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9866179753
作者:陳德政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陳德政
1978年生,台南人。政大廣電系畢,紐約New School媒體研究碩士,曾任唱片行店員、廣播電台主持人、《Gigs搖滾誌》總主筆,現為專職作家、樂評人,兼職DJ,誠品站、KKBOX駐站作者。
曾拍攝濁水溪公社樂團紀錄片《爛頭殼》,2001年由水晶唱片發行。2005年起經營個人部落格「音速青春」,書寫紐約讀書時的所見所聞,如今累積超過一百萬字,五百萬瀏覽人次。
平日書寫音樂、電影及旅行途中遇見的事物,文字散見《破報》、《GQ》、《小日子》、《Shopping Design》、《Hinoter》、《cue.電影生活誌》、《金馬影展專刊》等刊物。第一本音樂散文集《給所有明日的聚會》於2011年出版。
曾於誠品講堂、學學文創、富邦講堂、台灣文學館、政大傳院流行音樂學程開設音樂或流行文化相關課程,也應系所或社團邀請至大學院校授課。其他經歷包括金旋獎評審、《女朋友。男朋友》電影音樂系列講座主持人、世界公民島大會主持人,曾受邀至日本參加富士音樂祭、荷蘭參加Mysteryland電子音樂祭。
DJ經歷包括敦南誠品露天音樂市集、松菸誠品開幕派對、Georg Jensen新品發表會等等。
你可以在他的部落格「音速青春」找到他,他已經在那裡寫了一百萬字。
音速青春:pulp.bluecircus.net/

书籍目录

part one: new york, new york
1. Ride Into The Sun│在烈日下奔跑
2. Hey Ho, Let’s Go│蓄勢待發
3. Lower East Side│下東城
4. Knitting Factory│針織工廠
5. Other Music│最酷的唱片行
6. Central Park│中央公園
part two: nyc ghosts & flowers
7. Lonely Planet Boy│寂寞星球男孩
8. Howl!│嚎叫!
9. Mercury Lounge│水星酒吧
10. Halloween Parade│萬聖夜遊行
11. Blind Chance│機遇之歌
12. Desolation Row│傾頹的堡壘
13. Walk On The Wild Side│漫步在狂野大街
14. Like A Rolling Stone │滾石不生苔
15. People Have The Power│搖滾怒女
16. Champagne Supernova│香檳超新星
17. Washington Square│華盛頓廣場
18. To Become Immortal, And Then Die│變得不朽,然後死去
part three: brooklyn
19. Planet Brooklyn│行星?布魯克林
20. Warsaw│華沙
21. Coney Island Baby│康尼島的寶貝
22. Northsix│北六街
23. Venus In Furs│皮草裡的維納斯
part four: live forever
24.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永遠的草莓園
25. Underworld│地底世界
26. All Tomorrow’s Parties│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27. Punk Attitude│龐克精神
28. Burning Down The House│燃燒的房間
29. CBGB Forever│時代的終結
30. Alphabet City│字母城
31. Last Goodbye│訣別的詩
part five: last days
32. Killer Parties│殺手派對
33. Don’t Let Our Youth Go To Waste│不要枉費青春
34. Daydream Nation│白日夢國度
35. Just In Time│九局上半
36. Chelsea Hotel│卻爾西旅店
37. 15 Minutes Of Fame│成名十五分鐘
38. Factory Girls│工廠女孩
39. Brooklyn Bridge Blues│走過布魯克林大橋
40. Strange Lights│奇異光線
後記
附錄 地址清單
附錄 相關影片及書籍

作者简介

為什麼是紐約?
那股聲音對我說,如果我想遇見美麗的人物與深邃的歷史,我必須去紐約。如果我想在青春成為鄉愁之前將它保存在一個真空的盒子裡,永遠記住當初的模樣,我必須去紐約。如果我想讓二十餘歲的最後幾年盡情燃燒,體驗生命的極限與荒蕪,感受狂喜的溫度也看見寂寞的顏色,我必須去紐約。
因為紐約就是搖滾樂的首都。
它蘊含一種催眠的魔力,音量雖小,卻很堅定。退伍不到一個月,我置身在飛往紐約的班機上,隨著屏幕顯示的剩餘里程數逐漸歸零,機身開始迴旋傾斜,穿過雲層準備降落。我感覺世界的中心點此刻就在自己腳下。
2004年陳德政前往紐約求學,開始在部落格「音速青春」分享他的紐約生活,書寫心愛的樂團和電影、遇到的搖滾明星,與動人的現場表演。他在部落格發表的文章後面,其實暗藏許多私人碎片:年輕靈魂的莽撞出走,及後青春期晃晃悠悠的成長感傷。
於是他從回憶中尋覓梳理,一點一滴;在收藏裡翻箱倒櫃,一只票根與一張唱片,以文字重現那趟改變生命的旅程,四年半刻骨銘心的日子,與那座永遠有場明日盛會等著你的城市。
四十個篇章如同四十首歌,是四十段難忘旅程的原聲帶:由音樂伴隨的成長碰撞、對舊日的眷戀、夢想成真的喜悅、與陌生人交會的微光,那些三十歲前放下的東西與迎來的東西。燃燒的夜晚沸騰了血液,熟悉的前奏撼動著耳膜,他將那些與心跳同步的神奇時刻記錄下來,成為永恆。
謹以這本書獻給曾經有過,或正在擁有一個義無反顧二十餘歲的我們。獻給紐約,獻給搖滾樂,獻給無畏滾動的青春,以及所有明日的聚會。
「這種時刻會讓你記住一輩子,也可以說,我們就是為了等待這種時刻而活著。」
名人推薦
Recommended by 1976、Dean Wareham、Tizzy Bac、何穎怡、吳武璋、林強、郭力昕、馮光遠、濁水溪公社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惊讶的发现电影《Shame》中女孩在酒吧唱的歌曲是Frank Sinatra的《theme of new york new york》,倒并非对Frank Sinatra能熟悉到如此程度(毕竟女孩的唱法是完全听不出原歌的影子了)我只是恰好对那句歌词“If I can make it there,I'll make it everywhere”很耳熟,陈德政的这本书里把这句话单独列出来,正如他把很多个关于纽约的歌词列出来一样。纽约,是作者一开始就表明的动力。他说“沿着熟悉的省道骑向屏东东站,夕阳渐渐由金色转为橘色,然后是红色。我的心海突然通满电流,传来一股【去纽约闯闯吧!】的声音。我不知它是从哪儿来的,过程有点像上帝从外太空垂下一根长长的绳子到我身边,下端还装着助听器。我毫不犹豫的将它挂上耳朵,听见上帝正对我说着悄悄话。不!那更像一则无法违背的指令。”这种仅仅凭直觉而达成的行为总让人着迷。正如当村上春树带着无可比拟的命运感去寻羊冒险一样让我们着迷,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带着宿命般的摧枯拉朽的力量将人拖入一场不知终点的战役。这听起来像极了诗——虽然当我们回头看,总能发现蛛丝马迹,以此预示着迟早有一天我们会迎来这样的命运——似乎只有诗人才有如此肝涂满地的魄力和感知到这种神秘的召唤。陈德政在台湾算是小有名气的乐评人,可惜大陆无法得知。起先我在敦南诚品见到这本书的两个版本,一本装帧的很宁静素雅,实在难以与书籍的主题“rock and New York”扯上关系。于是我选了另一本有着Lou Reed身着皮衣的剪报贴画封面的。说实话,我对封面也还是不满意。在诚品随便翻了翻,看到对Arcade Fire,Oasis的描述,着墨并不那么太多。但是深得我心。是啊,如果你一样也喜欢摇滚,你必然不能忽视掉那个英伦摇滚代言人的Oasis和饱受好评的Arcade Fire。Arcade Fire在2004以《Funeral》甫一登场,立刻席卷了各大奖项,之后以《Neon Bible》再次刷新了人们的听觉,“他们代表的是当下,是现在进行式”,陈德政在书里写道。他在Chapter26 All Tomorrow’s Parties中写了这个故事:他在27岁生日前夕,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去了Hi Fi酒吧。酒吧有自助点歌的传统,也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点,谁也不知道听到自己的歌要几个光年。然而在午夜到来前的十五分钟,他的三首歌顺序出现,最后一首便是Arcade Fire《wake up》,而整个酒吧的人纷纷响应“wake up”从迷蒙中醒来。这种方式迎来27岁的门槛,简直是幸福的佛光普照。陈在纽约一边求学一边拜访“摇滚圣地”。书后附了地址清单,从你我都听过的Chelsea Hotel到过完地球上最后一天的CBGB的摇滚民谣爵士的地下演出场馆,甚至还曾去过因为将其个唱引入台湾而结识的Galaxie500和Luna的主唱Dean Wareham位于第一大道的家。最后Dean为此书做了序,一切都如此的洋溢幸福。陈在纽约一边求学一边拜访“摇滚圣地”。书后附了地址清单,从你我都听过的Chelsea Hotel到过完地球上最后一天的CBGB的摇滚民谣爵士的地下演出场馆,甚至还曾去过因为将其个唱引入台湾而结识的Galaxie500和Luna的主唱Dean Wareham位于第一大道的家。最后Dean为此书做了序,一切都如此的洋溢幸福。幸福着的幸运,这恐怕就是作者每一篇算是摇滚游记的最让人感动不已的地方。陈,一个个的找到隐藏在纽约不知名小场所的音像店,名人旧址,酒吧,也有过和Talking Heads的主唱David Byrne偶遇的故事。对于这样的故事,我在书的这端羡慕着,但是也深知换成我,是无法在一面之中认出David Byrne,多少面都不行——因为我压根不知他长什么样。多悲伤的事。陈从小时候便开始接触摇滚乐,自然也包括吉他。这真是一件幸运的事。不像我,从小饱受流行音乐熏陶,直到大学的末尾才算正式接触到摇滚乐。本想买一本所谓的“摇滚编年史”之类的玩意,结果买了陈的精彩的青春。然而这青春还有些奇怪,虽然按道理来说这呼啸而过的探寻旧地的行动本该从头到尾咧大个嘴巴,却还是在蛛丝马迹中流露出淡淡的悲伤。最近看关于弗拉明戈的一些浅显的评论,大约也说,这种热烈的舞蹈,虽然充满了热情,曲调中还是最终带着些哀伤的。这大约就是阿莫多瓦的《回归》里佩内洛普克鲁兹的那动人的演唱吧。书中的知识并没有系统到头头是道,对于我这样的半吊子,适合一边虾米上搜歌来感受,一边百度来明确人物的命运和关系,不过这样才得以体会整本书的基调——正如列侬的那句话 “如果活在罗马时代,我得住在罗马城,还会是哪呢?而纽约,就是现在的罗马城。”列侬将人生的高潮,癫狂和死亡都献给了纽约(披头士时代的他还属于顽皮),他在纽约的寓所Dakota紧邻着中央公园,也紧邻着“strawberry forever”的那个纪念地。我去的时候是早上十点钟,旁边的长椅上一个小哥一直抱着吉他在弹唱列侬的歌,唱到《imagine》时,果不其然,大家都跟着哼唱。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我扫视了周围的人群,亚洲面孔仅有我和同伴,还有一对身着婚纱和礼服的日本人(他们之后还特地在这里拍了婚纱照)。列侬(披头士)对日本的影响也可谓巨大,1966年披头士在日本的演出可谓万人空巷,之后受其影响诞生了J-pop, 之后的几十年里又影响了那一代以及后代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里有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和伊坂幸太郎。再回到书。这次再版的书其实是附加来纪念Lou Reed的部分。先者已逝,书中关于Lou Reed的故事仍还鲜活(上次和一个葡萄牙摇滚爱好者聊天,无意说到Lou Reed,他用他那夸张的蓝眼睛和孩子气的语气说:Lou Reed is the best! 很可惜的是Lou Reed落幕的时候,国内并没有如像纪念David Bowie一样哀悼他)。“路瑞德穿着枣红t恤和浅灰卡其裤,手拿银色涂装的Fender Telecaster吉他,三人伴奏乐团全是江湖老手的架势。”“他的外表和两年前差不多,完全不像六十三岁的老人。当时我在Tower Records参加他的唱片签名会。那是我生平首次接触传说中的任务,排队时揪紧的心脏就快跳出胸腔。”“1965年十二月,Velvet Underground在格林威治村的奇异咖啡馆驻场...乐队被解雇的前两晚,台下坐着一位闻风而至的贵宾,正是普普艺术(波普艺术)巨匠安迪沃荷(安迪沃霍尔),他的缪斯女神Edie Sedgwick也在现场。沃荷与Velvet Underground就像拖鞋与蟑螂,是天注定的一对...” Lou Reed和Velvet Underground,Velvet Underground和安迪沃霍,安迪沃霍和Edie Sedgwick,Edie Sedgwick和Chelsea Hotel,Chelsea Hotel和伍迪艾伦,伍迪艾伦和布鲁克林,布鲁克林和北六街,北六街和Wolf Parade…这些串起来的人物和地点,正如活生生的纽约,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都是铿锵有力的人物的故事。正如陈在书末加上的新的篇章里写的一样,有人看完这本书,也迫不及待的冲向了纽约。是的,没有人能够抗拒,就像是宿命一样。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最開始知道陳德政是看到他在一本雜誌上寫sparkleshorse,這也是我最開始認識sparklehorse的時候。拖了很久才讀他的樂評書,文字不算很好,但他值得稱耀的地方就在於他所看到的、聽到的事情吧。
  •     算是乐评书,更像是纽约的导览——一个货真价实的摇滚粉如何在生活之余拜访摇滚圣地,参加各种现场,与心爱的主唱相遇并在其家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看棒球直播的下午。
  •     陈德政笔下的纽约是给尚未出发的少年看的,谁不想在那里把青春烧成灰,怀抱颠沛流离的甜蜜。读者来信则说出了另一面:“我会抱着爱意,想念这地狱般的生活。” 愿所有长大的少年,都与目的地达成和解。轻轨上看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