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五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2-1
ISBN:9787532719747
作者:(法)米歇尔.图尼埃
页数:297页

书籍目录

一、楔子
二、第一章
三、第二章
四、第三章
五、第四章
六、第五章
七、第六章
八、第七章
九、第八章
十、第九章

作者简介

本书是“现当代世界文学丛书”的一种,是当今法国引人瞩目的作家米歇尔.图尼埃的代表作,1967年发表后即获当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小说通过对鲁宾孙和礼拜五两人在荒岛上的不同表现的描写,揭示了两种文明的对抗和融合,引人入胜,长人见识。


 礼拜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关于孤独。射手座的寂寞和孤独时无可救药的。我想。所以我读到图尼埃这本《礼拜五》的时候几乎激动的顿时沉静。我喜欢读他的航海日志。那种自省。那种思性。人,不能不去认识自己,不是么?我们在人群中,才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独。孤独也并不是一种不可改变的情境,自从弗吉尼亚号失事以来,我就一直被抛在这种情境之中。这是一种在我身上缓缓起作用的带腐蚀性的环境,这种作用尽管缓慢,可是从不中断,而且从发展方向上看绝对是毁灭性的作用。在最初的日子里,我是在两个同样是想像中的人类社会之间转移过渡:已不存在的全体船员和岛上的居民,因为我原以为岛上是有居民的。我同船上同伴的接触那时还热气未消。我在想象中还继续进行着其实已被海上灾难打断了的对话。后来,发现这里原来是一个荒岛。我在不存在任何活人的情景中前进。在我身后那一群不幸的同伴已经在黑夜中消失了。他们的声音已经沉默了很久,我自己的声音也开始对自言自语的独白感到厌倦了。由此我如癫似狂地沿着非人化的进程前行,这种残酷难熬的变化我在自己的身上感受到了。 现在我才知道:每个人在他身上——而且犹如超越于他之上——都承担着一大堆习惯、心理反应、条件反射、机制、成见、梦想、已经形成并在与同类反复接触中不断变化着的内部连带关系,所有这一切既脆弱又复杂。就像开花这种微妙的情况一样,由于树液精气缺少,花也纷纷憔悴凋落。他人,是对自我世界具有支配力量的主要部件……我每天都在衡量着我对他人所期求的是什么,每天我都记录下我作为一个人的结构中出现的新裂痕。丧失了说话的习惯,我知道我将会遭到怎样的危险,我焦虑万分,我用全部热情去战胜这种极端的衰惫。但是由于我与世隔绝的孤独,我与物的关系性质已经改变。一位油画家或一位版画家在景物中或建筑物附近添上一些人物,那并不是出于一种对于附属物的艺术趣味。这些人物提供了比例,更其重要的是,这些人物构成了某些可能的视点,以辅助那具有不可缺少的潜在性能的观察者的实有的视点。 在希望岛,只有一个视点,即我的观点,任何潜在性都是被剥夺了的。而且这种剥夺并非一日所能完成。在开始的时候,出于一种自发的无意识作用,我在山顶上某一块岩石或某一棵树的枝叶之间设计了一些可能的观察者——一些参数。因此,这个岛就处在数学上内插法与外推法形成的网格之中,这种网格把这个岛划分得清清楚楚,于是它就可以被识别认识了。一个正常人处在某种正常的处境中,情况就是如此。我是随着这种功能在我身上逐渐衰退减弱,才意识到这种功能的——就像许多其他功能一样。时至今日,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我所见到的这个岛的景象已经还原为它原来的那个样子。对于它,我所未见到的,就是绝对的不可知。凡在我不在之处,那便是不可测度的黑夜。在写这几行文字的同时,我也证实了这几行文字所企图再现的体验不仅是从无先例的,而且在本质上与我用的字句也是相悻的。其实语言是以一种基本的方式揭示这个有人群居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他人就像是一些灯塔,他们照亮了自己周围的这个亮堂堂的小岛,在这个小岛的内部,一切都——如果不是可知的——至少是可以认识的。那些灯塔在我的领域内熄灭了。借助我的幻想,它们的光有很长一段时间还能照到我的身上。现在,完了,笼罩在我四周的是一片黑暗。 而且我的孤独不仅仅侵蚀损害事物的可理解性。我的孤独甚至侵蚀破坏事物存在的内在部分。我愈来愈怀疑我的感觉所能证明的真实性。现在我知道我得到支持站立于其上的土地,为了不致动摇,除我之外,也需要别的人来把它践踏踩实。为了抵制视觉上的幻象,海市蜃楼式的幻景,迷离倘恍的幻觉,白日梦、幻影,听觉混乱……最可靠的保障,那就是我们的兄弟,我们的邻人,我们的朋友,或者我们的敌人,但必须有个人,伟大的神明啊,必须有那么一个人! 附记。昨天,当我穿过东北侧海岸草地前面一片小树林的时候,一阵香气迎面扑来,猛然——几乎是令人痛苦地——把我又带回到了老家父亲接待顾客的前厅,不过这是在星期一上午,这一天恰恰是他不接待顾客而母亲利用这一天请邻人帮忙给地板打蜡的日子。对这件往事的回忆,是这样强有力而不可回避,又这样不合时宜、不对头,以致我又一次怀疑我会不会丧失理性。一时间,我奋力抵制这样的回忆的侵袭,而这回忆却有着一种简直不可抗拒的柔情,随后我就情不自禁地听任自己被带回到了过去——这荒凉空漠的博物馆,这像一口石棺似的涂着釉彩的死亡,它带着那么诱人的温情在呼唤我。最后,幻想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了。我在树林里乱走,发现了几株笃香,那是一种矮小的针叶树木,树皮由于气候炎热会开裂渗出一种树脂,那浓烈的香气里就包涵着我童年时代所有的星期一清晨。

精彩短评 (总计77条)

  •     灵泊,确实好。有停泊的意识。
  •       特别是看了后面德勒兹同学写的后记以后
      这本书整个笔调不像法国作家,倒像个信奉尼采的德国人写的(黑塞写这么本书就很合适),充满了大色块的隐喻,神圣的交媾,之类的玩意
      其实这本书该作为儿童读物,取代笛福那一本……
  •     哲理小说,没有恺木王把握的好
  •     改写笛福广为流传的旧作《鲁宾逊漂流记》,为其注入了深厚的哲学深度。
  •     如果想要有看笛福的感觉就错了
  •     赞译本!
  •     太平洋上的疯人院
  •     每晚睡前的愉悦阅读
  •     所以说时间只是一种假象吗,在没有其他的观测者的时候,我就是世界的王者,于我而言,我与自然是对等的,我的一切行动都没有了概率分布的差异性,我就是所有的可能性,一就是全,全就是一。
  •     主题比笛福笔下的鲁滨孙深刻多了,孤独自由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其中有许多关于时间与永恒、自我与他人的哲思,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关于存在的话题。礼拜五让那只名叫昂多阿尔的公羊飞翔唱歌那段太有画面感了,看得好激动!还有鲁滨孙和礼拜五之间超越主仆友谊性别之间的特殊关系,看到礼拜五招呼也不打就离开的时候立刻就想起了少年Pi里的老虎T T
  •     一本好小说
  •       作者 米歇尔·图尔尼埃:少女与死亡
      
      
      
      
        陈乐 译
        
        
        女教师听到教室最后面有人发出压低的笑声,立刻停止了讲课。
        “又是怎么回事?”
        一个小姑娘抬起一张深红色的、笑嘻嘻的面孔。
        “小姐,是梅拉尼。她在这时候吃柠檬。”
        
        全教室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女教师走到最后的一排。梅拉尼抬起头来看她,脸上一副天真无邪的神气,浓密的黑头发使这个脸蛋显得更加瘦、更加苍白了。她手上拿着一只细心剥过皮的柠檬,柠檬皮像金色的蛇一样,盘在课桌上。女教师站在那儿,不知道该怎样办。
        
        这个梅拉尼·布朗夏尔从学年开始起,就一直叫她觉得疑惑不解。她听话,聪明,勤勉,不能不认为她也是班上一个最优秀的学生。但是,她总是想出一些荒唐的主意,做出一些古怪的行动来引人注意,虽说她确实并非想进行挑衅,只不过出于一种使人没法生气的一时冲动。她在历史课上就是这样,对所有那些判处死刑送掉性命的著名人物都表示一种强烈的、几乎是不健康的好奇心。她带着令人不安的、炯炯有神的目光,背诵贞德、吉尔·德·雷斯、玛丽·斯图亚特、拉瓦伊亚克、查理一世、达米安(贞德1412-1431:法国历史上著名女英雄,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后被俘判处火刑。吉尔·德·雷斯1404左右-1440:法国元帅,因多次凶杀罪被判处死刑。玛丽·斯图亚特1542-1587:苏格兰女王,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处决。拉瓦伊亚克1578-1610:杀害亨利四世的凶手,被处磔刑。查理一世(1600-1649):英国国王,被国会判处死刑。达米安1715-1757:企图杀害路易十五,被处磔刑。)的生命最后时刻的详细细节,他们所受的折磨的最最细微的描写,不管是多么残酷,她也一点不遗漏。
        
        孩子们对于恐怖的事情常会着迷,而且由于某种虐待狂而迷得更加厉害,难道梅拉尼仅仅是这种情况吗?其他的一些迹象证明,梅拉尼头脑中存在着某种更加复杂、更加深奥的东西。在开学以后,她就因为交给女教师的令人吃惊的记叙文而显得与众不同。按照惯例,女教师要求孩子们叙述刚刚结束的假期中某一天的事情。如果说,梅拉尼的文章一开始讲怎样准备一次野外午餐,文笔相当一般化,那么,写到祖母突然去世,全家不得不放弃这次郊游,可说是笔锋突然一转。接着,文章又重新开始,不过用的是虚构的、幻想的语气。梅拉尼在一种幻觉般的想象当中沉着地描叙那次未去成的郊游的各个阶段,没有人听到过的鸟儿的歌声,没有安排过的在树下的午餐,在毫无理由出现的雷雨中的归途上的一些有趣的小事故,因为大家根本没有出门。最后,她这样结尾:
        
        “全家人悲哀地聚集在躺着祖母遗体的灵床四周,没有一个人嘻嘻哈哈地跑到谷仓里躲起来,没有人在那间公用房间里唯一的小镜子面前你推我挤地梳头,没有人烧起旺火来烘干湿透的衣服,那些衣服并没有在壁炉前冒气,湿淋淋的像一匹出汗的马的毛一样。祖母独自一个人离开了,把大家丢在家里。”
        
        现在呢,又是柠檬!在小姑娘想出的所有的荒唐的主意之间有没有一种联系呢?是什么联系呢?女教师对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猜想答案总会有的,因为这些主意无可争辩地全都有某种“相似之处”,它们表现出同一个人的个性。但是她没有找到答案。
        
        “你喜欢柠檬吗?”
        梅拉尼摇摇头。
        “那你为什么吃它呢?你怕身坏血病?”
        
        对这两个问题,梅拉尼无法回答。女教师耸耸肩膀,用了更加亲密的口气。
        
        “不管怎样,上课的时候是不准吃东西的。你给我抄五十遍:我上课时吃柠檬。”
        
        梅剌你顺从地接受了,她因为不用做更多的解释感到如释重负。因为她怎么能使别人理解----她自己也不大理解--她不是怕坏血病,也不是用柠檬治这种病,她害怕的是一种更深的病,是身体上的病,也是精神上的病,是像潮水一般突然在世界上汹涌澎湃、似乎要淹没世界的庸俗以及平淡。梅拉尼感到烦恼。她在一种超感觉的眩晕中忍受烦恼。
        
        不过,感到烦恼的是她吗?是不是能更确切地说是她周围的事物、景色?忽然,一道铅灰色的光线从天空落下来,房间、教室、街道,都仿佛给揉进一种灰白色的泥浆里,它们的外形渐渐溶化了。在这场令人厌恶的毁坏当中,只有梅拉尼一人活着,她顽强地斗争着,不让自己也陷进这样的淤泥里。
        
        光线的突然变换改变了事物的本性。她小时侯在她父母的房子里通顶楼的螺旋形楼梯上,曾经发现过相同的情况,不过它不令人讨厌,而且给人印象深刻。照亮那座楼梯的只是一扇狭长的窗子,就像堡垒墙上的枪眼,镶着五颜六色的小块窗玻璃。坐在楼梯的梯级上,梅拉尼常常透过这一块接着又透过另一块不同颜色的窗玻璃来眺望外面的花园,以此作为消遣。每次都感到同样的惊奇,发现同样的小小奇迹。这个花园她是太熟悉了,她一点不用迟疑就认得出来,可当她透过红色窗玻璃望出去时,这花园就像陷在一大片火光里。它不再是她游戏和纵情幻想的地方了。那是一个被无形的火焰舔着的地狱般的地方,仿佛认得出是原来的花园,又仿佛认不出来了。接着,他透过绿色窗玻璃望出去,这时花园就变成海的深渊的底部。一些奇形怪状的海生动物可能就潜伏在这青绿色的深渊里面。相反,黄玻璃散布出充足的炽热的阳光和金黄色的鼓舞人的尘雾。蓝玻璃将树木和草坪裹在浪漫情调的月光里。靛青玻璃使最小的东西都有一种庄严雄伟的气派。始终是同一个花园,可是每次都出现意想不到的新面貌。梅拉尼惊叹自己有这样的魔力,能随心所欲地使花园陷入动人心魄的地狱里,沉浸在歌唱着的欢乐里,或者处于豪华的排场里。
        
        因为在楼梯的小窗子上没有灰色窗玻璃,所以尘雨似的烦恼有别的来源,这个来源不是由于稚气的想象,而是比较具体。
        
        她很早就在饮食里发现什么能促使烦恼发作,或者反过来,什么能防止烦恼发作。奶油、黄油和果酱,这几样别人拚命塞给她吃的儿童食物,全像挑战一样,向她通报和引来了波涛汹涌似的平淡,生活就像陷在又厚又粘的淤泥中一样。相反,胡椒、醋和苹果————苹果必须是青绿色的才行————所有这些酸的、重味的、辛辣的东西,在死气沉沉的气氛中散发出一股噗噗作响的、提神的氧气。汽水和牛奶,对梅拉尼来说,这两种饮料象征着善和恶。早上,她不管她家里人的反对,总是喝上一小片柠檬以增加香味的矿泉水,此外,还吃一块挺硬的饼干,或者是一片烤得很好的土司。相反地,她不得不放弃下午四点钟时她渴望吃到的芥末酱面包片,因为它曾在学校操场上激起暴风雨般的笑声和叫喊声。她明白,如果她吃芥末酱面包片,他就超越了与外省市镇小学不同的容忍的界限。
        
        谈到气候和季节,她最讨厌的莫过于夏天的晴朗的下午,那时她就感到懒洋洋,无精打采,那些盛开着鲜花的植物也带着一种仿佛会传染给畜牲和人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的、淫秽的神态。这种使人感到身上湿津津、激起情欲的时刻引起的可怕动作就是懒洋洋地躺在一张长椅上,分开两腿,举起胳臂,大声地打呵欠,就像是必须张开下体,露出腋窝,张着嘴,去接受不知怎么样的蹂躏。梅拉尼一边做着这三个动作,一边却又是笑,又是呜咽,这两个反应意味着拒绝,不让人接近,与外界隔绝。天色明亮的干寒天气是最适合培育这种摒绝情欲的品行的,它使得大自然变得光秃秃,土地冻得发硬,景色明亮。那时梅拉尼就在田野上快步地兴奋地走着,两眼被凛冽的寒风吹得淌着泪水,可是嘴里不断发出讥讽的笑声。
        
        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她遇到过死亡的秘密。但是在她眼中,它一下子就具有两种完全对立的面貌。她能看到的动物尸体一般是浮肿的,腐烂的,渗透出含着血脓的体液。将要死亡的人总是直截了当地承认他的完全腐烂的本质。相反,死掉的昆虫却变得很轻,超凡入圣,自发地通向木乃伊的轻灵纯洁的永恒境界。不仅是昆虫,因为在顶楼搜索的时候,梅拉尼发现了一只老鼠和一只小鸟,也都干掉了,净化了,回到它们原来的本质:美好的死亡。
        
        梅拉尼是马梅尔的一个公证人的独生女。她对她的父亲始终相当陌生,因为他到很大年纪才有她,而且她似乎把他吓坏了。她的母亲身体虚弱,过早去世,撇下十二岁的她和公证人。这件丧事使她受到惨痛的伤害。她起初感到胸口疼痛,有一个地方一阵阵像针扎似的,好像她患了溃疡或者体内受到了损伤一样。她当真以为自己生了病。后来她明白她身体很好,那是忧伤造成的。
        
        同时,她不时从心头升起一阵阵使她感到相当惬意的怜惜之情。只要她强烈的想到她的母亲,想到她母亲的死亡,想到在那冰冷的墓穴底部躺在棺材中的瘦长僵硬的尸体……她的泪水就涌上了眼眶,就禁不住要发出像低声苦笑那样的抽噎声。这时她感到很激动,感到自己已经从天地万物的包围中摆脱了出来,从生存的重担下解脱出来。在短暂的时间里,每日的现实为嘲弄所打击,被剥夺掉了用来装饰自己的那种浮夸的重要性,减轻了使小姑娘心情沉重的缠人的重压。既然她的亲爱的母亲已经去世,那就什么都不重要了。这种可无辩驳的推理的明显性像一个心灵中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梅拉尼在哄笑的回响声中,处于一种悲哀的如醉如痴的状态,神思恍惚。
        
        接着,她的忧伤消失了,只给她留下了一道创伤。当有人讲到死者的时候,或者,在某些夜晚,当她毫无睡意,在黑暗里睁大着眼睛的时候,那道创伤就会使她感到阵阵痛苦。
        
        以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生活在一个越来越重听的老女仆和一个只是在想要追念往事时才从他的案卷里抬起头来的父亲中间,每天都没有什么两样。梅剌你没有经历什么明显的困难就长大了。对她周围的人,她不难处,不神秘,也不显得忧郁。谁要是透露说,她在用绝望的毅力,迎着乏味的苦恼,在忧郁而灰色的一片空虚中游泳,那准会叫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那种苦恼是这所充满回忆的豪华的房子、这条永不会发生什么新鲜事的街道、这些昏昏欲睡的邻人给她带来的。她热切地盼望发生一件事情,突然来一个人,可是真可怕,因为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什么人也没有来。
        
        当美国和苏联因为古巴差点儿发生原子战争的时候,梅拉尼已经到了看报、关心收音机和电视机播送的新闻的年纪了。她仿佛觉得一股清凉的风扫过世界,一种希望使她的肺鼓胀起来。因为,要把她从消沉中拉出来,就应该有一场现代战争的大量的破坏和可怕的大屠杀。后来,战争的威胁消失了,生活的盖子稍微打开了一会儿,又对她关上。她懂得对历史没有什么可期望的了。
        
        春天,公证人习惯于停止烧暖气。只是在晚上气温确实很凉的时候,才把壁炉的火烧旺。这样,在一个四月的晴朗的早晨,艾蒂安·戎谢送来一卡车的劈柴。他在临近埃库弗森林的一家锯木厂工作,这是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干的第五个职业了。他是那种坦率开朗的漂亮的小伙子,他们觉得劳动的需要好像一种不公正的、肮脏的负担。他身上散发一股树脂和鞣酸的气味。他卷起了衬衫的袖子,露出柔软的、金黄色的前臂,上面刺着淫秽的花纹。当梅拉里走到地窖里付钱给他的时候,他把她推倒在一堆无烟煤上面,在这个黑洞洞的地窖里面占有了她的柔嫩的、雪白的童贞的身体。
        
        过了一阵时候,她在楼梯上和她的父亲擦肩而过,他看到她的全身都给煤弄得好脏,并且笑着扑上来搂他,感到十分吃惊。她被奸污了,一身龌龊,但是很快乐。
        
        他们又见了面。一个月以后,她借口假期去一位女同学家,溜去找她的漂亮的伐木工,随身只带了她肩上披的那件衬衣。
        
        艾蒂安不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可是他的新女伴的不寻常的行为也不得不叫他吃惊。她老是在锯木厂里出现,其实没有必要。她不是每天早晨把中午吃的便餐放进他的布背包里,而是喜欢亲自带了去,在其他的伙伴中间和他一同吃。自然,年轻姑娘的青春活力,美丽,尤其是明显的有产阶级出身使他感到相当得意。本来一等到重新开始干活,她就得悄悄走掉。可是她呢,却总是不离开,在机器周围逛来逛去,用手指摸摸锯条的齿,试试它们尖不尖,锋利不锋利,估量锯缝的宽度,钢带的张力,摸摸由于老是受到强烈的摩擦变得十分光滑、闪闪发亮的钢带的两面。然后,她用手抓起一把锯屑,感受它们给人新鲜的、毛茸茸的、有弹性的感觉。她把锯屑放到鼻子底下,好闻闻那股森林的气息,跟着就松开手指让锯屑从指缝中漏掉。人们能用结构紧密的木质的树干制造出这种软绵绵的雪,这真是叫她心花怒放的奇迹!
        
        但是,没有比圆锯深深锯入木柴中心时发出的短促的吼叫声和十二条平行的锯条锯着架在走刀架上向前突出的原木边材时引起大底座的跳动所发出的叫人头晕的喘息声更叫她着迷的了。
        
        维护设备的是絮罗老爹。他从前是一个细木工,曾经有过好日子,但是从他的妻子死后,他就浸到烧酒里了。他靠磨锯木厂的锯条勉勉强强混日子。梅拉尼企图取得他的好感。她到他的破房子里去看他,帮他做一些零碎事情,巧妙地得到了他的欢心。确实,她知道她想做什么,可是没有人理解她正在想方设法地利用他来实现的那个伟大的计划。她终于使他重新拿起他的那些“单簧管”——这是他对他的工具的称呼,磨磨快,然后开始干起活来。事实是也许要好几年他才能完成肯定算得上他生平的杰作的东西。
        
        夏天在以絮罗的秘密为基础的、太阳和爱情的光辉中过去了。梅拉尼和艾蒂安的拥抱好像不会结束。他们的恋情延续到秋天起雾的时候,延续到夜雨打在他们草屋顶上发出达达响声的时候,延续到今年这个多雪的、冬天四处一片白茫茫时候。
        
        三月初,艾蒂安和他的老板争吵,被辞退了。他动身去找活儿。他听入讲到阿拉·德·潘有人招工。他答应只要他一定居下来,就回来找梅拉尼。她再也不可能听到别人讲他了。而且祸不单行,絮罗老爹得了胸膜炎被送进医院。春天的确常常会给老年人带来不幸。
        
        但梅拉尼不想回到他父亲那儿去。她和父亲很少通信。目前,她的美妙的使人惊讶的爱情、锯木厂里的十分荒唐的行为、以及完全是因为这两件事才拟订的絮罗计划,这三者在她现在的生活中仿佛在与泡着她父亲的灰白色的水之间,立起了一道墙。在她的回忆中,她父亲的房子在她看来就像是一条受到虫蛀的方舟。
        
        然而,在来得很晚的春天的刺骨而潮湿的风里,空虚重新无情地包围了她。解冻后的森林显得忧郁而令人惊恐,棚屋感染了它的忧伤。有一天,梅拉尼打了个呵欠,她对自己做起这个预言性的动作感到吃惊。她恐惧地看到这是个信号,它在朝着像哗哗响的的潮水般涌来的烦恼致意和呼唤。应用稚气的小办法——吃柠檬啦、芥末酱啦——的时代已经终结。既然她从此自由了,他本来是应该逃走的。但是逃到哪儿去呢?因为烦恼就具有这样危险的威力:它带有一种普遍的传染性,它把它的不吉利的烦恼之波射向全世界,射向整个宇宙。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样东西像是逃避得掉。
        
        梅拉尼在工具贮藏室里东翻西找,在那儿,大小斧头、楔子、锯子都在等待艾蒂安的希望渺茫归来。她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东西。这是一根绳子,一根制绳工场制作的、好看的、全新的、仍然发亮的绳子,绳子的一头有一个环,好像是特地做得这样的。把绳子的另一头穿过这个环,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适合自缢的活结。
        
        她激动得全身发抖,把绳子挂到了屋顶的主梁上。活结荡来荡去,离地面两米五十高,正是理想的高度,因为只要站在一张椅子上就能把脑袋伸入活结。梅拉尼当真把她的一张最好的椅子放到跟那个结垂直的地方。接着,她坐在屋子的另一张椅子上——这张椅子脚有高低——赞赏她的作品。
        
        这并不是因为这两样东西——绳子和椅子——本身大大值得赞赏。说得确切些,值得赞赏的是这张椅子和这根垂直的麻绳组合得如此完美,以及它们显示出来的决定命运的意义。她沉溺在恬静的、超感觉的沉思中。她在准备自己的死亡,她强行用一道堤坝拦住了时间的死水,这样,她便一举结束了烦恼。绳子和椅子使她的死亡具体化了,死亡的逼近给与她眼前的生命无可比拟的浓度和热量。
        
        她经历了好几个星期的要上绞架的幸福。但是,当她很少见到的邮递员出现的时候,魔力开始消失了。他给她带来她最好的朋友的一封信。雅克琳·奥特兰被任命为附近一个村子的担任第三学期课程的女教师,将要一个人住在学校的二层楼上。如果梅拉尼同意上她那儿去住几天,帮助她安家。她会觉得很高兴。
        
        梅拉尼打紧她的包袱,把草屋的钥匙藏在一个艾蒂安知道的洞里,然后找她的朋友去了。
        
        雅克琳的招待和村子的春光使她忘记了老是纠缠她的念头,也忘记了摆脱那些念头的悲惨方法。她真的把被吊起来的、和椅子垂直的好看的绳子留在锁着门的黑暗中的草屋中了,而那根绳子像是在等待,像是她必定回来的担保品。当她的朋友上课的时候,梅拉尼照管家里的事。后来,她对孩子们发生了兴趣。她试着给功课跟不上的学生补课。在夏天和冬天的爱情以后,她发现了同回春的大自然的友情。在生命的这两个节日的中间,是一片布满过多的和令人恶心的阴影的阴沉的沙漠,只有一根头上有一个活结圈的绳子使得这个沙漠可以居住。
        
        雅克琳是个正在共和国治安部队受训的小伙子的未婚妻。今年春天,她利用假期去阿尔让当的兵营看过他两次。一天,他带着他的钢盔、他的橄榄帽、他的橡皮棍和他的很大的、鼓鼓囊囊的左轮手枪套突然来到。两个年轻姑娘嘲笑他随身带的这套东西。
        
        他一共休假三天。第一天,一对未婚夫妻老是笑,老是相互抚爱,就这样过去了。当场面变得过分温柔的时候,梅拉尼就设法偷偷溜开。第二天,小伙子坚持要和两个女的一同去乡间走走,虽然雅克琳明显地表示更喜欢呆在家里,好充分利用难得的时间。第三天,她对梅拉尼大发脾气,指责她企图把过分天真的治安部队兵士的注意力转移到她身上。突然来临的小伙子参加了争吵,不知趣地为梅拉尼辩护,结果使她的未婚妻大失所望。当他回阿尔让当去的时候,他留下了一大堆乱糟糟的感情问题。
        
        梅拉尼已经不可能再考虑和雅克琳一同住下去了。她在阿朗松安顿下来,在学年的后两个学期里,她在一所私立学校里教课。
        
        以后,放假了,假期使学校、街道、整个城市变得空空荡荡。梅拉尼发觉自己孤孤单单一个人在白色的、无情的、灼人的阳光底下。在法国梧桐的满是尘土的树枝间,在广场的高低不平的铺路石块当中,在受到阳光折磨的,斑斑驳驳的墙上,露出了烦恼的苍白浮肿的脸。
        
        梅拉尼想到她最近遇到的一些事情,觉得自己什么都完了。当她回忆起雅克琳的未婚夫的形象的时候,奇怪的是,总是那个左轮手枪的鼓鼓囊囊的枪套首先出现在她的头脑里。她给他写了一封信,寄到阿尔让当的兵营去,要求和他见一次面。他回信给她,提出了见面的日期、时间和地点—— 一个咖啡馆。
        
        如果他认为这是一个小小的奇遇的开始,那他就失望了。梅拉尼向他解释说,恰恰相反,她是想消除一切误会,打算修复雅克琳和他之间的良好关系,她过去可能无意之中使这种关系受到了损害。她请求他尽早和他的未婚妻恢复交往,把他们这次重新见面的成果告诉她知道。这对她将是一个莫大的安慰。
        
        接着,她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为什么他不立刻从咖啡馆打一个电话给雅克琳呢?这样,雅克琳就会知道全部的企图了。
        
        他无力地反对了一下,然后耸耸肩膀,站起来,向电话间走去。他在桌子上留下他的橄榄帽、他的钢盔、他的橡皮棍和他的装着左轮手枪的鼓鼓囊囊的枪套。
        
        梅拉尼等了一会儿。电话一定很难打通,因为小伙子迟迟没有回来。说真的,她的眼睛离不开左轮手枪的鼓鼓囊囊的枪套了,它在桌子上胀的老大,一副毫无恶意的样子。突然她在诱惑面前屈服了。她把那件东西悄悄塞进她的手提包,赶快走了出去。
        
        回到她的阿朗松的小房间里,完成任务的满足的心情给她带来好几天的平静。但是她不能忘记,她使这对未婚夫妻言归和于好的同时,自己已经无可挽回地失去了她们的友情。相反,左轮手枪倒成了有力的安慰的来源。每天,她都在焦急和预感到的快乐中全身哆嗦着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一到那时侯,她就拿出那个漂亮的和危险的家伙。她一点也想不出来怎样使用它,不过时间和耐心她都不缺少。左轮手枪赤裸裸地放在桌子上,仿佛在放射一种能量,使梅拉尼感到自己被包围在一种热乎乎的激起情欲的感觉之中。它的外形小巧玲珑,结构精确结实,黑颜色,没有光泽,使人联想到僧侣,它的式样使人用手握起来很方便,握得住,所有这些特点都给了它一种不可抗拒的“自信力”。用这把手枪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应该是多么美啊!此外,枪是属于雅克琳的未婚夫的,梅拉尼的自杀会使她的两个朋友结合在一起,就像她活着,几乎把他们分开一样。
        
        左轮手枪没有装上子弹,不过枪套里有一个放了六粒子弹的弹夹。梅拉尼一下子就找到枪托上可以放进弹夹的口子。卡达一声告诉她弹夹已经装好了。接着,她觉得不能再推迟试验的那一天来到了。
        
        她一清早就到了森林里。她走到森林里一块空地的边上,那儿离开所有的路都很远。她从手提包里拿出左轮手枪,两只手握牢它,尽力使它离得远远的,然后她闭上双眼,使劲抠动扳机。可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肯定枪上有保险机。她摸了一会儿枪托、枪管、扳机。终于,一个突起来的东西向枪管滑过去了,露出一块红色的平面。这肯定是保险机了。她又试了试。扳机被她的手指扳动了,枪就像突然发疯一样,在她的两只手中间向前冲。
        
        枪声对梅拉尼来说太可怕了,但是子弹没有在树木和矮树丛里留下一点儿痕迹,照理它应该落在那儿的。
        
        梅拉尼全身发抖,把左轮手枪重新放进她的手提包里,走掉了。她两腿发软,不过她不知道这是因为害怕,还是因为快乐。她掌握了一种新的求取解放的工具,它可比绳子和椅子现代化和食用的多啦!她从来没有这样自由过。她的笼子的钥匙在那儿,在他的手提包里,在化妆品、钱包和太阳镜旁边。
        
        她走了百来米远,看到一个老年人大步向她走过来。这个老年人穿得像一个渔夫,又像一个登山运动员。他肩上挎着一只植物学家用的圆筒形盒子。
        
        “怎么回事?您没有听到一声枪响吗?”
        “没有,”梅拉尼撒谎说,“我什么也没有听到。”
        “奇怪,奇怪。特别是枪声好像是从您来的方向发出来的。我呀,我怕变得重听啦!得,就算我产生了幻觉,是呀,怎么说的,一种听觉的幻觉。”
        
        他用一种讽刺的夸大的口气说出后面这五个字,并用刺耳的低沉的笑声结束了这句话。接着,她看到了梅拉尼的手提包:
        ”您也在找菌子?”
        “是呀,是找菌子,”梅拉尼急急忙忙地又说了一句谎话。
        接着,她突然灵机一动,作进一步的说明:
        “我尤其想知道怎样辨认毒菌。”
        “啊,毒菌!对一个真正的真菌学家来说,它们是那样稀少,几乎不存在!你知道吗?我们学会里的一些朋友和我本人,经常举行晚餐会,有的菜就全是有名的会毒死人的菌子。只要懂得怎样调治它们,也许还要有胆量吃,这就行了。提心吊胆会使人的身体更加虚弱,这是人人都懂得的。总之,这是专家们的消遣。”
        “毒菌就像您讲的那样没有危险吗?”梅拉尼带着一种有点失望的声调问道。
        “这是对我们来说,对我们这些真菌学家来说!但是对外行们来说,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有点儿像动物园里的猛兽,对不对?驯兽人能够走进笼子,拉它们的胡须,可是参观的人要这样做,那可倒霉啦!”
        “你真有意思!”
        
        阿里斯蒂德·科克班在圣母修女会路开了一家古玩店,离童年耶酥的圣泰雷兹(注释:童年耶酥的圣泰雷兹:即圣泰雷兹·马丹1873-1897,生于阿郎松,法国圣衣会修女,1925年被宣布为圣人。)诞生的房屋不远。他属于那种博学多才、对什么都好奇的人,这种人在外省小城市的阴影里悄悄地开花结果。他把他最好的研究成果写成报告送给学会,报告的内容广泛,从植物学的奇迹到神秘主义者的晦涩费解的作品样样都有。
        
        他非常高兴发现了一个第一次肯听他把话讲完的人,不肯马上放梅拉尼走。他们一边闲聊,一边并肩向前走了好久。当她回到她那间简陋的小屋里的时候,在她的手提包里,左轮手枪已经埋在他们一同采来的牛肝菌、鸡油菌和小伞菌这些有香气的食物下面,看不见了。但是她坚持要带回三支青灰色的担子菌和两只鬼笔鹅膏菌,那是林下灌木丛里最可怕的凶手,当然它们给另外放在一只塑料袋里。
        
        傍晚,她把从枪套里取出的左轮手枪放在桌子上,把五只毒菌放在一只碟子里。幽静的暮色包围了她的孤寂,但是这些杀人的东西发出一种光芒,她非常熟悉这种光芒会使人浑身发热地兴奋起来。她满怀激情地又像以前在草屋里面对着绳子和椅子时那样感到情欲冲动,颤抖起来。但是,她现在和死亡的关系更亲密了。
        
        首先,她被一种仿佛会使手枪和毒菌这两种东西接近的神秘的相似性弄得心慌意乱。他们全都有一种简单明显的力量,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活力,这种活力隐藏在好像很难容纳它的两种外形里面,又使这两种外形引起了她的联想。左轮手枪这种用手握的武器的笨重宽阔的外形和菌子的多肉的圆滚滚的外形使她想到了第三件东西,那件东西长久地藏在她的记忆深处,但是她终于把它从那儿赶了出来,同时她也因为感到害臊而满脸通红。那件东西便是在许多星期里给她带来那么多幸福的艾蒂安·戎谢的那玩意儿。她就是这样发现了爱情和死亡的深刻的同谋关系,发现了艾蒂安漂亮的胳臂上吓人的、淫秽的刺花图赋予他们的搂抱得真正意义。艾蒂安在森林的景色中找到了她的正确的位置,在那个景色的中央,有着绳子和椅子。
        
        菌子,左轮手枪,绳子,这是三把打开冥土的三扇门的钥匙,三扇宏伟的大门,气派和风格完全不同。
        
        菌子是一扇门的软绵绵的、变了形的钥匙。那扇门就像是一个柔和的、圆形的大肚子。它像是为了颂扬消化、排泄和性欲而搭起来的一个宽阔的像祭坛似的解剖台。这扇门将只是缓缓地、懒洋洋地开一个缝。在吃菌子和消化菌子的时候,梅拉尼应该像一个拼命要倒着生出来的孩子一样顽强地施展诡计,钻进一个狭小的裂缝里。
        
        第二扇门是铜铸的。它漆黑,像一块平板,牢牢地竖立在熊熊燃烧的秘密面前。这种秘密从锁孔里透出令人不安的光线。只有一声可怕的爆炸声,一声正对着梅拉尼的耳朵轰然作响的爆炸声,才能一下子打开这扇门,同时使她看到一片火焰的景色,大火炉的白热的缺口,硫磺和硝石的烟云。
        
        第三把钥匙是用绳子和椅子做的,在它的粗俗的外表下隐藏着和大自然发生直接的亲密关系的充足的财富。如果把头伸入麻绳做的圈套,那么梅拉尼将会发现森林的腐殖的土秘密的深度,这种腐殖土因为雷雨的雨水变得肥沃,因为圣诞节的严寒而变硬。那是散发出树脂和木柴燃烧时的气息的冥土,在那儿回荡着的大风刮得高大的树木东摇西摆时发出的管风琴的轰轰声。当梅拉尼变成沉重地挂在伐木工的草屋主梁吊下来的绳子上的一堆肉和骨头的时候,她将在这个宽阔的建筑物里得到她的位置,这座建筑物是由相称的树顶和匀称的树枝、垂直的树干和杂乱的树枝组成的,它就叫做:森林。
        
        科克班曾经邀请梅拉尼去看他。一天晚上,她推开了门,门撞到一串管子上,发出了一阵银铃似的乐声。整个“天堂”里的彩色石膏圣像全迎接她,伸出双臂,或者用右手祝福。有百来个大小不同的修女泰雷兹像的复制品,这些像在它们的圣衣会修女服上紧抱着一个苦像,眼睛抬起来望着天花板上的线脚。
        
        “因为她就诞生在离这儿两步远的地方,”科克班热心地解释说。“在圣布来斯路四十二号。如果您愿意,我们一同去参观她诞生的房屋。”
        
        梅拉尼带着一幅懊丧的神情感谢他,这样的神情可逃不过他的眼睛。他明白他讲的话不合适,虔诚的古玩商在这种场合下应该在哲学家面前让步。如果他想勾勒出这个古怪少女的个性,应该张开眼睛,显得谦虚。这个少女孤孤单单地在森林里行走,用左轮手枪射击,带着偏爱的感情采摘毒菌。这肯定不是一个平庸的人。不幸的是谈话显得很难进行下去,因为她一心想得是从他那儿听到一些适当明确的事情,而不是讲她自己。
        
        一刻种以后她离开了,可是隔了一天她又来了,他们的关系渐渐密切起来。科克班连续地听到梅拉尼向他吐露的她短促经历中的一些片段,越来越惊讶了,因为年龄上的差别和商店里亲切的气氛使得梅拉尼感到安心,鼓励她把什么都说出来。有一天,她告诉他,她在给孩子们上课,他禁不住吓了一跳。因为在此以前她已让他知道了她和刺花的漂亮小伙子的奇遇,以及她对绳子和活结着迷的主要情节。“可怜的孩子们!”他想。“但是,不管怎样,完完全全正常的人在教育界中是非常少见的,也许,孩子们————这些在我们当中受到我们宽容的半疯子————由一些古怪的人来教育是自然的事,而且要更好一些。”
        
        又过了些时候,她向他讲到螺旋式楼梯,狭小的窗口,让她看到各种外型完全不同的花园的五颜六色的窗玻璃。“康德!”他想。“感性的先天形式!她十岁时就发现了先验哲学的要点!但是她即没有这样的要求,也不知道自己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当他想把康德主义传授给她的时候,他看得出来,他并不注意听他的讲,甚至连听也不听他的话。
        
        她回溯她的更遥远的往事,她暗暗提到她小姑娘时的爱好和反感————对柠檬的爱好,对糕点的反感,————提到有时像灰色的、油污的潮水一样淹没她的烦恼,提到她首先在有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中发现了少量噗噗响的、使人兴奋和宽慰的东西,以后才以崇高的方式在她母亲的死亡中发现了它。
        
        他在这个时候不再怀疑她具有一种天生的形而上学的禀赋,同时还具有一种自发的不接受任何本体论的本能。他试图使她了解,在她身上天然地体现了千年来两种思想形态的对立状态。从西方人类的最遥远的黎明起,有两股思潮相互交叉,相互对抗,一股是以埃利亚的巴门尼德(注释::巴门尼德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中叶:古希腊埃利亚学派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为首的,另一股是以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注释::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公元前48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爱非斯人。)为首的。对巴门尼德来说,现实和真理共同溶化在不动的、大量的和统一的存在中。这种固定的幻象使另外一个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感到厌恶,他在抖动的和轰轰响的火焰中看到万物的原型,在哗哗响的清澈的水流中看到永远具有创造性的生命的象征。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在存在中休止和超越存在————许久以来,就树立起互相敌对的两种智慧和两种思辩………………
        
        当他这样讲的时候,他完全被自己崇高的主题迷住了,而梅拉尼的一双忧郁热情的大眼睛盯住他望着。他可能以为她在听他讲话,被他替她塑造的她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肖像征服了。但他是机灵的、清醒的,他知道他面颊上的一个小疣尖上有一根长长的卷曲的红毛,只要看一下梅拉尼,他就知道她只注意这个小小的不美观的东西,他讲的话那个少女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
        
        肯定没有,应该承认事实,梅拉尼没有哲学家的思想,尽管她有不可思议的天赋,使她能够自然地、不自觉地、自发地用实际行动来说明那些永恒的思辨的巨大问题。她被那些富于哲理性的事实迷惑住了,它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指引着她的命运,它们对她来说是不能用概念和语言来说明的。她是天才的形而上学者,可是她停留在未开化的状态,永远上升不到使用语言的程度。
        
        她不再去看望科克班了。而他对此也并不感到很惊奇。他的谈话在少女的思想上没有起任何作用。他知道他和她的来往是受偶然的、难理解的和无法预料的影响摆布的。不过他终于去敲她住的小房间的门了。一个邻人告诉他她已经搬了家。
        
        她受到了什么本能的警告,使她决定回到埃库弗森林的草屋去的呢?无疑,一种她无法拒绝的想法起了很大的作用。
        
        死亡的前景,由于采用一种特殊的工具而变得具体化的某一种死亡的前景,只有它才能够把她从淹没她的对生存的厌恶中救出来。但是这种解放仅仅是一时的,渐渐就会失去它的功效,好像药物变质一样,一直到另一把“钥匙”带着一种新的死亡的诺言————一种更适合年轻人的、更新鲜的、更有说服力的、完全能使人相信的谎言————出现在她面前为止。可是很明显,这个游戏不可能再长久地继续玩下去。所有这些诺言都没有兑现,所有这些约会都没有履行,可是接下来一个不可避免的期限总有一天必然要到来。梅拉尼又一次受到会陷没到存在的沼泽地里的威胁,她选定十月一日,星期日,中午,作为她自杀的日期和时间。
        
        这个诺言刚一作出,她首先感到的是害怕。但是,随着她比较认真地考虑,随着这个决定在她的头脑里逐渐成熟,她越来越感到有一股力量和一种欢乐像波浪一样,一浪接着一浪,越来越强烈地鼓舞着她,激励着她。尤其是这个感觉支配了她的行动。死亡,尽管还很遥远,由于它唯一的可靠性,由于它突然来临的日期的精确性,已经开始它的改变形象的工作。这个日期一经决定,每天,每个小时,这种慈善的光辉都在增强,就好像每走一步,就使我们离欢乐的大火更近一些,让我们能稍许多分享一点它的光和热。
        
        她便这样地又回到了埃库弗森林,她在那儿,先是在艾蒂安的刺花的胳臂的拥抱里,接着在对绳子和椅子的凝视中,曾经感受过向她预示最终的心醉神迷的境界的幸福。
        
        
        在九月二十九的那天,一件神妙的意想不到的事情使她感到非常满意。一辆小型卡车在草屋门前停下来,一个坐在司机身旁的老年人走下车子,敲草屋的门。这是絮罗老爹,他的病不过是一个严重的警报。两个男人走出车子,把一件不结实的、沉重的、高高的东西搬到公用房间里,那件东西包着黑布,好像一个庄严的、身材高大的、僵直的寡妇……………………
        
        
        “如果我不怕发表一通谬论的话,”年轻的医生放下他的听诊器说道,“那我就要说她是笑死的。”
        
        
        接着他解释说,在第一个阶段,笑的特点是嘴唇的轮匝肌和原来处于收缩状态的笑肌、犬牙肌、颊肌突然扩张,同时加上断断续续的呼气。但是,到第二个阶段,肌收缩能够蔓延到面神经的所有依属部分,甚至蔓延到颈肌,特别是颈阔肌。到第三个阶段,笑动摇整个机体,使人流泪,小便失禁,使得横隔膜痛苦地短促地收缩,损害肠和心脏。
        
        对围着梅拉尼·布朗夏尔尸体的那些见证人来说,这堂可笑的生理课程有着各种各样的十分不同的意义,他们熟悉梅拉尼,所以比医生本人更清楚地知道,说死亡是笑造成的这种似乎荒谬的理论和死者的古怪的性格却相当一致。她的父亲————那个羞怯的、漫不经心的、年老的公证人,又看到她在春天里的那一天,衣服乱糟糟的,脸上和胳臂上全沾着煤屑,像个疯子似地笑着扑上来搂住他的景象。艾蒂安·戎谢回想起她用手抚摩锯木厂最吓人的锯条的时候脸上露出的奇怪而意味深长的微笑。女教师想到小姑娘大口咬柠檬时禁不住露出来的妖娆的怪相。可是阿里斯蒂德·科克班力求将亨利·柏格森在他的著作《笑》(注释:柏格森1859-1914法国现代哲学家,《笑》是他在1900年发表的作品。)里阐述的理论运用到这个更适用的事例上来,根据柏格森的理论,喜剧性是外加在活人身上的技巧。只有雅克琳·奥特兰什么也不理解。她伏在未婚夫的肩上抽噎,相信梅拉尼是因为受到对那个小伙子的爱情的折磨,为了他们的幸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至于絮罗老爹,他只想到他的那个手艺杰作,他的目光从他鸭舌帽的帽舌下紧盯着那个把房间尽头都填满了的那件杰作的黑色恻影。
        
        
        梅拉尼在死以前,给他们每个人分别发出一个临终前的通知信,告诉他们她自杀的日期和时间,她信寄得太迟了,没有一个人能来干预。因此,他们是在艾蒂安·戎谢————只有他一个人没有接到通知信————来取他的工具,发现尸体以后,才一批又一批地来到了森林里的草屋的公用房间里。
        
        在天花板上一直吊着那根绳子,那根好看的上过蜡的新绳子,绳子头上是一个齐齐整整的活结。在床头柜上放着左轮手枪,弹夹里只少一粒子弹,还有一只茶碟,盛着五只开始干枯的菌子。梅拉尼完好地躺在她的大床上,她被突然发作的心脏病夺走了生命,这个病并没有使她脸上喜悦的、甚至欢笑的神情变得犹豫。的确,她好像在不再活下去的欢乐中翱翔,在那种不需要任何粗暴的方法就能实现的死亡中翱翔。
        
        “这是什么?”医生最后指着那个“寡妇”问道。
        
        絮罗老爹站起来,用年轻的丈夫亲手替他妻子脱衣服的那种小心温柔的动作,把裹住那个东西的黑棉布拿下来。每个人都呆住了,他们都能认出来这是一架断头台。不过不是一架普通的断头台,而是一架用饱含着爱情精心制造的华丽的、果木做的断头台,它是用燕尾形榫头精巧地接起来的,上过蜡,用岩羚羊皮擦过,涂上了光滑的涂料,是一件真正的细木工杰作。断头台的刀闪闪发光,外形严厉,带有一种凶残冷酷的意味。
        
        
        科克班是一个有经验的古玩商,他注意到夹着刀身让它在当中滑动的两根支柱是照古代风格装饰的,叶饰和花枝图案配合得宜,两个支柱顶上架着那根横木和古希腊时代的柱顶盘的下楣一式一样。
        
        
        “此外,”他赞叹备至地喃喃说道,“它具有路易十六时代的风格!”
  •     写得稳实而又富有想像力的书。
  •     新年的第一本书,好吧首先很高兴是本小说,开学以后就几乎没看过小说真快死掉了…… 然而让我沮丧的是这大概是我手头能接触到的最不小说的小说 整个阅读过程像一次苦炼,仍然说不准自己读到了多少。容易理解的大概是鲁滨逊与岛的关系,始发纽带,二百万岁的自我,弗洛伊德式的意象:女儿,小溪谷,山洞,乳汁,母体,通道……礼拜五出现之后事情开始变得费解,alter ego 与自身的碰撞,构建与破坏 他者的渗透。昂多阿尔飞起来的时候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快哭了。半天没有弄懂为什么。附录一被我当成了浮云……= = 有些时候乐趣果然还是应该遵从感官的体验啊。为什么是Limbo想了很久。考虑到太阳、空气和土地。又及:果然我应该去翻翻笛福和爱弥儿。可以考虑每年翻上一次,常读常想常新。
  •     别别别,咱是开玩笑诶~
    咱很早前已经享受了一次,邮箱不就是麻烦你给换的嘛~
    阿北的动作太快了。
  •     太好。
  •     林国华博士建议译成“灵泊”:http://www.douban.com/note/95006307/
  •     in limbo
  •     我把评论转过来了。VIP服务。:)
  •     作为一部重写小说,图尼埃展现了“点铁成金手”,他将一部以情节取胜的小说,变成了一部精神的反省史诗。文明世界(属于过去)、荒野与孤独的时代(重建旧文明)、与礼拜五的二人世界(由对抗到融合)、礼拜五离去小孩留下的二人世界(对孤独的重新接纳,对旧有世界观的彻底抛弃),这四个世界的渐进,共同构成了鲁滨孙走向精神独立的象征之旅。图尼埃以这部小说,对伟大的“个人”进行了辉煌的礼赞。最重要的还在于,获得彻底独立的个人,依然可以包容与接纳人世。在这部小说中,还存在着无数复杂的象征行为,如飞翔的山羊、与大地的媾和等等,足以为文学批评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     越读越惊艳惊奇惊叹。
  •     畅销小说的外在,哲学的内质。译文文笔好,理论穿插在故事的情节里也自然。故事呈现的是无“他人”在场的失常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失去了意义,时间也并排站立,而一种失常的结构也在原结构消逝的同时被建立。在那里,性发生位移,疯狂变成一种原生力。
  •      咱去砰砰运气,王的版本不少地方用相当吓人的长串定语,读得人脖子都长了好几寸。
    ————呵呵,可以想象。
    书皮我找到了,帮你给换上44。
    ————谢谢谢谢,brant厉害!
  •     人种志小说很早就风靡了啊~
  •       图尼埃重写了笛福的《鲁宾逊飘流记》。故事框架是相同的,但却是一本完全不同的书了。如果说,十七世纪的笛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为了适应那时人类对生存与意志的顽强要求,那么图尼埃的这本书就更具有了二十世纪的命题色彩,它借了这个故事,来表现人对自我认知和存在辩证的理解与推论。
      
      鲁宾逊落在了荒岛上。接下来的事情,人人都知道了。让人惊讶的是,图尼埃竟然用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来写他的第一部小说。我相信,在提笔之前,他对自己的叙述能力和重构能力的评估是多么宏大和自信。而他,确实做到了。
      
      人人都知道的故事,却有了不一样的面貌。在笛福那里,鲁宾逊的词语是:生存。而在图尼埃,鲁宾逊的问题是:存在。存在,图尼埃在众多词汇里给自己选择了一个最复杂最具难度的工作。
      
      在一个荒芜的小岛上。因为荒芜,它给了一个空白的人所有可能的想象与行动空间。在这里,人类社会的建设所需要的全部元素都得以重新开掘。它包括:如何确立作为一个抽象的人的价值体系,如何实现对文明的逆向回归,如何重建道德秩序,组织国家与政权,以及信仰……和信仰的困境。
      
      柳鸣久把图尼埃称做“铃兰空地上的哲人”,认为图尼埃承继了法国卢梭以来关于社会进化论的哲学流脉。的确,图尼埃获得过高级的哲学文凭。但是,这本书却全无那种可以预想的,学究式的理论腔调。所有关于哲学和精神探索的思考全部贯注在鲁宾逊具体实在的日常流程里,图尼埃只是通过鲁宾逊的心理活动和他写在书上的航海日志来讨论那些极其重要而抽象的命题,这些命题宽广而幽深:主体与客体,时间与空间,语言与表达……,如此看来,这些日志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出自那个鲁宾逊的口吻,但是,这有什么关系?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是一盘深谋远虑的棋局,一次向纵深处行走的灵魂探险。明目张胆的颠覆与熔注为其构成了强大的思想张力,而它那诗意、周全、严密的叙述笔调又赋予了作为一部小说所可能达到的,深遂而优美,厚重而精妙的绝对高度。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一部袖珍版的人类历史。是以一个家族,一群人来概括人类历史的进程和变迁。而《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虚无飘渺境》却是一部浓缩版的人类历史。以一个人,一段类型化的体验来寓载人类历史体制与精神契约的成形与确立。都是历史,却是不同角度的历史,《百年孤独》是情感史,让人狂喜或者忧伤。《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虚无飘渺境》是思想史,使人明彻或者疑惑。
      
      
      
  •     昨天又看了一遍,觉得这个结尾有点儿...
    不过的确是太喜欢这个短篇了啊!
  •       
      西闪/文
      读完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Michel Tournier)的小说《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簿狱》(简称《礼拜五》),我开始怀疑诺贝尔文学奖有时也会张冠李戴——尽管“新寓言派”本身风光不再,但是与勒克莱齐奥比,图尼埃还是好太多了。表面上,《礼拜五》只是对《鲁滨孙漂流记》的一次聪明而成功的改写:海难中幸存的鲁滨孙在荒岛上遭遇土人礼拜五。礼拜五不但破坏了鲁滨孙辛辛苦苦的建设,还诱使后者摆脱“文明”的束缚,重新融入自然。最终,礼拜五随船去了英国,而鲁滨孙拒绝了搭救,继续孤岛生活。但是,《礼拜五》绝不是那个经典故事的倒影或镜像。与其说它是颠覆性的,不如说它是新生的。假如把鲁滨孙流落荒岛这件事情当作一粒种子,那么图尼埃的小说是这颗种子开出的众多花朵中异样的一支——作家用天才的文笔把小说写得像雨林一般繁芜而神秘。哲学爱好者固然可在其中玩寻宝游戏,特别是以“航海日志”为题的那一部分。不过,小说最打动人的仍然是极强的文学性。
      书中的附录令人反感,特别是吉尔•德勒兹的那篇评论。小说并不排斥分析,但重点仍在体验。坦率地讲,这位满嘴尼采拉康的哲学家,操弄的那些毫无节制的“行话”,就像一群蚂蟥,简直想把文学的鲜血吸干。老实说,图尼埃本人的创作札记现在看来也是多余,数度简写、续写这个小说的行为更属自恋。他低估了读者的理解力,也束缚了他们的想像。
      其实要理解《礼拜五》这个小说不难,因为只要不与自我的体验割裂开来,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会给读者造成些许障碍的是“灵簿狱”这个概念。如果我们懂得它在这部小说中的含义,以及之前它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意思,对《礼拜五》的认识可能更容易一些。
      我相信看过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的观众不会忘记,导演为故事中那些服用了加强型安眠药,并在梦境中死去的角色安排了一个终极去处,名叫“Limbo”,中文译为“迷失域”或“混沌边缘”。一旦角色陷入这个地方,除非自杀,否则不能从中逃脱,重返现实世界。 “Limbo”并非导演臆造的一个词,只是传统上它被译成了“灵簿狱”而已——在《礼拜五》中,它的法语拼法是复数的“limbes”。
      在西方的民间传说中,“Limbo”指的往往是地狱边境。早在古罗马人的典籍里,这个词就有了,拉丁文写为“limbus”,原意是“边缘”。维吉尔在史诗《埃涅阿斯纪》卷六里描写冥界的时候,最先提到的就是它——诗人称之为“短命鬼界”。诗中写道,当女先知西比尔引领着特洛伊的英雄埃涅阿斯渡过冥河,用掺有药物的面团迷倒了地狱看门犬,一进冥界洞口就步入了“Limbo”(中文音译为“林勃”):入口处一片呼号和啼哭,那是从未享受过生活的甜蜜,即被夺去生命的婴儿灵魂发出的。不远处是成群的冤死者和自杀者的魂灵,他们有的死于诬陷,有的因为厌恶生活而主动抛弃了生命。稍远的地方名为“哀伤的原野”,原上的树林遮蔽着被爱情折磨直至自杀的人。而在原野的最远处,则聚集着战死的英雄。他们中有埃涅阿斯的战友,也有他的敌人。
      维吉尔描写的“Limbo”让人很容易联想起《神曲》。因为在但丁的笔下,正是维吉尔带着他穿越地狱。不过与维吉尔描绘的冥界相比,但丁设想的地狱更加几何化。那是一个巨大的深渊,从地面一直深入地心,形状宛如上宽下窄的漏斗。假如从空中俯瞰,地狱则像一个大圆环套小圆环的圆形剧场。“剧场”共分九层,第一层地狱——也就是最外面的第一个大圆环,同样被命名为“Limbo”。
      或许是因为写作动机不同,和维吉尔的冷静比起来,但丁刻画地狱景象的态度简直称得上狠毒。即便是尚未渡过冥河真正接受裁决的鬼魂,譬如上帝与魔鬼交战时作壁上观的天使,又或者经受不住压力而逊位的教皇,都被他扒光了衣冠,赤身露体承担黄蜂牛虻的蛰咬。然而在描写“Limbo”之时,他的柔情却远胜维吉尔。在他的文字中,除了希望进入天国而不能实现的遗憾,那里没有任何其他的痛苦。就连早夭的婴儿们都没有啼哭,仅仅发出阵阵叹息,使永恒的空气颤动。当但丁追随智慧的火光穿过幽林进入一座高贵的城堡,空气也变得宁静祥和。在那里他看见英勇的战士赫克托尔、埃涅阿斯,贤德的君王恺撒、萨拉丁,还有伟大的诗人以及渊博的学者: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和希波克拉底。但丁景仰他们,却又为他们痛心。他们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人物,仅因为生活在耶稣诞生之前的时代,不曾以特定的方式信奉上帝(指“洗礼”),无法得到拯救进入天堂,只能在这“Limbo”当中做“悬空的灵魂”。
      但丁逝世两百年后,佛罗伦萨的另一位爱国者马基雅维利也对灵簿狱发表了看法。他曾经写过几句诗:“皮耶尔•索德里尼去世的当夜/他的灵魂来到地狱的门口/冥王向他咆哮/为什么来到地狱,蠢鬼/去灵簿狱吧,和别的婴儿待在一起。”(《尼科洛的微笑》,世纪出版集团)诗中的索德里尼曾是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领导者,马基雅维利很尊重这位前上司的人格。但是,这位“爱祖国胜于爱自己灵魂”的人始终认为,正是索德里尼的好心和老实在最关键的时刻断送了共和国的生命。为此,他绝不原谅索德里尼。即使索德里尼已经死了,马基雅维利还是坚持认为,他不能像政治家那样下地狱,只能去灵簿狱和天真无邪的婴儿一起厮混。
      从三位诗人的描述来看,“Limbo”显然不单是地狱边缘的意思,尽管程度不一,它还有着遗忘、悬置、待定、拘束等等模糊的含意。如果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说法,它与地狱甚至不沾边。所以,我认为把它直译为“林勃”似乎审慎得近乎偷懒,译成“迷失域”、“混沌边缘”或者“虚无缥缈境”又显得过于随意,还是“灵簿狱”这个译法比较合乎情理。
      有趣的是,尽管不少神学家热烈地讨论过灵簿狱,但它从来不是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它的异端气息太浓烈了,新教徒根本不予承认,严肃的天主教徒也将信将疑。在笛福笔下,鲁滨孙•克鲁索是一个贵格会教友,恐怕连灵簿狱这个词儿都未曾听说过。更有趣的是,《礼拜五》全书中也从未出现过这个词。图尼埃把它放在小说的标题里,显然是希望它像一种可以自我复制的病毒,渗入读者的心灵。当然,在他描写的希望岛上,历经二十八年零两个月又十九天的发现、建设、毁灭与再造,鲁滨孙的灵簿狱已经偏离了原有的意义,甚至脱离了上帝的管控,成为独立于天地的国度,并且永存于“纯洁无罪的时刻”。
      
  •     王道乾先生的遗译
  •     超级牛!
  •     对自我与(?)他人的治理
  •     http://douban.com/subject/1315568/
    这个才对~
  •     咱去砰砰运气,王的版本不少地方用相当吓人的长串定语,读得人脖子都长了好几寸。
    介词能不能扫下封面上来呢?
  •     咱也想享受VIP服务……
  •     不得不說,前半部分的發展稍有點生硬,而當後半部分禮拜五終於出現時,才突然流暢了起來。
  •     感谢楼主:)
  •     介词需要重新收藏这本书.
    brant, 我就怕有人说这个。下次不敢了。:)
  •     很好玩
  •     余中先翻译的不错
  •         此书是大名鼎鼎的鲁滨逊的变体,十几年前初看时,实在没怎么理解,此次重读之下倒是收获颇多。
        这部作品可以进行多重解读,哲学上的、人类学上的、心理学上的。我此次在后两者颇有点个人想法。
        按传统的鲁滨逊,可谓是文明或者西方文明的战胜野蛮的进程。此书前半部也是如此,鲁滨逊开始开发荒岛,一板一眼地种植驯养,遵守卫生习惯乃至宗教信仰,直至制定法律,虽有颓丧之时,但不失于一个出色的文明的殖民者。但如果跳出情境本身(因为鲁滨逊的活动还有不使自己回归动物的理由),给我的感觉十分荒诞。也许我不是西方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鲁滨逊就如同一个玩偶,被现代文明牵制的玩偶。
        中间部份鲁滨逊已经解决了物质生存问题,这点从人类学来说,初步的农耕文明建立了,于是进一步的需要诞生了,书中以性欲为代表着重进行了刻画。原先阅读时实在没办法理解。但实际上这是相当合情理的,任何动物生存本身问题解决后的第一问题便是繁衍(即性行为),而人类的精神文明的建立按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是由于力必多无法消耗而升华而成。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性欲升华便不会产生宗教、艺术、哲学,就是物质发明也是如此。而书中鲁滨逊的行为也颇具意义,鲁滨逊开始了玄思,而鲁滨逊的行为相对于前半部来说似乎更兽性了,当然应该是更具有自然性特征。其实这也许是当人类文明发展到极致后的必然选择之一。人类文明要么灭亡,要么反朴归真。看似倒退,实则螺旋式上升。
        这时礼拜五出现了。礼拜五的行为似乎完全不可理喻,但我们跳出西方的文明眼光来看,实际上没有那么荒唐,这只不过是不同文明的表面。正如同中国人吃狗肉而法国人吃蜗牛,当乍一接触时双方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其实鲁滨逊和礼拜五事实上最后也相互融合了。而且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是由于火药的毁灭(火药是东方的发明,可是西方凭借着征服全球)融合才开始。
         最后的结局相当有意思,鲁滨逊和礼拜五在遇到新的情况下,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而这种道路的选择似乎是错的。鲁滨逊选择了荒岛而礼拜五选择了文明。这是否传达出作者的某种意图呢!相当值得思考。
  •     想象力惊人,却并不天马行空。
  •     神羊昂多阿尔~
  •     作者有些低估读者的智商,鲁滨逊的日记是个完全没有必要的东西,显得娇柔做作
  •     mark.thanks.
  •     老实说,这本书咱没有看进去,王道乾的翻译实在让人失望透顶,如果真如所说这是他的遗译的话,那他还真没有给自己画上个完美的句号。
  •       在萨特等不少哲学家所说的他人即地狱,很可能就是灵薄狱的一种,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地狱的边缘,我一直在想,地狱会有边缘的吗?如同这个宇宙一样,会有边缘的吗?就算有,会是我们所能认知的“边缘”吗?
      这是一部好的作品,而好的作品是伟大作品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应该这样说,好的作品有两类:一类是你一读就知道是好作品的作品,这是因为好的程度可以让你轻易知道这是一部好作品;一类是你没有一定的阅历、感悟和需要反复品读(至少7次)才会知道这是一部好的作品,这是因为好的程度可以让你艰深地知道这是一部好的作品。
      而这本《礼拜五》正是后者,很难相信,这是作者的最初的成名作,可以解读为一个寓言小说,人种小说,冒险生存小说等等,都可以。
      相比后来二战前后出生的法国作家如勒克莱齐奥和莫迪亚诺等(剔除新小说那班人),一战前后出生的我觉得最具有智慧的两个就是图尔尼埃(另一个是于连·格拉克,其实让·端木松也可以算上……),勒克莱齐奥和莫迪亚诺等还是和这两(三)位差了一截……
      但灵薄狱究竟是什么呢?
      很简单,用你自己的经验去验证就行,对,就是走在里面,走在上面,走在边上,走在灵薄狱上……
  •       鲁宾逊海难却未丧生,由此而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荒岛,也是自己。图尼埃借这个虚构的故事向人展示了存在与永恒、他人与毁灭的哲学思考。
      
      鲁宾逊是存在的,但又是不存在的。他于他自身而言,有血肉、有思想、有金钱,甚至他自己用一套一套的治理荒岛的秩序和一个一个强加在自我身上的各种人类世界的名号;但他经受过海难,正常世界,也就是大多数人类所生活并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的世界却并不知情,都认为他已经死了(书中并未提,但应该可以想象)。礼拜五是存在的,但又是不存在的。他也有自己的种族——阿劳干人和黑人的混血、他有想法,要让山羊飞翔、歌唱、他甚至有性欲,在粉色小溪谷排遣;但他本来应该是死去的,如果不是鲁宾逊救下他——而且这救下也是错误的,鲁宾逊本来开枪对准的是他——他便不复存在。即便是这样,他于他自身活着,但在火药爆炸之前,鲁宾逊也从未将他当作一个人来对待,鲁宾逊呵责他,辱骂他,他是他的工具、奴隶,是鲁宾逊建造自己秩序的见证人、执行人、仆人......
      
      存在于他们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人陷入一个孤岛之中,与现实世界找到一个不现实的处所,那在现实世界中所创造的维系人存在感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起先的鲁宾逊企图利用在荒岛中(即他一个人的世界)建立的各种人类世界(社会)的秩序的复制品和通过辛苦的劳动积累起来的众多粮食、财富来虚构他的存在。礼拜五的到来打破了他一个人的世界,他的思考进入了因为礼拜五而带来的矛盾中。他嫉妒礼拜五,嫉妒他的纯真、嫉妒他的健康。在山洞中的火药爆发之后——毋宁说火药的爆发是鲁宾逊自我认识的一个突破——他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于是他如佛陀在菩提树下一般顿悟了——他开始看向健康,把表示时间的滴壶彻底的堵掉。他与礼拜五真正开始融合、磨合。这其中出现了一只羊,这只羊即是鲁宾逊的意向,礼拜五让它飞翔、让他歌唱,无疑便是鲁宾逊自己的飞翔、歌唱。因为他在这一个人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从污泥中、地狱号的失败中、小溪谷中、爆炸中一步一步艰难找到的平衡。他不再执着于时间,而只关注自身,他晒太阳,让自己白色的皮肤染上古铜色;他奔跑,生长肌肉……所有这一切只为了自身的健康。这便是他的平衡。
      
      但所有这一切在白鸟号的到来之时土崩瓦解。他突然不能适应与这些有着烟火气的人说话,已经不能适应人类世界正常的饮食……他放弃了本来可以回归社会的道路而选择继续留在这座荒岛上。
      但是礼拜五却走了。他背叛了鲁宾逊。但诸多迹象表明,图尼埃笔下的礼拜五即是鲁宾逊本人的另一个意象,他反映着鲁宾逊潜意识当中的另一种喃喃。他的潜意识里,是渴望回到人类社会的,因为他的脱离,他甚至不愿意告诉百鸟号的船长自己已经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28年,甚至建立了一座城池一片国土,复制了人类社会的众多秩序。但28年的孤独生活,让他彻底摆脱了社会的众多关系,他已经不能明白社会之中的种种存在,这28年的非正常生活已经成为了自身的正常秩序。
      而所谓的正常,只在于大多数而言的。
      
      在《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里,只有鲁宾逊一个人,他的行为,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故事。而他却活下来了,在没有他人的欷歔之中。
      
      
  •     笛福写无性的他必须复制一个相同的世界,图尼埃写失去他者结构的失常的过程
  •     放弃一部分品位可以更灵。可能由于文化(成见)的关系,图尼埃不幸地拥有自己所抵制的黏糊特质
  •     终于鲁滨孙活到了知天命之年,他看开了,他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大自然给了他领土,给了他食物,还有新鲜的空气。
  •     http://douban.com/subject/1315568/a
    在这里了,你给添加点说明吧~
  •     衷心感谢楼主无私分享杰作!偶非常喜欢这篇小说!真是回味无穷啊!
  •     鲁滨逊摇身一变成了有知识的人,善于思考,勤于记录。与《鲁滨逊漂流记》里大不同。继续喜欢着礼拜五。这本文学性、可读性更强。当然更喜欢。
  •     王道乾我就不知道了。我读的是1999年安徽文艺出版社,余中先的译本。所以连书名也不同,译做《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虚无飘渺境》。至少在那一本,我没有感到阅读上的滞重艰涩。相反是流畅温厚的。
  •     收着
  •     书皮我找到了,帮你给换上44。
  •     9.16/1960s/20万/⑧我就说鲁宾孙当了总督耀武扬威要建立文明花园岛那段我怎么差点睡着了呢?果然后面有一个符合我世界观的反转啊。充满结构主义的味道,尼采的生命感,列维施特劳斯对野蛮人的体察。从小说叙事来说,可以看到20世纪的小说与人物的距离更近,像是钻进人物的心灵,笛福那个还是流水账的样子,没有瞬间感,从笛福到图尼埃,这中间的差距,像是从上帝视角到实验室放大镜视角。
  •     mark 一下
  •     法兰西哲学精神的光辉.
  •     在礼拜五出现之前的段落我还能勉力跟上,逐渐便无可奈何了。在笛福止步的地方作者开始了前进,并紧紧揪住前者蓄意无视的小说的实验性质做文章。与此相比,前不久才看的火星救援如同洼地里的水般浅得不值一提了。
  •     读至第十章所有的《航海日志》,已完全无法自拔,美得让人透不过气。
  •     深入淺出
  •     文明与野蛮,到底谁征服了谁?
  •     很棒啊,还有没有啊,跪求
  •     看了大家的致谢,真感惭愧,其实我自己倒还没看呢。。。
  •     还没完整的看完。
  •     阿北,那书印数少,又出时日久,我也找不到封面啊。就这里说明一下吧,是柳鸣久主编的“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第6辑中的第一种。ISBN 7-5396-1804-3/I.1683,1999年6月第一版。定价11.90
  •     中国有这样的作家、这样的小说就好了。猴年马月,猴年马月...
  •     积蓄其中的,经德勒兹的评说凝成符号,直至桤木王才得到一一印证并演绎出属于自己的更完整的迪弗热漂流记
  •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是图尼埃尔根据笛福著名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改编而成,与笛福小说中新兴资产阶级开拓殖民的热情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积极进取,征服自然的冒险精神不同,这本小说甩开了这些,转而带着浪漫主义的浪潮定居荒岛:鲁滨逊不再是征服荒岛最终回归社会的英雄,而是逃离社会,归于自然的哲人。他带着卢梭式的反社会崇自然的精神,如梭罗一般在自然中重塑自我。
       故事的前半部分依旧沿袭着《鲁滨逊漂流记》的轨迹,鲁滨逊遇险然后在荒岛上开始进行伟大的工程建造,成功征服了自然,获得了丰收。或许是由于前者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故事显得平淡而并不出彩,一种主题先行的突兀感使得故事按着读者早已得知的路缓慢前进。然而终究还是有些不同,本书中的鲁滨逊显然具有法国人的哲学气质,在航海日记中不断的进行观察和思考,探究人和世界的交流和接触,他不只是简单的以精力充沛积极进取的文艺复兴理想人类的形象进行对世界的占有,而是明显流露出现代人的敏感和忧郁,这致使他内心中不断进行社会和自然两者的拉锯战。
       从故事一开始作者就已经预先透露了整个故事的框架,以塔罗牌的形式揭示了故事小标题:
      创世神-进入荒岛
      战神-征服,建造
      隐士-山洞中的家
      人马星维纳斯-小谿谷,与自然交合
      灾难混沌-发现外人
      土星(吊死鬼)-发现星期五
      双子星座-和星期五相处
      狮子太阳城-和好基友和谐相处
      摩羯星(死亡)-星期五离去,绝望
      朱庇特(金娃娃)-发现白鸟号小孩子礼拜四
      
       鲁滨逊总是念着《圣经》中的句子,而在本书中,天堂无疑代表着自然,地狱则是社会,而灵薄狱(炼狱)则代表着这个岛,在这个岛上鲁滨逊不断地徘徊在自然和社会之间,无疑,社会的绝对隔绝使他几乎陷入疯狂,无法离去也无法完全忘记,他只能不断地建造,工作,获得更多的东西,然而在无人的岛上这种辛勤又意味着无意义,使得他又接着陷入空虚,愤怒,毁灭欲望,某种程度,这种毁灭欲也来自自身无法排解的性欲。
       这时星期五出现了,以天堂的使者,自然的代表出现,用自身无所顾忌的自然活力和单纯好奇不断影响感染鲁滨逊,破坏着鲁滨逊小心维持着的假的社会文明秩序,突然的一场爆炸,像《搏击俱乐部》中的那场大火,毁灭了文明,也把鲁滨逊从文明的苦累中解放出来,戏剧性的场面就出现了,礼拜五成了和他平等的存在,甚至成了引导他走入自然王国的带路人,鲁滨逊逐渐完成和自然的融合,而星期五则如古人类一般逐渐进化,学习鲁滨逊,最终抛弃了他而走上了白鸟号离去。
       孤独无疑是人类挣脱社会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孤独引发空虚,与自身联系着的一切突然消失,失去意义来源和存在感,如同萨特假想的没有镜子的地狱,这不得不令人痛苦,这种痛苦会演变为对自身无意义的愤怒,甚至产生自我毁灭的欲望,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就描写了人类孤独中的无存在感,而他给出的救赎之路是工作和爱。工作意味着为一个目的通过劳动来消耗时间精力获得意义,而爱则是鲁滨逊与自然的融合。令人忍不住笑的是,作者竟然通过天人交合来让鲁滨逊满足性欲,而不是让好基友来帮助他,这恐怕令诸多腐女大失所望。
       如果说星期五的到来是对于鲁滨逊自成一世界的平衡破坏,所幸星期五的自然特性修复了它,但白鸟号的来临却把鲁滨逊长久以来压抑着或维持着的与自然的和谐统统毁灭,遗忘的社会再次狂暴的闯入,大量的战争新闻,悲惨的故事涌入鲁滨逊内心,甚至带走了自己的自然导师星期五,这令他几乎崩溃,他长久以来遗忘时间而获得的永恒被破坏:
       "在昨天还不存在的这二十八年的重负刚才已经压在他的肩上了,白鸟号把这二十八年给他送来,就像致命的病菌一样,转眼之间,他变成了一个老人。"
       “他感到自己衰老了,仿佛白鸟号的来访标志着为期很久的幸福的青春时代已告终结。”
       他陷入了对于未来的迷茫,是死亡?还是继续建造,然后等待下一个星期五,接着再次燃起大火毁掉一切,这种无限轮回的荒谬令他恐慌,他处于灵薄狱之中,是去地狱还是天堂?是选择重新建造文明还是在自然中怅惘?
       星期四,那个在白鸟号上悲惨生活的小男孩的出现挽救了他,如同“丈夫离去陷入空虚的妻子突然有了孩子”一样重新获得了生活的意义,星期四把大量的意义注入了鲁滨逊的生活。
       “这时,在花茎上花瓣展开,一起转过头来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鸟群和各种昆虫齐声奏鸣,响成一片,布满在空间。”“他高高的身躯挺直而立,仰面对着太阳,意醉心迷,出神入化,又是欢乐,又是痛苦,两不可分。他沐浴在一片光明之中,把前一天一夜致命的污秽冲洗的干干净净。”
       最后,故事中的鲁滨逊虽未完全的与自然融为一体,倒也成为了自然的和谐者,人-岛-自然三者的秩序重新获得了平衡。虽然我并非能接受那种环保分子的自然论和左翼的社会异化学说,然而对于一个个体的选择,这无疑是一种精神性的尝试,一种人类发展的探索和实验,如果我们真的能在自然中真的摆脱了空虚和无意义,或许真的可以达到一种幸福。
  •     洪荒气息的作品一向是偶的心头好。比《黑暗的心》控诉得更曲致,比《蝇王》又少教条。
  •     看得有点晕,正在整理思路。
  •     thx for sharing
  •     把王小波震住的短篇,我看了一遍不太懂。不过也让我HOLD 不住了!
  •     哲学思辨的味道好重啊
  •       关于孤独。
      射手座的寂寞和孤独时无可救药的。我想。所以我读到图尼埃这本《礼拜五》的时候几乎激动的顿时沉静。
      我喜欢读他的航海日志。那种自省。那种思性。
      人,不能不去认识自己,不是么?
      我们在人群中,才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独。
      
      
      孤独也并不是一种不可改变的情境,自从弗吉尼亚号失事以来,我就一直被抛在这种情境之中。这是一种在我身上缓缓起作用的带腐蚀性的环境,这种作用尽管缓慢,可是从不中断,而且从发展方向上看绝对是毁灭性的作用。在最初的日子里,我是在两个同样是想像中的人类社会之间转移过渡:已不存在的全体船员和岛上的居民,因为我原以为岛上是有居民的。我同船上同伴的接触那时还热气未消。我在想象中还继续进行着其实已被海上灾难打断了的对话。后来,发现这里原来是一个荒岛。我在不存在任何活人的情景中前进。在我身后那一群不幸的同伴已经在黑夜中消失了。他们的声音已经沉默了很久,我自己的声音也开始对自言自语的独白感到厌倦了。由此我如癫似狂地沿着非人化的进程前行,这种残酷难熬的变化我在自己的身上感受到了。
      
      现在我才知道:每个人在他身上——而且犹如超越于他之上——都承担着一大堆习惯、心理反应、条件反射、机制、成见、梦想、已经形成并在与同类反复接触中不断变化着的内部连带关系,所有这一切既脆弱又复杂。就像开花这种微妙的情况一样,由于树液精气缺少,花也纷纷憔悴凋落。他人,是对自我世界具有支配力量的主要部件……我每天都在衡量着我对他人所期求的是什么,每天我都记录下我作为一个人的结构中出现的新裂痕。丧失了说话的习惯,我知道我将会遭到怎样的危险,我焦虑万分,我用全部热情去战胜这种极端的衰惫。但是由于我与世隔绝的孤独,我与物的关系性质已经改变。一位油画家或一位版画家在景物中或建筑物附近添上一些人物,那并不是出于一种对于附属物的艺术趣味。这些人物提供了比例,更其重要的是,这些人物构成了某些可能的视点,以辅助那具有不可缺少的潜在性能的观察者的实有的视点。
      
      在希望岛,只有一个视点,即我的观点,任何潜在性都是被剥夺了的。而且这种剥夺并非一日所能完成。在开始的时候,出于一种自发的无意识作用,我在山顶上某一块岩石或某一棵树的枝叶之间设计了一些可能的观察者——一些参数。因此,这个岛就处在数学上内插法与外推法形成的网格之中,这种网格把这个岛划分得清清楚楚,于是它就可以被识别认识了。一个正常人处在某种正常的处境中,情况就是如此。我是随着这种功能在我身上逐渐衰退减弱,才意识到这种功能的——就像许多其他功能一样。时至今日,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我所见到的这个岛的景象已经还原为它原来的那个样子。对于它,我所未见到的,就是绝对的不可知。凡在我不在之处,那便是不可测度的黑夜。在写这几行文字的同时,我也证实了这几行文字所企图再现的体验不仅是从无先例的,而且在本质上与我用的字句也是相悻的。其实语言是以一种基本的方式揭示这个有人群居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他人就像是一些灯塔,他们照亮了自己周围的这个亮堂堂的小岛,在这个小岛的内部,一切都——如果不是可知的——至少是可以认识的。那些灯塔在我的领域内熄灭了。借助我的幻想,它们的光有很长一段时间还能照到我的身上。现在,完了,笼罩在我四周的是一片黑暗。
      
      而且我的孤独不仅仅侵蚀损害事物的可理解性。我的孤独甚至侵蚀破坏事物存在的内在部分。我愈来愈怀疑我的感觉所能证明的真实性。现在我知道我得到支持站立于其上的土地,为了不致动摇,除我之外,也需要别的人来把它践踏踩实。为了抵制视觉上的幻象,海市蜃楼式的幻景,迷离倘恍的幻觉,白日梦、幻影,听觉混乱……最可靠的保障,那就是我们的兄弟,我们的邻人,我们的朋友,或者我们的敌人,但必须有个人,伟大的神明啊,必须有那么一个人!
      
      附记。昨天,当我穿过东北侧海岸草地前面一片小树林的时候,一阵香气迎面扑来,猛然——几乎是令人痛苦地——把我又带回到了老家父亲接待顾客的前厅,不过这是在星期一上午,这一天恰恰是他不接待顾客而母亲利用这一天请邻人帮忙给地板打蜡的日子。对这件往事的回忆,是这样强有力而不可回避,又这样不合时宜、不对头,以致我又一次怀疑我会不会丧失理性。一时间,我奋力抵制这样的回忆的侵袭,而这回忆却有着一种简直不可抗拒的柔情,随后我就情不自禁地听任自己被带回到了过去——这荒凉空漠的博物馆,这像一口石棺似的涂着釉彩的死亡,它带着那么诱人的温情在呼唤我。最后,幻想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了。我在树林里乱走,发现了几株笃香,那是一种矮小的针叶树木,树皮由于气候炎热会开裂渗出一种树脂,那浓烈的香气里就包涵着我童年时代所有的星期一清晨。
  •     搞这么高深,差点看不懂
  •     算是悲观主义吗?一声叹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