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准备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37843015
作者:张定浩
页数:238页

书籍目录

序:后来者居上(吴亮)
I
年老的迷惘一代
旁观者的道德
失败者格非
一个地狱的受害者
人性的彩膜
骆以军的大麻小说
拐了弯的诗人
胡诌诗与乱弹琴
坏诗的秘密
II
假想的煎熬——对苏童《黄雀记》的一种解释
被打捞上岸的沉船——张炜《你在高原》
徘徊在零公里处的幽灵——马原《牛鬼蛇神》
皇帝的新衣——阎连科《四书》
快感的形成与失去——李师江《神奇的大妈》
职业的和业余的小说家——兼论宁肯《环形山》
《第七天》:匆匆忙忙地代表着中国
III
论经验
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
IV
文学的形状
读《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
文学是写可珍重的东西
智性的柔弱
寻找试金石
语词的篝火——论贾勤《现代派文学辞典》
文学与政治——近距离看林达
小说家自己的命运——读王安忆《天香》
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读《繁花》
附录:从芦焚到师陀——在一条文学道路的背后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涉及近年来颇有影响的二十余位当代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分为四辑。这批文章有一些很短,另一些稍长一点,但它们相互交叉,先后引发类似的问题,与其称之为文学批评,不如视之为一种批评的准备,一种尝试用最笨拙的方式审视文学现场的努力。
“苏格拉底认为,假想一个人具有一种他实际上并不具有的美德,这是接近疯狂的行为。这样一种假想显然比与之相反的对一项绝对恶行的疯狂迷恋还要危险。因为对绝对恶行的疯狂迷恋还有治愈办法,而前者则会让一个人或一个时代一天天变坏,也就一天天不公正。 ”
——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批评的准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作为常读些小说,偶尔试着评论小说的读者,以我有限的体验,赏析与批评(本文的批评都是狭义的)在难度上极不匹配。写小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事,赏析一部作品是多维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便可,但批评一部作品,尤其是将一部作品归为完全失败之作,接近于二维,评论者不可避免要画一条金线,金线一旦画出,就如同呈堂证供,评论者所有评论都将与之逻辑自洽,这是巨大考验。或许正因这巨大的困难,一篇成功否定评论对象的评论更容易脱颖而出。张定浩老师的小说评论,有相当比重正是通过将作品二元对立为“好\坏”、“成功\失败”,并将目标作品推导为坏的、失败的来完成,读来自有一种KO对手的畅快。在《素描,或一个寓言》中,张老师写道:我的父亲,一个绝对的普通读者,曾有一次就一篇文论问我,“这个作者对这篇小说一会说好,一会说不好,他到底是什么态度?”……批评,唯有对作品呈现出一个整体式的判断,这批评才是可以交流的,同时,批评也就不再是一件批评家们玩耍的智力游戏,而是有能力面对普通读者的。从目标读者的设定上,这种二元对立是必要的,从语言策略的角度,这种二元对立同样必要,猛烈的语言风格唯有尖锐的对立方可支撑。猛烈与犀利的区别,在于犀利是一针见血式的局部打击,而猛烈则是整体性的大力撼倒。频繁的否定大量风格各异的作品同时,如何在金线问题上保持逻辑自洽呢?张老师倾向于选择以传记式批评的方式探讨作家与作品的关系,然后将对于作品价值的辨识转化为对作家本人三观的指认,将评论重心转移至审查作家的思想瑕疵上。把批评《你在高原》转化为批评张炜伪理想主义者的矫情与虚伪;把批评《春尽江南》转化为批评格非对“失败者”的错误理解和对诗人群体的污蔑;把批评《遣悲怀》转化为批评骆以军捕食生活经验的贪婪对伦理的肆意僭越……张老师的工作只是从作家访谈、随笔中寻找蛛丝马迹,将作家与作品中相关人物从思想上进行绑定。这显然是捷径。这样,不但绕过了“作家从作品中退场”的技术难题,也尽可能避免了自己批评标准和美学立场的确认。唐诺《尽头》中有一段谈到,他的诗人朋友初安民是个很懂书法的人,但困扰于弘一法师一生书法风格的不断剧烈变化,对于初安民来说,“弘一法师的字的真假判别居然不来自字本身,而是偷鸡般得间接依靠我们对他生平的了解,他要询问的不是这样写字是好是坏,而是写字的人有没有‘资格’这样写”。但问题在于,从好坏分析转向真伪鉴别,其实是一门技艺不断逼向右墙的必然结果,而中国当代小说写作似乎还离右墙很远。对于张老师所批评的作品,文本线索不值得信任,必须参考作家在作品之外的某些言谈来为文本定性,但对顾城这样的诗人,其文本中的爱、同情、希望等人类光荣的情感却又不容置疑,无论现实生活中发生什么。海明威虽然酗酒自杀,却要胜过那些终生只懂得怀疑、批判、揭露、嘲讽的清醒者百倍,但卡夫卡绝不是“只懂得怀疑、批判、揭露、嘲讽的清醒者”,其原因却不是卡夫卡的作品,而是卡夫卡1917年的日记中表达了对日常生活的热爱。至于其他年份日记中怀疑、批判和绝望的成分,却避之不谈。似乎一旦“好坏分析”转换成“真伪鉴别”,选取标准的主观随意性便难以避免。这种随意性同样体现在批评原则上。对于自己批评的作品,张老师明确反对“新作品或许正在参与创造未来的美学标准”的辩护理由,坚持以既有的美学标准和已有的阅读经验去衡量,但面对自己推崇的《繁花》——当代中国小说前三位——张老师却在《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中开篇写道:“《繁花》不是一部方言地域小说,进而,它也不在当代小说现有的诸趣味之中。”张老师持苛刻态度的作家作品极其多元,但嘉许(或宽容)的作家却在地域、文化、风格上呈现出明显的相似。如果说批评首先是对优异的辨识,那么一个清醒的批评者需要警惕,这种辨识是否来自对自己熟悉的文化与风格的依赖和对自己不熟悉的文化与风格的排斥。任何文学评论终究需要面对文本,一旦涉及文本批评,张老师总是显露出一种急于抵达结论的迫切,他并不想从理性上追求尽可能的严谨,而是希望感性上迅速唤起在结论上站在他一边的读者的共鸣。比如批评《黄雀记》:白小姐,少女时被强暴,留下阴影,长大后沦落风尘,陪庞姓台商去巴黎游玩,不小心怀孕,回国后企图报复台商,用生下孩子的方式向台商索取巨额赔偿。我能说这简直就是三流电视剧的狗血情节吗?张老师所说不无道理。但问题是,将小说的情节提炼成百十字的梗概,其剧情是否像三流电视剧和小说本身的好坏联系并不那么紧密,《长恨歌》的包养故事、《繁花》的饮食男女提炼到这个精简度也未必不狗血。再比如批评《四书》,张老师将矛头指向其模仿《创世纪》语调的开头:这样的语言,初读起来确实新鲜,但通篇都是这样,动辄来一句“事就这样成了”,抑或隔三岔五来上一段莲花落般的唱词,却只能令我想到一个词:矫揉造作。即使没读过《四书》的文本,我们也可以常识性的理解,小说的语言选择成功与否应该取决于它能否有效的为小说主旨服务,模仿《创世纪》语调、使用莲花落般的唱词并不必然就是矫揉造作,正如不喜欢《繁花》的读者也不必纠结于通篇的“XX不响”。为何同样循着一条庸俗的故事线索,有的小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有的小说却只能一路庸俗下去?特殊叙事语调的使用有何意义?这些才是评论者应该发力之处,避开这些细节,看似走了捷径,其实正是错过了旅途中最好的东西。读者当然期待评论者与自己立场相同,将自己懵懂的感觉一语道破,但他同时也会期待与自己立场相异的见解,为阅读开启新的可能性。立场本身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向立场的细节是否足够坚实。在这一点上,期待张老师批评的准备更充分一些。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犀利有趣,尤其是写诗和译诗的那几篇,真是一个靠谱的作者。
  •     读出一丁点乖戾,反倒显得亲切
  •     一折一返,基本是在火车和飞机上读完的
  •     看过的当代严肃文学其实不算多 看文学批评的赶脚就是自己的想法太单薄 思想太浅陋
  •     前半本的评论很犀利,看起来很爽,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评论
  •     字字珠玑
  •     31.清晰而有锋芒,文思雅正敦厚。
  •     前些天机智地蹭了一本,好几篇畅快的文章都在豆瓣上读过,重温一遍。
  •     终于出了,嘤嘤嘤
  •     深处见学,浅处见才。深浅相连,流畅绵延,故而内里笃定有力量,外在闪烁有新意。
  •     从一本评论集里整理出两万多字的摘抄和笔记足以显示我有多喜欢张定浩了。他的文章让我萌生也动笔写评论的念头,他显露出的博学、克制与责任心又让我深感我做不了这一行…
  •     “艺术作品不是留给一代代孩子,而是赠予数不胜数的死者的”。老师在讲座中也谈到了这点。《文学回忆录》里曾记文学批评于中国当代文学之必要性。我想老师升起了一面强烈的旗帜。扣一星是因为我不喜成语。
  •     成功成为waits老师的粉
  •     我现在已经丝毫不能掩饰我愈发速食主义的阅读态度了,总之第一部分精悍小巧的那几篇读起来很爽快。期间,在那片谈论长、短篇小说写作经验时,数度走神,结合自己过去几段涉及长篇小说的爱恨情仇,得到了“也许你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怠慢了直觉”的观想。
  •     文学批评居然读起来很有趣。
  •     “假想一个人具有一种他实际上并不具有的美德,这是接近疯狂的行为。”张定浩老师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这句话,由此可以看出他从事文学批评的初衷。其中几部作者认为失败的作品,后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反映了当下小说创作现状是多么难堪。
  •     把豆瓣上读过的重读了一遍,那份准确感依旧击中了我。
  •     好看
  •     正是喜欢作者永远无法客观永远囿于温情的批判。
  •     粉张定浩
  •     终于到了,重读。他的评论和他的诗都有异常精准的东西。问题越来越趋同的时候,一边承认无知,一边尝试相信和回答。
  •     写得好棒啊~想了很多。
  •     有洞见,有力量,又有克制的文字,很值得再读!
  •     批评的准备,需要足够的弹药,并以深刻的洞察作为动力。一切的赞美,若无批评,便没意义。有意义的建设性批评,是对被批评者的厚爱。
  •     《论经验》
  •     喜欢
  •     少数观点暂时还不大认同,但作者文笔极好,条理清晰引证丰富,读下来竟然觉得津津有味。张先生使用“据说”这个词的功力也是深厚= =
  •     弹的部分比赞的部分好看很多。waits老师太能得罪人了。
  •     第III部分《论经验》、《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很可一读。附录的作者的硕士论文我倒是没有看得下去。
  •     张定浩厉害了,批判余华的时候还不忘讽刺一下莫言。综合这些集子来看真是很难分辨他的评判标准啊,难道是有熟人之分?
  •     诚意满满文章短短!
  •     无论在批评上还是写作上都极具启示性。
  •     虽网上早已一过,纸质重读仍犀利如初
  •     好多小说的参考答案。
  •     有人说最好的选书方式,就是读你喜欢的作家推荐的书,况且张老师还能将文学批评写的如诗如歌,犀利又深刻,如何不动容。
  •     张老师是有信念和良心的评论者,正因为如此,看到他用明显的双重标准为自己的错觉背书,才让人觉得遗憾。
  •     出门时慌里慌张塞进包里的一本,难熬的一夜硬座旅途里,竟然断断续续勉力读完了。张老师真的是我极为狭窄的阅读范围里,中文表达最为舒服体贴的。
  •     刚刚看了前几篇,犀利,一边看一边笑了
  •     后面不好看
  •     作家需要描述精准,文学评论家更是。大概是太久没好好看书了,回家随便翻几页觉得每一句都那么好,表达相当准确、独到,荐之。当代优秀的青年文学评论家实在太少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