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书评

出版日期:2015-5-1
ISBN:9787308146049
作者:吴晓波
页数:322页

生活在何处都是一样

毕业已是第三个年头,回想起当初,毕业后是留在大城市闯荡,还是回家守在父母身边?这困难的抉择于我而言,也已有些遥远。今早心血来潮,扒了几个大学校友的朋友圈,一路从2013年看到现在:有的学业有成,研究生即将毕业、有的跟随单位考察培训,工作得心应手、有的在创业的路上昂首阔步,小有成就、还有的已是美满三口之家,尽享甜蜜幸福。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他们的生活状态似乎都是一样——正在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生活美好而充实(此处除去朋友圈刻意晒幸福之嫌)。生活在何处都是一样,小城市少了大城市的热闹繁华,大城市却不比小城市的自在悠然。可无论生活在何处,都丝毫不能阻挡我们追求生活美好的脚步。工作也有枯燥乏味,可用心去做时,发现迈出的每一步都如此踏实坚挺,这样的工作才叫充实;家庭小事太过琐碎繁杂,可用心去经营时,发现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衣裤袜,这样的家庭才是温馨;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可用心去感受时,发现“常想一二”,懂得珍惜、感恩,这样的生活才算是人生。无论生活在哪里,有一颗善于发现美好的心,生活中就处处有可爱,时时有美好。生活在何处却也有不一样。一座城有那么多的生命在岁月中川流不息,也包容了世间的太多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的人整日郁郁寡欢,满腹的牢骚抱怨;有的人每天积极向上,逆流而上不畏困难;还有的人恬静淡然,平凡的生活也有怡然自得。同处一座城,因心态的不同,所以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大大不同。很多时候,不是生活对我们不够温柔,而是我们忽视了生活中的太多的美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在两千年前尚能安贫乐道,如今我们衣足食丰,却为何总是闷闷不乐?难道真的是和生活在哪有关,还是和工作太累、没时间、长的丑、太穷了等等原因有关?其实,无论你身处何处,生活的美好处处可寻。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时间?那近郊的山水,街心公园的花香是不是也能使你心旷神怡;一场向往已久的偶像的演唱会,没钱?那约上三五好友,KTV高歌几曲,其实你跟偶像的差距也没有那么大;一次没有打扰的脱产学习充电计划,没时间?那大把的畅销经典图书搬回家,沐浴着书香和伟人来次酐畅淋漓的对话。无论在何处,生活的美好都是一样简单:有爱的人,做喜欢的事,带上一颗美好的心,生活处处都是阳光!

怦然心动的书名能否名副其实

单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砰然心动,很有文艺范,更何况是吴晓波的散文集。最早接触吴晓波是读了《大败局》当时读完之后掩卷沉思,颇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案例,看完了改革开放这些年国家,企业遇到的困境,彷徨。之后又陆续读了《激荡三十年》《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也感到颇有收获,慢慢变成了他的粉丝,又偶然看到他做的《吴晓波频道》也一直在追,还订阅了公众号。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上篇讲情怀,下篇讲社会和经济。一个知识分子能为社会贡献什么?我们的自由理想是否还在?这个时代是否还能保留一点理想主义的情怀?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内心深处的抱负是否还那么坚定?下篇的文章大部分在公号里面读过。在这些文章里,我见到了一种对于社会现象和事件的阅读方式,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企业命运的思考。大部分是发人深思的,还记得《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当时在公众号上发表是时在社会中激起的大讨论有多激烈,这篇也收在其中。下篇就不做评论了,很好的畅销书。P.S.吴晓波也极其推崇加缪,好巧好巧。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一开始以为这又是一部青春励志文学,没想到是大叔写的非常有深度且耐人寻味的青春感悟。吴晓波是我看过的少有的可以把财经类文章写得不死板、不枯燥,充满了文化的气息。1.昨日的叛逆,会渐渐演化成今日的正统,继而又供养成明日的经典。——莎士比亚书店2.雅典人苏格拉底说,唯有孤独的人才强大;法国人卢梭说,恶人才孤独;德国人尼采说,孤独,你配吗?中国流行歌手张楚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3.在这个现代的都市中,我们的孤独只因为我们往往互怀戒心,只因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是那么的恍惚和恐慌。4.任何一个行业中,必定会有这么一到两个让你想想就很兴奋的大师级人物,他们远远地走在前面,背影缥缈而伟岸,让懵懵懂懂的后来者补发追随的勇气和梦想。5.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事业英勇地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塞林格6.梁实秋说,“我们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寂寞是供人喘息几口的新空气,喘几口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最高境界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只要有一刻的寂寞,我便要好好享受。”7.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8.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9.把金钱当对手和敌人的人,将一生为金钱而烦恼;而把金钱当朋友的人,将获得金钱给予的欢乐和平和。成为金钱的奴隶,或将金钱视为奴隶的人,都无法与金钱平视对坐。10.饿着肚子的思想家,最后只能思想自己的肚子。11.现代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金钱抗衡、妥协乃至平等共处,最终彼此取悦的历程。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生活和生命态度的某种投影。12.作为知识分子,你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罗斯福13.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我们从旅行中获得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旅行目的地本身。”若此言当真,那么阅读的乐趣至少有一半取决于一本书所承载的知识本身,因此,旅行可抬脚就走,去哪儿都是风景,而阅读则必须有所选择。14.一个人必须建立自己的“经典书目”——卡尔维诺15.“边境到底”的人民共识,使得日本产生了两大能力:第一,敢于吸取一切强者的智慧,在不断求变中寻求生存的空间;第二,因自卑而自恋,由自恋而自傲,最终构成一种识别性极其强烈的民族禀性。

有些段落颇有共鸣

我是一个不喜欢经济学的人,所以从来没读过吴晓波的书,前不久一位朋友在微信上分享这本书,大力推荐,于是买了一本细读。可以说,这本书还真是吸引了我,有些段落,颇能引起我的共鸣。例如“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作准备。在这个中年的午后,你能够安心坐在有春光的草坪上喝一杯上好的龙井茶,你有足够的心境和学识读一本稍稍枯燥的书,有朋友愿意花他的生命陪你聊天唠嗑,你可以把时间浪费在看戏登山旅游等诸多无聊的美好事物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们的投资期无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阶段。”——深以为然。这也是我想要的生活。又如:“常有人把阅读和旅行并论,其实未必。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我们从旅行中获得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旅行目的地本身。”若此言当真,那么,阅读的乐趣至少有一半取决于一本书所承载的知识本身,因此,旅行可抬脚就走,去哪儿都是风景,而阅读则必须有所选择。”——的确如此。我是一个很少旅行的人,因为我觉得,只要有心境,在哪儿都一样美好。如果没有那份心境,再美的风景也味如嚼蜡,因为你的心不在这里。

生命怎样浪费,美好的事物在哪里?

这是晓波最打动我的一本书,曾经在他的三步曲中有诸多细节会让我动容,曾经在他的大败局中许多王者折戟于时代变革之中也让我惋惜,因晓波的书而了解的诸多企业家也有许多立体的形象在眼前铺展开来。然而这一本,这一本杂文的集合中却更多有个晓波这个作者以一个文字工作者,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对生命的呐喊还有对世事的无奈与叹息。其中仍然云绕耳边的有一些片段,至我读完这本书还久久不能释怀。其中介绍90年代国企改革大下岗时代中,诸多北方的大工厂工人因为下岗,食不果腹,无法生存时甚至由丈夫送妻子做皮肉生意中的伤怀,家中男主人因不堪生存与尊严压力而选择了断时的绝决;陈述那些商界英雄前程断没时的悲壮还有他本人对世事无常,以及改革中诸多曲折中许多人只因小小的变动却完全变更的生命轨迹的记叙,无不让我无法忘却。事实上晓波其他多数的书我都是以听的方式来学习的,虽然我多会听上不止一遍,但当眼前呈现出了文字,当看到文字之时却有了更多的思考。做有声APP的人会宣扬以后节省时间只要听即可,不需要再苦苦的阅读,然而当一个一个文字读完此书时,还是被文字的力量所震撼,我想有声与文字最大的区别便是当你听一个内容之时,你终是被动的,所有的信息你是很难因为感兴趣而倒回一段再次品味的;而当你用眼睛去阅读之时,每一段击中你眼睛注意力的段落,句子或者文字都可以让你有更我的思考,更多的品味,于是,文字的力量至今,我还不觉得有任何其他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替代,包括自媒体中,微信传播的信息之中,都有各自的不同,感谢人类的文字,感谢所有让我成长思考的作者。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比如你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读书读到我这个年龄,有时会生出无书可读的感叹,这不是矫情,而是因为每年的新书榜单等等已经与我的需求无关,同时,受个人知识体系的局限,费力自觅新食的难度自然便增加了。当我们在成熟期重读经典,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他们从哪里来。昨日的叛逆,会渐渐演化成今日的正统,继而又供养成明日的经典。所不同的是,点燃的光芒将渐渐地烧成灰烬,而人们越来越少的追究光芒之被点燃的起源。所有我们完成的美好事物,没有一件是可以迅速做成的,因为这些事物都太难,太复杂。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我们总是被一些无解的使命所追问,被一些没有找着落的理想所驱赶。我们总是少数。我只知道,我心澎湃如昨。不知道爱你在哪一天 不知道爱你从哪一年 不知道爱你是谁的诺言 不知道爱你有没有变 只知道花开在眼前 只知道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我痴恋着你被岁月追逐的容颜 花开在眼前 已经等了很多很多年 生命中如果还有永远 就是你绽放的那一瞬间花开在眼前 我们一起牵手向明天 每次我总是临风轻哼 更好的季节在下个春天风流总归会星散,美好却始终难忘。人生那么短,好玩的事情那么少,偶尔遇到了一两件,就赶紧和相纸的朋友一起去做吧。这一生中,你遇见怎样的人,然后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富贵不测似浮云,生命如草润细物。美景之美,在于忧伤。一切伟大的城市,大抵都是如此,它从历史中披星戴月地走出,在破坏中得到新生,每一代人都在它的肌肤上烙下印记,让它变的面目全非,然后在忧伤中退回到历史之中,只有城市永远存在,忍受一切,不动声色。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在遇见这句话之前,我一直被职业和工作所驱赶,我不知道生活的快乐半径到底有多大,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则是无效的。是这句话突然间让我明白了什么,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后来,我每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我们去抵抗命运,享受生活。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吧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序吴晓波的新书《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有个美丽诱人的名字。他从1994年以来写的五百多篇专栏文章中挑出五十八篇组成选集,由他的蓝狮子策划出版。 《封存青春,永不归去》是这本书的序,是作者的姿态。他道出自己的担忧:散漫的文字比时代速朽得更快,而作家的经历及思想很可能在不自觉地拾人牙慧。担忧的原因有二:一是对自己的文字不够自信,特别是和那些“危言耸听”的语言大师相比。二是对文章的内容不够自信,这些专栏文章不少应景内容已是明日黄花。“悔少作”进而“毁少作”的人实在是多,这是作者的权利。有此担忧而仍出此选集,不光是“敝帚自珍”了,而显得有些勇敢,敢于面对过去那个“大放厥词”的自己。不管说的话,说话的方式如何长大、成熟、世故、游刃有余……然而,初心是不会变的。多少年后,驻足回首,如果发现自己仍然在初心的那条路上,才算是真人生,不误青春,无悔此生。当他重新翻看甄选这数百篇文章时,一条时光隧道定然唤起了昨日纷繁的幻影。对于一个积极观察、思考过身边一路变换的景观的吴晓波来说,这些文章是昨日的落叶;干枯了也残存着曾经生鲜的血腥之气;是昨日的皱纹;衰朽了,也映衬着曾经青春的轮廓;是昨日的回声,仍能引发切身的感慨和唏嘘。岁月是一条河,每个渡河人都禁不住到河水里打捞点什么上来,“想要的”、“得到的”、“必须接受的”,不尽然能够三体合一。但他宽容、坦诚地和过去的自己相对,纪念逝去的时代,封存随时代而去的青春,永不归去,是隆重的告别仪式。上篇上篇三十篇文章可作为个人生活和精神史读。上篇的内页图是老树的《泛舟江湖》,正好前段时间刚看过他的话,正好很喜欢这种画风,所以一眼认出了,十分快乐。第一篇首文《自由与理想》讲述自己的懵懂开窍和追求完美理想而不得,最后退而求其次,用财经人的头脑作者笔墨文人的事业,曲线半救国。整篇文章弥漫着慷慨赴理想的激昂英气,自我感动,也令人感动。接着是本书同名文《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充斥文字的是对独生女慢慢的爱意,对年轻一代挥霍青春消费理想的羡慕嫉妒恨:“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吴晓波谦称自己的女儿是中国第一代中产阶级家庭的产儿。无疑这个女孩子有着优渥可羡的物质精神生活土壤,父母充分的疼爱和尊重。她的“理想”一直的变化,最后笃定选择了看起来不怎么靠谱的成为歌手的路上。歌手这个职业看起来很浪漫,如吴晓波而言大半是要靠天赋的,然而她的女儿有权利和条件把这当做一项可以训练的技能来学习,当然她也非常努力和快乐,认定这是自己最喜欢的事。说实在的,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看的《港囧》里徐来对小舅子说的一段话:“我嫉妒你,嫉妒你没有才华还可以胡作非为!”《所有的青春都是为中年做准备》也写出了几分苍凉,尽管标题本身是最大的吸睛点,有标题党嫌疑。《我的偶像李普曼》让人觉得人生还是需要一个偶像一份理想的,无关乎实现与否。看到《书籍让我的居室和生活拥挤不堪》这个标题,我非常羡慕嫉妒恨,他可以任性地购入书籍,多到“汗牛充栋”,而对许多人来说随心所以地买书应该还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 看到《江南踏春遇布雷》《生物如草润细物》这两篇让生出折服之心,和吴晓波专注的企业、企业家历史已经没有明显关系了,但深深的历史感和臧否是非,着实感人,能服人。《即将失去的痛苦》说老舍先生的悲剧,“没有风雨,没有跌宕,甚至没有刺骨的痛楚,有的只是灵魂如黄豆被慢慢磨成豆浆的无言的悲哀。”也切中肯綮……《特丽莎修女:我是上帝手中的一支铅笔》也单纯感人。一个阅读丰富、经历过理想主义的写作者,跳出他引为职业的商业写作外,笔触似乎就格外纯钝、且又宽又深的蕴藉。 是的,一个阅读丰富、经历过理想主义的写作者,握着一支笔,可以游刃有余靠着这支笔谋生、获得荣誉和地位,而且偶尔俏皮耍耍。《我为什么愿意穿越回宋朝》的开篇有一点话颇有意蕴,我相信不少我一厢情愿地附庸妄揣:“强大就值得向往吗?如果它老是打仗,它把老百姓管得死死的,把闭关锁国,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且只让这部分富起来。那么我们能够不要这样的‘强大’?”(有个说法是一个人一旦开始说谎,便要不断堆砌许许多多的谎言,来完满这个谎言,然后自己就生活在了一个谎言编织的世界中,最后自己差点都要上当,或者一下子就露馅了。) 接着有几篇关于城市的文章,台北、上海、杭州……文章中随意散布着辣么多响亮的人名、胡润、罗胖……都是他的圈内朋友,见面会谈是家常事;同学都是各大报刊主编总编级人物,真是让人喷血呀。 下篇下篇仍然以一幅老树的画做插页,一株深红粉红白三色夹杂的梅?树下,仍然是那个看不见面目的素衫长袍紧口鞋宽檐帽的男老者,手持一束深红粉红的梅——从枝条和花朵的形状看,很可能是梅——从青草地而来,慢慢靠近通向房室的阶梯。 这一部分二十八篇文章文章多是社会人情观察,财经的、理性的社会观察,也是比较典范的吴晓波式泛财经文。 开篇大袖一挥《我一点也不留恋这个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被视为创造无数富豪和财富,这样的巨变和戏剧性理所当然被称之为“神话”,用一个寓言来讲述这个历程是再适合不过的了。让财富散发智慧和快乐的光芒,是吴晓波这个财经作家一贯的主张,也 和我最近看到的一篇龙应台的《哎,钱的好处太多了!》观点不谋而合,金钱不是万恶之源,金钱不是空虚之本,金钱被动替人担负了许多罪名。其实,人完全可以使用金钱做出相反的结果。吴晓波和龙应台可以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和视角:社会观察家,积极入世,一致主张金钱为世俗服务不足为奇。《玉石为何比鹅卵石更值钱?》也含蓄却尖锐地指出了儒家孔老夫子的伪善虚伪,我也是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里讲述孔子如何嫉贤妒能犯下一桩“文字狱”才把孔子和“虚伪”这个词联系在了一起。吴晓波的商业理论还是很清晰的,在《激荡三十年》中对众关系户、倒爷出身的“企业家”口吻是不屑的,在《吴敬琏传》中对新左派的激进失据也是痛斥的,深剖的观点让我拨开了许多表面的迷雾。受益匪浅。 这是吴晓波作为商场上专业的财经作家、出版人、策划人……第一部散文集,泛财经文——还有明显的职业烙印——但是仍然有许多真切的人生体验,深刻的社会人文情怀。人到一定年龄后社会人脉自然积淀深厚,是令人骄傲的资本,他也常常在文中提到某某同学是某某杂志总编、某某同学是某某出版社老总……又“提醒”人“憧憬”八十年代老复旦人文学科学生的功底……这是代际优越……也是时光流逝……其实,有点觉得公众媒体人非常喜欢鸡汤语录、一语惊人^_^这本书的最大亮点是名字非常吸引人呢,封底的一段话也费了心思:“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所以“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吧^_^

每一件與眾不同的絕世好東西,其實都是以無比寂寞的勤奮為前提的,要麼是血,要麼是汗,要麼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時光。

一個財經作家出了一本散文集,結果就是我只看得懂他寫的有關經濟的章節。對我來說,讀有關經濟的非教科的書還是第一次,很有新鮮感。他的一些分析、研究、資料使人看得津津有味。但是相反,一些與經濟無關的章節,也沒有資料的支援,讓他的一些觀點恰恰與我的觀點相反。比如他說從古至今我們目睹的愛情悲劇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因為金錢的窘迫而拉開了裂紋,反而我覺得更多的愛情失敗是因為人有錢了,欲望更多了,不滿足於當下,從而才導致愛情失敗。這也沒辦法說誰錯誰對,也沒有資料能來說明。但是他這麼肯定的說確實不太好吧,直接說有不少愛情是這樣的不就好了。畢竟是經濟作家,散文集最好也能嚴謹點。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章節,比如說“這一代的臺北”(寫的挺有意思,就是把誠品敦南店錯寫成了敦義店)“去日本買只馬桶蓋”“所有的青春都是在為中年做準備”等等,我都是蠻喜歡的。書中有幾章有列出來好幾首別人寫的詩,是真的有感動我。右邊只列出其中一首。還有一首富士康的員工寫的詩真的很好。最後想說一句,標題與內容嚴重不符,我還以為是什麼小清新文呢。

原以为是本差劲的书

与设计行业相关的工种关系,习惯了以貌辨书,往往犯错。这本书为一实例。在此前,只闻得此人的姓名,但漏得自身知识见识的短浅,并未知得此人作为。此书以开篇科普式,娓娓道来吴先生所涉猎的知识范围之广。人性生活、历史政局、金融管理、文学科研...俱有涉猎。吴先生描绘中国工人中的诗人之窘态,他引用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之后,安装防跳网工人郭金牛的诗《纸上还乡》:少年,某个凌晨,在一楼数到十三楼。数完了就到了楼顶。他。飞啊飞。鸟的动作,不可模仿。少年划出一道直线,那么快一道闪电只目击到,前半部分地球,比龙华镇略大,迎面撞来速度,领走了少年;米,领走了小小的白。....最后一句:米,另外了小小的白。不懂其意,但前半部分,华丽而缓慢,似乎这不是一场死亡,而是一场讽刺的表演,悲凉而苍白。我坐在安静而硕大的图书馆里,落下眼泪。

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倔强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好书,那里面的思想和情感,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作为一名财经学家,作者从一个读书人的角度深刻的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前半部分关于自由与理想,关于生活的意义,关于自己的内心与现世的矛盾,是作者对自身,对生命的认识。后半部分从一个财经学家的视角剖析了对中国的企业,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制度等等社会层面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由此可见,作者不仅仅是一名财经学家,更有书生一般的自我及家国情怀,这一点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下面从整本书的从头到尾重温一些精彩的片段。我对我生活的记忆,少之又少,能记得的,又微不足道。那些我现在回忆起来的使我感兴趣的思想,其重要性大多数应归功于产生他们的时刻。如果不是这样,则他们无疑都已经被别人更好地表达过了。文字或是不朽的,或是在被表达的那一刹那,便失去了所有的意义。我们终其一生,有多少的物质或是意识是自己的,我们终其一生,不也是拾人牙慧吗?我们都被生活妥协了,只有在很少的一瞬,我们才看见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是为了生活,为了世俗的肯定,抛弃自由与理想,还是为了理想,抛弃了自由?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窗外的风景视而不见,只因这是尘世,一旦上岸,便只能选择沾染。文中提到的没有君王的书生,我猜那便是不为功名的求学吧。如果说,理想是人生的泡沫,那么人生而的自由,便是无往不在的枷锁。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力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即使那是“人生的泡沫”。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但那又怎样呢?时光让无数梦想破碎和圆满,让无数河流干涸和改道,让数不清的青春悄然飘落和流离失所,却只有它,还在星空下微弱的闪着光,我们,从未停止过仰望。出发的目的已在半途中迷失了,剩下的激情便也成了迷路的飞矢。自由是世俗的,它不在空中,不在别处,它就在地上。作为一个读书人,你能否自由地选择和放弃职业,你能否自由地在四月去京都看樱花,你能否自由地与富可敌国的人平等对视,你能否自由地抵制任何利益集团的诱惑,这一切不仅仅是心态或勇敢的问题,而是一种现实能力。我们付出所有的青春和热情,都无非是为了博取一份世俗的肯定,而一旦得到了这一切之后,却突然发现,要摆脱它却比攫取它更难。每一份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我相信这是一代人的宿命,不管我们有没有瞭望到,它都将如期而至。曾几何时,冷漠的基因便是以这样的方式注入我们的血液之中,它成为一个人走向成熟或成功的另一个标签。你剪它,活着不去剪它,都仅仅是生活的某一种趣味而已。这个世界还在吗?我想应该还在,你看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是那么好奇,我们还有舍弃一切动物勇气,即便手中的黄金变成了沙砾,但若放手出来,空掌仍能握铁,还是邱兵同学说得好,“我只知道,我心澎湃如昨”。下篇的关于企业管理,社会制度等等的描写也非常精彩,比如“如果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革,那么一个官僚资本集团的倒塌往往意味着另外一个官僚资本集团的崛起”,作者以一个旁观人的眼光来表达出对中国前景的呐喊,这是我们一代人应有的责任,只不过本人还未毕业,涉世还浅,因此不做太多评论。合上整本书,那些发人深省的文字一句一句的回荡在我的脑海,我仿佛看到一位倔强的书生,他散发着自由、理想、不甘、愤慨、看破人生、心忧家国的气息,悲天悯人的情怀,他行走在路上,漫天的星辰穹过头顶,身后,是喧嚣如火的红尘,眼前,正大雪弥漫。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自由不在别处,它就在地上

我有订阅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认识他确实也是从那篇轰动一时的关于马桶盖的文章起。一直以来,我对有才华的人从来没抵抗力,了解得越多,越觉得他有深度有见解。买了他的书《大败局1.2》和《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可一直还没抽时间看。随着这次的读书计划,我从书架上抽出这本《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乍一看书名,还以为是一本畅销的心灵鸡汤,其实它是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本随笔集。这本书是他唯一一本随笔集,它分上下篇,上篇关于青春、梦想、读书、时间、金钱、孤独、城市、对己影响巨大的人等,下篇关于社会、企业、企业家等,思考很有深度,足以见证几十年写作和每年至少两百本书的深厚文字和敏锐的洞察力。如果没点历史和财经底蕴读起来会有点枯燥和吃力的。虽然不是搞财经的,但是多读读,真的是长知识和见识啊。吴晓波说:自由是世俗的,它不在空中,不在别处,它就在地上。他创办蓝狮子集团,开通“吴晓波频道”订阅号,就是想表达自由的声音。我想起另一个作家王小波,写《一个特立独行的猪》、《黄金时代》等,他是奔放的自由,是无所拘束的自由,是拥抱生活而透着深刻反思的自由,是有“野性”的自由,而又有着深深的哀伤的自由。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愿看到吴晓波发表更多自由的主张。

看这本书就是浪费在了基本没用的事物上

我原本想评2.5分。前半部基本无意义,后半部也就关于理财方面的文章可看。总的来说,空有一个文艺的名字,里面也就有关吴晓波财经方面的东西,他写起来驾轻就熟些,可仍然感觉有炒冷饭的味道,比鸡肋还差些。8.3绝对不值这个分数,6.8-7.1比较合适吧。个人浅见。

回望过去: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下岗潮

第一次看吴晓波的文字,看过之后有很多的感慨。首先觉得他是个很厉害的人,懂很多经济、管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我要加强学习的领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只有自己先优秀了,才能接触更多优秀的人,最后才能生活在精英圈。一个人的高度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普罗大众还在以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对金钱和物质穷追不舍的时候,很多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中产阶层开始了精神上更高层次的追求。在中国的经济转型期,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让人们的追求变得单一,在追求财富和获取利益的道路上,浮躁弥漫整个社会,很多人抛弃了传统的道德,不再以真善美为底线,诚信、坚持、付出等传统美德在唯利是图的商业社会不再被坚守。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转型,很多人的命运被一个决定、一个政策所左右,天堂和地狱都在一瞬间。回望过去: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下岗潮下岗潮解释:下岗职工问题最早出现于1990年代初期,当时还不叫下岗,有的地方叫“停薪留职”,有的地方叫“厂内待业”,有的叫“放长假”“两不找”等等。90年代中后期,下岗职工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开始突显,并且引起社会各方面普通的广泛关注。下岗职工问题集中在这个时期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一种客观反映。  2.其历史根源在于以往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  3.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直接后果。  4.是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的突出反映。5.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之,出现职工大量下岗的现象,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是中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诸多深层次矛盾的综合结果,也是在现有国情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这个过程,国有企业就无法摆脱困难,更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长远看,随着改革深入、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相应调整与流动也会经常发生,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下岗分流虽然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其实这些下岗的工人中,大多数都是老实巴交的、真正意义上的、被国家所教导灌输的那种合格的社会主义工人,勤勤恳恳几十年,听国家指挥,你一句话,不给人家饭吃了,都是人,两口子要吃饭,孩子要上学,父母要照顾,你让他们怎么办?这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欺骗,国家毁掉的是他们的青春和人生。下岗潮反馈: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本质上就是政府不兑现承诺,失信。好像很多年轻人不太理解这是个什么概念,这么说吧,40年后你六十岁,政府宣布社保系统不堪重负,我们国家不玩社保了,之前你买的社保,按定期利率+本金退给你,并动用所有媒体机器进行宣传,你会怎么想?当年的下岗大概就等同于这个。对,你也会说这不可能发生,社保是政府承诺了的,而且宣传了这么多年,那时候的年轻人兴许会跟你说:活该你年轻的时候不理财,活该你自己不努力学习不上进当了一辈子打工仔。你看,一个意思,你不能抛弃时代背景去说讨论现象。在工龄被“买断”后,曾经最红最革命的工人阶级被“国企改制”后的“红色资本家”们一脚踢出大门,他们不再有曾经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更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操着不熟练的手做小本生意,甚至是皮肉生意。而当时的电视里,著名歌星不断深情吟唱——“看成败,人生豪迈,不过是从头再来。”更加豪迈的是某些经济学家,有人说——“好比一个大家庭,家长指定老二上大学,老大去打工做苦力供养老二,但由于他们对大家庭有‘群体认同感’,就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公平!”而一位曾经反对2万亿元划拨社保计划(即解决国有企业老职工的社保欠账问题)的著名智囊,在时隔10年后被问及此事时,淡淡地回复了一句“不是都过去了嘛”。幸运的是,这些“缺口、欠账”都被这个庞大的群体默默承受下来了,而中国以极低的“转型成本”抛开了这些“包袱”,顺利成为了“金砖国家”。某些人说改革是必然的阵痛,我虽然赞同,但是作为亲身经历过的人,会觉得这样的阵痛放在个体身上着实沉重。可以这么说,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就业等在今天是压在居民头上最沉重负担的问题,对那个时候的工厂职工根本不需要担心。这样的安定环境,让人丧失危机感。有些人上了二十年的班,一切都在轨道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有序进行,而他不知道的是,外面的世界已经在不断地改变。对于绝大部分被迫下岗的职工俩说,外面的世界是陌生的,因为那里既没有接收自己的单位,也没有自己的住房,孩子的读书也需要安置,总之以前所有的一切都得重新再来,而这一切,最需要的是钱。90年代末的中国,有很多人在菜市场晃悠,等着菜贩子把烂菜叶扔掉,捡回家里去。这些人十有八九是下岗职工或者家属。这不是减员增效,改革体制,一堆高大上的口号可以概括的。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下岗前国企工人是什么。在现在的语境里,这些人是人浮于事,大锅饭,懒虫,部分对,但不仅仅是这样。其实下岗前,工人是一种高福利低工资的待遇。这种待遇,其实是跟国家签订了一个契约,就是工人拿低薪,国家负责工人的一切,包括养老。很多工人原本是东部城市的,为了建设国家来到山沟沟。两代人扎根在这里,可以说工厂是他们的,他们是真正的建设者和奉献者。所以,如果你能理解延迟五年退休让你很不满,你就能理解工人为什么不满,这是一回事,契约被撕毁了。而下岗要比延迟五年退休严重得多,这不是打破铁饭碗的问题,而是欺骗。更有甚者,对这些人来说,不光是经济冲击,还有社会地位的巨大冲击,他们曾经是国家的主人,一下子变成国家的负担。那时候,动用了一切宣传机器,对下岗工人进行污名化。你们曾经是国家的蛀虫,现在是你们改过自新的时候了。很多下岗工人当初就是按 “产业工人” 的路子来培养的,你当好一个齿轮,做好本职工作,做好生产线上的一个螺丝钉,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专精一个领域,努力工作,拿低薪,国家帮你负担其他的一切(住房、福利、养老、就医、小孩教育等),一个人从18岁开始被纳入到这个轨迹中,努力工作,到了30岁,忽然国家把脸一抹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谁能够转好这个弯儿。文字资料搜集于网络

诗意有深度的中年大叔散文集

今天刚看完,前面几篇谈了人生,后来又回归原点,谈了经济变革企业家公司等问题,。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吴晓波的书,想来我以前复旦搞活动还见过他,那时没什么兴趣,这次却被他的温暖的书名吸引进来,然后被他思辨力超强的文风无法自拔了!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书摘

1.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论及“人的荒诞性”,曾说,“一个人始终是自己真理的猎物,这些真理一旦被确认,他就难以摆脱”。2.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是台湾黑松汽水的一句广告词,大概是12年前,我在一本广告杂志上偶尔读到。在遇见这句话之前,我一直被职业和工作所驱赶,我不知道生活的快乐半径到底有多大,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则是无效的,我想,这种焦虑一定缠绕过所有试图追问生命价值的年轻人。是这句广告词突然间让我明白了什么,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3. “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事业英勇地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塞林格4. “我们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寂寞是供人喘息几口的新空气,喘几口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最高境界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只要有一刻的寂寞,我便要好好享受。”写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5. 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作准备,我今天讲这样的话,年轻的你未必会同意,但我经历过的事实正是,在这个中年的午后,你能够安心坐在有春光的草坪上喝一杯上好的龙井茶,你有足够的心境和学识读一本稍稍枯燥的书,有朋友愿意花他的生命陪你聊天唠嗑,你可以把时间浪费在看戏登山旅游等诸多无聊的美好事物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们的投资期无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阶段。6. 我遇到了一个没有精神生活的物质时代。7. 问题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做学问要找重要的入手,选上不重要的问题下功夫,很容易转眼间断送学术生涯。8. 我们从旅行中获得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旅行目的地本身。”9. 在这个现代的都市中,我们的孤独只因为我们往往互怀戒心,只因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是那么的恍惚和恐慌。10. 摇滚并不能拯救什么,它只是让你忘却和逃避,在乐尽人散之后,摇滚所剩下的,便只是一堆茫茫无边的孤寂。如同那个安徒生童话中的小女孩,她划完了最后一根火柴,风越来越大了,雪淹没了整个城市,但上帝还没有来。11. 我的文章,偏要如骨刺一般,鲠在某些人喉间,让他们难受。12. 当我很多年前大学毕业之际,一位年年拿一等奖学金的同学放弃保送研究生的机会,毅然决然去了当时领风气之先的南方。在毕业晚会上,他昂然宣称:在30岁前,成为一个有自己书桌的读书人。那份豪情和壮烈,为伤感的晚会平添了一缕憧憬。在那样的时刻,一张书桌,在年轻学人的心中便意味着全部的“物质基础”——要想有张书桌,总得先有买书桌的钱吧?总得拥有一块放书桌的空间吧?总得有毫不犹豫买下任何喜欢的书的钱囊吧?总得有从容读完一本书的宽裕时间吧?总得有一群可以从容地交流读书心得的朋友吧?如果你能在30岁之前,拥有这一切,你难道不就拥有了一位现代读书人的理想的全部了吗?在我写着这篇文字的时候离那个晚会已经有20多年了。20多年来,我们的所有努力其实都是为了能走近一张自己的书桌。然而,我们到底有没有在这样的方向上继续前行?我们是否已经被物质的光芒所迷惑?我们是否已经开始沉迷在另外一些更为光亮的游戏之中?我们是否还相信生命中那些朴实而悠远的意义?说实在的,我没有办法确切地回答这些问题。当我们指责这个商业年代的浮华之时,其实自己的那张书桌和那份平和的读书心境也在逝水中渐渐飘远。我知道这是一个“最好也是最坏的年代”。睿智的加尔布雷斯在1997年把这个年代称为“自满的年代”,他认为,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会为自身长期的福祉设想,他们通常只会为立即的舒适和满足打算。“这是一种具有主宰性的倾向,不仅在资本主义世界是如此,更可说是人性深层的本质。”而要摆脱这种宿命,加尔布雷斯的答案是“自我救赎”,你必须在自满与自省之间寻找到心态的平衡。于是,对理性的崇尚与对知识的渴求,变成了仅有的拯救路径之一。“哪怕在这个深夜,只有我一个人还在读书写字,人类就还有救。”我不知道在很多年前的那个京城牛棚之中,被幸福抛弃的顾准是否闪现过这样的倔强的念头。13. 里尔克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14. 如此幸福的一天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蜂鸟停在忍冬花上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在我身上没有痛苦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15. 金钱是万能的,这句话至少有一半是对的。16. 李嘉诚70岁大寿那天,有宾客问他:你平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李嘉诚小声地对宾客说:开一间小饭店,忙碌一整天,到晚上打烊后,与老婆躲在被窝里数钱。17. 所有生活在世纪转折的中国青年,几乎是被商业浸泡和“掠夺”了青春的整整一代。18. 直到三四年前,读到许知远和他们的文字。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青年人已经冲杀到中国最优秀商业媒体的核心。在一片血腥的故事和数据之中,这些充满了潮湿的梦想气质的喃喃自语一缕一缕地从水泥深处渗将出来,不管你是否听懂了,是否喜欢了,它们依然像蚕丝一般坚韧,它们喋喋不休地念叨着李普曼、亨利•卢斯、托克维尔、罗尔斯、加尔布雷斯……这些名字像咒语一般富有魔力,让一个平庸、浅薄而让人不耐的商业世界平添了一分怪异的精英气质。19. 如果我们仍然仅仅只会愤怒、怀疑和破坏,而不尝试着去学习妥协、相信和建设,那么,今天的青年又如何能超越90多年前的自己?20. 我想起很多年前的1969年,那是共和国最混乱和迷茫的时期,文攻武卫,举国狂躁。21岁的北京地下诗人郭路生写下了《相信未来》:“当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顽固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10年后的1979年,另一个笔名叫北岛的青年遥相呼应,写下《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21. “对峙本身就是胜利”22. “放肆地嘲笑病人和不幸的人——不管她是什么人,是一件卑鄙而下流的事23. ——在走向自由的时候,不可能把对人的爱和关心抛弃在一旁;24. ——千百年来,人类致力于创建了还算不错的生存条件,并不是为了在20世纪来摧毁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25. ——如果革命不能立即在国家里发展紧张的文化建设,那么,照我看,革命就是没有结果的,就是无意义的,而我们也就是不善于生活的人民。26. 这一年,一名逃亡到英国的诗人加松诺夫出版了《我的二十六座监狱和我从索罗维茨岛的逃亡》,这便是索尔仁尼琴日后发表的《古拉格群岛》的原型,苏联的监狱群岛地狱般的生活第一次血淋淋地剥现在世人的眼前。为了驳斥这本书的无耻谣言,有关当局决定邀请大师高尔基亲自出马视察索罗维茨岛。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索罗维茨岛,犯人们似乎在黑暗的深渊中看到了一丝微微的亮光。然而,在克格勒的精心安排和导演下,在大师视察群岛的那些日子里,所有的犯人都无法获得接近大师的机会。终于,在大师去儿童教养院参观的那个下午,高潮出现了。在一群欢乐地跳舞的孩子中间,一位14岁的男孩子突然冲出了人群,他来到了大师的眼前,睁着俄罗斯人的大眼睛,说:“你听着,高尔基,你看见的都是假的。”所有在场的人都惊慌失措。正直的上帝借孩子之口把真相告诉了文学大师。一个小时后,大师老泪纵横地从教养院中踉跄而出,一辆轿车接上他,驶向了远方。第二天,大师离开了惴惴不安的索罗维茨岛。第二天,说真话的男孩子被枪毙了。27. 新闻乃天下公器,为主编者,万不可以私利私情徇之。28. “一个人用自己的心灵去处理事情,他根据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根据心灵本身。”蒙田说。29.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人——或者说是知识分子的某些人格特性,他们从来缺乏独立在历史中书写自我的勇气,他们往往需要傍依在一个利益集团上,以一种从属的身份来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而在内心,他们又往往不甘这样的角色。对于主子,他们无法摆脱人格上的依附,而在价值观上则又与之有文化上的重大出入。对于自己,他们得意于实务上的操作和成就感,却又对这种极端的入世状态抱有缺憾。30. 张謇的“父教育,母实业”,以及卢作孚的“微生物”精神,构成了一代中国企业家在政治让人失望的年代的价值兑现方式。31. 张謇多有名言留世。他曾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32. 在有些没有任何痛楚的时候,你会丧失一些最重要的东西,而你却连一点心理或生理的反应都没有。那个时候,无疑正是你一生中最凶险的时刻。33. 曾经看到过一张老照片:“文革”期间,一位青年为了表达自己对伟大领袖的崇高爱戴,竟将数枚领袖徽章别在自己前胸的肌肉上。从照片上看,他满脸的幸福,竟找不出一丝丝痛楚。34. 我们为什么会失去痛楚?其实很简单:在一种极特殊的环境里,在一种极特殊的外力的作用下,你的心理或生理神经被麻木,进而自我麻木。你失去了自主的识别能力。你的意识被依附于某种超越了常识判断范畴的“真理”之中,总而言之,你失去了自我。35. 特里莎从小在克罗地亚读书,19岁那年由爱尔兰来到印度加尔各答,在喜马拉雅山下的达耶林城开始初学训练。后来成为终身职的修女。1952年,特里莎修女开始了最引人注目的善行,就是为快要死亡的穷人服务,她在加尔各答市的伽黎神庙旁一间空房子里,建立穷人得到善终的收容之家(垂死之家)。有快死的穷人,因为修女们的细心照顾而起死回生的。除了给予适当的照料之外,修女还教给他们谋生的技能。36. 下面这首诗歌《不管怎样,总是要……》,抄自“儿童之家希舒•巴满”的墙上: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要爱他们;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如果你成功之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37. 好的诗歌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它必定很直接,用最简捷的方式到达你的心灵。好的人生也是这样,它应该很纯粹、很简单,它的意义应该用一句话就能够说清楚。38. 宋代的皇帝对知识分子很尊重,100多年没有杀过一人,看着实在讨厌了,就流放,流放了一段时间,突然想念了,再召回来。文人之间也吵架,但都不会往死里整。王安石搞变法的时候,司马光在大殿上跟他吵,王安石就把他赶到洛阳去;司马光去了洛阳后就埋头编《资治通鉴》,编累了,就写一封公开信骂骂王安石,王看到了,也写公开信回骂。有人问司马光:“王安石是个多大的奸臣?”司马光说:“他写的文章还是挺牛的。”那时的文人还特别有钱,苏东坡和欧阳修老是被流放,到了一个地方,看着风景不错,就买块地,盖个亭子。39. 政府对集市贸易的控制也完全地开放了,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开店经商,各位日后看电视剧,看到老百姓随地摆摊做生意的场景,那都是宋以后的景象,如果电视剧演的是汉唐故事,你大可以写微博去嘲笑一下编剧同学。40. 人生如草,活的就是“从容”两字。41. 在出租车里,司机谈及周小姐的爆料,却有自己的角度,过去10年间,台北的房价涨了至少3倍,但他的收入却活活跌掉了一半。“他不贪又怎样?”司机的声音愤愤的,“如果他让我的收入10年涨3倍,而台北的房价只涨1倍,他贪个10亿我也认啦。”42. “有没有文化局,对于台北其实一点不重要,台北有没有文化,有怎样的文化,你去诚品一看就知道了。”满头灰白头发的何飞鹏说,何先生是城邦出版的老板。每次他都开着一辆白色的卡宴来看我。信义区的诚品店,到了深夜10点还人头攒动。两个90后女生坐在三楼的中庭木凳上,旁若无人地亲嘴。43. 2010年,马云来台北,在餐会上遇见一批年纪很大的企业家,头发都很白了,每个人都大谈创新,怎么创新,边上有人告诉他,台湾有希望。马云回去后,对大陆的企业家说,那么大年纪的人还在谈创新,台湾没希望了。台北工商界不高兴了好些年。44. 最近,台北的圈子里还流传着一则笑话。有一天,大陆方面有人给台湾地区领导人捎话,金门那边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褪色得太厉害,得找人重新刷一刷了。马先生很高兴,决定嘉许捎话的人。对方却说,千万别想太多了,主要是厦门那边的游客看不清楚,影响了生意,旅游公司有意见了。如今,从大陆每天到台湾旅游的游客人数最高限额为7000人,这是2013年3月“大幅提高”后的结果,之前为每天5000人。问台北的官员:“北京故宫一年的接待量是1000万人次,杭州每年的游客有9000万,台湾多开放一些陆客会出什么问题?”“会出问题的。”回答的人是台湾行政主管部门的顾问,“我们可以把日月潭的停车场扩大10倍,将花莲的民宿数量增加20倍,可是,当这些设施都大规模增加后,哪一天,两岸关系一紧张,对方禁止全部游客,台湾经济就真的垮掉了呀。”《管子•轻重戊》中有过这样的故事:大国齐国以铜向邻近小国莒国和莱国高价交换紫草,莒、莱两国广种紫草,而荒废粮食生产,次年,齐国突然停止进口,两国经济迅速崩溃。台湾人古文学得好,这点教训一直记得,“你千万别说我们想得太多了”。45. 张小姐是大时代里的小女人,她写小说和电影剧本,并用充满了隔膜感的文字定义了那个时代的情绪。很多年后,一位比她晚出生63年的四川自贡少年定居上海,也写小说和电影剧本,并成为这座城市最畅销的写作者。他说:“这是一个以光速往前发展的城市,旋转的物欲和蓬勃的生机,把城市变成地下迷宫般错综复杂,这是一个匕首般锋利的冷漠时代。”他接着说,在这座城市里,“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沙”。他的小说和电影叫作《小时代》。46. 在上海,听过的最不靠谱的爱情是这样的:一位安徽小伙子在沪打工5年,家乡的相好来看他,问,这5年里你到底有没有赚到钱?他领她去浦东国金中心,站在风很大的马路上,他让她抬头往上看——“这是上海最高的楼,我们盖的,在最顶层的一块砖上,我刻了你的名字。”47. “美景之美,在于忧伤”。48. 做人要讲实话,要有责任感,敢于担当;要懂得知恩图报,同时还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关心别人,特别是比你弱势的那些人;一定要敬天畏人,要相信报应是冥冥存在的;要尊重大自然,而不要老是在破坏中攫取;要相信自由是天赋的,谁也不能剥夺。49. 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曾经用13个美德来描述“完美的人格”,而其中第一个便是“节制”。他的原话是这样的:“食不过饱,饮不过量。”节制能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提升效率。50. 对一个创业者而言,最重要的、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是产品,不是技术,不是人才,甚至不是资金,不是所有看得见的资源,而是最为无形的——信用。51. 在欧洲诸族中,瑞士人以固执死磕出名。中世纪时,瑞士人贫穷潦倒靠当雇佣兵谋生。1527年5月6日,德国和西班牙军队进攻罗马教廷,守卫教皇的各国雇佣兵全都鸟兽散了,只有瑞士人留下拼死护卫圣彼得大教堂,189人仅有42人生还,后来梵蒂冈教皇只保留一支私人武装,那就是著名的瑞士侍卫队。52. 所谓的商业之美,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自然与物质的一种敬畏,并在这一敬畏之上,以自己的匠心为供奉,投注一生。53. 所以,老格林斯潘是对的。中国的经济有没有泡沫,房价、股市以及高铁建设有没有泡沫,则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如果它破灭了,那就是有泡沫;如果没有破灭,那就没有泡沫。54. ——当时铁西区很多工人家庭全家下岗,生活无着,妻子被迫去洗浴场做皮肉生意。傍晚时分,丈夫用破自行车驮她至场外,妻子入内,十几位大老爷们儿就在外面吸闷烟;午夜下班,再用车默默驮回。沈阳当地人称之“忍者神龟”。——一户家庭夫妻下岗,生活艰辛,一日,读中学的儿子回家,说学校要开运动会,老师要求穿运动鞋。家里实在拿不出买鞋的钱,吃饭期间,妻子开始抱怨丈夫没有本事,丈夫埋头吃饭,一语不发。妻子抱怨不止,丈夫放下碗筷,默默走向阳台,一跃而下。55. 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56. 阿隆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认为,知识分子就是“在职业活动之外,以‘知识分子的方式’生活和思想的人”,知识分子在公共事务参与上应担当“介入的旁观者”的责任。57. 所谓“富不过三代”,并不仅仅因为中国的商人没有积累三代财富的智慧,更是因为财富的积累必托庇于拥有者与政权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则必然是脆弱和不对等的。58. 承认私人的产权,就相当于承认人性的自私,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儒家伦理,即具有了道德的“不洁”。儒家看来,社会治理的最佳模式,就是用道德伦理来调节冲突,用礼义廉耻来强调秩序,再加上严酷的国法族规体系。59. 多年以来,不少中国学者一直没有放弃对日本的蔑视,他们常常津津乐道地引用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1878-1945)的一个论调,伯氏将日本学术蔑称为“三余堂”——文学窃中国之绪余,佛学窃印度之绪余,各科学窃欧洲之绪余。而很少有人反思,为何日本以“三余”之功竟能成就百年的兴盛,以一蕞尔小岛而为全球重要经济体?60. 韦尔奇作出了著名的策略决定:通用电气旗下的每个事业,都要成为市场领导者,“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否则退出市场”。61. 世界上之所以需要鞋匠,是因为有人需要鞋,而不是因为鞋匠需要钱。62. 他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也颇为别扭,霍英东基金会顾问何铭思曾记录一事:某次,讨论挖沙造地项目,南沙方提出挖沙费用需每立方米20元,霍英东一愣说:“你们有没有搞错?”他知道,如果请东莞人来挖,是8元一方;请中山人来挖,是10元一方。政府的人嬉笑着说:“是呀,我们是漫天价。”何铭思记录说:“霍先生咬紧牙根,似乎内心一阵愤懑,兀自颤动不止。我跟霍先生40年,从未见他对人发脾气,当日见他气成那样,可见受伤之重。”

个人评分:80.文字、思想这个东西,有时候也是讲契合度的,对于吴晓波的文字,经常会勾起我的思考。

书评: 文字、思想这个东西,有时候也是讲契合度的,对于吴晓波的文字,经常会勾起我的思考。所谓自由应该是指不被束缚,然而束缚你的,大部分时候是你自己,你可以选择不做,可以选择面对同样可以选择逃避,这些只是人生中无数决定中的一个,并没有精准定义的正确或者错误,所以没必要为自己的勇敢面对赞赞自喜,也没必要因为逃避某些事而独自悲伤。又要转到关于人生的话题,人生在世,没有那么多对与错,只有你自己赋予的意义才是对你有意义的!第二篇还是和人生有关系,人生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房子,不是为了车,是为了自己觉得美好的事而活!!我个人选书的原则是必然会有一个动机或者目的,动机可能仅仅是因为感兴趣,但那就足够了,能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是一件幸福的事。人生在世,需要经常思考自己,思考自己当下的状态,思考自己想干什么,思考自己过去哪些地方不足,目前能否改进。不然容易因为随大流而茫然。原文:摇滚并不能拯救什么,它只是让你忘却和逃避,在乐尽人散之后,摇滚所剩下的,便只是一堆茫茫无边的孤寂。如同那个安徒生童话中的小女孩,她划完了最后一根火柴,风越来越大了,雪淹没了整个城市,但上帝还没有来。音乐是一种可以进入人记忆的东西,远比山珍海味、外在物质来的有时效性,作者对音乐的这个批驳有点不能苟同。钱必然是重要的,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你的身体、你的亲人、你的理想、你的自由!人活着绝对不是为了钱!人活着绝对不是为了钱!人活着绝对不是为了钱!为什么打三遍,因为流行啊。书中许多内容在吴晓波的视频中有提到过包括厂长、马桶盖、瑞士钟表匠等。本书结构: 前半部分感觉是谈人生。后半部分谈商业比较多这本书讲了什么: 自由与理想作者为了自由,不妥协于杂志、电视台、报纸,最后自己创办了蓝狮子出版社,同时认为为了理想出卖自由也是不值得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如果认为它是美好的,那就是去!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作准备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事业英勇地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书籍让我的居室和生活拥挤不堪作者说他十岁时候读的《三国演义》让他终生喜欢大鼓齐鸣的文字。大学期间在读书馆读书,一排一排地读,读哲学、历史、文学、经济,但这些都不如《三国演义》对他的影响大。读书与旅行还真的不是一回事旅行可抬脚就走,去哪儿都是风景,而阅读则必须有所选择。作者选书的三个办法:1、蓝狮子读书会2、一本书的衍生书3、特定方向的研究我们为什么孤独?每一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的孤独。这章有点矫情。被知识拯救的生命再酸一篇,作者并没有提到知识与拯救的关系,只是表达了一下自己对于知识的看法。其实那年我也有50万马云、马化腾、陈天桥、吴晓波的50万,结局不同,但意义是一样的,他们人生中的50万。人生苦短,你会干的事很多,但真正能脚踏实地去完成的事情却很少。时间让你与众不同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1000米是否跑在第一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你过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决定你的现在。你现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决定你的将来。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米沃什的诗很对胃口,《米沃什诗集》加入书单。稍微搜了下米沃什这个人他的《被禁锢的头脑》也很不错,同样加入书单。把人引向毁灭的从来不是金钱作者表达了对金钱的认可。我的总编同学们若干同学及其发展特里莎修女:我是上帝手中的一支铅笔特里莎修女这样的人万中无一~~~我一点也不留恋这个时代吐槽当下的社会价值观有问题算算你的“屌丝值”重度屌丝——没有财产性收入,银行贷款为零。中度屌丝——财产性收入:职务性收入低于20%;银行负债:个人资产低于20%。轻度屌丝——财产性收入:职务性收入低于40%;银行负债:个人资产低于40%。我们为什么特别仇富?因为中国有一个特别不健康的营商环境。细数两千年商业史,最会赚钱的人主要是两类:一是贪官,二是向政府寻租的商人。读这本书的动机: 吴晓波,自由与理想,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读书与旅行还真的不是一回事读这本书的目的: 作者: 吴晓波 书中的感兴趣点: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3-4小时通读对我的影响: 评分: 80相关书籍:

20150917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20150917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吴晓波1-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2-自由是世俗的,他不在空中,不在别处,它就在地上。3-所有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若胸中格局足够,无论大小都不足惧,关键是大处能容天地,小处能觅细针,须控制事物发展的节奏。在这个中午的午后,你能够安心的坐在有春光的草坪上喝一杯上好的龙井,你有足够的心境和学识读一本稍稍枯燥的书,有朋友愿意花他的生命陪你聊天唠嗑,你可以把时间浪费在看戏登山旅游等诸多无聊的美好事物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他们的投资期无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阶段。卑微而平静的活着。3-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该有一段时间用来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4-对世界的不同解释构成了不同的种族和类群,而定式化的形成被认为是成熟的标志。5-每一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各自的孤独。6-人生的路,有时越走越窄,有时越走越多,但每一次选择,便注定无数的错过。我们读书写作,创业经商,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的更好。不甘于现状,才可能摆脱现状,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不悔过往,享受当下。人生苦短,你会干的事很多,但真正能脚踏实地去完成的事情很少。7-是什么让某些人与众不同?工作和足够的耐心!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8-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根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具有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浅薄的人更浅薄。9-中产阶级的成熟是让一个国家摆脱非理性疯狂的唯一药方。10-人生那么短,好玩的事情那么少,偶尔遇到一两件,就赶紧和相知的朋友一起去做吧。11-这一生中,你遇见怎样的人,然后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12-人生如草,活的就是从容二字。

美好事物是值得被浪费的


1、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今日中国的90后们,是这个国家近百年来,第一批和平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弟,你们第一次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它们甚至可以只与兴趣和美好有关,而无关乎物质与报酬,更甚至,它们还与前途、成就、名利没有太大的干系,只要它是正当的,只要你喜欢。
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地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
是这句广告词突然间让我明白了什么,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后来,我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我们去抵抗命运,享受生活。
2、自由与理想
自由是世俗的,是被现实所羁绊的。比如,自由地选择和放弃职业,自由地去稻城亚丁旅游,自由地抵制任何利益的诱惑,这一切并不仅仅是心态或勇敢的问题,而是一种现实能力。
但理想不一样,它就是你的想法,你的行动,是一个人的自我期许和自我价值的呈现方式。或者说是一个“人生的泡沫”,可大可小,可逐步实现,也可以不实现。
3、衣服与时尚
穿的不是时尚,穿的是现实,是一种通过穿着的感觉认识自我的感觉。当你照镜子的时候,看到的不是衣服,而是自己。
4、旅行的意义
旅行里重要的当时的心境,重要的不是目的地。
5、时间让你与众不同
每一个与众不同,都是背后说不尽道不完的辛苦。他们往往简单的做一件事,不为结果,只为意义本身,这个结果可能是水到渠成,也可能是遥遥无期或永无期限。这个过程往往还需要你单枪匹马,忍受寂寞,拥有耐心。
所以说,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都是挥霍了很多的时间、精力,更是大把大把的青春才修炼得的。
6、骑到新世界的背上
我更喜欢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和看待这个世界。
7、特里莎修女:我是上帝手中的一支铅笔
如果你成功之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
8、我一点也不留恋这个时代
过去20多好中国商业史的变革:开始,人们清闲过日子;后来,一些商贩引入新奇物品,赚了更多的钱,但遭到管理员的整顿;顾客却喜欢这些小商贩,于是管理员自己也开始做生意;管理员虽有好地段可以制定规则,但资源不如小商贩们;再后来,管理员引进其他地区的投资者,瞧不起土生土长的小商贩,财大气粗的外来者成了他们的盟友,管理员拥有了好地段好规则和资源,成为了城镇的新主角。
9、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传统产业是否日薄西山、无利可图,完全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上本无夕阳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

摘抄

书摘:人生难得遇到一个跟你一起做事情的人,人生也难得遇到懂你知你,且跟你一样执着于理想主义的人。生命如草润细物,到底是用怎样的兑现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其实不太重要。你遇到什么样的人,深知要结交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很重要。当你知道之后,有些执着就真的没有那么必要了。然而或许在正在读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无需理由的理由。“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地喜欢了,你才会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经历还是感情。”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老舍先生写过的一句话:恋什么就死在什么上。爱,根本就无需理由,或许只有愿不愿意吧,心甘情愿地花费几个消失来读一本书,我想和酣畅淋漓的打一场游戏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是完全取决于当事人起码的判断认为值不值得,在整个的过程中是否是完全投入的状态。如果本来能够从游戏中获得乐趣的一个小孩非要一个上午都要在一本自己厌恶的书中度过又有什么意义呢。“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能够做到不悔过往,享受当下或许就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浪费吧。可是当我回顾自己这二十几年来的生命经验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好像除了被大大小小的考试填满,已经很少能够有什么额外的发现了,更可怕的是在彻头彻尾地浪费着自己的生命,却浑然不知。现在更偏向于积极地理解自己,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先学会自爱,再给予他爱。 始终相信,当一个人在无论如何的情况下,能够突破恐惧和绝望去珍惜自己时,残酷的世界也会呈现出温柔的一面。而正面情感总比负面情感更有力量。 简单的暗示也会给予巨大的积极力量。比如什么呢,比如你是喜欢我的。(笑) 我喜欢你也许并不为什么理由,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你全然适合我的趣味。因此你也知道我是自私的。故不用因此感激我。 还有啊第一次体会错爱所带来的羞辱感。不过这和你没有什么关系。根源是将自我价值和一次感情的成败捆绑在一起。这其实毫无意义,我们还没有恋爱呢,何况恋爱也需要眼光和运气,一次恋爱的成败与个人价值并无太大关联。 不要给一个“你”强加过高的意义,去决定生命的价值和未来的走向。1、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叫醒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2、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事业英勇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3、现代社会的复杂和规模使得一般人难以对它有清楚的把把握。现代人一般从事某种单一的工作,整天忙于生计,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深度关切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很少认真涉入宫中事务讨论。他们遇事往往凭印象、凭成见、凭常识来形成意见。正因如此,社会需要传媒和一些精英分子来梳理时政,来抵抗政治力量对公众的盲视。——李普曼4、问题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做学问要找重要的入手,选上不重要的问题下功夫,很容易转眼间断送学术生涯。从读到的书中抓出一条线索来,设定一个研究的方向,一路死磕进去。5、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所以,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期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经典,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经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卡尔维诺6、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7、书院大道旁的丁香花的味道和牛棚里牛身上的味道差不多,有一股祥和慵懒的气息。8、我付出所有的青春和热情,都无非是为了博取一份世俗的肯定,而一旦得到了这一切之后,却突然发现,要摆脱它却比攫取它还更难。9、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会为自身长期的福祉设想,他们通常只会为立即的舒适和满足打算。“这是一种具有住在性的倾向,不仅在资本主义世界是如此,更可说是任性深层的本质。”而要摆脱这种宿命,加尔布雷斯的答案是“自我救赎”,你必须在自满和自省之间寻求到心态的平衡。于是,对理性的崇尚与对知识的渴求,变成了仅有的拯救路径之一。10、所以,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11、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1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3、金钱的伦理就本质而言,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认同的提升过程。现代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金钱抗衡、妥协乃至平等共处,最终彼此取悦的过程。14、一件器物,什么时候毁坏,在它造出来的那一天,就已经注定了。15、在这场摧枯拉朽的大变革浪潮中,所有的当代中国人都被裹挟前行。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并不是每一份付出都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回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激荡三十年”,它百色杂陈,一言难尽。16、这一生中,你遇见怎样的人,然后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17、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18、老舍的故事,没有风雨,没有跌宕,甚至没有刺骨的痛楚,有的只是灵魂如黄豆被慢慢磨成豆浆般的无言的悲哀。19、在有些时候,在有些没有任何痛楚的时候,你也会丧失一些重要的东西。而在那时,你却连一点心理或生理的反应都没有。那个时候,无疑正是你一生中最凶险的时刻。20、一场伟大的爱情,并不需要一个美满的结局为注脚,有时候甚至还相反。21、从家庭财物的角度来说,吊丝的标配与他从事的职业其实没有关系,而在于两个指标:第一,吊丝只有职务性收入,甚少财产性收入;第二,屌丝的银行负债率为零。22、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23、海德格尔说:“当你们真的听懂我说了什么的时候,你们就完全地错了。”24、边境到底的人民共识,使得日本产生了两大能力:第一,敢于吸取一切强者的智慧,在不断求变中寻求生存的空间;第二,因自卑而自恋,由自恋而自傲,最终构成一种识别性极其强烈的民族秉性。25、如果把当代放入两千余年的历史之中进行考察,你会惊讶地发现,正在发生的一切,竟似曾相遇。26、易卜生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27、世界上之所以需要鞋匠,是因为有人需要鞋,而不是因为鞋匠需要钱。

内容比书名丰满

长期关注并喜爱的财经作家出的散文集,刚看书名的时候,以为内容会是诗和远方,浪漫与情怀,没想到里面却深刻的表达了对生活,经济,商业的思考和见解。这样一本书,书名和封面实在是容易让读者误解。通过这本书,也不经让人对吴晓波的《大败局》和《激荡三十年》产生兴趣,相信另外他的几本企业史会让人内心更热血沸腾。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一场洞悉古今的通透观察

“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乍一看书名,吴晓波的这本《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有点像鸡汤读物,实则是一场洞悉古今的通透观察。这些文章中,吴晓波叙舐犊深情,叹依稀往事,观冷眼世情,臧否人物,评点风云。吴晓波在书中说,《三国演义》这本书让他终生喜欢大鼓齐鸣的刚烈文字,而对婉约温润的风格不以为然。可读过这本书,我却觉得文字到处透着“婉约温润”的气质,以及那份厚重而幽远的情怀。

花开在眼前

这本书的名字起的非常有诗意,“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里面是吴晓波老师关于人生、工作、生活等等全方位的思考。文字既富有感情,有饱含诗意。可以看出,吴老师不仅仅是著名的商业记者,更是内心有着救国济民情怀的当代文人。书生可以论剑,而且句句在理。看完此书,有感慨,有激动,有悲伤,各种感受汇聚到一句话:花开在眼前,已经开了很多很多遍,每次我总是泪流满面,像一个不解风情的少年。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被书名吸引,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是吴晓波对他女儿说的。我对这句话挺有共鸣的,因为我也想这样对我的女儿说。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位父/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和实力,不求儿女成龙成凤,但求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当然,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去吧,孩子,爸爸/妈妈是你坚强的后盾。我相信,有些责任感是与生具来的,因自己有实力让在乎的人毫无顾虑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比自己得到享受更高兴,完全的精神愉悦。开篇过后,吴晓波开始写他自己的事了,他的所见所闻所经历。60篇散文,涉猎很广,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可以弯腰,可以低头,可以收起那清高的文人之心去为更深远的追求创造物质条件。“20多年来,我们的所有努力其实都是为了能走近一张自己的书桌。 ”商业社会诸多浮躁,但最终是要内心的平静,我们努力是为了自由,为了尽可能多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财经作家的散文集,少了些多愁善感,多了些社会现实,总有心系国计民生之感。说实话,我挺喜欢这种感觉的,比较接地气,不说忧国忧民吧,对这个社会也总有一份责任,社会好的坏的也总有我们一份。还没等读完这本,就迫不及待地找来吴晓波写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变迁史的书。这一篇篇的散文,待日后再来细细品味。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读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他没有等到清晨的敲门声也没有人走过来问:“你长大后,喜欢做什么?”图书馆里的一排排书广阔世界的一条条道路目光与脚步 还不足以解读还要看到偶像们灰飞烟灭辉煌的一败涂地界线总是在狂热的洪水退去后才清晰显现还要逆流而上在历史中发现历史在现实中回忆现实在狂风中目睹勇气与希望像野草生生不息在喧嚣中想起那些不在场的沉默与委屈然后回头久久的注视那些微小却熠熠闪光的美好的事物

关于写作的态度

两天时间看完吴晓波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可以说认可度是慢慢加强的。近期沉迷于青春文学的自己,起初拿起此书,细细读来,有点儿看不下去,但是坚持看到三分之一处,开始有点儿割舍不下。现在出版界蹿出不少“年轻有为、经历颇丰”的新生代作家,其文风大多数是以描写小人物、个别人物为主,起初读来觉得新鲜、鲜活,但是细细品味觉得经不住推敲。直到读到此书,才明白是阅历,是要肚子里面有货。吴作为金融界大咖,编写的《大败局》实属创新。成功的企业都一样,失败的却各有各的不同。经历多了,总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给自己最大的感觉就是写书人肚子里面真的有货,确实有货。庞大的阅读量、丰富的生活经历、对无数企业细心的访问及研究以及对于安静生活的追求。每一个文人骨子里都是安静的!

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作者无处不是在炫耀自己中年生活的闲适安逸,字里行间散发着成功人士的有钱气息,让人又馋又很,可就是这样一个“高调”的作家,每次让你留着口水yy自己多年之后成功舒适的中年时,又捧着你的大圆脸温柔的告诉你:“想过我这样的生活吗?想像我这样有钱而又成功吗?那他妈的就赶紧奋斗去!想老子当年一样的努力奋斗去!” 所以以至于每次看过这本书后就像被传销洗脑了一样,分分钟想喝一大碗鸡血,然后去拼命奋斗,给自己的中年多攒一点儿心安理得晒太阳喝咖啡的时间!对,没错,我就是非常世俗的想过他那样的生活!“我今天讲这样的话,年轻的你未必会同意,但我经历过的事实正是,在这个中年的午后,你能够安心坐在有春光的草坪上喝一杯上好的龙井茶,你有足够的心境和学识读一本稍稍枯燥的书,有朋友愿意花他的生命陪你聊天唠嗑,你可以把时间浪费在看戏登山旅游等诸多无聊的美好的事物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们的投资期无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阶段。”“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雪,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青春好时光。”未完,读完再来补充天哪!我居然还是会被鸡汤灌醉!

重新认识吴晓波

认识吴晓波是他来大学演讲,忘了主题忘了时间,只记得他颇为亲切诚恳的形象,还有财经作家的身份。后来一直关注着吴晓波频道,不管文章是否爱读,总会看上两眼。直到某天读到他写女儿择业的文章,也就是《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他居然会支持女儿放弃金融专业去学唱歌表演。在这样一个功利世俗的社会,他居然作出这样“不可理喻”的事情。他说: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地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他还说: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我十分意外这样“及时行乐”的观点出自一位财经作家,一位商人。然而作为一个父亲,一个看透企业浮浮沉沉的观察者,这种豁达又显得可以理解。第一篇《自由与理想》他讲自己是怎么实现自由和理想,就这样把自己的纠结、思考、认识一点点写出来,告诉我们他是如何成为现在的他。他说,自由是世俗的,它不在空中,不在别处,它就在地上。作为一个读书人,你能否自由地支配时间,你能否自由地选择和放弃职业,你能否自由地在四月去京都看樱花,你能否自由地与富可敌国的人平等对视,你能否自由得抵制任何利益集团的诱惑,这一切并不仅仅是心态或勇敢的问题,而是一种现实的能力。他认为自由是必须的,而理想是可实现也可不实现的。还有他惊人的阅读量,在《读书与旅行还真的不是一回事》就说,读书到我这个年龄,有时候会生出无书可读得感叹,这不是矫情,而是因为每年的新书榜单等等已经与我的需求无关。好些时候书里提到的人名书名地名我都不认识,真是惭愧。还有他面对商业的冷静,在《我为什么从来不炒股》就分析了几点原因,然后说自己写下了“这篇不合时宜的文章”。还有在《我一点也不留恋这个时代》里这个时代的坏话,希望它快点过去。他说:我们为什么要赚钱?我们想要用赚来的钱去购买什么?对今天所有的人都是一个问题。他说希望那些古老的价值观重新回来——做人要讲实话,要有责任感,敢于担当;要懂得知恩图报,同时还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关心别人,特别是比你弱势的那些人;一定要敬天畏人,要相信报应时冥冥中存在的;要尊重大自然,而不要老是在破坏中攫取;要相信自由是天赋的,谁也不能剥夺。在我看来,一位研究企业,商业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经营企业的商人,能够把自由和选择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显得十分高尚。他很好的平衡着自由与规则,选择与放弃,自我与世俗。

珍惜和挥霍是同一件事情

书摘而已。1.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2.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有的从容与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在人类悲剧中所起的作用,从来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3.汪曾祺曾经说过一句很妙的话:“一件器物,什么时候毁坏,从它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4.你看,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是这么好奇,我们还有舍弃一切的勇气。即使手中的黄金变成了沙砾,但若放手出来,空掌仍能握铁。还是邵兵同学说得好:“我只知道,我心澎湃如昨。”5.罗振宇的建议,我们索性一个当事人也不采访,就只访谈周边观察者。在这个原则之下,即便能够访到本人,我们也坚决绕开。上帝就喜欢玩这样的游戏,它让绝大多数的人生忙碌、喧闹而丰富,却让个别的人生那么的简单纯粹而了无杂质。我们都满头大汗地挤在前面的一大堆人里面,唯有特里莎孤单地走在另外一边。6.商业是一场总是可以被量化的智力游戏,不错。商业是一场与自己的欲望进行搏斗的精神游戏,也不错。但归根到底,商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7.人生的路,有的时候越走越窄,有的时候越走越多,但是每一次选择,便意味着无数的错过。8.在现代的都市中,我们的孤独只因我们彼此敌视,互怀戒心,只因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是那么的恍惚和恐慌。9.行走在侏罗山脉汝拉山谷,窗外是几百年风景不变的瑞士高山草甸,而从这个偏僻村庄生产出来的手表在不久后将被陈列在世界各地最昂贵的橱柜里,穿戴在那些趾高气昂的时尚人士的手腕上,联想到这些,让人有一种很奇特的穿越感。所谓的商业之美,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自然对物质的一种敬畏,并在这一敬畏之上,以自己的匠心为供奉,投注一生。10.总而言之,中国的贫富差距那是相当的大。这是一个很让人担忧的事情,不过问题的另外一面是,正因为有如此大的贫富差距,所以人民仍然没有丧失追求财富的热情。我们是泡沫的制造者,我们也是泡沫的获益者,同时,我们也可能是泡沫要毁掉的那个人生。11.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一些近乎疯狂的做法,可王石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做了。在溅起的一片片喧腾中,在无穷无尽的说法中,我们看到王石在聚光灯下一遍遍地解说、阐述、布道,而他的心却似乎在另一个偏冷的角落无声地睨视。海德格尔说:“当你们真的听懂我说了什么的时候,你们就完全地错了。”当他决定让自己的人生以如此多彩而透明的方式铺陈开来的时候,便意味着他的获得和放弃已经超出了职业的范畴,更带有人生历险的趣味。12.这一辈人从贫贱和战火中赤脚走来,从来鄙弃文人,信仰勇武和权力,以直觉行商,以情义交人。在我不多的了解中我觉得吴晓波老师是个挺神奇的人。带有知识分子的细腻敏感忧虑,又能冷静解读商业成败,而且解读商业是从解读人切入,没有单纯的对和错而是包含复杂的人性。他热心参与很多有意义的事,有自己一个闲适的杨梅岛,始终有读书的兴致。我很羡慕他这种在出世入世之间的游刃。或许是因为他都全心投入,所以两种状态也是互相支撑的吧。难得。

美好在于懂得节制

第一次看到这句的时候,她就悄悄地敲开了我的心门。想要看看讲的是什么,来源与朋友圈朋友的一个分享,讲述吴晓波期许作为90的女儿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喜欢的事物去从事,不问结果,只享受过程中的点滴。读完我的内心充满了各种羡慕与向往,其实最为80后的一代,我们很多人都是内心有着这种追求,但是又在现实与向往中胶着纠缠着。所以当这本书面试之后,我理所当然的收入囊中,然而在今天才看完。在看完激昂滂湃的阅兵之后,为了安抚我的内心冲撞又不知如何排解的爱国思绪,我拿起这本书翻看。吸引我的是书名《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而这本书给我更为触动的是下篇的题为商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文中由德隆官司引发了作者的深思,商业真的是一场游戏吗?商业是一场总是可以被量化的智力游戏,不错,商业是一场与自己的欲望进行搏斗的精神游戏,也不错。但归根到底,商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这盘我本人因这个想到自己,不是商业,而是关于节制的这个品质,总是做的不够。有人说往往你愿喜欢的东西,恰恰是你没有的,你讨厌的,反而是你深深具有的。我喜欢“节制”这个词语,自己在生活中却从未做到。我喜欢一看起小说就一定要看完,看别的都做不动,而且我看的小说真心是幼稚言情了,她会给我一种脱离的现实感,离现实太远,往往会迷失要前行的道路。我喜欢纵容自己的欲望,比如贪食、浪费与玩乐。我喜欢吃什么,身边的姐妹懂我,今天中午吃不上,晚上也要满足的那种类型。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多,吃也好,在吃上与购物上总是纵容自己,多点多买,至于吃完和使用与己无关。我知道自己要改,往往屈从了现实的诱惑。今天读到这里,精神恍惚,想到了自己第一次用塔罗牌,自己对应的塔罗牌貌似是节制,当时突然就浮现到自己的脑海,节制告诫我们当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时,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是最重要的。它不象其它牌一样有着快乐和成功,让我们感到种平淡的美,毕竟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想到这些,我开始反思最近的自己都做了什么,纵容自己生活状态的懈怠,纵容自己的一次次的贪食,所以的纵容,没有换来我内心的宁静,反而最近的我是最彷徨与无措的时期,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要坚持,却找到坚持的方向。人一旦过于懈怠真的会陷入迷茫之中。如何走出迷茫,先从节制自己的欲望开始。Baby,一切的细节都影响深远,加油!纵观全书,给予了我一种视角,作为一个经济学人的散文之中不免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作者当然也不能例外。我很感谢作者给予了我看待某些问题的视角,我能明白世界的不美好,更能理解这种不美好与更好地与不美好相处。

一个更立体的吴晓波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从大学就开始爱的男人(ORZ),他的《大败局》和《激荡三十年》是中国企业史中的经典。 这本书是吴晓波的第一本散文集,以前写书是描述别人,这次写书则更多是留给自己。读吴晓波的企业史常常有热血激昂又理性客观的感觉,而这本书则更立体的阐述了他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 尽管他现在出席的商业活动很多,但我始终视他为一个做学问的人。 有机会真想去他的杨梅岛看看。

生命就该如此浪费

吴晓波确实有的一手好文笔,其用词之细腻,思想把握之精确,不假时日很难达到如此高度,想必年轻时也是读了不少书。这本书是他的散文集,文章内容很杂,大到人生理想,小到实事评论的文章皆有。其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我提醒自己研究生毕业并不只是一张文凭,而是一种身为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节与思想。远离屌丝文化,自己对自己负责,自由联合……这些思想带给我很多很多感悟,文章虽散,但却值得细细评味,特别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有阳光,有绿茶,有椅子,慢慢品味,那时或许会觉得,这一刻,如此美好,时间就应该这样浪费掉。

生命都苟且在骨感的现实里了

这本是吴晓波近20年来散文的一本合集,许多文章都能在网路上寻到原文,所以图省事的可以拿来这本集册随意翻阅。虽然分上下篇,但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阅读顺序,大可凭心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于作者本人来说,这本合集乃是一次“封存青春,永不归去”的告别仪式,对于读者而言,倒是可以快速了解吴晓波写作风格和谈论深度的一种捷径。标题党的我确实被书名给吸引进去了,但既然是散文集,也就别被对书名太憧憬了啦。

在你的眼里,我看见了光。

午后散步听喜马拉雅,无意中发现了热门财经类节目——《吴晓波频道》。对于彻头彻尾文科女而言,不管多么强迫清醒,还是无法抵御财经类节目的强大催眠性。因一时的好奇,我听到了他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好感顿生。喜欢他儒雅的声音和条缕分明的逻辑当他以一位父亲的口吻向我们讲述女儿梦想随年岁更迁时我仿佛看到了至今仍漂泊不定的梦想游戏机的收银员、海豚训练师、宠物医生、文化创意、词曲作家、花艺师……这些千奇百怪的梦想曾经是晓波女儿的也曾经是我们的吖有了自己的阅历,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之后晓波女儿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最爱了——“你突然说,我想当歌手。这回你貌似是认真的,好像一直、一直在等我问你这个问了好多年的问题。”“在你的眼睛里,我看见了光。”这一刻,好羡慕晓波的女儿,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并能够得到亲人的支持理解而很多人从来都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究竟喜欢什么?很多人在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需要靠理性分析吃饭的社会现实中我们需要考量:“流行歌手是一个与天赋和运气关系太大的不确定行业,你日后成为一名二流歌手的概率大概也就只有10%,你得想清楚了。”当达到这个层面时我们会退缩,会害怕,会不再敢奢望太多人无法向晓波女儿那样任性地说出“我不想成名,我就是喜欢。”喜欢得有多么强大才能让我们不顾一切呢?只是,我们都忘了很多人都来不及让喜欢变得强大就已经在现实中妥协了不能不悲观地面临一种情况:我们已经不清楚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了……“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地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所以,首先我们要勇于尝试寻找自己喜欢的是什么然后才有资格谈下一步。----------------------------------------------------------------------华丽分割线以下是我对《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本书有所共鸣的段落,摘抄如下以共享:——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去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里尔克问他(罗丹):“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我觉得罗丹说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我们从旅行中获得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旅行目的地本身。”——第三个办法就是设定一个研究的方向,一路死磕进去。近年来,我对知识分子及企业家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问题非常感兴趣,手头便渐渐搜罗了好些与此相关的书籍,在阅读中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前沿性,特别是在中国这个转型社会,知识的供应和传播市场正发生很炫目的衍变。------------------------------------------------------------------我是华丽分割线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嘿,很高兴认识你!”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闹钟的钟

把时间浪费在“前世旧物”上

我是见过吴晓波老师的,当然,是在他的著作里。《大败局》系列、《激荡三十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本接着一本,算起来,也算是个吴老师的小粉丝了。在《大败局》系列、《激荡三十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类的书中,吴老师总是在扮演着一个旁观历史的智者,为历史,也为当代的中国。读吴老师的这一类的财经类著作,总能从无到有的吸收到很多自己过去闻所未闻,却不无精彩的见解,久而久之,自己的认知便也升级了。《把生活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不同,这是一本吴老师的散文集。收录了吴老师近年散文作品60余篇,“不同于商业作品的理性客观,散文中有他为人父的舐犊情深,有与故人相交的依稀往事,有身为知识分子的冷眼世情,有浸淫商业世界几十载的犀利勾画。时 光有味,岁月留声,每一篇都是最诚挚的表达。”本书的简介中如是说,事实上呢?确实也是如此。在这里,你会读到一个过去见所未见的吴老师。他远离财经界的嘈杂,跟你一起谈李普曼,说廖厂长及自己的青葱往事,也说读书与旅行之差异。很奇怪,不是吗?为什么一个财经作家不好好写财经类书籍,跑来出版一本他在文笔上注定输给专业文学类作家,在思想上未必胜得过生活大哲的生活相关散文?难道人钱赚够了就可以任性了吗?其实不然。在藏传佛教里,活佛的遴选有很多步骤,其中一个略有趣:拿一堆物品在有可能是转世灵童的面前,让灵童自选。这时候灵童便会在一堆物品中选择那个多半是最不起眼的物品,那是他前世旧物。以此确定,他就是他。  我们不是活佛,我们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吴老师也一样。但是人生的选择与放弃,却是谁都需要面对。吴老师选择了财经作家作为他展示给世人看的一面,却也会有自己的“前世旧物”,这“前世旧物”,就是“把生活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之情趣。我们又何尝不应如此?我们每天有太多时间都花在了学习演讲技巧、驾车等“实用技术”,但这些“实用技术”并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工作也不能,试问,如果我们不能像吴老师那样有自己的“前世旧物”,我们的生活不会少了不少乐趣吗?是,我们每天都很忙,也很难去真正花时间去热爱自己的“前世旧物”,但心中姑且放着一个,时不时的去欣赏一番,不也是好事吗?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品质生活,都去寻找些自己的“前世旧物”吧,毕竟,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只有一次。

成功叫做“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这是吴晓波说的。我曾以为你是我要的美好的事物,所以追求,但现在,我发现不是,你不是。奥修说,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才有能力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个人的内心最深处。而不会出现急着占有对方,不会变成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一个静物,也不会着魔似的需要对方,因为知道即使对方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一样快乐。 所以曾经我是过分依赖你了吧,大概没有独处的能力,所以,一想到你就会快乐,你忽略我,就要失意,若即若离,忽冷忽热,不生不死,无比纠结。 我以为你是美好的事物,所以迫切地想要靠近。然后在你给的一点点快乐之中,急剧地消耗掉自己大量能量。我曾经对朋友说,我在漫无止境的等待里,等待你。她说,等待亦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在不断的消耗,却不知何时是尽头。    读完了吴晓波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他说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他很睿智,很通透,甚至有些深沉。我喜欢他的文笔,我现在并不能写些时事,有关职业,有关生存的东西。这个年龄就让我写一些浪漫的,稚嫩的,青涩的,甚至有些可笑的薄荷味的文章吧。这样美好的青春,不会再有了。这样的我,不会再有了。 有时候我会处理不了这些情绪,然后找一个人倾诉出来。他听我讲,可是状况好像没有变好,事情没有得到解决,心情也更糟。 现在才明白倒不如跟自己对话,就像刘若英所说,找一个方式把悲伤消化,或者找个地方将它静静埋葬,然后一个人重新开始面对下一秒的生活。 也明白爱情只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生里的一个分支,求知,见识,创造,勇气,审美......这些都与爱情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而恰恰是这些爱情之外的热情,能够赋予爱情源源不断的信心和活力。爱,是心智清明的产物。如果心智蒙昧。所谓的爱,就只是混乱血腥的修罗场。 你和我都不够成熟。没有能力做到心智清明。不知道你如何?但是我深陷于其中,曾有一段时间无法自拔。 那段时间冒出了很多的负面情绪,对你对自己,对感情。我甚至开始嘲笑自己,讽刺自己。带有负能量的一段时间吧。 现在更偏向于积极地理解自己,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先学会自爱,再给予他爱。 始终相信,当一个人在无论如何的情况下,能够突破恐惧和绝望去珍惜自己时,残酷的世界也会呈现出温柔的一面。而正面情感总比负面情感更有力量。 简单的暗示也会给予巨大的积极力量。比如什么呢,比如你是喜欢我的。(笑) 有了微博空间微信QQ,所以这一代的人们越来越害怕孤独了。心情啊,当下啊,都要在网络上分享,都要有人回应,有人点赞,有人关注,于是逐渐失去独处的能力。 所以现在的我已经渐渐享受孤独了。别老问我人生如何如何,我的人生才刚开始。 现在每天上午会跑步,做一些运动,专心做自己的事。午后心绪比较烦躁,就用在面对外界,例如上个网,回应一些人的留言。太阳下山就确实不太适合与人相处,看看电视剧,或者拿本书起来读。 我想,我是人,不是信息接收器。那些更新的微博,更新的空间,更新着的微信,那些人到底和我有多少的关系呢? 也开始学会记录。比如一个日程本,写下每天做的事情,还有做一些规划。 更发现一些有趣的方式,在寻找美食方面。书里面提供一种方法。具体是:吃过一样东西就马上将味道记下来,以后不必再点,因为已经知道吃起来是什么味道。 也开始会倾听,不太深入别人的课题,尊重他人处理自身问题的权利。      书里说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有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浅薄的人更浅薄。   所以钱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我知道,可是知道并没有什么用。看吧,有钱,你可以去美国留学。初二你说要去美国。彼时我根本不知道出国读书是什么概念,也不能想象携巨款去资本主义国家烧。 作者他说,人生90%的桎梏是来自于金钱不足。而剩下10%是无论有钱没钱都摆脱不了的。如果不是富二代,有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是个聪明人都会努力赚更多钱,以免受到生活的羞辱。 解决了一些问题。比如。对父母不满越强烈,越说明我们把父母和自己看成紧紧的一体。但其实不是的,我们在这人世间碰巧相遇,我们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 无论一个人拥有怎样的父母,都不能以此为借口停止追求属于自己的平静和幸福。 接纳生活的差异,不要专注于此,不要在对父母的失望中停留太久,而要专注于自己。 最孤独的人最亲切,受过伤的人时常笑得最灿烂,因为他们不愿意让身边的人承受一样的痛苦。 抄写这段话的时候,总是想起你,你总是笑得那么的奇怪,但是我一直不知道你是不快乐的。直至你告诉我。比尔盖茨说。如果你遇到令你震撼甚至心碎的事,不要逃跑,去面对和解决,那将是你改变世界的时刻。 所以我来啦,因为你还没有遵守承诺来找我。于是我自己来见你了。就让我们好好的解决吧,然后面向下一秒钟的世界。 只要是有意义的事情,再晚去做都还是有意义的。比如面对你,虽然迟疑很久等待了很久痛苦了很久。但是我还是决定放下对你承诺的等待,我相信你的承诺你的保证是美好的,但是不要再给一次了,我不喜欢这种漫无止境的等待,希望一次次失落空的感觉。如果做不到,请千万千万,不要向我承诺。如果你承诺了请你努力做到,不要再有第二次,辜负我。 希望是比恐惧更强烈的东西。你给的希望,是比很多东西更郑重的事情。 而好好地说清楚,好好终结,也是一件郑重的事情。      还是最喜欢奶茶的一段话。   其实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的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或许有一天能把这个世界都走走吧,然后说再无地方可去了,都看遍了,然后依偎在你的怀里,过完剩下温暖的小日子。至于喜欢你这件事情嘛,没有什么好严重的,你也不用再劝说我啦。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会自己去感受啊。 我喜欢你也许并不为什么理由,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你全然适合我的趣味。因此你也知道我是自私的。故不用因此感激我。 还有啊第一次体会错爱所带来的羞辱感。不过这和你没有什么关系。根源是将自我价值和一次感情的成败捆绑在一起。这其实毫无意义,我们还没有恋爱呢,何况恋爱也需要眼光和运气,一次恋爱的成败与个人价值并无太大关联。 不要给一个“你”强加过高的意义,去决定生命的价值和未来的走向。

生命之轻

最近喜欢用多看阅读和网易云阅读看书,尤其迷恋那些限免的书,怀着贪小便宜的心态如饥似渴地读着。期间,还养成一个“偷书”的毛病,就是把这些限免的书逐页截屏,保存下来,以备后面想看的时候可以随时再看。但,读到吴晓波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我却不忍心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本好书,非亲自买一本不能表达出对它的喜爱。全书由若干的专栏随笔编纂而成,仿佛彼此相离,因为独立成文,却又紧紧相依,因为内在相通。每一段文字,都发出轻声地召唤,“读我、读我”,像聊斋里的美娇娘一样,引着我这一介书生走入藕花深处。喜欢吴晓波见过聊过那么多企业家之后所形成的高屋建瓴大局观,欣赏他怀着记者初心不断扣问自己的反思与感悟。人生总是几度沉浮,普通人与大人物概莫能外,只是各人体会着不同的酸爽。既然如此,不如花费精力在美好的事物上,那也不枉虚度。美好的事物是什么?我想,大概就是不留遗憾吧。就像吴晓波说的:“风流总归会星散,美好却始终难忘。人生那么短,好玩的事情那么少,偶尔遇到了一两件,就赶紧跟相知的朋友一起去做吧。”可是,人生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高中时看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看得极累,完全不理解主人公们的彷徨与纠结。那些人,那些事,举轻若重。吴晓波引述梁实秋的话说:“我们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寂寞是供人喘息几口的新空气,喘几口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最高境界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只要有一刻的寂寞,我便要好好享受。”唯有将寂寞看做享受,人生方能多几分乐趣吧。而且,就像吴晓波所言:“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不畏寂寞,勤奋以求,才有可能打造一个希望的结果。而吴晓波又说:“你可以把时间浪费在看戏登山旅游等诸多无聊的美好事物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们的投资期无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阶段。”所以“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本身又成为一个目标,提醒你要从年轻时便为之努力。其实,对于一本随笔录,不必纠结于它的题目和主旨。这书其实就是人生感悟的汇总,当中某些文字能够激发思考便有价值。比如,我看到吴晓波向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请教做学问的办法,张五常回答:“问题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做学问要找重要的入手,选上不重要的问题下功夫,很容易转眼间断送学术生涯。”这话说的是做学问的道理,却又分明在说做产品的真谛。抓住用户的核心痛点,才是产品成功的王道,但现在很多时候,产品过分强调用户体验和细枝末节,反而忽视了大局的把握和用户痛点的拿捏。吴晓波还说:“世界上之所以需要鞋匠,是因为有人需要鞋,而不是因为鞋匠需要钱。”这真是直白的真理,但联想到我们实际做产品时,却常常容易颠倒因果次序,臆造需求、搭建产品,妄图推销给用户。《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是一本随便翻翻都感觉享受的一本书。对一位作者最高的评价是什么?不是豆瓣的高分,不是亚马逊的畅销,是你读后会忍不住想去看看他的其他作品,甚至他推荐的作品。吴晓波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吴晓波推荐的《小于一》,我都想读读。

生活随笔——《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有感

生活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不过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忙忙碌碌的,这确实不容置疑的一件事。我们在为着生计奔波的时候,为了想要的东西追逐的时候,也请适时放慢一下脚步看看我们周围被我们所忽略的事物。当然说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常的困难。我在看到这本《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时,说实话第一反应还以为是一本效率类的书籍,因为其作者吴晓波是作为一名著名的财经作家,想必其对待时间是非常苛刻的。但是当我打开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我错了,可以说这是一本散文集,一本吴晓波近年来所著散文中精选出来的。在本书的59篇文章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作为一名财经作家的吴晓波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看法,我们也能够从这些文章中得到自己的感悟。例如自由与理想这个话题,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可能很多人随着上班工作之后,这两个词已经就消失在我们的视线和脑海中了。而在书中的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来为我们诠释了自由和理想并非遥不可及,并非是奢侈品,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是否下定了决心,是否真的想要追寻自己的自由与理想。在“自由与理想”一文中当我看到作者提到自己在大学图书馆读到的那句‘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说实话我内心深处也感到一阵热血沸腾。当我看到作者在谈到自己在2003年决定离开服务了13年的单位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自己离职读研的决定,可以说我当时的决定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作者离职创办商业周刊的时候,却能够为了不让其他投资集团控股,也就是为了那关键的象征着自由的1%的股份而放弃了自己的创业计划,这可以说我非常佩服的地方。当然,在本书中这些仅仅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你在这里面能够看到许许多多我们曾经也可能思考过的东西,例如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包括我都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多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作者在“读书与旅行还真的不是一回事儿”里面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你可以在这里面看到作者如何通过自己创办的蓝狮子读书会来诠释阅读,而且作者在最后自问自答的形式给出了一个问题:‘那么,下一次旅行,你会在旅行箱里压进哪些人的书?’作者给出了他的回答,那么看到这里的你,能给出属于自己的回答吗?当然,在看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很多的感慨。最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属“唯一生生不息的是野草和青年人的梦想”里面关于‘五四’精神与青年的探讨,最后引述的69年北京地下室人郭路生的《相信未来》的诗句,再次也谨以其诗结尾,希望看到这首诗的人也能勾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一个书生的理想国

在读这部书之前,有个短评就写的很好,为什么要取这么个庸俗鸡汤的书名,叫“我的激荡三十年”也好啊。确实,这一本书一点都不鸡汤,也不庸俗,若是非要挑个毛病出来,你就只能说吴晓波这个男人实在是太让人深恶痛绝了,他看透了中国跌宕三十年的经济规律,摸清了商业的脉搏,而且还从中赚足了钱,现在他回过头来感慨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失望,失望于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在追求财富当中丢弃了自由 、精神和理想主义,潜入了无尽的商业机遇中浮沉。这也源于新闻系出身人的怪毛病,总是抽离出自己,把自己当做时代的旁观者针砭时代事,抒发自己对理想国的向往。他期待自己像一个读书人一样,“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在这本书里,他彻底沉淀自己变成一个读书人,他是旁观者,他欣赏张謇的商业救国,他信奉李普曼的职业观,他也是经历者,他喜欢他能像廖厂长一样存在着那么点理想主义。他其实更是期待经历过往那么多,能够最终跟米沃什一样纯粹地感慨,这世上没有一样我想占有/在我身上没有痛苦/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书里的吴晓波是可爱的,字里行间证明他是可爱的人,也是带着一丝情怀的人,在商业评论中做了这么多年,他一直都没有丢失一直作为新闻人的信仰和价值观,特别令人羡慕、嫉妒,因为他不像很多人“因为走得太远以至于最终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这不是一本讲诉人生哲学的书,也不是教你商业经济策略的书,这是一本一个书生渴望在浮躁的社会中告诉别人,自己还有理想国,有理想主义的情怀,也会在一路追寻当中遇到知己的书,他不想说的那么明显,不想说的那么张扬,让别人误以为他是赚足了钱在无病呻吟。11年的时候我公司出电子杂志,有一期的刊首语写了一期“商业媒体也应代表中国的好声音”,大意慷慨激扬,呼吁大老板们不要把眼界局限于盈利上,应该有现有的媒体平台去为民众发声,我记得大老板看过后反响平平,当时我的挚友陈姑娘兼我的总监当时拍板一字不改发出去了,小小的电子杂志阅读量是微乎其微的,我也不想能够引起多少人的共鸣,但是在当下有陈姑娘对我的观念的认可,对我心底里想要表达的意思的深知,我就是超级幸福的,吴晓波也是,他遇到了“澎湃新闻”的邱老板这些同学,鼓励你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做一个不背弃自由和理想的人。人生难得遇到一个跟你一起做事情的人,人生也难得遇到懂你知你,且跟你一样执着于理想主义的人。生命如草润细物,到底是用怎样的兑现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其实不太重要。你遇到什么样的人,深知要结交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很重要。当你知道之后,有些执着就真的没有那么必要了。看这部书的时候,脑子里面一直在游离,想当时我最初想要做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着10岁那年骑在爸爸的肩头,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灯朦胧,爸爸问我,你以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答案到底是什么,我已经忘记了。韩磊唱的《花开在眼前》,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写词人的心境:花开在眼前/已经开了很多很多遍/每次我总是泪流满面/像一个不解风情的少年

书摘

1、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叫醒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2、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事业英勇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3、现代社会的复杂和规模使得一般人难以对它有清楚的把把握。现代人一般从事某种单一的工作,整天忙于生计,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深度关切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很少认真涉入宫中事务讨论。他们遇事往往凭印象、凭成见、凭常识来形成意见。正因如此,社会需要传媒和一些精英分子来梳理时政,来抵抗政治力量对公众的盲视。——李普曼4、问题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做学问要找重要的入手,选上不重要的问题下功夫,很容易转眼间断送学术生涯。从读到的书中抓出一条线索来,设定一个研究的方向,一路死磕进去。5、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所以,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期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经典,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经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卡尔维诺6、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7、书院大道旁的丁香花的味道和牛棚里牛身上的味道差不多,有一股祥和慵懒的气息。8、我付出所有的青春和热情,都无非是为了博取一份世俗的肯定,而一旦得到了这一切之后,却突然发现,要摆脱它却比攫取它还更难。9、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会为自身长期的福祉设想,他们通常只会为立即的舒适和满足打算。“这是一种具有住在性的倾向,不仅在资本主义世界是如此,更可说是任性深层的本质。”而要摆脱这种宿命,加尔布雷斯的答案是“自我救赎”,你必须在自满和自省之间寻求到心态的平衡。于是,对理性的崇尚与对知识的渴求,变成了仅有的拯救路径之一。10、所以,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11、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1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3、金钱的伦理就本质而言,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认同的提升过程。现代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金钱抗衡、妥协乃至平等共处,最终彼此取悦的过程。14、一件器物,什么时候毁坏,在它造出来的那一天,就已经注定了。15、在这场摧枯拉朽的大变革浪潮中,所有的当代中国人都被裹挟前行。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并不是每一份付出都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回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激荡三十年”,它百色杂陈,一言难尽。16、这一生中,你遇见怎样的人,然后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17、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18、老舍的故事,没有风雨,没有跌宕,甚至没有刺骨的痛楚,有的只是灵魂如黄豆被慢慢磨成豆浆般的无言的悲哀。19、在有些时候,在有些没有任何痛楚的时候,你也会丧失一些重要的东西。而在那时,你却连一点心理或生理的反应都没有。那个时候,无疑正是你一生中最凶险的时刻。20、一场伟大的爱情,并不需要一个美满的结局为注脚,有时候甚至还相反。21、从家庭财物的角度来说,吊丝的标配与他从事的职业其实没有关系,而在于两个指标:第一,吊丝只有职务性收入,甚少财产性收入;第二,屌丝的银行负债率为零。22、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23、海德格尔说:“当你们真的听懂我说了什么的时候,你们就完全地错了。”24、边境到底的人民共识,使得日本产生了两大能力:第一,敢于吸取一切强者的智慧,在不断求变中寻求生存的空间;第二,因自卑而自恋,由自恋而自傲,最终构成一种识别性极其强烈的民族秉性。25、如果把当代放入两千余年的历史之中进行考察,你会惊讶地发现,正在发生的一切,竟似曾相遇。26、易卜生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27、世界上之所以需要鞋匠,是因为有人需要鞋,而不是因为鞋匠需要钱。

理想主义的呐喊

最近和朋友讨论英国脱欧以及整个社会的不安,一致认为在这个财富不断累积、资本主义至高无上的社会里,现代文明看似美好实则危机四伏。我们追求物质充盈,无可厚非,因为我们要生活,我们需要物质。但在忙碌追逐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为我们的精神世界腾出一些空间,让理想主义的小草茁壮生长。李普曼说,我们都成了精神上的移民。吴晓波说,我们应该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的,每个人的一生,除了功、名、利,还要有一方精神的家园,就像廖厂长,他愿意资助素昧谋面的4个大学生,这份情愫是多少人所不能及的。读了廖厂长几十年的起起伏伏,我不免心生感叹。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理想主义。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摘抄及个人感悟

上午整理有道云笔记,把之前记在手机里的有道云笔记的内容都导入到电脑,发现自己原来已经收集了这么多的各类文章以及读书笔记等信息,但这也仅仅是信息而已,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内化,很多自己以前写的读后感,现在看起来就像是别人写的,也并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和改变,要是以后看到差不多的文字,我可能又要感慨一番,但是生活依旧没有变化,这就是只读书不思考不内化的结果。这个事实真的是太可怕了,我欠的账很多,要用多少时间才能慢慢消化完这些积累的财富呢?但是,相信那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从今天开始,慢慢整理与分享。在我们这个国家,最昂贵的物品是自由与理想。他们都是具体的,都是不可以被出卖的,而自由与理想,也不可以被相互出卖。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力去追求自己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在遇见这句话之前,我一直被职业和工作所驱赶,我不知道生活的快乐半径到底有多大,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效的,我想,这种焦虑一定缠绕过所有试图追寻生命价值的年轻人,是这句广告词让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后来,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你认为他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我们去抵抗命运,享受生活。感悟:就像那就话说的,你的所有困惑,前人早就经历过了,所以你要做的就是看到他。就是吴晓波这样的名人,都有这样迷茫的时候,我们又何必为自己的一时迷茫而感到自责万分呢?这是必经的过程,而通过读书,可以更早的走出迷茫。我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的书我印象没有多少,但我看张季鸾的所有作品,就是他当年办《大公报》时写的评论,印象很深。因为从这些作品里你看到的是这个职业的气节,以及敏锐性。新闻是很容易做得平庸的一种职业,特别是做得时间越长,抱怨和不平衡就会越大,老是写字会感觉得不偿失,但一旦停止写字也就失去了你的价值。做媒体的很容易陷入这样的情绪里。但是我当了十多年记者,一直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因为在大学里我读过这样的作品,我知道一个好记者应该怎样让自己留下来。当年的许多政治人物都烟消云散了,但我们依然能记住这些记者的名字与作品。这些作品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职业和人生的价值观。感悟:再次验证了冯仑说的,价值观的重要性,只有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前提,才不会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迷失自己。从方法论的角度上,对自己的专业,必须看那些足够优秀,能够奠定你的职业和人生价值观的书。而我,看了吗?对我影响大的经济学读物有两本,我接触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就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而我也是凭借这本书进入新华社工作的。因为当时要考取新华分社,新华社招人一般都会从实习生里选拔,而我没有在那里实习过,所以他们考我就是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从此,我开始了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另外一本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曼昆的思想和他的创作技巧让我很着迷。在过去20年里,我读了很多财经类图书,如韦尔奇的管理书籍、《长尾理论》,等等,但是如果比较范围是30年,这些书对我的影响还不如一本《三国演义》大。感悟:如果看经济学,看来就要从最经典的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萨米尔森的《经济学》看起,而不是什么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毕竟,前两本才是经济学的本源。而王强在北大的演讲《读书如何改变我》中,也提到当时在学C语言以及C++时,正是通过看这两种语言的发明者写的书,才成为班上唯一真正弄懂了这两种语言的同学。我后来成了一个专业从事企业案例和经济史写作的财经作家,在这个领域中,有两位顶级高手:美国的理查德·泰德罗和英国的尼尔·弗格森,他们都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年富力强。泰德罗的《影响历史的商业七巨头》,让我见识到当世欧美学者的财经写作高度。尼尔·弗格森的创作更勤勉,《文明》、《货币的崛起》、《巨人》以及五卷本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都堪称精品,他在建构一个宏大题材时的自信、从容及充满了偏见的武断,在当代非虚构类作家中很是少见,他的写作非常迷人。感悟:这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学习方法,要想做最好的,就要先向最好的学习,而且是世界顶级的,而不限于中国。世界是平的,我们的竞争对象已经不光是中国了,看得远才能做的远。我们要学习一件事,是不是也要先搞清楚,这个领域世界最顶尖的是谁?他是如何做的呢?至于华人经济学家,我最喜欢的是张五常的作品。当初读到他的《卖桔者言》时,感觉以这样的手法来写一本经济学书实在很有趣,读他的《经济解释》更是震慑于他的智力。后来我写《激荡三十年》,便恳请张五常为我题写书名,他在西湖边的一个茶楼里,铺纸研墨,一口气连写了十多遍,那股认真劲令人难以忘怀。我向他请教做学问的办法,他说:“问题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做学问要找重要的入手,选上不重要的问题下功夫,很容易转眼间断送学术生涯。”这段话,值得抄在这里送给所有的年轻朋友们。感悟:即将读研究生的我,对于这句话应该是相当受用了,很多讲座也提到过,选题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想想人生也是,找对了人生中重要的事,也就是明确的方向,就是选好了人生这篇论文的题目。中国的成长高度,并不以所谓的“全球第一高楼”为标志,而是以我们的思想为标志。我们的书单决定了我们的过去,同时也指向一个辽阔的未来。感悟:多读书,确实,以前就是读书太少了,现在开始,奋起直追。人生苦短,你会干的事很多,但真正能脚踏实地去完成的事情却很少,就正如索尼创始人盛田绍夫说过的那句话:“所有我们完成的美好事物,没有一件是可以迅速做成的---因为这些事务都太难,太复杂。”感悟:所以,当事业遇到困难时,就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了嘛,哈哈。想起了看的路遥写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伟大的事情确实不易。其中文章《时间让你与众不同》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1902年,27岁的诗人里尔克应聘去给62岁的画家、雕塑大师罗丹当助理。在初出茅庐的诗人的猜想中,名满天下的罗丹一定过着十分浪漫、疯狂、与众不同的生活。然而,他看到的真实景象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罗丹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画室的老人。里尔克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我觉得罗丹说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张爱玲说过的“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真的耽误了很多年轻人。其实,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1000米是否跑在第一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我身边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杰出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义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中。在我熟悉的中国经济学家中,张五常大概是天赋最高的一位,他在40多岁的时候就差点儿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早年为了写《佃农理论》,他把十几箱原始档案一一分拣完,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所不屑于去做的。到今天,他已经是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了,可是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在我了解的当代西方学者中,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界之间,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可是他的勤奋又是非常人能比的,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他和助理们翻阅了罗氏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家信及成吨的原始资料。所以,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在制造的过程中是枯燥的、重复的和需要耐心的。在流传至今的明清瓷器中,有犀皮斑纹的是最昂贵的,几乎一器难求。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是由哪些天才制作出来的。后来,王世襄终于在他的书中把秘密泄露了出来,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工匠制作犀皮,先用调色漆灰堆出一颗颗或者一条条高起的地子,那是“底”;在底上再刷不同颜色的漆,刷到一定的厚度,那是“中”和“面”了,干透了再磨平抛光,光滑的表面于是浮现细密和多层次的色漆斑纹。当我读到这个秘密的时候,突然莞尔。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感悟:我又想起了冯仑的书名《伟大是熬出来的》,但是希望这种勤奋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和热情之上。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确是人并非与生俱来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人也可以改变浅的颜色。把金钱当成对手和敌人的人,将一生为金钱烦恼;而把金钱当朋友的人,将获得金钱给与的快乐和平和。成为金钱的奴隶或是将金钱视为奴隶的人,都无法与金钱平视对坐。感悟:金钱确实很重要,但是,如何运用金钱比金钱本身更重要

通篇的矫情

吴晓波是我很喜欢的财经作家,《大败局》学会了专业化,特别是在自己弱小的时候更是要专注、单点突破。后面写了《激荡三十年》好评如潮。我佩服的更是吴更是一个践行的人,通过买房、投资买千岛湖、创办蓝狮子出版社、自己出书,赚了不少钱。从他办自媒体和后期出的几本书,吴敬琏传、历代改革、到这一本,质量在走下坡路。刚开始读还是有期待和惊喜的,到5篇之后就觉得有许知远的味道了。当年我也是很喜欢许知远的文风的,但后面觉得矫情。说几句话后立马引用某个大部分人不知道的名人的某句话,开始矫情和理想主义、怀旧。那些说这本书的深刻、有深度的人,请举例说明一下。个人唯一觉得有价值的是他说的:不做屌丝,要有适当的银行负债,全款买房的最好能抵押银行再买、出租获得租金收入;或者贷款买房、以租养贷。一个是要摆脱屌丝,最好是有资产性收入、保持适度的银行负债;资产性收入越高,自由度越高,对职业性收入依赖就越少。

生命的意义正在于生活本身

看完了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这位财经作家的散文随笔。财经作家的笔触就是实用、直通心灵而不是华丽或矫情,读来总会有共鸣。不过最想讨论的不是书的内容而正好是书的标题:“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同名文章在书中恰也是吴晓波对女儿大学选择问题上的故事,封面有一段“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这段话从看到以后慢慢越来越打动我心,而且似乎也可以作为我以后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命的意义正在于生活本身,在于过程而不在于某个确定的目标。以前上学时去自习,常常浪费了一晚上只看了一份报纸,而本计划的考试的书或作业却没有做,时常内心为光阴虚而有自责;工作以后偶尔会去看电影,也时有同感。而这句话给我们的价值,就在于你判断时光是不是浪费了并不在于你是不是在学习或者进步,而在于这段时光是否美好。同样的也在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周国平的观点“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影视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周国平《儿童教育》)。“幼儿园的意义是小学的更好起步,小学的努力是为了更好的中学,中学的努力是为了更好的大学,然后呢?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收入等等”,显然是一个偏颇,幼儿园的价值正在于最好的童年快乐时光,而成长只是副产品,生活本身就是价值。同理也可以去理解很多学生时代的无用功,比如早恋,比如看闲书、比如玩一些根本不可能成才的玩具或游戏等等,是否是好的判断标准不是对后来有没有价值,而是在于事件本身是不是美好,如果是美好的,那就是生命的意义,那就是有价值的,那就不是虚度光阴。希望可以在以后的教育孩子过程中适当改变。

在征途中勿忘初心

文/齐祺前几天收到蓝狮子编辑董丽老师送的一本书《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她也没告诉我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我也一直以为又是一本心灵鸡汤类的读物,心里犯嘀咕蓝狮子一般不是出版经济类的,这次怎么也出这类的书了?正赶上她出差也没有多问。等收到一看是作者是吴晓波,更是一头雾水,等读下去才知道,原来这并不是心灵鸡汤类的读物,而是作者这些年的散文集,其中涉及的则是更多的思想碰撞和自身对财经事件以及财经人物的感悟。作者说,出这本书,一开始是拒绝的。他认为这本书一旦呈现出来只能表明自己已经承认衰老,开始顾镜自怜,开始回望来路,开始用过来人的口吻试图对青年人说一些注定会被漠视的鬼话。他将这本书看成自己一个私人的事儿。最终他还是同意了,这本书也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通读这本书发现,中间并没有任何一句说教,也没有任何关于对年轻人的“名言警句”这些写于不同时期,主旨内涵各异的文字中,既有作者的切身生活体会,也有专门给女儿的书写;既有褚时健这样的“问题”企业家,也有公众名人如王石;既有国内市场经济现象,也有海外企业的建树……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本书所辑60篇文章,是从吴晓波近年来500余篇散文中遴选而来。上篇偏重于生活中思想随笔以及自己在生活中行走所产生的感悟,写了台北、上海、杭州三座城,以及底层工人的生存状态等。下篇则偏重于财经事件、人物的分析感悟。谈到了股票、泡沫、国企改革、瑞士钟表制造,从这些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吴晓波尽可能原本呈现事物本真,同时也表现出吴晓波本人在成长过程的坚持与坚守。在《只有廖厂长例外》中,吴晓波写道:据说男人到了中年之后,会越来越怀旧,身上的所有器官都会变得越来越软,从手臂到肌肉的内心。在句话是关于廖厂长的,其实也是说给自己听的。正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生活产生的敬畏,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当我们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发现还是在轨道上,作为一名中年男子也会感到痛哭流涕,不为别人,只为自己。吴晓波在为这本散文集选文章的时候,眼睛应该是一次又一次的湿润了吧。如果一本散文集只有自己的感悟,那这不是真实的生活。流浪汉也有感悟,也能写成书,他们的世界我们不懂。但是,我们在我们生活、工作的领域中,必须有着我们的见解,即使你的想法全世界都反对,那又怎么,你思考过这就够了。这本是可以说是他送给他18岁的女儿的合集。从他写他女儿的篇章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和对女儿的教育。因为他的女儿也是这样做的。在自己的征途中不忘初心,也就是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作者简介:不自由撰稿,时评、书评人。作品散见各大报刊。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出版社新书推介、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190577457邮箱:qiqi0510@cntv.cnQQ:908773264

他们的心里都有一座“哀牢山”

最近同作者一样怕极了一个问题:“能帮我推荐一些书吗?”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不太了解你的知识背景、兴趣和深度,也就无从推荐起。这个时候我只好硬着头皮说我最近在读前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为什么说是前财经作家是原于他现在在做自媒体。这是一本散文集,收录其近年散文作品,不同于商业作品的理性客观,有为人父的舐读情深,有与故人相交的依稀往事,有身为知识分子的冷眼世情,有浸淫商业世界几十载的犀利勾画。其中印象最为深刻地当属他们的心里都有一座“哀牢山”,75岁高龄,身陷牢狱,又重病缠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处境意味着一个充满悲哀的人生句号,他们唯一的应对就是苦熬完最后剩下的日子。然而英雄却硬是能把句号改写成逗号,续写辉煌的人生篇章,成为万重瞩目的亿万富翁。这个人名叫褚时健,原红塔集团董事长,现在的甜橙大王。1979年,在他51岁那年,他被任命为玉溪卷烟厂的厂长。那时的玉溪卷烟厂濒临倒闭,褚时健却硬是把它给盘活了。然而,他个人的收入与他做出的贡献相比,却显示出太大的落差。有人算了一笔账,红塔每给国家创造14万元利税,褚自己只拿到一块钱。1996年,他因贪污被人举报判刑,其妻子、妻妹、妻弟、外甥均被收审,女儿在狱中自杀身亡,儿子远避国外,名副其实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然而褚案在经济界引发了极大的同情浪潮。1998年年初的两会上,十余位企业家和学界的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联名为褚时健“喊冤”。褚时健因为“有坦白立功表现”,被判无期徒刑。一年后,褚时健以身体有病为由获准保外就医,他与妻子在哀牢山承包了2000亩荒凉山地,种植甜橙。此后十余年间,偏远的哀牢山突然成为很多民营企业家的奔赴之地,用最早做出这一举动的王石的话说:“虽然我认为他确实犯了罪,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尊敬。”当初他用10年时间让烟厂脱胎换骨,如今,他又用了10时间,把从湖南引入的普通橙树脱胎换骨。85岁的褚时健从烟王变身橙王,褚时健的哀牢山和李经纬的病房,市场环境中挣扎成长的企业家们,谁又会重复宋林的悲剧。中国又会出现几个王石,在公共事务上的话语权无从谈起,因煽动而出现的仇富现象时时引发,人人心中都好像有一座云缠雾绕的“哀牢山”。又到一年“橙”熟时,云冠褚橙在天猫开始预售,上线6小时狂卖26万。默默地订购两箱,全当感奋于八旬老人创业励志。

少量摘抄少量感慨

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来日方长。开始关注吴晓波,是因为学的金融专业,之前对金融不感兴趣,也不关注财经,但是总该要开始了解。同学向我推荐了《激荡三十年》硬着头皮看下来,也挺有意思,虽然记不住人名,也对不上企业和时间,但总算是有了点概念和印象。这本书,是大概一年前买了放在家里一直没看,寒假回来发现居然是我关注的作者,机缘巧合吧,一个晚上和一个中午,看完了上下篇。上篇主要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的片段小事,读起来很平凡也很励志。其实吴晓波的观点不是像典型作家那样割离了物质与精神,从那篇《把人引向毁灭的从来不是金钱》就可以看出,很实在,我也很赞成。人们总是这样,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穷困潦倒的人,无论说什么,人们都觉得你在痴人说梦纸上谈兵,写这样的书,前提是自己要成功(还要看人们对成功的定义,虽然我不是唯金钱论,但没有财富,不能称之成功,作为一个处女座的执着,我还是坚信面包与爱情可以兼得,物质与精神没有冲突,双收才算成功)。简单列几条上篇里很喜欢的句子。1、所以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我今天讲这样的话,年轻的你未必会同意,但我经历的事实正是,在这个中年的午后,你能够安心坐在有春光的草坪上喝一杯上好的龙井,你有足够的心境和学识读一本稍稍枯燥的书,有朋友愿意花他的时间陪你聊天唠嗑,你可以把时间浪费在看戏登山旅游等诸多无聊的美好事物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们的投资期无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阶段。——喝下午茶,对自己的长相负责,西装革履,卑微而平静地活着。2、若胸中格局足够,无论大小都不足惧,关键是大处能容天地,小处能觅细针,须控制事物发展的节奏。所谓经验两字,经是经过的事,验是得到印证的事,都与实际有关。3、人生苦短,你会干的事很多,但真正能脚踏实地去完成的事情却很少,就正如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说过的那句话:所有我们完成的美好事物,没有一件是可以迅速做成的——因为这些事物都太难、太复杂。下篇和作者的另一个身份息息相关——财经学家。但文章中没有那么深奥的专业名词,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话来阐释一些道理。书中说到中国人多少有一些浮躁,别人几十年研究出来的东西,就妄想几年之内掌握,书店里充斥着成功学的气息,社会主义的皮囊下包裹着资本主义,却又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的制度与思想,倒是有些四不像。世界上之所以需要鞋匠,是因为有人需要鞋,而不是因为鞋匠需要钱。我们很多时候都走错了方向,想破了脑袋去寻找赚钱的方法,却不知道,其实只要你提供了人们需要的东西,戳中了他们的“痛点”,赚钱,只是结果罢了。我们总是对拥有财富的人聚焦焦点,恨不得用放大镜找出他们与他们的财富不匹配的存在,但却不去发现和研究他们获得财富的原因,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物质上,到底是什么样的战略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而最终他们又会何去何从。需要研究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而人们总是喜欢不动脑子地在人群中指手画脚说三说四。无论是跟随着时代转型还是坚守自己,最后成败与否,都取决于他们是否用心花时间去钻研,时间会区分表面努力和真正静下心来的努力的人;做一个商人,不可以无所畏惧,因为商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对于现在经济社会上的不好风气,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的时候,就不要过分地关注和嗤之以鼻,熊培云说,我们决定不了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关注自身的发展,让自己变得更好。以上。

拾遗

人过了40岁,才突然开始享受寂寞。梁实秋说,“我们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寂寞是供人喘息几口的新空气,喘几口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最高境界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只要有一刻的寂寞,我便要好好享受。”这些年来,我偶尔回头翻看李普曼的文字会坐立不安。这个天才横溢的家伙著述等身,但被翻译到中国却只有一本薄薄的《公众舆论》,这是他32岁时的作品。在这本册子中,他论证了“公众舆论”的脆弱、摇摆和不可信任。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复杂和规模使得一般人难以对它有清楚的把握。现代人一般从事某种单一的工作,整天忙于生计,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深度关切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很少认真涉入公众事务讨论。他们遇事往往凭印象、凭成见、凭常识来形成意见。正因如此,社会需要传媒和一些精英分子来梳理时政,来抵抗政治力量对公众盲视的利用。这些声音听起来由陌生而熟悉,渐渐地越来越刺耳,现在我把它抄录在这里,简直听得到思想厉鬼般的尖叫声。 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地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去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美国的理查德泰德罗《影响历史的商业七巨头》和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文明》、《货币的崛起》、《巨人》和五卷本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加缪、桑塔格、约翰博格、三岛由纪夫、北岛或董桥……书的共同特点:文字美到极致,知识密度极大,都比较薄,适合消乏,利睡眠。雅典人苏格拉底说,唯有孤独的人,才强大。所以,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或许水到渠成,或许永无来日。

不要被题目骗了

本来看题目以为是一本文艺作家的书,没想到居然非常的有内容,也有深度。果断在看完之后,关注了吴晓波频道,吴晓波频道微博等周边。作者长相和文风很像我研究啥时候的一位老师,所以总是自行带入举得就是我的老师在给我们讲这些内容。这本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与财经,经济有点关系的书籍了,让我对这方面的知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书中提到的很多经济变化的大环境下,那么多平凡的人是如何转变,挣扎的过程,有时候看的泪流满面,毕竟我们的父母多少都经历过一些。书中提到的吴晓波写的那首歌:花开在眼前,听了也是非常感动,不禁想到,未来的经济变化,我们这一代人在其中又要忍受怎样的挣扎和改变。希望,岁月静好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