的长子。3.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释迦牟尼是现在佛,是他创立了佛教;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4.弥勒佛:佛教预言,弥勒菩萨将在释迦牟尼的佛法灭尽后,在很久远的时期成佛说法,因此称弥勒佛为未来佛。5.如来:“如来”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称为“释迦牟尼如来”;“如来”是“乘真如之道而来”的意思。6.菩提:在梵语中是“觉”的意思。当年释迦牟尼在一棵毕钵罗树下,盘坐思考“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最终彻悟成为佛陀。因此毕钵罗树得名“菩提树”。7.三宝: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团体——僧伽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8.皈依:“身心归向它、依靠它”的意思;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9.舍利: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遗体;舍利子,原指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10.塔:对应梵语中的“塔波”,是“高显”或者“坟”;一般用于藏舍利或者舍利子,供人瞻仰、礼拜。二、基本理论佛教是唯心论,也是“无神论”。1.四谛,佛法基本内容:佛教内容可概况为“四圣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即说世间的苦(苦谛)、苦的原因(因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2.缘起论,根本原理则:四谛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所有教义都从此源泉而出。“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即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务一个事物或者现象。佛曾给“缘起”下过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灭此则彼灭。这四句就是“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3.同时的互存关系:举师生关系为例,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术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为老师。4.异时的互存关系:举种子和发芽为例,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有今天才能发芽。5.因果关系:缘起论中的互存关系,就是“因果关系”;无论是同时还是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某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存在,没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待(绝对)的存在。6.十一义:佛经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佛教常识答问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北京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此书乃“大家小书”之一,是北京出版社的大作,大概有几十种,我买到的有二十种罢。赵朴初先生为佛教之通人,《佛教常识答问》系赵朴初先生“小题大做”之佛学专著。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从佛教的创立到佛法的基本内容,到佛教的典籍,再到佛教的发展、传播和演变,向我们展示了佛教丰富的大千世界。赵朴初先生的文字朴实自然,娓娓而道,举重若轻,确实一派大家风范。偏偏《佛教常识答问》一书却低下身子,不做大话欺人之语,而是从小处入手,把佛教常识一一道来,态度从容淡定,可见那时学者之气场。当下学者,好高骛远,往往大题小做,空洞无聊。与赵朴初先生相比,差距何止万里。

这是一本很薄的书,但却开启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

  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谈到:在延安时,有一天,毛泽东主席招呼勤务员李银桥,“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李银桥说:“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  的确,在中国佛教两千年的传承中,佛教与文化尤其是文学,已经水乳不分。20世纪以来,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倡,更加深了日常生活与佛教智慧之间的联系。  佛教提倡的“悲、智双运”,与当下人们的价值观——慈悲精神与人文关怀、智慧追求与生命观照——产生了同构。

虽为小书 也需耗些脑力

内容一为佛教基本发展历史,包括各个地区和各个宗派,二为佛教典籍和最基本的佛法知识,分门别类,思路清晰,是赵朴初老先生留下的不可多得的文字。

我所知道的佛学

最近开始接触道佛学,一直以为我很有慧根可是我发现看的时候还是头脑发胀。我知道我的执念还是很深的。虽不能做到很好。但是整理出来造福大家也是好的。 1.佛:佛是“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者”或“智者”。南无(恭敬 皈依 称赞)阿(无)弥陀(量)佛(智觉)=无量智慧无量觉悟 。佛是自己真如本性,是自己的真心。魔是自己的妄心。佛魔不二。般若波萝密:究竟圆满的智慧2.释迦牟尼:佛教中的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他不是神,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我国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的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故称之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是当时迦毗罗国(今尼泊尔境内、印度附近)国王的长子。 3.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释迦牟尼是现在佛,是他创立了佛教;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4.弥勒佛:佛学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末法时代。佛教预言,弥勒菩萨将在释迦牟尼的佛法灭尽后,在很久远的时期成佛说法,因此称弥勒佛为未来佛。 5.圣可称为佛。 贤可称为菩萨。摩柯萨是大菩萨。6.如来:“如来”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称为“释迦牟尼如来”;“如来”是“乘真如之道而来”的意思。 7.菩提:在梵语中是“觉”的意思。当年释迦牟尼在一棵毕钵罗树下,盘坐思考“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最终彻悟成为佛陀。因此毕钵罗树得名“菩提树”。 8.三宝: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团体——僧伽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 9.阿罗汉正觉; 菩萨正等正觉 ;佛无上正觉。和尚:亲教师直接教导我的人是我的和尚不一定是在家出家 ; 法师凡以佛法自己修学教导别人10.皈依:“身心归向它、依靠它”的意思;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 放生时念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 不堕入旁生11.舍利: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遗体;舍利子,原指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 12.塔:对应梵语中的“塔波”,是“高显”或者“坟”;一般用于藏舍利或者舍利子,供人瞻仰、礼拜。 13.三界:欲界 色界 无色界 十法界:六道 声闻 缘觉 菩萨 佛六道:天道 修罗道 人道 畜生道 饿鬼道 地狱道 14.八苦:生老病死 求不得 怨憎会 爱别离 五阴炽盛 15.五荤:葱 大蒜 小蒜 韭菜 洋葱  三净肉:没看到杀 没听到杀声 不为我杀 (教人杀生重于自杀)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欲:财色名食睡16.四相:我相 人相(与我相对的一切有情众生) 众生相 寿者相(代表时间)17.净宗修学:三福 六和 三学 六度 普贤十愿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佛》《佛说阿弥陀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往生论》18.三福: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受持三皈 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 小乘福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 劝进行者孝敬做到圆满就成佛,做的很认真没圆满叫菩萨。大乘佛法的修行要以地藏为基础根基。六和:放弃自己的成见一切遵循佛法;遵守规矩常住公约;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这些修六和敬出家人住在一起叫做僧团 三学:戒定慧三个原则:定是心之体(法宝)。慧是心的观照 (佛宝)戒是心的行为 (僧宝) 六度:布施:财施舍(内财即身体,做义工。外财是身为之物。内财所得的福报超过外财)法布施: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断烦恼开智慧无谓施: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没有恐惧。素食持戒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无知,修清净心 。你广学多闻到处去听去看就是修有知19.十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 广修供养 忏悔业障 随喜功德 请转法轮 请佛往世 常随佛学 恒顺众生 普皆回向十善:杀生 偷盗(损人利己皆属) 邪淫 妄语 恶口 两舌 绮语 贪(六道生死的根本,一切罪恶的源头)嗔痴 ——十恶反过来便是十善水灾:贪 火:嗔 风:愚痴 地震:不平 无论做什么样的好事 掺杂自己利益在里头 立刻就变质 如果没有一丝一毫的利益就是纯善 。我行善为什么还有不好的遭遇,那是在消业  一些常识已经说的差不多 现在说以些思想类。     佛教是唯心论,也是“无神论”。      1.四谛,佛法基本内容:佛教内容可概况为“四圣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即说世间的苦(苦谛)、苦的原因(因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2.缘起论,根本原理则:四谛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所有教义都从此源泉而出。“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即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务一个事物或者现象。佛曾给“缘起”下过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灭此则彼灭。   这四句就是“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3.同时的互存关系:举师生关系为例,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术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为老师。   4.异时的互存关系:举种子和发芽为例,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有今天才能发芽。   5.因果关系:缘起论中的互存关系,就是“因果关系”;无论是同时还是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某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存在,没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待(绝对)的存在。   6.十一义:佛经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这里先感谢下Mr. Starry 同志的书评链接。因她前期整理的比较详尽我只需后期补充一点。链接戳:http://book.douban.com/review/5985956/也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


 佛教常识答问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