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7-5-1
ISBN:9787506286718
作者:武志红
页数:296页

从这本书开始了解武志红

话说大概在三年前,在图书馆翻到了这本书,应该是新上线的书,里面讲的热点话题还挺新。读这本书的感觉,一股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觉得自己的头脑真的好清晰,有个词么阳春白雪,就是形容武哥的这本书的,像洁白的雪,还有从雪花从天而降(我知道阳春白雪不是这个意思,但就是这么想的)。这本书隔段时间就会拿出来看看,很有看头。现在没事就会上武志红的博客看看,他的文章很好看,希望以后能像武哥一样学业有成~~~

教会我认识自己

病态的自恋,源自于我们的狂妄自大,我们以为,我们无比聪明,知道这世界是怎么运转的。所以,习惯了幸福的人会说,他知道世界一定是按照幸福的模式来运转的,而习惯了不幸的人会说,他知道这世界一定是按照不幸的模式来运转的。幸福的人或许会对不幸视而不见,缺乏理解,而不幸的人则会对眼前的幸福不敢相信,他们不仅会猜疑,甚至会主动做一些事情,以让自己重新回到不幸的轨道上去。嫉妒,是一种升级为强烈愤恨的令人不满的恐惧,是由于害怕失去,或害怕不得不与他人分享一个所爱的人的好感而产生的。嫉妒,还是一种瘾,有这种瘾的人总要把话题扯到令“幸福的亲密关系”遭到破坏的情境中去。嫉妒,还是一种需求,嫉妒的人需要把自己看成是伴侣的不公和恶意的受害者。--《羡慕与嫉妒》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嫉妒只是一个借口,是这个人为了宣泄自己内心中郁积很久的仇恨和痛苦情绪的借口。嫉妒狂的背后是缺乏自我价值。维雷娜 卡斯特认为,嫉妒心太重,是因为自我价值感过低。价值感低到他们不敢直视自己,所以他们会从其他人身上寻找自己受挫的原因。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考特 派克,邪恶,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疾病,而且是最难被医治的疾病。关系,是生命最本质的渴求。性是对关系的渴望,性的模式则是对关系模式的重复。那些在健康家庭中长大的人,他们的亲密关系模式是健康的,而性的模式也是比较正常的。相反,那些在变态家庭中长大的人,他们的亲密关系模式也容易是异常的,而性的模式也会是异常的。家庭,是爱的主要传递者,但也是仇恨的主要传递者。家庭失和,变成社会之痛。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温暖,他就发展不出成熟的道德感和责任心来,他没有内疚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提高社会每一个家庭的和谐程度,是阻止变态案件发生的根本解决之路。

解读

这本书我看的是电子删减版,大概看到了全书的“我爱你,所以虐待你”这一节。从追星族是如何炼成开始,到芙蓉姐姐的网红历程,再到超女产生的强大号召力,关于《挪威的森林》的心理分析,还有小甜甜布兰妮的故事。这些使我更了解热点事件背后的枝节,也跟着作者的思维分析起来。《挪威的森林》书籍和电影我都没有看过,只是了解一些其中的小情节。在分析这本名著中的人物时,作者提炼出了一句话——我们经常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忠诚,那就是:重复他们的苦难。在小说中,17岁是一个神秘的数字,数位主人公的命运都受其影响。更多的则是,透过这个雨季般的年龄来剖析人物的性格和家庭。故人离世,悲伤和突然的脱离感会让我们有些茫然失措。祭奠的方式千千万,但如果没有完整而坦然地接受他已经离开的事实,我们会用刻意的模仿或重温来舔舐那道心里的裂痕。面对生死,自我的渺小和卑微,会加重生命的戚戚然之感。书中还有关于小甜甜堕落的分析,功成名就的背后却是因为有一双母亲的手在操控。叛逆与乖顺,突破与牵制,这种力量的拉扯一直存在。在名人的内心,她越来越渴望成为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主见。她的不能实现,便爆发到肆意荒唐的事情上,比如婚恋、装束。对于了解疯狂,作者有一段这样的感概。生活在此岸,天堂在彼岸。中庸属于生活,但它无法抵达彼岸,而生命中迫人心魄的美,多在彼岸。人应该同时拥有此岸与彼岸。只有彼岸,一个人就难以得到救赎,就只剩下疯狂,心就像会飞的陀螺,越转越高,最后就只有进入真实的天堂——无数的艺术家、文学家乃至普通的传奇的人最后选择了自杀。只有此岸,人生就只剩下活着。在拥有彼岸的人看来,这样的人生乏味至极可有可无,生如同死,活过如同没有。在那些案例中,其实最终都可以用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一句话说明。即:我们必须自己去寻找人生的答案,但我们首先要将自己当成一个人,也要将别人当成一个人。2014-4-10

那些疯狂的背后给我们的启示

武老师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示例,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心理图景,社会的各种行为(自杀 杀人 崇拜 迷恋 虐待 自责 )现象的深层原因是自我防御策略和手段,来逃避 缓解 转移 转嫁 投射 幻觉 消除内心痛苦,而这些痛苦从原生家庭的不完整 不正常的教育和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而带来,父母的各种心理问题 借由家庭关系传递给子女,特别是子女因为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和陪伴而形成的不安全感,恐惧感,低存在感,另外今后因为探索世界被包办和操控的父母剥夺,进一步形成无助感 行为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赞美,而形成低价值感,以及父母本身的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也潜移默化传递给子女,子女形成了这样那样的各种人格,他们一旦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 事业 压力 感情问题就不断会出现各种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的选择问题和行为问题,轻的内心痛苦 挫败 没有自信 重的去虐待 殴打 杀害他人,或者自残和自杀。这一切更加进一步说明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重要,而这些都需要父母觉醒,先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那样轮回才能打破。另外文中又讲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现象和集权控制,以及开车幻觉现象和背后的要素。从以上反观我们自身,看看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现在自我的情形,自己也有很多功课要面对和修行,很多时候也是不自觉的进行防御模式和行为,感谢武老师带给我们的这本书。

认真品味

本书作者是《广州日报》“健康•心理”专栏编辑。专栏宗旨是:帮助读者了解自己身边的心理奥秘,文章多涉及生活琐事。专栏文章极具特色。本书精选“健康•心理”专栏的29篇心理分析文章,其中《超级追星族是怎样炼成的》更深地解读了杨丽娟一家的悲剧、闹剧乃至惨剧;《“超级女声”火爆的心理秘密》一文为读者揭示“超女”火爆的心理学必然性;《芙蓉姐姐为什么红遍天》的分析让人对这个网络制造的传奇人物多了一些理解;读过《萨达姆的白日梦与希特勒的情人》后,也许所有被控制欲强的老板压迫的读者都会忍俊不禁。

背后的原因

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有其更深刻的潜在意义。“不要……”心理暗示比“要……”来的强烈。要让对方记住你,那就请他帮个忙。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都是童年初步形成,并在形成之时,都有类似的心理含义。此时种下的因就是彼时结出的果。最珍贵的爱和谅解总是要到最后才能来。童年受过的苦长大后我们还需要经历一次;如同我们会吸引同一种类型的人以及被同一种类型的人所吸引;这种吸引力被叫做感觉,没感觉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与之如何相处的习惯。超强控制欲=恋尸癖;一个要打一个愿挨的性质。恐惧自己的优秀,转而渴望对方优秀,如果对方确实优秀,那么你就欣然接受,如果对方没有那么优秀,你就会产生愤怒,从而结束这段关系。心理防御机制,病态的自我保护意识;解决之道还是从娃娃抓起,比童年更早的阶段;3岁以前,要鼓励孩子探索未知世界,是孩子发展勇气和独立探索能力的关键时期,如不不要苛求孩子的绝对安全,而不放手孩子去探索她的未知世界;成年人的勇气其实就是来自关系,是潜意识深处相信自己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有一个安全基地。性是对关系的冲动。其中对挪威的森林解析,很有意味。特别是最后一部分的观点。--------生活在此岸 天堂在彼岸中庸属于生活,但它无法抵达彼岸,而生命中迫人心魄的美,多在彼岸。--------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源自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关系模式原型。受虐与施虐都是病态,但一切的形成都是源于孩童时期,可见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何等重要!偏差一点就可能形成可怕的结果。理智的我=内在的父母情感的我=内在的小孩--------内在的父母>内在的小孩=压抑的性格--------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是长久的规则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是才发觉的缺乏母爱,所以拼命谈恋爱如同缺少关爱的家庭,孩子特别容易早恋幸福的人也许会对不幸视而不见,缺乏理解,而不幸的人则会对眼前的幸福不敢相信,他们不仅会猜疑,甚至会主动做一些事情,以让自己重新回到不幸的轨道上去嫉妒是借口,是这个人为了宣泄自己内心郁积很久的仇恨和痛苦情绪的借口。青春的孤独,致命的幻想六七岁前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这个关系会让孩子了解什么事爱变态的杀戮,变态的性性事对关系的渴望,性的模式则是对关系模式的重复。家庭,是爱的主要传递者,但也是仇恨的主要传递着。不合格父母祸害社会啊!!!

刚开始看到这本书,以为只是会是一些无聊的分析,然后是一些无聊的说教,要教人什么道德之类的一大推长篇大论。我承认那个标题给我对这书的兴趣减半了。但是看了之后发现真的很不错。会有心理的分析,然后会教你一些心理的常识,这些对于对心理知识缺乏的人是很有吸引力的,起码对我是这样的。之后还会拼命的想自己三岁之前父母有没有对自己有疏忽,因为书上说母亲的爱在三岁之前对孩子很重要之类的,不然就造成什么精神失常之类的。想自己三岁之前,谁会记得。所以想了也白想。好在自己的童年还是很正常的。这本书和现在有在学的临床医学概论让我知道自己长大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儿。我长大我容易吗?感谢我自己,当然还是要感谢自己的父母,一个正常有爱的家庭真的很重要。很久之前可能犯罪心理,在每集的后面都会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句子。其实有一句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我喜欢站在疯狂的边缘,因为那就叫疯狂。”哦,那叫疯狂。

只因童年缺少爱,曾经受到深深的伤害

最近喜欢上阅读心理学书籍,这还是从看武志红博克开始的,武从心理学视角对现世现象精辟入微的分析深深震撼了我。虽然因为白天工作业余时间要带宝宝而没有大段大段的阅读时间,但因对武撼人心魄的洞察力的喜爱,俺是以挤尽海绵里的水的精神竭尽所能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武的一系列书籍。这本书也是在地铁、公交、深夜等片断时间看完的。这本书是针对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人物以心理学视角来分析,有别于大众传媒简单的道德评判和浅显的解读分析,可以说武解析得非常精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武的核心观点,一切都是关系,社会是关系,家庭是关系,归根结底我们每个生命都要面临自我和外部的关系。社会出问题,根源是家庭出了问题。一个人来到世上无法选择生身父母,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6岁之前和父母的关系,或者和主要家庭成员的关系基本内化为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成人之后就是以此关系模式不断处理与外部世界包括人和物的关系,当然任何问题都不是绝对的,心灵也是不断成长的,但是这种关系模式的改变非一般触动是很难发生改变的,尤其是童年因伤害形成的病态关系模式很难修复。书中列举的大量案例,血腥杀人狂、虐待狂、追星狂,以及我们常见的因集体无意识所致的一些社会现象如超女、地震谣言等等,这些现象都折射出当事人的童年生活,以及我们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从本书来看,所有的变态狂无一例外都是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成年后所做的种种非常态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都深藏一个正面动机,而这个动机正是要克服童年曾受到的伤害,因为他们的童年太缺少爱。“家庭失和,社会之痛”。心理学认为,如果1岁前的婴儿得不到好的照料,容易成为重型精神疾病患者,譬如精神分裂症或人格障碍;3岁前的幼儿得到虐待,容易成为人格障碍;4-6岁的儿童如果发展不好,则容易成为神经症患者。我们平常家庭一般不至于出现严重的失衡,但6岁前,尤其3岁前父母对婴孩无尽的爱将成为他/她将来自爱和爱他的源泉。武说北欧国家刚生育的妈妈产假长达3年,俄罗斯的妈妈也如此自发的做着。相比之下,我们社会产假少得可怜,而且我们社会如今拥有大量留守儿童,一定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隐患。有时我很羡慕那些全职妈妈,能陪伴孩子快乐度过他生命至关重要的头6年至少头3年的时光。我是没这个勇气,一份稳定的工作让我无法放弃,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啊。再者陪伴也有个质量的问题。审视自我,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正如武说的,认识到自己原生家庭遗留的问题,接纳它,改变它,彻底斩断家族不良性格遗传的链条,这才是心灵的成长所在。我们的文化讲孝道,我们的家庭教育习惯培养听话的所谓的乖孩子,这也是把孩子交给老人最让人担心之处,其实就是我自身也是习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有时是不知不觉地进行着。武关于家庭教育的论述发人深省,他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把意志强加给无力反抗的孩子,受控于父母,孩子长大后同样会受控于他人!照顾宝宝还没过多精力阅读家庭教育的书籍,而武心理学的书籍却给我家庭教育提出一个重要参考原则和努力方向——觉察自己,改正自己,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和孩子一起感受成长,发现乐趣。另外,我觉得这本书最深刻的是对《挪威森林》的解读,精辟地指出《挪威森林》是一个现代寓言:一个个人如何在自我与现世间达成平衡。多年前读过《挪》,今天才有如此共鸣啊。武那段关于此岸和彼岸的论述,也极为精辟:生活在此岸,天堂在彼岸,彼岸的成熟是人性的、心灵的成熟;此岸的成熟就是掌握规则,掌握活着的规则,尤其是那些真正发挥作用的潜规则。

《解读“疯狂”》

《解读“疯狂”》读武志红的书,这是第三本了,虽然难免有点审美疲劳。但是感觉还是很好。读书,读得多了就发现那些编撰的书,水平比一个作者独自创作的书要差很多。读书,其实是在读一个人,在听作者讲述。一般听过一次,感觉很好的话,都想继续听下去,如果是一个系列,一般水平都会差不多,不过一个人写,一个系列一般也都在十本以内。超过这个数量,也很难写出精品了。要是论著,是那种写出来自己思想的那种,往往一辈子只能写出一两本精品就不错了。所以很多作者第一本非常精彩,往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不过真正负责的作家,即便无法总是保持巅峰的写作状态,也会注意每本书的质量,不会粗制滥造,让水平太差的作品坏了自己的名声,所以买书认准作者,一般不会错的。在出版领域,很少有品牌,出版社虽然有好有差,但是并不完全靠得住,相比之下,作者是一个更好的品牌。读书也是一样,感觉一个作者好,我一般都会继续读他的书,当然也有越读越失望的,但是大多数都感觉不错。武志红的书也是一样,这本书虽然照前两本《为何家庭会伤人》《七个心理寓言》相比略逊一筹,但是还是非常值得读的好书。书是和《为何家会伤人》是一个系列,书皮都差不多,这本书中的案例都是从社会热点新闻中选取的,作者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自己和别人完全不同的解答,让人们能够换一个角度看,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很有道理。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