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上下册)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9.2
ISBN:9787501102761
作者:(苏)安·安·葛罗米柯着
页数:990页

内容概要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俄语: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 Громы́ко;白俄罗斯语:Андрэй Андрэевіч Грамыка,1909年7月18日-1989年7月2日),前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外交部长(1957年-1985年)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5年-1988年)。
葛罗米柯生于白俄罗斯戈梅利附近的一条村庄,1936年毕业于明斯克农业技术学院,1939年开始在外交部工作,不久被派往苏联驻美国大使馆,1943年被委任为苏联驻美大使。1946年他成为苏联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代表,1952年至1953年间曾短暂出任苏联驻英国大使,之后返国出任外交部长达28年。
葛罗米柯任外长期间曾处理古巴导弹危机,并为此与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谈判。他也曾参与部分限武条约的谈判,包括《反弹道飞弹条约》、《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战略武器限制谈判、《中程核力量条约》、《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等。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葛罗米柯协助构筑了大国之间的缓和政策。
1985年,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接替葛罗米柯出任外长。同年葛罗米柯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三年后下台。1989年葛罗米柯在莫斯科逝世。


 回首往事(上下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陈伟 来源:《苏联东欧问题》1989年第6期  此书是著名苏联外交家葛罗米柯写的回忆录。  起笔于1979年,1988年在苏联出版,苏群译,新华出版社1989年出版。葛罗米柯1909年生,曾任苏联驻美国、英国大使,驻联合国代表、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部长等要职,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他当选为苏联国家元首——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8年辞职退休,1989年7月3日逝世;除前菲律宾著名外交家罗慕洛之外,葛罗米柯是世界上任职时间最长的苏联外交部长(1957— 1985年),同时也是苏联政界的六朝元老(他先后在苏联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度过了50个春秋,经历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六个时期,虽然通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权力更迭,但他的活动范围始终没有离开国际政治和外交)。在长达近50年的折冲樽俎,纵横捭阖的外交生涯中,他亲自参与了本世纪中许多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他是筹建联合国的苏联代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同英、美首脑在雅尔塔和波茨坦谈判的参加者,他也是战后冷战冲突、古巴导弹危机、中苏关系破裂、70年代苏美缓和和苏联出兵阿富汗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和决策人之一,他曾与从赖伊到德奎利亚尔的5位历届联合国秘书长,从罗斯福到里根的9位美国总统、从赫尔到舒尔茨的14位美国国务卿以及从丘吉尔到撒切尔夫人的历任英国首相打过交道。他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形象的半个世纪以来的苏联外交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这样一位堪称历史见证人的者资格外交家的回忆录,显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一定的史料价值。  《回首往事》一书具有苏联政治家著作气魄宏大、立场鲜明的传统风格。全书以时间和个人经历为经,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纬,以世界外交舞台为广阔背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场面宏大的苏联外交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画卷。全书涉及到从战时盟国合作到1987年苏美签署中程导弹条约的历次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到作者一生接触过的从斯大林,毛泽东,罗斯福,戴高乐;丘吉尔、里根,尼赫鲁、萨达特、勃兰特,基辛格、中曾根一直到爱因斯坦、凯恩斯、毕加索、玛莉莲·梦露,帕斯捷尔纳克的数百位苏联和世界各国著名人物,并且以简洁的手法对半个世纪以来的苏联对外策做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介绍。  在《回首往事》一书中,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透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外交内幕和历史真相。  比如,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利用苏联代表马立克缺席从而无法行使“否决枚”的机会,通过了一项遣责北朝鲜“侵略”和援助南朝鲜的决议案,使美国对朝鲜的干涉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并且打出了“联合国军”的旗号。使中国、苏联和北朝鲜三国在外交上处于被动境地这是苏联外交的一次重大失误,其原因也一直是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一个谜。事隔近40年之后,作者透露,这一失误主要是因斯大林“没有很好考虑’并且不听劝告,专断独行而造成的。又如,作者写道,斯大林对罗斯福怀有真切的尊敬,赞赏和同情之情。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在探望了因患病而显得疲倦而痛苦的罗斯福之后,非常伤感地说,“这个人有哪一点比别人差,老天爷为什么要惩罚他呢?”作者还回忆道,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时,斯大林和毛泽东“没有消除隔阂”,他们之间的交谈也进行得很不顺利。两位领导人谈不了几句话就会出现停顿和冷场, “而且这种停顿绝不只是一分钟。’再如,关于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作者澄清了一些历史事实。他透露,在1962年10月18日秘密举行的苏联外长与美国总统的会谈中, “与西方流传的某些说法正相反,在整个交谈中肯尼迪一次也没有提起过古巴有苏联导弹问题。因此,我无需回答古巴是否有这种武器”。作者承认: “同肯尼迪的这次谈话大概是我在48年中同9位美国总统进行的谈话中最复杂的一次”。  应当指出的是,作者在回首往事时表现出了鲜明的倾向性、强烈的好恶感和某种片面性。作者坚定地站在苏联政府的立场上,时时处处都在宣传和阐释苏联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并且以此作为衡量是非和藏否人物的标准。作者对当代国际关系,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一些历史事件,人物的某些看法和评价,有时也显露出简单化和僵化的倾向。对于苏联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等方面的失误,作者很少提及。对斯大林、莫洛托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契尔年科等人,作者的评价也显得非常慎重.对于一些重要的首脑会晤和某些重大决策出台的内幕,作者常常一笔带过,语焉不详。因而使那些读过“公开性”和“透明度”较高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尼克松回忆录》和基辛格《白宫岁月》的读者,多少有些感到失望和不满足。  此外, 《回首往事,出版后,书中关于作者1958年与中国领导人秘密会谈的一段回忆和叙述,曾在国际上引起了一阵风波。一些西方报刊大肆宣染所谓书中关于“毛泽东曾建议中苏合作,由中国把美军诱进中国腹地,然后由苏联使用核武器予以消灭”的“惊人的透露。”[1]中国外交部对此已予以否认,[2]实际上,认真阅读葛罗米柯的有关回忆和叙述,凡是有判断能力的读者都会发现,即使按照葛罗米柯的说法,毛泽东也只不过是在谈话中顺势谈了一下对战争的某种估计而已绝对不可能从中推导出象西方报刊中所说的那种耸人听闻的结论。显然,葛罗米柯的回忆和叙述;的确有不够客观和全面的地方。  回忆和探讨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当年葛罗米柯与毛泽东秘密会谈的背景之一是,自1957年以来,苏联领导人利用当时苏联在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和核武器爆炸当量等尖端军事科技领域暂时领先于美国的机会,大肆宣传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在军事力量和战略核力量方面已占据明显优势,并且使虚假的所谓“导弹差距”越吹越神在帝国主义阵营内引起一片恐慌。中国领导人也于1957年11月非常乐观地指出,‘目前的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3]因此,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中国主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背景之二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全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基本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城市依赖较小,相形之下,中国承受核战争的能力要远 远强于一些发达国家和中,小国家。正是根据中国这一特点,在中国尚未掌握核武器,并且面临帝国主义封锁。遏制和核威胁,核讹诈的严峻形势下,中国领导人坚定地宣称,中国反对核战争,但决不害怕核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如果已处于劣势地位的帝国主义胆敢发动世界大战,那将导致世界帝国主义体系的彻底崩溃和瓦解。这些言论,明显地带有当时那个时代的特征。  背景之三是,尽管当时中国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作出了巨大努力,但美国敌视新中国、分裂中、国领土的政策没有丝毫改变。1957年底,美国单方面退出了中美日内瓦大使级会谈,使中国领导人极为愤慨和失望。为了反击国民党军队对大陆的骚扰,粉碎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配合中东地区国家的反美斗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8年8月23日开始猛烈炮击金门、马祖。炮战打响后,美国向台湾海峡地区调集了大批配备有核武器的海,陆,空三军部队,企图用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神圣领土,甚至计划使用核武器攻击中国大陆的军事目标。[4]  台湾海峡危机的升级和美国赤裸裸的核威胁,使苏联领导人深感忧虑。他们担心中国的行动会破坏其苏美合作,决定世界重大问题的战略方针,甚至担心因局势失控而导致苏美军事冲突。1958年B月底,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秘密来华探听虚实,协商对策。当时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思来对他交底说:“中国炮击金,马并不是要用武力解放台湾,只是要惩罚国民党部队,阻止美国搞‘两个中国’;如果打出了乱子,中国自己承担后果,不拖苏联下水”,[5]此后,苏联方面的立场趋于强硬。9月S日,苏方表示,如果战局恶化,苏联不会无动于衷、袖手旁观。[6]月19日,赫鲁晓夫警告美国方面,如果美国使用核武器进攻中国, “侵略者就会立即遭到应有的、同类型武器的反击”。[7]上述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作为当事人的葛罗米柯是不会很陌生的。但是事隔30年后,葛罗米柯在揭开中苏关系史帷幕的一角时,他的某些回忆和叙述显然缺乏客观,全面和公正的利,学态度。这一点是令人遗憾的。  尽管存在上述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但《回忆往事,仍不失为一部场面宏大,内容丰富,颇具特色的外交回忆录。无论是对外事人员和研究国际问题的专业工作者,还是对普通的国际问题爱好者来说,此书都是值得一读的。[1] 见l988年2月24日美国(美洲华侨日报》,1988年2月25日美国《波士顿环球报》。[2] 见路透社北京1988年2月29日英文电.[3] 毛泽东: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页。[4]见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缔造和平》(一)中译本,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330页.[5]见韩念龙主编: 《当代中国外交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页。[6]见刘晓: 《出使苏联八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页。[7]见赫鲁晓夫1958年9月19日致艾森豪威尔的信,载1958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陈伟 来源:《苏联东欧问题》1989年第6期
      
      
        此书是著名苏联外交家葛罗米柯写的回忆录。
      
        起笔于1979年,1988年在苏联出版,苏群译,新华出版社1989年出版。葛罗米柯1909年生,曾任苏联驻美国、英国大使,驻联合国代表、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部长等要职,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他当选为苏联国家元首——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8年辞职退休,1989年7月3日逝世;除前菲律宾著名外交家罗慕洛之外,葛罗米柯是世界上任职时间最长的苏联外交部长(1957— 1985年),同时也是苏联政界的六朝元老(他先后在苏联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度过了50个春秋,经历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六个时期,虽然通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权力更迭,但他的活动范围始终没有离开国际政治和外交)。在长达近50年的折冲樽俎,纵横捭阖的外交生涯中,他亲自参与了本世纪中许多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他是筹建联合国的苏联代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同英、美首脑在雅尔塔和波茨坦谈判的参加者,他也是战后冷战冲突、古巴导弹危机、中苏关系破裂、70年代苏美缓和和苏联出兵阿富汗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和决策人之一,他曾与从赖伊到德奎利亚尔的5位历届联合国秘书长,从罗斯福到里根的9位美国总统、从赫尔到舒尔茨的14位美国国务卿以及从丘吉尔到撒切尔夫人的历任英国首相打过交道。他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形象的半个世纪以来的苏联外交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这样一位堪称历史见证人的者资格外交家的回忆录,显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一定的史料价值。
      
        《回首往事》一书具有苏联政治家著作气魄宏大、立场鲜明的传统风格。全书以时间和个人经历为经,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纬,以世界外交舞台为广阔背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场面宏大的苏联外交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画卷。全书涉及到从战时盟国合作到1987年苏美签署中程导弹条约的历次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到作者一生接触过的从斯大林,毛泽东,罗斯福,戴高乐;丘吉尔、里根,尼赫鲁、萨达特、勃兰特,基辛格、中曾根一直到爱因斯坦、凯恩斯、毕加索、玛莉莲·梦露,帕斯捷尔纳克的数百位苏联和世界各国著名人物,并且以简洁的手法对半个世纪以来的苏联对外策做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介绍。
      
        在《回首往事》一书中,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透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外交内幕和历史真相。
      
        比如,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利用苏联代表马立克缺席从而无法行使“否决枚”的机会,通过了一项遣责北朝鲜“侵略”和援助南朝鲜的决议案,使美国对朝鲜的干涉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并且打出了“联合国军”的旗号。使中国、苏联和北朝鲜三国在外交上处于被动境地这是苏联外交的一次重大失误,其原因也一直是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一个谜。事隔近40年之后,作者透露,这一失误主要是因斯大林“没有很好考虑’并且不听劝告,专断独行而造成的。又如,作者写道,斯大林对罗斯福怀有真切的尊敬,赞赏和同情之情。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在探望了因患病而显得疲倦而痛苦的罗斯福之后,非常伤感地说,“这个人有哪一点比别人差,老天爷为什么要惩罚他呢?”作者还回忆道,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时,斯大林和毛泽东“没有消除隔阂”,他们之间的交谈也进行得很不顺利。两位领导人谈不了几句话就会出现停顿和冷场, “而且这种停顿绝不只是一分钟。’再如,关于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作者澄清了一些历史事实。他透露,在1962年10月18日秘密举行的苏联外长与美国总统的会谈中, “与西方流传的某些说法正相反,在整个交谈中肯尼迪一次也没有提起过古巴有苏联导弹问题。因此,我无需回答古巴是否有这种武器”。作者承认: “同肯尼迪的这次谈话大概是我在48年中同9位美国总统进行的谈话中最复杂的一次”。
      
        应当指出的是,作者在回首往事时表现出了鲜明的倾向性、强烈的好恶感和某种片面性。作者坚定地站在苏联政府的立场上,时时处处都在宣传和阐释苏联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并且以此作为衡量是非和藏否人物的标准。作者对当代国际关系,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一些历史事件,人物的某些看法和评价,有时也显露出简单化和僵化的倾向。对于苏联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等方面的失误,作者很少提及。对斯大林、莫洛托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契尔年科等人,作者的评价也显得非常慎重.对于一些重要的首脑会晤和某些重大决策出台的内幕,作者常常一笔带过,语焉不详。因而使那些读过“公开性”和“透明度”较高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尼克松回忆录》和基辛格《白宫岁月》的读者,多少有些感到失望和不满足。
      
        此外, 《回首往事,出版后,书中关于作者1958年与中国领导人秘密会谈的一段回忆和叙述,曾在国际上引起了一阵风波。一些西方报刊大肆宣染所谓书中关于“毛泽东曾建议中苏合作,由中国把美军诱进中国腹地,然后由苏联使用核武器予以消灭”的“惊人的透露。”[1]中国外交部对此已予以否认,[2]实际上,认真阅读葛罗米柯的有关回忆和叙述,凡是有判断能力的读者都会发现,即使按照葛罗米柯的说法,毛泽东也只不过是在谈话中顺势谈了一下对战争的某种估计而已绝对不可能从中推导出象西方报刊中所说的那种耸人听闻的结论。显然,葛罗米柯的回忆和叙述;的确有不够客观和全面的地方。
      
        回忆和探讨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当年葛罗米柯与毛泽东秘密会谈的背景之一是,自1957年以来,苏联领导人利用当时苏联在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和核武器爆炸当量等尖端军事科技领域暂时领先于美国的机会,大肆宣传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在军事力量和战略核力量方面已占据明显优势,并且使虚假的所谓“导弹差距”越吹越神在帝国主义阵营内引起一片恐慌。中国领导人也于1957年11月非常乐观地指出,‘目前的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3]因此,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中国主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背景之二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全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基本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城市依赖较小,相形之下,中国承受核战争的能力要远 远强于一些发达国家和中,小国家。正是根据中国这一特点,在中国尚未掌握核武器,并且面临帝国主义封锁。遏制和核威胁,核讹诈的严峻形势下,中国领导人坚定地宣称,中国反对核战争,但决不害怕核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如果已处于劣势地位的帝国主义胆敢发动世界大战,那将导致世界帝国主义体系的彻底崩溃和瓦解。这些言论,明显地带有当时那个时代的特征。
      
        背景之三是,尽管当时中国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作出了巨大努力,但美国敌视新中国、分裂中、国领土的政策没有丝毫改变。1957年底,美国单方面退出了中美日内瓦大使级会谈,使中国领导人极为愤慨和失望。为了反击国民党军队对大陆的骚扰,粉碎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配合中东地区国家的反美斗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8年8月23日开始猛烈炮击金门、马祖。炮战打响后,美国向台湾海峡地区调集了大批配备有核武器的海,陆,空三军部队,企图用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神圣领土,甚至计划使用核武器攻击中国大陆的军事目标。[4]
      
        台湾海峡危机的升级和美国赤裸裸的核威胁,使苏联领导人深感忧虑。他们担心中国的行动会破坏其苏美合作,决定世界重大问题的战略方针,甚至担心因局势失控而导致苏美军事冲突。1958年B月底,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秘密来华探听虚实,协商对策。当时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思来对他交底说:“中国炮击金,马并不是要用武力解放台湾,只是要惩罚国民党部队,阻止美国搞‘两个中国’;如果打出了乱子,中国自己承担后果,不拖苏联下水”,[5]此后,苏联方面的立场趋于强硬。9月S日,苏方表示,如果战局恶化,苏联不会无动于衷、袖手旁观。[6]月19日,赫鲁晓夫警告美国方面,如果美国使用核武器进攻中国, “侵略者就会立即遭到应有的、同类型武器的反击”。[7]上述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作为当事人的葛罗米柯是不会很陌生的。但是事隔30年后,葛罗米柯在揭开中苏关系史帷幕的一角时,他的某些回忆和叙述显然缺乏客观,全面和公正的利,学态度。这一点是令人遗憾的。
      
        尽管存在上述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但《回忆往事,仍不失为一部场面宏大,内容丰富,颇具特色的外交回忆录。无论是对外事人员和研究国际问题的专业工作者,还是对普通的国际问题爱好者来说,此书都是值得一读的。
      
      [1] 见l988年2月24日美国(美洲华侨日报》,1988年2月25日美国《波士顿环球报》。
      [2] 见路透社北京1988年2月29日英文电.
      [3] 毛泽东: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页。
      [4]见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缔造和平》(一)中译本,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330页.
      [5]见韩念龙主编: 《当代中国外交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页。
      [6]见刘晓: 《出使苏联八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页。
      [7]见赫鲁晓夫1958年9月19日致艾森豪威尔的信,载1958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