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水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302326793
作者:朱卫国

内容概要

朱卫国,1963年生。从小偏食。读书、写作亦然。业余时间喜欢写些小随笔、小书评,也写诗歌、小说。工作时间写些新闻作品和论文。发表文字以小书评、小随笔和新闻作品居多。

作者简介

记录了作者“我为书狂”和对世道人心独到观察、描摹的心路历程,既有“我观”,也有“观我”。作者往往追求“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文字境界,因此,有些篇章别具一格,颇堪玩味.。


 风行水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故纸堆里探寻文化之美               文/张宏涛晚上睡觉前,随手从床头书桌上抽出一本文化类的书想尽快进入瞌睡状态,没想到,随手翻开,却欲罢不能,一口气把这本270页的书看完,已经是凌晨两三点了。该书就是专栏作家朱卫国的力作《风行水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该书共分两辑,第一辑是文化散文,第二辑是书评。因为爱读书,所以我先看的是第二辑,想看看作者怎样评价其他作家的作品。作者的书评很有特色,因为他熟悉这些书的作者,很多还都是多年的朋友,所以他不仅评书,还讲各个作者的故事。比如他评论王世襄的《锦灰堆》时,不仅解释了书名是“人弃我取的小物件”的意思;还告诉我们,王世襄对明代家具、竹刻、葫芦、佛像等很多不被人重视的五花八门的东西,刻意搜讨,耐烦解析,力求融会贯通,并将典籍和民间高人的独得之秘互相印证,这才著成此书。此书让广大读者也由此生出许多爱怜之心,觉得祖国文化渊雅无比,内蕴无穷。他给范笑我先生的《笑我贩书》写的书评,则让我们知道,范笑我是性情中人,以一己之力,来担当许多人的心灵寄托和梦想。他以发掘嘉兴昔日的文化沉积为己任,引发众人对嘉兴名人名胜的关注,保全了很多文化古迹……另外给孙犁、黄永玉、俞平伯、陈寅恪、废名、吴宓等众多名人雅士的书评也都让精彩异常,大长见识。第一辑的内容则让我不由得想起郑板桥的一句诗: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都仿佛从传统中走来,带着古典文化的美。比如作者写“霜”:霜是中国的文化符码之一,诗人的符码,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像“月落乌啼霜满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个霜字,落满了中国典籍,使中国古典文化很有些清寒的味道。这清寒,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品格。作者写青苔,就从清代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开始,接着写宋代叶绍翁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唐朝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最后上溯到南朝江淹的《青苔赋》:“至哉青苔之无用,吾孰知其多少”。由此,我们自然明白,“从前的诗人,是以不能领悟青苔的美丽为耻的。”作者还以十篇文章的篇幅描绘了他心中的十种美色:顾盼神飞、见之忘俗的顾盼之美;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的恬静之美;让艺术家惊讶的青丝之美……看罢该书,犹如痛饮了一场美酒,躺在床上,很快进入了梦乡:我沿着一条幽静的小路,走进了一个古老的茶坊,各个朝代的文人墨客都聚在这里吟诗论道……本文已发牛城晚报,11月22日
  •     我刚出了一本《风行水上》,很是兴奋。就约了一个文友写了一则书评,文字美雅,写自己“植物控”的部分,一如她平时的写作,平淡中藏着奇崛。可是,谈到我写作的部分,立即正襟危坐起来。我跟她说,这不是我想要的书评。我想要的书评,是哪怕只翻看了其中几篇文章,然后写触动她联想的文字。说严重点,是一点启示。别人的书,每每读来都会带给我很多启示。思想上、文字上、美感上的启示。当然,我的文字达不到给别人带来启示那样庄严的境界,但是我想,翻看之际,忽然抛开我的书,想点别的,应该是有的吧。如果写下废书而叹,眺望窗外,信马由缰的几缕思绪,未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读书并不多,也不是用读书来做学问。我读书就是用来消遣时光,然后胡思乱想。很多人看不起胡思乱想,这是可以稍稍打破的。但凡觉得读书有趣的,其最大的收获,也无非就是自己也可以胡思乱想了。谁说胡思乱想,就是废名、就是黄永玉、就是张五常、就是杜拉斯们的事情,就是更远的古代《五灯会元》、《世说新语》中众多稀奇古怪的人物的事情。人是思想的芦苇,芦苇在风中的摇曳,也就是胡思乱想的一种飘逸吧。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我的耳机里传出的就是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世界上最干净、最宽广的水流之一。如果水在流动的时候,就知道它在流向大海,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这基本上就定义了水的本性。这样一来,世界上的水,除了已经在海里的,就可以分为:知道流向大海的水,不知道流向大海的水。写作亦然。世界上有大作家和小作者之分,但是,还有另一种分法,就是流向人心的文字,和不流向人心的文字。我们作为一个哪怕是卑微的写作者,最起码的追求,就是给自己赋予一种可能性:写下一些流向人心的文字,哪怕是只流向一个人的心灵,自己的心灵,也会在某个时候,激起或绵长、或悠远的回声。一如勃拉姆斯的音乐,就是经得起时间冲刷的声音。实际上,在通常的看法中,都认为文字就是表达一种内容,或者也还用些形式作舟。但文字,不仅是诗歌,就是散文,也应该有接近音乐的韵律表达。最著名的,要数王道乾翻译杜拉斯的文字。到底王道乾翻译水平如何,人们是有争论的。如果有人连王道乾拿捏文字的韵律感也不承认有,我就真的难得一看了。因为,你只要静下心去读,虽然是翻译文字,但那种穿梭在字里行间的韵律感,也会异常分明地感觉到。我们经常看书,也尝试着写作,如果能够找到自己的叙述语调,当然求之不得。不过,即使是退而求其次,能够模仿一些作家的语调,那也是很好玩的。这部《风行水上》,写作时间跨度很长,可以较为明显地感到,不同的篇章里,有不同年代的渗透和沉淀,但是,都不那么明显。因为,我并不是想驾驭或者能够驾驭,那些与时间和变化高度相关的大题材。毋宁说,也就是在一些简单的描摹中,试图获得对一种叙述语调的把握和实践。没有人在根本上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你还在用文字进行写作。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加入人数不多的一群人,并且保持对某一种独特叙述语调(韵律)的热爱。
  •     涣 然 成 文——《风行水上》读后感刘向阳还是首次看到,封面署名印这么小的,五号字;著字更小,小五号字。让我联想起张爱玲的话“遇见你我便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 我思忖作家朱卫国可不是叫读者低到尘埃里,他是把自己看的很小,把文字、文章、文学看的伟大,充满敬畏与谦逊之心。好像告诉读者:别看人微言轻,但文字的魅力,如风行水上,涣然成文。在腰封盛行,荐语泛滥的时风之下,《风行水上》这朴素的装帧设计特令我欢喜。《风行水上》分两辑:一为散文随笔,一为书评杂感,记录了作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认和我为书狂的心路历程,既是“我观”,也是“观我”,内涵丰富,别有一番境界,颇堪玩味。读朱卫国的《风行水上》,我有这样几点心得体会: 卫国文字大有陶诗风范:自然流畅,不作绮语,却极富底蕴,在平淡中见真情,且质朴中含韵味。他写道:“世事艰难,谁能料得,幸好手中还有一杯茶,微苦,还甜,简陋的木窗外虽没有红尘滚滚,却还清风可人,樟树之香还在,超然。”(P20)他的这一美学追求,符合苏轼《评韩柳诗》里说的话:“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当今文风不佳,多金玉其外空洞无物的文章,缺乏主见、高见,也是作者修养不够的体现。卫国是有思想的人,他的这些“胡思乱想”隐藏在文字里,欲言又止,需要细心琢磨,才能品出味道。同时,他的文章叙述语调形成了个人风格:娓娓道来,不绝如缕,像山间泉水,或潺潺奔泻,或静静流淌,又似静夜萧声,时而绵远悠长,时而若断若续。卫国对节奏感的把握,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你看:“一个霜字,落满了中国典籍,使中国古典文化很有些清寒的味道。这清寒,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品格,高贵的品格。与现代文人的炫耀完全是两种风格。并且这清寒,是一种风骨的体现。就像一根落满霜的树枝,远远伸向池塘的棠梨树的树枝,清寒其表,风骨其里,很是铮铮。你想把它折断,当成柴火,至少你的手会寒一把。而这时,远山的霜钟就响了,泠泠地,不绝如缕”。(P11) 他的文字,将现代白话与古典文言融为一体,形成富有张力的语言之美。朱卫国文字极具诗意,韵味隽永,不滥情,懂克制。从上面引的二节文字里,我们就已经感觉到了。不知道他是否写诗,但我想他是个诗性十足的人。他的诗意,我们不但在散文随笔这辑,感受到了,在他的书评杂感那一辑,也能感受到。书评杂感文字写出诗意,而且还写的那么自然,不矫揉造作,是极难驾驭,也极难得的。拉拉杂杂,说一堆废话,我还是没能清晰描叙出朱卫国《风行水上》一书的特征,也许,还都是误读。如果本文撩起了你阅读的兴趣,还是请读者面对该书,忘记本文。一卷在手,月朗风清。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过于含蓄的手法看一两篇还好,看一本我可看不下去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