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单靠面包活着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32761036
作者:(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544页

内容概要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罪与罚》、《白痴》、《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处女作《穷人》被誉为俄国第一部社会小说,作品《地下室手记》被称为存在主义的完美序曲。他的文学风格对世界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书籍目录

一八三七年
给米·安·陀思妥耶夫斯基(九月二十七日)
一八三八年
给米·安·陀思妥耶夫斯基(二月四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八月九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十月三十一日)
一八三九年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八月十六日)
一八四〇年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月一日)
一八四四年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月下半月)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九月三十日)
一八四五年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三月二十四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五月四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八月底九月初)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十月八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一月十六日)
一八四六年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二月一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四月一日)
给米·米·陀恩妥耶夫斯基(九月五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九月十七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十月底)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一月二十六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二月十七日)
一八四七年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月至二月)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四月)
一八四九年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七月十八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八月二十七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九月十四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二月二十二日)
一八五四年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二月二十二日)
给娜·德·冯维辛娜(二月下旬)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七月三十日)
给安·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一月六日)
一八五五年
给玛·德·伊萨耶娃(六月四日)
一八五六年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月十三日)
给阿·尼—迈科夫(一月十八日)
给埃·伊·托特列边(三月二十四日)
给亚·叶·弗兰格尔(七月十四日)
一八五七年
给伊·维·日丹~普希金(七月二十九日)
一八五八年
给米·尼·卡特科夫(一月十一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五月三十一日)
一八五九年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五月九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八月二十五日)
给埃·伊·托特列边(十月四日)
一八六一年
给雅·彼·波隆斯基(七月三十一日)
给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八月二十四日)
一八六二年
给尼·尼·斯特拉霍夫(七月八日)
给尼·阿·涅克拉索夫(十一月三日)
一八六三年
给玛·华·别林斯卡娅(一月五日)
给伊·谢·屠格涅夫(六月十七日)
给瓦·德·康斯坦特(九月一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九月二十日)
给尼·尼·斯特拉霍夫(九月三十日)
给帕·亚·伊萨耶夫(九月三十日)
给伊·谢·屠格涅夫(十月十八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一月十九日)
给伊·谢·屠格涅夫(十二月二十三日)
一八六四年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三月二十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三月二十六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四月二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四月五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四月九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四月十三日)
给米·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四月十五日)
给安·瓦·科尔温一克鲁科夫斯卡娅(十二月十四日)
一八六五年
给伊·谢·屠格涅夫(二月十三日)
给亚·叶·弗兰格尔(三月三十一日)
给娜·普·苏斯洛娃(四月十九日)
给安·亚·克拉耶夫斯基(六月八日)
给伊·谢·屠格涅夫(八月十五日)
给阿·普·苏斯洛娃(八月二十二日)
给米·尼·卡特科夫(九月上半月)
给米·尼·卡特科夫(十二月)
一八六六年
给亚·叶·弗兰格尔(二月十八日)
给米·尼·卡特科夫(四月二十五日)
给约·列·亚内舍夫(四月二十九日)
给安·瓦·科尔温一克鲁科夫斯卡娅(六月十七日)
给尼·阿·柳比莫夫(七月八日)
给亚·彼·米柳科夫(七月中旬)
给尼·阿·柳比莫夫(十一月二日)
给尼·阿·柳比莫夫(十一月八日)
一八六七年
给安·格·斯尼特金娜(一月二日)
给亚·彼·米柳科夫(二月十三日)
给阿·普·苏斯洛娃(五月五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五月十八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五月二十一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五月二十二日)
给阿·尼·迈科夫(八月二十八日)
给阿·尼·迈科夫(九月十五日)
给索·亚·伊万诺娃(十月十一日)
给阿·尼·迈科夫(十月二十一日)
一八六八年
给阿·尼·迈科夫(一月十二日)
给索·亚·伊万诺娃(一月十三日)
给阿·尼·迈科夫(三月一日)
给帕·亚·伊萨耶夫(三月三日)
给阿·尼·迈科夫(四月二日)
给索·亚·伊万诺娃(四月十日)
给阿·尼·迈科夫(五月三十日)
给阿·尼·迈科夫(八月二日)
给阿·尼·迈科夫(十一月七日)
给阿·尼·迈科夫(十二月二十三日)
给尼·尼·斯特拉霍夫(十二月二十四日)
一八六九年
给索·亚·伊万诺娃(二月六日)
给尼·尼·斯特拉霍夫(三月十日)
给索·亚·伊万诺娃(三月二十日)
给尼·尼·斯特拉霍夫(三月三十日)
给尼·尼·斯特拉霍夫(四月十八日)
给阿·尼·迈科夫(五月二十七日)
给索·亚·伊万诺娃(十二月二十六日)
一八七〇年
给阿·尼·迈科夫(二月二十四日)
给尼·尼·斯特拉霍夫(三月十日)
给尼·尼·斯特拉霍夫(四月五日)
给阿·尼·迈科夫(四月六日)
给索·亚·伊万诺娃(五月十九日)
给尼·尼·斯特拉霍夫(六月九日)
给尼·尼·斯特拉霍夫(六月二十三日)
给瓦·弗·卡什皮列夫(八月上半月)
给索·亚·伊万诺娃(八月二十九日)
给米·尼·卡特科夫(十月二十日)
给阿·尼·迈科夫(十月二十一日)
给尼·尼·斯特拉霍夫(十月二十一日)
给尼·尼·斯特拉霍夫(十二月十四日)
给阿·尼·迈科夫(十二月三十日)
一八七一年
给阿·尼·迈科夫(一月三十日)
给阿·尼·迈科夫(二月五日)
给阿·尼·迈科夫(三月十四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四月二十八日)
给索·亚·伊万诺娃(一八七一年春)
给尼·尼·斯特拉霍夫(五月五日)
给尼·尼·斯特拉霍夫(五月三十日)
一八七二年
给瓦·德·奥博连斯卡娅(一月二十日)
给索·亚·伊万诺娃(二月四日)
给斯·德·亚诺夫斯基(二月四日)
给尼·阿·柳比莫夫(三月十八日)
一八七三年
给亚·亚·罗曼诺夫(二月)
给米·彼·波戈金(二月二十六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六月二十六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七月十二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七月二十三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七月二十六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七月二十九日)
给特·特·基申斯基(九月五日)
给米·巴·费奥多罗夫(九月十四日)
给弗·彼·梅谢尔斯基(十一月初)
一八七四年
给奥·费·米勒(一月四日)
给弗·彼·梅谢尔斯基(三月四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七月二十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七月二十六日)
给尼·阿·涅克拉索夫(十月二十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十二月二十日)
一八七五年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二月六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二月七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二月九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二月十一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二月十二日)
给尼·阿·涅克拉索夫(三月二十六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六月二十二日)
一八七六年
给弗·谢·索洛维约夫(一月十一日)
给雅·彼·波隆斯基(二月四日)
给安·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三月十日)
给赫·达·阿尔切夫斯卡娅(四月九日)
给符·阿·阿列克谢耶夫(六月七日)
给巴·普·波托茨基(六月十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七月二十七日)
给弗·谢·索洛维约夫(七月二十八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七月三十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八月二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八月五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八月十一日)
给康·伊·马斯列尼科夫(十一月五日)
给亚·亚·罗曼诺夫(十一月十五至十六日)
一八七七年
给阿·格·科夫纳(二月十四日)
给索·叶·卢里耶(四月十七日)
给柳·亚·奥日金娜(十二月十七日)
给斯·特·亚诺夫斯基(十二月十七日)
一八七八年
给尼·卢·奥兹米多夫(二月)
给康·斯·韦谢洛夫斯基(二月八日)
给柳·亚·奥日金娜(二月二十八日)
给符·瓦·米哈伊洛夫(三月十六日)
给尼·巴·彼得森(三月二十四日)
给亚·彼·乌马涅茨(三月二十四日)
给一位不知姓名的母亲(三月二十七日)
给列·瓦·格里戈里耶夫(三月二十七日)
给几名大学生(四月十八日)
给列·瓦·格里戈里耶夫(七月二十一日)
给维·费—普齐科维奇(八月二十九日)
一八七九年
给尼·阿·柳比莫夫(一月三十日)
给维·费·普齐科维奇(五月三日)
给尼·阿·柳比莫夫(五月十日)
给世界文学家大会主席(五月下半月)
给康·彼·波别多诺斯采夫(五月十九日)
给尼·阿·柳比莫夫(六月十一日)
给维·费·普齐科维奇(六月十一日)
给叶·安·施塔肯施奈德(六月十五日)
给尼·阿·柳比奠夫(七月八日)
给安·巴·费洛索福娃(七月十一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八月三日)
给维·费·普齐科维奇(七月二十八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八月十九日)
给尼·阿·柳比莫夫(八月十九日)
给康·彼·波别多诺斯采夫(八月二十一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八月二十五日)
给康·彼·渡别多诺斯采夫(九月十三日)
给尼·阿·柳比莫夫(九月八日)
给尼·阿·柳比莫夫(九月十六日)
给叶·尼·列别杰娃(十一月八日)
给尼·阿·柳比莫夫(十一月十六日)
给尼·阿·柳比莫夫(十二月八日)
一八八O年
给尼·阿·柳比莫夫(一月八日)
给妇女高级训练班的一位学员(一月十五)
给维·费·普齐科维奇(一月二十一日)
给谢·安·尤里耶夫(四月九日)
给尼·阿·柳比莫夫(四月九日)
给叶·费·云格(四月十一日)
给康·彼·波别多诺斯采夫(五月十九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五月二十八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五月二十九日)
给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六月八日)
给索·安·托尔斯泰娅(六月十三日)
给尤·费·阿巴扎(六月十五日)
给叶·安·施塔肯施奈德(七月十七日)
给尼·阿·柳比莫夫(八月十日)
给玛·亚·波利瓦诺娃(八月十六日)
给尼·卢·奥兹米多夫(八月十八日)
给伊·谢·阿克萨科夫(八月二十八日)
给彼·叶·古谢娃(十月十五日)
给伊·谢·阿克萨科夫(十一月四日)
给安·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一月十八日)
给伊·谢·阿克萨科夫(十二月三日)
给阿·费·布拉贡拉沃夫(十二月十九日)
给尼·亚(十二月十九日)
一八八一年
给尼·阿·柳比莫夫(一月二十六日)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除了卷轶浩繁、具有世界影响的长篇小说、政论和文学评论以外,还留下了数量众多的书信。这些书信提供了作家在各个时期的创作、思想、社会活动,甚至作家个性的宝贵材料,无疑是他文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选译了他的二百多封书信,内容主要涉及作家的创作、文艺观、政治思想和个人经历中的重大事件。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当下的大部分青年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恐怕是从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反复提及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开始的,但真正捧起《卡拉马佐夫兄弟》却发现并不好读,翻了几页就怎么也看不进去了,于是,书便搁到了书架的最顶端,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了用于供奉而不必研读的神龛,在众人面前顶礼膜拜的对象。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要和他一起承担痛苦的,你若感到沮丧,那就对了。痛苦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痛苦才能使我们意识清醒。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 《群魔》中诸多令人难忘的句子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质疑幸福是不是对人有利,人喜欢的也许不仅仅是幸福,也可以是痛苦,有时甚至狂热地爱着它。痛苦让人产生意识,而幸福却不会,幸福只会堵住我们自己的五官,什么也不用做了,不仅不用做,甚至也不需要去理解了,只需要沉浸其中。可是,进行意识活动时,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同样无所作为,但至少不是在欺骗自己,有时候把自己揍一顿,毕竟可以精神一点,比什么都不做要强。对乐观主义的抗拒,承受痛苦的必要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作品的主题之一。“我深信,人决不会拒绝真正的痛苦,也就是说,决不会拒绝破坏与混乱。”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是说。《人不单靠面包活着》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的选集,书名人不单靠面包活着是编者后加的,起这个题目恐怕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为经济条件所迫,“为了金钱(就这个词最狭窄的意义而言)而写作,也许我命该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是贵族的身份,但这个靠他父亲倾家荡产买来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优越的生活,反而是穷困和窘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16岁时,他和他的哥哥共同署名给他们父亲的家信中愤懑的写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因为没钱送礼,只得了第十二名,硬生生给挤出榜单,“我们没有什么可给的,我们就是有,也不会给,因为用钱而不是凭本领去争这个第一是不道德的,可耻的……已经宣布没有公费生名额了……只好认倒霉!现在叫我们上哪儿去弄这九百五十卢布……”这是这部书信选集所收的第一封信件,刚刚打开书本时那种时空的疏离感即刻一扫而尽,这种状况——在当下,在中国,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存在过或存在着。这件事给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少年留下的苦涩是真真切切的,这是少年第一次面对一个新世界——金钱的世界。40年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撰写长篇小说《少年》时,很可能想起了当年的自己,“是这些小人物的其中之一,清楚自己的才能,自力更生,独立思考,从来不爱跟同学打交道,逃避在自己野性的遐想中”。“我当然讨厌并且藐视办公室里的一切人,但同时又有些害怕他们。有时我会突然把他们看得比我高。我那时的看法经常变幻不定:一会儿藐视他们,一会儿又敬畏他们……当时使我心烦意乱的还有一个情况,这就是谁也不像我,我也不像任何人。我只有一个,他们又那么多,我这样想着,越想越恐慌。”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的开头,这段话说的是他自己吗?在与那么多的“他们”格格不入的社会里,只有一个的“我”发现自己对他们而言只是陌生人,这个痛苦的人还如何承受这新的痛苦。尽管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早地确认了自己作家的身份,打算专心写作,但在离开军队工程测绘处的工作时仍然是惶恐不安的,“我提出了辞呈,因为,我向你起誓,我再也不能继续任职了,当最好的时光被白白夺走的时候,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谁也不知道我将辞职。如果现在真辞职,我将不知如何是好。此刻我连添置衣服的钱都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遭遇的最大的痛苦发生在他28岁那年,由于在彼得拉舍夫斯基一案中遭到牵连,他被判处死刑。在《白痴》中梅什金公爵的回忆,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最剧烈的痛苦,也许不是伤痛,而正是明明知道再过一小时,然后再过十分钟,然后再过半分钟,然后现在,马上——灵魂就会从躯体出窍,你便再也不是人了,这是确定无疑的,主要的正是确定无疑……因杀人而处死人是比罪行本身重得多的惩罚……这是判决,全部可怕的痛苦也就在这确定无疑、不可避免的死亡上,世上没有比这更强烈痛苦了……也可能有这样的人,对他宣读了死刑判决,让他受一番折磨,然后对他说,走吧,饶恕你了。这个人也许能说说所受的折磨,基督也曾讲过这种折磨和这种恐惧。不,对人是不能这样的!”所幸的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临刑前得到赦免,给他哥哥的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讲述的最多的是希望与幸福,“我心里没有怨恨和愤怒,此刻我多么渴望能热爱和拥抱任何一位熟人。这是一种欢欣的心情,我今天在死亡边缘与亲人告别的时候体验到了……生命是一种天赋的能力,生命就是幸福,每一分钟都可能无限幸福。青春活力,无所不在!生活发生变化,我将会面目一新。哥哥,我向你起誓,我不会绝望,而且会保持我的思想和心灵的纯洁。我将变得更好。这就是我的全部希望,我的全部慰藉……”。作为一个先天性的癫痫病患者和一个为了摆脱债务而痴迷于轮盘赌的赌徒,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隐含的裂缝就是绝望。“要挽救的不仅仅是健康,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癫痫症每周发作,清楚地感觉并意识到这种神经性的和大脑的疾患是非常痛苦的。神志确实混乱了,这是真的。我感到这种情况,神经的疾患有时使我发狂。第二个原因是我的处境。债主再也不愿意等待了……”癫痫症的发作是一种瞬间的,从峰巅到深渊的体验:开始的几个瞬间突然内心豁然开朗,心绪和谐,极度快乐,于是便产生无与伦比的极度喜悦感,接着是伴随着一声刺耳的、非人的惨叫而开始的抽搐,随着而来的是极度的沮丧和深切的悲伤、精神失常和空虚的状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生理病症带来的噩梦没有善恶之争,赌徒的悲剧则是绝望的一种形式。“人们为了可以得到那几秒钟的幸福感而献出十年的生命,甚至整个一生,哪怕事后觉得自己是罪犯”。鲁迅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本身所感受的罪和笔下人物所思索的罪,是存在之罪。鲁迅在《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中说:“到后来,他竟作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是残酷的拷问官而出现了。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利的处死,竭力要放它们活得长久。”面对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丧失信心,他不断地向灵魂深处挺进,对罪不断思索与叩问,是一个灵魂拷问者,他在心理分析方面展现的独一无二的成就,足以证明了他的文学天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些书信,还有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的书信和回忆录,相对完整的记录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一笔富矿,让我们更好的去解读他的小说,介入他的那个时代,体会他的思想,更有一些他的仰慕者,循着书信中的蛛丝马迹,创作出了新的小说,是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做出的注解。他的同胞列昂尼德•茨普金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夫妇离开俄国去西方的一段行程为线索,杂糅进陀思妥耶夫斯基真实的私人生活和文学精神、俄罗斯文学神韵,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命经历,写出了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后一部伟大的俄语小说”——《巴登夏日》。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则以陀思妥耶夫斯基调查继子巴维尔之死作为主线,“后现代”的处理了真实事件和虚构事件的关系,创作了幻想小说《彼得堡的大师》。他们的这些作品中带着奇妙的、非同寻常的移情行为,怀着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深深的敬意。当朝曦破雾,有些城市随之苏醒……和那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水也使我不得安宁。   ——丽季娅•阿维尔亚诺娃  
  •     纵观人类文学星空,陀思妥耶夫斯基无比耀眼。他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作家,官方给予的评价是“他代表了俄国文学的深度”,陀氏确乎是一个挖掘式的作家,他不仅挖穿了俄罗斯的硬土,他对整个人性的深掘也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他是作家推崇的作家,是大师中的大师。博尔赫斯说发现陀氏就像发现大海,发现爱情,黑塞说陀是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村上春树更是老陀是死忠粉,声称他的终极理想就是写出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一样的小说。瞧不上他的也有,比如纳博科夫,当然,纳博科夫从来也没瞧上过谁。老陀虽然名气大到没边儿,但一般的文学青年读他谈他的却也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只怕是因为老陀的书太难读了。没错,书有好读难读之分。读好读的书像坐过山车,如金庸毛姆王小波,村上保罗奥斯特,读起来字句像有惯性,你都不用费劲儿,字句一行行拉着你的眼往前走;难读点的就像爬山了,如马尔克斯纳博科夫索尔贝娄,段落崎岖,信息量大,每看一句都得小心,这位将军是刚才那个疯子吗?这里作者在说正话还是反话?这种读法辛苦归辛苦,但总归有迹可循,且越爬越觉得不虚此行。而读老陀呢?那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难读可以形容——伍尔夫有段形容老陀文字的话,可谓中肯:俄国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是“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灵魂,要宏大得多,深邃得多,那里的灵魂是陌生的,甚至是有点可怕的,它既没有什么幽默感,更谈不上喜剧性了,它完全没有定型,几乎没有理性可言,它是浑浑沌沌的,骚动不安的,既不接受逻辑法则,又不遵守艺术规律,这些受折磨的、不幸的灵魂,它们唯一愿意做的事,就是自我表白和自我忏悔,就是从肉体和精神的溃烂处拈出灵魂中的罪恶之虫,并一条条地展示给我们看。啧啧。大学时曾有朋友见我眉头紧皱,面色铁青,手捧“砖块”,埋头苦读,便问在读何书,我答陀思妥耶夫斯基,(杨德昌的电影里也有相似镜头),对方就如见了鬼一般后退一步大喊,变态!但老陀无疑是值得读的。我跟人说过一个比喻,读老陀就好像生一场大病,读的过程中,你会经历头晕脑胀、情绪低沉、汗流浃背、汗毛直立等一系列生理反应,口干舌燥,难受无比,但当你终于啃完一整部《罪与罚》或《卡拉马佐夫兄弟》,却会如同大病初愈一般,感觉有一股新的生命力涌入体内,那种感觉无以言表,说得再夸张点,就像听见人生的齿轮“咔嗒”一声向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比起老陀的小说,这本书信集要好读得多。书信不比传记,自传难免有所掩饰,他人写传又难免偏颇,想要了解作家的真实品性,书信或许是条好路子。本书摘录了老陀从十七岁到临死前的重要书信,从这些与人的笔墨往来之中,一个复杂矛盾却又真实的老陀显露出来。老陀少年中二,相当自命不凡,早年就坚信自己定会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且对自己能够留名青史深信不疑。24岁写出《穷人》,从此一炮而红,但成名后的老陀却命途多舛,搞革命险些搞丢了脑袋,接着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煎熬四年,生活回到正轨后虽然笔耕不辍,但始终都被债务和疾病所困,再加上婚姻不幸,精神状态极不稳定,人生基调冷涩灰暗,简直能悲催出一朵蘑菇来。在他的书信中有三个信息最为常见:1.我正在写一部主题深刻而伟大的小说,我觉得自己牛逼极了!2.我保证下个月一定交稿,您能不能再给我预支点稿费?我急需用钱!3.亲爱的老婆大人,拜托再寄点钱来,我向基督发誓这次再也不拿它去赌了!(一般还是会去赌)。看到老陀如此不堪的人生,平凡如我辈竟也不自量力地生出怜悯来,你会不由觉得,这个悲惨的人啊,他像是被魔鬼攫住了,他命该如此,一边承受着命运厉鬼的鞭打,一边任生活的缰绳勒进自己的血肉里,一边还拼命向前拉拽着文学的碾盘。但陀氏终究是伟大的,鲁迅说,陀氏是拷打人类灵魂的伟大审判者,而同时他也是背负人性阴暗面的“伟大罪人”,他的伟大几乎是耶稣式的,他像是背负了人类的原罪,代人承受鞭打,代人流下鲜血,并将这血诉诸笔端,让后世每次看见,都能对那淋漓的疼痛感同身受,毛骨悚然。老陀的伟大还在于对于文学创作的献身,虽然一生为金钱所累,但却从未停止过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不同于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两位土豪作家的优越,很多时候老陀的创作环境之艰难恐怕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正因为有了这股狂热,老陀才得以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才得以在临死前祭出巅峰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他的创作之路或有曲折,但总体是始终向上的,如同云霄飞车一路爬升,一路加速,最终脱轨而出,一头扎向苍穹。人不单靠面包活着,正如文学不单只为人提供娱乐。有一种小说即使读起来令人痛苦,这种文学也仍有其存在的必要,也有持续阅读它的必要。说起读老陀的理由,黑塞有一段著名的话: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駸駸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哥哥,我的前程似锦!”
  •     书信还是太直白了些,不过没想到陀老本人的三观倒是挺稳固的,不像小说中表现的那么庞杂和混乱
  •     也许对于自己想追求的方向已经有点眉目了,至少让我知道像陀氏这样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理想主义其实更接近于现实主义。
  •     天才知道自己是天才,而且要被俗事折磨不堪。
  •     对于艺术家而言,有的天才比较温和;有点天才非常激进,如梵高和老陀。书信中所及写作构思的几层境界是一语道破天机。
  •     我读的是旧版的。
  •     震撼
  •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还要靠荒漠中的吗哪和上帝语言的神奇作用。”——罗斯金
  •     石头和面包这个隐喻不能更赞了。
  •     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是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困顿和迷惑,而这些困顿迷惑哪些是时代的特征,哪些又归于人的本性,于是喜欢看名人的书信集和传记。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年激进流放,生活潦倒,每每书信便是请求预支稿费,请求推后交稿时间,也会因文章被人称赞而欣喜若狂。后来极力推崇俄罗斯基督教文化,斥责虚无主义。“人不单靠面包活着”便是选自一封信里,魔鬼诱惑基督时,基督所答,这段确实精彩。
  •     几次三番将自己的积蓄抛掷在赌桌上,随后写信抱怨因为生活拮据而无法自由地写作,何等的狼狈。他时而坚信自己的天才,时而怀疑自己写了平庸的东西,何等的“人性”。年轻的时候他给哥哥写“我有一个计划:做一个疯子。让人们去狂怒,让他们来医治,使我变得聪明。”然后生活果真“医治”了他。他也毫不避讳自己对他人和对政治的观点,这部分倒是值得一看。
  •     书名别那么鸡汤就更好了
  •     这些书信集,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乃至书籍都有所窥探,和人之间真挚的言辞,现实不断挤压的生活,写作的历程,从古旧书信中读来,大师过得也颇为不易
  •     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一本书。看到伟大的作家为了生活不断地借债、祈求,心里不是滋味。不过大师就是大师,能把借钱的信也写得如此好。
  •     我该停下其他所有事去读他,即便每次都耗尽心力。我只是“空洞”,荒唐透了。好在我并不以自己取代那些“人”或开拓者,空洞是卑劣的,我不能不想这个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我这样的“人”不可能“活着”,好像也是。看在我也“想成为一个人”的份上,似乎也不该太丧气。真高兴!
  •     陀氏思想了不起的一个地方在于:全世界、全俄国都沉迷、崇拜共产主义的时候,他痛斥这个幽灵,并预言其危害。书信里面对别林斯基等人的痛斥非常多。
  •     存在之罪
  •     太匆忙了没细看,精彩。前期自然是作家书信的必然:写信跟出版商要钱。中期很多分享写作心得。后期功成名就又是不同。一个杰出的作家的一生,就这样在你面前如此真实、可怕的真实地展开。。
  •     他的俄国、俄国的基督与俄国的人民性。“我的理想主义比他们的现实主义更现实。”一句话概括梅诗金公爵:“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     书信是最好的传记。
  •     光说赌钱了=、0
  •     神经质老男人不停在写信跟别人说我的哪部作品又没按进度写好了,我精神状态还是很不好,我的经济条件很不好,我的妻子身体很不好。真的看不下去了,即便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     写论文的关键时期,很有用。
  •     可以看出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整个一生中思想变化的历程,而且确实敏感,容易激动。现在我有一个担心,我怕我以后会不再崇拜,甚至讨厌他。
  •     讲真,即便是在书信里面,陀老板也鲜少显露自己的感情,大部分都是讲道理啦、要稿费啦、评论别人啦、说说写作到那步了之类的。只有在与陀思妥耶夫斯卡娅通信时才会稍微泄露内心那种丰富激烈的情绪。另,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不应该选择卖文为生,一方面在文学上他又很有追求,不会随便屈服,也不应付了事,知道自己的底线在那;另一方面他又要靠他写的这个东西去从别人口袋里拿钱养活自己,这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
  •     首先在为面包而奔波,求助于科学,断言说人间一切苦难的唯一根源是贫穷,生存斗争,“环境所迫”。 基督对此回答是:人不单靠面包活着。
  •     曾经那么痛苦不已 ....
  •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     陀老写自己行刑前一刻被赦免的段落还挺冷静的。此外大量的信件就是花式拖稿、求预支稿费、借钱,以及描述自己赌王般的经历,(还传谣说托尔斯泰得精神病了,其实是人家的思想发生了伟大的转向)。
  •     补标,爱老陀
  •     老王说,达不到陀妥夫斯基水平的,我不看。他是对的。
  •     一个文学家的笔记,和他的作品,是两个天地,只读作品,很多是不好理解的,笔记可以补充这个空白。
  •     老陀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没有一刻停止与命运斗争。他背着满是箭羽的行囊,射向哪里,哪里就流血。
  •     自称天才的人未必是天才,但真正的天才一定知道自己是天才。除却这一点,老陀还真是个无可救药的人。
  •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但活着不能没有面包。
  •     标题真狗血
  •     20151009 失策失策…他的书我明明都还没看完就看这些
  •     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一本书。看到伟大的作家为了生活不断地借债、祈求,心里不是滋味。不过大师就是大师,能把借钱的信也写得如此好。
  •     当初被标题唬了才买来。。陀氏作品已经那么混乱,研究书信?是要将思路撞得多么零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