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1-01
ISBN:9787561713204
作者:张惠芬,金忠明
页数:573页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 人类教育的起源
第一节 教育与生存
一、远古人类的教育活动
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
三、教育的起源与实质
第二节 教育与发展
一、原始宗教的教育功能
二、原始艺术的教育功能
第三节 教育与文字
一、语言的发展
二、文字的产生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建立
一、夏代的学校教育
二、商代的学校教育
三、西周的学校教育
第二节 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射御之教
二、礼乐之教
三、书数之教
第三章 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兴起
第一节 官学衰落与学术下移
一、官学衰落
二、学术下移
第二节 士与私学
一、士阶层的崛起
二、私学的发展
第三节 稷下学宫与诸子百家
一、稷下学宫
二、诸子百家
第四章 教育学派与教育思想
第一节 孔丘、孟轲、荀况与儒家学派
一、教育作用论
二、贤士教育论
三、六艺教育论
四、教育方法论
五、后期儒家对教育理论的总结
第二节 墨翟与墨家学派
一、教育作用论
二、兼士教育论
三、实利教育论
四、教育方法论
第三节 老聃、庄周与道家学派
一、教育作用论
二、游士教育论
三、审美教育论
四、教育方法论
第四节 商鞅、韩非与法家学派
一、教育作用论
二、农士教育论
三、法制教育论
四、教育方法论
五、儒、法、道、墨四家之关系
第二编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五章 秦代的教育
第一节 法家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推广
一、书同文
二、行同伦
三、言同一
第二节《吕氏春秋》的意义
一、背景与特点
二、教育思想的新发展
第六章 汉代的文教政策
第一节 道学当政与儒学复苏
一、道学当政
二、儒学复苏
第二节 董仲舒对策及教育思想
一、对策的产生
二、教育思想的特征
第三节 独尊儒术与经学
一、独尊儒术
二、经学教育
第七章 汉代封建教育制度的奠基
第一节 太学和宫邸学
一、太学的建立与发展
二、太学的教学与管理
三、宫邸学
第二节 鸿都门学和郡国学
一、鸿都门学的创建
二、鸿都门学的历史意义
三、郡国学
第三节 私学
一、私人授徒
二、蒙学
第四节 察举制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察举制的初建
二、察举制的发展
第五节 王充教育思想的作用与意义
一、学知
二、博览
三、距师
四、文儒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教育思潮的演变与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分化与融合
一、人格的分裂与思想的解放
二、名教与自然的争议
三、教育的多元发展
四、教育的汇通融合
第二节 社会化的审美教育
一、文学教育的发展
二、文人的自我修养
三、审美教育的泛化
第三节 家庭化的伦理教育
一、家庭教育思想的发展
二、《颜氏家训》的意义
第四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魏晋学校教育制度的恢复与变化
二、南北朝教育制度的发展
第九章 隋唐教育发展与学校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隋唐统治集团的文教政策
一、隋朝的文教政策
二、唐朝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完善
一、中央专门学校
二、中央兼职机构
三、地方专门学校
四、地方兼职机构
五、唐朝的教育管理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二、程序、科目与方法
第四节 文艺传播与人生美育
一、文艺传播的条件
二、审美教育的推广
第五节 重振儒学:韩愈教育思想的作用
一、崇儒学
二、倡古文
三、振师道
第六节 中外教育的交流
一、中日教育
二、中朝教育
三、中印教育
第三编 宋至清中叶时期的教育
第十章 宋明教育思潮(上)
第一节 理学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一、理学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
二、理学教育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理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振兴道统
二、天理权威
三、道德修身
第三节 理学教育的方法
一、立志
二、居敬
三、读书
第十一章 宋明教育思潮(中)
第一节 功利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一、功利教育思潮的发端
二、功利教育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功利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理在事中
二、才贵适用
三、百家之学
第三节 功利教育的方法
一、讨论
二、游历
三、质实
四、创发
第十二章 宋明教育思潮(下)
第一节 心学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学教育思潮的产生
二、心学教育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心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心、理合
二、知、行合
三、本体之乐
第三节 心学教育的方法
一、悟通
二、循真
三、磨炼
第十三章 清朝的实学教育思潮
第一节 实学教育思潮的产生与演变
一、 实学教育思潮的产生
二、实学教育思潮的演变
第二节 实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经世之学
二、考据之学
三、科技与文艺
第三节 实学教育的方法
一、践行
二、征实
第十四章 宋至清中叶官学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宋代的教育制度
一、中央官学
二、地方官学
第二节 元代的教育制度
一、中央官学
二、地方官学
第三节 明代的教育制度
一、中央官学
二、地方官学
第四节 清代的教育制度
一、中央官学
二、地方官学
三、蒙学和幕学
第十五章 书院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书院
一、书院的产生
二、宋朝的书院
三、元朝的书院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书院
一、明朝的书院
二、清朝的书院
第三节 书院的教学与组织
一、书院的教学
二、书院的组织
第四编 中国近代教育
第十六章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前奏
第一节 封建社会末期教育状况
一、清代后期教育的腐败
二、清代学者的革新主张
第二节 经世致用教育思潮的再兴
一、经世致用教育思潮的复兴
二、经世致用教育思潮的发展
第三节 太平天国教育的作用
一、太平天国的教育活动与主张
二、《资政新篇》的教育理想
第十七章 外国文化教育的影响与教会教育
第一节 传教士活动与早期教会学校
一、传教士活动的历史背景
二、传教士的初期活动
第二节 教会教育的发展及其作用
一、教会教育的发展
二、教会学校的教育课程
三、教会教育作用的两重性
第十八章 洋务教育思潮与传统教育的改革
第一节 洋务教育思潮的概述
一、务采西学
二、改革科举
三、建立新学
四、中体西用
第二节 传统教育的改革
一、新型学校
二、留学教育
第十九章 改良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的深化
第一节 改良教育思潮的特征
一、教育为本
二、西政与西体
三、改革旧教育
第二节 传统教育改革的深化
一、维新运动中改良派的教育活动
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十章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教育意义
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传统教育的变革
一、革命教育主张
二、革命教育活动
三、对清末教育的改造与变革
第二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教育
一、复古教育的逆流
二、新教育的展开
三、新文化的启蒙
第二十一章 教育运动和实验及新学制的建立
第一节 平民教育运动
一、平民教育运动的产生
二、平民教育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方法实验
一、课堂授课制的改进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倾向
第三节 壬戌学制的建立
一、新学制的建立
二、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第二十二章 教育思潮的分化
第一节 民主主义教育思潮
一、教育价值本位化
二、科技教育社会化
三、平民教育乡村化
四、儿童教育个性化
五、教育方法实践化
第二节 民族主义教育思潮
一、产生与发展
二、道德教育与人文理想
三、原因与作用
第三节 社会主义教育思潮
一、历史的选择
二、政治教育与革命理想
三、矛盾、交织与影响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
第一节 国民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
一、教育方针
二、实施原则
三、具体措施
第二节 学校教育
一、学前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第三节 教育管理
一、教育行政
二、教育督导
三、毕业会考
第二十四章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
第二节 干部教育与民众教育
一、干部教育
二、民众教育
第三节 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教育为政治革命服务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三、社会化的大教育
结语

作者简介

以各个教育学派的形成、发展、分化为主线,在宏观上把握教育思潮流向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教育制度、教育经验进行剖析和概括;注意文化和教育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还中国教育发展多元性的历史面貌;以历史主义态度对教育学派、教育录、教育制度给予恰当的历史定位,实事求是地肯定和否定;采取了详它书之所略、略它书之所详的原则,给学生自学留下了充分的余地。
该书被广泛用作师范院校的大学本科和专科的教材,同时用作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一些研究生课程班,也采用了本教材,其中的某些内容还引起过热烈的讨论。
此次修订,除了对局部内容有所修改外,增设了核心词和每章提要,每章节中的重要知识点均采用黑体字标示,更便于学生和自学。同时还设计了若干思考题,这些题目注重涵盖基础知识相互联系,又引导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扩大思维的空间,有助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沟通,也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选择,促使其进一步学习和自修。


 中国教育简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书角有点破损
  •     书质量不错
  •     华东师大指定的复试参考书,很不错!有新的角度来
  •     很好很好很好
  •     非常好的一本书,可读性强,但不适合考研学习
  •     书皮掉皮了 正版书,知识面很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