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田野笔记》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 如何做田野笔记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532756650
作者:罗伯特•埃默森,雷切尔•弗雷兹,琳达•肖
页数:309页

《如何做田野笔记》的笔记-第15页 - 前言

(如果不做田野筆記,就有)更多系統化、概念化的可能性……不受數據中那些瑣碎的例外事件和半真半假的真相的干擾。呵呵,所以筆記中的一些瑣碎內容到底是必需資源還是過剩的信息?
所以,如何判斷、如何選擇、如何組織必然是本書注重的重要技能方法吧。
我們認為人類學家通過明確民族志的本質——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研究與寫作活動,就可以從為了區分田野筆記的概念而產生的僵局中解脫出來。在這本書裏,為了專門詳細闡述一種做田野筆記的方法和步驟,我們所採取的對田野研究的理解是交互主義的、闡釋性的,這種理解由符號互動輪和民族方法學的傳統衍生而來。我們在這本書中追求的一個更深層次的目標是:揭秘研究者做田野筆記的過程,明確關注他們將自己的觀察和精力轉變為可檢查的文本的過程。嗯,啥時候也能對之前的考古報告的產生過程進行這樣的分析呢?考古學史真是個大黑洞。(牢騷而已)
其實考古發掘就是一個不斷篩選信息的過程,盡可能地分析出這個過程中的主觀性曾經是我的夢想(咳咳)……但是面對遺存資源地不斷減少,可用於這項研究的材料面臨枯竭的大威脅……
突發性事件考古真的可謂是尋找各種“突發性事件”作為突破口的行當……不可否認這一點的重要性,但是對日常信息的抓取是否也曾經或者依舊存在漏洞呢?
我們在這本書中給自己設定了明確的任務:考察在撰寫和使用人類學田野筆記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寫作程序。書中各章節的安排反映了我們的雙重考慮,其一,學習如何做田野筆記,其二,更全面地理解這些過程對田野研究的意義。
然後我果然是對第八章的反思民族志寫作中對互相矛盾的要求和關注點加以平衡和協調的需求——包括對研究者的忠誠和對未來讀者的責任,有意識的反思和寫下記錄的緊迫性,以及對當地意義世界的關懷和分析的相關性(好長的句子)最感興趣……於是重點做這章的筆記好了。

《如何做田野笔记》的笔记-第178页

以赞比亚西北省份为例,那里的lunda、luvale、chokwe、luchiazi和mbunda人之间常有混居和通婚。此外,当地年轻人又在语法学校里学会了作为官方语言的英语。在多语种并存的背景下,人们常常会同时使用互相有所冲突的文化框架。比如,当谈及由wanga(巫术与魔法)引起的疾病和死亡时,年轻人经常游走于基于传统观念的看法以及从学校习得的生物医学知识之间。

《如何做田野笔记》的笔记-第一章 民族志研究中的田野笔记 - 第一章 民族志研究中的田野笔记

P1田野参与
田野研究者必然要走出去接近他人的活动和日常经历。“接近”至少要求研究者从身体上以及社会意义上接近他人生活和活动中的日常行动。更重要的是,研究者最好能够“沉浸”到他人的世界里。这种参与(沉浸)不可避免地要求研究者经受某种程度的再社会化。通过与一群人共同生活,田野研究者“进入被研究者的意义世界,参与他们组织的活动,感受到他们的道德约束”。没有一个田野工作者可以是完全中立而孤立的观察者,处于被观察的现象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研究者不可能注意到所有的事情,研究者始终处于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之中,通过参加某些活动,与一部分人产生联系,来提出特定的视角。因此,田野工作者的任务不是确定“事实”,而是展现他人生活中显然存在的多重事实。田野工作者常常是“有影响的存在”;很多当代田野工作者提倡高度参与,这样研究者才能真正参与被研究者生活中的核心活动。
P5 记录经历的/观察的现实做田野笔记,很大程度上不是被动地拷贝发生的事实。更准确地说,做田野笔记是研究者积极地阐释和创造意义的过程⋯⋯)有选择性地记录,类似记者的工作。因此,认识到田野笔记是对社会生活和社会话语的深度录写。这些深度录写不可避免地将复杂的社会现实简化为可供回顾、学习和反复思考的书面文字。任何田野记录的方式都不能完全还原现实,都是有选择性的。总而言之,即使研究者声称最接近“客观之镜”的方法也必须大体上像做田野笔记那样,对鲜活、复杂的社会生活加以简化。与影音资料不同,田野笔记是没有预设的、直觉的、移情的、具有经验性特征(来自于研究者身处日常事件和偶发危机中所进行的观察,来自于观察者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碰到的突发事件和外在约束)。
P15 对于做田野笔记的启示我们认为民族志是可供分享的记录,从这一理解中可以得到四点启示:
(1)研究者观察到的以及最终分析的数据、发现与实地观察的过程不可分割。
(2)研究者在做田野笔记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被研究者赋予事件的意义以及他们的关注点。
田野研究者必须尽力在做田野笔记的过程中捕捉和保留本土意义。要做到这一点,研究者必须认识到并且减少他们对他人生活和行为的预设和偏见。他们必须处在被研究者自己的语境中,对他人的关注点作出响应。由于田野笔记关于他人的,他人的关注点和行为是研究者通过同情的沉浸而获得的,所以田野笔记必须反映和传达作者对这些关注点和行为的理解。因此,田野笔记是经过研究者个人以及他自己的观点过滤后的、关于社会成员的经历和关注点的书面记录;田野笔记为研究者,而不是社会成员,记录了后者的经历、意义和关注点。太对了啊!柴静讲座中说的没有预设也是这个道理。(3)同步性的田野笔记有助于研究者对他人生活和关注点进行更加深入、连贯的记录。总结地说就是:笔记要尽可能原汁原味保留当时情况,要保存事件具体的、即时的特征与细节,最后也可以创造立体感和多样性,防止过度概括带来的平面化。
有道理啊!因为时间的流逝会冲淡研究者在最初接触某种未知生活方式时所产生的想法,所以他们在学习和再社会化的时候,立即记录下这些微妙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研究者在田野中待了很长时间,那么他最初在适应和发现他人认为有意义的东西时产生的感觉就会慢慢消解;早期对微妙结构和潜在紧张的感觉就会变得迟钝。旅行笔记亦如此。翻译真到位!(4)田野笔记应当记录人们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社会性互动过程的细节。

《如何做田野笔记》的笔记-第156页

当地人相互之间的介绍和问候是所有谈话形式中最值得直接关注和最具启发性的形式之一。特别是当田野研究者进入一种全新的语言和文化中时,他可以通过记录并且学会恰当的问候方式来开始他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文化中人们相互介绍对方的方式透露出彼此相对的社会地位;我们可以设想直接以名字相称所显示出来的亲密关系与诸如“博士”“先生”或者“女士”之类带有敬意的正式头衔之间的差别。此外,人们相互问候的方式——言语上的或者是肢体上的——通常向研究者提示说话者之间亲近、尊敬、防卫或者是带有敌意的关系。

《如何做田野笔记》的笔记-第6页

人们认为是真实的固有特性的东西,比如深度、稳定性和必要性的特点。

《如何做田野笔记》的笔记-第4页

由于田野工作者须与被研究者发生互动,这些互动会对被研究者产生影响,故而,研究者在田野环境中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产生影响。(这句的注释也好有意思)

《如何做田野笔记》的笔记-第5页 - 前言

此外,田野研究者对于什么形式的写作才属于“田野笔记”、田野笔记应该在什么时候写、怎么写,以及它们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价值这些问题,都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研究者在田野笔记的性质和价值上的这些分歧,已经妨碍他们自觉考虑如何做田野笔记这个问题。以下是段落大意概括:首先,当提到“田野笔记”的时候,研究者脑海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写作形式。(是否包括自己的行为、问题、反思以及是不是只有对他人的描写才是田野笔记。)其次,田野研究者可能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做田野笔记。最后,人类学家在田野笔记到底是能帮助理解的一个资源,还是阻碍了理解的一个障碍的观点上存在分歧。虽然有些学者将田野笔记看作他们事业的核心,但是还是有学者认为田野笔记的贡献并不大,只不过在研究者试图从外部理解另一个陌生世界的时候,帮助他们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和焦虑。事实上,有些人声称田野笔记阻碍他们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杰克逊引用的一位人类学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不做田野笔记,就有)更多系统化、概念化的可能性⋯⋯不受数据中那些琐碎的例外事件和半真半假的真相的干扰。”我们既反对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方法训练人类学家,也不认为人类学家没有特殊的技能或者没有超出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能力范围的技能。研究者做田野笔记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依靠天生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还运用了可以习得并能熟能生巧的技能。人类学家必须磨练这些技能,随着他们越发自觉地关注怎样做田野笔记,民族志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如何做田野笔记》的笔记-第3页

当田野工作者参与到被研究者的生活和研究工作的一个个关注点中的时候,他的观点就会与现象纠缠在一起,而这些现象不是客观地独立于观察者的观点和方法的。

《如何做田野笔记》的笔记-第58页

在完成完整的纪录之前不应该跟熟人讨论,会提前释放感情


 如何做田野笔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