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评传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11287174
页数:332页

内容概要

1964年10月生,山西河东人。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1986年7月至1993年2月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文艺评论和美学研究,对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着力尤多。1993年3月调入广东省惠州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大学后期开始发表文艺评论。先后在省及国家级报刊发表文艺评论和美学研究论文40余万字,另完成《何其芳评传》、《李健吾评传》。关于何其芳、冯至、李健吾、卞之琳等作家的研究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得到前辈学者、作家萧乾、唐弢、柯灵、蹇先艾、唐湜及冯至、卞之琳本人的称许和肯定。发表新闻作品50余万字,散文随笔I0余万字。采写的新闻作品、文学评论、散文、新闻论文先后获得过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铜奖、广东省新闻奖三等奖、广东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研究会优秀论文奖、广东省优秀新闻论文奖等。新闻作品集《惠州侧影》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目  录
序 韩耀成001
引言 001
第一章忧郁孤寂的童年 007
第二章思想和文学的启蒙 011
一、崭新的思想天地 011
二、沐浴着“五四”的春风 013
三、诗的启蒙和新诗创作的真正开端 017
第三章含英咀华的大学时代 021
一、遨游在中西文学的海洋里 021
二、从“浅草”到“沉钟” 026
三、聆听鲁迅的教诲 032
第四章文学生活的第一个丰收期 037
一、幽婉动人的《昨日之歌》 037
二、别具特色的梦幻剧 054
三、现代小说的探索者 058
第五章走向现实的足迹
——《北游及其他》 067
第六章“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081
第七章留学德国,摄取异域的营养 103
第八章由沉思而歌唱由激愤而抨击 119
一、中西诗学的融合
——《十四行集》 123
二、历史讽喻小说《伍子胥》 157
三、从寄情山水到驱遣愤怒
——《山水》及杂文 168
第九章在新天地里放歌 187
一、唱给新生活的颂歌
——《西郊集》及《十年诗抄》 187
二、散文游记及其他 194
第十章学术领域建树多 197
一、杜甫研究开新天 197
二、海涅研究及其他 211
第十一章“人间重晚晴” 215
一、暮年迎来“返青春” 215
二、立论坚实、深刻的学术论著
——《论歌德》 222
三、作为诗论家的冯至 235
四、沉思世事立斜阳
——晚年的散文和诗歌创作 240
结束语 257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目录 261
冯至先生致作者信 265
冯至夫人姚可昆致作者信 281
冯至年谱 283
冯至著译年表 301
后记 323
再版后记 329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认真地研究和考察了冯至七十余年的文学道路,以自己敏感的心去体味、触摸冯至作品的灵魂;同时,作者思维敏捷,对冯至作品有深切的感悟、独特的见解、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通过优美的文笔将冯至为人为文的品德、襟怀和风格基本体现了出来。本书激情盈溢、获传主首肯、在某些方面填补了冯至研究的空白,是学术界第一部全面研究评价冯至的学术专著。


 冯至评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人物传记的写和读,都是让人困惑的事情,全知视角难免有演绎成分,就好比《史记》,很多读者甚至学者都是不当做信史看,另外一方面,人物传记描形也不被看得那么重要,把握人物精神,点睛才更切中关键。斯通的一系列著名传记,显然有想象和虚构,传主事迹追求无一字不无来处不够现实,受限于原始材料缺乏,有时并不能恢复或重现传主精神风貌。 带上“评传”二字,就好很多,既能保证忠实传主本事,又能一定程度上提供作者理解和创作的空间,所以看到这两字,就可以期待对传主作品的解读,这种解读往往是事无巨细的,分外扎实。《冯至评传》可以说是就一本作者用功而扎实的书。扎实在书中是遍迹可循的,比如对浅草沉钟二社的传承和辨析,值得文学史家关注。“事实上,《沉钟》周刊创刊时,浅草社由于 《文艺周刊》的停刊,实际上已终止文学活动—年多了,而且《沉钟》的宗旨和 《浅草》季刊的宗旨也大有不同。《沉钟》翻译与创作并重,而《浅草》则只发表创作。《沉钟》在发表创作时要求较严,比较整饰,不像《浅草》季刊那样芜杂。浅草社一开始即以文学社团的姿态出现,先有社团后有刊物。而《沉钟》编者始终是冯至他们四人,并无结社的意识,更从无以社团的名义和形式活动过显然,从人的关系来看,浅草社可以说是沉钟社的前身—因为若没有浅草社 冯至就不会和陈翔鹤陈炜谟相识,也就没有沉钟社。但从刊物的宗旨、内容和风格来看,《沉钟》确和《浅草》有相当多的不同之处,不能也不应该视前者为后者的更名和改版。一句话,浅草社和沉钟社是两个在人事上有所联系但实际上各自独立的文学社团。“冯至是现代诗家中重要一位,本书作者有幸接触传主,冯至本人也批阅过此传,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经历上的真实和详细,但相比较而言,冯至在一众现代作家中是缺乏传奇色彩的,相比郭沫若、徐志摩,他没有惊天骇俗的恋情,少了八卦书写,相比穆旦,他没有九死一生的从军历程。依“人生不幸诗家幸”来说,冯至是有些平淡的,更适为一名学者,从传记追溯而言,更多是描述幼年失恃对他的影响,一个诗人感官的敏感总是十足的,可对于传记来说,看点少了些曲折。既然传奇欠奉,另有一功就是前文说的详尽作品解读,通过每一篇文字分析勾勒出诗人的精神和创作来路。对于诗篇解读方式,抒情味十足,能看出是90年代初期成书作品,按现在眼光看,不够新颖,有些解读也有待更新。比如书中提及“《三叶集》中的诗学观对冯至的艺术趣味和诗学观的初步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冯至后来欣赏浪漫主义的诗人歌德、海涅等,写诗主张从生活中的个人感受出发,重视真情实感,强调自然流畅,反对无病呻吟和过分雕琢”虽然强调反对“无病呻吟和过分雕琢”,但是单看《三叶集》文字本身,甚至宗白华、田汉、郭沫若各自创作,都很难说贯彻了这一艺术追求。“又在解剖室中,常同小宇宙的微虫生命接近,宇宙意志底真相都被你窥着了。你诗神的前途有无限的希望啊! 夜已深了,无限的情绪已同这漫漫的黑夜化入朦胧境界了,我们再谈罢! 你的旧诗,你的身世,都令我凄然,更不忍再谈他了。”这是宗白华致郭沫若的书信,仅几句话那种浪漫派的雕琢浮夸气息已扑面而来。郭沫若本人的创作就更不用说,沈从文那篇著名的《论郭沫若》已经明示:“让我们把郭沫若的名字位置在英雄上,诗人上,煽动者或任何名分上,加以尊敬与同情。小说方面他应当放弃了他那地位,因为那不是他发展天才的处所。一株棕树是不会在寒带地方发育长大的。”虽然沈是评价郭的小说创作,但也明确了郭的诗意追求,以此探寻冯至本人诗艺心得,即便冯自己说受《三叶集》影响,我依然觉得这种创作上的由来,有点隔靴搔痒,或许有政治正确因素,和时代有关。作传时写作者完全依从,可无辨乎? 读评传,晓得冯至也进行过历史小说《伍子胥》的创作,结社之情果然有缘,陈翔鹤解放后也写了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等篇,生命和成长的远因和缘由,总让人唏嘘,叹息不已。书中有一个观点,了解人们爱情的看法,可以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以情诗明了时代的生活强度和情感温度。这些话都是解诗很好的角度,个人对传记优劣也有一个理解评判,如果一本传记抒情气息特浓,往往就称不上好传记,怀着仰视之情,很难有不偏不倚态度,容易先入为主。弟子子侄类的传文,难看也多因于此,为尊者讳,不吝笔墨涂抹。即便作者在前言中回忆冯至批改抒情以及夸饰的词汇,我仍觉得这本书热情了些,应该浇一点冷水。现代作家的评传,从笔者看过的算,曹聚仁《鲁迅评传》,依然堪称榜样。2016年1月26日 夜
  •     不曾远离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文/米雪前不久,冯唐译本的《飞鸟集》全面下架,此一举动引发了大量读者的讨论。诗歌是最能集中呈现人的情感、生活和思想的体裁之一,诗人的世界是极为广阔和丰富的。作为泰戈尔的经典之作《飞鸟集》,冰心曾说:“现在回忆起来,我不记得那时候我读过多少当代的别人的短诗没有,我自己写《繁星》《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仿用他的形式,来收集我零碎的思想。”尽管对于现今的快餐文学来讲,诗歌已经变得十分鸡肋,不过,其强大的生命力,无一不在说明,人内在的精神需求,仍离不开诗歌。从西周时代开始,“诗”就成为“六经”之一。我国诗歌的发展也曾经经历历史的变迁和炮火的洗礼。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他的变体十四行诗,是中西诗学的融合的代表,在中国诗学史上一直为人所称道,他的散文与文学作品,无不蕴藏着人生的哲思。对于冯至,历史鸿鹄卷帙之中遗留的雪泥鸿爪,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而学者蒋勤国的《冯至评传》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蒋勤国,山西河东人。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冯至评传》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学术思想史上重要作家和学者冯至的专著,填补了学界空白。”本书共用十一章,以冯至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变化为主轴,从年幼到老年,从懵懂求学到成为一代大师,作者以饱含真挚情感的笔调,对其一生的道路和成就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人物传记,为了更贴合冯至先生其人的实际形象,作者曾多次以与冯至先生会面的形式,或者书信的形式进行了深度沟通,并参考了冯至先生的意见而成书。如今,抚卷沉思,从书中的点点滴滴的记述,冯至先生的形象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他的读者遗忘,相反反而真切起来。这归功于作者深厚的笔力和求实的写作原则。在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站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大师,他也曾是一位童真幼童,有一位温和善良的父亲和体弱多病却坚持送他上学的母亲,母亲故去后,也曾经备受歧视和白眼,童年充满孤寂和忧郁。他的青少年同样经历苦闷、迷茫和寂寞。求学过程中也是几经波折,在战乱中仍不忘文学创作。作者的精致的文笔,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有血有肉的大师,他是如此内向,也是如此真诚。文学上璀璨明珠,就应该绽放在人类灵魂的天空。这一部《冯至评传》 就是对冯至先生荣耀的锦上添花。
  •     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冯至《蚕马》给诗人立传,我一向认为这是个非常艰难的事情,而给诗人作评传,则不仅考量着作者对诗人生平资料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体现出某位诗人独特的“诗性”。诗,本就是一种看似虚无缥缈的存在,更何况是“诗性”这么一个极难把捉的东西。所以说,给诗人所做的评传最好既是厚重的,具有研究深度的,因为这样能够更加完整地体现出人物生平经历;同时,也是文笔充满诗意的,惟其如此,才能不辜负评传人物那“诗人”的盛名。蒋勤国先生的《冯至评传》便具有这两种特点,同时文字中还饱含着真诚的情感。从真实性和深广度来说,这本评传从冯至的童年开始写起,一直记述到诗人的晚年,而其中记述最为详尽的,则是诗人的艺术成长期。评传作者蒋勤国将冯至在海外求学、国内创作等人生阶段中所遭遇的苦恼、所经历的变故记录得非常详细,这不仅还原出一个努力求学、不停思考的文学青年的形象,而且因为文笔细腻,更是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因为作者不仅写出了冯至的文学成就,也展现出他的柔弱自卑。他平和而善思,他像大多数文学青年一样,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对于生活的不解和追索。这种真实性,无疑地拉近了读者与诗人冯至的距离;而评传中所引用、转述的各种资料,也给这部作品增添了学术研究上的份量。而且,评传中把对冯至的诗作有一定影响的诗人、哲学家、文学家等也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冯至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这部分内容当作一种“扩展阅读”也未尝不可。就文笔的诗意性来说,作者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冯至青年时期的苦闷、孤独、迷惘、对人生的思考。在现实的刺激和磨砺下,冯至在诗歌艺术上已经从浪漫激情转而向着感伤苦闷的方向发展。在这部评传中,并不是一味地罗列与冯至有关的种种资料,而是作者将自己的评述和思考等也融入其中。冯至本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沉思者。这部评传的整体风格便散发着情感和哲思并存的气息。冯至,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哲人,这部评传最为成功的地方也正在于把冯至的这两种身份交待得极为到位。对于读者来说,这部评传足以了解冯至这诗性的一生。而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书中穿插的各种文学思潮和艺术创作理论则对于文艺创作有着指导和启发作用。作者在这部评传中说,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里尔克进入冯至的生命之中后便成为一座灯塔,“指示给冯至自觉努力的方向和具体道路”,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蒋勤国先生的这部作品,也能带给文艺工作者一定的启示。读一个人的传记,不正是因为我们生命中缺少某种力量,而恰好能够在这部传记、这个人物身上找到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