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游之歌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13309639
作者:(美)丽贝卡·索尔尼
页数:317页

内容概要

丽贝卡•索尔尼
现居旧金山。
多年来她为杂志及包括纽约惠特尼美术馆及丹佛美术馆在内的美术馆,撰写过不少关于视觉艺术、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等议题的文章。
除本书外,索尔尼著有《移栖之书》、《荒野之梦》等多部作品。2010年被 “Utne Reader”杂志评为“25位改变你人生的人”之一。

书籍目录

目录
序 梁文道
第一篇 思想的步调
追踪一处山岬
时速三英里的思维
站起与跌倒:两足步行的理论家
追求圣宠之路:朝圣之旅
迷宫与凯迪拉克:走入象征的领域
第二篇 从花园到荒郊
离开花园之途径
威廉•华兹华斯的腿
千里传统感情:步行文学
昏暗之坡与抵达之坡
步行俱乐部与土地战争
第三篇 街上的生活
独行者与城市
巴黎或在柏油路上采集植物
街道上的市民:派对、游行与革命
入夜后的步行:女人、性与公共空间
第四篇 通过路的尽头
有氧的西西弗斯与郊区化的赛克
步行的形状
拉斯韦维加斯或两点间的最长距离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走路的历史。
在作者索尼尔的笔下,走路不再是平日里再寻常不过的移动方式,而是一种探索,一种仪式,一种沉思。
双足直立行走为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古往今来的城市变迁与走路有着怎样的关系?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行者”与那些酷爱漫步、健行的文人学者们又为何沉迷于走 路这一如此质朴的行为呢……当行走将我们的身心和世界融为一体候,这一切的问题便都找到了答案。索尼尔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优雅洗练的笔触,为我们编织了一部关于走路的独特历史,引领我们漫步于哲学、历史、文学、建筑学等人类历史的智慧之林,沐浴这一亘古不变的行为为我们所带来的惊喜。
——————————————————
如写走路和它的历史,索尔尼把更多的篇幅花在大自然中的漫游。相比起都会的逛街,荒野漫游好像更有灵性。——梁文道
如果没有看《浪游之歌》,你大概不知道走路、散步有这么大的学问。——蔡康永
请细细读,慢慢走,倾听内在心灵的声音,感觉周遭环境的脉动。——韩良忆


 浪游之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实在惊叹于作者的博学,能从走路如此简单的行为中衍生出如此广袤的思想层面。这不单单是一本关于走路的文学,而是涵盖了哲学建筑历史等多重话题,各种名人典故在作者笔下信手拈来。从山脉到花园再到城市,跟随着作者的步调,仿佛已经经历了一段跨时空的行走。在生活节奏极度加快的今天,面对着电脑、金属、各种机械,悠然行走的念想仿佛永远隔离在一道墙之外。读完《浪游之歌》就产生了一种出去走走的冲动,双脚贴近大地,游走在一群行人之间,就如书中所言,群众是闲逛者的领域,就像空气是鸟的领域、水是鱼的领域一样。在有关巴黎的变迁史中,贝伊对巴黎的看法我认为适应于所有居住在城市里的人。贝伊视巴黎为一堆故事,由街道步行者所造的记忆。要是步行消失,这堆故事会变得不被阅读或无法阅读。生活在城市中奔忙的人们往往忽略这种最简单的行为,行走成为了一种赶场的交通工具,地铁、扶梯、电梯,但凡能够为这种行为节省气力的工具或者机械,都成了我们投机取巧的手段。卢梭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说过:“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念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而我们这些在城市里忙碌里的人似乎对现状永不满足。读完《浪游之歌》最大的感慨就是如此,我们所追求的一切都过于空洞。比起感叹作者渊博学识,我更觉得在阅读的过程中是跟着一个长者慢步行走,他走在我们前面将各种故事和历史娓娓道来,而我们只是跟着听着,看着周围的风景一点点变化,从惬意的午后到淡雅的黄昏,我们了解所经之地的历史变迁,我们走过,成为了这条道路上的一部分。这不是成就感或者满足感,而是一种存在感。
  •     天底下还有什么比走路更自然而简单的事吗?但是美国作家丽贝卡·索尔尼写了一部历史,在这本名为《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书中,作者开宗明义:行走的历史是一部没有书写过的神秘历史,其片段散布在无数书本的平凡段落中,也出现在歌谣、街道,以及几乎每个人的冒险经历中。行走闯入各个领域,包括解剖学、人类学、建筑、园艺、地理、政治与文化史、文学、两性,乃至宗教研究领域。因此本书纵横开阔,保罗万象,地理上从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格尔的哥本哈根,到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湖区,从珠穆朗玛峰到新墨西哥州的沙漠,空间上从直立行走的原始人,到面对孤独和危险的行走的近代女性。走路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还要久远,但若把它界定为有意识的文化行为而非达到终点的一项方式的话,走路在欧洲只有几个世纪的历史,而卢梭首开其端。卢梭是第一位将走路奉为神明的人,他的漫步生涯起始于某个星期天回日内瓦的行程,他发现他回来得太晚,城门已经关上了。冲动之余,十五岁的卢梭决定放弃他的出生地、他的学徒生涯,甚至他的信仰。他毅然掉头,徒步离开了瑞士。他在意大利和法国不断调换工作、雇主和朋友,过着漫无目的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阅读了《法国信使》一书,才找到他一生的志向。1749年,作家暨百科全书编纂人德尼·狄德罗因一篇质疑上帝是否善良的论文而锒铛入狱。当时和他交好的卢梭前去探访,从他在巴黎的家到文森城堡的地牢足足走了10公里路。那年夏天酷热难耐,但卢梭在他那本并非完全可靠的《忏悔录》中表示,因他实在太穷便不得不走着去。“为了消遣,”卢梭写道,“我带了一本书。那天我带的是《法国信使》。我一面走、一面看,结果瞥见第戎科学院所出的一道题目:试问科学和艺术的进步给人类道德带来何种腐蚀与进步?在瞥见题目的那一刻,我便仿佛目睹了另一个宇宙,变成了另一个人。”这就是赢得大奖,并让卢梭扬名立万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的起源。卢梭一生与行走结缘,在生命逐渐步向尽头之际,卢梭又撰述了《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一书。这本书的每一章的名称都叫第X次行走。由卢梭开启的黄金步行时代在十八世纪末开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结束。在二十世纪初达到高峰,当时北美和欧洲人经常散步,步行既是圣事也是娱乐,步行俱乐部兴盛一时。为了写好这段历史,作者阅读了19世纪的徒步旅行回忆录,登山史,城市设计,维多利亚小说和诗歌,她还研究了花园迷宫的历史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记忆术。在书里,你还能读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要求徒步权力和工人和贵族的冲突,作者说这是贵族对花园热爱的扩展和民主化。书中最后的章节介绍了作为抗议和反叛的游行,主要介绍了巴黎,布拉格到旧金山,这些城市是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说的“理想暴动城市”,理想暴动城市应人口稠密,幅员不太大,基本上它应适于徒步旅行。随后,作者还从自己的故事出发,从女性角度来看待作为反抗的行走,出生在美国小城的索尔尼,从小喜欢在街道上漫游,但是身为女性,随时会受到伤害,所以她17岁逃到巴黎,19岁迁至旧金山的贫民区,在路上受到不断的威胁和可怕的事件改变了她,成了朝圣之旅,步行俱乐部,游行,革命的热忱参与者。到了1970年,当美国人口普查显示多数美国人住在郊区时,步行的黄金时代结束了。郊区剥夺了旧城市空间的自然光荣和市民欢乐,而且郊区化大幅改变了日常生活的规模和质地。一般美国人如今以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方式感知,评价,使用时间空间和自己的身体。步行作为文化活动,欢乐,旅行和闲逛方式在消退。身体,世界和想象之间古老的深刻关系在消退。这正是作者的主要观点,因为人类越来越把自己的身体囚禁在汽车,办公室,郊区的房子里面,身体通过行走与世界产生的关系越来越淡化了。读罢此书,最好的评价就是掩卷之后,出门走走。
  •       读美国作家丽贝卡·索尔尼的《浪游之歌》,最开始是诧异于副标题:走路的历史。拿“走路”作为一本书的主题,还洋洋洒洒地写出二十五万字,这事情算少有人做过的吧。走路本身并未拥有为人称道的价值,除了健身运动需要,大众似乎从来没有正视过走路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走路,可很少拿走路当一回事。比如一个人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位十年未见的故人,他不会认为是走路这个行为造就了相遇的契机,他会说是“今天运气真好”之类的话。  《浪游之歌》是怎么将这个看似枯燥无聊的话题扩展开来的呢?作者从人类行走起源的纷杂假说切入,她也认为走路是一种“业余行为”,“行走的历史是一张业余性质的历史”,但它散布在各项领域,实际上非常模糊复杂。本书主要以走路的地点场所、空间距离、人群类型,散步的需求,旅行的意义,行走的界限等为支点,用一种现象学的解读方式阐述了行走的历史以及行走性质的演变。  在作者眼里,卢梭是第一位将走路带入思想殿堂的人物,他不仅是个原创性的思想家,更是个胆大的思想家。卢梭因为走路获得了一种愉悦开阔的精神状态,且在这种魔力般的状态下寻获了美妙的遐想,他在其著作中不断地提及旅行带来的体验,记录下“行进间我的回忆与感触”,所以索尔尼认为,卢梭的著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个人经验远远大于社会批判,而这种影响的来源,漫步沉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紧接着,索尔尼从卢梭这个行走的最佳翘楚出发,解剖行走徒步乃至登山是如何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自我洗礼的生活模式。相比于卢梭的户外漫步,克尔凯郭尔的踱步更彰显出心灵有意识活动的积极性,这在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的来回踱步中得到了召唤。但在此之前,散步作为沉思、冥想或审美经验,经过华兹华斯、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的调教,行走于风景之间的这种行为方式有了属于自己特殊的人文根源。  作者写道:“思想和意念彷佛是风景里的固定物,人只需知道如何走过就能信手拈来。这样一来,即便行走和阅读都存在于脑中,行走成为了阅读本身,而记忆的风景变成像在花园、迷宫、车站里发现的文本那样稳定。”徒步爱好者找到了走路带给他们的愉悦感,这也让人理解走路是如何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那么边走边想是否就变成一种稳固的概念?答案是肯定的,但《浪游之歌》书写走路历史的结论最终表明,这种稳固的时间是有限的。  步行的场所、空间和类型在悄然地变动。步行不再是简·奥斯丁小说中精致化却单调的日常行为。墙的倒塌、消失成为现代性的一种标志(在欧美尤其是西欧国家,墙的消失是建立在个人私有场所日益牢固的基础上)。“走道如今被私有者铺在乡间的大公园里……在十八世纪,观看步行者兜圈子成为观看大花园和花园的标准样态。只有走在城堡阳台上才安全的日子早已过去”。漫步城市街道的人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真实生活在都市的公共场所、街道扑面而来。行走给艺术提供了持续不断的能量,确保闲逛者不断地找到自己栖息存在的证明。英国诞生了十九世纪杰出的小说家狄更斯,美国有惠特曼、弗罗斯特等一大群诗人,都伯林有了乔伊斯,巴黎有了普鲁斯特和路易·阿拉贡,意大利找到了它的电影大师们……摄影界通过漫步寻取的猎物。步行在这些作家艺术家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现代性节奏。  作为都市漫步者的杰出代表,本雅明将“闲逛者”变成了一个性感的名词。闲逛者是现代性的产物,反过来,又是现代性的观察者,某种程度上,闲逛者的典型特征就是制造了“城市荒野”、“玻璃之城”等超现实主义般的视野。在超现实主义小说家的笔下,游荡的人物拥有美化夜的力量。现代性意识和思维的改造,成功地把那些头脑风暴的情境产物给呈现了出来——文学的象征化书面表达和现代派就是最好佐证,而来到二十世纪后半叶,终于诞生了步行理论家(如居伊·德波),他们观察人们的散步闲逛行走,并亲力亲为。作者认为这是步行理论家们在试图留住现代都市的记忆——现代人成为了步行理论最直接有力的拥趸者。  到了这里,行走的功能、性质进一步变化。机器成为辅助人类身体的必要工具,扩充成为身体的一种力量和技能。步行的交通、健身功能也逐渐被跑步机、动感单车、汽车飞机等取代。继工业革命后,步行慢慢地成为人们出行时刻意的选择。于是,步行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散发诗意的行为。艺术家们挖掘步行的姿势、意义、空间感和文化内涵等。同事,步行的性质具备了政治话语。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作者看来,“不只是意念的革命,而且是身体在巴黎街道及广场舞台上被解放、饥饿、游行、舞蹈、暴动、被斩首的革命。”这种非暴力游行方式,步行附庸为抗议示威的手段,在最近几十年成为普遍现象,如捷克的“丝绒革命”。  由此可以看出,《浪游之歌》对行走的书写和行走历史的梳理,拥有一条清晰的线索。索尔尼认为,行走在最近的历史里成为现代性碎片的羽毛:“大多数的都市步行者都知道一种微妙的状态,即沐浴于孤独——点缀着相遇的黑暗孤独。在乡下,人的孤独是地理的——人完全在社会外,因此孤独有其地理的解释。在城市,人因世界由陌生人组成而孤单,而当被陌生人围绕的陌生人,怀着秘密静静行走,想象身边路过的人的秘密是最奢侈的享受。”这段话并不难理解,人们沉浸于独自行走,人群产生了一种“乌托邦式社群感”。每个人都得到了与人群对话的缓冲。尽管没人再去关注步行的目的,但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心灵漫游的经验。  选择行走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享受着闪亮澄澈的思想和脱缰野马般的灵韵。《浪游之歌》举了一个案例:一九八三年,东欧激进表演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韦花了三个月时间,从两千四百英里外走向彼此,在中间拥抱,然后分道扬镳,即所谓的艺术作品《万里长城行》。这种行为艺术的诞生,早已超出了步行精神的文化诉求。作者通过这个极端例子探讨了步行的界限和未来,最后的态度是有所担忧的,不过她笃信步行的必要性,因为步行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文化建构,而步行之道一直在召唤人类赶紧上路。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一本鲜有的关于走路的历史
  •     翻译有点差,尤其是第三章,有的词两个字明显颠倒了,有的句子不管读几遍都不通,可能急着出版没时间仔细校对了,新星出版社果然还是弱一点。
  •     生活在步履之间
  •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评价这么高,翻译水平相当一般,书的内容很多都味同嚼蜡,如果列个硬着头皮读完的书的豆列,这个绝对能上榜
  •     虽然不想承认,不过这本书确实是……对我来说有点看不下去。看完前两章以后暂弃。翻译加2星,读起来没有非常翻译腔调的地方,整体来说很通顺用词也很恰当。
  •     好看
  •     四星给的内容 打开书差点没被气死 底下跟名人名言一样的是什么东西 昨天才看到梁文道先生说自己“被”写序,导言等 今天连着两本都是梁先生写的
  •     好书,耐读
  •     书的内容是非常有趣的。从各个角度讲述了人类行走的历史,以及行走面临的困境。作者本身也是一个远足和攀登的实践者,因此在文字中流露出对行走真切的热爱。里面很多名人的行走感悟行走故事也让人印象深刻。很少有人从行走这个角度对如此大时间跨度的历史事件以及文学作品进行梳理的,非常新颖。然而翻译和编辑的质量实在太低,一页里面同一个人翻法都不一样、错句病句、排版不一、全无注解、港台译名等等充斥着全书,让阅读的快感减了大半。
  •     书的序言引出一个消解怒气的方法,俏皮又实用:某支因纽特人"有这样的习俗,谁要是生气,就让他带一根树枝到雪地上走一直线,一直走到在心灵获得平静的那个点上,插上树枝------以见证愤怒的力度和长度。"
  •     行走有多少种形式?游园、逛街、散步、远足、登山、游行、站街?视野开阔,与最日常处陌生化出为经验者所无视的惊奇,一如本书选题,作者在各种步行形态间闲庭信步。未能写成更专深的学术著作,殊可遗憾,许多洞见或为理论意涵可赖以着生的沃土;不过也因此保持了较为清朗的格调。一星扣给编辑,以台译到大陆出版,“鄂兰”之类译法在所难免,但又与“汉娜·阿伦特”隔行并置,陕西神木误为山西神木,凡此种种,责编你说你该不该被责?
  •     it's a good book but horrible translation. Will switch to English and tear this hopeless version.
  •     本书看了大半个开头,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     一本很有文化的全摘录。
  •     今年读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关于走路的一切
  •     走路这么简单的事,也可以写得深刻有趣。作者旁征博引,笔力纵横,思维之广思想之深令人叹为观止。大概可以再慢慢读一遍。
  •     步行是故事的串联,是想象力对未知地域的覆盖,是浮游无根的生命在一次次接触水、石、火、木过程中的灵性回归。行走者爱说一句话:“问我上哪去?走到哪儿算哪儿吧。”
  •     一本神奇的大开脑洞之书。英文原著值得五星,但是译本有几个不足:引文注释完全不见;翻译可能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奥德赛的妻子译成什么鬼了;页下的类似于名言警句的东东真是画蛇添足,尽管跟主题是有关的。
  •     断断续续好久,估计是因为小说看多了正经书看的就少了
  •     当走路邂逅历史、文化、哲学,简单的行走便拥有了与之截然不同的意义。作者的知识面真是太令人震惊了
  •     走路,散步,朝圣,游行,城市。
  •     立意清新,布局精彩,译文出色,页脚别致,装设用心,编校低劣。行文深受文青经历识见影响,得失互见;注脚全删加浓鸡汤非学术化,一声叹息。除自然、旅游、交运、休闲、锻炼等文化建构过程外,尤重公民抗争视角,忽视“非正常”身体。篇3章2谈巴黎与flaneur。
  •     很有意思的话题,可是好多句子不通啊……校对也好差,错印的地方不少
  •     非常好看,一口气读完,可鸡汤可学术,兼具英法style,前半部分关键词是自然、风景、乡村,后半部分则是城市、性别、社会运动。
  •     行走就是与自己来场深刻的对话。融入这世界,独立却不会迷失。
  •     第一遍看收获就不少~心也踏实了很多。
  •     话都说不顺还当翻译,破翻译
  •     没能读下来
  •     在我看来,走路的历史就是从奥德赛到尤利西斯的历史。从神意到众神的死亡,从神话到神话的消失,从历险和传奇到荒谬与庸常。行走变成了奢侈的事,因为它的意义被剥夺。行走已经不成为目的,而时摇身一变成为阻碍。速度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置身其中你不得不隐匿自身消解个性,去变成纯粹的速度和目的。
  •     翻译……感觉像是一个导师带着十个学生一人一章翻出来的;书是好书
  •     好看!
  •     书的立意很是有趣,鲜少见到从行走这个切入点进行大范围的历史文学梳理,殊为独到。“走路最理想的状态是将心理、生理和世界熔铸于一炉”,足见作者身为远足攀登实践者对行走的真切热爱。内容清新,布局精彩,翻译出色,可惜译文照搬台版,编校质量太低。姑且不论注释尽数删去,段落首行缩进不一,“鄂兰”“布雷东”等台译与“阿伦特”“布勒东”并举,“叶慈”“雪梨”大行其道,单是见到“既然”误为“即然”、“潟湖”误为“舄湖”、“陕西”误为“山西”,如此谬误,责编可真该问责。
  •     自己选的书,跪着也要看完
  •     我想说……这本书真的很无聊
  •     成为一个孤独漫步者
  •     哲学的书真心费脑子。。。
  •     世界就是走路走出来的,基于这个前提想问题,真的很好玩。想看有关走路的一切史实看这本就好
  •     费劲看完,感觉不该再宅了,但也没地方可以去。
  •     走路才思考
  •     配歌The Blue Café - Chris Rea 一杯咖啡,一段美好时光。
  •     实在太精彩,一口气读完
  •     停下来。
  •     能把走路这一个话题写这么深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