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点女王,草间弥生》书评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08645928
作者:(日) 草间弥生

知己终难觅

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里的这样一句话:“在我死后的一百年间,哪怕只有一个人,了解我的心,我也会为这个人进行艺术创作的”。听起来高大上,然而艺术家似乎又不需要别人的理解。所以当后来者在波普艺术中用到圆点以及后辈艺术家进行软雕塑创作的时候,草间弥生似乎颇不以为然,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她不需要模仿谁参考谁,因为她是先驱,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她首先创造的。这大概就是艺术的悖论吧,为那”知己者“而创作,虽然不知道真正的知己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出现,但是当出现的”知己“太多,似乎又真正的陷入了孤独。话说,你懂草间弥生的艺术吗?当她在自己的书里探讨”自我消融“,男性的性器官对她带来的压迫和恐惧,南瓜的意义,以及”无限的网“,你真的懂了吗?虽然她在世界各地享誉无数,但是你真的懂了吗?如果你买了路易威登她所涉及的服装或者包包,你真的明白那其中草间弥生想要告诉你的关于宇宙关于灵魂的密码吗?我承认我不懂,就像马尔克斯风靡世界,但是你真的懂得他的文学吗?艺术大概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即便是同一篇文章同一张画,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解读,而作者创作出来之后未必就真的与创作之时有同一的心情和领悟,所以说,有时候我在想,费那么大劲去读自传,其实多少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往往最后读者和作者一样,陷入了一种悖论的心情。所幸的是,草间弥生女士似乎也无法写的出自己真正的自传,书中援引的是而终艺术评论家、各国艺术界对她的艺术的普遍看法,而那个真正处在孤独中作画的她,她自己无法言语,别人也无需了解,这大概就是艺术,本质上是孤独的,那个”知己‘却千金难觅。我虽不懂评论界的草间弥生,也没有买过她设计的任何产品(一定非常贵吧,不是我们这种草根消费的起的),不过大学时代看过些书,曾经接触过她的作品。在我心中,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也是一个值得尊重的艺术家。她的精神世界一定浩瀚广袤,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并且用自己的艺术来表达那些无法宣之于口的秘密一定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情。所以,她不知疲倦的画着,不知疲倦的创作着。我很向往那样的一个世界,一定非常有趣,我也相信,她有和宇宙对话的能力。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草间弥生”吧。

草间弥生及其艺术创作

任何一个看过草间弥生作品的人应该都会用“印象深刻”四个字来形容: 色彩丰富张力十足,怪异中透出色情,追求视觉官能效果的同时又不乏对社会人性的深入思考。出于对艺术家本人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类传记的书。说是类传记,因为准确的说,它不是传记,而是很多零散言语、第三方评论以及作者论述的集合。在只言片语中展现出的草间弥生是个对艺术锲而不舍有很强生命力的形象,正如外媒所评价的“日本女人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但草间弥生打破了这样的看法,她强悍而具有创造性。”草间艺术中的自传性草间弥生的艺术之路走得并不平坦,从小就活在了周遭冷眼的环境中,忍受着幻听幻视的困扰。其作品中最常出现的就是高色彩度对比的圆点花纹。据她自己所言,这些都源自她年少时的幻觉。她觉得“花田里的堇菜看上去就像是人的脸,向她倾诉着什么,桌布上的红花扩散到整个房间,而她则感到自己消融在这些红花之中。”“她10岁左右时描绘的母亲肖像画中已经出现了覆盖整个画面的细密圆点。”草间弥生曾说,她初期的代表作“无限的网”就代表了她的生命。从其作品中,我们无疑可以看到一种自传式倾向。将自身的一切融于作品,这种自我消融(self-obliteration)正是草间艺术的精髓。草间艺术中的性暗示性解放仿佛成了女性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绕不去的主题。草间弥生的作品中除了绘画,还有软雕塑、行为艺术及装置艺术。当代艺术圈里我们给草间弥生贴上了“女权主义”、“前卫艺术”的标签,很大原因就是其大胆出格的的裸露行为及其著名的阴茎软雕塑。众所周知,日本是男权盛行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里,女性只要温顺讨人喜爱。事实上,即使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性解放的斗争也注定漫长且持久。草间的作品中蕴含着强烈的批判现存社会制度的反抗精神。法国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曾很好的阐述了女性艺术家在面对传统期待及自我性格释放时的矛盾:“做一名雕塑家,你必须要有侵略性,作品才能产生独立的风格。当一名独特的女人,又想被人喜爱,其实很困难的,渴望被人喜欢是颈上的一种痛。既要在艺术上有独立挑衅的作风,又得兼顾人们的赞同及拥抱,这份不安全感一直伴随着我,但若两者间产生冲突,我宁愿选择前者。” 草间艺术中的色彩鲜艳的色彩是草间弥生作品过目难忘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彩斑斓的圆点也好,同一色彩大小不一的圆点也罢,饱满的色彩意味着丰富的情感,大片的亮色系透出了艺术家的张扬与不羁,正如草间弥生一头晃眼的红色短发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强大的生命力与创作激情。八十有余的草间弥生,为创作马不停蹄,她的下一个目标:将自己的名字铭刻在艺术史上,与毕加索并驾齐驱。“肉体会变成尸体,人的生命终将结束,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但我创作的无数作品却可以留存下来,并带着极具个性的色彩独步于世,一直向全世界的人们发出信息。对艺术家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比赛,艺术家的价值也由此而决定。”草间弥生,俨然成为一种符号,是圆点女王,但不止于圆点。

由圆点延伸出来的一切

就在一年前,草间弥生风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和邻国日本吹到了国内,在上海举办了《我有一个梦》个展,参展人络绎不绝。鲜艳似儿童玩具装饰的大小圆点,如异度空间的无限镜屋,诡异的官能性效果,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圆点是草间的一个重要标志。“圆是平面的,且没有活力;而圆点则是立体的,无限的。圆点象征生命-----月亮、太阳、星星是由数亿颗圆点构成的。这是我最核心的哲学。我想通过圆点构成的和平在我的心灵深处发出对永恒的爱的憧憬。”借由圆点,草间表达她对永恒的爱的憧憬,对无限的憧憬。对无限的憧憬,是草间艺术的诸多原点之一。她的作品无限之网给观众带来一种无边的寂静和虚无,仿佛置身于这名为“宇宙”的巨网中,在其中挖掘出希望、思考明天。草间弥生的早年是在不停的绘画与抗争中度过。在艺术创作中,她寻找到心灵休憩的场所,那些她在外界感受到的惊慌恐怖,通过创作得以释放。然而她父母极力反对她成为一名画家。当草间弥生好不容易来到京都学习艺术,又窒息于古板的艺术教育与师徒关系之中。最后她逃到美国----为了拥有更广阔的创作天地和自由。她活跃于美国的艺术界,偶发艺术、行为艺术等都有她的参与。她在美国遇到了她唯一的伴侣----约瑟夫柯奈尔。在美国呆了16年后她回到日本,开启新一轮的创作。如今,她穿梭于医院于工作室之间,生命不止, 创作不停。除了各种绘画和装置艺术创作,她还进行小说和诗歌的创作,建立服装设计公司等等。艺术创作是草间弥生抵御外界的一种方式,她在艺术中获得救赎后,也希望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美好。她借艺术创作对世界万物发出“爱是永恒的”这一理念,爱能战胜暴力和恐怖,能构建一个美好的世界,草间祈愿将来的人们能以同样的爱奋斗下去。她在美国创作的行为艺术偶发艺术具有鲜明的抗争和反战色彩,甚至因为其过于独特大胆的创作手法遭到当时还较为保守的美国媒体的抨击。比如模特儿赤身裸体在美国最热闹的街区行走,草间弥生则在他们身上画波点。一位日本艺术评论家说到:“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是祈愿人们可以从抑郁中将自我解放出来的一种行为;另一方面,这个祈愿可以升华为自我与世界同时得到救赎--------这才是草间艺术真正的伟大之处。”

圈钱的书也要写一写的书评

整本书的文字内容“1、正本有重新陈述关于草生弥间其他书籍的内容,段落间隔大,每一part都有一版草生弥间不伦不类的名人名言。2、无总结、无升华,平铺直叙,搜集到什么资料就讲什么资料。大部分的口述内容没有重新修饰言辞,所以看着比言情小说还口水。从这本书可以看到的草生弥间:1、最明显的是一个占位行为。她要在艺术界占一个位,就得做出一点出位行为,以博取想要的位置,当然她是有开创新的东西。2、毫无疑问她是非常努力的一个人。但是延伸到任何职业,我的意思是艺术家当然也是作为一个职业,这份努力都有很大的机会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3、她在絮絮叨叨自己的经历。但是这份经历,相对于其他传记的主人公来说,不起眼,老掉牙。对于一个内敛的中文人来说,草生弥间的言谈和所作所为,很有违和感。或许这就导致了为什么我成为了我,而她成为了她。

圆点女王

初识草间婆婆 是在日本13年的一个公益节目[24时间テレビ36 爱は地球を救う]中,她与大野智(岚)一起制作了公益T恤。那个时候对她了解并不多 只是从电视屏幕中知道她是个个子并不高性格有点古怪或者说是“充满艺术气息”的怪婆婆w~对于当时设计出的T恤 也表示理解不能。 但是之后又陆陆续续的通过一些节目慢慢了解了一点。她被誉为“住在精神病院里的前卫女王”,涉及的领域很广,涵盖了水彩、拼贴、绘画、雕塑、环境艺术及活动。对她作品由不理解转变成了不明觉厉... 参加小站的征集书评的活动 有幸获得了这本书 拿到书的瞬间还是被封面震惊了 虽然已经看过图片 但是拿到手的实物更有冲击力!满满的都是红色圆点 一朵白瓷玫瑰的雕塑静静盛开。草间老师的一头比火焰还要滚烫的红发 一双咄咄逼人的坚毅的眼神 让人感受到她对艺术浓烈的喜爱与狂热的追求。于是便迫不及待的翻开书读了起来。 书中写到她童年时出现幻视,坐在堇菜花丛中看到每一朵堇菜花都长了人脸;后来看见万事万物都包含在网中,每个人只是一个网眼。这些不是一般的想象力能设想出来的。“我从孩提时代就一直画圆点,通过画圆点并使之发展,认识到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这个认识的话,恐怕早就自杀身亡了。圆是平面的,且没有活力;而圆点是立体的,无限的。而且,圆点还象征着生命——月亮、太阳、星星是由数亿圆点构成的。这是我最核心的哲学。” 她从孩提时候起就对这个世界有着独特的认识。然而这些认识源自与何处呢?估计与她的童年 她的家庭有着莫大的关联罢。草间弥生幼年就立志做一名画家,但是这一愿望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只要一看见她画画,母亲就呵斥她,甚至没收她的画具。父母的关系不和睦使她缺乏安全感,陷入恐惧。她甚至产生幻觉,并因此求助于精神科医生。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放弃画画,并将产生的幻觉转化为创作的灵感源泉。草间弥生的作品有着鲜明的自我风格,也有一些常用的“艺术符号”,如圆点、南瓜、触角等。南瓜曾在她艰苦的岁月里慰藉过她的心灵,草间桑在小学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南瓜,那个时候就仿佛听见南瓜在用生命向她诉说这什么...便是这些小时候经历过的点点滴滴 造就了草间弥生的艺术人生。 年幼的她对外面世界充满了向往,在家人依旧坚决反对她画画 她在家里几乎窒息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这就是从我身边的羁绊中解脱出来,逃离日本。”1957年,草间弥生终于到了美国。期初在纽约时,日子过得十分贫困。她一面跟生活的窘境斗争,一边坚持创作。孤独感与日俱增,甚至想过自杀。尽管如此,草间弥生仍旧感激那段几乎绝望的岁月。正是这些造就了她不轻易屈服的个性,并促使她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草间弥生她在书中强调指出她非常憎恨暴力 战争。“我探索哲学,思考人生,将艺术家的金字镌刻心头,怀抱着对创作的感激之情度过了日日夜夜。而从今往后,我将带着对神秘宇宙的无限崇敬、对人类的赞美以及对爱与和平的心愿,从死亡的彼岸深切关注面对艺术时精神上的激昂”这样追求爱与和平的憧憬 我认为是她成为“日本现存最伟大的世界级前卫艺术家”的思想基石。她在书的最后说道:“我想,我今后一直到死都会在创作,因为我心中有个愿望:向青年们讴歌我心底涌现出的生命信息。我非常清楚,年轻人欣赏我的作品,会成为我的热心粉丝。在风华正茂时期,年轻人怀有诸多的希望,想要建构自己最美好的人生,这非常重要。我希望年轻人能够正确认识这个摩擦四起的世界。” 这样的话语 这样的心路历程 让我不由得对她肃然起敬。 ...写在最后 拿到这本书已经快要大年三十了,之后一直各种忙,终于闲下来就赶紧把书评写了 其实也不能称作书评吧 仅仅只是对草间老师人生的些许感悟。之后有空仍会继续拜读草间老师的作品,觉得这样的人生岂能是只靠这小小一本书就能总结完的?

白天不懂夜的黑

2012年5月,安藤忠雄在上海的讲座中提及让他敬佩的高龄艺术家草间弥生:她在我眼中熠熠生辉,是个精彩的人,但,和她喝咖啡我是不愿意的。我很少看这种关于设计类书籍,一是因为没有这种细胞无法欣赏其中的美,二是因为这种设计类的书籍和我的气场不配。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对有些事情的确是无法感冒,比如设计美术对于我。这本书是因为关注吴晓波公众号推荐书籍,其实一眼看到书的封面就是草间弥生的那头红头发,以及她赫赫有名的圆点设计。通篇读完,如今的草间弥生作品是洛阳纸贵,一画难求。她的圆点设计,她的南瓜主题,她的执拗性格,她百病缠身,她不停止画画。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一个殷实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不一样,前卫艺术天分。可那个年代,她的想法被认为不靠谱。所幸,她没有放弃。否则也就没有现在的草间弥生,也没有其全球的绘画艺术巡展。就连一向轻易不表扬人的安藤忠雄也对她赞赏有加,当然是对她的艺术绘画水平,而不是其人品。草间弥生在70年代离开日本,奔赴前卫艺术的天堂----纽约。从此一炮走红,被很多人熟悉。其实看到封面草间弥生的一头红发,我突然想到了香奈儿的凯撒大帝“老佛爷”---卡尔拉格斐。,佩戴着墨镜,手拿抓扇、脑后拖着辫子,就是这永恒的墨镜白发长辫的人却占领时尚圈制高点。出生于1929年的草间弥生和1938年的老佛爷应该属于同一类人,都是对艺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都是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草间弥生,现在百病缠身,却在医院周围租了一间画室,一有时间就去画画,一画就是一整天。卡尔拉格斐,德国人,精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四种语言,掌管过FENDI以及另香奈儿起死回生。草间弥生和卡尔拉格斐,都是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草间弥生一直停不下来的绘画工作,卡尔拉格斐成功的使曾经的胖子在13个月减掉42公斤。其实天才们的世界我们凡人不懂,比如他们的艺术天分凡人无法理解,他们的世界我们无法懂,就像白天永远不懂夜的黑。他们生在俗世,所有的情怀我们无法了解,所以天才们都很孤独。比如梵高,比如高迪,比如毕加索,比如草间弥生,比如卡尔拉格斐。说实话,本书对于草间弥生的作品或者写作,介绍的倒不是很多,有作者曾经的作品展示,也有一些作者才创作某副艺术篇章时的思路,书里也三三两两罗列出了比较让人能引起共鸣的基调。就在最近,她的艺术巡展回到日本国内,也是引起轰动。其实真的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但只要你懂就可,坚持下去做自己。

草间弥生,消融在圆点中的前卫女王

草间弥生,年逾80岁的日本著名前卫艺术家。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不断证明自己,和荒木经惟一起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并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史。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生在日本1929年3月22日,草间弥生出生在松本一个从事育苗业的传统家庭。家庭从事种子生意100多年,古老而富足。从少女时代起,草间弥生就患有精神障碍,甚至还曾近寻求过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这一切源于幼年时父母不和时产生的精神上的不安全感。母亲对她的出生感到后悔,父母亲的争吵时常让她陷入精神上的恐惧。在孩提时,她就一直在思考“死”的问题,幻听、幻视不时地发生在她的身上。花田里的堇菜看上去就是人的脸,向她倾诉着什么。桌布上的红花扩散到整个房间,而她感到自己消融在这些红花之中。有时她会感到自己被完全包围在白色的帐幕之间。这场疾病使她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为了从这些强迫症似的幻觉中解脱出来,草间弥生开始将这些形象描绘下来。镜子,圆点花纹,生物触角和尖端都是草间弥生后来作品中重复出现的母题,她10岁时描绘母亲的肖像画中就已经出现了覆盖整个画面的细密圆点。但是在母亲看来,草间弥生所谓的幻觉都是在胡说八道,而画画更不是富家女应该做的事情,她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收藏艺术品的人”。母亲毁掉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经常把她关起来。强烈的恐怖感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接近崩溃。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停止画画。童年的记忆虽不尽美好,却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创造力。草间弥生不但“发明”了那些张牙舞爪的类似花卉的植物,还把它们做得越来越庞大。花和植物成为草间弥生创作的主题,并已经在洛杉矶展出了“午夜怒放之花”系列,正是因为她对童年的回忆。小学毕业以后,草间弥生进入了松本高等女子学校学习。在这里,教她美术的日本画家日比野霞径发现了草间弥生的才能,放学后专门指导她画画。1945年,从女子学校毕业后。草间弥生以其日本画作参加了长野县公募展、第一届全信州美术展览。为了摆脱母亲和松本,草间弥生于1948年插班进入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正式学习 日本画。但是她很难接受日本画技法的制约和京都画坛因循守旧的上下级关系。回到松本以后,开始探寻一种不为日本画所束缚的独特表现方法。但是,家人对她成为画家的反对态度依然坚决。草间弥生于1952年、1954年、1955年分别在宋本和东京举行个展。在国内相继举办个展的同时,草间弥生开始考虑未来发展,即离开日本,继续在海外创作活动。1957年28岁的草间弥生独自一人前往美国。离开之前,母亲给了草间弥生100万日元,告诉她永远不要踏入家门。临走时,她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表达对母亲的愤怒和对过去的诀别。出道纽约在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草间弥生通过描写一名日本女孩在纽约的遭遇展现了自己的早年经历:孤独潦倒,身无分文,仍然不打算回日本;她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中的画廊间穿梭;由于不懂英语,这个小个子、相貌并不出众的东方女人卖掉一张作品都异常困难;在租住的公寓里,她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在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在这样的生活中,草间弥生的绘画作品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此前的是水彩画题材——网眼——扩大成为大型油画的主题。通过苦行僧式的创作,她描绘出她初期的代表作——“无限的网”系列。1959年草间弥生的五件作品参加第10街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年轻艺术家群展,每一件作品都是在一个稍暗的灰白色背景上,绘满网状图案,她的圆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的注意。1962年,草间弥生在纽约的格林画廊首次展示了其雕塑作品。这些作品造型奇特:旧家具的表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用布质的填充物构成的凸起物,这令人联想起男性生殖器。这个雕塑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既表现了草间弥生的偏执艺术的观念——通过制作大量的凸起物以克服孩童时期对性的恐惧,同时又展现了其用柔软材料进行创作的构思。1964年,草间弥生组织了名为“千船会”的展览,展室的中央放置着装满阴茎的船只,周围的墙壁贴满海报。那些突出的阴茎从墙壁上的印刷品中得到回应,所有人都觉得淹没其中。安迪·沃霍尔类似形式的展览“牛首交错”出现于1966年。草间弥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指出包括安迪·沃霍尔在内的美国艺术家曾经借鉴过自己的想法,是她开创了软雕塑的这种手法。60年代后期,为了表现自己的艺术,草间弥生选择了更加直接撞击显示的偶发艺术。她的大多数的偶发艺术都是在纽约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方——华尔街、中央公园等。年轻男女突然间赤身裸体,草间弥生则在他们身上画圆点。1968年,草间弥生疯狂组织“人体炸裂”的系列裸体集会后,迅速成为美国媒体追逐的对象。1969年,在纽约MOMA的一次展出之后,这个日本女人成为《纽约时报》的封面人物,其头版图片的副标题却是“但这是艺术吗?”。偶发艺术中蕴含有社会、政治上的激进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包括反越战、性革命、嬉皮运动等60年代的主流文化思想。回到日本1973年,草间弥生回到日本。回国后,她开始了与此前的手法、领域截然不同的创作活动,如版画、粘贴画、小说等。这个时期的作品具有幽暗、静谧的幻视感,蕴含着其对约瑟夫·柯奈尔和父亲的慰藉之情。回国之后,草间弥生的健康状况一度非常糟糕,1977年,她在所在医院附近购置了一栋工作室进行创作,延续至今。直到80年代,日本媒体对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十分冷淡。1989年草间弥生在纽约的国际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回顾展,这成为后来人们大幅度地改变对草间评价的一个契机。1993年,草间弥生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日本政府专门为她设立主题馆。1999年,“爱----永恒 草间弥生 1958—1968”展览分别在美国和日本举行,展览的焦点在与她在纽约时期的艺术。为草间弥生的评价——“她是从抽象表现主义到极简艺术的过渡性”人物,是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打下坚实基础。几十年精神疗养院的生活打磨掉了草间弥生的叛逆,21世纪后,草间弥生尝试了新的挑战:大型的屋外雕塑和装置艺术。她的作品回归架上绘画和雕塑,以圆点为主题的色彩丰富的立体作品作为“草间弥生艺术的符号”被人们所认知,布满圆点南瓜系列作品成为经典。同时,草间弥生还把她的圆点铺到设计类产品上,为兰蔻设计的化妆包和为AU设计的手机都在热卖,昔日纽约轰轰烈烈的“前卫女王”至今依然引领时尚。草间弥生在纽约的经历将日本人的名字写入西方波普艺术史。多年以后,当评论家们重新梳理她的创作历程时,把草间弥生式的疯狂,归位于复杂的社会环境:“那是一个‘嬉皮士’横行的时代,草间弥生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国家正在流行什么,他们抗议越战,吸食毒品,追逐东方神秘,寻求外来宗教的庇护,崇尚性解放。很多人开始以打破常规为生,一些人因此变得富有和出名。”国内评论家陆蓉之把草间弥生和小野洋子比作20世纪国际艺坛最闪耀的女明星。小野洋子与列侬的世纪之恋以及与欧美艺坛核心势力的接触,都使得她在流行文化中的知名度远远大于草间弥生。“但就具有标志特性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及开创性来说,草间弥生的复活源自她的艺术本身。”也有评论认为“在纽约这个后现代的大本营,各种概念、主义、风格、装置被一波波的制造出来,全世界的艺术家都跑去纽约争夺最先锋的位置。于是,除了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如安迪沃霍尔等,大多数先锋艺术家们很快出名,很快也就被遗忘。这倒不是说先锋艺术浮躁,而是因为受西方当代哲学发展变化的影响,西方的艺术家们的创作动机也是哲学理论,一旦这个理论被说透了、说破了,这种艺术立刻就会褪色过气。    草间不是这样。她没有西方哲学这种无法回避的压力,她的核心就是些平面的、极简的、重复的圆点,一不是理论,二没有背景,三她自称神经病,所以,怎么解释都行,怎么玩都可以,反而能让她从60年代的纽约一直到21世纪的上海始终保持时尚前卫。 ”

让密集恐惧来得更猛烈些

我一直觉得很多艺术家是奇才。草间弥生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位奇才。谁能想到一个又一个圆点点,居然在她的手中可以造就一幅幅、一件件美妙的艺术作品。草间弥生,听起来富有文艺气息的名字,但是她自称自己是神经病患者,她是人们眼中的圆点女王、是个怪婆婆。在《圆点女王,草生弥间》这本她的自传体艺术随笔中,她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写了后来创作的种种经历,并且在自述中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她的心理,她的思想,她的孤独,她的想象,她的为艺术而生的存在感。孩提时代,因为父母之间的不和使草间弥生产生了不安全感,因此产生幻觉,也许这是命中注定艺术的造化,她说自己被幻觉中那些生活物品的纹理吓到,我想也许那些物品的纹理正是她日后能透过真实看到的那些纹理,那些在常人看来极不正常的圆点、条纹等,艺术创作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刺激”,草间弥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前卫艺术家,与她的天赋、她的后的努力都息息相关。她画《无限的网》,从早到晚不断地画,直至这幅画扩展到约十米长,有的作品刚开始在别人的眼里是很奇怪的,仿佛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可是当一个人坚持不懈地一直从事这件事,并不顾别人的异议始终如一地创作,那么她终有一天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奇才,就如草间弥生。她创作,创作,再创作,埋头于自己的表现之中,所以有后来世人看到的一次又一次草间弥生作品展。草间弥生说她坚信艺术上的创造性思维最终是从孤独中产生的,是从灵魂的寂静中闪现出来的。这话带给我们深思。试想一下,世间多少有才华的人创造了让别人所不能及的成就时,不都是经历过孤独的吗?孤独地面对,所以更能坚强地开拓自己的道路。我不是密集恐惧者,我跟朋友们说我喜欢草间弥生的圆点画,朋友觉得不可思议。密密麻麻的圆点,常让人与蚂蚁或是其他小型且密集型昆虫联系起来,所以不由自主地产生起鸡皮疙瘩的人体自然条件反射。这样的联系只怪人太富有想象力,而我没有这样的想象力,所以反而不会被密集的麻点所惊吓。我只是觉得草间弥生真是奇才,她可以让麻点成为艺术,可以把那些圆点、条纹与绘画线条、衣服布料巧妙地结合,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好吧,那就让圆点来得更猛烈些吧,即使有密集恐惧又何怕?人们还是会排队去看她的作品展的。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这是一本充满只言片语的小书,但还是可以从中一窥草间弥生贯穿一生的艺术思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这位“圆点女王”希望通过这些散落在不同时代、不同印刷品之上、或长或短的文字,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生命的感悟传递给更多的人们。在1975年的一篇文章中,草间弥生曾说,没有创作的人生是无法想象的。我一直在想:不管重新投生几次,我都要成为一个前卫艺术家。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职业来自于后天的选择,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天生具备成为某个领域最顶级人物的潜质。他们仿佛是被上帝选中的宠儿,依靠与生俱来的天赋与后天的勤奋,最终成就了不可复制的传奇。草间弥生就是这样的幸运儿。艺术,是她命中注定的职业。无穷尽的圆点、怪异的南瓜、扭曲的镜子……这些符号化的元素或许是接近草间弥生的快速通道,但只有找到隐身它们身后那若隐若现的神秘力量,你才可能真正了解草间弥生艺术的真谛以及她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作家保罗•奥斯特曾以一本自传《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完成了他对父亲、家庭与自我身份的探寻。而在我看来,这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书名,用来诠释草间弥生的艺术也是再恰当不过。回顾草间弥生80多年漫长的人生岁月,“孤独”就是唯一陪伴她的知己。在孩提时代,草间弥生因为躲避父母间的争吵,常常一个人在家附近的堇菜花丛中画画。及至成年,为了实现艺术家的梦想,她又告别亲人只身远渡美国。在纽约艺术圈打拼成名后,这位成功影响了60年代美国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却出人意料地返回日本,住进了新宿的精神疗养院。在人生的后半程,她就这样过着半精神疗养半艺术创作的生活,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心血都花在了艺术创作上。在某次访谈中,她对自己孑然一身给出的回答是因为自己忙于艺术,没能想过婚姻,但我们从她年轻时和约瑟夫•康奈尔那惺惺相惜的合影中,也曾看到作为一名女人的喜悦和娇羞。而这难得的瞬间,在康奈尔离世后,在她剩下的人生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和伟大又寂寥的梵高一样,白羊座的草间弥生终生饱尝着孤独的滋味,同时又不断接受孤独在艺术上带给她的丰裕而喷薄的灵感。她的画,她的文字,包括她所有试图表达思想和理念的艺术形式,甚至连她本人,都是孤独所创造的。她写道:“艺术上的创造性思维最终是从孤独中产生的,是从灵魂的寂静中闪现出来的。我想,人类正由于可以孤独地面对艺术,才能坚强地开拓出自己的道路。”进入21世纪,草间弥生声誉日隆。这位众人眼中的前卫女王和神经兮兮的怪婆婆,创作力不但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放缓,反而更加旺盛起来。她曾在人生的无数个时刻想到过死亡,而今即将走向人生的终点,她仍旧是一个人,用自己最习惯和最舒服的方式做着最后的冲刺。其实草间弥生从未长大。终其一生,她都是那个患有幻听和幻视的孤独少女,躲在堇菜花丛中依靠画笔来克服内心的恐惧,以此来找寻她一直向往的“心灵休憩”场所。

日本的怪婆婆《圆点女王:草间弥生》

日本的怪婆婆《圆点女王:草间弥生》真的是第一次听说圆点女王草间弥生,看看书腰封上的照片,就感觉有点另类,上网百度一下,才知道这草间弥生在日本真是一个另类的艺术家,和荒木经惟一起被称为坏艺术的代表人物。荒木经惟的书我看过好几本了,基本上也是看不太懂,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怪字,后现代艺术吗,你要是懂了你也就成艺术家了。这怪婆婆可比荒木经惟要怪多了,她竟然和梵高一样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有诊断的精神病患者!不到十岁草间弥生就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经常出现幻听和幻视,她看到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这种精神疾病折磨了她一生,也造就了她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书中可以看到草间弥生的照片,身材不高,穿着自己设计的独特的带红白色圆点的服装,带着艳丽的假发画着浓妆,一看就是一个另类的怪婆婆。怪婆婆的作品总是离不开圆点,铺天盖地的圆点,白背景下的红点,红背景下的白点,互相烘托,有的覆盖了整个房屋,有的变成了立体的铺在了所有的东西上面,包括人的身上,她的画也往往都是由点来组成的,但还不是点彩派的那种点,虽然是由点组成,但是看到的确很少能够感受到点的存在,而草间弥生的画里,每个点都很大,就那么告诉你,点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点就是她艺术的主旋律,所以她才被称为圆点女王。真是一个另类的怪婆婆。也许是怪婆婆对圆点一生的执着打动了我们吧,正如梵高和高更,他们的作品你说画得有多好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论技术都不用学美术都可以达到,但是你看到的不是技术,而是激情,除了激情更重要的是他们留下来的故事,是他们的故事打动了我们。现代商品社会买的商品,价格越高的,实际包含的价值越低,我们为什么肯花那么高的价钱去买那么贵的品牌商品呢?那是因为每一个品牌都有一个故事,我们花钱买的其实是故事。艺术不也是一样吗?我们欣赏的不仅仅是作品,更是作品背后作者的故事。怪婆婆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在我们这个时代有故事的人,就可以称为是艺术家。

跳跃的圆点

一头红发、长相不出众的老太太就这样在一片圆点中用目光犀利的眼神盯着你,盯得你心慌,因为你之前从不知道原来每个圆点中都是一段独特的人生,都是一个跳跃的艺术节奏。人生的终点迫在眼前,我将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日以继夜,拼尽全力。草间弥生的这段话体现了对人生短暂的极度焦虑,这种焦虑成就了一代圆点女王,成就了当代艺术的一个新视点,为观念式的行为艺术作出了贡献!书中,草间弥生全面地介绍了自己,介绍了自己为什么走上圆点创作的艺术道路。从她对自己不算一帆风顺的人生描述中,我没有看到颓废,看到的是她对自己人生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坚持不懈的努力。年轻时,她的作品不被承认,她不得不扛着比自己身体还要大的绘画作品,走了40个街区才回到家。此后三天的时间她没有进食,几乎奄奄一息。这样的一段经历,也许只有曾经被看作“异端”的草间弥生才能做到,正因为如此,如今的她才能用圆点让这个世界仰视她! 书中所附草间弥生的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美好,身穿圆点服装的她隐在其他的一片圆点中,冷硬的神情,让人有想逃离的感觉,正如曾经面对种种困难时的那种感觉。静下心,仔细欣赏草间弥生的作品,似乎自己也徜徉于一片圆点之中,肉体终将变成尸体,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然后在这圆点中升发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能附在一个圆点之上俯视这万事万人,怕不是妄想?所有的一切都是从一个圆点开始,又从一个圆点开始灭亡,中间有限延展的圆点就是这匆匆的一生!圆点因草间弥生成为艺术,草间弥生因为圆点享誉世界!

骄傲倔强的圆点女王

提起草间弥生的名字,我的脑海中闪现的是一个十足的怪婆婆形象。之前看过关于她的访问,提到最多的就是她前卫大胆的做事风格,以及走在艺术界前端的穿衣绘画风格。草间弥生是当今艺术界最伟大的日本艺术家之一,尽管她一直以备受争议的形象被人们议论,然而她创作的作品,创造的作品拍卖纪录,有力的证明着她的艺术天赋,以及创作才能。而我也是在认真读完这本有点自传体的书之后,对草间弥生有了一个更加不同的认识。在书的前言部分,草间弥生提到未知的世界辽阔无际,她想把这本书奉献给所有憧憬艺术的人们,希望人们能从本书中寻找到草间艺术的全部,读取草间一生的艺术思想,这样,她毕生的努力就会得到回礼。这段真挚的自白,真实的表达出草间弥生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她对艺术的热爱,也希望未来能有人继承发扬下去。严格来讲,这本书并不算是自传。里面的内容大多是草间多年前写下的文字,有关于生活、 家庭、创作等方面,还有几篇诗歌,然后配以她创作的绘画作品。不过这些就已足够让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草间弥生,甚至读完此书,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她,探知关于她的更多讯息。草间弥生出生于一个日本传统家庭,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绘画天赋,然而她却有一个十分强势的母亲,并反对她从事绘画。我想,后来草间弥生的叛逆心理以及做事风格,多多少少受到过家庭的影响吧。倔强的草间弥生长大以后,决然的离开日本去他国学习,从穷困潦倒,到闻名世界,这一段艰辛的路程草间弥生觉得无怨无悔。哪怕受到过再大的委屈,面临着再辛酸的生活,在艺术的追求面前,都不值一提。圆,对于草间弥生来讲,就是她的整个世界。从最早期的作品,到近现代的作品,她的众多画作始终围绕着圆展开。到后来,她把圆从绘画中转移到其他方面,像衣服、包包,甚至人的身体上,每一次都能产生不一样的碰撞。除了倔强的性格外,草间弥生更是无比自信,甚至是“无比自大”的一个人。她把自己比肩于毕加索之列,认为其艺术造诣登临塔顶。她还是非常前卫大胆的话题女王,作品中出现的躶体艺术,赤裸奔放的阴茎造型,每一次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她不在乎,她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尽管别人认为她有精神分裂的倾向,她依然勇敢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一点来讲,我就无比的佩服她,真心的喜欢她。毕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敢于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并付诸行动,实在是勇气可嘉。如今,住在日本一家疗养院的草间弥生,仍然坚持着每天的绘画创作,这个精力充沛的老婆婆,仿佛永远不会老去,她的灵感也好像永远不会枯竭。我相信,无论是以前、现在或是未来,草间弥生永远是那个艺术世界里的圆点女王。文/颜先生

艺术的力量

以极大的热情和一颗无所畏惧的心去追逐心中所想,便没有什么做不到。——题记所谓“前卫”和“另类”就是领先于当时的,也就有未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意思。不错,草间弥生就理应属于这类。生于日本、长于日本的她并没有受日本文化传统的影响,不断地挑战自己、突破自己,一路领航,站在艺术界的最前沿。她的作品,与其说是在与世界沟通,不如说是在自我疗伤。幼年的经历让她时常觉得孤独、寂寞,艺术是她自我调节的方式。习惯了一个人前行,因为她觉得自己太前卫,没有人能理解她,在艺术的世界里,才可以让她忘了一切。她擅长把听到、看到甚至感觉到的一切通过圆点表现出来,我看过她的作品,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都让人觉得很抽象,人置身其中仿佛遁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便是她反复强调的“自我消融”。除了其作品以圆点为主要元素外,她的着装甚至一切与她相关的东西仿佛都离不开圆点,这便是人称“圆点女王”的原因吧。走进《圆点女王,草间弥生》的世界,了解到她的人生并不如人所想那般一帆风顺,幼时的幻听、母亲的反对、离乡背井为艺术奔波的路上除了贫穷困苦,最大的阻碍便是不被理解。 她太过前卫,太过张扬、太过大胆,将人们最为隐私的性,表达的那么露骨,“裸体、情爱、性交、绘画以及美”构成一部作品的主题,你能想象引起的轰动吧,我想在如今这个开放媒体的时代恐怕也将被河蟹了。她又是自信的,坚信自己无需模仿便可以创作出惊人的作品,事实证明她也做到了,年逾八十,她的创作才能从来没有停滞。本书从艺术、奋斗、人生、社会和生死爱几章出发,向读者展示了草间弥生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像陆蓉之所道,这不是自传,却不自觉的回顾了草间一生;这不是导览手册,却可携您畅游草间的梦幻之境;这不是评论集,却能感受到世界各地人们追随她的热忱。书中插图很多,要么是其照片要么展示其作品,让读者可以更立体的了解这位艺术家,在我们看来她也许真的有病,也许真的偏执,也许真的很怪,但草间弥生就是这样始终怀着对创作的感激之情,倾尽自己所有去回报艺术,她说她想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看到她的作品,让我们拭目以待。

叫人羡慕的一生

一个为了一生追求追求了一生的人的故事对她的好奇,始终多过于对她作品的好奇不论是否伟大,不论是否是惊世之才,一个人能对最初自己喜欢的事情,执着一生,必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人能对最初自己喜欢的事情,热情不减,也真是个叫人羡慕的一生对于作品,始终坚持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多数艺术家,成名作就是一生唯一佳作,一辈子都在炒自己的冷饭,一副江郎才尽的即视感草间却能在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的情况下,始终向前,向前,向前!记录:P65 - 虽说我正步入人称晚年的时期,但我的创作欲望正如火如荼。我的心中有着庞大的创作构想,即使再活一百年可能都无法全部完成。不管怎么说,从今往后都至关重要。P97 - 一旦有某个人决定了自我前行的道路,我希望他能一心一意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即便遭遇了艰辛困苦,我也希望他不要中途而废,不要屈服于别人的反对,向前行进!P151 - 我要让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为此,我有数不胜数的工作必须要做。一想到这一点,我就十分珍惜分分秒秒,要将所有时间都花费在创作上。

是怪婆婆,也是富婆婆

草间弥生:是怪婆婆,也是富婆婆文 / 晋城书友会 许抒芳草间弥生,她是谁?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丑闻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封号加在一起的艺术家。通过本书,她要传递一种怎样的艺术人生?作为符号流行文化的身体力行者,她已经不能单纯称之为艺术家,她对自己作品的营销是非常成功的,甚至可以说她是一位将艺术和市场无缝对接的天才。2008年11月,纽约克里斯蒂拍卖会上,草间弥生于1959年在美国创作的油画作品《No.2》以579.2万美元的价格落锤。这个价格,在当今活跃着的女画家中,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她还有一个身份——富婆婆。1929年3月22日出生的草间弥生,是火相星座的白羊座,春天出生的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行动力很强又想得不多,一旦形成目标,便披荆斩棘,消除对自己前行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这个白羊座的女人原来天性如此。1957年,28岁的草间弥生只身前往美国直至1973回到日本,整整16年。那时候,正赶上美国艺术从波普艺术到激浪派的全盛时期,波希米亚及其叛逆的生活方式是那一代艺术家的主体性,时代造就英雄,也造就艺术家。就是这16年,草间从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到以“偏执艺术展现”风靡世界,从极度困境到绝路逢生,她懂得了一个艺术家活得像艺术家,要游走在道德的边缘,还要游走在市场的边缘。不断向全世界扩大艺术市场的草间弥生,更有独到的市场前瞻性,用一句时髦的评价叫“跨界”,她是艺术圈里最有营销头脑的,又是营销界里最会搞艺术的。她的策展人之一大田秀曾这么描述她:“草间弥生的市场人气是用她不断的努力和策略所积累的。那么高龄却仍具有走在艺术界最前沿的强烈意志,这个意志的实现完全就是一场奋斗。”独立策展人朱其曾经问草间弥生:“为何你晚年的作品一反以前的叛逆作风,形式上变得非常漂亮?”草间弥生说:“因为我希望自己的艺术能带给大家幸福。”这是一种“利他”的创作基础。一般来说,艺术家是利己的,而做市场是利他的。有利他精神的艺术家,不被市场接纳都很难。美国当代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制度化,有才华的艺术家会直接跟基金会、美术馆和双年展发生关系,艺术家的计划和作品都被资本买断,创作的资金和物质基础虽获得了保证,但付出的代价却是,不再有多姿多彩艺术作品,也少了一份独特性。而草间弥生驾驭在两者之间,并无妥协。她的策略是,解除与所有画廊的合作,优选三家:东京大田美术画廊、伦敦维多利亚米罗画廊和高古轩画廊,后两个都是欧美当代艺术画廊的顶尖代表。同时她还非常擅长借用媒体造势,专心做艺术家该做的事,并坚持走在艺术最前沿。

怪诞波点婆婆的艺术人生

“怪婆婆”草间弥生最早是从各类科普文里看到她的介绍,关于她传奇的人生经历,关于她钟爱的南瓜,关于她热爱并执着一生的波点。我知道这是一位和其他艺术大咖一样,有着独特人格与艺术风格的个性婆婆。童年的不愉快成长经历,感情不和的父母,封建传统的社会风气,对女性的歧视,对绘画的偏见,家人对草间绘画事业的反对,都没能阻止她对艺术的执着。草间弥生少时在家乡松本学习绘画,后赴东京专门学习,因无法忍受学校的教学方式与受束缚的氛围,后远走美国,在伊始的两年,没人关注这个来自亚洲的小个子女人的画,她忍受着饥寒交迫,在推销自己的画作失败后,回到没有没有独立洗漱间的卧室兼画室一体的出租屋内,没日没夜的创作,捡附近商店的最后打烊扔掉的剩鱼和剩菜煮来冲击。这些艰苦的岁月,何以解忧,唯有画画。在美国的16年间,除了绘画,她在行为艺术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成就,开创了软体雕塑,在创作了《千船会》等软体雕塑展,在美国社会轰动一时的“偶发艺术”,反映了包括反越战、性革命、嬉皮运动等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思想。1973年,她回国后,住进医院,并在医院附近购置工作室,每天往返于工作室和医院,在80岁的高龄的她,邂逅了人生创作的巅峰,向命运要时间,精于创作,抓紧时间,每天画画,不停的画画,晚上阅读,全部的精力、分分秒秒都拿来创作。这样一位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百位艺术家之一,日本现存最伟大的世界级的前卫艺术家,她忠于一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在文学方面也颇有天赋,创作了很多小说与诗歌,小说《克里斯多夫男娼窟》也曾获得新人文学奖。近年,她在很多国际性的高端展览馆展出自己的作品,一次次向世人证明自己在艺术方面的伟大成就,与高端奢侈品牌路易斯•威登合作,出了很多有爱的波点产品,让有爱的艺术走近了人们的生活,也给高冷的品牌带来了许多生机与活力。蔡康永老师说,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这面墙上,在两个时间来回顾盼。波点婆婆执着的艺术人生以别样的姿势给年轻人以希望和光辉。就像她所理解的前卫,就是怀着对未来巨大的希望来面对现实问题。波点婆婆说,希望读者从书中找到草间艺术的全部,她长年一以贯之的人生姿态,以及求道的光彩。她自传性的这样一段话,可以给人多少前进的力量和深刻的鼓舞: 无论我们做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明天比今天,后天比明天更能够散发自己生命的光辉,即便是生活在充满虚饰、愚陋的社会里,那也足以表明生命的诞生是非常了不起的。今天,世界上有许多人欲望不断膨胀,追求永无止境的经济繁荣,相互争斗,迷茫不前。人们在这样的社会里背负着重担,在追求自我前行的道路上行走的越来越困难。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更加想接近灵魂的光明。一旦有某个人决定了自我前行的道路,我希望他能一心一意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即便遭遇了艰难困苦,我也希望他不要中途而废,不要屈服于别人的反对,向前行进——我对年轻人也怀有这样的期望。草间婆婆的诸多画作,展览,也有很多收录在书中,也许我们不能完全理解,但是美好的艺术品是值得大家来共赏的。

谁要知道艺术家是怎么想的?

野心勃勃的草间弥生并不满足于文字的“自传记录”,也不急于解释自己创作某件作品的原因,她要以文学的手法书写自己的艺术宣言。她的随笔简洁洗练,看似云淡风轻,压抑和倔强的情绪处处彰显。在这些随笔中,草间弥生缓叙自己的如何通过艺术(作画、作诗、服装设计等)来缓解精神恐慌,克服孤独,几乎到了一种强迫症程度;在这些随笔中,她简要勾勒自己如何挣脱环境的束缚,艰难地寻求在异国他乡的坚持做艺术的机会,俨然是一个英勇的战士;在这些随笔中,她赞扬自己作品的原创性、肯定自己的艺术地位甚至“恬不知耻”地公开自己高傲的艺术野心,“女王”气场十足;在这些随笔中,女王还不忘向年轻人“宣传”自己的人生哲学,认为年轻人一定会喜欢她的作品,会成为她的知音。年轻人确实喜欢她的作品,却难以成为她的知音。艺术之于草间弥生,既是治愈心灵的苦药,也是思考人生的手段,更是表达自己的方式。可是走进展览馆的年轻人,既不关心她的情感,也不醉心她的哲学。去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承办的《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展出这位“怪婆婆”的代表作和部分新作品,我的一个朋友连续三天都没排到票,如此受欢迎的展览并不多见。然而有意思的是,年轻人大多只做两件事——拍照,购买纪念品。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是如此,在网上搜索草间弥生的作品,大量的展览照片拍的都是在现场拍照、自拍的人,这些拍照的人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作品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布满圆点和花朵的展厅,还是数千盏LED灯装点的无限镜厅,都成了人们自恋照的绚丽背景,成为艺术新闻里的报道展览盛况的证据。只有走马观花地“照相式参观”,没有驻足其间的思考。每次草间弥生的展览宣传都只见种种标签,每一次展览都像是一场商业演出,无法看到一个多面的、发展的草间弥生,即使策展人有雄心壮志,最终观众也只是为看到刻板印象中的主题而买票。如果作者是个纯粹的艺术商人也就罢了,偏偏她还有颗文艺的心。我曾以为她的艺术是游戏性的、娱乐性的,可她笔下的作为艺术家的自己,是虔诚又傲气的艺术信徒,是严肃而努力的创作者,这有点可悲。她想在作品中绽放自己的光焰,她选择圆点这样的符号来传达她的核心哲学,在她看来:圆点象征生命,月亮、太阳、星星都是圆点构成的,她想通过圆点构成的和谐从她内心深处发出“对永恒的爱的憧憬”。她爱什么呢?她爱桌上的红花桌布,爱堇菜爱南瓜,爱菜园里爬行的小虫子,爱一切勾起她想象、给予她艺术灵感的事物;她爱幻想爱做梦,爱艺术,更爱从事艺术的自己,爱到争分夺秒都没有时间去爱人。她在作品传达的欢娱大半是痛苦的花朵,她想展现的爱有太深切的恨的痕迹。在书的前言里,草间弥生用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写这本小册子的“目标”。世界、人类、生命,姿态、拼尽全力的奋斗。如果你真的从这本书里看到全人类生命力的光焰,读取了她一生的艺术思想,你也会感到悲伤。最终,这些都只是草间弥生写给自己的情书,尽管备受追捧,依然饱尝孤独。评论家不关心,策展人不关心,参观者不关心,追随者并不真的关心。作品一旦完成,命运便不可测,受冷落不甘心,被热捧也未必好受。这大概是这个时代,自认为严肃的艺术家们的悲剧。

寂静的灵魂,喷薄的生命力

这本书比我预想中要好。我要下这本书,原本只是出于对草间弥生的好奇——我对一切出色的人物都有好奇心——我带了这本书出来,原本,并没有准备带回去,想着就在新加坡送人好了,然而现在,我可能还是会带回去,如果我觉得,我还没有消化完这本书的营养。有些传记类书是浅薄的,看了以后,不知所云,即使书页很厚,这本书很薄,文字也是诗化的,并不是那种叙述体,然而从中,已经很好地表现了草间弥生的精神:她跃然纸上,既安静又有种疯狂的热切。如果一个人不能安静,就难以观察整个宇宙,如果一个人不能热切,就不能充满艺术的能量。草间弥生,将这矛盾的两极合而为一。她是水也是火,她是她自己,也消融了自我。她没有时间恋爱,但对人类和世界充满了爱。她用自己的力量,营造出一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休憩的不只是她自己,还有无数的人们。初看草间的作品,会感觉到荒诞和恐慌,然而的确,有种强大的震慑力,人在其中,会忘却身外的世界,忘却自我,仿佛进入睡梦之境,于是,得以休息。草间的艺术以一种凶猛的姿态来袭,却又让人安静下来。这本身也是矛盾的存在,但竟也可以和谐。书中也提到乔治娅欧姬芙,看着喜欢的艺术家们互相欣赏真是很棒的感觉啊。我喜欢草间所说的那些句子,每一句都很隽永,毫无保留,是充满了艺术性的直率,技巧纯熟又一派天真。艺术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艺术本是生命的一部分,有些人,如草间弥生,愿意把自己奉献给艺术,从中得到巨大的快乐,并且使人们也沐浴艺术的光辉,身为普通人的我,臣服于艺术的伟大,和艺术家的伟大。而我也可以成为艺术家吧?在我自己的世界里,在这个宇宙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草间弥生是,所有人都是。所以,不能成为草间所说的流水线上产品一样的人,而应该活出自己的独到之处。

璀璨如星之光

首先来说一下这本书的周边吧,已经有无数人吐槽中信是有多坑,诚然。大多数百页都是用来凑页数的,字体排版虽然比较稀疏还是比较适合阅读,但是未免也有点太稀疏了,其实内容浓缩起来顶多不到一本书的四分之一吧。图全是黑白,也是个大坑,这对于艺术类书籍尤其是像草间弥生这样的当代艺术家来说,这图还不如没有呢,因为草间弥生的许多艺术作品是需要观众参与其中去感受的,拍成照片放在书页上这种平面化模式已经弱化了其艺术价值,黑白照片更是有如丧葬风格——无非也是凑凑页数而已。若不是因为书本身是本传记,叙述者乃是艺术家本人,真是不大有阅读价值。但让人喜悦的事情是,传记对理解草间弥生的作品来讲真是有莫大的帮助。国内对其了解最多的艺术作品恐怕是那个硕大的圆点南瓜了,大概是这南瓜带有一种童话色彩,就好像村上隆的太阳花最终也因其可爱的形象受到小朋友的喜爱是一样的。虽说草间弥生的代表作远远不止圆点南瓜这一个。在去年上海西岸举行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上为中国观众展现了草间弥生的《无限境屋》,是一所人工打造的密闭幽暗空间,四面墙壁和天顶铺以巨大的镜子,地面也覆盖着水面,其间充斥着无数个LED彩色灯泡,每秒变幻着不同的颜色,配合镜面以及水面的反射,形成一个仿佛置身宇宙之中的浩瀚空间,四周布满闪烁星辰,效果极其震撼。由于观众人数限制每人只能呆约数十秒就必须出来。不知这是否是草间弥生建立无限境屋的初衷。我倒是觉得如果呆得时间更久倒是更能感受到艺术家与浩瀚宇宙的连接性。虽然这也是草间弥生晚年的作品,与她早年的生殖系列恐惧作品感受到的氛围是完全不同的,(无限境屋体现的那种宁静与感动,就像是艺术家自己在传记中所描述的那种艺术所散发的永不停息的光辉一样耀人夺目)但当我得知无限境屋有多组作品,并在约2000年左右就开始启动(在中国是2014年)不由得感叹我国国际当代艺术作品的滞后性。虽然草间弥生本人也叙述了一些她早年的孤独、恐惧、不安与抑郁。但整本书总的来说还是非常激励人心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是艺术拯救了她,而她也是这样一个在艺术光芒照耀下不断向光芒靠近的人。

怪婆婆的心路

生于日本松本市的草间弥生,家族从事苗圃批发生意。父亲的放荡与出走使母亲患上歇斯底里症,她幼年的照片鲜有笑容。十岁前后她患上综合性视听失调症,常被幻觉困扰,自杀念头时隐时现,为躲避这笼罩的“魔网”,她拿起画笔,用圆点和网格描绘她的世界,这些点组成了无限大的网 ,代表了她的生命。战败后不久草间弥生在松本一古旧书店看到本含有乔治亚•奥基弗作品的画册,在看其作品时就认为去了美国,这人会帮她,她前往美国驻日大使馆抄到奥基弗的地址,给素不相识的她去信,令她惊讶的是奥基弗回了信,还不止一次。后来在纽约创作,有一天年事已高的她来到画室,出现眼前恍若梦境。奥基弗援助了她的生活,她还将其一生中唯一的画商伊迪斯•哈佛介绍给了她。草间弥生在美国摸爬滚打十几年,投身于艺术,参展、办个展,在60年代后期跳出画廊、美术馆范围,直接参与到直接撞击社会的偶发艺术。1973年从纽约回到日本之后,便远离了公众视野,当时在日本也不受重视。很少有人了解她的生活,唯一的线索就是长期接受精神治疗。在工作室里她会换上宽松的工作服,并开始至少8小时的工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王归来,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她的创作被归类到女权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等领域。她却说仅是位“精神病艺术家”,作品呈现一种自传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内容。在采访中她说“我觉得没有人比我有才华。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艺术上,并且把我最原始的意念和想法全用到了代表草间弥生的作品上”。

注定与众不同

2012年的某个时间,我在和同事们奔波在大上海的街头,用卑微的姿态品读各大品牌的橱窗陈列与产品风格,以期为下个年度的产品找出方向的脉络,那天街头的惊鸿一瞥至今隽永的留在记忆深处——那是路易威登橱窗里炫目的红白圆点与火红闪耀的草间弥生。彼时我并不了解关于她的故事,因为以我的资质似乎连粉的资格都还没有,也因为以我的行业特点而言似乎从未上升到真正精神层面忘我创作之中,我们这样的行当与品味,即使每日再努力的工作,想的只有是否赚钱,而非真正打动人的创意。直到这本书——《圆点女王 草间弥生》,一本自传体的随笔,让我读懂草间弥生早已是注定该与众不同的。草间弥生生来就是充满争议且在尘世喧嚣中孤独着的,她集“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于一身,然而这都不足以囊括她复杂而多变的一生。这位在纽约大行其道,却在日本被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用半个世纪无休止的艺术创作不断证明和超越着自己,作为一名先锋艺术家,她见证甚至部分的成为了当代艺术史,以孤傲的人生姿势在前卫艺术界闪耀独一无二的刺眼光彩。她的一生是不断造梦的一生,也是不断追求变化的一生,从绘画到软雕塑,从装置艺术到偶发艺术,从时装设计到文化创作,她以痴迷而决绝的姿态将自己在绘画与写作上的天分充分挥洒,从而达到了一个又一个无法企及的里程碑式艺术巅峰。品读草间弥生,不难发现,在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自我与自信。几乎每个段落的第一个字都是本位的“我”,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这也间接表露出她对于自我内心想法的注重与渴望表达自己的意愿,恰是因此她才能够摒弃一切杂念,唯以呈现自己的幻梦为目标去不断创造惊世骇俗之作品,即使赋以同样的天分,换做柴米油盐中浸淫的寻常女子也是绝无可能做到的。而在每一次的创作之后,草间弥生也都有发生表达自己所想所期望,她深信自己的独一无二与无可比拟,也渴望人们读懂她在作品中注入的精魂,毫无保留的奉献毕生精力创作永恒的艺术。我想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大抵应有这样的节操与毅力,他们必定孤独或情感泛滥成灾,他们必定高傲或贫贱历尽沧桑,他们必定幻梦或体味百味人生,非此即彼。我们成不了这样的艺术家,甚至读来也有些晦涩,带着潜伏的慕求与憧憬去研读,却可以醍醐灌顶般点醒自己——会画画和写东西的人很多,但草间弥生只有一个,既然无法超脱的做一个精神教母,就淡定的落入尘埃吧!同行共勉。

哼哼哧地前往地球的另一面°

——评《圆点女王,草间弥生》文/蓦烟如雪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松本一个从事育苗业的传统家庭中,谁都无法想象若干年后,她的画作能以近580美元创下个人拍卖最高纪录;甚至她还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百位艺术家”。这个想象力无边的创作家,能从堇菜看到人脸,能从桌布的红花看到扩散的消融,她的才华,最早并没有被母亲认同,相反还被叱责,但她从未放弃,哪怕捡拾鱼店和菜店扔掉的残渣,她都能一锅煮了吃,日子过得再贫穷,生活过得再饥寒,她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她争分夺秒,无暇恋爱,她怀抱创作之情度过了每天每夜。除了在疗养院或吃饭时间,她都在不停的创作,她不喜欢阴雨天,她弃世忧郁的性格让她过着封闭式的生活,她不看电视,不看电影,更不看他人著作,她只写自己的文字,读自己的诗,她像与世隔绝的时空人,在茫茫宇宙中寻觅着消融的自己。我很佩服她的自信,她的超脱,因为她坚定地相信自己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不论是毕加索还是村上隆,谁都比不上自己。所以,作为前卫的艺术家,她开创了软雕塑,缔造了草间弥生新艺术的符号,她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存在。在她的世界里,圆点是无限的存在,是永恒的基点,我喜欢她笔下《白色的网》,虽无法亲眼所见,但能从图中感受到神秘,感受到湮没,似乎一切都在这里。她的强迫是对细节的执着,她的忧郁是缺乏安全感的恐惧。她用三个星期创作了《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的处女作;她让世界任何一处路易.威登的橱窗都有草间弥生的设计服装。这个世界,艺术永远在想象之外。所以,她用圆点布满全身,让周围都消融在这些圆点中,成就了她所谓的Self-obliteration(自我消融)的定义。所以,在《嗨!你好》中我看见了洋溢的幸福和热烈的爱意。草间弥生绘图上有高密度的视觉冲击感,在幻觉细微的图画中,我们能沉浸于此,并为之战栗,那种解脱的消融感,或许就是她的另一个化身。南瓜是她的伴侣,它是野性、幽默、洒脱,是能撩拨创作来源的始发地,她思维不局限在旧日本的图画中,她奔放,热辣,就像那些树立的阴茎造型,独特又敏感。她从来没有受到过其他人的影响,因为她相信自己的艺术,她最想要的东西是时间,她想把作品好好地留存下去。在她的世界里,她所设计的不是鞋子,不是包包,而是加载着灵魂的艺术品。她对艺术很偏执,甚至犀利地抨击了日本艺术的局限,包括封建思想和女性地位卑微的直观感受,她说日本很难培育出现代艺术,因为在权利的范围里,他们都荒芜了神经,束缚了想象。无疑她是大胆的,她是批判家,是塑造家,也是和平向往者。她很积极,她不屈于别人的反对,生活纵然太多虚饰和丑陋,她也义无反顾。她,注定是日本艺术界的异类。她向往自由,她控诉禁欲的伪道德,她想去山脉的另一边看看,“如果可以的话,我要将饭团装满行囊,一个人哼哧哼哧地前往地球的另一面,这种渴望不可遏制。”所以她到更广阔的美国。她的来去,她的成就都是如此的不同。也许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不是那么的完整,但她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圆点女王。她的作品能让人感受到释放,甚至是自我的救赎。她是谁?她是草间弥生。筱筱2015年2月4日星期三

心无旁骛以前卫的姿态......

对艺术家草间弥生,知之甚少。但波点的风靡,却也把我这个飘离在时尚之外的人,耳濡目染着。草间弥生,年逾80,依然是大众眼中的“怪婆婆”,当代艺术的先锋者。她的圆点、网、南瓜无疑是草间艺术的品牌代言。而她的精神状态是与她的艺术创造分不开的一种源动力,她说:“通过绘画,当时所感受到的惊慌、恐怖都变得烟消云散。这就是我绘画的原点。”草间弥生不到10岁,就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经常出现幻听、幻视:“我发现一朵朵堇菜花有着人类一样具有个性的脸,我听见这些花在向我倾诉。我一直以为只有人类才能够说话,但这些堇菜花却在向我诉说着生命。我打心眼里感到非常吃惊,一阵恐怖袭来,我颤栗不已,不知所措…我将目光不经意地投向远处的群山,看见各色各样的关系从山脊散发出来,闪耀着光芒。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呢?对此,我十分茫然。”“当遇到这样不可思议的景象时,我常常飞也似的跑回家,将眼中所看到的景象描绘在速写簿上。在我全神贯注地描绘景象的这段时间里,我就像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于是艺术之于她,也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法。其实这本书并没有全面涉及草间弥生全部的经历或者艺术作品的最大化呈现。书是简洁而又凝结的,截取各方面的访谈内容以及应运本书的必要访谈之外,以此看似潦潦草草概括了一生创作之路,实际已是表现了其可贵精髓。但最强烈的表达来自她的艺术修养和对于艺术的澎湃激情。《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12年访谈时,草间弥生就说“虽说我正步入人称晚年的时期,但我的创作欲望正如火如荼。我的心中有着庞大的创作构思,即使再活一百年可能都无法全部完成。”和草间弥生合作策展的大田秀则也有进一步释解:“草间弥生最厉害的地方是,那么高龄却仍具有要走在艺术界最前沿的强烈意志。因此,对草间弥生来说,实现这个意志的过程完全就是一场奋斗。”“我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努力全身心投入到艺术的创作之中,让自己的精神兴奋起来。我认为,我所做的事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在艺术世界中,我提前了五年、十年或一百年就完成了人们所要做的工作。”“我希望我能够心无旁骛地以前卫的姿态创造未来的新历史。”显然,草间弥生是存在巨大野心,也是不被驯服的,不管是身处时光里的衰弱,还是从最初的开始,她摆脱“过于狭小、卑微,封建思想浓厚,对女性的蔑视随处可见”的日本环境时,她就握住了被保护的自我。但这种不驯服意识又似乎能够体现在自我的封闭上:“我坚信,艺术上的创造思维最终是从孤独中产生的,是从灵魂的寂静中闪现的”。孤独,摆脱不能的事物。孤独,也是坚持思想绽放的土壤。她在孤独中,可以主动挑剔掉外在的一切诽议,沉浸于一切只属于艺术的海洋中,但一根伸到外围的最敏锐的触角,又总能负责最犀利地感知世界和捕捉闪现的灵魂之光,与此同时,它也牵引草间弥生开拓新领域的艺术冒险。所以不论是作品本身还是商业价值,草间艺术延伸开来的服装产业,同样颇受人瞩目。这绝对是成功的,一切都因艺术发起,一切的呈现方式,都因表达艺术的迫切渴望而滋生。“我收集人类和宇宙的所有信息,来修正我的艺术姿态”,她酷爱阅读有关宇宙奥秘的书籍,她好奇未知和无限的存在。那么我想,《无限的网》的喻意,可能正是“包括我在内——都包含在网中,我们只是网中的一个网眼。”于整个宇宙,我们愈加飘渺,我们会被无限湮没,在没有中心,反复的元素起作用的情况下,“自我消融”的艺术概念便是从这无限无限漫溢的圆点世界中,从自己日常繁琐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而草间弥生一直以来,视“永远的爱”为主旨:“为艺术所拯救的我向世界上的万物发出我所有的艺术中蕴含着的‘爱是永恒的’这一信念。我不断向全世界展示包括社会、宇宙、人类以及增殖、空虚、无限、反复、连续、世界人类的和平、生命的赞歌等艺术主题,并于此结合发出信念。”这一点,从她直击现实社会的“偶发艺术”让陷入丑闻事件去看,发起的反对越南战争、性革命、嬉皮运动都是鲜明的印证。但草间弥生对待艺术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她坚信,她的艺术创造永远无可比拟。而事实也是如此。她老迈的年龄无法遮掩她追求艺术创造的激情和自信的锋芒。如果生命能量熊熊燃烧,耆耋之年也要呼唤青春。

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孤独中产生的

对草间弥生的了解不是太多,仅限于“圆点”、“网”和“南瓜”。知道她是个红发红唇、看起来很古怪、工作起来非常拼命的老太太,不喜欢雨天,间歇发作抑郁症时必须有助手陪在身边。这本《圆点女王》彻底让我对她路转粉,窥探到一个强大艺术家的强悍灵魂和生生不息的创作热情。这本书不是自传,文字不多,截取的是一些她早年写的关于自己生活、创作的文字。但是四两拨千斤,足以让人认识到她做人、作品的精髓。这篇文字算不上书评,可以算是我自己的一些阅读笔记,稍加整理成篇。草间弥生的文字很好地解读了她自己。草间弥生幼年就立志做一名画家,但是这一愿望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只要一看见她画画,母亲就呵斥她,甚至没收她的画具。父母的关系不和睦使她缺乏安全感,陷入恐惧。她甚至产生幻觉,并因此求助于精神科医生。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放弃画画,而是将这种“病态”转化为创作的灵感源泉。她对圆点、南瓜的痴迷皆源于少年时代孤独时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对形而上世界的想象。“我从孩提时代就一直画圆点,通过画圆点并使之发展,认识到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这个认识的话,恐怕早就自杀身亡了。圆是平面的,且没有活力;而圆点是立体的,无限的。而且,圆点还象征着生命——月亮、太阳、星星是由数亿圆点构成的。这是我最核心的哲学。”年幼的她对外面世界充满了向往,“如果可以的话,我要将饭团装满行囊,一个人哼哧哼哧地前往地球的另一面,这种渴望不可遏制。有时,当马戏团的巡回表演来到城里时,我甚至想成为一个舞女,跟随他们远走他乡。”19岁时,草间弥生离开故乡松本,插班去京都学画,但是课程让人难以忍受。老师教学方式刻板,草间弥生几乎不再去上课,在出租屋里画画。在那里,美术家的排名和师徒关系非常严格,所有的一切都凭关系,这样的人际关系也波及到了学校。她回到老家松本,探讨一种不为日本画束缚的独特表现方法。她既使用油彩、水彩和蜡笔,有时也尝试粘贴画。她把自己关在画室不分昼夜地持续创作。据说,当画布不够用的时候,他就自己亲手制作画布:将口袋布绷在木框中,然后在布上涂抹上沙子和石膏。但是,家人依旧坚决反对她画画,争吵声不绝于耳。草间弥生几乎窒息,“心里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这就是从我身边的羁绊中解脱出来,逃离日本。那时并非什么人都可以随随便便出国。前往美国之前,我的面前横亘很多障碍,来自家庭的反对最为强烈——为了说服母亲,我花费了八年时间。”“在日本,双亲健在,家庭健全,还存在着传统习惯和偏见。我心存‘人类为何物’的疑问,在生与死的连接处拼命挣扎,同时不间断地创作。对于我来说,日本这个国家过于狭小、卑微,封建思想浓厚,对女性的蔑视随处可见。我的艺术需要更加自由、更加广阔的世界。……我是以我心中不断涌现的创造力为武器,一路与就习惯、旧艺术奋战而来的。”1957年,草间弥生终于到了美国。期初在纽约时,她租住一间没有洗澡间的房子做卧室兼画室,日子过得十分贫困。没有钱购买食品时,她去捡拾鱼店或菜店扔掉的残渣,一锅煮了吃。此外,还有换发签证、购置画具、疾病缠身等困难。她一面跟生活的窘境斗争,一边坚持创作。孤独感与日俱增,甚至想过自杀。“我拿着自己的作品参加惠特尼美术馆举办的比赛,但当时的惠特尼异常保守,令人难以想象,根本就不理会我的作品。于是,我不得不扛着比自己身体还要大的绘画作品,走40个街区才回到家。此后三天的时间,我没有进食,几乎奄奄一息。”尽管如此,草间弥生仍旧感激那段几乎绝望的岁月。“如果我不去美国的话,就没有今天的自己。”“我以为,战胜艰苦的环境,就是绝路逢生,这是人出生以后必须面临的考验。因此,我经常以完人的姿态向艰难困苦挑战。能够遇见这些艰苦,也是人生中的命运。我坚信,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孤独中产生的,是从灵魂的孤寂中闪现出来的。我想,人类正由于可以孤独地面对艺术,才能坚强地开拓出自己的道路。”在美国,草间弥生的艺术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反越战、性革命、嬉皮运动等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思想。可惜时代并没有宽容地接纳她的“前卫”。她做的一切在不知不觉间竟被误解,使她置身于丑闻的风口浪尖。她越是认真,与外部的沟通就越恶化。在“前卫”的旗帜下,她的艺术社会性效果惨不忍睹。“体制和规则是一道铜墙铁壁,我常常遭遇媒体的暴力。人类精神上的退化常常会遮蔽我们前方的灿烂阳光。即便如此,我仍然希望我能够心无旁骛地以前卫的姿态创造未来的新历史。”这一切并没有使草间弥生屈服,反而成为她火一样创作热情的突破口。“当我回想黑暗的战争年代以及在动荡的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缝隙中苦苦挣扎的日日夜夜时,我的心里至今还能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我未能实现的青春梦想。”回到日本之后,草间弥生开始以更加旺盛的姿态创作。她工作繁忙,工作室经常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报社、杂志、电视台的编辑、记者、摄影师挤得水泄不通。她必须在这些密集的宣传活动中争取宝贵的一分一秒留给艺术创作。“我忙于创作,根本没有时间受到别人的影响。我珍惜时间,甚至连恋爱的时间都不曾有过。”她坚持每天早晨七点钟起床,吃完早饭后前往工作室,商讨事务、翻阅杂志,到画室开始创作。她常常默不作声地作画,一画就是好几个小时不休息。一般在晚上七点左右结束工作室的创作,晚一点的话到八点。周六周日,工作室休息,即使是在病房,也坚持作画或者写诗。夜幕降临时,作画的念头不会停止,因此天一亮就跑步去工作室,生怕浪费了时间。草间弥生的名气越来越大,艺术哲学也日趋鲜明。“回顾我作为艺术家的漫长人生,我从来没有体验过浑噩的感觉。我探索哲学,思考人生,将艺术家的金字镌刻心头,怀抱着对创作的感激之情度过了日日夜夜。而从今往后,我将带着对神秘宇宙的无限崇敬、对人类的赞美以及对爱与和平的心愿,从死亡的彼岸深切关注面对艺术时精神上的激昂。”“我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爱的形式以及宇宙间不可思议的景象和神秘背后存在的未知充满了憧憬,是这种情感让我走上语言表达之路。而且,我强烈地意识到,我要用日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达到精神上的扬弃,而这种精神就是从上述情感中获得的。”“我常常写诗、写文章 ,最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使用‘爱’这个词的时候。对我来说,所谓‘永远的爱’意味着精神上和哲学上的启示。为艺术所拯救的我向世界上的万物发出我所有的艺术中蕴含着的‘爱是永恒的’这一信念。我不断地向全世界展示包括社会、宇宙、人类以及增殖、空虚、无限、反复、连续、和平、生命赞歌等艺术主题,并与此结合发出信念。”“我想,我今后一直到死都会在创作,因为我心中有个愿望:向青年们讴歌我心底涌现出的生命信息。我非常清楚,年轻人欣赏我的作品,会成为我的热心粉丝。在风华正茂时期,年轻人怀有诸多的希望,想要建构自己最美好的人生,这非常重要。我希望年轻人能够正确认识这个摩擦四起的世界。”

她的世界

去年年初的时候,在雨中排了很久蜿蜒的队,只为一睹草间弥生作品的芳泽。《我的一个梦》是一个让我挺难忘的展览,无处不在的圆点冲击,与汹涌的人潮相映成趣。当时百思不解,这分明是前卫而小众的波普艺术,甚至是密集恐惧症患者的噩梦,何以吸引包括了众多中国大妈在内的观众。而在那些积极拍照与用力拥挤的人潮里,又有多少人叶公好龙,不过为了朋友圈的炫耀谈资而慕名而来。不管如何,籍由这次展览,我记住了这个有个性的红头发老太太,她的世界太迷人。而在读完这本《草间弥生•圆点女王》之后,我更坚定了这一看法。草间弥生的世界,果然只属于她,特别而不可复制。在草间弥生看来,她的世界是孤独的,她说,“我坚信,艺术上的创造性思维最终是从孤独中产生的,是从灵魂的寂静中闪现出来的。”她是如此珍惜自己的时间,不看电视,不看电影,也不看别人的作品,用全部的才华去创造自己真正的原创。她忙于自己的创作,没有时间受别人影响,甚至没有时间去谈恋爱。草间弥生给人的感觉是特别拼搏与奋斗,独身为了梦想闯荡美国,她在孤独的世界里表达着自我,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字,全然地相信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草间弥生是一个极为超脱而独立的人,她用自己的世界和更大的世界对抗。在她的回忆录与访谈中,没有祖国的概念,而是跳脱于现实与传统之外,用旁观者的眼睛去审视自己成长的土地。有才华的人往往敏感,对于自己身处的大世界,草间弥生会感到不知所措。她能看到山脊背后闪现的光芒,也能记录这种幻像,这就是她对待世界的方式,“通过绘画,当时所感觉到的惊慌、恐怖都变得烟消云散。这就是我绘画的原点。”而圆点,恰好能够表现出这种生命力,所以遍布了草间弥生的艺术世界。草间弥生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走得深、走得远,最终沉溺于这个世界而消融了自我。她创造的时候是这样专注,以至于常常忘了自己。草间弥生的偶发艺术与阴茎意象都体现了最原始的力量,离现实的生活倒有了一定的距离。在草间弥生的艺术世界中,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加强成为了主旋律。她的作品有时会让人一阵晕眩,但也许正因为如此,观众也能如她所愿,沉浸于作品之中,而从自己琐碎的生活世界中跳脱而出。她爱有关宇宙的大命题,也关注“永恒的爱”,当面对时空的大世界,小我自然消融不见,这便是草间弥生世界最终的出口。最后引用一下蔡康永的评价:“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在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

白羊座女人——暗涌 by 陶立夏

2012年5月,安藤忠雄在上海的讲座中提及让他敬佩的高龄艺术家草间弥生:她在我眼中熠熠生辉,是个精彩的人,但,和她喝咖啡我是不愿意的。同年秋天我路过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路易威登旗舰店,草间弥生的蜡像穿着红白波点裙站在橱窗里,头发是比火焰还要滚烫的红,隔着墨镜都能感受到她(的蜡像)那咄咄逼人的白羊座女生特有的犀利目光。但草间弥生也曾温柔过,或许只温柔过那么一次。在康奈尔送给草间弥生的诸多剪贴作品中,有一幅是以细线固定在木框中的两只黄蝴蝶,旁边写着:“Yayoi fly back to me spring flower and I shall be a spring to you like this butterfly."在她和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的合影中,康奈尔的双手牢牢扣住她的颈项,而她驯服得像只鸽子,因为他就是边界与依凭。康奈尔去世之后,草间弥生如失去了画框的蝴蝶,回到故土日本,为自己找了另一只可寄生的盒子:精神疗养院。这本是两个毫无共同点的人。约瑟夫·康奈尔曾是孤僻的布料推销员,不会画画,为受过艺术教育,与强势的母亲共同生活了一辈子。草间弥生是”科班出生“,从小展露绘画天分,受过正式艺术教育。文化、年龄、创作方式截然不同,但康奈尔与草间弥生将在彼此简历中共享以下头衔: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和原生艺术。使他们得以紧密联系的是作品中如此相似的近乎病态的童真,这在无法恒常的现实世界里营造出强烈的反差,从而直刺观者的心脏。他们都将自己的疯狂与创造才华收敛在封闭的创作形式中,像孩子藏在衣柜。康奈尔自少年时代学习天文与自然科学开始,即被”无穷“(infinity)这个概念震慑,而草间弥生对“无穷”的迷恋从她第一次产生幻觉开始就没有停止,她称其为“infinitynet”。1965年,她在纽约展出《无限镜屋》(Infinity Mirror Room),翌年则是《无限的爱》(Love Forever)长年累月,康奈尔往玻璃箱子堆砌出一个个“内在”世界。制造这个世界的材料有梅地奇公主、鹦鹉、芭蕾舞女、镜子、大理石、碎地图、杂志剪贴以及好莱坞明星照片………草间弥生则与自己幻觉中那些不断生长蔓延的波点与纹样搏斗。镜框与波点,可无限组合,也可自成世界。因为拥有这无法填满的黑洞,所有创作冲动与情绪其实再强烈都可以是这样悄然。被困住的无穷,是更为无尽的虚空。“盒子”系列中流落街灯车流的梅地奇公主,是浮夸喧嚣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中那个冷静克制的康奈尔,而波点世界中的爱丽丝,正是“水上萤火虫”包围下的草间弥生。当年支撑康奈尔在超现实体验中保持清醒的意念力同样帮助草间弥生在这场与自身精神世界的搏斗中取得全胜:保留灵感的同时保持不被吞噬。草间弥生,这个康奈尔眼中的少女以乖张的方式,少女了一辈子,也以疯狂的方式清醒了一辈子。大概正是这种置身酸腐溶液而不消融般的“顽强”让永远清醒奋进的安藤在赞叹的同事,选择敬而远之。

圆点生发灵魂深处爱的永恒——读《圆点女王,草间弥生》有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像草间弥生一样,痴迷圆点,热爱圆点,这甚至都可以追溯到她的孩提时代,因为从那时开始草间弥生就一直孜孜不倦地画圆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圆点成就了草间弥生,草间弥生也很好地用自己的理念和精神诠释了圆点的内涵和外延。正像草间弥生自己所说,“通过创作圆点并使之发展,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这个认识的话,患有心病的我恐怕早就自杀身亡了”。是圆点女王,也是话题女王;是日本艺术天后,也是精神病患者;是文学骑士,更是怪婆婆……这些,都不足以向世人诠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草间弥生。她一生都在不停地创作,用手中的画笔将不安转化为圆点构成的画面,将快乐转化为圆点塑成的世界,将痛苦转化为圆点组成的风景。她的灵感汩汩流淌,在草间弥生的心目中,圆点即是生命——月亮、太阳、星星都是由数亿颗圆点构成的;圆点即是永恒——心中的圆点永远不会走散;圆点即是爱——心灵深处生发出的思绪亘古恒远。圆点,是神秘,是和平,是永恒,是爱,是世间的一草一木,是尘世的所有和一切。艺术随笔《圆点女王,草间弥生》,是草间弥生一生艺术思想的真实写照,诠释了生命本身的意义,更解读了永恒宇宙的魅力,实际也蕴含了圆点女王生命延展的无限可能性。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很难想象,一个从不看电视、不看电影、也不爱看别人著作的女子——草间弥生,何以周身弥漫对绘画和艺术的痴迷和沉湎,何以酷爱圆点构成的艺术画面。只能说,草间弥生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用所有的臆想呈现灵感的能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个时期,没有人比草间弥生更前卫,更具原创性。草间弥生被视为日本现存最伟大的艺术家,是草间弥生经年累月付出所得到的馈赠和荣耀。圆点,是草间弥生给这个时代的定格。很幸运,读到了首部中文简体版草间弥生亲自执笔的自传——《圆点女王,草间弥生》,步入一个神奇的圆点世界,得以解读一个怪婆婆的内心。我想,这本书打动我的,不仅仅是草间弥生从今天到明天从明天到后天的不断努力,更是她在书中在画中传递和传达的那种心灵深处迸射的爱的憧憬。将自己的名字铭刻在艺术史上,与毕加索并驾齐驱。这是圆点女王草间弥生的下一个目标。唯有,微笑颔首,低眉祝福:安好。

适合我这个时段与心情的自我激励书,坚持是十分难得的

这位圆点女王这几年站到国人前,现年84岁,住了40年精神病院的世界级前卫艺术家,她的作品让密集恐惧症的人害怕,但是面对这样密集的图案、很多大型的艺术装置,真的会感觉被其中融合。即便在现在,草间在60-70年代所做的事情都是我们想都不感想的,躶聚、反战、众P、同恋。。。。也许是艺术家寻找创意、自我的一种方式吧。一般人很难体会当精神问题出现后,对个人的折磨,我也是。但是当看到身边有朋友因抑郁症、狂躁症、精神分裂折磨自己甚至间接折磨到心爱的人时,就想到那句“怎么忍心伤了你的心的我的心好伤心”,伤你我本不愿但又很难,理解她吧。到现在的时代,草间的服装都是潮流, 暴露、密集的装饰、参差的图形组合。从这本书里,看到草间不少的习惯值得学习,她也许不是常人眼里的正常人,但是她却是极度有智慧的人,她懂得要管理自己的作品,懂得时刻记录自己的创意,懂得图画要与文字结合,懂得艺术家要多方位的宣传,懂得要让世界认同首先要得到一个国家最高领导的支持。。。。。这不是第一次看到说要随时记录自己创意、点子的说法的,都是来自那些有名的艺术人、文艺家,每次都想也这样记录下来,接着我就有了各种本子,纸条。。。。也许哪天我也可以成为了不起的名人,哈哈草间的画比较著名的有南瓜系列、花草系列、网、镜子(装置艺术类)、人脸+花草+弧线(这是我自己看了图后总结的,当然艺术行业里会有其他的名字,草间自己给他们命名的系列),相比较她最近全是圆点的图画反而比之前的作品简单多了,我一直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震撼人,只要达到一定的量,令人恐惧的数量,就会产生量变,什么事物都是如此。每个人看书的感觉会不同,因为经历所以会看到的也不同,是的,这是我看草间的感受,很高兴在这个时候看到这样一本书,看到一位曾经遭受过这么多苦的人,好像欢笑总是在掩盖一些悲伤,虽然我不懂艺术,但是我开始懂了,用创造来让自己投入在一件事情里,即便依然不被理解,但是自己那份专注后的释然。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我是,你也是!

遭遇草间弥生

遭遇草间弥生文•心无际---------谨以此文及此文的发表致敬于你:我生命中曾给与我力量 与温暖的人!认识草间弥生,可能大多数人是从她的“红”开始的。作品中大量的圆点,尤其是红色的使用,对视觉的确有很大的冲击力与杀伤力,甚至对心脏也是个不小的考验。一年半前,“我的一个梦”草间艺术展在上海举行。我们对这个戴红色假发的女人,以及光怪陆离、美轮美奂、离奇的草间世界有了一个直观认识,但如何解读草间艺术,对于不少人来讲,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谜。甚至对一些人而言,与其说是欣赏她,不如说猎奇。懂与不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来过,我看过。她的艺术貌似很受追捧,其实是小众的。2015年初,《圆点女王,草间弥生》一书的到来,正好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回答我们这些“草间众生”:草间弥生是何许人也,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也许有人不喜欢“草间众生”这个词,而事实上,草间弥生也曾是一个草根,很多艺术家和精英,也都是从低低的土尘之中向上生长的。《圆点女王,草间弥生》是一部自传性随笔。从艺术、社会、奋斗、爱与死——几个维度向我们阐述了她是怎样从一个幻听幻视的小女孩,一步步走到今天,成长为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的。这个过程,某种角度说,是精神病人草间弥生与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一个遭遇!而这种遭遇却带来了先锋性和美。大家知道草间很喜欢画南瓜,但据艺评家陆蓉之与策展人的对话,其实草间很讨厌南瓜的。之所以做了那么多南瓜作品,可能是她的一种自我抵抗,就像她说的,她很惧怕通心粉,她就是要用这种艺术的力量,去抵抗她害怕的东西和她讨厌的东西,以此治愈她的恐惧感。虽然草间弥生也曾透露:南瓜常被用来形容无知愚蠢的人,可我为南瓜着迷。但这正可以说是草间与另一个自己斗争的一种方式。结果,她成功了,在那里,草间艺术的世界里,她是自己的教主!自我的救赎与救世的思维从一幅幅画作中穿越至我们眼前。这也使她成为很可能是日本健在最伟大的世界级艺术家,圆点女王。但要加个定语:颇受争议!这可以说是真实草间弥生与真正草间弥生的遭遇!“不知为何,我所做的一切在不知不觉间竟被误解,使我置身于丑闻的风口浪尖。我越是认真,与外部的沟通就越恶化。在前卫的旗帜下,我的艺术社会性效果常常惨不忍睹……”这是书中“奋斗”一节中弥生的一段心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可能很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对她的理解以及对绘画理念和行为理念的解读不够,尽管我们是健康的人,但佛家讲人有三千六百种病,也就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心灵和身体方面存在着“病”,当我们用正常人眼光去解读一个所谓“精神病患者”的画作与特立独行的异端行为时,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全面的病态审视呢?但也有另外的声音,日本艺术评论家泷口修造认为:草间弥生抛却日本画和习惯,也不拘泥于现代的艺术形式,将自己的生命能量率直地表现在画面上,体现了草间艺术的独特性!此外,还有纽约知名评论家唐纳德•贾德、波普教父安迪•沃霍尔等对草间都有很高的评价。虽然草间在艺术上的原创与突破得到很多人的赞许,但对于大众来讲,可能还是需要时间去慢慢感受、体味。也许多年后我们再进入草间世界,只是会心一笑,理解了草间弥生的心愿:我把这本书献给所有憧憬艺术的人们……我希望你们在这里看到全人类生命力的光焰……

草间弥生:用艺术对抗死亡

本质上来说,除了艺术层面的解读,这本书是关于如何面对自我的处境,与处境共处和对抗的故事。但如果单纯把这本书看作是一个励志故事或心灵鸡汤,则未免太过浅薄和功利了。草间弥生的作品,涉及到自我、人生、苦难、孤独、存在、时间等哲学母题。如今这个画着浓妆、发型奇异、目光严肃、嘴唇紧抿、年过八旬的怪婆婆,依旧对圆点元素保持着特殊的偏执和迷恋。在重复、连续、增殖、消亡和创新、变幻、个性、存在之间,她用一系列艺术作品构建了对抗死亡的堡垒。恐惧与对抗1929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草间弥生(以下简称草间),小时候在父母不和、争吵不断以及缺乏母爱的环境中成长。敏感而脆弱的她,陷入精神上的恐惧,变的封闭而孤独。因此,她开始产生幻觉。她能看到桌布上的红花元素不断的扩散、弥漫了整个房间和身体,自我也消失殆尽。她能听到堇菜花的倾诉,她能看到各色各样的光线从山脊散发出来,闪耀着光芒。这样的不安让她恐惧,而对抗恐惧的方式,则是画画。将这些幻觉中的景观通过画笔定格的时候,她的恐慌、恐怖也随之烟消云散。通过作画,她找到了心灵休憩的场所。除了幻觉,战争也是她的恐惧来源之一。因而,她非常憎恨暴力和战争。她说:“我有时甚至想,引起人与人之间战斗冲动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这样一个事实:男性拥有阴茎。于我而言,所谓阴茎,是与暴力相关的恐怖对象。”于是,她通过持续创作阴茎的形态来去除内心的恐惧。她创作了许多软雕塑的阴茎,并尝试着躺在其中。于是,恐怖的东西变为奇怪、有趣的东西。她曾在多次写到自己有自杀的念头,而“不断使我从拂之不去的自杀妄想中解脱出来的就是对艺术的向往和独一无二的生命力。”在艺术世界里,她找到了安宁和平静。消融与个性在草间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圆点是最核心的元素。她将圆点视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星星、月亮、宇宙也是由其构成。因而,她的作品中圆点无限重复、增殖,人物的身体也布满了圆点,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消融、淹没于圆点之中。(她的一些作品不适合患有密集恐惧症的人观赏。)如果单纯认为草间试图通过这种重复性的圆点和消融来表达去中心化、生命在无限时空中的渺小和不值一提,那么,她又绝对不是一个走向绝望和自暴自弃的价值虚无主义者。在无垠宇宙的参照系中,她企图定位生命的尊严和地位。于存在和虚无的两端,显然,她更注重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生命诞生的意义在于散发出它本身的光辉。”她说。她要为生命留下印记。她崇尚个性、崇尚独特,拒绝同质、拒绝追随、拒绝受其它艺术家的影响。她不是流行的追随者,而是流行的创造者、引导者。在美国的时候,泼洒画非常流行,但是她认为,从自身内心深处创作出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才是艺术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她不喜欢日本的狭小、卑微、同质化,浓厚的封建思想以及对女性的蔑视。谈起日本文化,她说:“我是以我心中不断涌现的创造力为武器,一路与旧习惯、旧艺术奋战而来的。”、“从这里逃出去,前往更加广阔的美国”,于是,在1957年,她来到了美国,继续对前卫艺术的探索。苦难与孤独草间很喜欢画南瓜,她说:“南瓜尤其可爱的地方,大腹便便、不做修饰的长相以及精神上的坚强都使我对它迷恋不已。”事实上,草间与她所认为的南瓜具有相似之处,一样的有着不做修饰的长相以及精神上的坚强。在青春时期,她过着阴郁、封闭的日子,疾病的痛苦也分裂着她。后来的战争以及丛生的社会问题,也让她苦苦挣扎。有时候,当思绪涌上心头挥之不去的时候,她披衣起床,独自对纸握笔,用作画、写诗对抗黑夜、迎接黎明。她说,这样,她能够克服难耐的孤独感。就这样,她一种活到现在。刚到美国之初时她十分孤独。曾经,她也曾想到过自杀。囊中羞涩的穷困、疾病缠身的痛苦,一日三餐、画具这些基本物质的缺乏,她一边需要与这些困难搏斗,一边要坚持绘画。为了不被孤独所吞噬,她从早到晚沉浸于学习和创作之中。起初,她的前卫也曾不被世俗所理解和包容。“在前卫的旗帜下,我的艺术社会性效果常常惨不忍睹。体制和规则是一道铜墙铁壁,我常常遭遇媒体的暴力。人类精神上的退化常常会遮蔽我们前方的灿烂阳光。” 她说,战胜艰苦的环境,就是绝路逢生,这是人出生以后必须面临的考验。能够遇见这些艰苦,也是人一生中的命运。孤独,这个很多人都要伴随一生的情愫,在草间的身上驻足的时间尤为漫长。她坚信,艺术上的创造性思维最终是从孤独中产生的,是从灵魂的寂静中闪现出来的。人类正由于可以孤独的面对艺术,才能坚强地开拓出自己的道路。同时,她又不完全封闭,她并不是一个只关注自我的艺术家。她的拒绝和封闭是对艺术独创性的要求,而她的开放则来源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她也爱读关于宇宙、量子力学等方面的书。作品中的她,也常常保持严肃的神情。我不知道,她在何时曾绽放出欢乐的笑容?时间与死亡我们诗意的栖居,最终只不过栖居在时间的牢笼里。电影《超体》正向我们表达了时间这一人类存在的场所。我们最终明白,You Are Your Times,你即你时间。在对圆点的排列组合中,草间的生命也消融其中。难能可贵的是,她通过对圆点不断的创新和变幻,始终站在前卫之列。对于她来说,前卫与年龄无关。草间是具有野心的,她渴望不朽。“我打心底里盼望一百年、两百年后,我的名字都能被大大地书写在艺术史之中,而这个艺术史并不是日本艺术史,而是世界艺术史。我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为此,我有数不胜数的工作必须要做。一想到这一点,我就十分珍惜分分秒秒,要将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创作上。”从生命诞生的那天起,每个人都驶向死亡的终点。而生命的轨迹,却出自于我们自身的选择、把握。人们也在无尽的寻求对抗死亡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立言、立德、立行”之三不朽。草间选择的对抗方式,就是持续不断地创作图画、小说、诗歌、雕塑等艺术作品。1973年,草间回到日本治疗。她在距离医院不远的地方有自己的工作室。向死而生的她,愈发珍惜时间。如今,她80多岁的身躯,依旧沉浸于艺术创作中。她渴望得到回应,这个世界对她的孤独和执着的聆听。幸好艺术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对抗死亡。艺术让她永生。我能够听见草间的呐喊:“我要以我的艺术填满亿万光年的浩瀚宇宙,我要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看到我的作品;怀着这样的希望,我的心在燃烧。”

瓢虫精草间弥生

2013年,草间弥生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大陆进行展览,而她的大名传入中国,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大家尊称她为“圆点女王”,有的媒体称她为“波点太后”,我在观摩完她的一些作品、装置和软雕塑之后,我决定称她为“瓢虫精”。这几日读了她的自传性随笔《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觉得这位瓢虫精很有意思。这本书到处都是“大言不惭”的言论, 仿佛她不仅是艺术的先锋派,更是艺术的唯一中心,甚至是人类最伟大的先知,能掌握无限的宇宙和无限的时间的秘密。我虽然习惯了艺术家们各类奇谈怪论,但草间弥生的这些话还是让我大为惊诧。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精神病人能说出的话。草间弥生无遗是有精神疾病的,书中写到她童年时出现幻视,坐在堇菜花丛中看到每一朵堇菜花都长了人脸;后来看见万事万物都包含在网中,每个人只是一个网眼。这些不是一般的想象力能设想出来的,也因此催生了她的艺术。但是,她50年代去美国,16年后返回日本,常年居住在精神病院里,外界对她的评价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但翻看她多产的履历表,我不禁又想,她的精神病究竟有多严重?历史上精神病人艺术家很多,但像她这么多产、这么符合时代精神而不是死后被发掘、说的话又那么符合“精神病人”的身份的精神病人,极为罕见。我个人猜测,她的精神病症状为她提供了大量艺术灵感,但她并不是梵高那种真正意义的疯癫,她本质上仍然是一个精神正常的艺术家,只是比较有个性而已。草间弥生的作品有着鲜明的自我风格,也有一些常用的“艺术符号”,如圆点、南瓜、触角等,色彩也是极富个性的。这其中,最核心也最为人所知的是圆点。有不少人说她的圆点会令人产生“密集事物恐惧症”,但这种并不多,大多数作品都符合现代艺术的审美(如一些平面画作),有些更是令人惊叹(如著名的《无限镜屋》)。十几年前,我曾一度对先锋艺术很感兴趣,那时候大家能读到东西的不多,杂志只有《先锋艺术》,书印象最深的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那套有名的白皮书“实验艺术丛书”。那时候展览也少,也关注过仓鑫等国内所谓“先锋艺术家”(还记得有名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吧)。后来发现,所谓先锋艺术的根子不在艺术,而在战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先锋艺术有个特点,就是浪潮的更新换代特别快,特别是在纽约这个后现代的大本营,各种概念、主义、风格、装置被一波波的制造出来,全世界的艺术家都跑去纽约争夺最先锋的位置。于是,除了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如安迪沃霍尔等,大多数先锋艺术家们很快出名,很快也就被遗忘。这倒不是说先锋艺术浮躁,而是因为受西方当代哲学发展变化的影响,西方的艺术家们的创作动机也是哲学理论,一旦这个理论被说透了、说破了,这种艺术立刻就会褪色过气。草间不是这样。她没有西方哲学这种无法回避的压力,她的核心就是些平面的、极简的、重复的圆点,一不是理论,二没有背景,三她自称神经病,所以,怎么解释都行,怎么玩都可以,反而能让她从60年代的纽约一直到21世纪的上海始终保持时尚前卫。草间自称自己的艺术毫无模仿,绝无师承,似乎她和她的艺术都是横空出世的。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她的确没有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家那种目标明确的哲思,但有相当多的观众一看她的作品就能猜到这是日本人创作的。即使在她初登美国的艺术舞台那些年,她身上的日本味道从一开始就是浓郁的。她声称她不受日本艺术传统的影响,这符合事实,但影响力并不是只有唯一来源,她身为日本人,在日本成长、生活、感受,这些统统都是影响力。她的作品中有些极简的、极端的风格,都可以在日本民族的民族气质中找到相似点。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草间弥生、荒木经惟这样的艺术家,答案不仅是体制问题。草间弥生出道之初,日本的社会体制和艺术培养体制不比如今的中国更宽容,但草间弥生克服种种困难,在赴美之前已经有了很高的艺术造诣。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和嬉皮士、反越战的时代碰巧提供了时代契机。中国没有草间弥生,是由中国人的整体气质和审美趣味决定的,中国普通人的艺术观充满着实用主义色彩,文人则强调意境与传统。中国观众会因为一个“有名的日本艺术家”而去草间弥生趋之若鹜,但很多人未必真觉得“美”,又不敢说“丑”,于是无法真正进行艺术上的“审美”或“审丑”,对本国的先锋艺术家甚至一些年轻人的艺术思维从一开始就充满着嘲讽和排斥。同时,国内的艺术家的创作也无法彻底摆脱这种集体文化的羁绊,因为中国根本没有真正的原创哲学,艺术家只能模仿,而这与他的意识积淀并不总是能协调的。其实,中国没有草间弥生真不是什么值得痛心疾首的大事儿。我倒是觉得中国民间的普通人用自己平实的眼光来观看万物,没有先锋艺术在理论上的焦虑,倒是保留了艺术本身的平凡、实用和谦逊的美。我可不愿意中国的老百姓都能看“懂”《先锋艺术》这类书上那些佶屈聱牙但又不知所云的所谓艺术评论啊。所以,我在本文开头用戏谑的称她为瓢虫精,并不是调侃,而是我故意用中国文化的民间视角来看她,那么,无论她的“圆点”多么前卫、时尚,无论她本人或是评论家声称“圆点”代表了太阳、月亮乃至宇宙,是一切的本源和开始,是万物的形状,等等,都不妨碍同时也是瓢虫身上的圆点。

品味圆点奶奶的艺术人生

我知道很多艺术家活的都不开心,很多艺术家的一生都是悲惨连连,死后他们的作品才得以出名。艺术不能当饭吃,艺术不适合当饭吃,这是时下的一个公理。在这种认知下,发现为艺术而生因艺术而在八十高龄依旧闪闪发光的草间弥生奶奶,我不知自己有多惊讶。她有多惊艳,我的嘴就张的有多大。这本书的腰封上面的草间弥生奶奶造型前卫,把我吓了一跳。在读完她的这本不是自传的自传体随笔之后,在看了本书中更多她不同时代的照片之后,在真正的开始了解她之后,便觉得腰封上面另类的她与书的封面以及内容丝毫不违和了。书中节选了她在不同时期对生活和艺术的感想所形成的文字,这些文字让读者不难对她这个人的性格与对艺术的天分与执着窥见一斑。她的一生并不完美,甚至还会有诸如抑郁症这样的东西在折磨着她,也许有艺术家细胞的人得这样的病不足为奇,只是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家庭不幸福,对艺术的爱好屡受父母阻挠,早早患上严重心理疾病,人生那么多年都一直破不顺利的一个人,怎么就能坚持住,不崩溃,不自杀,挺了过来,终于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呢?从这本书里,从她的字里行间,我从外界对她的描绘之间,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她是为艺术而生的,这是她的命啊。我一直是个信命的人,我认为爱迪生是为发明而生的,他的成功与他父母的教育毫无关系。梵高是为艺术而生的,命运让他死后才能名扬四海。草间弥生也是为艺术而生的,命运让她受尽挫折与苦难却仍然可以坚持住艺术的理想,让她在艺术的道路上四季常青。我们经常会羡慕名人的光环,却很少能感知他们的艰难与不易。每一个成功的人的背后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再加上命运的安排。读到这本书我很高兴,第一次近距离认识了草间弥生奶奶。虽然我认为她的成功是命运的安排我们无法复制,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她的思想之中受到熏陶,从她的奋斗之中获得藐视困难的勇气,哪怕是一点点,也是弥足珍贵的。

如果你不理解她,看完这本书也不会更理解她

当代艺术进入观念时代之后,艺术家越来越像商人、产品经理、创意总监一类的人物。而艺术家的自我经营或者被经营就成为一个很微妙的状态,传统印象里自我、孤独配合着无比才华的既定形象与苦心钻营的经营者形象矛盾又统一地集中在艺术家身上,像村上隆这样的家伙干脆就大喇喇地出版《艺术创业论》《艺术战斗论》这样的艺术成功学读本,刺激了无数单纯的艺术青年的神经。而草间弥生,她穿起扭曲的童年,压抑的青少年,不被理解独自战斗的成年,点缀着在纽约惊世骇俗的时光,还有日本国国民对于她从敌视到引以为豪的传奇经历,捆绑着巨大的商业成功,成为了为这个时代专门打造的可遇不可求的大师。毕竟小小年纪被妈妈派去跟踪偷情的爸爸这样的成长经历也让人很难只是当个等闲励志故事听,她的人像她的作品一样,官能感极强,基本上是对观者感觉上的霸占,也就是观看的时候无论是否喜欢,都很难不被这种密集而压倒性的体验卷入,呼应本人病态的身体和精神,扭曲的童年和情感,不断被强化的艺术自我拯救论调,在这个越发商业的时代又难能可贵地凸显出纯粹的力量。我想愿意看艺术家传记随笔的人,大都是为了更了解这个艺术家而阅读的。了解她的过去,明白为什么她会有今天;了解她每一个作品背后的情结;更具体一些,了解她具体实施自己理念完成作品的过程……但这本书里的草间弥生,像是个迎合了世俗想象的自我膨胀的狂人,被商业利益绑架了的艺术家。语录式的文章,每一句话都透着无比炙热的深深寒意:“绘画就如同走上绝路的自己的热情”“在我死后的一百年间,哪怕只有一个人,了解我的心,我也会为这个人进行艺术创作的”“每天都是奋战,我要更加努力,更加坚定地建立起我的思想……”凶猛勇往直前目中无人。还有好几篇不属于她亲自撰写的软文样式的评论家画廊主的采访稿,语气里充满推崇和肯定。无疑给她的既定形象在增加了一层金灿灿且更加牢固的框架。众人想象中的艺术家不就是这样吗?可除了形象之外,这又对大家理解她和她的作品帮助有多少?那巨大膨胀的自我,被安迪沃霍尔抄袭,被马克雅克布崇拜,被奥基佛赏识……这种被艺术史上的大师层层加冕霸气侧漏的女王范,能把任何一个自诩带有艺术使命的艺术家都吓尿吧。但这种加重既有印象,无益于加深理解的书,我总觉得只适合对她只有古怪老太太和一屋子原点印象的艺术知道分子巩固印象用,说白了和签了名的海报区别不大,而且这“海报”还是黑白的,不好好还原这位大师逼到观者没有退路的严重色彩。

草间弥生关键词

“我希望你们从本书中寻找到草间艺术的全部、我长年来一以贯之的人生姿态,以及我求道的光彩。我希望你们从书中读取我一生的艺术思想,接受我传达给你们的信息。我希望你们在这里看到全人类生命力的光焰。我希望把这本书奉献给所有憧憬艺术的人们。”在书的最后,再次重温草间弥生的话,深深地被她对艺术的执着、对人类的大爱和对自我的坚定所折服。伟人之所以是伟人,一定有她迥异于常人的理由。如此“怪异”的圆点女王、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究竟是如何被热爱者追随,被体制、规则认为是异端,被媒体误解,以至于被推向风口浪尖,又最终成为享誉全世界的艺术家的?一本小小的书,真的能够读懂草间艺术的全部吗?这是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时的疑惑。曾经以为,想要了解一个伟大的人,至少要花费与其等身的时间和精力,或许才能窥见一斑,所以对于这些名人,伟人,总是充满敬畏,不敢轻易解读。然而,草间弥生的这本艺术随笔,却颠覆了我的成见。《圆点女王,草间弥生》从草间弥生谈艺术、奋斗、人生、社会、生·死·爱五个方面来讲述她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思想。每章随笔后都附有一至三篇专栏文章,用以补充介绍媒体眼中的草间弥生和其艺术、作品。我把这本书的内容简单的归结为三个关键词:自我消融;精神扬弃;燃烧的心。一、艺术:圆点女王的自我消融“我们必须借圆点纹饰以忘记自己的存在。将自己委身于不断前进的、永远的时光之流中,必须丧失自我的存在。”——《草间弥生DrivingImage》草间弥生是一位让观众沉浸于艺术世界的艺术家。“自我消融”是其最感兴趣的主题。通过持续创作同一种东西,使得自我存在完全埋没于圆点之中。这便是草间弥生的Self-obliteration(自我消融)。媒体评论草间弥生的艺术魅力在于“我们无论是在看小小水彩画中高密度描绘着的、颇具幻觉性的细微形象时,还是被布满镜子的房间里那些无限反复的、色彩鲜艳的巨大圆点包围时,感觉都是相同的。观众完全沉浸于作品之中,可以将自己从日常的繁琐中解脱出来。这才是艺术家给予观众最好的礼物。”古往今来,很多伟大艺术家的创作都高居于庙堂之上,令人神往,却无法亲近。草间弥生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它的简单,明了,前卫,却又来源于日常。草间弥生的最大特点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不断地挑战新的表达方式。在不停变换的作品背后呈现出“不变的东西”。圆点,网,南瓜,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元素和题材都被草间弥生赋予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内涵。所以,当观众置身于这样的艺术世界时,便自然而然被消融,被同化,被宇宙的无限、神秘、悠远深深吸引。二、奋斗:精神扬弃,永不停滞“我没有受到日本文化传统的影响。”——草间弥生草间弥生生于日本,长于日本,但却没有受到日本文化传统的影响,作为一个女人,她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离开了封建思想浓厚的日本,为她的艺术寻找更自由、广阔的世界。她以心中不断涌现的创造力为武器,一路与旧习惯、旧艺术奋战而来。成为了超越时代的女超人。草间弥生不但是伟大的艺术家,还是时装设计师、作家。她马不停蹄地进行创作,在艺术的世界里进行着永无止境的奋斗。如今年过80的她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每天伏案绘画。这样的勤奋与执着无疑是所有年轻人的楷模。三、人生、社会、生·死·爱:燃烧的心“我要以我的艺术填满亿万光年的浩瀚宇宙,我要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看到我的作品;怀着这样的希望,我的心在燃烧。”——草间弥生草间弥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的艺术创作。作为一个前卫艺术家,她的视角宏观且深邃。她从不将问题分裂开来思考。她既醉心于自己创作的世界同时又对现实世界怀着深切地关怀和期望。1968年,草间弥生曾在布鲁克林大桥上上演了裸体偶发艺术,表达了自己在社会、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的反战思想。2000年,创作了《无限的镜屋:水上的萤火虫》,表达了对浩瀚宇宙的思考。她的作品被许多艺术馆收藏,也有的被放置在户外供游人观赏。她走在艺术的前列,却又深深植根于大众之中。阅读整本随笔,最令人感慨之处便是草间弥生对自我的坚持。无论是年幼时对绘画的执着;年轻时代的学习、出国;还是之后漫长艺术创作中的孜孜不倦,历久弥新;乃至于现在的坚持与奋斗。草间弥生,无疑是一个独立、超前,眼界宽广,思想深邃的伟人。然而,她却觉得“艺术家并非一种特别出类拔萃的人。”她只是按照自己的活法生存下去。她从小立志当画家,后来从走出日本国门,在海外继续创作活动。最终成功在纽约艺术界确立了自己的稳固地位。16年后,重回日本,开始版画、粘贴画、小说创作。她只是在做她唯一热爱又擅长的事情。或许,这就是她的伟大之处,是她之所以能超越常人的秘籍。“一旦有某个人决定了自我前行的道路,我希望他能一心一意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即便遭遇了艰难困苦,我也希望他不要中途而废,不要屈服于别人的反对,向前行进——我对年轻人也怀有这样的期望。”——草间弥生与所有在坚持自己梦想的朋友共勉。

一切艺术,皆是灵魂寂静中闪现的光焰

文/橘川大人看草间弥生,很难不把她和另一位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洛联系在一起,两者具有莫名的相似性:带有男性化色彩的面部神情,漠然却坚毅的眼神,照片中的她们都具有某些突兀与不合时宜的气质,创作出的作品使人错愕,两者专注于艺术和绘画,哪怕疫病缠身。不同的是,卡洛善于用绘画讲述自身经历,虽然艺术界给她的定位是超现实主义,但她却一直否认:“我不画梦境,我只画自己的现实状况。”和她相反,草间弥生的世界里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圆点,她在巨大的画布上用笔绘制有如细胞一样的圆点,铺展开去,勾织成一张使人在其中消融的网。宇宙和空茫,悲伤与虚妄,这是我们在草间的画作中时而读出的元素。一个有着抑郁症和强迫症的怪异老太太,不看电影电视,不读艺术史,“因为没有时间让别人影响自己”,大部分时间在靠想象力创作、绘画,读她的自传,能够觉察出,这是一种还未受到他人语言污染的、纯净如孩童般的叙述,简洁却能叩击人心,无过分的修饰语汇,却可以使读者自由地去填补所有必要的色彩。对于草间弥生来说,没有创作的人生是无法想象的。一生对于她来说似乎是不够用的,她务必要争分夺秒地去创作,要读的书是那么多,孤寂的夜晚里,她读着读着,经常彻夜不眠,直至黎明洒下了它的光辉。她期望即使在肉体消失之后,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和灵气也能透过时间的帷幕,去影响一代代的青年人,用冯唐的话说,就是也令他们也“内心肿胀,激动不安”。生活在不同时代、居住在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竟然有时也能有心灵的交融贯通,在草间弥生看来是异常神奇又不可思议的,因此她认为,这是一切艺术得以不朽的方法,也是艺术家们真正的竞争手段。从小就有幻听和幻想症的草间,对一切自然生长的动植物充满了爱意和亲切之感。比如,她觉得花朵是一张张人脸,仿佛在对她倾诉着什么,在她的作品里,南瓜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南瓜有其可爱之处,其颇具野性的幽默感一直都在打动人们的心”,“在艰苦的岁月里,南瓜慰藉过我的心”。我久久凝视一副南瓜雕塑的照片,看上面布满的黑色圆点,和整个南瓜微胖而敦厚的身形相辅相成,我开始觉得,这就是草间的人生观和自然观,那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那种低调、隐忍而富含趣味的存在方式,寄藏在南瓜身上,被草间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对于弗里达·卡洛来说,孤独是人生的必要陪伴,也是慰藉心灵创痕的良药。在孤寂中,唯有自己抚慰自己,自己扶持自己,一个是脆弱的卡洛,一个是神情冷峻不肯屈服的卡洛,这两种性格共生在一个躯体之中,相辅相成,同时存在也同时消亡。同样的,草间弥生也认为“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孤独中产生的。从灵魂的寂静中闪现”。人只有学会和孤独作斗争,才能走向精神的完善。自杀的念头也会时常在草间弥生的脑中盘旋不去,而她拿来与之抗争的唯一武器便是绘画、创作,即对艺术的热望,以及渴求自己作品获得永生性的一种持续动力。“无论我们做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明天比今天,后天比明天更能够散发出自己生命的光辉,即便是生活在充满虚饰、愚陋的社会里,那也足以表明生命的诞生是非常了不起的”。观赏草间弥生的作品,经常会有一种感动,看那些色彩艳丽、根茎肥硕的美丽花朵,能够体会到草间在其中放置的饱满的生命力,还有那张被叫做“无限的网”的巨作,照片中的草间弥生站在这张网前面,眼神坚定执拗,像个涉世未深的女童。她在裸露的男女身体上画满圆点,在街头搞偶发艺术,用布料做出满满一屋子的阴茎状饰物……她是一位粗犷又真实的艺术家,在她身上似乎汇聚了全人类生命力的光焰。我从这个坚毅创作的老太太身上看到一种“从死亡的彼岸深切关注面对艺术时精神上的激昂”,死亡、生存、宇宙这些话题与她的作品密切相关,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她的绘画和雕塑具有一种简洁的宏大性,草间弥生似乎在搜集人类和宇宙的所有信息来修正艺术的姿态,她从各类书里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再汇入到自身的经历中,喷薄在其作品里面的,就是那个独特有个性、走在世界艺术前端的草间弥生。“我死后也要振翅翱翔,向更深、更宽阔的地方,积蓄比现在更大的能量,一直飞向宇宙的苍茫”。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草间弥生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赋予了她的作品以熠熠生辉的延续性,那些由圆点构成的巨大张力,那些诡异而妖娆的、给人带来战栗的官能印象的花朵雕塑,那些转瞬即逝却令人印象深刻的偶发艺术,无不是在证明着这个女艺术家的惊人才力和不竭的创作灵感。这些圆点带我们走向宇宙的纵深之处,那里是灵魂永久休憩的迦南之地。(转载请联系作者)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