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的味道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535462015
作者:许亿
页数:246页

内容概要

许亿,本名黄永明,江苏盐城人,76年生。学业无成,中技毕业后进厂,厂改制后进社会,后从业地产,混迹网络,写些无聊文章打发时间,号称做文青不才,当愤青不敢。总体乏善可陈。时光悠然,无可阻挡的中年以后,才发现回忆往事,阅读阅历总有可写之处,经年累月,积字如斯,且老且杂,得过且过,是为一个中年吃货的自我说明。

书籍目录

借着食物回忆   / 001
小龙虾往事 / 004
但炒一碟肉丝 / 009
甘味无穷萝卜干 / 012
每个人的红烧肉 / 014
五湖四海一碗汤 / 017
江湖救急神仙汤 / 021
啤酒一杯,盐水鹅在手 / 025
醉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虾 / 027
有多少肥肠可以重来 / 030
春天下的第一场粉丝 / 034
山芋,暖手又暖心 / 038
往昔重现的南瓜 / 041
白银盘里一青螺 / 045
关于早点的一切 / 049
一天到晚盼杀鸡 / 054
煮熟的鸭子在飞 / 058
肉中君子羊肉 / 062
辣,引诱出忧伤 / 067
小二,切三斤牛肉 / 070
记忆中的藕粉圆 / 075
有关欲望的西红柿 / 077
对罗宋汤的解构 / 080
对丝瓜的控诉 / 083
豆腐当年不讨喜 / 086
一缕婉约的菏香 / 090
吃一尾已臻化境的鱼 / 093
浓得化不开的甲鱼汤 / 095
那些年,我们一起吃的面 / 098
读饿了,才是一等一的妙文 / 101
达观,是糖分修炼出来的 / 108
什么才算真正的酒徒 / 111
香,无以言表 / 114
那碗甘之如饴的粥 / 119
做一盏情怀肚量汤 / 123
人生如一碗馄饨 / 126
炒黄鳝,最下饭 / 129
猪和它的内心 / 132
留锅卤汤传家 / 135
人生如肉圆 / 138
猪头那个肉 / 142
腰子轶事 / 146
诗意如笋 / 149
鲈鱼堪脍 / 152
认识秋刀鱼 / 155
酒,友,趣 / 158
下午茶 / 161
饮茶碎写 / 163
桂林吃 / 168
回忆阳朔 / 172
扬州吃 / 176
红桥烂 / 181
食虾记 / 184
再谈鸡 / 187
从梧州到贺州 / 190
卤煮吧!北京 / 195
吃喝的态度 / 199
吃喝的尴尬 / 203
吃喝的辛酸 / 207
吃喝的境界 / 210
吃喝的闲谈 / 213
吃喝的爱情 / 216
乡村消失的味道 / 220
关于焦屑的回忆 / 223
关于吃的文字 / 225
写美食是一种雅趣 / 229
坚守自己的味道 / 233
后记:家史碎片 / 237

作者简介

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
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忆里。
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你最怀念的,还是妈妈做的家常菜。
因为,时光将味道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随生而生,永不磨灭。
------------------------------------------------------------------------------------------------------
当我们逐渐长大,当我们在外漂泊,最念念不忘的便是故乡的美食和小时候的味道 。
想到某个食物的时候,很容易想起很多已经忘记的事情,将那些事情串联起来,便发现一个曾经的自己。
本书通过对小时候的家常美食的回忆,结合个人经历,随兴所至,娓娓闲谈,淡淡的情愫,淡淡的回忆,读来既痛快,又有着无限感慨。


 旧时光的味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仿佛回到了从前,孩童时代的天真与真诚。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686.1000925.1000774.76.XIYjdA&id=20494743335
  •     时光将味道烙在我们的味蕾上,随生而生,永不磨灭。——题记初识《旧时光的味道》一书,是被他清新的封面所吸引,那一抹抹茶的绿,泛着淡淡的温馨,重要的是一家几口围着桌面,做着小食,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脑海中多少是有几分似曾相识,对于我这类对于好看的封面各种无法抵挡的人,肯定是一举拿下的。书写的很生活化,由一个个场景,一个个片段,一幕幕回忆构成,读着不累,很轻松,旨在传达着食物,食材,食品加工,还有食物背后那浓浓的思绪,那个年代,那个时间段,那几个人物,让我有冲动去记录下我脑海中的那些回忆,那些作为一个身在异乡的外乡人的思乡情绪。作者对于食物那种尊重的态度,让我觉得原来饮食味道也可以如此写意。一、那碗雪菜肉丝面这是关于奶奶的记忆,印象中奶奶挺能烹饪,烧肉是最欢的,以至于后来检查患了高血压的她,医生警告要少食肉,她是宁死不从,无肉不欢的人或许很难体谅素食主义者,换言之,也很难被体谅,但是我最爱的却是她的雪菜肉丝面,汤是汤,面是面,没有丝毫的杂糅,如此清新脱俗,加上些许肉丝,点上一些葱花,这样的面条我是一气呵成,不带停的全部落肚,其实我是不爱好吃面的,在嘉兴有着太多的面店,桐乡阿能面,马家拉面,兰州拉面,唯独那份清新是无可比拟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有过多的加工,清清爽爽,确切的说是米线。无怪乎大家都爱吃她烧的雪菜肉丝面。最近觅得一处石浦海鲜面,这样的名称多少带着些亲切,可惜亲身试验没有乡愁,多的只是敷衍,对食材的不尊重,也决定了对食物的不尊重。吃来吃去还是爱吃雪菜肉丝面,不带矫情。二、麦饼筒此段有关外婆,外婆这人最好热闹,年纪愈发的长,愈发的不停歇,每每假期便呼喊我们上她那,她的聚餐必备项目是麦饼筒,这个是我们家乡的特色,制作非常简单,一张面饼皮,裹上各类菜肴,卷起来吃,有点自助的兴致,不过是中式自助,每每觉得都过来那么些年了,为什么外婆孜孜不倦的做这些,现在细细品味,也许不在食材有多精致,关键在于一家齐齐整整,有说有笑,麦饼筒的精髓,不就是把各类菜品的味道加以综合,形成一个更深层次的回味。80多岁,快90的老人还在操持着一桌饭,那种期盼的心情估计是我们这些小辈无力体谅的,近些年我们工作的工作,读书的读书,成家的成家,不在继续留在那个小镇上,或许今年大家凑凑齐整,陪老人好好过个年,毕竟这样的好时光是愈来越少。还记得小时吃麦饼筒的情景,至于菜品如何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所渗透的那份老人的期盼。三、雪菜小黄鱼这是小镇名菜,也是我最钟爱的菜,所以无论怎么样,老爸总归在我回家的那段期间给我弄上几顿,老爸烧的菜似乎尽得我奶奶的真传,干净利落,菜品弄得精致,那雪菜取中断,切断,放于水中一起蒸煮,味道鲜美不是一字一句能描绘的,这清爽的口感全然来自食材的新鲜,一条鱼正反两面迅速消灭殆尽。这些的烧法都是极尽简约的,没有川菜,湘菜的复杂步骤,好在简单的食材处理,最考验的就是食材本身,一直秉信,好的海鲜清蒸是最好吃的。四、大排和黄瓜我们家人素不善烧肉,老爹烧的红烧肉如石头,可能是离海近,餐桌上常年不见肉腥,这就导致全家人在肉类烹调上一直处于贫下中农水平,唯独姨妈的肉少的是一绝,至今还回味着她的大排,每每能下好几碗饭,那会儿还是读高中,正值高考来临之际,突发急性肠炎,我是住校的,离家远,老妈又要上班无法估计我的身体,于是我的姨妈就担负起我的饮食照顾,每天做好几班的公交车跑到小姨家给我做吃的,饭后总有一些水果,其实我最爱的是黄瓜,叼一根黄瓜,骑着自行车驰骋在街头,任风吹过脸颊,那感觉如青春的岁月,回忆无限美好,黄瓜的清爽加上微风,可惜高考没发挥好,可能太过安逸,最终辜负了姨妈的一片心意,再也没有哪个亲戚如此倾尽全力,也就是家族魅力,一家人团团圆圆,互帮互助,现在人多少还是少了份人情味儿。回忆总是好东西,任世界在变,不变的总是那回忆的,多少人情蕴含在旧时光的味道中。。。
  •     昨天夜里通宵达旦地将许亿的《旧时光的味道》看完,感觉像是在跟自己喜欢的人谈恋爱一样,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写美食的糟老头,内心雀跃欢呼。容我自恋一下,我时常会爱上写书的作者,但不会滥情,得是我喜欢的才行。这本散文集是近几年以来算是我读过有关美食题材最好的书籍了,看完之后的感觉是愉快的饥肠辘辘。特别是那一篇《有多少肥肠可以重来》,让我快乐地想要在这深夜里跳舞,就这般心甘情愿地做个嗜吃如命的大胖子,让我在深夜的厨房里炖上一锅美味无比的肥肠粉丝,虽然没有“臭”男人愿意和我一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我能嚼着酥烂适口的肥肠圈,抿着杯子里的酒,在迪克牛仔唱着《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的背景音乐中缓缓醉倒。人生足以,美哉呀。文章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我抄写下来:“语言在食物上的变迁也很有意思。比如,过去我们一般只说吃大肠而不是肥肠,结果吃的却大多是选料最好的大肠头,肥而不腻。现在倒好,菜单上都报的是肥肠,听上去又很食欲,但最终端上来的,都是又薄又瘦的小肠子。筷子尖起来捏住一个肠圈,放入嘴里,缓慢地咀嚼咀嚼再咀嚼。当耐心变成伤心,但欲望变成绝望,这块看似瘦弱的小肠子还是没有如愿被嚼烂。是吐出来还是咽下去?非常尴尬。”这段几乎是我的至爱。不过贪心点说是整篇文章都如这碗里的猪大肠,讨人喜欢的不得了。有没有发现其实每当我说到吃的时候,会像个孩子般地天真烂漫,仿佛所有的伤心事都抛之脑后。我甚至对节食这种虐心虐身的行为感到万分羞耻,恨不得将这段时间里想吃又不敢吃的美味食材通通狂吃一顿,来杀杀减肥的威风,报复那些身材好的美女们。宁可当个吃饱喝足的饕餮,也不愿做个瘦骨如柴的美女。食材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的,有时甚至可以拯救灵魂。这话我深信不疑!但凡经历过天灾或者人祸的人,他们对食物的情感如同生命一般的痴迷,那种对平凡食材的执着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特别是90后。说到零嘴,就想起了我的外婆。她这辈子的零嘴几乎少得可怜,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坐在院子里头晒着太阳嚼着炒黄豆。香喷喷的炒花生都算是奢侈品,除非是过年过节,平日里很少看见。外婆是受过苦的人,对什么都节俭,吃也不例外。人年纪大了,反而会感觉时间特别多,尤其是行动不太方便时。有段时间住在乡下的养父母家里,清晨起床后就看见外婆拿着竹椅,缓慢地走出客厅,在院子外的榕树下晒太阳。太阳暖洋洋地晒在她的身上,不一会就开始眯着眼睛打盹,院子里的老母猫最是忠心,整日陪在外婆身边,靠在她的脚边一块打瞌睡。有时邻居过来串门,外婆从口袋里掏出炒黄豆待客。那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黄豆,倒在铁锅内,又垫上一层层细细的掺了盐巴的黄沙土。大火加热,锅里发出嘶嘶声,一会就烧得开始劈里啪啦的直响,像是放鞭炮一样欢快。接着不停地用铁铲翻炒着,膨胀的豆子时不时地调皮地从锅里跳出来,我们几个娃娃就弯腰去拣豆子。掉在地上的豆子都还没熟,属于半成品,也照吃不误。炒熟的豆子更是又酥又脆,吃得满口喷香。嚼在嘴里发出“嘎嘣嘎嘣”的响声,这种动听的声音让身体内的细胞如同这手里的豆子一般膨胀起来,快活极了。不过也有吃腻的时候,就将炒豆子当弹珠玩,又或者抓两把炒豆子跟别的小朋友换小人书看。特别是在院子里一群小朋友拍洋画,输得口袋里的洋画都没的时候,就从口袋里抓起一把炒黄豆换几张洋画继续玩。家乡的特产中就属芝麻豆子茶最常见,家家户户都喜欢喝,来了客人更是会走进厨房里拿着擂钵磨姜,捣鼓一番。将洗干净的鲜姜在擂姜钵内壁上用力磨擦,搓出细细的姜末,再把姜末冲进茶水里。沏茶时不要用老姜,因为老姜多纤维,用擂姜钵擦它很费力。沏茶放入姜盐的量要适度,要以鲜美爽口为宜。白芝麻都是自己家里炒的,可香可香了,没有一点沙子,外面集市上买来的根本就不能相比。不能用茶杯,因为容量实在是太小了,得用铁茶罐,就是小时候那种用红字画着毛主席万岁、炼铁工人图案的铁茶罐。将炒黄豆、白芝麻、绿茶叶、姜丝,一丁点盐巴放在茶罐里,再烧一壶沸水后,水壶举高从上至下地冲击在茶罐里,瞬间里面的炒豆子、白芝麻、绿茶叶和姜丝不断地旋转翻滚,漂亮得很。不过平日里串门遇到好客的主妇,你的那杯芝麻豆子茶是喝光了又被添加,加了再添,一碗接一碗的豆子芝麻茶喝下去,这样串两三次家门,保管中午你都不想吃饭。这种仪式非常隆重,甚至家乡的老婆婆还用沏芝麻豆子茶来衡量儿媳妇的标准程度,绝对没有半点夸张。我的记忆在这食材中被一一打开,甚至想起了很久没有联系的小表妹。小时候住在父母家很是孤独,几乎没有玩伴,那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姨从乡下来长沙给父亲做事,因为这样她会把小表妹一块带来,小表妹一来我家里,不但可以和我玩耍,最大的好处就是母亲还会大发慈悲地做几次南瓜粑粑或是慷慨解囊买零嘴给我们俩吃。隔壁邻居家的女主人是个胖乎乎的妇女,叫什么就记不清楚了。我小时候管她喊金花阿姨。她家算是我们这栋居民楼里最富有的,她的女儿也是个小胖子,叫谢魏。每次金花阿姨来我家串门这无疑是我最开心的一天,因为她会带来自己做的香煎南瓜花、炒黄豆或者麻油球等零嘴。如果我去金花阿姨家里串门那便是到了天堂,她的家里已经记不起是什么模样了,只记得客厅里的那张茶几桌,上面堆满了零嘴,一整罐大大泡泡糖、娃哈哈八宝粥、太子奶还有好多好多用塑料袋装着的灯芯糕、西瓜子、山东咸花生和各式各样的油炸货。除了可以坐在沙发上不停地吃着零嘴,我的心好似躁动的小猴子,只盼着母亲和金花阿姨能多聊一会,好让我有时间再多吃一些。起身回家时金花阿姨都会给我好几包零嘴,在母亲的推托下,我内心迫切地想要拿着但又必须装出抗拒模样和母亲一同拒绝,就算是再想吃也不能让别人认为没家教。又想起父亲的手艺,这辈子我的父亲做菜绝对不是最好吃的,但是他那颗勇于尝试不气馁的心绝对是值得任何人学习的。小时候一直和父亲生活,母亲在姑父家照顾奶奶,吃喝拉撒都得靠父亲来做。记忆最深的就是父亲做的糖水豌豆和酱油饺子,我想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味道。糖水豌豆这道小吃至今为止我在各大网站和书籍上未能找到它的归属地是哪里?真是个迷,这样一来它的身份还真是暧昧,不知是小吃还是菜肴?在网络图片上找到唯一的一张糖水豌豆的照片,就是一个碟子里盛着未剥皮的水煮豌豆,和父亲做的完全是不同的。一个是穿着衣服害羞地躺在碟子里,一个是剥光衣服,一颗颗沉淀在碗里,前后不着调啊。可是不管是哪种糖水豌豆的做法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居然将那碗糖水豌豆给吃完了。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糖水豌豆递到我面前,坐在椅子上他看着我慢慢吞吞地吃着,先小口小口地抿着甜腻腻的糖水,接着用勺子将一颗颗煮熟的豌豆挖着吃。这绝对是父亲的新品,不然他不会用质疑的口气问了我好几遍:“味道怎么样?好不好吃?”我低着头像只小猪吃食一般呼噜噜地吸着碗里的糖水,吐出两个字:“还行。”2011年央视电视台举办的非常6+1节目里获得亚军的北京女歌手白若溪自创一首《糖水豌豆》歌曲,歌词的大意是写亲情的,据说点击率很高。“豌豆,糖水豌豆。甜甜的,圆圆的,一颗一颗。”随着这像糖水一样甜蜜的歌声回荡在房间里,我有些伤感地觉得自己这辈子是不可能再吃到糖水豌豆了,因为它真的很甜,很甜。至于酱油饺子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父亲不会煮饺子,直接将速冻饺子煮在沸水中,并且十分钟不到就快速地捞了上来,在铁锅里烧着酱油汁,更悲催地还加了一些白醋搅拌在里面。那一个个煮得稀烂的饺子仿佛刚从非洲旅行回来,没有一个是肤如凝脂的,东歪西倒地躺在洁白的碟子里冒着热气。空气里闻到一股酸唧唧的白醋味,我是鼓起了多么大的勇气,闭着眼睛囫囵吞枣地吃了一个饺子,里面的馅都还没煮熟,甚至还未完全解冻,在这寒冷的早晨里冰得我的心哇凉哇凉的。啊啊啊啊,那焦心的滋味,令人永生难忘。我的姑父是个极度小气抠门的人,说这话的时候偷偷地回过头看了一下,生怕被父亲听到来责骂我不尊老爱幼。话说回来姑父家很是富有,两个儿子都在美国当医师,还拿到了绿卡。自然他家里的零嘴多得很,特别是美国巧克力,简直可以去开个糖果店了。小时候家里穷,父母不会经常买零嘴给我解馋,我便常去姑父家里玩,希望他会给我一些糖果吃。有一次外婆从乡下捎来了好些新鲜的鱼,中午家里就烧了鱼,父亲叫我送一些给姑父吃,我站在门外将盛好鱼的袋子递给姑妈,姑妈客气地拿出一大铁盒美国巧克力,还叮嘱我不能一人吃,要带回家和父亲一块分享。母亲站在姑妈身后对着我摆手,那意思是告诉我不要吃。日期我不知道是过期多久了的,但绝对舍不得扔了啊,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平日里很少才有零嘴的孩子来说,到了手的零嘴叫我扔,这无疑是一种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只记得我缓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打开铁盒,里面五颜六色的糖果摆在面前。每一颗巧克力的外表上画着彩画,用锡纸包裹着,都是球的形状。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甚至还有橄榄球形状的,太漂亮了,我在任何小朋友吃的巧克力中都没有看到过。最后的结果就是将一整铁盒的巧克力一扫而光,然后打了一个礼拜的盐水吊针,医生说是吃坏了肚子,引起了急性肠胃炎。母亲从姑妈家赶过来看望我,一点都不心疼我病恹恹的模样,恶狠狠地说道:“你呷哒死咧,跟你讲了过期好久了,你还呷。”夜里下班回家,这闷热潮湿的天气,竟迎面扑来一阵阵栀子花香,我在黑暗的巷子里搜索着,模糊地看见草丛间那星星点点的白,在夜里格外显眼。两旁的玉兰树开得茂盛的玉兰花都被雨水打碎在地,但依旧洁白无瑕,像是不甘示弱,要和这香气扑鼻的栀子花争奇斗艳。只是可惜了这些美丽的花儿,还未怒放就被无情的雨水浇得耷拉着脑袋。心疼归心疼,可我不是贾宝玉眼里那个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会心疼地去葬花,与其去葬花,不如让我吃下肚肚,这不妨是个好归宿。说到吃花儿,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去烈士公园里摘栀子花的情景。一定是要下过雨的天,这样吸足了雨水的栀子花水灵得很。依稀记得母亲说过栀子花不可摘花骨朵,还没开放的花像没发育好的小姑娘,男人不喜欢吃,女人更是没兴趣,吃上还有一丝丝苦涩味。也不可摘开得茂盛的花儿,早已是过了风华年代,再是美人,也没了兴趣,吃在嘴里味道很淡。要摘就得摘即将开放的栀子花,这种散发少女般气息的花儿,令所有的人都陶醉。清水泡洗干净后,在沸水中焯一下捞出来沥干,合着青椒丝一块翻炒。椒丝的脆搭配着花朵的柔,吃在嘴里满口花香,可美味了。不过现在去公园摘栀子花的人极少了,并且种植的花儿都是人工培植的,这世间上最令人无趣的就是人工这二字,不管是食材还是美人,如果不是货真价实,不管是看还是吃都令人大倒胃口。真羡慕母亲那个年代的人,虽然物质上缺乏,但精神上是丰富饱满的。起码在吃这个问题上,他们从不逊色于现在的人们,甚至比我们更会吃,更懂得吃,更知道如何把大自然里生成出来的食材变成多姿多彩的菜肴,并且是在物资那般贫乏的情况下。多么神奇啊! 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莲花和栀子花一样珍贵,就如我一样,有些自恋了。莲子若是熟透了,芯苦肉老,吃在嘴里不是个滋味儿。要那种嫩嫩的莲子,芯是淡黄色的,整颗咬下去,不苦不涩。那种甘甜的细腻感在舌尖上慢慢弥漫开来,仿佛令我置身于蛙声交织的荷花塘里,不问世事,逍遥快活。对于莲子,我还是比较挑剔,只喜欢吃嫩嫩的,稍微老一点就不吃。包装袋里的莲子更不是不会碰,就算是美容养颜的银耳莲子羹也不讨我喜欢,原因只有一个,我是“小牛吃嫩草”嘛,老同志一边去。不管是莲子还是花儿,所有的食材熟透了都是不好吃的。比如丝瓜、南瓜、苦瓜等等,熟透了就不能上顶板了,乖乖地呆在棚子上做种。豆子老了也嚼不动,鸡鸭鱼肉我们也是要活得或现杀的,那种躺在冰箱里里的“尸体”也许早已被遗忘掉,等到某一天清理冰箱时才被翻了出来,这具“尸体”仿佛在这冰冻柜里冬眠了一个世纪。就连自个都想不起是曾几何时买了这只鸡?这条鱼?貌似大部分食材熟透后的结局只是一种,都只能埋藏于地里,等待来年的春天再发芽抽枝开花结果。但愿它们经过了又一轮的春夏秋天,最终修成正果,功成身退地上顶板,成为某个人肚肚里的胜利品。PS:“莲花如此珍贵,所以你们才会尝到苦苦的芯,如同人生,再是甘甜也还会有一丝余苦等着去耐人寻味。”此非彼而非吾也!(文/墨脱里的莲花)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般吧。。。
  •     很有趣的书
  •     作者通过简单随性的描写,把小时候的记忆通过文字描写出来。很暖心!整体的的文章把故乡的美食,味道串联起来,让读者也随之回味起来。
  •     有食欲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就像喜欢看漫画一样。这本书让觉得既好吃又有情怀。
  •     “总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忆里”
  •     作者在饮食上倒不算挑剔,只是字里行间,感觉作者是个对吃颇有“成见”的人,忌讳颇多,看完最后一页,觉得不只对吃,对人对事也是一样,虽不明说,也不算看不出来。
  •     是饮食,亦是人生经历,生活道理。
  •     感觉就是回忆录,没有啥特别的代入感
  •     说话的语气真是一点也不讨喜
  •     见到好吃的就会一往无前。
  •     接地气,想吃柳州的螺蛳粉。后来送给了同学做新年礼物,不能再多看几次,遗憾。
  •     人生颠沛流离,到头来能慰藉人心的无非一碗热汤~
  •     下载的电子书里终于找到一本适合坐两三站地铁的时候随便翻翻的。 或许是因为自己一贯不爱鸡鸭鱼虾内脏之类,吃不到一起去,读后自然也无甚感觉。不过偶尔有觉得有趣的地方,总归打发了几天上下班挤地铁的时间。
  •     我是一个很喜欢吃的人,如果手里有闲钱,总是宁愿买来美食,这或许就是我和同龄女孩子的差别吧。我没有特别讨厌的食物,有不愿意吃的东西,我觉得每样食物都有存在的意义,不愿意吃但是不愿意去诋毁可爱的它们。我喜欢和容易满足的人一起吃饭,吃什么都会觉得开心满足,偶尔吃到不遂人意的,我们也只是记住这些教训,笑笑说总会遇到更好的。我不喜欢会抱怨的人,什么食物降临在我们面前都是有机遇的,说的酸一些,都是有灵性的,我尊重食物,并且喜欢尝试很多不一样的食物。这本书是我看的第一本专门细致描述吃的书,很是欣喜。许是我看书实在太少。曾经看过一个拍日本寿司师傅的纪录片,觉得那种认真的做着食物的人真的很了不起,那样认真的对待寿司就像是有生命一般,顿时觉得食物也是高贵的!
  •     儿时的记忆依旧清晰
  •     吃货的我来说,不会错过说吃的书。每篇文章带来一道菜,有平凡的家常小菜也有醉人的九大簋。每个菜带来一个味道的同时也带来了一段温馨的情感。深夜食堂之所以大红原因也在此吧,食物治愈了胃,味道治愈了味蕾,味道连带的回忆治愈了人心。
  •     一段以吃为名的回忆
  •     书中作者见多识广,一些零碎的前段也能引起我的共鸣,有时候他的文字叫人很难继续读下去
  •     写的都是一些与食物相关的经历,不算写得特别好,但是有些经历读来深有同感,有些片段读来忍俊不禁。
  •     名字和封面都是我喜欢的,只是读到三分之一就知道,作者的行文风格不是我喜欢的,冲着美食勉强看完最后一个字。真真不喜欢这个作者的行文,很不喜欢。
  •     不好。见识不够,学识也不够,感叹倒很多。
  •     书名取得好,内文却无味,只有一点触动我,“当我曾经劝我奶奶不要总吃剩饭的时候,她回答说:你是没有看见过饿死的人。”
  •     属于看综艺上厕所的时候随手翻翻看完的。一度有点想弃。不算喜欢。经常有种见识学识都不算太够在硬写的感觉。倒是其中一些江苏的食物勾起在南京那几年的记忆。三星真的是感觉都给多。
  •     不算吃货,对南方那些食物亦没有多大的感触。我想每个人的齿间都留存着某种味道,某种让人温暖的味道。
  •     是有許多贊同~
  •     前半本关于食材和童年的经历写得很有共鸣,可惜后面全是酸溜溜的散文,不喜。浪费了这么好的书名,冲着怀旧的情分多给一星
  •     写的书食物,说的是人生
  •     老妈说 里面有她的很多回忆 。我居然也看到了不少还有印象的地方和回忆。小时候真是容易满足啊 /现在都找不到了吧
  •     感谢大男子主义又喜吃爱怀旧的江南作者,伴随我度过好几个为了减肥而节食运动的深夜。
  •     散漫的却又是精心的文字,写吃不容易,它往往要求所有的感观全部综合起来,情商要高写起来才会好看。当然,你自己也得是吃兼做的一把好手。写得令人食指大动和食欲大开,不容易。
  •     阿吴赠
  •     作者以南方人视角写作,于我而言,认同感稍欠火候。但仍读出了饥饿感,很好。毕竟,食物最乡愁。
  •     弃读。一个猥琐又俗气的中年男人学了点文化就来装模作样到处卖弄,写的人对食物没看见有什么真爱,看的人也勾不起一丝食欲,而时不时表现出来的对女性赤裸裸的嘲弄,更是让人深感隔应。
  •     还行吧
  •     看完印象最深的是青椒炒肉丝
  •     这真的不适合一个吃货把它当作睡前读物。
  •     什么三无文字都能出书了,没品位,没常识,没才情。
  •     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的。印象最深的是那锅卤肉,想起了我妈也喜欢在家卤猪蹄。
  •     = =上学期读完之后简直唤起我做饭的热情可惜最后不了了之
  •     夜读书,馋成狗。
  •     一个惆怅又奋进的吃货
  •     嘴馋的大叔,一派江南小男人的兴味,不过也倒可爱 哈
  •     太亲切了啊||看得我好馋..想吃爆炒猪肝,爆炒腰花
  •     以从容不迫的咀嚼善待时光的悠闲
  •     文字功底和对吃的理解与品味都不敢苟同。
  •     感觉历时很长 我也没读完 一度想弃 今天读到71%之后还是决定弃了 故事是好的 但作者的描述我不太喜欢 个人观点。
  •     寒冷的夜晚用文字煮酒烫过喉咙
  •     呃,无聊的时候,想回忆小时候的时候,可以看看
  •     比那本快活馋好了不知道多少
  •     回忆儿时的吃的,多数都湮没在岁月之中,很多东西味道也不一样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