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维亚日记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3276527X
作者:(古巴)切·格瓦拉
页数:362页

内容概要

切•格瓦拉(1928-1967) 拉丁美洲左翼革命家,本名埃内斯托•格瓦拉。一九二八年六月十四日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市,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院求学期间及毕业后不久环游拉丁美洲。一九五六年同菲德尔•卡斯特罗等人在古巴开展反对巴蒂斯塔独裁统治的游击战,一九五九年攻入哈瓦那,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参与缔造古巴共和国。后前往刚果、玻利维亚等地从事革命斗争,一九六七年十月八日被玻利维亚政府军俘获,翌日遭杀害。

书籍目录

英文版编者按语
地图
前言 /卡米洛•格瓦拉
必要的序言 /菲德尔•卡斯特罗
玻利维亚日记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
一九六七年一月
一九六七年二月
一九六七年三月
一九六七年四月
一九六七年五月
一九六七年六月
一九六七年七月
一九六七年八月
一九六七年九月
一九六七年十月
附录
对城市工作干部的指示
第一号公报 告玻利维亚全国人民书
第二号公报 告玻利维亚全国人民书
第三号公报 告玻利维亚全国人民书
第四号公报 告玻利维亚全国人民书
第五号公报 告玻利维亚全国人民书
埃内斯托•切•格瓦拉生平
专有词语汇编

作者简介

切•格瓦拉最后一本日记。最机密的游击战教科书,最后的话。
“他是我们时代最完美的人。”
——让•保尔•萨特
“这部日记生动地表现了非凡的人格,
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事中写就的游击战教科书,
是如同火药一样的易燃物。”
——菲德尔•卡斯特罗
★ 32帧珍贵旧照重现惊险跌宕游击生涯
★ 斯皮尔伯格电影《切•格瓦拉传:游击队》原著
★ 古巴切•格瓦拉研究中心授权完整版本
★ 切•格瓦拉遗孀亲自审定 其子专文作序
1967年10月7日,切•格瓦拉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今天是游击队武装建立十一个月纪念日,一上午轻松悠闲,如同享受田园生活一般,没有出现什么麻烦事。”
他并不知道,这会是自己的最后一篇日记。
在第二天的尤罗山谷之战中,切负伤被捕,落入了玻利维亚政府军手中,翌日未经审判即被处决,尸体也被当局藏匿起来。人们在他的背包里发现了这本日记。
《玻利维亚日记》是见证切•格瓦拉生命最后阶段的最原始、最重要的资料,经迅速而未加修饰地翻译后,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细致入微地再现了玻利维亚山区中惊险跌宕的游击战经历,从秘密化装进入玻利维亚,到勘查地形、发展地下工作者,以及密林、山谷、河口的激战、与敌人的遭遇、队友的牺牲……堪称游击战教科书。同时收录三十余张从未在中国公开发表过的珍贵照片,呈现游击队的日常生活、战斗场面。读者可在此看到格瓦拉乔装改扮后的假护照、游击队员在树梢上放哨瞭望、格瓦拉在河边整理步枪等情景。
斯皮尔伯格导演电影《切•格瓦拉传:游击队(Che: Part Two)》,即以《玻利维亚日记》中所述历史为蓝本。片中饰演格瓦拉的男主角德尔特洛凭此片获得戛纳影帝。
★ 各方推荐:
格瓦拉是三人执政中最引人注目和危险的一位。他脸上充满着使许多妇女为之动心的带有伤感的微笑,他用冷静的头脑、超凡的能力、过人的智力以及幽默的情绪领导着古巴。
——《时代》周刊
他的光辉成就并不在于取得胜利——所以胜利与否实际上并不重要——而在于将现实化为符号。
——福柯
他的意志迫使他养成一丝不苟的纪律性。他将去做事先确定的事情,将在事先设定的道口拐弯,将触摸到事先指定的树林和铁栅门,以便未来的前途也能像过去的那样留芳人间。
——博尔赫斯
游击队隐喻的理论,比他们想象的大得多。游击队一直在向世界启示说:学会转战异乡,放手声东击西,在如此一场漫长的价值战争中,不拘用笔用枪。也许在未来,那时也许会出现的总结家,会惊异于这么一个游击时代。它是那么深潜不露而又真实存在。它突入了前辈们没有涉足的领域。它的战略,它的技巧,它的尊严,它的美感。
——张承志:《切•格瓦拉与游击时代》
这个多次在丛林中迷失方向的人却从来没有在日记中走失过一次。他没有一次回过头去光顾他作为革命者的历史功绩,作为政治家的国际影响以及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特权和待遇。他全心全意地生活在“现在”;他完全彻底地生活在“现在”。这也许就是“最完美”的意思,因为这迫在眉睫的“现在”既是他正在面对的最残酷的现实,又是他一直追求的最崇高的理想。
——薛忆沩《切•格瓦拉:硝烟中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
他是我们时代最完美的人。
——萨特。1960年2月,萨特访问古巴,与格瓦拉会面后如此评价格瓦拉。
如果我们要找一个典范的人,一个不只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典范的人,一个属于将来的典范的人,我衷心地说,这样一个在行为上,没有一丝污点,在举动中毫无瑕疵的典范就是切! 如果我们想表达我们要我们的子女成为怎样的人,那么作为热情的革命者,我们一定会从心底说:“我们要他们像切!”
——卡斯特罗。1967年10月18日,百万古巴人云集革命广场,卡斯特罗致悼词。
格瓦拉的模样很像一个波西米亚流浪汉。他言行诙谐,具有阿根廷人好挑逗的幽默感。他光着上身来回走动,好象是在自我陶醉。他中等身材,皮肤微黑。他喜欢抽烟斗,也爱喝马黛茶,他像一位运动员,但又是哮喘病患者。他常读斯大林和波德莱尔的著作,不断在诗歌和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选择。”
——卡洛斯•弗朗基《十二名人传》
他纯洁而坚强。……是最不易被腐蚀的人。
——法国作家德布雷《切的游击战》


 玻利维亚日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像《玻利维亚日记》(The Bolivian Diary)中的许多日记一样,这一篇日记也以日记写作时的海拔高度来结束:“海拔高度=2000米”是这一篇日记的最后一行。这似乎是一个平静的结束,一个常规的结束,一个来日方长的结束,一个还没有结束的结束。但是,这事实上是一个真正的结束,因为这一篇日记的最后一行也是整个《玻利维亚日记》的最后一行。这“2000米”是格瓦拉最后一次测到并且记下的自己在地球上的“海拔高度”。格瓦拉《玻利维亚日记》的最后一行也成为了格瓦拉勤于记述的一生留下的最后一行。他自己在第二天的中午就应该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当他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与那永远不会结束的黑暗只相隔一个夜晚了。那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夜晚?117天以前,格瓦拉在6月14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我39岁了。我不可避免地接近了需要认真考虑自己作为游击队员的前途的年纪。”但是毫无疑问,直到写下一生中最后一行文字的时候,直到他的前途即将被黑暗吞没的时候,这个从国际舞台的中心走向丛林深处的游击队员也没有来得及去“认真考虑”自己的前途。《玻利维亚日记》中的最后一篇日记同样以极为平静的语气开始:“我们这支游击武装创建11个月的纪念日在一种田园似的(bucolic)情绪中过去,没有复杂的情况发生……”在这句话里,关于“情绪”的形容词也许是体会格瓦拉在游击生涯的最后阶段的复杂情绪的关键。但是,这个字本身很难体会。我含混的翻译似乎掩盖了也许的确在格瓦拉的情绪中出没过的那一点点沮丧。格瓦拉也许的确有一点点沮丧,尽管他显然并不知道他正在写下的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日记。这才是1967年的10月7日啊。他离他的40岁生日还有247天啊。他在第二天被捕。他在被捕后的第二天被枪决,并被秘密埋葬。俘获了他的玻利维亚军人只能恐惧地将他从肉体上迅速消灭。他们不可能具备将他的生命保留更长时间或者将他的下落公之于世的勇气。他的死亡煽动起的国际级的愤怒验证了他潜在的威力,展现了他无穷的魅力。1968年震撼世界各个角落的形形色色的左派运动和红色暴动也许可以统称为是这种愤怒的余震。“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完美的人。”萨特在第一时间这样演绎。他是“20世纪最著名的偶像”之一,《时代》周刊在30多年后这样归纳。《玻利维亚日记》从格瓦拉进入玻利维亚中部山区的第一天(即1966年11月7日)开始,记录了格瓦拉一生之中最后一段游击队员生涯的全过程。塞在背包里的日记本与身负重伤的格瓦拉一起被捕。这特殊的经历使他的敌人有幸成为这部日记的第一批读者。这第一批读者的特权使他们读到了日记的“足本”,尽管受过严格医学训练的格瓦拉的手迹“职业性地”极难辨认。这第一批读者的另一个特权自然是他们可以让其他读者读不到这部日记或者读到的只是这部日记的“节本”。没有人知道日记的复印件是怎样被偷运出玻利维亚,回到它的“祖国的怀抱”的。它的第一个“权威版本”于1968年在古巴出版。它的英文、法文、德文及意大利文版本也几乎同时在西方世界出版。这个“权威版本”只是一个“节本”,因为其中有在1967年1月到7月之间的13篇日记的缺省。当时的玻利维亚政府显然对这13篇日记施行了特别的保安措施。现在摊开在我眼前的是《玻利维亚日记》的第二个“权威版本”。这个出版于2006年的版本补足了上一个版本的缺省,成为货真价实的“新权威”。这个版本的编者保留了卡斯特罗为第一个“权威版本”写的长达23个页面的前言。这个题为《必要的前言》的前言对新的版本显然也同样地“必要”。它不仅是对日记的一个导读,也是对日记作者生平的一个导读。卡斯特罗在前言快结束的地方将读者带到了格瓦拉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之后的第二天下午一点钟。他很冲动地想象着格瓦拉一生之中的最后那一次战斗以及格瓦拉生命之中最后的那24个小时。这种想象让我也有了一种无法遏制的冲动:我渴望读到格瓦拉事业以及生命的最后一天的日记。最后一天的日记在我看来,这“新权威”的《玻利维亚日记》仍然是一个“节本”,因为它没有包括格瓦拉在玻利维亚从事游击战的最后一天(10月8日)以及接踵而至的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0月9日)的日记。如果让“我们这个时代最完美的人”写下他事业的最后一天的经历以及他生命的最后一天的感受,他会写下什么?递给他一支笔,递给他那个饱经孤独和硝烟的日记本,让这个即将风靡世界的人在玻利维亚中部山区的那所破烂不堪的学校的教室里坐下来,他会写下什么?他没有必要写下他对他的第一批读者的蔑视或者仇恨,因为他们只是他的敌人,或者他们根本就不配做他的敌人;他也没有必要再一次记下他的海拔高度,因为几个小时之后消灭他的肉体的枪声会将他的名声推上他的肉体从来没有到达过的高度。如果他还有最后一次举枪的机会,他的下一个动作不是很难想象。可是如果他还有最后一次握笔的机会,这个即将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偶像”之一的游击队员会写下什么呢?在他已经写下的文字里,最让人揪心的也许是他对世俗生活最单纯的眷恋。这种眷恋出现在好几篇日记的第一句话之中。这个在丛林里为“星星之火”殚精竭虑的革命家对“日子”或者说对时间的流逝仍然保留着世俗的感觉。他在那几篇日记的开始想到了他的亲人。2月11日的日记以“老头子的生日:67。”开始,他想到了他的父亲;2月15日的日记以“希尔迪达的生日:11。”开始,他想到了他的长女;2月18日的日记以“约瑟菲娜的生日:33。”开始,他想起了他的妻子;2月24日的日记以“恩内斯迪柯的生日:2。”开始,他想起了他的幼子;5月18日的日记以“罗伯特和胡安•马丁。”开始,他想起了他的两个兄弟;6月14日的日记以“西丽塔:4?”开始,他想起了他的幼女,尽管他已经不太肯定她的确切年龄。6月21日的日记以“老太太。”开始,他想起了他的母亲。但是,他只是记下了他对“事实”的记忆,却没有记下任何关于这种记忆或者对于那些事实的感叹。这个多次在丛林中迷失方向的人却从来没有在日记中走失过一次。他从来没有在日记中给“过去”腾出过任何的空间:一个段落,一个句子或者哪怕是一个词语。他没有一次回过头去光顾他作为革命者的历史功绩,作为政治家的国际影响以及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特权和待遇。除了在那少数特定的日子让他的家庭成员一闪而过之外,他似乎是忘记了那个他辉煌地获得并且拥有的世界。他关心的只是“猪油是我们剩下的唯一食物了”(5月9日)以及“哮喘猛烈地袭击我,而少得可怜的镇静剂已经用完了”(7月27日)等等紧迫的事件。他全心全意地生活在“现在”;他完全彻底地生活在“现在”。这也许就是“最完美”的意思,因为这迫在眉睫的“现在”既是他正在面对的最残酷的现实,又是他一直追求的最崇高的理想。“新权威”的《玻利维亚日记》在卡斯特罗的前言的前面安排了一篇写得非常漂亮的序言。这篇完成于2005年的序言一开始就将时间设定在1967年,将地点设定在玻利维亚中部的山区。这篇序言完全是一篇“叙述”作品。“全知的”叙述者选用“现在时”来叙述过去的事件显然是一种大手笔。在一段扣人心弦的开场白之后,叙述进入“情节”。这叙述的情节由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分别用“10月8日”及“10月9日”标志出来。第三次进入这篇由格瓦拉的儿子写成的序言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它正好是为我那种无法遏制的冲动准备的猎物。我欣赏这篇序言的十分精致的意图。经过将近40年的缺省,格瓦拉事业以及生命的最后一天的日记终于被补上了。格瓦拉以第三人称的身份非常细节地出现在他的这两个命中注定的日子里。他很镇静,他很坚定。在这最后的日子,他仍然不可能想到他事业以及生命的失败,就像他不可能想到他自己随后在商业上离奇的成功一样。在这最后的日子,他不可能想到他镇静和坚定的表情将会泛滥成为国际市场上经久不衰的著名产品以及它们假冒伪劣的复制品。摘自薛忆沩《切•格瓦拉:硝烟中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本文原载于《随笔》2007年第2期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格瓦拉的光辉成就并不在于取得胜利,所以胜利与否实际上并不重要,而在于将现实化为符号。
  •     在上世纪 作为最接近 耶稣 的人 作为地球青年曾通用的抗争符号 切 被太祖的内向宣传 误导了 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而接见过切的毛周 没有给他指正 作为共产国际的导师 眼睁睁的看着他自取灭亡
  •     游击战教科书
  •     一个ICON背后的真实生活,朴素实在得那么不英雄,却充满光辉!
  •     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
  •     水泡子与苞米地这种词汇都出来了 乡土气息也太他妈重了吧 译者山炮一个
  •     游击战日常生活,切在战斗中一直在思考记录战争的走向,思考如何打赢,记录当日战斗的得失,真实,又充满力量。直白的说,就是切在玻利维亚指挥游击战的日常流水账。切爱好者,游击战爱好者阅读,其余慎入。
  •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日记记到哪天突然就截至了,切也一样
  •     这本书仍然无法解释切为何具有如此的勇气——有的人,天生就是大心脏。
  •     书名不骗人,就是日记而已
  •     谨作为研究格瓦拉的一手资料还是很不错的,但毕竟为私人性质的日记,并且是在行军途中的战地日记,读起来略显苍白。
  •     A dose of hero didn't make my adrenaline grow much. But I still really miss him. 一个时代的人自有一个时代的局限,Che流传于世的遗产,不应再是其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或激进偏左的意识形态,而更应是其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及对弱者不可遏止的同情心。国际主义者万岁。
  •     看到了格瓦拉的生活,以客观的角度记录,格瓦拉拥有非凡的洞察力,细微的事也做观察记录,真是个厉害的人。战争往往一笔而过,看不到残酷,但能感受到革命者的热情和对当局者的鄙视。
  •     又读了一遍。有一篇日记以写作时的海拔高度来结束:“海拔高度=2000米”,切!
  •     感觉后期神志不太清醒
  •     向着胜利永远前进!
  •     海拔两千米!
  •     翻译比摩托日记好些。记的日常种种。卡斯特罗写的序言不错
  •     确实有些无聊
  •     看看流水账也蛮有趣的
  •     游击战让切升格为完人,因为他死了,成了革命、抗争乃至流行文化的符号。
  •     前言写得真是简单粗暴,一言蔽之,高举反美帝国主义大旗!
  •     卡斯特罗的序言荡气回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