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503225109
作者:邱阳
页数:221页

章节摘录

  地标的印象  北总布胡同过去称为城隍庙胡同,由于胡同南端与东总布胡同相接,所以在民国的时候,  被称作了北总布胡同,一直延续到今天。北总布胡同里寻常的民居占了多数,大宅院很是少见。  在北总布胡同的中部,有两处著名的历史痕迹,西边是赵家楼,而东边是梁思成和林徽  因的故居。  流年的风景  前赵家楼胡同1号院是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1919年5月4日,愤怒的北京学生为抗议签订《巴黎和约》,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集会以后,学生们来到了赵家楼胡同,火烧曹宅,痛打章宗祥,

媒体关注与评论

  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  850多年的文化传承让北京这座城市有了无与伦比的辉煌与自豪,即便经午沧桑的市井老街,也满载了时代赋予的历史印痕,和代代生息于此的老百姓共同造就了悠扬淡雅的风味。北京的都城文化可以追溯到金王朝的中都,而城市文化则更加久远,即便今天,这座老城里还有着唐代的坐标,虽然模糊,但毕竟是岁月的回眸。  历史就是无数个巧合的堆叠,一条奚西占道使金兵突破了重兵把守的居庸关,宋家江山的燕山府变成了金中部,从而开始了北京作为都城的岁月。时值今日,古老的奚西古道的由来早巳无从寻觅,留得的只是

书籍目录

一 从什刹海出发 享受京城水乡的古风古韵
1 什锦花园胡同
2 前海北沿
3 后海北沿
4 白米斜街
5 大翔凤胡同
6 鸦儿胡同
7 三不老胡同
……
二 从王府井出发 体味繁华街市的如烟往事
……
三 从琉璃厂出发 寻找旧时厂甸的浪漫风情
……

编辑推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首《登幽州台歌》让历史记住了时代的片段,虽然唐幽州城在如今的宣南还有着地理的坐标,但古老的城垣早成了地层下面的泥土。每一个时代的北京都有着自己的“城根儿”,后来成了都城便又有了“皇城根儿”,只是在今天,历史最近的明清王朝的皇城墙也成了碎片,留下来皇城根儿遗址公园那一片地层。  皇城墙里的生活是遥远而神秘的,即便在紫禁城变成了故宫博物院的今天。皇城根儿下的生活则是平凡而充满活力的,因为那里面蕴藏着一代代老百姓的情感,以及在他们之间传递着的风情与

作者简介

从什刹海出发,享受京城水乡的古风古韵
  从王府井出发,体味繁华街市的如烟往事
  从琉璃厂出发,寻找旧时厂甸的浪漫风情
  游走北京,人文和浪漫的城市抚摸,八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承载,沧桑的市井老街,注意与传说,埋藏在寻常百姓的记忆,朴素温馨的坐标,从皇城根儿到胡同延伸……


 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越看越想去北京。只是,几年过去了,这里的胡同还剩下多少?等我能够去北京的时候,又还剩下多少?
  •     大一的时候写的。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都,一座有种浓郁的文化气息的城市,且不说她闻名于世的长城故宫,且不说她华美精致的京剧,单说北京的胡同就足以令人神往着迷,北京的胡同也曾一度成为代表北京形象的标志性的建筑,胡同至今仍留有北京那最悠远,最厚重,最古朴的文化之香,历史之气。仔细研究一下散落在北京的胡同,其实不难发现,住在胡同的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包含了北京最古老最质朴的传统习俗。从他们身上既折射出作为皇城根的子民悠闲生活的一面,比如老北京喜欢的遛鸟,串巷子,下棋等;又着实反应了他们作为市井小市民艰难困苦的一面,冬天靠烧煤取暖,夏天靠拉人力车养家等。一条小小的胡同,包罗万象,怪不得外国友人会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专门造访。胡同之所以称为“胡同”,其实这两个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先后由“胡洞”演变成了“衚衕”,直至清朝才变为如今的“胡同”二字,最早发现这个词的典籍是明朝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之后学界还曾流传“衚衕”二字的发音起源于蒙语水井的音译,后被证明为不符合事实,便否定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胡同不在深,有名则灵。关于胡同的命名可谓囊括万千,不一而足。从种类上细分的话,大致可分为动物类,比如较有名气的如羊肉胡同、牛街、龙须沟等,据统计共有605条次。除此之外还有以植物命名的胡同,如松树胡同、榆树馆胡同、槐树胡同等,共有251条次。从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名字中,我们不难得出,这体现了老百姓对自然界的柔情,以及对动植物亲昵的 爱。除了这些带有人文色彩的名字之外,还有一些以军营、桥类、井类、碑类命名的,而且这些胡同的名字在一些专业人士的力争下,也已被列为非文化保护遗产的行列。这些胡同文化必将成为一笔宝贵的遗产。然而,随着城市改造的脚步在一步一步的前进,那些年代久远的胡同已不复存在,甚至面目全无。幸存的几条胡同也已被改造的充满着赤裸裸的商业味,几天前偶遇一位卖剪纸的老大爷还说,自从大栅栏整改之后,他就很少去了,他讨厌哪里不中不西的建筑,那座高高的城楼让他觉得曾经熟悉的前门大街仿佛是一座阴森陌生的监狱。然而提起北京最老的胡同,仍会有热心肠的人告诉你--砖塔胡同。名副其实的砖塔胡同,是元代留下的,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且有证可考。相传一位名为万松的老人的尸骨葬在了西四路口西南的塔下,后来清朝乾隆年间原本七级的塔被加到了九级。元人李好古写杂剧《张生煮海》中有一段小龙女的丫鬟和对张生的书童的对话,“你去兀那羊角砖塔胡同总铺前门找我。”现在的人们只会听得一头雾水,而对于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那里的人来说,便会会心一笑。砖塔胡同是唯一流传下来的元代胡同之称,也是一直没有改过名字的胡同,可谓北京的文化之根。在1923.8.2的时候,鲁迅先生搬到了砖塔胡同的61号(今84号),居住了近十个月,期间创作了《祝福》、《在酒楼》、《肥皂》、《幸福的家庭》、《中国小说史》。之后的1946年2月份,又一位文学大师张恨水也搬到了这条胡同的43号,俩位文化名人曾在一条胡同居住过,非常少见。前些天看到《北京晚报》 汪国真写的关于“胡同记忆”的专栏,原来他和王小波就曾同住在大木仓胡同过,如今他可以凭着当初的记忆写一些关于胡同的支零破碎片段,而我们要想寻找王小波的印记,却只能到那些所谓的“故居”,王小波仅仅大汪国真六岁,不禁令人唏嘘。你是否记得那声诱人的“糖葫芦”声,你是否买过胡同口老大爷的泥人,你是否帮奶奶买过晚报,你是否爬到院子高高的枣树上就为了那一叉红透了的蜜枣……所有的这些都是极具特色的胡同生活,他们交织在一起,串出了最美的记忆。在每个春夏秋冬的日子里,牵动着老北京人们的心,躁动,热情,安逸,又不乏情趣。“枝上柳绵飞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漫天飘舞的柳絮证明北京的春天来了。到了春天,胡同人家比做的俩件事,一是撤火,冬天烧了一冬的炉子,终于可以撤下了。二是更换窗纱,普通人家的窗户一般窗户都采用上半部分是木制的窗棂,下半部分是大玻璃的结构。既采光又保暖。除此之外,他们还会侍弄一些花花草草,老舍也曾写这过一段这样的文字: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作研究与试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即使不懂得园艺的平常人家也会种上几盆“死不了”,从这点喜好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皇城根的子民,他们有一种独有的雅兴与情趣。北京的四季当属夏天最为纯粹。伴随着知了优雅的歌声和蟋蟀醉人的笑声,女孩子跳皮筋的吵闹声以及卖菜大爷的吆喝声,胡同的夏天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到来了。傍晚下班到家,趁身上的余热还没有散开,这个时候如果喝一口院子里公用井台儿的水,那种透心凉的感觉不禁让人一哆嗦,真是欲罢不能啊。晚上院子里则是坐满了各家各户,大人们聊聊家长里短,孩子们趁这没人管的空档去外边逮蛐蛐。白天的时候,街巷里种植的茂盛的槐树为那些纳凉人提供了去处,男人们光着膀子在树下下着棋,喝着茶,一边摇着蒲扇还一边擦汗。这种景象恐怕只有在最原始的北京胡同里才能看到,因为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发展,光着膀子的行为已经列为不雅的行列,就像上海已经明文禁止不许穿睡衣出门一样,不知道规划过之后的城市到底是多了文明还是少了文化?“拍”的一声,院子里不知谁家种的大枣掉在了地上,同时预示着胡同的秋天来了。曾听过一句胡同谚语:“立立秋,把扇丢,再摇扇子不怕羞。”也就说,到了秋天,胡同逐渐褪去了酷暑,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肯定会被人笑话的。因为北京的“秋老虎”丝毫不逊色于三伏天。所以,直到你看到头顶逐渐湛蓝深邃的天空才能说,秋天真的来了。不过,那样的情景好像也是很久远的时候了吧。秋天毕竟是短暂的,只不过算是冬天的一个过渡。老北京人会更多的为冬天做好准备,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囤积白菜了。每家至少要买三五百斤,赶上人口多的甚至要上千斤。鲁迅就曾写过,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白菜在日本很走俏,后来也终于明白“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冬天的冷是尽人皆知的。冬天吹着尖利的哨声儿,干树叶被风刮得在屋角墙根儿打着旋儿,无路可逃。仔细想来,雪是胡同冬天必不可少的乐趣。大雪过后,白茫茫的一片,煞是震憾。大人们大清早拿着扫把出开始扫雪,女孩们则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地堆着雪人,男孩子顾不得穿的多少便开始激烈的打雪仗。让人不得不感慨,不管什么季节,什么天气,生活在胡同的人们都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入冬之后,最让人期待的便是过年那几天。头一周女人们便开始忙乎起来,打扫房子,置办年货,准备除夕饭菜,忙得不可开交却又乐此不疲。年夜饭可是重头戏,主食一般都是饺子,主菜则是红烧鱼、元宝肉等老几样,再配上精心制作的副菜,如豆儿酱、芥末墩儿、炸丸子等等,一顿及其丰盛的晚餐让人们回味无穷。对于那个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吃几乎成了大家唯一的追求和渴望。孩子们则是最高兴的,他们可以有新衣服穿,帮着大人贴窗花,几个小伙伴一起在胡同口放鞭炮。在他们看来,最好每天都可以过年那该多好!也许这些胡同风俗还有所保留,也许早已消失殆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找寻它,去关注它。也许有些胡同变了样子,也许有些已被夷为平地,但是每条胡同都有自身的历史典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正是因为这些存在的和消失,才孕育和碰撞出胡同的历史。这就是胡同的人文价值。人们通过踏访故居,遥感当年的精魂和魅力。北京的胡同甚美丽,胡同的美丽甚于魅力,文化的魅力无与伦比。
  •     感觉书的内容还是比较吸引人的,单单这么多条胡同就够看了。书的设计的很棒,有味道。胡同是北京的传统建筑中的基石。现在的北京胡同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北京胡同了。胡同早已变成大杂院了。有多少张大民等待着过幸福生活呢?胡同的宁静幽深,越来越少。虽然有人为胡同的外面粉刷,但谁会为胡同的老百姓想想辙呢?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西城好渺小...不过找到家了~嘿嘿嘿~
  •     慢慢走,慢慢看,不必刻意。文字没有什么吸引力。
  •     2小时看完,字很少。笔者文字平平,有用的是那些名人的故居坐标。设计很好,很有质感的一本书。
  •     老实说,很一般。还没有我写的好。
  •     鸡肋
  •     历史并不是一个城市和社会的全部。建筑本身并不因人的存在而更有价值。时代始终在发展,落后的始终是阻碍
  •     其实还好
  •     2008.07.30-END 2010.03.20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