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de灵与肉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1
ISBN:9787501163069
作者:陈才生
页数:380页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不自由,毋宁死”――李敖与自由主义思想
一 自由主义与现代中国
二 李敖对胡适的继承与超越
三 李敖对殷海光
四 李敖的文化思想
第二章 “愤怒青年”的抉择――李敖与“中西文化论战”
一 谁是文化的播种者
二 给谈中西文化者看病
三 “全盘西化”论
……
第三章 “发潜德之幽光”――《胡适评传》的独特价值
……
第四章 离经叛道的“游戏文章”――第一部文集:《传统下的独白》
……
第五章 “横睨一世”的“独白”――杂文经典:《独白下的传统》
……
第六章 “诛奸谀于既死”――屡挫屡战的“蒋介石研究”
……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李敖de灵与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陈才生《李敖de灵与肉》(这书的名字真乱来,封面印着“李敖de灵与肉”,里面又成了“李敖的灵与肉”)第十章《“荐蚩尤”与“荐轩辕”》第一节《李敖眼中的鲁迅》,伍立杨若见了,应该又要大呼被剽窃了,因为它怎么看都是“把本人(伍立杨)研究成果——《李敖谈鲁迅》稍加改换,即作为他的‘作品’枝干”(语见《遭遇剽窃》,伍立杨指刘绪义剽窃的文章)。 陈书此节的几则李敖谈到鲁迅的文字全部是伍文里的,不多也不少。伍文这几则李敖谈鲁迅的资料顺序是:1、 狱中难友(黄中国)像“阿Q”;2、 李敖的老师严侨吟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 李敖爸爸说鲁迅的倨傲;军界前辈(王崇五)捧李敖文章有陈独秀、胡适、鲁迅之长。陈的手段是把3分拆放在前头,王崇五的话独立成段了,而1、2照原顺序采用。必须说他对1、2的采用挺小心,他翻过这两则故事的出处,并在页底标明。这样子他改正了伍文的一个错误:伍文说“当时严侨穷愁潦倒,却掏出仅有的一点钱给几个孤儿”;陈文说:“……此时的严侨穷困潦倒、情绪低落。李敖掏出身上仅有的一点钱给严侨的孩子”。伍文的意思只能让人理解成是严侨掏钱给街上的小乞儿,陈文之出是翻过原书的,故其转述正确。但在军界前辈(王崇五)捧李敖文章这一则里出了大纰漏,看陈的原文——最早的一处是在“文星”后期,当时的李敖已是台湾文化界的一位耀眼得令人头晕的明星。他在给女朋友的情书中提到了鲁迅。他引用了一位军界老前辈(王崇五)的话。这位老军人说他生平最佩服三个人的文章:“陈独秀的气势,胡适的明畅,鲁迅的锋利。”李敖认为自己的文章“兼有三者之长”。(陈文“沿用”伍文1、2则材料都标上出处,唯独此则不标,已是可疑。)再看伍的原文——还有一次,是在给他女朋友的情书中,引一个军界老辈的话。这老军人生平佩服三个人的文章:“陈独秀的气势,胡适的明畅,鲁迅的锋利。”而李敖认为自己的文章兼有三种长处。两段话无乃太相似了吧!伍的原文只有一处(狱中难友像阿Q)标明引文出处,很不要得,而这一则故事陈“沿用”的时候似乎也翻过原书——指出老军人就是王崇五,但是却有很低级的、莫名其妙的错误,叫人费解,看李敖那封情书的原文:王崇五读了一年来我的文章,很想认识我,他劝我少写文章惹麻烦,虽然我毫无背景,无野心,可是写多了,总会树敌太多。他说他生平最佩服的文章只有三个人:陈独秀的气势,胡适之的明畅,鲁迅的锋利,而今天之李敖,一人竟有他们三个人的长处。(《李敖的情书—给G的九十四封信》第六十四封)三段话对比,可见:1、伍文“胡适”,陈文也“胡适”,李敖的原文却是“胡适之”;2、陈说“李敖认为自己的文章‘兼有三者之长’”,伍说“李敖认为自己的文章兼有三种长处”,两句话只有小出入,意思明显一致,都说李敖自认有陈、胡、周三人之长,但李敖情书原文明明说这是王崇五的话——“陈独秀的气势,胡适之的明畅,鲁迅的锋利,而今天之李敖,一人竟有他们三个人的长处”,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这两个作家居然“不约而同”出错了。三(四)则具体事件一无二致,二人在引用王崇五话时犯的错都是一样的,由此可知陈在抄伍。李敖这封信写在1962年11月16日(第六十三封却是十二月十五日的,应该是大陆版——时代文艺出版社《李敖文集》、友谊《李敖大全集》同为“十一”——都把“十二”印成“十一”了),其时李敖是文化界明星不假,但其时绝非“‘文星’后期”——陈对李敖研究那么久,居然犯这种错,所以说又低级又莫名其妙。我的判断,陈确实看过李敖那封情书,记得王崇五其人,但是具体出处他懒得找,对伍文做了一点“补充”就直接变成他的作品了,不料伍文的两个错误他也一起“承袭”过来了。如果说陈是有心抄伍,那他下面的行为就有点奇怪了,他居然指出——著名作家伍立杨先生曾考察过李敖关于鲁迅的言论,他说,董桥讲鲁迅杂文“全是反调”、“文章造句也往往要标新立异一番”,而李敖的文章则“语不惊人誓不休,吹捧自己的话,岂止标新,岂止立异?不可想象!”因此,伍立杨先生大发感慨:“李敖特立独行,文章惊世骇俗,观点深远沉痛,而有千钧之力,这当中,自然也不乏鲁迅的精神和性格的光芒。”页底还标明伍文所在……两点可能:1、陈想以此消除剽窃嫌疑,且在被看过伍文的人质问时有以反驳;2、陈根本不认为自己这种行为是剽窃。虽然这样想一个大学教授不免搞笑,但是我觉得后面那个“可能”比较合理,理由是他这本书好些别人的话根本连引号都省下了,陈书第六章“诛奸谀于既死”有:“密密眉批,标签犹在”(P177);“他对蒋介石的了解之深,已臻显微镜的观察程度”(P187)“骨肉袒裎,毛发毕举”(P187)这些话都可以在《蒋介石评传》汪荣祖教授序里找到,但陈没有做任何处理。(“他对蒋介石的了解之深,已臻显微镜的观察程度” 汪荣祖教授的原文是“对蒋介石了解之深,已臻显微镜观察的程度” )作者怎么想是作者的问题,但是这种行为确实构成剽窃了。*若说李敖书中提到鲁迅的地方就只有伍立杨找出的这些,那陈才生当然无法比伍立杨找出更多,但事实不是这么回事,李敖书中提到鲁迅的地方至少还有这些——1、《李敖秘藏日记》(大全集37)有《杂评鲁迅和他的孙子》(友谊版仅存篇目),这是颇长的一篇文章;2、《李敖对话录—五十而不知天命》的附录《历史.文学与电影》(1980年),李敖很明白的说:“三十年代的作家很看不起五四时代的人物,其实三十年代作家就很少人把文章写好过,即使是鲁迅也很糟,只有情绪而无内容,所以他写得好的并不是杂文,而是《中国小说史略》一类的作品。胡适恰与他相反,很清楚,也有一部分资料,但缺乏震撼力,情绪不够。”3、《李敖弄法集》(大全集33),有《从事先检查到不检即查》,完全是以鲁迅的文章做材料。文章写在1987年,不过这是伍立杨文章出来以后才收入大全集的,他大概见不到,陈才生若说没见过就太混蛋了——《李敖大全集》(友谊版)1—40册不正是他的主要参考资料吗?!——————————————————————附:李敖與魯迅(伍立楊)  生于1935年的李敖是身居台灣的中國文壇之一代奇才﹐他思想才情獨邁千古﹐午夜神馳于人類懮患﹐所著諷世政論文洋洋逾百冊之多。又因對傳統文化﹐民國政體弊端的種種一針見血的深刻批評﹐涉嫌“反叛”﹐而數度身陷囹圄。即使在獄中﹐他也百折不撓﹐每月出《千秋評論》一冊﹐仿彿神龍首尾皆不見﹐文章立論之鮮活奇譎﹐立意之出人意表﹐行文方式之標新立異﹐如狂飆猛浪﹐使讀慣了尋常文論的當代國人措手不及﹐他的文章﹐同他的人一樣﹐犀利直捷﹐特立獨行﹐其中﹐論及世界史上名人總在千數以上﹐然而﹐令人詫異的是他不大提及魯迅先生。因他的文章也可稱作新體雜文﹐大陸又難窺其汗漫之作品全貌﹐致有絕口不談魯迅之譏。  其實﹐在他的文章中﹐也數度涉及魯迅先生。或引其文﹐或述軼事﹐或論風格﹐仍可見出魯迅先生的性格﹑思想的折光。  1971年李敖入獄後﹐在牢中遇到一個判了死刑的下級軍官﹐那是一個山東老兵﹐在亂世裡﹐被莫名其妙的捲入政治漩渦﹐枉死異鄉。李敖說他“無知無識﹐但其遇也哀﹐一如魯迅筆下的阿Q”(《自傳》人文版197頁)即此不難見出﹐魯迅筆下人物的深刻性﹐李敖是深所領悟的。  另一次﹐是在回憶他的老師嚴僑(嚴復的孫子)的文章中﹐當時嚴僑窮愁潦倒﹐卻掏出僅有的一點錢給幾個孤兒。李敖寫道﹕“嚴僑望着那三個小毛頭﹐忽然冒出周豈明的哥哥的那麼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嚴僑智慧過人﹐有熱情而崇高的氣質﹐勇于殉道﹐這裡用魯迅的詩來作他的寫照﹐至為恰切。豈明即是周作人﹐他的哥哥﹐便是魯迅。魯迅的作品﹐從前在台灣是禁書中的禁書﹐所以有此諱飾。  李敖在回憶他父親的文章中﹐也提到了魯迅。他的父親是胡適在北大的學生。後來給他談過幾則北大時期的軼事。一是“關於魯迅上課情形的。魯迅上課﹐把講義一丟﹐態度倨傲已極。”揣摩其記述﹐似有所傾倒。還有一次﹐是在給他女朋友的情書中﹐引一個軍界老輩的話。這老軍人生平佩服三個人的文章﹕“陳獨秀的氣勢﹐胡適的明暢﹐魯迅的鋒利。”而李敖則認為自己的文章兼有三種長處。  李敖對“五四”前後的人物多有專論。談魯迅的文章相對確實較少﹐其中有台灣的特殊社會環境等原因。不過就是在這些片言只語中﹐也略可窺見他的傾向了。最妙的是香港文學奇人董橋在《創新與反凋》一文中﹐把李敖和魯迅放在一起議論﹕“魯迅雜文幾乎全是反調。新詩《我的失戀》已經夠絕﹐文章造句也往往要立異一番。李敖則語不驚人死不休﹐吹捧自己的話﹐豈止標新﹐豈止立異?不可想像!”又說﹕“不可想像的事情才是新鮮的事情。”50年代李敖作為被告和國民黨文豪徐復觀先生打官司﹐在公堂上一邊喝咖啡﹐一邊慷慨陳詞﹐令徐先生佩服得不得了。徐復觀說﹐你李敖才30歲﹐古書讀得比老一輩好。勸他合作﹐李敖慨然拒之﹔60年代﹐陳誠將軍﹐蔣經國先生相繼秘密拉李敖合作﹐他也謝絕了。  李敖特立獨行﹐文章驚世駭俗﹐觀點深遠沉痛﹐而有千鈞之力﹐這當中﹐自然也不乏魯迅的精神和性格的光芒。   (http://culture.163.com/edit/000825/000825_40889.htm)**********这就是伍立杨的《李敖谈鲁迅》,这里题目改了一个字,不知何故。收在《梦中说梦录》里的那篇,3、4段为一整段,最后两段也为一整段。
  •     作者身为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又在学校里开设“李敖研究”课程但是他做研究的主要资料居然只是友谊1999-2000年出的《李敖大全集》40册(在他的主要参考书单里,李敖作品只有《李敖回忆录》、《李敖快意恩仇录》是台版的)我觉得一个大学教授 为喜爱也好,买一套原版是完全有条件的,何况要搞“研究”就因为看的友谊删节版 他在写到李敖提及鲁迅的一部分就出问题了李敖早期提到鲁迅,他指出三处1、李敖引王崇五的话——“陈独秀的气势,胡适的明畅,鲁迅的锋利”,李敖自觉“兼有三者之长”2、《我最难忘的一个“匪谍”》,提到阿Q3、《我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提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一联但是,作者应该看到友谊版的大全集《李敖秘藏日记》(大全集37)书后的删去篇目在那几行字里,《杂评鲁迅和他的孙子》赫然在焉……作者费了很大力气把鲁迅与李敖从n个方面作比较 明显要把李敖与鲁迅摆到同一位置 其实李敖根本不觉得自己与鲁迅有可比性——鲁迅有其地位,但是他的文章也罢,思想也罢,李敖都觉得不够好作者似乎该后悔自己的书出的太早(这书作者在2000年—2003年间写成)了——如果看了《李敖有话说》,他写李敖与鲁迅那一章都可以删了。也因为没看原版书 他说李敖批蒋介石卖国就没有提到《蒋介石、王世杰卖国》一文(收在《蒋介石研究》四集),因为友谊版的李敖作品此篇仅存篇目而已再回头看他怎么说《胡适与我》(大全集18)——“……不仅为后人研究胡适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而且对如《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等公认的文献著作作了精密的辨伪工作……”必须说,从这些话可以看出他的敖迷,因为这些话说得有欠平允。《胡适与我》一书200来页,提供的资料有多少可以想见而且,所谓的“精密的辨伪工作”只是李敖就《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的删改做的几例批评,对《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李敖但说胡的秘书太笨了(详见《胡适与我.豹死留了什么皮?》)作者又说李敖藏书“数十万册”(p351),其实有关李敖藏书的数量,我所知最大的数字是十万册 其后李敖好像散失了一些书……李敖藏书之多固然可称一绝 但他最自得的 也是最为人佩服的应该是他的资料 他是当之无愧的“资料大王”作者将一些他人评价李敖的话 以及李敖作品里的话“融化”在自己的书里面了——他不加引号 当然更不会标明出处如p187“他对蒋介石的了解之深,已臻显微镜的观察程度” 汪荣祖教授评价李敖的原文是“对蒋介石了解之深,已臻显微镜观察的程度”后又有汪教授的原话“骨肉袒裎,毛发毕举”,同样没作任何处理这态度是不要得的(汪教授原文见《<蒋介石评传>序》)这书我只挑着翻看了一些篇章段落但是嘛 一叶知秋 它是不值一看--------------------------------------附,《杂评鲁迅和他的孙子》:阳明山上傍晚的山岚与落日,尚可一看,我"酱"在岛上已久,能排除尘嚣,接近一点山岚与落日,倒也不错。("酱"字是鲁迅的词儿,有人偷他的,推出"酱缸 "之说,因而成名,是拜国民党不准读鲁迅作品之赐。国民党如大开文网,这些文抄公又何能在台湾"发明"这些名词?)      一九五八年五月四日,我听胡适讲“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他说:      鲁迅先生不到晚年——鲁迅先生的毛病喜欢人家捧他,我们这般“新青年”没有了,不行了;他要去趕热闹,慢慢走上变质的路子。到抗战时期前几年,所谓左翼作家同盟组织起来了,那时共产党尽量欢迎这批作家进去,但是共产党又不放心,因为共产党不许文艺作家有创作自由。所以那时候监视他们的人--左翼作家的监视者,就是周起应,现在叫周扬,他就是在上海监视鲁迅这批作家的。      诸位如果有机会,我希望有一本书在自由中国可以得到,是值得看看的。这本书在抗战初期出版,是鲁迅死后,他的太太把鲁迅写给各朋友的信搜集起来,叫“鲁迅书简集”;这本书里面几封信值得看看,特别是他写给胡风的四封信,其中有一封信就是鲁迅死之前不到一年写的,是一九三五年(他是一九三六年死的),这封信胡风问他三郎(不知是谁,大概是萧军)应该不应该加入党(共产党)?他说:“这个问题我可以毫不迟疑的答复你,不要加入!现在在文艺作家当中,凡是在党外的都还有一点自由,都还有点创作出来,一到了党里去就‘酱’在种种小问题争论里面,永远不能创作了,就‘酱’死了!”“酱”在里面去,这个字用得好极了。底下更值得读了,他说:“至于我呢,说来话长,不必说了吧。”他说:“我总感觉得我锁在一条链子上,背后有一个人拿着皮鞭打我,我的工作越努力打得越厉害。”      这一段话里,打他的就是现在大陆搞文艺的周扬--那个时候的周起应。这封信不能不看看。我们要的是没有人在背后用鞭子打的,不要人监督的,人人要自由,本他的良心,本他的智识,充分用他的材料,用他的自由——创作的自由来创作。       胡适讲演时讲到“酱”字,大家为之鼓掌,当然这次是鼓鲁迅的掌,鼓得胡适站在台上,怪别扭的。       胡适提到鲁迅的信,是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二日写给胡风的,原文是:      十一日信收到。三郎(三郎就是萧军)的事情,我几乎可以无须思索,说出我的意见来,是:现在不必进去。最初的事,说起来话长了,不论它;就是近几年,我觉得还是在外围的人们里,出几个新作家,有一些新鲜的成绩,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以我自己而论,总觉得缚了一条铁索,有一个工头在背后用鞭子打我。无论我怎样起劲的做,也是打,而我回头去问自己的错处时,他却拱手客气的说,我做得好极了,他和我感情好极了,今天天气哈哈哈……。真常常令我手足无措,我不敢对别人说关于我们的话,对于外国人,我避而不谈,不得巳时,就撒谎。       你看这是怎样的苦境?胡适在钱思亮家单独见我的时候,也特别提出这封信,证明鲁迅死前内心的痛苦。       总之,国民党不像话,鲁迅反国民党以至于死。做为一个追求真理的人,任何不像话都要反,否则也就跟他的身分太不相称了。       鲁迅的成就,在小说史一类和“阿Q正传”一类,除此两类外,他的杂文一类,却锋利、单调而冗滥。他写了那么多杂文,最明显的表现,不过一肚子情绪而已。情绪并非要不得,但是必须同“言之有物”并用、必须跟“大量的资料”并用、必须随“卓越的分析与见解”并用,但鲁迅的文章,却情绪有余,其他不足,结果炒出来的,只是一盘盘上好辣椒,反倒没有主菜了。       但是,即使是杂文,鲁迅的也落伍了,他那些放小脚式的和东洋式的词汇与造句,现在已经明显的属于另一时代了。现在我们写文章,再也不用那些表达法了。       鲁迅在杂文里太多情绪语言,他实在不够格搞思想。周作人晚年写信给鲍耀明,谈他老哥说:现在人捧鲁迅,在上海墓上新立造像--我只在照片上看见,是在高高的台上,一人坐椅上,虽是尊崇他,其实也是挖苦他的一个讽刺画,那是他生前所谓思想界的权威的纸相高冠是也。恐九泉有知,不免要苦笑的吧。要恭维人不过火,即不至于献丑,实在是不容易的事。       在思想内容上,鲁迅实在很贫乏。他能那样有虚名,证明了中国人思想的普遍贫乏;至于偷鲁迅的国民党杂碎文人能在台湾得虚名,更反证了这个岛上思想的普遍贫乏,反证了他的读者的混蛋。   总之,中国现代的文人,不论是鲁迅型的、胡适型的,以至那些杂七杂八型的,实在都有他们的限度。他们的成就,都因掺入政治的推波助澜,而变得不能“恰如其分”,而变得像淹了水的浮尸,臃肿而失本来面目。他们的货色都被高估了:他们的努力也是不够的。        我想我会在货色方面、努力方面,给中国做一个榜样。至于在人格方面的坚苦卓绝,孤军奋斗。那更无人能比了(鲁迅、胡适那时候,国民党对异己的压迫力量,远不如今天。鲁迅有租界和左联保护,胡适有帮口势力。他们都在尊敬知识分子的社会里,得到蔡元培等的支持。今天我的处境,的确比他们困难得太多了,大多了)。我这种说法,我曾对邓维桢说得很详细,我说:        我们是现在的国民党的批评者,你可知道过去的国民党的批评者他们多安全吗?他们大都是在国民党刀枪拳头达不到的地方批评的,他们或在洋人保护的租界里批评国民党(如"新月杂志"),或在北方军人的宽厚里批评国民党(如"独立评论"),或在允许办报的局面里批评国民党(如"大公报"),或在民情汹汹的公理昭彰时代里批评国民党(如"观察")。……可是我们呢?我们全身暴露在国民党空前大好的统治优势下,他们有高度集中的力量、有密集安打的环境、有四面是水的方便、有日本留下的被统治惯性、有现代的镇暴设备、有一党独大、有八号分机、有大量的喊万岁唱梅花的小市民。……这一切一切,都足以使国民党的批评者心灰意懒、胆战心惊的。我们没梁山可上、没出境证可拿、我们活象玻璃窗户上的苍蝇--"前途光明,没有出路",随时都要被苍蝇拍子打下来。……可是,我们还是做了!还是头破血流,一做再做了!维桢啊,不要搞错了,我们是最有勇气的人!我们才是最有勇气的人!           只有深刻了解我是在何等阴影与压力下奋斗的人,才知道我的人格是何等崇高、何等伟大。只有这样比较,才知道我在国民党孤岛高压下能做一点事,能不畏强暴的表现真理与自我,是多么难能可贵。在我这种处境下,有些人还诽谤我,这种人,不是漫无心肝又是什么?他们"大义灭亲"、"大义灭友"、"张大义",其实他们懂什么叫大义?这种人若懂大义,那么狗男女又懂什么?这种人在国民党统治下一路做顺民,还跟着唱梅花、摇小旗,不以为异也不以为耻,他们懂得什么叫大义!        今天"联合报"上登鲁迅的孙子周令飞谈话说:        [台北讯]周令飞昨晚在"华视新闻杂志"节目上说,罗曼罗兰夫人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小时候读过这首诗,只觉得句子短,琅琅上口,现在真正了解了这首诗的合义,也代表了自己的心声。           这是胡扯。第一,罗曼罗兰夫人从没写过这首诗。第二,周令飞是为爱情抛弃了自由。他来台湾前曾公然向台湾、大陆双方表示了意愿,可见两地的自不自由不是他 "抛"的条件,而是他为了爱情不惜跑到任何给他爱情的地方。古往今来,显然有给人爱情却不给人自由的所在。"旧约"中"出埃及记"第二十一章记买希伯来人做奴仆,奴仆必须服事六年,第七年他可以自由。若来时带着老婆来,走时仍可带走;若老婆是主人给的,"妻子给他生了儿子或女儿,(则)妻子和儿子要归主人 ",他只能自己走。"倘或奴仆明说:’我爱我的主人,和我的妻子儿女,不愿意自由出去。’他的主人就要带他到审判官那里,又要带他到门前,靠着门框,用锥子穿他的耳朵,他就永远服事主人。"这就是给人爱情却不给人自由的证据。所以,若有人以为得到了爱情就得到了自由,不但是"左倾幼稚病",也是"右倾幼稚病"了。        周令飞在台湾的表现,到处拜会、致敬,他的祖父必然死不限目。鲁迅若想到自己的孙子这样向他所厌恶的政权表态,真要甘愿"令"这小子"飞"了。中国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其实斗也不过三代。第三代的人,气力就更弱了(严复的第三代中的长男一支,算是一个例外)。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大师李敖,台湾政坛的牛人
  •     翻了十几页,连第一章“不自由,毋宁死!”都没看完。对现阶段我的思想深度而言,还是有点boring。题外话,我看作者简介的时候,“1983年大学毕业”,既然做此项交待,不是就应该介绍哪所大学么,这是疏忽还是因为毕业大学无甚名气;还有”在大学长期开设“李敖研究”课程,重点研究李敖的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撰写有关学术论文十余篇”,我表示很难理解,中文系副教授花费大量力气在研究李敖的思想,还据此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所谓中文系都这么虚这么伤不起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