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间灶披间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53500331
作者:食家饭
页数:114页

章节摘录

立春过后吃刀鱼的时候到了,上海老店老半斋门口又会贴出一张“刀鱼汁面”的手写临时招贴。每看到这张招贴,我都会想起第一次吃刀鱼的情形。    那时我还是小孩子。记得有一晚,我已经睡下,被门铃吵醒,懵懵懂懂中听到爸爸说有人特意送了两条刀鱼来。妈妈去厨房看了看,回进房间后说:这么大两条江刀,真真少有,又那么新鲜,放到明天实在可惜了。没有多少犹豫,爸爸妈妈当机立断,决定挑灯夜食刀鱼。    五两左右的刀鱼叫大刀,三四两的叫毛刀,那次的刀鱼有成人小手臂般长,怎么也是条大大刀。蒸妥的两条大大刀排在头号的鱼盘里,因为洗刀鱼不用刀破膛而是用筷子伸入鱼鳃处卷出鱼肠,所以鱼的身形仍然完整,呈狭长刀形,白银一样闪闪发亮,异常优美。年纪尚小的我,一眼之下也知道是好东西。刀鱼鱼肉细腻,色如溶脂,几近透明,落筷不容易搛起,只能用筷头一点点挑起鱼肉入口。那夜吃刀鱼,独沽一味,味觉自然非常专注,像是那种全力以赴的初恋,至今难以忘记。    刀鱼那样鲜美,妈妈却几乎不买。我以为妈妈嫌贵,那天买了两条回家蒸,一头蒸,妈妈一头嘀咕:“刀鱼不是这样吃法的。”——啊!那是怎样吃法?不是这样吃法您还不早说?我差点叫起来。妈妈又嘀咕一句:“按你外公的做法,现在也没办法这样弄了。”——我知道有故事,竖起耳朵听下去。    外公是一生讲究吃喝,什么都吃过见过,也乐于尝试各种奇珍异味。可临到吃猴脑,下不去筷,出银洋买了剩下的猢狲放生。外婆剔塘鲤鱼的巴掌肉做清炒瓜子肉,大量鱼身就做成元宝熏鱼给小孩子们当点心吃,浪费是绝对不允许的。春天的螺蛳好吃,只吃到清明为止,一天都不多。因为清明过后螺蛳带子,再吃伤及螺蛳繁衍生息。外公的饮啄之道,一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君子态度。    张爱玲曾叹人生三恨:海棠无香、红楼未完、鲥鱼多刺。我觉得鲥鱼最好换成刀鱼,刀鱼之味鲜美不在鲥鱼之下,而刀鱼的刺之多,也更胜鲥鱼,且刀鱼刺细小尖利,如一般的清蒸吃法,极易鲠到伤人。加之吃一口倒要吐两口刺,吞吞吐吐吃相不雅不说,一条鱼从头吃到尾早已冰凉,实在不是办法。    外公吃刀鱼,用的是老式灶头,带木头盖子的大铁锅清蒸。一只鱼盘里,撒上细盐和几滴绍酒,铺几根葱段和姜片。刀鱼可不是盛在盘子里,而是用钉子,钉在木头锅盖上。蒸汽升腾,肥腴的刀鱼肉如溶脂落入盘中,最后木盖上只余鱼骨架森然,盘中已是一尾鱼形,不掺一根鱼刺的出骨刀鱼蓉。爱玲可以无恨矣。    我深爱这故事里吃的智慧和富贵气。    江苏张家港地区还有类似的吃法,将刀鱼钉在木头锅盖上,锅里焖着菜饭,鱼肉融入菜饭里,是著名的刀鱼菜饭。    老半斋的刀鱼汁面很有人气,据说是把刀鱼炸透,碾碎了吊出鲜汤,是为刀鱼汁。我总觉得这工艺欠妥,况且这刀鱼汁面还要加鸡汤助阵,总是有点底气不足的样子。要是有人愿意试试外公的法子,众食客有福。不过刀鱼定要选真正野生的大刀,鱼肉细腻如凝脂、富含脂肪,才能成功吧。P45-47

前言

上海人把厨房叫做“灶披间”,而且以前的上海,灶披间多是公用的,一家一半。早些年,我就经常在这样的半间灶披间里烧菜给朋友们吃。    六冷盆六热炒、大菜大汤加咸甜点心,一个人就这样一桌桌酒水烧出来。那时候南昌路还是个菜市场,方便买到很好很新鲜的食材,不远处的全国土特产商店又有各种精彩的南北货和佐料。    下午开始准备,切切配配都弄停当,晚上朋友到齐,吃一会儿冷盆聊聊天,热菜也很快一只只跟着落锅上台子了。江浙的看家菜不用说了,饭店里吃到好的,也能学个彷佛给大家换口味。吃过我烧的菜,应该会有很好的记忆。    现在不太这样操办了,一是怕累,二是好的食材难觅,佐料也不如人意。懂得吃的人呢,也少了。大家呼啸着去馆子大吃一顿,宾主也能尽欢。    家里有张请客人多时候用的圆台面,和普通的圆台面可不一样,由各种小小的木块拼出花纹,非常考究美丽。如今还在,只是好久没用了,大概也要一直这样冷落下去了。    不过没关系,我还可以用一支笔写这食物的荣光。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菜已经上桌,散发着迷人的香味。我像个主妇,带着满足和一点愉快的疲倦,招呼朋友们入席。    请大家这就动筷尝尝味道吧。

内容概要

笔名食家饭,美食专栏作家,文字刊于《上海壹周》、《香港商报》等媒体。

书籍目录

青菜做的宁波(火靠)菜白斩鸡吃笋人生第一道菜蒜蓉开片虾暴腌鲈鱼so Much Spring之拌双笋so Much Spring之马兰头拌香干so MuCh Spring之香椿芽拌豆腐韭菜炒螺蛳肉二刀草头成蹄髈蒸茭白本地豆小豌豆与她的豆荚酱油河虾荠菜馄饨刀鱼苔条花生米酿蛤蜊炒腰花清炒豆苗——只需要加一点点盐本帮红烧肉鱼生馒头两生花雅舍菜谱之西湖醋鱼雅舍谈吃之鸡刨豆腐糕八宝辣酱红米苋白米苋绿豆芽炒榨菜萝卜干炒毛豆泡饭啊泡饭百变冬瓜汤金砖银砖风扇冷面丝瓜毛豆老油条恋恋葱油香鸡毛菜洋山芋汤王琦瑶的家宴海派西餐和奶油菜心冲一只汤苦瓜炊排骨卷心菜做的两道菜——手撕包菜和卷心菜汤墨鱼大(火靠)包脚布与煎饼果子怀旧西餐——罗宋汤生炒鳝丝茄汁花菜与私房花菜碎香茜皮蛋鱼片汤大闸蟹季极品蟹粉与青楼菜黄鱼羹猪油猪油渣豆腐羹炒双冬茄姜汆猪肝红烧划水荸荠木耳炒肉片带鱼很忙鲜肉月饼好酒冰糖羊肉宁波年糕小萝卜鸭舌汤姐姐黄鱼面牛肉清汤鲅鱼水饺吃汤团还是吃元宵咖啡馆弄堂小菜

编辑推荐

灶披间,即上海人所谓的厨房。半间灶披间,是制作美食的地方。《半间灶披间》收录70篇关于美食的美文,涉及江南的时令小菜、节令点心,亦有中西合璧的改良西餐、海纳百川的各地菜式,那些平常日子里的美食体验,由作者食家饭充满灵性的文字呈现出来,令人垂涎。

作者简介

灶披间,即上海人所谓的厨房。半间灶披间,是制作美食的地方。70篇关于美食的美文,涉及江南的时令小菜、节令点心,亦有中西合璧的改良西餐、海纳百川的各地菜式,那些平常日子里的美食体验,由作者充满灵性的文字呈现出来,令人垂涎。


 半间灶披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饮食书籍了。想当年我是多么的钟情于写吃食的文章,无论是梁实秋或汪曾祺老先生写的《雅舍谈吃》和《汪曾祺谈吃》,还是到近几年日本人石田裕辅写的《用洗脸盆吃羊肉饭》,并没有太多的华丽语言,也没有精致的食物配图,有的只是对质朴食物的亲身了解;对如何挑三黄鸡“十发六中”还是“百步穿杨”的感受;对鸡刨豆腐怎么做的步骤讲述;有的只是他们用自己的历史观和时代感,给食物加上了轻巧的一丝薄芡。亦或者是像石田这样,传达的只是当在旅途上,当人和食物的关系回归到了最原始的生存条件下的时候,我们在路上用食物相伴,用一碗大盘鸡安慰失落的人生。   但是近几年,我却很少再买入饮食书籍了,虽然这些书出版的倒是越来越多,图片也配的越来越精致,恨不得让你不用吃就可以感受到食物的美感,但是却让我完全提不起兴趣,总觉得差一点什么。那些为写而写的饮食书籍,那些只存在于馆子和高档食府或者是轮胎先生米其林的书里的分子料理,从头到尾没有透出一点烟火气来,倒是商业气息无限。有些甚至还在书尾夹带上几张令人厌烦的“优惠劵”,直接拉低好几个档次。许是因为社会在改变,大家已经没有精力,能够在充满阳光的下午,用“一把精致的铸铁小剪刀”,修剪百合花骨朵旁边的泥印了吧。     所以,这本食家饭的《半间灶披间》,原本也被我直接打入了商业写手的冷宫,不闻不问,直到有一天,上班闲极无聊,随手翻开了@食家饭 微博,突然就被最上头的文字吸引过去了:"#半间灶披间菜单# 连着几天看大家都在吃虾烧白菜,今天也做个明虾爊白菜,虾油鲜红,菜比虾还好吃。咸菜焐酥豆,芹菜香干,童子鸡炸八块,蛤蜊炖蛋。蒸一段山药,一段山芋,蘸绵白糖当甜点心。"——芋头蘸白糖!一段好的饮食文字,其实根本就不用配图下饭,一桌子的菜随即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书也就这样定下了。   书拿到手,赶紧读完,合上书,长嘘一口气,感叹自己的没有错过。石库门中透露的浓浓烟火气,即使在巴黎三区也要吃马兰头拌香干的向往;海派文化中,热腾腾新鲜出炉的罗宋面包,夹带着正宗哈尔滨肉联厂出品的红肠才叫正宗的春游食品;当然还有我最喜欢的糕团,沈大成的双酿团一咬开就是满口芝麻和豆沙香气;最后还有上海人才说的“肉馒头”就是”肉包子“,”菜馒头“就是“菜包子”,胖胖肚子朝上新鲜出炉的街头生煎。我喜欢这些带着历史气息的食物描写,朴实到骨子的文字才最是打动人。最令我称赞的还是书中隔几页就出现的“半间灶披间菜单”,只有写过菜单的人才知道,搭配出一桌照顾好个人胃口,兼得食家众长的好菜是多么费脑子的事情,光是为着这菜单,都可以让一家子几星期的饭桌不重样。   实在是太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饮食书了,上次看到这样的书,应该也是欧阳应霁的《香港味道12》可以拿出来值得一提。用文化写就的食物,总是带着中国岁月的力量,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更应该被篆刻在这些质朴食物里面,不然怎么说,人类对气味的记忆更加深刻呢?这样的好书,让人看的肠胃里都是能量,脑海中满是向往。希望这样的美食,这样的文字,不要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被商业的大潮所淹没。   真真担心, 像@食家饭这样了解上海海派文化的食家,怕是快没有了吧!
  •     上海人把厨房叫做“灶披间”,而且以前的上海,灶披间多是公用的,一家一半。早些年,我就经常在这样的半间灶披间里烧菜给朋友们吃。六冷盆六热炒、大菜大汤加咸甜点心,一个人就这样一桌桌酒水烧出来。那时候南昌路还是个菜市场,方便买到很好很新鲜的食材,不远处的全国土特产商店又有各种精彩的南北货和佐料。下午开始准备,切切配配都弄停当,晚上朋友到齐,吃一会儿冷盆聊聊天,热菜也很快一只只跟着落锅上台子了。江浙的看家菜不用说了,饭店里吃到好的,也能学个彷佛给大家换口味。吃过我烧的菜,应该会有很好的记忆。现在不太这样操办了,一是怕累,二是好的食材难觅,佐料也不如人意。懂得吃的人呢,也少了。大家呼啸着去馆子大吃一顿,宾主也能尽欢。家里有张请客人多时候用的圆台面,和普通的圆台面可不一样,由各种小小的木块拼出花纹,非常考究美丽。如今还在,只是好久没用了,大概也要一直这样冷落下去了。不过没关系,我还可以用一支笔写这食物的荣光。“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菜已经上桌,散发着迷人的香味。我像个主妇,带着满足和一点愉快的疲倦,招呼朋友们入席。请大家这就动筷尝尝味道吧。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在享受美好文字的同时,学到一些做菜的方法和小妙招。
  •     此书不花巧,实实在在,让我又想起了从前,想起了已离开我十年的母亲,这是一本祖母的菜肴,这是一本外婆的菜肴,这更是一本母亲的菜肴,也是当下妻子老婆的菜肴.可惜已无继承者.社会的开放,口味都变了,不是五湖四海,就是全世界的口味了.
  •     作者文字颇符合我的口味,兼之描述的均为家常小菜,读来很有亲切感。昨天读完今天就买了一条带鱼红烧来吃。
  •     文字简单清爽 又能学到一些做菜的手法
  •     其实我读这个是为了学做菜。
  •     此类书,读读报纸上的连载就可以了,买来读有点浪费
  •     文字美 且具操作性
  •     有王安忆的质感。
  •     还算实在
  •     灶披间,即上海人所谓的厨房。文的内容和方式给人有种蔡澜的感觉,都是菜色中带着故事。他不会告诉你应该如何按照配方料理一道菜,而是描述一道菜如何完成,娓娓道来的感觉让你也想尝试。
  •     本帮菜,家乡菜的味道
  •     有空翻翻很好,一本好书
  •     很久没有这么慢慢地读书了,读这本书时候要打开暖光灯,泡一壶茶水,放在铺着亚麻桌布的桌上,伴着范宗沛音乐里苏州评弹的哼唱细细读。书上满是熟悉的味道,身在北国甚是想念。
  •     好想来碗香菜皮蛋鱼片汤
  •     书是好看的,感觉作者文化积淀很好,但看完半本就觉得我还有更重要的书要看
  •     很好看的书 印刷业没有问题
  •     读菜单也能读到口水眼泪一起流。书中美好意象远不止食物,好多句子说的其实是人吧。
  •     太过本地化,文字也比较忸怩,欲求不满没办法投入。
  •     上海女孩谈吃,妈妈是宁波人,所以很多共鸣。
  •     原来上海菜还有这么多学问、不是只有偏甜的菜肴哦,作者的文字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把老上海老房子里生活气息栩栩如生的展现给我们。
  •     很有共鸣
  •     电影《爱舍丽宫的女大厨》里,总统提到过一本古早的写美食的书。不是简单才菜谱,而是有非常美的语言描绘的,而此书正是这样。最近看了基本关于美食的书,这本最出色,适合细细品味。
  •     看过的最精彩的写食书籍。文字功夫极佳,在了解菜肴的同时更多领略的是浓浓的海上文化。不经意的口吻和平实的语言将这本无华的小说平添很多精彩。绝对值得买来收藏,慢慢咀嚼。
  •     天热,醒的早,花了两个早上翻完,浓浓的老上海情调,翻看中忘了酷暑,早饭很想吃大饼油条,可惜周边已不得觅,无奈买回两块粢饭糕吃吃..
  •     书页间蒸腾的烟火味让我迷醉。对我来说,抚慰心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端上桌的一道用了心的家常菜。
  •     自己从小是在上海乡下长大的,虽然一口流利的上海话,相较书中真正老上海的精致生活还是差很多。不仅仅是每道菜有自己的做法和诀窍,每道菜后还有一个关于老上海的故事。
  •     非常美好的一本书。纯凭味觉感受的膳食,居然能被作者写得如此生动。对锦荔枝(苦瓜)和大闸蟹酱料的印象最深。
  •     有些还真和我不谋而合
  •     内容一般般,不推荐买。特别是像学做菜的,实在是学不到什么。感觉像一个做饭的自我陶醉。
  •     今年读过的最好的饮食书。
  •     看这本书馋得要命,只想着马上起身去菜场,单刀下厨房。
  •     因为《怪你过分美丽》重燃青少年时代对上海的热情,读完这本更生向往。此间有我的家乡菜,也有外公会做的江南菜,吃饭什么的吃的其实都是回忆,马上就要开始真正的独立生活了,照顾好自己的胃吧,找找回忆中的味道。
  •     都是上海的吃食,大多数都没吃过,有些食材甚至是北方没有的,或者是我没听过的。很平实的叙述,每一道菜食材的挑选、制作的过程、注意的细节。满满都是生活的烟火味,简直太爱啦。联想到自己连土豆丝还都没切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哇。
  •     挺有意思的谈吃书, 看完了摩拳擦掌地想做...
  •     对提高厨艺有帮助,呵呵,文风也还喜欢。只是文字无时无处流露出的优越感,似乎有点.......
  •     闲时翻看,内容一般。梅玺阁主、老波头、食家饭的书,只有阁主的「下厨记」值得一读,其两本续作不值得买。
  •     腔调哪能嘎对
  •     细致
  •     作为美食专栏,还很认真地教了怎么做,还有菜单。一片上海人过日子的玲珑劲头,日子被一顿顿小菜填充得格外有嚼头。
  •     吃大蒜的北方爷们也能欣赏喝着咖啡的上海女人做出的精致小菜。
  •     文字间可见作者的内涵与功底,值得一买的美食指南,只有张爱玲影响之下的上海精致女人才能写出如此细腻而朴实的文字
  •     年龄越大,越喜欢看事物食物背后的故事。
  •     挺有烟火气的 看着玩吧
  •     很好看啊,比起某俏的行文舒服多了,不炫耀不浮夸,回归厨房的本真质感。
  •     食家饭的文字和殳俏是不同的,殳俏的文字是餐桌上健谈的食客,食家饭的则像年末家族聚餐时在厨房帮忙的姐姐在聊天。前者讲究的是震撼猎奇,后者讲究的是家长里短
  •     和昨天读的《民国太太的厨房》一笔,作者顿时显得是枚真吃货,文笔有一丢的犀利,却也有自己的性格在,最主要的是她写的都是生活积累而成。比李舒用别人的菜拼自己的桌要强千万倍!读完了,收获好多做菜小秘诀,棒棒的,突然更想自己做饭啦!
  •     舌尖上的上海丶 上海吃货必读
  •     推荐上海小囡必看!文笔清新,但是实在,完全出自作者自己的经验和体验。一看就是厨房高手,才写得出细节。最最同意的章节是关于生煎和小笼的。@食家饭
  •     写上海家常菜的,随便翻翻吧。
  •     清明前的螺蛳,三林塘的蚕豆,头刀韭菜二刀草头,钉在木锅盖上的清蒸刀鱼……这精致玲珑的烟火气,滋味就在那多出来的一点点小心思。看下来对上海的感觉都不一样了。
  •     比预想的好看,完胜孔娘子那堆。
  •     不錯。
  •     殳俏也写还是家里老太太会吃,就没那么扎眼。
  •     写得还可以,不过不喜欢那个腔调
  •     菜谱罗列而已
  •     上海风情,在文字里流露,每篇文章篇幅不长,看着正好 作者是个心思很细腻的人呀!
  •     写得很好。
  •     因为同时购入下厨记,这本选的多余。
  •     上海人嘛,上海人。
  •     不能在晚上看尤其是肚子饿的时候,翻完这本发现宁波同上海一样都是一个菜系嘛,就是江浙菜好像也叫做本帮菜。中国辽阔的土地造就了不同地域不同的美味。书中有一道叫做“冰糖羊肉”的菜,听着就像黑暗料理,问了身边的上海妹子,妹子也没吃过呢。突然有了好奇心,夏天一定去找一家地道的馆子尝一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