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100093224
作者:陈达
页数:200页

内容概要

陈达(1892—1975),著名社会学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抗战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社会学系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1948年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人口问题、劳工问题和华侨问题,代表著作有《中国劳工问题》、《人口问题》、《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粤东、闽南与广西
一、南洋华侨研究的缘起
二、汕头及其附近
三、泉州与漳州
四、西江流域
第二章 东印度群岛
一、爪哇
二、网甲
三、西婆罗洲
第三章 马来亚
一、星加坡
二、马六甲
三、槟榔屿
第四章 暹罗与中南半岛
一、暹罗
二、中南半岛
第五章 苏联
一、莫斯科社会一瞥
二、工人生活与工厂
三、集合农场

作者简介

本书为著名社会学家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记录了其在1934年至1935年间在闽粤、南洋地区和苏联的考察见闻。“华侨为革命之母”,书中对于闽粤社会与南洋华侨的观察叙述,展现了这一群体的风俗民情,及其与国内革命千丝万缕的联系。1935年作者游览苏联,细致记录下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工农生活,亦具珍贵价值。


 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直都在找好看的游记,找到这本好久了,买回家也好久了,一直都搁在书架没看,其实是因为心里期待不高才拖延至今的。但这几天看了之后,觉得还是值得看一下的。看这本书,应先在心里记住两件事:第一件事,书的名字叫《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名字起得恢宏沧桑,但其实这不是一本真正的游记,这本书是一个社会学研究项目的部分调查笔记,因此,对于书里有时出现的句不成句,章不成章的地方,无需责备作者欠缺文笔,这本来就是据实观察、随时随地的随笔,别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第二件事,这本书的全部记录都是在1934年至1945年之间写下的,因此,要把想象力推回到80年前,别用如今的丰富见闻去责怪当时的不够精彩。想想当时中国处于什么状态,再来看这些记录,就觉得挺有意思的。作者:陈达(1892~1975),中国社会学家。浙江省余杭吴山镇人。现代中国人口学的开拓者。1918年6月,获美国波仑市立德学院学士学位,1923年暑期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长期执教于清华学校。1929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后,负责创办社会学系并作教授兼系主任,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国际人口学会会员。抗日战争时期随清华南迁昆明,兼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作者陈达说自己因为受托于一个国际学术组织,要去研究太平洋区的移民问题,以探讨移民运动如何影响各关系国的生活、商品交易、竞争和冲突,然后他就向清华申请了一年假期,去研究中国的南洋移民问题了。首先分清楚两个概念:“迁民”和“侨民”,从字面意义就能理解,迁民是从中国迁出的人,侨民是生长于海外的人,看似差不多都是中国人,其实相差很远,他们在殖民地享受的待遇也有不少差异,要分为两个群体去研究。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是给我带来很不一样的感悟的,首先,是感叹于自明朝甚至更早,中国人就已经南渡到今天的东南亚等国并落叶生根,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不知道需要多大的无畏才能告别世代生活的家乡去一片陌生的土地上谋生,成为侨民。暹罗、安南、爪哇、马来亚、星加坡,读着地名的旧称,一股旧时气息扑面而来。清朝末年或民国时期迁移,还能让人理解,当时已经有专门的中介组织中国人去南洋打工,或者是在锡矿,或者是去椰子园,深觉旧时谋生实在艰难,到海外打苦工已经是份优差,存够了钱就能回国建设家乡。大学去厦门玩的时候,经过了下集美,对陈嘉庚这个名字很有印象,原来是个千百万华侨中的一个名人。另一个有意思的人物叫罗芳伯(1738年-1795年),梅县人,当时是清朝乾隆年,他漂洋过海到印尼东万律(今坤甸)开了金矿公司,势力越来越壮大,“采十八兄弟制,自称大哥”,最后成了一方之王,53岁登位,将自己的兰芳公司建成了兰芳共和国,与当地荷兰殖民者协议分区而治理,平起平坐。后因继承者管理不善,内讧打架等等破事,终于在1888年被荷兵歼灭。多浪漫的一个故事呀。南洋土人“文化简单,著名的懒散,他们又不懂卫生”,于是华人到了当地,常常都混得不错,甚至在殖民时代也能当上一官半职,甚至称王称霸,都不是稀奇事。作为一个广州人,更感叹于一件事,作者无论去到哪里,都会记录一下当地华人的根源和帮派,“旧时南洋中国人多分五帮”:海南、广府、潮汕、客人、闽南(厦门),连华人学校也按五帮来分,用各帮语言授课。这种地方意识根深牢固,身为潮汕人的意识要远远覆盖了身为中国人的意识。今天仍然如此。最后一章写的是陈达在前苏联十月革命后到当地参观游览的见闻。突然发现,自己除了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里学到过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外,别的地方都不曾认真了解过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运作,看见作者陈达记录了那么多,从工人生活到歌剧院,从劳动营到反宗教博物馆,从啤酒店到百货商店,每一处都是寥寥数笔,但居然勾画出一个能供人产生无限遐想的社会状态出来。相信书里全是客观记录,在这样的前提下看这一章,竟然觉得当时前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昌明有序,人民各得其所,文艺事业同工农业一起发展,相比之下,当时中国还在兵荒马乱之中不知所措,叫人如何不羡慕苏联,难怪当时吸引到如此之多的能人志士去学习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思想源泉,舍命追随共产主义事业。自己开了一个公众号,都是读书笔记,写着玩ID:夏虫问冰/xicowebi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不知道需要多大的无畏才能告别世代生活的家乡去一片陌生的土地上谋生,成为侨民。暹罗、安南、爪哇、马来亚、星加坡,读着地名的旧称,一股旧时气息扑面而来。
  •     太重要的一份材料了!让我们思考“民族国家”初期,人们的心态和状态。侨民和迁民的区别,是不是还那么重要?
  •     当时大略粗翻。挑暹罗部分看了看,สยาม到今天有些依然还是老样子嘛。
  •     材料或许有价值,写得实在是太一般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