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与中国文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12
ISBN:SH11074-777
作者:余英时
页数:579页

作者简介

印数1—15000
内精装本4000本
本书集结了八篇历史研究的专论,其主要的对象都是“士”。
篇目如下:
一、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二、道统与政统之间
——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
——兼论“俳优”与“修身”
四、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五、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六、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
七、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
八、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士与中国文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近来重读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有感于先秦游士对道的追求精神。士,他们即使经济上微度贫困,却能‘无恒产而有恒心’,他们往往以道的承载者自居,抱着‘天下有道,则以道殉身。天下无道,则以身殉道’的理想主义。他们不是后世‘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秉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践行理想的行动派。他们认为道尊于势,现实生活中也不免以道从势,以道辅势。他们中的优秀者为王侯的师友,他们中最不济的在门下当食客,他们中狂放的隐居不仕,凤歌笑孔丘。他们深知‘天道远,人道弥’,却不愿放弃追求,留下这句流传千古的话‘行不能至,心向往之’。追求,不考究缘由和结局,忽略过程中的悲伤和喜悦,剩下的就是迷惘。迷惘从何而来,又何以适从呢?读过很多遍诗经国风中的《蒹葭》,伊人的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可望不可即,诗人顺流而下又逆流而上,千回百转的求索,使整首诗篇弥漫着未知结局、似淡却浓的迷惘和锲而不舍、坚定从容的追求。迷惘和追求是相伴相生的,就像光亮之下有光和影,爱情之中有爱和恨,为人处事有狷狂和中庸一样。《半生缘》里顾曼桢和沈世钧,命运的错巧使有情人变成了陌路人。被姐姐监禁的时候,渴望真情和爱的顾曼桢心心念念的是回南京未归的沈世钧。这个弱女子不知道那个人能否解救自己,她像溺水的人一样紧紧抓住想象中的稻草。若干年后重逢旧爱,顾曼桢对沈世钧说“我们都回不去了”。此时此刻,那个寻求真情和爱而迷惘的姑娘,已经学会现实的生活,困住她的迷惘已经消散。《围城》里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情怨痴缠,在几个城市之间迁移,和诸多名不副实、脸厚心黑的知识分子谋生。追求保暖、情爱和精神有所安宁的方鸿渐,忽然意识到爱情、婚姻实际上是被人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不论是攻城还是守城,战死沙场还是声名远扬,最终一切都指向虚妄。而城在那里,永远有人争夺和守卫。陷入迷惘之中的方鸿渐不知如何面对这样的婚恋、事业和人生,所以故事的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吵架了,他没有追上去把女人哄回来,也没有出发去找赵辛楣,而是看着那个慢了几个点的自鸣钟发呆。迷惘之不可逃避,正如追求之不甘放弃。我不喜欢方鸿渐谋生谋爱谋理想的善良有余,杀伐优柔,也不能接受他看到爱情、婚姻、人生真相之后的逃避和消沉。我不喜欢顾曼桢逆来顺受,与世不争、安分守己的个性,这样的女子只有在时间的打磨里,才能慢慢明白如何对待追求和追求的迷惘。我欣赏士对道有些清晰认识,却依然执着追求的精神。只有这样,你才能头也不回的走下去,坚定从容。如果人生、理想和爱情是道,那么你我应当是志于道的士,纵使穷尽一生也没能企及追寻的终点,行走之中被迷惘紧紧围绕,也应当有‘行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追求精神。如此,便也不曾辜负年少,问心无愧了。
  •     本书是余英时先生若干篇论文的集合,大致分析了从先秦至明清,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外际遇。本书让我受益最大者在于,扭转了我一向认为中国缺乏理想化的印象。这些印象大多是从读古小说而来,认为近数百年来的中国人大多庸俗,如三言二拍中的角色,多是市侩,即使文人,也无深邃之思考,仅看重文字科举。余先生的书让我改变了上述印象,反而觉得中国知识分子之可贵。中国知识分子没有西方的宗教(佛道两门毕竟是少数,而且是出世者,儒家又不可算做宗教),特别是没有西方的宗教组织,只有以人载道,殊为不易。儒家的士大夫融合了佛道,开启天道之说,而为入世之伦理,所为不易,更在君权之下,越发难得。儒家的思想道德更影响了近代商贾入世精神,如同西方的新教伦理,促进了商业发展。中国所不足者,仍是政治系统,人文精神良有可观。
  •     看得我好纠结。现在还是没看出个所以然来。看着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 《论语》 真是简单又温暖。ANYWAY,我决定发挥我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苏菲的世界》的精神,奋力看完它——时间允许的话。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早年购读的第一本余英时著作
  •     学术著作,每一个观点的例证都很详细,或许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但是对于士与中国文化关联的来龙去脉解释得清清楚楚。
  •     2009年一整个寒假,几乎只读了这一本书。速度极为缓慢。
  •     桂子山时代的学术史启蒙读物 甚至比系统读钱穆都早 钱先生一脉的学术造诣与文化理想 绵绵不绝 没有文化 哪来中国 没有读书的自由 哪来所谓民族的复兴 除非是NZ式的复兴
  •     士人。势与道的选择。
  •     微言大义见真章
  •     妈妈说最喜欢我读书多的时候。我说实习加打工,念了一个与人打交道的专业,却还是器物状。时间不是挤不出,只是心境变差了太多。既然能变差,也就能变好吧。没有信心,怎么可以?
  •     这本比门阀政治好读多了TT。书是旧版,错误较多。就像英文书中出现中文字很容易出错一样,中文书中的英文也错误很多><相信新版已经改出来很多了吧。。。
  •     从士与商的角度谈中国历史。/ 有了大批士的弃儒从商,才出现了早期的“儒商“。
  •     真奇怪 现在为止看过那么点的几本国学论著居然都是英文翻译过来的。。是病么。。。
  •     我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看法,最开始的思想底子来自此书。
  •     多亏了香港和美国,七八十年代的东西才能写成这样。严肃点聊天的时候要有谁蹦出一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就可以相互分道扬镳永不相见了。(与本书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的碎碎念
  •     读来不太痛快
  •     经典,为论文而仓促浏览,以后还要细细重读。
  •     增订版待读。
  •     不太能认同本书的论证方法
  •     非常好的一本书,余先生做学术精湛甚微且严谨细致,几乎句句精炼,看这本书做笔记仿佛在抄书,因为每一句都很经典,且环环相扣。感受颇深,收获颇多。————今天读完,把书放回图书馆后有一种不舍跟悲凉。
  •     电子书
  •     三十岁时能这么写历史很好,六十岁还这么写就笔力弱了。心灵史家当引以为戒。
  •     一本很有深度的书,而且也能读进去。只是,近来生活太浮躁。只读了一小半,留给以后读吧!余英时先生。
  •     做学术什么的,时运真的很重要
  •     钱穆先生的弟子,承袭了他的他的态度和取向。
  •     治学之道不同→汉晋新自觉和思潮部分,可以再看一下,存论
  •     历史真的需要用脑子去读
  •     有中国思想史的基础去读余英时的著作比较合适
  •     关于中国士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从探究士的兴起,士阶层的抱负和“内圣外王”,循吏对于文化的传播与推行教化,到东汉的世族化,东晋思想的自我觉醒,到与禅宗、道教的融合而发展的新儒教,余英时都有了详细的阐述,作者提出的道统与政统的矛盾,儒家思想缺乏外在的凭藉而渐渐转向内在修养的过程,对于中国士文化的转向有很多的启发。
  •     余英时一辈子的治学范围不脱此书藩篱。
  •     有些文字看到的时候我会泪流满面,感觉像是有一只手温柔的抚过心脏,或是有人在耳旁低语说,你不孤独。
  •     出入中西,相互比证。文章好长。
  •     钱宾四能得此佳徒,亦可以傲视陈义宁矣
  •     中规中矩,有历史关怀,但不是我喜欢的那种。
  •     我写了十几页的笔记,算是对得起这本书吧!
  •     读此书要先有一个大概的中国文明史观。从大处着眼,再从小处入手,方能体悟士之变迁之自强不息之精神及其偶然间的无奈处。
  •     我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看法,最开始的思想底子来自此书。
  •     读了两周。之前读了两章《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可惜里面的论文大都从大处着眼,多是一些余英时对中国文化的“诊断”,而《士》书中有许多精微的论述过程,反倒比观点更见功力。整部书描写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的士阶层的处境,兼及儒学的发展变化。一个历史时期论证一两个主题,结构非常整饬,虽然余的语言有时显得烦琐缠绕,但确实起到了强调和增强记忆的作用。另一方面,此书也为研究旧学提供了比较完善的书目。总之很值得一读。
  •     比想象中还要好很多的论文集。开始两篇可与余氏反智论一文相互发明。俳优一篇刘宗迪有阐发。最喜欢循吏一篇,以大小传统解释史事。东汉士族大姓与汉晋士新自觉两篇用力精深,多有新说。 另外,余氏吐槽顾氏史林杂识初编对于武士与文士的梳理。
  •     封建余孽余英时,一心想着复辟。曲学阿世!
  •     序言钩玄提要,精彩!
  •     一次看不完的书。
  •     余英时的思路很好,但是引文太多太杂,写得太难读了。中国有两个传统,一是本书所说的士之传统,代表是传统中国的精英和上层,他们礼拜孔子;另一个传统是游民传统。
  •     重点看的是第三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兼论“俳优”与“修身”。另,书前余先生的自序值得一读。
  •     精辟的论述
  •     饮食男女原来是四件事…
  •     感觉余先生说了大量“是什么”的问题,但是“为什么”的讨论很不充分,需要去找更多别人专门的研究论文看,而且就“是什么”的讨论也很没有跳出儒家的世界来看。引入韦伯就有点为新颖而新颖。总之没有让我醍醐灌顶之感。。。
  •     每当看到余先生大把大把的注释,还是外文的,我就很受刺激,不想读了,真的。。。。(哈哈,这是两年前的评语。)两年前读不懂,不想读;一年前,想读,读不懂;现在起,读不懂,想读。结语:其实算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思想史,尤其注重分析历史境遇与其时思想产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思想的历史流变。
  •     很好
  •     :无
  •     引文很多,读起来很吃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