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房子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807690948
作者:[英]马克•哈登
页数:282页

内容概要

马克•哈登(Mark Haddon)
英国作家、插画家和编剧。他的畅销小说《深夜小狗神秘事件》曾荣登英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并斩获包括“惠特布莱德年度最佳图书”在内的几十项文学大奖。在《红房子》中,他打破了惯常的写作手法,用极为碎片化的表现形式为读者呈现了当代家庭情感令人困惑及其破碎不堪的一面。

书籍目录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作者简介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老爸终于精神失常了!》作者马克•哈登再次引起巨大争议的一部力作
﹡﹡﹡﹡﹡﹡
生活像一箱子被打碎的旧瓷器,我们费尽心力仍然无法拼凑完整
﹡﹡﹡﹡﹡﹡
理查德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医生,新近再婚。母亲去世后,他决定和疏远已久的姐姐恢复联系。他邀请姐姐安吉拉 全家前往威尔士边境一幢租来的红房子度过一周假期。四个成年人,四个孩子,一个家族,却都是陌生人。
由于哈登出色的叙述技巧,所以发生在这八个人之间的故事绝不简单。在这个平静无声的山谷,“幽灵”开始出现……小儿子班吉无意中发现了理查德情人发来的短信、安吉拉的女儿吻了舅舅的继女、大儿子对舅妈的性幻想,还和她的女儿发生了性交……
作者从每个人物的独特视角出发,把“红房子”变成了一首关于长久的怨恨、逝去的梦想、升起的希望、紧守的秘密以及非分之想的交响曲。所有这一切呈现出了一幅当代家庭生活画面:苦甜参半,滑稽可笑,感受深刻。随着我们开始了解每一个角色,他们变得如此真实可信。我们可以理解他们,我们甚至意识到他们永远不会完全了解彼此,而这就是每个家庭的悲喜剧。
﹡﹡﹡﹡﹡﹡
哈登在这部小说中采取了非常小心翼翼却又无比精准的姿态,在一个传奇家庭的悲喜剧之间拿捏得当。
——《华盛顿邮报》
故事里的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是一面可怕的镜子,四分五裂地从不同方向映照出其他人的样子。
——《哥伦比亚快报》
高质量的写作方式让我们能够了解这个正在度假的庞大家庭,甚至比其中的成员更了解他们每一个人。
——英国《独立报》
家庭应当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整体,而非由相互冲撞的个体为了各自的需求、失望或者好胜心而勉强组织起来的团体。
——《西雅图时报》
哈登深入挖掘了每个人都无法抛诸脑后的挫败、忧虑以及虚弱。
——《娱乐周刊》


 红房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之前读过马克•哈登的《老爸终于精神失常了》,对作者的出色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印象深刻:小说读起来非常有画面感,而且充满生活里的小细节以及人在电光火石间的心理变化,语言随意自然而又准确无比。在《红房子》里马克•哈登继续他的这一优点又有不同,相对来说文字语言更加陌生化和碎片化,我觉得喜欢语言陌生化的读者会爱死这本书,读起来津津有味;而不喜欢的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读不下去,像一部欧洲文艺片。评论一本科学类或其他实用性的书籍语言的标准是,愈是能够把事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愈见作者高明;而一本文学性书籍我渴望看到作者把一件事情用与众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愈陌生愈惊喜,尤其在看了太多平庸的小说之后。《红房子》仍旧是通过简单的家庭故事,探讨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问题。这本书我觉得是一本闲适之书,阅读过程就好像你和主人公一起,住在远离喧嚣的乡下红房子里一星期。一开始你会和主人公一样觉得“我一定会无聊得疯掉”,但你们都没有。作为一本小说,它不教你任何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法则,也不讨论什么历史、地理、科技、战争、社会热点事件,就连他所描写的家庭关系也没有任何美化:在母亲去世后,姐弟俩的两个家庭相约在偏僻乡下红房子里租住了一星期,希望弥补疏离的姐弟关系,但们每个家庭成员互相之间心怀莫测的情感。同一屋檐下距离感、怨怼、试探、背叛、破冰、另一个背叛。开始成熟的骚年和虚伪的成人。没有人有剧烈的性格,除了8岁的小男孩班吉,他热衷于砍掉僵尸的头的幻想;没有多余的啰嗦,只有赤裸的生活本身,——而生活如此无聊透顶,中年人尤甚。这本书明明讲了一个活着真特么没劲的故事,但让人不由得跟随作者的笔触,抚摸那些触手可及的人物,而情节,如暗流涌动。在《老爸》一书的结局里,最终家人们、恋人们全部达成了和解,而在《红房子》的最后,我没有看到这样完美的结局,亲情之间仍然存在着深深的沟壑。从两本小说的主人公年龄对比来说,也许这寓意着我们要更老一点,才能最后更宽容,更知道家人有多重要,我们该多亲近。在大都是独生子女的我们这一代人中,我不知道看这种触发这种对兄弟姐妹们的关系思考的书有什么用。但我也想不透为什么我为什么活在一个做什么事情总是要考虑它是不是有用的世界里。我希望能享受生活。喜欢这样一本闲书,就让我每个月有那么几天,不用想太多,只是悄悄地享受着这一无是处。
  •     文/飞熊瓷房子,是天津市赤峰道一座用多件古董装修而成的法式洋楼。瓷房子主人张连志亲自设计,用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四十多吨水晶石与玛瑙,七亿多古瓷片,把一座法式洋楼装饰成一座价值连城的瓷房子。读《红房子》的时候,我想到了瓷房子。张连志说,“有人说我疯了,把这么珍贵的瓷片随意粘到墙壁上。”小说作家马克.哈登也疯了。那些粘贴在红房子上的碎片化的叙述,也像是一件件被刻意打碎的瓷器,闪着诱人的光,叫我们无法忽视它的价值。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是特别出奇。兄妹两个家庭,相约到远离尘嚣的红房子度假,总共八天。小说,也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每个章节记叙一天,从一个星期五到另一个星期五。但故事似乎并不是线性的,还有那些意识的流动。小说的开篇,我们只知道安吉拉和理查德是两兄妹,关系不太好。但安吉拉的丈夫多米尼克的收入微薄,不能给家人提供度假的机会。于是,当理查德邀请他们一起去红房子的时候,他们无奈的答应了。从此,两个家庭,八个人的思想和故事慢慢交融在一起,但总是以碎片片段的形式出现。对于那些习惯了线性情节的读者,红房子无疑是一次痛并快乐着的阅读体验。但如果你阅读过《到灯塔去》或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其他意识流作品,对这种碎片化的思绪化的叙述应该并不陌生。在伍尔夫的作品里,故事的情节更模糊更琐碎,但立意却更深远。碎片更具有诗意,当我们慢慢地去组合这些碎片时,就像我们在努力得去完成一个拼图游戏,但实际上无论如何,你也得不到一个理想中的完整画面。作者故意在藏起着什么。在那个珠光宝气的瓷房子面前,没有人强调完整性,我们感到的是某种夺人眼球的野心,那种可以被不断重新解读的可能性。而在红房子里,故事被故意打碎了,一段三五百字的文字,就像一个个陶瓷碎片,散落在耀眼的阳光下或者黑漆漆的角落里,无论在哪里那些碎片都闪着光,不仅刺激你的眼,同时也触动你的思维。不时地,还会出现某本书上的片段摘抄,像是那些片段之间的胶水,把不同的场景粘合起来,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明显的层次——前文,书摘,后文。那些碎片暗示的故事,其实并不是很难理解。但因为所有蛛丝马迹都出现在飘忽的思想中,线性的故事变成了充满小孔的海绵,那些空气,甚至不小心落入其中的水滴,都给我们的想象提供了无限可能。读者变成了创造者,我们从不时地拾起一个个碎瓷片,贴在那书中的红房子上。我们在看到了作者的叙述野心的同时,也在那些碎瓷片给我们的光芒中尝试,装饰我们每个人略有不同的红房子,我们作为阅读者的野心也在慢慢滋长……
  •     但凡是混江湖的,无不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把绝世好兵器,无论是刀也好,剑也好,甚至流星锤子狼牙棒神马的都好,往往这些兵器还都有个牛逼闪闪的名字,比如割鹿刀,碧血剑神马的,狭路相逢的时候,亮出兵器的名字来,都可以让敌人落荒而逃。但是,据说武林高手,修炼到一定境界之后,就会形成强大无比的气场,能够做到拈花摘叶皆可伤人,静静地垂手而立,都会叫人不敢逼视。我一直以为,好的小说家需要文笔慧黠,情节生动曲折,若非如此,怎么能够做到引人入胜?但是,在看到马克哈登这本《红房子》之后,却不得不感叹一句,一流的小说家,即使语言不华丽,情节不复杂,都可以叫人对他的文字爱不释手,忍不住读了一遍又一遍。总有些作者的文字,看了之后,让人心生挫败无力之感,恨不得立马剁手,再也不愿意写半个字出来丢人现眼。——如果说以前我的名单上有张爱玲、阿兰德波顿等,现在,我很想在加上马克哈登。给这本红房子写书评,是件很困难的事,我无所准确的叙述它的情节,也无法准确地概括作者在这本小说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内核,甚至,我怀疑自己,没有真正读懂它。但是,在看完整本书后,却是不由自主地感觉,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被撕扯开来,有些怔忪的疼痛,却无法向人诉说,甚至无法向人坦诚。一栋红房子,两个家庭的人。姐姐安吉拉,她的丈夫,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弟弟理查德,新婚的妻子,带来了一个继女。他们一周的假日,围绕着这栋红房子,所有人发生的事情,所有人的内心的挣扎,所有人复杂的简单的心事,所有人的隐藏和无奈。没有主次,没有中心,如同是一副巨大的画布摊开,每个人都是活色生香地轮番上演,在画布上跳动着属于自己的颜色和线条和阴影,这样子怪异的写法,却是意外的好看。第一次读一本几乎没有情节,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悲欢离合的小说,无疑,它足够寡淡,却足够令人感觉滋养。甚至,书中极为平常的一句看似神经质的絮絮叨叨,在细细品味的时候,都能够感觉到怦然心动。书中出场的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伤口和不愿被提及的往事,他们在互相相处的过程中,争吵,猜忌,怀疑,破裂,鄙视,厌恶……然后,到了最后,他们依然在一起,或许他们无法彼此体谅,彼此安慰,甚至,他们的关系也并没有得到修复,他们之间的问题甚至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黛西依然怀疑自己是同性恋、梅丽莎依然是个爱捣蛋的“坏女孩”、多米尼克依然是个无用的自私的懦弱的父亲、安吉拉依然在怀念着17年前死去的那个孩子、理查德依然在工作生活家庭中痛苦不堪、亚历克斯依然没有成长成他想象中的男子汉、班吉依然是那个喜欢和自己玩的孤独的小男孩,路易莎依然不知道该怎么管教女儿怎么向丈夫坦诚自己的过去……他们或许什么都没有改变,但是,他们或许都有了些不轻易被人察觉的改变。“你不能那么做,你不能再吃饭的时候,走过去拥抱某个人,告诉他,你爱他们。”是的,你不能,你或许永远不能直接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自己知道,你爱他们。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两个家庭,一地碎片,一个男性作家拥有如此细腻的洞察力以及纤毫毕现的笔触实在太可怕了。
  •     逐渐暴露,逐渐治愈。作者写的太漂移了。
  •     主要就是说互相不了解的人也能组成家庭,但这样的家庭是不幸的。
  •     纯粹是强迫症才看完的…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本书…太支离破碎太散漫了…
  •     简介写错了,小儿子班吉发现的是他亲爹而不是他舅舅出轨。看得很压抑,两家亲人,彼此却那么陌生。
  •     还没读完,书中很多细节的地方写的很好
  •     如果有人心存疑虑,我们要同情他们。
  •     看了1章,“每个字都能看懂但是不知道在说什么”
  •     内容值三星,减去一颗星,因为翻译。
  •     不知道是写作风格还是翻译使然,一般,总感觉是一个词,一个词
  •     破碎跳跃
  •     作者这回是真神经病了。读者看完没准也神经病了。
  •     意识流?看得很头疼,作者风格大变,我们普通读者实在是不想读文学性太强的作品来消遣。
  •     没读懂
  •     正在看
  •     我不能裝逼,我實在看不懂,覺得是浪費了時間去看了那麽久的書。看後跟沒看過一樣。
  •     读到一半,读不下去。
  •     读起来不是很难啊,并没有大家所说的神经病感觉。 只是这本书读起来枯燥,沉重,压抑。因为它描述的是真实的生活。
  •     一个家庭却是整个人类的缩影
  •     没看懂。不喜欢破碎的句子。
  •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支离破碎的,马克哈登只是把它还原了。
  •     哈登用破碎的方法让家庭中每一个人的真实内心都袒露在读者面前,大面积的心理流动让故事并不那么规矩。有意识流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味道。但总会觉得有些不痛不痒,或许是文化差异缘故!
  •     描写得的确很破碎,细细品度可以品出这个家族中不同的人性
  •     挑战自己的精神病理解等级(看了剧情简介觉得其实挺正常的@_@)
  •     读之前须有心理准备,因为有成为深井冰的风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