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的路》书评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567537222
作者:[波兰] 斯拉沃米尔·拉维奇
页数:280页

渴望自由无罪

“我们谁也不准睡。内圈那些开始打盹儿的人,被他们的朋友使劲摇醒。我们都知道,只要睡过去了,可能就再也醒不来了”我从来都不相信人的生命力可以如此顽强和坚忍,也从来都不知道,在绝境中人的灵魂思想会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读了这本书之后,再得知是真实事件之后,我还是不敢相信,无法相信。书中主角在二战期间被苏联人诬以间谍罪,获刑二十五年,并关押至西伯利亚集中营进行苦役。从被抓获到移至集中营,他被严刑逼供,受到身心的悲惨折磨,在严寒的天气艰难跋涉地抵达集中营,途中靠的是惊人的忍耐力,才避免死亡。不甘于被无辜禁锢,被残忍地剥夺自由,面对漫长的禁锢,决定逃出这个牢笼。策划七人的逃跑计划,途中有人加入,在冰冷天气过河,翻过雪山,徒步走过炎热的沙漠,穿过一片荒凉的戈壁,行走了六千多公里,最终抵达印度,获得了自由,重新拥抱文明的世界。整个逃跑的过程中,除了身体上受到的各种伤害,疼痛,还始终怀着忐忑,紧张的心,怕是会被发现抓回去,一切都只能小心翼翼,担惊受怕。精神时刻紧绷着,却不可能放弃回头,只能往前走。真的无法相信,是怎么样才能支撑下去的。光看文字就感到痛彻心扉,不敢想象实际上备受摧残的程度及所承受的有多重。渴望自由,追求自由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至于将毕生的勇气,坚强,忍耐力等全都消耗殆尽,也在所不惜,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唯独要抓牢追求的自由的机会。全书对环境,人物心理的描写,还是挺细腻的,在读的过程中,甚至脑海能出现当时环境的画面。但可能会让人读得疲劳的是无穷无尽的艰辛路途,没有太多大起大落的情节内容。我会思考的是,他们绝望得如此彻底,孤独得如此彻底,悲痛得如此彻底,艰难得如此彻底,依然大无畏地选择前进,反观当今的我们,有时候真的脆弱得如此可怜。途中他们遇到给予惠赠的真诚的朋友,那时候人类是多么纯朴,再想一下现在,人与人之间是否有过分了的猜疑?这或许是社会发展的证据。引用书中:铭记所有为了争取自由而慨然生死的勇士,以及所有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为自己呐喊的人们。

良知与品格成就的自由之路 ——《回来的路》读后感

读完《回来的路》这本十几万字的回忆录,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能够让一群身陷囹圄的人,徒手穿越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翻山越岭,从茫茫戈壁到浩瀚的沙漠,再到广阔的草原,一路饥寒交迫,万千险阻,绝境重重,竟然没有迷失,经过长途跋涉6500公里,走出了困境,走到了西藏,到达了印度。这真是不可思议的英雄传奇之旅。难怪此书当年一经出版就销售了50万册,并畅销全球,2009年被著名导演彼得•威尔(Peter Weir)拍成电影。如果英雄们没有内心独立坚强的品质、敢于担当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对自由与良知的深切渴望和向往,恐怕这一切都难以做到的。在和平年代物质丰富的今天,就算没有人追捕,设备行囊齐全,会有多少人有勇气迈开双腿,开始徒步6500公里的冒险之旅?即便开始又能坚持多久呢?可想而知!人类所有的壮举与传奇,一定都是那些具有内在优秀品质的人写就的。在大众娱乐至死的“小时代”中,在万众点击优衣库的微圈子里,我们是否离这些品质太远了?是否应当提振一点欣赏品味?是否该去看一下那些勇敢的人们曾经历的艰难过程,领略一下什么叫英雄,什么是品格,什么是信心,什么是永不言弃?!我们太需要这样的阳刚之气:克服任何困境、挫折与痛苦的勇气、坚强、毅力、耐心和信心。以至于让我们尽量不要太快地滑入矫情扭捏的小时代,不要那么迅速地缩到一个个小微圈子里,叽叽喳喳聊着无聊,无聊地聊着。请看《回来的路》,让这些品质回到我们的时代吧!这是一本讲述二战期间,波兰军官斯拉沃米尔•拉维茨因其所谓的间谍行为,被送入了西伯利亚的劳动营,然后与其他几位劳动营成员一起逃生的一段经历。整部书以叙事的口吻,平铺直叙地娓娓道来,从拉维茨被捕审讯开始,然后是被判决,被送往劳动营,接着逃走,从一处到另一处。它像是一本日记,每天记录,只是记录,非常真切地记录,没有太多的情绪渲染,只是事实的陈述,就像是每天发生的一些事件。看似平淡朴素的叙述,更显此书的神奇之处。通常,阅读英雄故事都会以为其文字肯定是气势磅礴,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令人惊心动魄,而事实上作者只是用了非常朴实的语言,如同记流水账一般的平常,虽然记录的是劳动营中的人永志不忘的事情——在劳动营中所受到的残酷折磨、身心煎熬与毫无节制的羞辱,但是书中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愤怒与怨忿,或者发誓报仇雪恨之类的情绪,它只是在描述,描述他们劳动营日常的遭遇与生活。比如书中记录作者在受审讯时遭受的折磨,就像是一个旁观者,当他一下被打掉了几颗牙时,他是这么记录的:“从嘴里喷出了几颗牙”。事实的描写远远大于情绪的宣泄,它让人真正了解什么是法西斯,什么是法西斯的行为,什么是人性的恶。对于事实清醒的认识,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或民族怨愤的宣泄。这是离开法西斯、离开人性之恶的基本动力。因此,在他们的内心只有一个目标:出逃。只有一个方向:向南。走出困境奔向自由,奔向真正和平的世界。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为了消灭与铲除法西斯,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纪念,是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纪念,也不仅仅是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纪念,更重要的是看清法西斯的丑陋与恶毒的面目与实质,人类不再重复这丑恶的历史,这才真正是反法西斯的胜利——法西斯的真实终结。这本二战期间真实事件的回忆录,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录了处于困境险境与绝境的他(们),是如何历经艰辛地一步一步地走出去,每一天、每一刻都处在极度的紧张、饥饿、困倦、寒冷、潮湿的环境,身心都在煎熬中,然而他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走出来,这真的就是一个奇迹。而这样的逃离,他们不是走回战场,重新拿起武器去战斗,去复仇。通常而言,如果作者这么做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可是,这完全不是作者的态度,他(们)的目标不是回到战场,而是去了印度,一个在他们的心目中真正的和平之地。他们的出逃,是要离开人类的相互虐待,相互折磨,相互残杀的人性之恶。这是这部回忆录真正可贵之处,它平实地记录了劳动营中所发生的一切,而作者并没有选择直接对抗,他们选择的是逃离,离开,这并非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不以毒攻毒以恶制恶的方式来反抗,只是选择离开,真正离开法西斯的魔爪。也许他们这样的思路与行路,并不能让我们整体免于这样的历史怪圈:受迫害者成了迫害者,反专制统治者成了专制统治者,反独裁者成了独裁者,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条件,历史的悲剧一直在重复地上演着。然而它却给予我们想要免于此类厄运的人们以警示与榜样:彻底离开这样的历史怪圈。就此意义而言,此书所描述的便是一场真正有价值的胜利大逃亡,是人的良知回归的心路历程,是良知成就的自由之路。回溯历史,阅读过去战争年代人们的经历,不为填补心灵的无聊空虚,不为追寻探险的感官刺激,更不为娱乐一下疲惫沮丧的心情,只为回到我们该有的良知、该有的品格、该走的人生之路。

6500公里的自由与灵魂之路

这是一个源自真实事件的故事,忠实呈现了逃亡途中的千难万险。而抛却了国籍、等级等无形的社会枷锁,暴露在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更显弥足珍贵;“自由”一词,就在众人一步步自心灵与肉体的限制中突围之后,渐渐浮现它的价值。从北极到赤道,冒死越狱!徒步6500公里,横跨西伯利亚、戈壁、喜马拉雅山...... “自由”一词,就在众人一步步自心灵与肉体的限制中突围之后,渐渐浮现它的不可取代性。

来,兄弟,让我们一起走吧!

对于类似成长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历史是一个经过刻意改编的故事,这些故事像水包围着鱼儿一样包围着我,使我看到听到的都是故事,对于这些故事也就习以为常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记得小时候爸爸经常用旧报纸当墙布,把整个房间用旧报纸糊满,我躺在床上,抬眼就能看到报纸上的文字,关于美英帝国主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内容比比皆是,我是真的觉得我能平平安安躺在木板草席床上是多么幸福啊。改革开放之后才发现高级领导干部们都去水深火热的地方了,他们的子女在读托福也要去那里了,才发现只有我这样的还留在幸福的地方。关于前苏联,南斯拉夫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故事也是如此。接触到的真相越多,就越是感到震惊,在人类的历史上,在活生生的现实里发生过这样的事,被湮灭,被掩盖,被遗忘,那些成百万的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事就像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连同他们的生命也像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所以,当我翻开书,看到赫然映入眼帘的那短短几行字的时候,感慨万千,停了好久都没法继续翻下去:谨以本书铭记所有为了争取自由而慨然生死的勇士,以及所有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为自己呐喊的人们。斯拉沃米尔•拉维奇有人说斯拉沃米尔•拉维奇(网络上常常翻译为“斯拉沃米尔•拉维茨”)并不是本书中的故事主人公,关于这件事有不少议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网路上查阅外文的资料。对我来说,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重要。这个故事是来自于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历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它是一个人的故事,还是多个人的故事,这无关本书的主旨,也丝毫无损本书想要传达给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的精神意义。文学毕竟是文学,不是简单地复述流水账,世界历史上伟大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都是那些伟大作者的心灵的流露,所以在这一点上纠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愚蠢的,这样做只会使你为了纠结汤勺是否是镀金的而错过了趁热喝一碗美味高汤。我个人认为这绝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不论对谁来说都是如此,原因很简单:“这动人心魄的历史,我们怎舍得遗忘!”说动人心魄,就我而言,在合上书本已经有数月之久之后,当一切次重要或者次次重要的东西渐渐淡去,留在我心底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事中的那些人那种我无法完全理解更别说企及的坚强无比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或许是来源于心底深处对正义的不能磨灭的信仰,或许是来自于对自由的永不屈服的渴望,我不得而知。我无法想象置身在书中描写的那些情境中,连想一下都让我不寒而栗,也许早就招供几百次了,乃至牵连无辜都是可能的。要什么样的精神力才能挺过这样的折磨呢?要不是心里面有无比的愤怒,对这种卑鄙下流无耻的行径的无比的鄙视和憎恨(这才叫自尊),和对正义的强大的信心,说什么也不对这种人类的败类,这种下三滥低头屈服。他们是怎么能做到的啊。正义感、信心、体魄和机智,这需要具备一切条件才能发生,就像置身深海中的深潜器,无情的巨大水压无孔不入地挤压着你,哪怕最细微的一丝瑕疵都会令你崩溃。《1984动物农场》说:“控制现在的就控制未来。我们控制全部记录,我们控制全部记忆,因此我们控制过去……”扯你妈的蛋去吧,拉维奇们不跟你们玩这一套,他们用双脚来做出回答,用书中草原人的话来说,“他们的脚运他们运得很好。”但即使具备所有这一切也不足以完成本书中的壮举!他们还需要一件无价之宝,正如以下书中节选所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兄弟的守护人。我们所有人的体力和脑力资源都已所剩无几。唯独还有一笔杰出而无价的财富—— 患难与共的兄弟之间那种牢固而温暖的情谊。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希望就不会破灭。这个整体,在精神和决心方面,要大于它的各个部分之和。”这正是第二件令我动容无法遗忘的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古话凡是有些生活阅历的人都会深有感触,一知己尚且天涯难寻,而况四五六七?在整本书中,这样的感人片断比比皆是,这不是世俗的情谊,而是来源于正义的情义,一路延续,历久弥深,在它面前,即使是善感的诗人在激情时刻写下的赞美诗都显得微不足道了。无比的正义的渴望,加上无猜的兄弟情义,千百年来世间稀有,但是,即便如此仍不足以成就这样的史诗传奇。这还需要来自更多的人的支持、帮助、同情。这来自意想不到的人的,周围的,路过的,认识的不认识的,有正义感的,甚至有些不那么有正义感的人们的巨大的乃至微小的支援,对这一小队远征的人们来说,绝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对他们意志上的支撑,在他们经历了那么长时间极端恐怖的丧失人性的过程之后,慢慢唤起对人性尊严的美好回忆,就像书中所说,“这些人让我感觉非常卑微。他们做了很多事,来抹去那些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尊重的人的痛苦记忆。”时至今日,当年成就这段历史的那些人都已先后故去,留下这无比珍贵的财富给后人以滋养。他们所有人,不论是成功抵达目的地的,还是将生命抛洒在艰难路程中的,都已经成就了属于他们各自的良知和尊严,担当了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心随着起伏,激荡,为每个人担着心,为每个人的离去而悲伤不已。然后掩卷之后,我终于明白,他们每个人都已经成就了他们自己,不必为他们感伤,该感伤的是我自己,我是否能得到他们留下的滋养,成就自己的良知,或许这才是我该更多关心的。读完此书回味无穷。我觉得,诚如《洛杉矶时报》对此书的评论,这是一部值得读并且值得介绍给别人去读的书,追求自由的勇气与光芒万丈的人性尊严,在书中处处可见。

走出“1984”

今天,当我们还在纠结如何面对、解决“1984”的困境时,合上小说后,我才发现,书中的主人公们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走出1984!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之前看电影时已经颇感震撼,但没想到,小说更加动人心魄。不得不说,作者写得很好,冷静的文笔下面掩藏着足以石破天惊、或许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壮举。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想一口气读完,又舍不得读完的感觉,你懂的......感谢作者,让世人得知这段真实的故事,因为——这绝无仅有的历史,我们怎舍得遗忘!“自由”一词,人性的高标,再堕落的时代,总有英雄不忘献祭热血,将它推上神圣的巅峰!


 回来的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