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

出版社:傳記文學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9578506725
作者:易社強
页数:512页

书籍目录

  序
  中文版序
  序言
  凡例
  導 言
  第一部分 愛國者的長途跋涉
  第一章 從北平到長沙
  第二章 聯大的長征
  第三章 蒙自的魅力
  第二部分 交互影響
  第四章 聯大與雲南人
  第五章 重慶與昆明
  第六章 聯大的學風
  第三部分 諄諄教誨 濟濟良師
  第七章 文學院
  第八章 法商學院
  第九章 戰爭與學術
  第十章 理學院
  第十一章 工學院
  第十二章 師範學院
  第四部分 聯大八年
  第十三章 希望的歲月:1938-1941年
  第十四章 堅忍的歲月:1941-1943年
  第十五章 考驗的歲月:1943-1945年
  第十六章 完成使命:1945-1946年
  結語
  附錄:訪談清單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作者简介


中文版序
序言
凡例
導 言
第一部分 愛國者的長途跋涉
第一章 從北平到長沙
第二章 聯大的長征
第三章 蒙自的魅力
第二部分 交互影響
第四章 聯大與雲南人
第五章 重慶與昆明
第六章 聯大的學風
第三部分 諄諄教誨 濟濟良師
第七章 文學院
第八章 法商學院
第九章 戰爭與學術
第十章 理學院
第十一章 工學院
第十二章 師範學院
第四部分 聯大八年
第十三章 希望的歲月:1938-1941年
第十四章 堅忍的歲月:1941-1943年
第十五章 考驗的歲月:1943-1945年
第十六章 完成使命:1945-1946年
結語
附錄:訪談清單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这本书由于著译者的共同努力而成此段历史国内外人士可以共享的力作。著译过程无须再述,作者对各种史料的搜集爬梳尤其令人敬佩。曾听一个脑残博导“批评”作者如何如何浅薄无知,如何瞎讲一通,直感慨这类拨倒之无知无畏已达无可救药的极品分裂症状态,这也确是对体制内穴术的一个极好注脚。饶佳荣当初没在体制内谋生,有理想有追求,故能成就该译本。在此也呼吁有远见的出版社能以竞争+审校机制广招天下翻译达人一起构筑学术翻译之精品大厦,且以优厚报酬待之。几百年来不缺英文学术经典,民间也不乏翻译高手,但若将佳作交给几个烟酒生叫兽之流去弄,那必定糟蹋了作者和出版社的声誉。
  •     看完了老美写的西南联大,考据详实,饱含感情,但读起来还是不够有味道,不合拍。最好看的可能是吕芳上的序。我一直在想,这短短八年,衣食住行都极度艰难,教学条件也很差,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除了因为战争意外聚集到一起的明星教授和学者们,联大对于教育学生究竟有多大的成绩?以下是书中一些有意思的片段。扉页上写的是“献给西南联大的师生”,而不是通常的父母或者妻子,可见作者对于西南联大的感情至深至切。 提到了1937年,北大清华联合招生,12000张试卷录取600名学生,大概是5%的录取率。不好跟现在的高考比较,报考的机制不知道是否一样,尤其是考前还是考完填志愿的差别。网上只有最近三年的考研录取率,大概在12%~14%之间,录取的其中至少60%~70%是保研的,算下来净考的也差不多在5%. 然而,现在跟1937年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大部分优秀的本科生都会选择出国上研究生。 南开被日军摧毁。人人网的南开照片可以看看: http://page.renren.com/601066729/note/850230067原来张伯苓在南开大学被毁以后,重新在重庆建立了南开中学。 看到一处写陈诚劝学生们从长沙去昆明,说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士兵,但最缺的是有知识的人,而“你们是中国最后的希望”,是中国的“国宝”。感叹果然有文化有见识,对比一下另外一边的号召,就是双方政策分歧的一个缩影。另外一边的领导认清了中国社会就是个农民社会,农民社会的治理就用农民的土办法最有效。知识分子,向来都是危险的。从长沙到昆明的“长征”,很多细节体现着真实,和我们熟悉的历史论调总是光辉高大和坚韧不拔钢铁意志形成了鲜明对比。从选拔过程,到出发前的准备,刚开始的混乱,各种交通工具切换。长沙有权有势的人把家眷送到常德躲避空袭,这些受不了当地消费品匮乏的贵妇人们,打着公车回长沙购物。女人的购物天性啊,死都不怕。历时68天的“长征”终于结束了,我们的240多名联大学生完成了一次野外拉练,第一次接触到大城市以外的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赶时间而且当地人对于外来者的警惕,并没有机会深入了解那里的农民他们的生活。中间提到一个事情:入学招了8000多学生,只有3800顺利毕业。 虽然兼容并包,自由开放,联大绝不是学位印刷厂。文学院,开头一段写得非常好,就直接摘抄吧:A great university is built around its faculty.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each professor must be an authority in his or her field. As a collectivity, the faculty must be broad, covering diverse dimensions of huma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Beyond these well-understood criteria of excellence, a great faculty should display breadth in its human dimension. A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becomes more interesting as well as more vital when its personalities are as diverse as its ideas. 提到了20世纪20年代,自由主义退回到学术界,马克思主义者转向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这一点上,东西一致。 “表象比事实重要“:1941年《大公报》称,有一架开往重庆的飞机载了某位高官的狗,而清华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这样一流的学者却未能登机。然后不明真相的联大学生就愤怒了。其实事实是,由于香港受日机空袭的威胁,该飞机未坐满就不得不起飞;而唯一登机的狗,是美国飞行员的。
  •     西南联大后,中国再无大学。联大的解散,自由主义在中国陷入了低潮。无论KMT还是GCD,对知识分子都持不信任态度。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之间,有巨大的壕沟,成为不了引领社会潮流的政治力量。这与古代士的代表——屈原十分相似。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更像是一部学术著作。虽然有“自由”这一条主线,但是叙述稍显零散。可读性不强,当然第三部分对联大教授的介绍很有意思。
  •     :无
  •     原著写得很好,减一星因为翻译
  •     俱往矣。奈何!
  •     全局的了解西南联大,而不是如中国的那些着重介绍了几个名师的特立独行.
  •     不知简体版被删了多少……
  •     真是读得我羡慕不已。历史系有陈寅恪,钱穆;中文系有闻一多,朱自清...钱穆的“中国通史”即使在早上的六点到七点上课,仍然很受欢迎。
  •     “您要求删改的地方恰恰是关键的事实所在:从1949年直到今天(实际上该从延安整风运动算起),列宁主义政党的理论和实践践踏了联大同仁所奉行的学术思想自由的准则和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如果我不能清清楚楚地把这个真相告诉读者,那么,我就背叛了数百位联大教师和校友的信任。”
  •     太好了,我看的这个版本
  •     读了西南联大的历史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大学。曾经的风华绝代波诡云谲,让隔世的我们触摸那段独特的历史影像。联大是个的确存在过的神话。除了那些博学个性的通才大师们的风采,它还代表着自由大学之梦。“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     这才配叫“大学”
  •     市面上常见的西南联大轶事这边几乎都可以找到来源,严谨的尺度下极富趣味,翻起来的速度和叙述流畅程度成正比,推荐!
  •     比起张曼菱,本书作者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并运用上帝视角去展现,客观性和说服力大大增强。我也在这个比较阅读中明白了这两本介绍西南联大书的优劣。这是中国大学的历史最高峰,是清北南开三校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审查的关系,联大的精神遗产正在消亡。我们缅怀过去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对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哀叹。从联大走出来,学者的足迹散落于世界各地,怀念成其为信仰。
  •     John Israel写东西不是盖的
  •     需重读
  •     不是很感冒的题材,过多的怀旧其实无济于事。
  •     很好看
  •     1、最后的北归引人落泪;2、“重庆与昆明”一章值得一读再读。
  •     翻译不怎么样,错误也不少
  •     跟小说或者畅销读物比起来,这本书并不是那么有趣, 断断续续啃了一个月才啃完 。在炮火摧残与政治变幻的复杂环境里,联大的师生艰难地建立并保持了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和兼容并包的联大精神,为保存知识之灯长明做出了卓越贡献。这本书无愧于“最好的西南联大校史”之誉,当然简体版就算了,语境都不在一个层次。
  •     政治真空=学术自由
  •     易社强在导言中说,「一部毫无人文内涵的史书,只有一堆硬巴巴的数据,必然是一部苍白的历史。不光读之无味,在论述的可靠性方面也会大打折扣,因为它忽略了生动的个体经验。」他花了超过三倍的时间来研究了解一所历时八年的大学,非常了不起。这是中国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八年的艰苦程度,即便是他写出来的实况,我想也不足以说明那种真实状态的困难和艰辛。联大八年辉煌的完结,不仅仅是因为抗日战争的结束,而是因为政治因素,学术一旦被政治所左右,也就是思想一旦被政治所左右,就意味着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结束。回到易社强在导言中提出的问题,「促使一所大学完成使命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在一个饿殍横行、贫病交加、充满社会不公和暴政的世界,即使是正常的年代,批判性思维、多元主义、宽容和思想自由的原则到底有多重要?」
  •     相比校友回忆中的西南联大,这本书算得上是全景式西南联大校史。就如作者所说,在今天,西南联大已经作为一个神话出现。实际上,8年西南联大,有着太多的机缘巧合,甚至她引以为傲的学术自由,也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才能存在。
  •     3.8星.于我这种不是来研究西南联大历史的人,政治事件叙述得过多,意识形态改变的原因分析又少了.
  •     很翔实的史料记载,很公正的历史评述,看起来略显乏味,但是的确可以用来怀念很多东西,怀念那个精神至上的时代,怀念“自由”。
  •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     极棒。
  •     那才是大学的精神吧!而且费孝通、冯友兰、金岳霖、沈从文、潘光旦、钱穆、钱钟书、吴宓、朱自清…全中国几乎所有牛逼学者都在了。好想穿越…
  •     看的是简体版,amazon评论上说有删..
  •     为什么如今的年代,绝少见到那么有风采,有风骨,有特色,有文化的人?不能生在那个年代的西南联大,真是一大憾恨
  •     长见识的书,没有太多惊喜,只是个人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
  •     210,法商学院社会学系
  •     从书中可以一窥如何做研究,做学问,过生活,而校园亦不回避政治和社会现实。
  •     据说是写联大最好的一本书
  •     虽然某些部分略夸张,但也是记录西南联大最客观的作品了。西南联大是巅峰,中国教育再难如当年。
  •     联大的教育理念是先进行通才教育,然后才培养专业人才。
  •     对西南联大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近乎全景式的呈现,尤其羡慕作者有机缘采访到那些联大曾经的教授和学生,他们中很多人在采访后几年之内就相继谢世了。每每想到还有一些人能侥幸躲过那几十年的血雨腥风劫后余生,心里都替他们捏一把汗。更有意义的是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政治对学术自由的蛮横操控,其实钱学森之问从来都只是一个设问,因为答案众所周知。
  •     第三遍
  •     联大,在今天高校名声日下的时刻,更是成了无法企及的精神符号…看完了台版,开心!
  •     喊喊口号骂骂时政太容易,有所担当太难。我自己都觉得自己虚伪///终于看完了,拖延症晚期没得治了。
  •     如果你也聽說...
  •     好看!
  •     下了pdf看得津津有味,不枯燥。尤其是作者在序言中申明的不接受“阉割”,让人佩服。后面的附录更让我震惊了,这学术态度得让多少学者汗颜死啊。这书大陆虽然出了,估计有删了。
  •     学校图书馆竟然有这样的台版书,让我惊讶了好久
  •     给三颗星的根本原因不是内容,而是让人忍无可忍的翻译,太痛苦了。
  •     台版有电书,读完觉得过瘾。只是易教授的写法也是过于浪漫了。
  •     时事有感。
  •     一个如神话般存在过的学校。实在是太过羡慕那样的老师,那样的氛围。一句”存活下来的都是了不起的”,学术和生存只能择其一,辛酸悲恸无奈。
  •     和简体版对照着看...
  •     自由是最好的大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