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之道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806468333
作者:胡廷楣
页数:426页

章节摘录

书摘时代波澜与棋风变迁  ——访程晓流  程晓流生于1949年1月,籍贯福建  原(新体育)杂志记者  (围棋天地)杂志高级编辑  围棋六段棋手  在大赛的观战室里,最不安分的是程晓流。他从来不坐在棋盘边上慢慢地摆棋,他喜欢踱来踱去,最后站在围着棋盘的人丛背后,伸长脖子远远地瞧。倘若下面的棋盘上有点儿问题,你便会听到他的低音:“那是什么棋?书房棋!确实教科书上是这么写的,比赛的棋能那样下么?”  摆棋的人说不定是八九段高手,但没有人会责怪晓流无礼,他弯下腰伸出手去,必能在棋盘上摆出一种叫人惊奇的阵势。这位有络腮胡子的高个就这样叫人忘不掉了。  读阿城的中篇小说《棋王》,常常会想起聂卫平和程晓流。尽管我知道《棋王》写的是云南知青,聂卫平绝对不像王一生,而程晓流也不全像那个高高瘦瘦的“脚卯”。使我想起他们的,是王一生走很远路,去找“脚卵”下棋的情节。我曾在黑龙江农场下乡,知道冬天出门走一百里地去下盘棋要发怎样的“狠愿”,得有怎样的“傻劲”。聂和程同在山河农场,聂竟从自己的四分场,沿途搭车,行一百多华里,到农场的另一角九分场,找程晓流去下一盘棋。  程晓流说,他与聂卫平早就是棋友。1963年春夏之交,当时,程在市少年宫学棋。在辅导员雷溥华老先生的安排下,与聂卫平在“来今雨轩”的茶座上开始第一次交锋。对局结束,雷老讲评。程毕恭毕敬地听着,时时点头。聂卫平却不断向雷老发出质询,有时还敢把雷老已放在棋盘上的棋子拿掉,说自己的下法也不坏。雷老对他十分宽容,而程却十分惊讶。尔后,等程晓流得知聂卫平连和陈毅副总理下棋,都敢抓住陈老总的手不让“悔棋”时,倒不觉有点佩服他了。  这两个少年在“文化革命”中,偷偷关在聂家的小院里,下了好几个月的棋,为了怕人知道,几乎每放一子都要互相提醒:“轻点,可别弄出大声音来。”  1969年前后,两人分别下乡,起初音讯不通,没有机会相见。等到聂卫平知道程晓流也在山河农场,才得以下到这样一局十分不易的棋。  说起这些,程晓流颇有感慨:“这已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现在,两位小时的朋友虽然还是都围绕棋而生活,但却各有方向。聂卫平不断在棋盘上征战,创造“神话”。而程晓流却注重著作。他编写了不少棋书,钻研古谱,详析今人对局,他写的《一代大师过惕生》等曾在杂志上连载。  程的文风,晓达而流畅,正如他的名字。其间时有思考的闪光,突如其来的隽语,又很像他在观战室,从背后评点的那么几句,极有令人回味的深思熟虑。  P38-39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黑白之道》有幸在中国围棋形成观念的时候诞生,荟萃本书的三国名家代表人物,几乎就是当时最有权威的发言者。    即使是十年之后,如果重新讨论关于围棋的同样话题,在观察和体验上能够全面超出这样一个群体的,几乎没有可能。这一代人和围棋生死与共的经历,已经不可能重复。

书籍目录

序出版者的话论者篇漫评棋风——访华以刚东亚三国争雄——访王汝南棋风与棋手——访罗建文时代波澜与棋风变迁——访程晓流棋史钩沉——访赵之云棋艺的传播——访沈果孙奇想翩翩——访曹志林棋理辩证观——访邱鑫观者篇中国文化的象征——访章祖安围棋·文学·人生——访严文井数与棋——访吴文俊“最佳观棋者”——访郝克强黑白子与车马炮同中有异——访胡荣华东方之道与西方之道——访林塔云子及其他——访范玖林用棋理经商——访蔡绪锋弈者篇胜利对于棋手的意义——访陈祖德人的境界和棋的升华——访聂卫平“三十六计”和“潇洒飘逸”——访马晓春“力量”源自内心——访刘小光棋韵自品——访曹大元、杨晖苦之禅——访钱宇平棋的计算与电脑的计算——访俞斌棋手之初——访邱百瑞、谢裕国棋迷大观——访朱唯力作者篇吴清源:在倾斜的世界里寻找和谐武宫正树:风筝飞聂卫平:北大荒的天空李昌镐:苍老的青春常昊:“神童现象”的话题感谢(代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改编自围棋记者胡廷楣先生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力作《黑白之道——名入围棋访谈录》。1993年,作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来构思采访提纲,再在七个多月中走访了廿余位围棋明星以及爱好围棋的专家。名人们于是侃侃谈出各具特色的棋弈观点。本书另还将作者此后在对围棋思想境界的继续探索中撰写的部分名人评论,收录成“作者篇”一章。不同的体裁,可让棋友们从名人的自白和作者的旁白中,感受到在黑白子交织的棋盘上洋溢欲出的无穷意趣,观赏到亦曾有所感悟的围棋文化折射于人生历史的浩博之美。

作者简介

本书改编自围棋记者胡廷楣先生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力作《黑白之道——名入围棋访谈录》。1993年,作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来构思采访提纲,再在七个多月中走访了廿余位围棋明星以及爱好围棋的专家。名人们于是侃侃谈出各具特色的棋弈观点。本书另还将作者此后在对围棋思想境界的继续探索中撰写的部分名人评论,收录成“作者篇”一章。不同的体裁,可让棋友们从名人的自白和作者的旁白中,感受到在黑白子交织的棋盘上洋溢欲出的无穷意趣,观赏到亦曾有所感悟的围棋文化折射于人生历史的浩博之美。

  本书作者胡廷楣将围棋当作研究社会的一个窗口,在对著名棋手的评论中,他很注意用大文化的观念,对棋手进行研究,解剖出有思想性的东西来。例如对吴清源的评论,注重研究吴先生平衡的围棋观是怎样来的;对常昊的评论,是在研究什么是棋手需要的天才;而在写武宫正树时,思考的是棋手的创造和围棋对棋手的制约。作者将围棋放到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中思考,使读者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境界来理解围棋、认识围棋,并使棋迷能够将棋盘前的自己和生活中的自己结合在一起。他不但采访了不少具代表性的棋手、围棋工作者,还采访了一些非围棋界然而又挚爱着围棋的学者专家。由于是访谈,是畅所欲言,尤其还有圈外人的不拘一格的自由谈,这种“自说自话”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启发读者的思考。

图书封面


 黑白之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那一辈围棋人的经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写这一辈围棋人的人、事、情、论的作者,怕也难寻。 写这些的契机(擂台赛引起的社会对围棋的关注),怕也千载难逢。 喜欢围棋文化的朋友,不妨一读。读的不是棋,是棋人,是人生,是人生的思考。
  •     围棋是一个非黑即白(不是输就是赢)的脑力游戏,即充满乐趣又满载痛苦。赢棋的兴奋和输棋的沮丧,情绪交织,上下跌宕,长此以往,神经必然受到刺激。于是,对围棋太过沉迷的人,一方面因脑力激荡变得聪明敏感,另一方面,也因用脑过度,对围棋之外的世界,无力消化,包括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显得意志消沉,不象常人。象聂卫平、马晓春这些第一代国手,头发永远乱糟糟,油腻腻的,现在的年轻棋手好点,比较注意形象,可能生活条件也比原来好了,但很多进行着专业努力的业余棋手,大都还是邋里邋遢。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围棋竞赛,日本渐渐落后,和他们对围棋的传统理解有关。独创宇宙流的武宫正树,讲究行棋与模样的美感,在胜负王国里永远成不了超一流。吴清源对日本围棋影响深远,到晚期,围棋成为追求精神境界的东西,“中”的精神,早把胜负抛在了脑后。围棋对训练逻辑与计算能力有好处。小时候在偏远小县城,父亲就买了红白纽扣画了棋盘下围棋。现在也让儿子学棋,有一次和他的围棋老师聊天,说到我六岁就开始学棋,老师问,谁教你啊,没谁教啊,知道做两个眼就是活就开始下,老师又问,有书么?哪儿来书啊。老师大吃一惊,你就这样开始学的围棋啊?正规学棋的永远不理解野战军。野战军没经历过定式、手筋训练,一上来就大砍大杀,非常无理。我看儿子下棋,没我们那时有趣,前30手大都照本宣科,野战军在网上上不了层级,就是因为吃了基础不扎实的亏,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前人已经有结论的东西。最后想说的是,围棋的乐趣不在乎棋艺的精深,你和与你棋力相当的人下棋获得的快乐,跟李昌镐与常昊下棋获得的快乐是一样的。就象人生,无论你在哪个台阶,总能找得到对手。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与上一辈棋人的对话。有一些问题即使过了二十年仍然有些讨论的价值。
  •       那一辈围棋人的经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写这一辈围棋人的人、事、情、论的作者,怕也难寻。
      
      写这些的契机(擂台赛引起的社会对围棋的关注),怕也千载难逢。
      
      喜欢围棋文化的朋友,不妨一读。读的不是棋,是棋人,是人生,是人生的思考。
  •     棋盘中也浓缩了各种客观规律、做人的道理。下棋其实就是不断去碰撞与实践这些道理,并且不断提升自己对规律的理解的过程;
  •     胡先生的书写的非常用心,值得我多看几遍.
  •     一本好书让糟糕的制作糟蹋了:281-292缺页,293-298重页。我一年卓越的购买量怎么也算星级水平了吧,书到货后本人就出差了,超过换货期才发现本书原是废品,但却不能更换了。书才翻开,很新,确实是废品,又不是讹卓越,为什么不让换货。很恶心。
  •     精品,收藏,物美价廉。
  •     有点闲情的时候,可以抽空读上一篇。
  •     各种熟悉的高手啊!了解中国围棋发展历史,看看围棋高手对心理的论述,对投机很有好处!
  •     内容不错 要是人物在多点就跟好了 现役国手 现在围棋方面的书籍太少了
  •     内容丰富,不懂围棋的也能看懂。
  •     吴清源:1.和谐相依,方成棋局。2.厚薄、快慢、攻防、进退,乃至在比赛中的很多微妙之处,如全局和局部、某一阶段和全部棋局、棋手的一贯棋风和这一盘棋的个性、刚和韧、坚强和弹性等等,都有一个最佳的综合切入点,这就是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做到平衡。
  •     为了吴清源而读
  •     最后一部分全篇抄了作者自己的《境界》一书,前面的内容也有一定重复……不过已经是难得的资料集了
  •     围棋从清末的衰落到现在的繁荣,如此的大起大落,确实值得大书特书。不过看目录,访谈的名家绝大部分是国内的,有点小遗憾。
  •     采访这么多名人,但是没什么意思,画像也不像。
  •       围棋是一个非黑即白(不是输就是赢)的脑力游戏,即充满乐趣又满载痛苦。赢棋的兴奋和输棋的沮丧,情绪交织,上下跌宕,长此以往,神经必然受到刺激。于是,对围棋太过沉迷的人,一方面因脑力激荡变得聪明敏感,另一方面,也因用脑过度,对围棋之外的世界,无力消化,包括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显得意志消沉,不象常人。
      象聂卫平、马晓春这些第一代国手,头发永远乱糟糟,油腻腻的,现在的年轻棋手好点,比较注意形象,可能生活条件也比原来好了,但很多进行着专业努力的业余棋手,大都还是邋里邋遢。
      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围棋竞赛,日本渐渐落后,和他们对围棋的传统理解有关。独创宇宙流的武宫正树,讲究行棋与模样的美感,在胜负王国里永远成不了超一流。吴清源对日本围棋影响深远,到晚期,围棋成为追求精神境界的东西,“中”的精神,早把胜负抛在了脑后。
      围棋对训练逻辑与计算能力有好处。小时候在偏远小县城,父亲就买了红白纽扣画了棋盘下围棋。现在也让儿子学棋,有一次和他的围棋老师聊天,说到我六岁就开始学棋,老师问,谁教你啊,没谁教啊,知道做两个眼就是活就开始下,老师又问,有书么?哪儿来书啊。老师大吃一惊,你就这样开始学的围棋啊?正规学棋的永远不理解野战军。野战军没经历过定式、手筋训练,一上来就大砍大杀,非常无理。我看儿子下棋,没我们那时有趣,前30手大都照本宣科,野战军在网上上不了层级,就是因为吃了基础不扎实的亏,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前人已经有结论的东西。
      最后想说的是,围棋的乐趣不在乎棋艺的精深,你和与你棋力相当的人下棋获得的快乐,跟李昌镐与常昊下棋获得的快乐是一样的。就象人生,无论你在哪个台阶,总能找得到对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