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1716101
作者: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
页数:24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8世纪的民众地位变化引发了一场精神领域的革命,想要对此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就不得不去看看1789年传教士阶层上表的陈情书。 由于传教士对于自己的特权产生了过于深度的依赖,这就令他们的陈情书显得毫无宽容性。但就算有这样的缺陷,传教士们对于政治的见解仍然和第三等级以及贵族达成了一致:仇恨专制制度、支持公民自由、提倡政治自由;他们提倡个人权利的保障不应该依靠许诺,而是要靠那些确定的法律手段,比如人身保护法;他们要求废除国家监狱,废除特别法庭和提审制度;一切法庭程序必须公开,法官不能被行政官员罢免;所有民众都有担任行政职务的权力,而才能是任职的唯一考核标准;兵役制度应该针对所有人,无人可以免除兵役,征兵流程必须最大程度地遏制对于民众的侮辱和欺压;领主权利源于旧制度,是遏制自由在人们群众中发展的枷锁,必须进行赎买;内地的关税应该停止征收,劳动的自由权决不应该受限;兴建学校,尤其是私立学校,他们给出的计划是,每个教区必须有一所实行免费教育的学校;设立济贫会和慈善机构,或其他的世俗的慈善事业,赈济农村;尽可能地扶助农业发展。

前言

前言现在要出版的这本书,并不是要写一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因为那段历史已经有人写得栩栩如生,我不想重复。这是一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作。1789年的法国人民,以任何民族都不具备的魄力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尝试。他们将自己与历史生生割断,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留下一道鸿沟。他们小心翼翼,防止将旧制度留下的任何蛛丝马迹带进崭新的社会中,为此他们给自己设置了种种限制,要把自己塑造得与父辈完全不同,甚至竭尽全力使自己的面貌变换一新。我向来认为,在那项独特的事业中,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远比外界认为的和他们自己预想的要小。我坚信,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继承了旧制度的大部分思想、观念与习惯,并且又凭借这一切成功地领导了那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旧制度的砖石建造了新社会的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是要故意如此。因此,想要真正地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就必须忘记我们能看见的法国,而去考察那个已死去的、躺在坟墓中的法国。在这里,我想要努力完成的便是这项工作,但这其中的困难超乎我的想象。关于君主制的早期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历史,有大量的著作已经对它们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从那些研究里,我们除了能了解当时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还可以了解到当时各个国家的法律、习俗以及民族的精神状态。只是至今为止,却没有人同样认真仔细地去研究18世纪的历史。我们自以为十分了解18世纪的法国社会,因为我们从那些评论家精彩的书评和赫赫有名的大师们的大作中,清楚地看见了它表面上的灿烂光鲜,也熟悉了那些人物生平最详尽的细节。但是,对于处理公共事务的模式、实施各种制度的情形、各阶层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底层民众在受漠视后的境况与感受,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舆论风气,我们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我努力想要进入旧制度的中心,尽管在时间上它离我们很近,但是大革命却将它掩盖住了。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再次阅读了18世纪出版的名著。同时,也研究了许多不怎么有名也不必有名的著作,这些著作文采平平,但是它们都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真相。我着重查阅了一切公共文告,大革命前夕法国人的意见与观点就发表在这些文告上。我浏览了全国以及各省三级会议译注:法国旧制度下的一种各等级代表会议,由第一等级(教士和牧师)、第二等级(领主和贵族)、第三等级(市民)组成。由国王组织召开。召开三级会议的目的往往是帮助国王渡过难关,比如为了战争费用而向第三等级和其他臣民加派捐税,而各等级也开始各抒己见,借三级会议的机会提出自己的诉求。的记录,它们给了我许多关于研究的启发。我还利用了三个等级阶层提交的陈情书。这些在1789年出现的陈情书手稿长达数卷,它们是法国旧社会临终的遗言,体现了法国旧社会最高的愿望,反映了其最后的真实意志。每一份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资料。然而,我要进行的研究绝不止于此。在一个国家权力强大的政府面前,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隐藏的了,思想、希望、痛苦、利益和感情,这些迟早都会在政府面前现形。所以,查阅一个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让我不仅能准确地了解政府的运转情况,而且可以看清楚整个国家的运行状况。如果把这些内政部以及各辖区的密件让一个外国人查看,那么他很快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法国,远胜于我们自己的了解程度。读者将这本书读完就会明白,在18世纪,法国政府的权力已经高度集中,异常的强大而且惊人的活跃,它不停地援助、批准、禁止某些项目。它承诺了很多,也给予了很多。它深深地影响着各个方面,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一家一户的命运,甚至于个人的床笫隐私。由于它对政务不公之于众,人们也不怕将最隐秘的缺陷袒露在它面前。由于这种种原因,我又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研读了当时政府遗留在巴黎和其他省份的档案资料。译注:为此我特意翻阅了那些总督辖区留下的文献,其中图尔的档案看得尤为仔细,因为它保留得非常完整,能够详实记录这个位于法国中部的人口过百万的财政区的状况。因此,我必须对年轻而能力出众的图尔档案管理员格朗梅松先生致以谢意。其他的财政区,包括法兰西岛,让我明白在王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如此。果然不出所料,我在那里发现旧制度还一直活着,旧制度的观念,旧制度的情感,旧制度的偏见,以及旧制度的实践。每个人都在自由地表达,袒露他们自己内心真实的隐秘。我还收集到了大量的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有关旧制度的概念,因为我看到的这些材料还没有人见到过。随着研究步伐的逐步推进,我惊讶地看见了许多昔日法国的突出特点,它们在今日的法国依旧生机勃勃。我发现许多原以为是大革命产生的思想、大革命产生的习惯、大革命留下的情感,其实并不是真正产生于大革命。我时常发现,当今社会的许多特点还是根植于那片古老深厚的土壤。我的研究在时间上越接近1789年,我就越能清晰地感觉到大革命的精神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如何壮大的。大革命终于将它的全部面貌在我的眼前慢慢展开。它展现出它的气质、它的特征,这就是它的本身。我找到了大革命的原因,这原因不仅促使大革命爆发,也预示了大革命的最终结局。在时间段上,大革命可以分为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法国人想将旧社会的一切都摧毁,不留半片残砖断瓦;第二阶段,他们似乎发觉了一些东西不应该抛弃,而力图恢复。旧制度中的许多法律与政治习惯,在1789年销声匿迹,而过了几年之后又重现世间,这就好比某些河流,在某处突然沉入地底踪迹全无,却又在不太遥远的地方流出地表,人们在新的河岸边,看见了旧的河水。我之所以要将这本书向世人公布,是为了说明:伟大的革命几乎同时在整个欧洲酝酿,却为何独独在法国爆发;那个即将被摧毁的社会为何会自发爆发革命;有着悠久历史的君主制度为何会瓦解得如此突然,而又如此彻底。就思想上来讲,我不应该让这项已经开始的研究工作在此终止。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我的想法是要从这场起伏漫长的革命中,观察那些旧制度中形成的法国人。看看他们是怎样应对社会的种种变迁,虽然不断变换面貌,却本质不变,始终可以辨认。我最先要研究的,就是他们在1789年最初的状态。那个时候,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自由与平等的热爱;他们渴望建立起自由和民主的制度;他们要摧毁那个旧世界的种种特权,重新确认人的各种权利,并将这些权利神圣化。那个时代里,青春、激情、自豪、慷慨与真诚四处洋溢。那个时代,尽管也有着不少的缺失,但是它必将永垂不朽,人们会永远怀念它。而且,它还将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让那些企图侵犯或者奴役别人的人感到恐惧,不得安眠。在简要回顾大革命的过程之后,我将努力阐明:法国人是因为何种事件、何种错误、何种失策而抛弃了原来的目标,遗忘了自由,而只想成为和世界霸主(指拿破仑)平等的仆人;一个比以前政府更加强横更加专制的政府,是如何攫取并垄断了政治的权力,却将以高昂代价换来的自由变得虚有其表;它是如何在标榜人民主权的时候,却早已将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集会权和决策权悄无声息地剥夺了;它是如何在决定征税时,将议会的屈从和沉默鼓吹成议员的自主投票;它是如何以大革命之名蒙骗世人,并将国民自治权以及思想、言论、出版自由这些主要的权利保障取缔——这些成果正是1789年争取到的最珍贵、最伟大的成果。本书一直写到大革命差不多成功而新社会初成立之时为止,接着,我将继续考察新社会的各种情况,努力分析新旧两种社会之间的异同,探索我们在那场伟大而激烈的变革中的得失。最后,我将以此为根据预测未来。第二部著作的某些章节已经写了一部分,但是现在还不是公开的时间。是不是能坚持把它写完,这尚是一个问题,谁又能说得准?命运向来叵测,一个国家都是这样,何况个人呢?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确定我不带有任何偏见,但是不可能没有带着激情。当一个法国人说到他的祖国,再回想他所处的时代,怎么可能会心如止水?我承认不论研究哪个部分的旧社会,我都无法放下眼前的新社会。我像一个医生一样,企图将每个坏死的器官解剖进而寻找到生命规律,我除了要弄明白这个人病死的原因,更想知道如果时间倒流怎样才可以救他一命。我要创作一幅伟大的画卷,它除了要极其精确之外,更要有指导未来的功效。因此,我着力用笔突出在先辈身上的崇高品德、真正独立的精神、远大的抱负、忠诚于自身和事业,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几乎丧失却又极需要的;与这相似,每当在新社会中看见从旧制度中残留下来的法律、思想或者习惯的宿疾,如今却仍旧在蚕食着我们的精神,我就会义愤填膺,不遗余力地披露它们,以便让人们明白,那些东西会在我们身上产生严重的后果,并且深深懂得它们还可能在我们身上再次作恶。毫不讳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不怕触犯任何人、任何阶层,无论在面对多令人敬畏的舆论或是回忆的时候,我也会毫不畏惧。我虽然对这样的行事有些内疚,却从来没有感到后悔。只愿那些被我冒犯的人,会因为我的目的是真正的正直无私而宽恕我。或许有些人要指责我,说本书中表露了对自由完全不合时宜的酷爱,因为他们要我相信,现在的法国再也没有人关心什么自由。我对自由的酷爱,早已经深入骨髓。我只恳求那些指责我的人,你们去看一看我在二十多年前论述的另一社会(指《论美国的民主》书中所述)。今天你们所看到的这些内容,我已经早在那里写下了。在未来的黑暗中,人们可以洞察到三条明显的真理。第一条是,现在有一种莫名的力量,人们或许可以控制或者减缓这种力量,却绝不可能战胜,它时而平和时而猛烈地驱使人们,去摧毁那些贵族制度。第二条是,长期以来,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社会中,那些贵族制度已经消亡或者贵族制度无法继续生存的社会,才最难以摆脱专制政府。第三条真理是,专制制度在这种社会中产生的危害后果,比在其他任何社会中产生的更大,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专制制度比任何政体都更强力地助长着这种社会的种种特有弊端,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根深蒂固。人们在这种社会中,独来独往,自私自利。他们蜷缩在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窒息一切公益道德,断绝一切公共联系,他们不与种姓、行会、阶级发生任何联系,只关注个人的一己之私。专制制度不仅不阻止这种行为,反而使之大肆畅行。因为专制制度就是要将人们彼此隔开,将人们禁闭在个人的私生活里,剥夺公民一切的共同情感,隔绝公民一切的相互需求,阻拦公民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断绝公民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它要让原本就感情淡漠的人们,更加冷如冰霜;它要让原本就缺少联系的人们,彻底孤立。在这种社会里,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每个人都苦心钻营,害怕地位下降,拼命向上爬。金钱是衡量人尊卑贵贱最重要的标准,但是因为金钱总是流动,不断地易于人手,一个人的处境和家庭的地位,也就随之起落,所以每个人都在拼命地捞钱。不择手段发财的欲望,对商业利益的嗜好,追逐物质利益和享乐,成为人们普遍的情感。所有的甚至向来与此无缘的阶级,都被这种感情轻易侵蚀,如果不及时阻止,整个民族必然很快地萎靡堕落。专制制度最乐意看见这一切。若无专制制度,这种情感可能也会强烈,但是有了专制制度,这种情感便直接压倒了一切。专制制度为这种情感提供秘诀和庇护,让其肆无忌惮地横行。因为专制制度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好处,人们会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从而不去关注公共事务,一想到革命,思想就开始恐惧,身体就开始战栗,专制制度的地位因而更加坚固。相反,只有自由能同这种社会的痼疾进行斗争,使社会不至于在堕落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实际上,只有自由能让独立的公民从孤立中走出来,让他们彼此接近。只有自由能使他们在公共事物中联合起来,说服对方,相互理解,与人为善,让他们彼此感到温暖。也只有自由能让他们摆脱琐事的烦恼,摆脱金钱崇拜,让他们时刻感觉到祖国触手可及、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也只有自由能够唤醒他们沉溺于发财的幸福,取而代之以更加强烈、更高尚的激情,点燃更伟大的事业心,并且创造知识,增强人类的善恶感。一个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可能也会发展得富裕、优雅、华丽,甚或辉煌,因为普通百姓的地位提高而显得强大有力;我们也许可以看到品德正直的个人、慈爱的父亲、诚信的商人、值得尊敬的产业主;甚至我们也可能看见因为政府的卑劣行径而造就的高尚的基督徒,因为他们的荣耀不在于尘世,他们因此而保持了高洁的信仰,罗马帝国在最腐朽时,就是这样造就无数高尚的基督徒的。但是我敢说,这样的社会里绝对出现不了伟大的公民,更加出现不了伟大的人民。而且我还敢肯定地说,平等一旦和专制结合,精神和心灵的普遍水准,将永无止境地下降。这些也是我在20年前的所思所写。我觉得,从那时以后,就没有任何事情能改变我的初衷。当人们欢迎自由时,我赞赏自由,当人们抛弃自由时,我仍然坚信,人们不应该就此来指责我。这里,我也请大家仔细想想,我在这个问题上与反对我的人的分歧,可能实际上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大。如果一个人所属的民族已经拥有种种品性可以享用自由,却不遵循他们自己一手制定出来的保障自由的法律,而偏要去卑躬屈膝地仰人鼻息看人脸色,试问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我觉得并不存在这种人。专制者本人,也从来不否认自由是美好的,只不过是将自由的享有变成了他一个人的特权。对这一点,大家是没有分歧的,分歧只在于对人的尊重程度。所以,严格地讲,人们对于国家有多轻蔑,他们对专制政府就有多喜爱,这两者程度完全一致。然而要想我也顺应这个潮流,恐怕要等很长时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是伟大劳动的成果。有些章节看似简短,却也花费了我一年多的时间。有很多注释,本来可以将它们放在每页下面,但我还是放在了卷末,不过为数不多,而且我也一一标注了页码。读者可以在这些注释中,寻找史例和证据。如果本书对读者有所启示,读者想要寻找更多的例证,我愿意另加提供。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最近,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可谓洛阳纸贵。这样一本探究18世纪法国大革命起源及特点的著作,能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除了高层领导人的推荐外,更大的原因是书中内容与当下中国的关联性。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王岐山为何推荐》作为“最后的贵族”阶层的成员,托克维尔有别于普通社会学者,可以说《旧制度与大革命》阐述正是既得利益者,对社会变革的冷静观察。也就是说,这种视角,恰恰是改革者而非革命者的视角,中国改革,官员和学界作用必然在整个社会群体中更为突出,是最需要读懂这本书的两个群体,《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权力执行阶层的启示录。——摘自央视网《为什么要读》中国从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经过了社会的激烈的动荡之后,人们普遍认识到必须要告别革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一看一百多年前的当时还说还是一位法国年轻的学者所写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他为什么在中国会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人们从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土壤和原因的研究当中可以看到我们说的,就是可以古为今用也可以洋为中用。——摘自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托克维尔》

内容概要

作者:(法国)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译者:陈玮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法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出身贵族世家,一生跌宕起伏,曾热心于参与法国政治活动,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曾参与第二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还曾出任外交部长。但后来他对政治日益失望,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于是主动淡出政治舞台,开始潜心于学术研究和写作,传播自己的自由思想。1835年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出版,自此他饮誉西方。《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出版于1840年,次年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仅36岁。此后15年他没有发表什么重要著作,只在从政之余思索新著的主题。在1956年出版《旧制度与大革命》后,托克维尔计划续写第二卷,然而1959年因病去世未能完成,给后世留下莫大的遗憾。陈玮,新一代翻译人中的佼佼者。翻译过全球英文写作圣经《风格的要素》、《新财富宣言——基因改写未来》、《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的专业译者。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编 第一章 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它的认识互相矛盾 第二章 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要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 第三章 法国大革命是政治性的,但它为什么和宗教革命有着同样的形式 第四章 为什么全欧洲几乎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且它们又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第五章 什么是大革命真正的成就 第二编 第一章 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让民众憎恶 第二章 中央集权制并未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大革命和帝国的功劳,而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三章 现在的“监护状态”乃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四章 行政法院与官员免责制是旧制度的体制 第五章 中央集权制如何侵入旧政治权力并取而代之,而不被摧毁 第六章 旧制度下的行政风格和风俗 第七章 相比欧洲其他国家而言,法国的首都如何取得压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篡夺了整个帝国的控制权 第八章 在法国,人们变得彼此极为相似 第九章 这些极为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小小的团体,并且彼此独立且互不关心 第十章 政治自由的毁灭与各阶级的分离,如何导致了几乎所有造成旧制度灭亡的弊病 第十一章 旧制度下自由的类别及其对大革命的影响 第十二章 尽管文明取得各种进步,但为何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在某些方面竟比13世纪还糟 第十三章 到18世纪中叶,文人如何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 第十四章 去宗教倾向在18世纪的法国人身上如何成为流行一时的激情,对大革命的特点有何影响 第十五章 法国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第十六章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度下最繁荣的时期,但为何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第十七章 为什么减轻人民负担的努力反而激起了人民反抗 第十八章 政府完成人民的革命教育的几种做法 第十九章 为何巨大的行政革命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其结果如何 第二十章 大革命是怎样从既有事物中自发产生的 注释 

编辑推荐

《旧制度与大革命》编辑推荐:王岐山公开推荐,高层带动全国热读,政商学界热议。著名学者朱学勤导读,全国数十家权威媒体连载推荐。注释最全、可读性最强、性价比最高,真正能让中国读者读懂的译本!《旧制度与大革命》是继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之后,又一本由高层发起倡导阅读的西学经典名著。大革命的利弊引发人们思考革命与改革的关系,剖析社会变革的终极秘密!托克维尔的两大悖论: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何以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托克维尔的忠告: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托克维尔的叹息: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

作者简介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大量史实的研究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以及大革命走向恐怖独裁的原因。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受到王权专制的侵害而变得摇摇欲坠,最终因大革命的爆发而坍塌,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
《旧制度与大革命》共分为两编。
第一编直接讨论大革命本身,提示大革命的目标、性质、起因及其成就。作者认为大革命是一场运用普遍平等以及人民主权的思想去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它意在毁掉那些贵族阶级的特权和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第二编是全书的主体,讲述大革命在旧制度中爆发的原因。作者在导致大革命的众多原因中,首先描述那些比较基础的原因,或者说客观性、制度性的原因;然后再刻画那些比较直接的原因,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属于民情和风尚层面的原因。总体说来,大革命爆发前法国的旧制度是一种弊端丛生的坏制度,它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中央集权制的专政因素,这是一种已经变质了的封建等级制度。作者认为,对于这样一种旧制度,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因为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反而会加速大革命的到来;再者因为改革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反而使得剩下的那些压迫更加让人难以忍受。
作者认为,在大革命后必然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彻底地丧失了自由。但是作为大革命成果之一的中央集权制,其实并不是大革命的发明,在旧制度里,它早已占据了优势地位,大革命只是使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而已……
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能给后来者以启迪,让后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有所警醒,它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此书具有深远的意义,必定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启迪与震撼,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做一个以史为鉴的人。


 旧制度与大革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王岐山  ☆这部小书几经检验,自成一家,已成为研究法国18世纪、特别是大革命历史的必读著作,称之为一颗“史学珍珠”亦不为过。——张芝联  ☆这本书分析了旧制度和大革命的关系,分析了在长期愚昧,实行愚民政策,或者极端制度的国家是如何产生大革命的。它分析了社会公众心理、大革命的原因以及大革命以后的破坏力。——易纲  ☆托氏试图说明,为何大革命没有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先的英国爆发,也没在落后的普鲁士(德意志)爆发,而是出现在向现代社会转型半途中的法国。用今天的语言讲,若政治、法律、社会的改革不能同步跟进,中等收入陷阱很可能演变为中等收入危机。——许小年☆最近,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可谓洛阳纸贵。这样一本探究18世纪法国大革命起源及特点的著作,能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除了高层领导人的推荐外,更大的原因是书中内容与当下中国的关联性。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王岐山为何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 ☆作为“最后的贵族”阶层的成员,托克维尔有别于普通社会学者,可以说《旧制度与大革命》阐述的正是既得利益者,对社会变革的冷静观察。也就是说,这种视角,恰恰是改革者而非革命者的视角,中国改革,官员和学界作用必然在整个社会群体中更为突出,他们是最需要读懂这本书的两个群体,《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权力执行阶层的启示录。——摘自央视网《为什么要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国从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经过了社会的激烈的动荡之后,人们普遍认识到必须要告别革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一看一百多年前的当时来说还是一位法国年轻的学者所写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他为什么在中国会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人们从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土壤和原因的研究当中可以看到我们说的,就是可以古为今用也可以洋为中用。——摘自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     托克维尔的大名不用赘述,本书的价值也无需多言。托克维尔反过头来静下心来看大革命的时候,真是怀着一种历史的崇高感与些许的悲壮色彩。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书,另外,突然想起来了所谓的中国新贵族。不禁哑然失笑,托克维尔就是典型的法国贵族,崇尚知识,尊重文化。反观中国?开个布加迪,坐在私人飞机上搂着妹子,搞几个海天盛宴就是贵族了?哈哈,肤浅的现世主义。
  •     “行政干预司法,那么民众则会因此而迷乱,这使他们既拥有革命热情又被赋予奴性”why?表示你所认为的公平正义是在一群与你无关的统治者手中操纵的东西,他们即是公平正义,却不能或不愿给予你保护。想改变,却受制于其他多种因素,大臣们的立场很可笑。政治利用人性永恒的自私和懒惰,维护自己暂时的利益,不可动,不可动。不放弃核心资源和权力,却在表面上弄得花团锦簇,掩饰真相。政府无形扩张,架空非政府领域的权力。政府夺权的技巧也很高超,用独特的优势,在新领地率先插上旗帜。在此之后,建立了完整全面的政权之后,没有了对手,可以好好统治属于“我”的领域。中央集权从未改变,变的只是集权者。这里有一个矛盾。不可不要的程序审批,在掌握资源的少数人手里,可是少数人正是行政低下的原因。政府像八爪鱼一样把触须伸向能伸到的远方,却没有相应的能力和人力来控制如国家般的庞然大物,制度仿佛带上了人性,和阶级之间的微妙情感类似:越想得到,越不想让他人得到。双方不同利益太不兼容,于是亲近敌对无穷尽,想亲近却又不可逾越。剥夺民众的政治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无非是只图私利的在位个人主义。位置不同,在哪里就用哪里的方式谋利。所以在位者希望统一,行为相似,却不相关联。深处的隐秘无法体察,只有表面的行为能让观察家看到社会行为的本质。中外史,许多发现终是大同小异,不可自傲或自卑、、、、托式描述了一个复杂又单纯的世界。读来有些消极情绪发散在昏昏沉沉的脑袋里。这种书离我的距离本来就很远,法国的小城市,英国的贵族制,中国的官僚制,读来总觉得人性好玩,却又想离得更远。当官的应该好好读三遍,方成“领导”。不清醒的脑袋读来依旧不清醒。总觉得历史书只能点亮清醒的脑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又不是,似是而非。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看着书确实有可以反思中国的地方~~~PS.翻译烂的一腿
  •     多向度剖析法国大革命源于“旧制度”的背景脉络,堪称大变革时代历史叙述的经典之作!
  •     挺有意思
  •     就看站在什么角度看了……政治性已经太强了
  •     翻译的还不错,对现实社会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     托克维尔最具深度的著作,甚至超过论美国的民主。期待着下部也能尽快译出。译笔较好地传达出了托克维尔飞扬的文采和深刻的洞察力,但是部分地方翻译不够顺畅,阅读起来实在难受。
  •     期待值太高的结果就是觉得这书被高估了。
  •     书不错,译本也还行,就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纸张太差了。
  •     最后50页至少有5个错别字!
  •     陈玮翻译的那个版本,我看就很好。
  •     背景要了解,翻译不太好
  •     觉得信息量还是不够大
  •     78
  •     读着读着你就会不自觉的想到一些新闻头条,并且“哦”一声如同找到国外的历史依据。我们没有宗教,没有贵族,没有议会,但我们有主义,有特权,有阶层。没有人或阶层是真善美的代表,历史的使命永远起源于自私。难怪马克思会所,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
  •     读书之前要对 法国大革命彻底了解才能读懂。
  •     旧制度和马后炮
  •     肉食者鄙,如听此说当复苏东
  •     最大的感受是对“革命”的再认识,所谓群体无意识的深刻描述。伟大的学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带领我徜徉大革命时代法国上下的真实社会,客观、中立、理性,帮助读者剥开“革命”华丽的外衣,揭示社会动荡的内在动因。掩卷沉思,对所谓政治有了点更深的思考。
  •     流弊在流弊慢慢消除的时候才更让人难以接受,痛苦在痛苦减轻的时候感觉更加痛苦。我们这个国家,正在经历新一段最困难的时期。王岐山推荐的这本书,是很严谨的历史著作,不知道贵党多少人真去读一读?
  •     跟当下没什么可比性,推荐这书的某某自己根本搞不懂法国历史
  •     很经典的一本书,不过这个版本的翻译可能有问题,很多地方看不懂。
  •     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太多,而自己积累有限,导致读起来特别吃力
  •     这本书我得给个赞,不仅能研究到法国的大革命历史,更重要的是当代中国和大革命前期的法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好好研究下吧那些五毛和公知们
  •     有点晦涩难懂。。。
  •     贵党推荐!讲真,如何维系旧制度,严防死守大革命,才是要紧事~(呵
  •     果然是时代在进步,此书现在感觉非常学术和官腔。对于制度我们还是毫无办法,对于革命还是乱糟糟的一团,把两者扯在一起除了说明血淋淋地撕扯可以摧毁和重建以外,啥问题也解决不了,妄图基业千秋万代的统治者们生前拼命维持的和平与安定不过是假象,无数次的推倒证明文明仍然在风雨飘摇中无根飘零呢
  •     书很好,翻译一般,编辑很不尽责。另外,能够调查"秘密文件"什么的真的太带劲了!
  •     虽然是一场发生在两百多年前的革命,却掀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全球各地,人性都是如此的相似,虽然种族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差异,但是内在的确实相同的,是人的共性。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这本书给我们的分析很是让人震撼,因为很多情形,能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发现类似点,深深的感到自己已经在历史洪流之中了。
  •     嗯,这个版本好。
  •     何其独特,又何其一致。人类的发展看上去偶然性很强,却有其惊人相似的一致性。另外,人的发展,对权利的认识是与政治体制的限制与否无关的,是一种出于人的种群内生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越来越认同梁晓燕老师的观点:社会的发展是由民意推动的,历史容易记录那些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却无法记录推动关键人、事产生的群体的力量。
  •     类似大陆,历史的进程总会惊人的相似
  •     “这是1789年,它没有经验,却胸襟宽广,热情洋溢,充满雄劲和伟大。” 简直想哭出来。
  •     是老师都在推荐。。。确实很不错,翻译也好。费脑筋
  •     看到时候,一直在想,这本书兴起读书热的点在哪里?
  •     对于研判当下的政策走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