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在中国 (1550-1900)》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6-5-1
ISBN:9787300219500
作者:[美] 本杰明·艾尔曼
页数:692页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的笔记-第234页 - 第四章 18世纪早期西学的局限

马戛尔尼曾指出,在华耶稣会士从第一代领袖,如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等人到他自己的时代,在科学理解上一代不如一代:“事实真相的确是,现在的传教士们对于代数,或者流数所知甚少,只是粗通其他一些科学支脉。”当徐寿通过合信的《博物新编》(1851)第一次在思想上接触现代科学时,他意识到欧洲已经远远超越了耶稣会的自然研究。然而,他的中国的18世纪前辈们却对耶稣会被解散后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们还在满足于将耶稣会士介绍的西学中国化,看到的只是这些西学与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宋、元数学发明的相似之处。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的笔记-第171页 - 17世纪中国与耶稣会的通融政策

汤若望的目标似乎在于降低公众对藏传佛教的尊崇以推行基督教。在达赖喇嘛到来前,汤若望递交了一份有关太阳黑子出现的奏折,称这些黑子的出现意在警告朝廷,达赖喇嘛遮蔽了皇帝的光辉。汤若望与朝中同样对达赖来访态度有所保留的文人结成联盟。(腹黑的汤若望)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的笔记-第209页 - 第四章 18世纪早期西学的局限

当多罗到达中国,康熙皇帝隆重地款待了他,并且在1706年数次召见教廷使节,多罗每次都带着颜珰与他同行。对清朝所知甚少的教廷使节与皇帝的会面,开启了礼仪之争的新阶段,最终导致了整个天主教传教事业在中国的衰落。在与朝廷中的法籍耶稣会士商量后,皇帝向教廷使节表明,基督教必须与儒教兼容,就像利玛窦从前所认同的那样。否则,他将不再准许欧洲传教士留在中国。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的笔记-第66页 - 第一章 耶稣会到达前夕的明代经学化

在明代中国,将奇异事物正规化的努力转变了对事物信息的收集,使之成为一种依靠百科研究才能获得的经典知识,而在言词上的标榜却是正统的道德修养,也就是格物致知,以此来进行自我保护。虽然没能将自然世界微观化,对早期专门词汇和明代文摘的汇集为珍奇异幻建立了一种文字博物馆。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